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都市放牛人
,满清王朝,自从入关以后。其起家的资本,满清八旗。在歌舞升平中,战斗力逐渐丧失。还是在康熙年间的时候,满清八旗就已经基本不能打仗,以至于平定三藩的主力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
到了乾隆时期。其战斗力就更差了。根据历史相关记载,乾隆在杭州阅兵的时候,满清的八旗兵已经不能骑马。经常从马上摔下来,拉弓的时候连弓箭都拉不动。
至于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满清军队就只能当个摆设了。而僧格林沁所率领的蒙古骑兵部队是当时满清手上除了汉人以外唯一能打的有着强悍战斗力的部队。
▲僧格林沁
所以当僧格林沁活着的时候满清手上还有一支能够制约汉人的部队,当僧格林沁死后,无论是满族还是蒙古族,都没有能够作战的部队,也就意味着以汉人士大夫为代表的阶层成为了晚清军事上的主要力量。所以僧格林沁的死确实是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晚清政治格局。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充分暴露了满清已无能力掌控天下的事实。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满清政府对汉族士大夫们实行了怀柔政策。当时的政治格局就是汉族士大夫承认满清政府的统治地位,作为回报满清政府给了汉族士大夫在地方上很大的自治权,包括了军权和财政权。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大批汉族地主士大夫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了地方大员,封疆大吏。
▲曾国藩是晚清汉族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
晚清时期,由汉族士大夫发起了一场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由此开启了我国近代化的历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晚清的经济军事能力有所提高。也就创造出了史称“同治中兴”的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甲午战争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汉族地主士大夫们认识到。满清政府已经不能继续带领中国走向独立自主和繁荣。为了稳定汉族地主士大夫们的情绪。在晚清的最后,10多年里。满清政府抛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改承诺,但君主立宪,改革的最后结果却是由满清贵族把持了政府内阁。表面上看起来是君主立宪政体。实际上还是满人独裁专政,对此,汉族地主士大夫们非常不满。
▲甲午战争,充分说明了满清政府已无力统治中国
其实,这也是造成辛亥革命当中满清最后垮台的重要原因。
在慈禧死后清朝的摄政王载沣为巩固满清贵族势力,打压汉族地主士大夫,剥夺了袁世凯的一切权利,并将其闲赋在家。对于这种政治平衡的打破,张之洞曾经非常担心,也曾经跟载沣说过这个事情,但是载沣却满不在乎的说道,我手上有兵,不怕。
辛亥革命清朝灭亡的原因所以也正是因为失去了汉族士大夫的支持。才最终导致了在辛亥革命当中清朝的灭亡。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武昌起义军推举了黎元洪为都督,虽然在我们的教科书当中黎元洪对革命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一开始他也不是革命党人,甚至在武昌起义的时候还枪杀过几个起义的士兵,但是当他被众人推举为武昌起义的首领之后,实际上他对武昌起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清朝有一大笔税银集中在了武汉地区,恰好当时就落到了革命军的手上。
站在黎元洪的立场,一开始他不想参加革命,是因为他认为革命的风险太大,一旦参加的话,如果失败他会面临满门抄斩的后果。但是当革命军人用枪逼着他当革命军的首领的时候,他知道已经不能拒绝了,如果拒绝的话他当场就会被革命军人打死。而当他成为了革命军的领袖之后,那么面对他的就只有一条路,就是革命到底,只有革命成功了,他才有活路。而对于他来说,要想让革命成功,就必须要拉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当中。所以他充分的利用了清朝留在武汉地区的税银,通过电报的形式,联系了全国所有省份的领导人,拉他们一起参加革命。而革命需要的是钱,于是黎元洪就充分利用武汉地区的税银承诺对方只要宣布独立参加革命,他马上就会资助对方。由于黎元洪的地位较高,他很快与全国所有省份的领导人都联系了一遍,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就出现了十八省独立的局面。可以说十八省独立的功劳,是黎元洪创造的。
▲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十八省宣布独立
那么十八省独立对于清朝来说影响有多大呢?首先清朝在关内地区的统治,基本就等于瓦解了。其次是清朝的军队,绝大多数都脱离了清廷的控制。
在当时清朝的军队系统当中,主要以新军为主,新军共有19个镇和18个协,1镇相当于1个师,1协相当于1个旅,1个镇有2个协。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处于清廷控制区的新军只有北京及直隶附近的6个镇、河南的1个镇、吉林地区的2个镇,以及东北的2个协、河南的1个协、新疆地区的2个协、甘肃的1个协,总共9个镇和6个协,他们要对战“反叛”的10个镇和12个协,这就非常吃力了。
而更加要命的是,当时清廷名义上能够控制的,9镇6协当中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北洋六镇则只听袁世凯的调遣,如果袁世凯不出山,那么清廷就调动不了这北洋六镇。
▲袁世凯最终成为了辛亥革命中最大的赢家
万般无奈之下,清廷只得请袁世凯出山。而袁世凯出山的条件是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在危机的情况下,清廷也只得答应由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并由其组阁。在获得了内阁总理大臣这个职务之后袁世凯才出动北洋六镇进攻武汉地区的革命军。
但是袁世凯并不想剿灭革命军,因为对于他来说如果他真的剿灭了武昌革命,那么他对清廷就失去了作用,不久之后他也很快会被闲赋在家。所以他的北洋六镇只攻下了汉口和汉阳,一直留着武昌没有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政府进行了谈判。谈判过程当中孙中山提出了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以让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的承诺。对于袁世凯来说。这就意味着他可以获取最高权力,这是他无论怎样博弈所能获得的最高收益,所以袁世凯就答应了孙中山的提议。
▲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的承诺后就开始逼清帝退位
在得到了南方革命政府的承诺之后袁世凯就开始了逼迫清帝退位的步伐。他不断地制造舆论,说革命党有多么难对付战争有多么的激烈。实际上对于清廷来说,一开始也不想退位,但是直到后来段祺瑞向清廷发出电报,声明要清廷接受共和体制,如果不接受那么他们将会带兵直接打回北京。如果接受了不执行,那么他们就会放革命军北进而不阻拦。
段祺瑞是清军的前线总指挥,他的反水就意味着当时的清廷其实已经没有能够维持局面的军队了。
清廷当时虽然名义上还控制着九镇六协,但实际上当北洋六镇反水之后。也只剩下了三镇六协,这些部队连北洋六镇都干不过,更何况北洋六镇还会联手南方革命军?在失去了兵权的情况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实际上当僧格林沁死后。满清便没有了,能够与汉族士大夫阶层相抗衡的势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不得不。将大量的权力下放给汉族士大夫们。而在晚清的洋务运动当中,兴起的汉族士大夫阶层。在清朝的最后一些年,年份里。掌握了绝对的君权。以至于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朝的军事体系瞬间土崩瓦解。原因就在于无论是满清贵族,还是蒙古贵族?都无法制约汉族士大夫势力了。
所以僧格林庆的死,确实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Vincent
僧格林沁,可以说是整个满清在他的末期最后一位从八旗子弟里面走出来的军事指挥员,也是在军队方面,八旗子弟最后一个在军队上面的亲人。
我们都知道曾经的八旗子弟在中国东北可以说是纵横无敌手,能征惯战,而且战无不胜,但是随着他们进入北京城,随着满清建立以来,这批人开始腐化,开始堕落,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曾经在草原之上,在恶劣的环境之上,奋勇作战。为自己的子孙打拼出了如此天地,而是选择在京城附近互相聚众斗殴闹事情。
就这样,(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曾经英勇善战的八旗子弟,最后养成了一头头肥猪,在后期满清从八旗子弟里面挑将领的时候,也是矮个子里面拔尖,我也不奢求你能多打仗了,我只是奢求你能够替我好好去管一下军队。
我是绝对不会相信汉人的。我明面上常备的军队全是八旗子弟组成的,至于说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我用完之后我就直接解散,我不会让汉人自动掌握权利,而且各个地方上面收上的税赋我中央王朝要统一收上去,为什么我就害怕你拿这个税负去养军队,养自己的军队,最后造反,因此,直到僧格林沁,满清明面上的最高指挥官全部是满族人。
但是梦想总会有打破的那一天如此。遏制其他军事人才进入军队,遏制地方军队的发展,遏制军队军备的发展,最终导致结果是你在外部文明的冲击之下,将会显得毫无还手之力。
其他人再发展,但是你却停滞不前。落后就挨打。
在英法联军的冲击之下,满清开始显露出了疲态,他的军队也开始向世人长露出原来你们并不是战无不胜的,你们也是可以被打败的,因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出现在了华夏大地之上。
为了稳固中央王朝,也为了让世人证明只有满人组建起来的军队是绝对可靠,我们不需要汉人来帮助我们去打赢战争,所以僧格林沁可以说承载着八旗子弟最后的希望上任了,这个人可以说并没有让当时的满清贵族感到失望,面对太平军的北伐,可以说顶住了压力,把两个主导者直接给抓了起来,这样直接让当时的八旗子弟吐了一口恶气。我们并不是不能打仗,我们只不过缺一个领导的人才,罢了。
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随后过来打了一记响亮的巴掌,曾经纵横欧亚大陆,没有对手的蒙古骑兵最终葬送在了英国和法国的火枪之下,骑兵的时代终结了,满清贵族依靠绝对武力统治中国的时代也终结了。
在这之后,满清贵族对于汉人发展自己的军事武装,可以说态度出现了180°的转弯,不仅同意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汉人乡绅可以回家组建自己的军队,而且允许当地所受的税负可以回馈到汉人,组建的军队里面,也就是我没钱支付你汉人军饷时候,你可以直接向地方政府要,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能够站起来的大部分都是汉人武官,比如说李鸿章,比如说曾国藩,而满清贵族并不在单纯地树立一个军事指挥官作为榜样去压制汉人,而是让两者之间展开斗争。
就这样僧格林沁,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什么时代?八旗子弟依靠绝对武力统治整个中国的时代就此终结,汉人武装主宰中国命运的时代到来了。
碎步筑梦
僧格林沁1865年被捻军击败后处死,这确实算是晚清军事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清朝中前期的军队主要包括两种,也就是八旗军和绿营兵,这算是国家的正规军。八旗军包括满洲八旗,也包括蒙古各旗的军队,也包括清军入关之前在辽东地区已经编旗管理的汉人八旗。
清朝能够在东北崛起,主要依靠骑兵,征服东北蒙古各部之后,满蒙骑兵就成为清军的主力精锐。到入关之后,为清军攻城略地的,实际上就已经是投降的汉人军队了,但清朝最为信任的仍然是满蒙骑兵。
入关之后,清朝在各地设立将军府,分别驻扎一些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游牧民族为主组成的军队,作为镇抚地方的主要依靠力量。并且,清朝在这些驻地都另外修建满城,以驻扎这些满蒙军队。
所以,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满族,尤其是一些在农业时代比较重要的军事要点城市,都有一些满族、锡伯族、蒙古族后裔,就是清朝驻军的后裔。比如现在著名的女明星佟丽娅,就是伊犁的锡伯族驻军的后裔,属伊犁将军府管辖。又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也是清朝时期满族、蒙古族驻军生活的地方。武威、荆州等地也有这种情况。
实际上,驻扎在各地的满蒙军队在各地不事生产,实际上是特权阶层,由国家财政统一供养,所以,这些军队在各地名义上是驻军,实际上早就战斗力衰退了。比如大家在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重看到的,吴孟达饰演的苏灿他爹就是广州将军,苏灿本人也属于这种人。
但这些军队退化得很快,战斗力很快就不行了。到康熙平三藩之乱的时候,满蒙骑兵的战斗力就已经严重衰退了,作战不得不主要依靠绿营兵。但清朝仍然始终把满蒙军队视为自己最核心的依靠力量,长期供养。
因为清朝始终很注意防范汉人势力在军事和政治中发展得过大过快,所以在军事上也长期维持着一支人数庞大的满蒙骑兵军队,在遇到比较重要的战争的时候,都要派出去参战,而且是作为绝对主力使用的。
但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了,不仅满蒙骑兵已经靠不住了,绿营兵也靠不住了,而以地主团练武装为主体的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汉人官僚组织起来的军队却发展得越来越快,发挥了主要作用。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捻军接踵而起。捻军和太平军不同,作战的机动性比较强,而湘军这时候的火器还不足以压倒捻军骑兵部队的冲击力,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机动性更强一些,本来被寄予厚望,结果却被捻军几百,僧格林沁本人也被俘后被处死。
僧格林沁死后,清朝视为维持统治的核心依靠力量的满蒙骑兵基本上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只能完全依赖湘军、淮军和楚军这种地方团练武装发展起来的带有私人化军队特征的军队了。尤其是在李鸿章率领淮军剿灭捻军之后,淮军就成了清朝当时的主要军队。
这种局面持续了二十多年,一直到甲午战争中,淮军受到严重打击,势力才削弱了。这之后,清朝让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同时各地也都各自组织地方武装,比如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清朝就连远在西北甘肃的甘军都调来了。
在这个意义上,僧格林沁是清朝军事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在这之后,清朝赖以建立统治的满蒙骑兵就已经完全衰落了,最后一支蒙古骑兵也随着僧格林沁之死而被消灭了,清朝的统治只能依靠汉人军队了。
Lr
僧格林沁的战死,标志着满清最核心军事力量——满蒙八旗精锐的彻底败亡,帝国的政治和军事实权从此完成了由满蒙贵族向汉族士大夫精英阶层的全面过渡,其历史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明朝的“土木堡之变”。
满清入关夺取天下,加之随后扑灭吴三桂“三藩之乱”,军事力量统一为“满蒙八旗汉族绿营”的基本组成结构。汉族绿营初期设计只是满蒙八旗的补充,八旗子弟作为“根正苗红”的兵源,清廷在各个大城市、军事要地划拨土地供其驻扎,旗人专事弓马骑射军事训练,由国家按月发放工资和粮食,是满清的职业军人,不得从事其他行业生计,日常生活和婚姻也与汉人隔绝,清廷以此希望满蒙八旗不流于世俗化、确保部队的勇悍战斗力。这一点和朱元璋建立的“军户制度”十分相似,也是从构建职业军人家庭入手,由此形成了掌控明初政治的“勋贵集团”。
作为满清的既得利益阶层,满蒙八旗在承平岁月里享受国家特殊的福利待遇,无所事事的他们生活迅速得腐化堕落,战斗力严重下滑。到了雍正年间,本来处于仆从军地位的汉人绿营兵反而成了朝廷的军事主力输出,平定西北的重任也交给了以年羹尧为首的汉人部队。等到道光、咸丰时期,由于鸦片的毒害,连绿营兵也不太指望得上了,一个个泥腿子出身的太平军幸运得碰上了“战五渣”清兵,初期得以用摧枯拉朽的势头轻易拿下江南重镇南京城。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摧垮了满清最后的嫡系核心中央军——满蒙八旗,僧格林沁的战死无异于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灵魂人物英国公张辅的阵亡,洪秀全无异于清朝版的“瓦刺太师也先”。
在初期节节败退的形势下,急得团团转的咸丰皇帝不得不下放原先垄断的军事权力,转而鼓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士大夫群体兴办地方团练,用以剿杀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更是联合上了宿敌英法联军部队。战争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不仅掌控了湘军、淮军、北洋海军等国家军事主力,而且占据了政坛主位左右政局,随后更是全面主导了洋务运动这一国家经济改革,恰似土木堡之变后上台掌权的明朝文官集团。满清再也不能对地方军队进行随心所欲的控制和调动!
疯狂世界
僧格林沁的遭遇让后来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乃至蒋介石都学会了捂住基本盘,让非嫡系去为自己卖命,结果前两位成功了,后几位都不同程度失败了,但这是集权社会的逻辑。清帝国的失败根本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乾隆时代拒绝学习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
酷牛老炜-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军事人物,不仅仅是说他本人,而是说他带出了一批猛将。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复了一部分八旗军的战斗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领1万八旗打败了陕甘数十万回军,金顺作为副司令和前敌总指挥参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多隆阿,都兴阿,西凌阿等人还在湖北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楼寨一战,损失了太多勋贵军官,可以说这是八旗军创办以来一战损失军官最多的一战。满洲镶黄旗翼长恒龄、齐齐哈尔副都统舒伦保等等都战死了,而且还死了很多开国功臣的后代。
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包括东部察哈尔三盟蒙古军,黑龙江吉林八旗军,还有西方人训练的汉人步枪队。结果,僧格林沁自认为部队精锐,一味追击,最后的步骑万人全部陷入包围圈。
在狭窄地形上,数万捻军手持几米长的长杆长矛一顿攒刺,在上万捻军骑兵配合在在狭小地形完全击败了蒙古军和八旗军骑兵。苏克金、舒通额、恒龄,舒伦保,舒通额,全顺等人全部战死,其中都统级别的就有4个人。
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八旗军,硕果仅存有作战能力的中级以上军官,基本在这个包围圈里面全灭,也就是后继无人了。而且,黑龙江,吉林八旗马队在清朝看来非常珍贵,本来就分了1万人跟着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转战,最后一直到新疆,就剩下这些也都损失了在了高楼寨。
据称在战场上,华丽丽的单眼双眼三眼花翎就装了几个大篓子,缴获战马数千匹。最后,只能征调黑龙江八旗西丹马队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组成的骑兵队伍。
后来就是清朝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军将领到北方驻防。从此湘淮军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务。
其实算起来清末八旗军历次战争也损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损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鸦片战争的大沽口炮台,石缝炮台,张家湾和八里桥又损失了数千人,在对太平天国战争,捻军战争又损失1万多人。
最后在高楼寨又损失了6000-7000人,最后的一支八旗军部队在金顺带领下,在西北五省转战十年,战斗艰苦,也损失过半。从此,八旗军已经不能作为一支主要战斗军团参战了。
LukaHan
清朝军事力量最初依靠的是八旗,先是满洲八旗,后增加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既是一种军事制度,也是一种政治制度。俗话说得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清人入关后不久,八旗迅速腐化,沉醉在温柔富贵乡的满蒙八旗勇士很快就丧失了勃兴之初的锐气和战斗力,在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乱”中,清廷不得已只得依靠绿营兵平定吴三桂等三位汉族藩王的叛乱。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兴起,满蒙和汉军八旗战斗力丧失殆尽,最后只得依靠以曾、林、左、李的湘军、淮军平定太平军。再后来,捻军开始给清廷带来新的麻烦,这支以流民为主体的军队最后竟把清廷最后一支值得信任的军事力量歼灭了,自此以后,清廷只能选择依靠淮军和后来的北洋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就距离它最后覆亡不远了!
木木 妞
僧格林沁是满清旧军队最后的名将,他的死代表满清旧军队的完全没落,故而有“重要转折一说”。其实称为一个“ 标志”更恰当。
僧格林沁是蒙古亲王,长得身材高大,精力勇猛,战场上勇猛突进,朝廷上与慈禧太后关系也不错。麾下有大队蒙古铁骑。
众所周知,满清入主中原,最早的核心主力是满八旗。但进入中原花花世界数十年后,满八旗就彻底堕落腐朽了,于是只能依靠绿营兵。但又过了百余年,绿营兵也开始腐化。
到清末时候,满清旧军队中,真正最能打仗的也就是僧格林沁的蒙古军队了。僧格林沁手下不光有蒙古铁骑,也有些汉人的悍将。比如太平天国降将陈国瑞,是一个土匪,但打仗确实勇猛,深受僧格林沁赏识。同时,僧格林沁虽然为人暴躁,但是与士兵打成一片,深受士兵爱戴,北方的忠于清廷的市民也把僧格林沁看成国家栋梁。
僧格林沁的主要战功,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1853年-1855年,僧格林沁率领清朝最后的主力大军,携带者咸丰皇帝赐予的努尔哈赤宝刀,与太平军北伐军展开多次激战,最后全歼北伐军,生擒统帅林凤祥、李开芳。
1958年,面对英法联军压境,僧格林沁坚持全国抗战。1859年,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整备炮台,并下令炮击悍然入侵的英法舰队,击毁英军战舰3艘,毙伤数百人,取得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但在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遭到惨败。
此时,除了清廷最后的支柱僧格林沁外,另一支崛起的武装力量是南方汉人的团勇,如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等。两边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彼此明争暗斗。尤其李鸿章,为人颇有心机。旧军队都感受到淮军的咄咄逼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僧格林沁主要负责北方镇压捻军,1860-1865年间多次击败捻军。但在捻军神出鬼没的战术下,清军也损伤惨重。尤其太平天国覆灭后,部分太平军加入捻军,为捻军提供了军事核心和战术策略。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重围,坠马被杀。
僧格林沁被杀后,满清的旧军队中再无一根擎天玉柱。满清的军事全面让位于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统帅的近代化军队。这也可以标志着中国军事从古代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精彩话题共赏,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易太极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
僧格林沁(以下简称僧王)之死主要代表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转折。
1、中国延续二千年的骑兵军团致胜战术的终结。
2、中国由此时开始了由古代军队向近代军队的转型。
3、中国由此汉人执掌军权时代的到来。
僧王满蒙贵胄,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卓有军功。
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被称为“国之柱石”。
在成功剿灭太平天国后期,是当时与湘军、淮军并称的三大势力之一。其主力为蒙古骑兵,爵封博多勒噶台亲王。是朝廷扼制湘、淮等军的重要军事首领。
由于1865年对捻军战斗的战死。引发了一系列的重要转折。
一、中国从战国以来,一直以骑兵致胜的兵种优势开始末落。僧王的骑兵在八里桥与对捻军的战争中,不断的失败。
僧王之后,由李鸿章淮军接手,淮军在名将刘铭传等人的指挥下,以先进的洋枪洋炮的装备及西式训练,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居然将纵横中国北方达18年之久的捻军给消灭。
淮军名将刘铭传
捻军是一支由骑兵组成的力量,在北方中原地区长期游弋。集中的骑兵冲杀与流动作战是其惯有的战略战术,在长时间里,八旗、绿营与团练军对其束手无策,包括僧王的骑兵部队而全军覆没。
但遇上了西式装备训练的淮军,明显就被打得落花流水。1867年西捻军任柱、赖文光战败被杀,1868年,东捻军张宗禹部被歼。
这场战争,在整个清朝平定乱的时间来说,淮军达到了很高效率,这也奠定了淮军成为晚清武装力量支柱三十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僧王满蒙骑兵的失败到以淮军步兵的胜利,第一次以步兵的全胜开始了骑兵兵种的末落。
北洋武备学堂
二、中国由此时开始由古代军队向近代军队的转型。淮军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于与太平军的东征胜利,奠基于剿捻战争,成为晚清最具战斗力的军队。
而这一点正是拜僧王在剿捻战争中的失败所赐,使清朝赖以成家的满蒙八旗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说湘军还只是一支使用洋枪的古代军队,淮军的成功则是近代武器与近代军队的统一。同样促使国内众多的军队,如湘军、楚军、神机营都开始装备近代枪炮。但这些军队却没有象淮军一样,接受系统性西式训练。尤其是列队阵型、专门炮队、子药供应等,这是淮军独具的能力。
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接触热兵器军队,通过27年,才发展出自已的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开始了中国的冷兵器向热兵器时代的转型。
三、清朝军权第一次全面实现了汉人掌握军权的时代。汉人掌军发轫于曾国藩湘军,但盛于李鸿章淮军。由李鸿章开始掌握军权达三十多年。大浪淘沙之中,满蒙汉的军队在实战中,争相发力,当和春、琦善等八旗绿营先后覆灭,胜保、多隆阿的先后死去,硕果仅存的僧王也在对捻军的战争中战殁。
汉人的军队掌权,极大的改变了清廷满汉的政治格局,湘军、淮军的出身先后上百人担任督、抚之职,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辛亥革命爆发也打下了民族基础。
参考资料:
张宏杰《曾国藩传》
张鸣《中国近代史》
魏无心
僧格林沁的死不仅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其实还是中国数千年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这话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前者,晚清军事的重要转折点,更准确的说是有清以来军事的重要转折点。清立国以来,一直有以满制汉、以蒙制汉的国策。八旗分驻各地,除了国防以外,附有监视绿营、地方武装以外,重要的就是执行这条国策。
但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八旗是一败涂地,绿营和八旗的精华在太平天国的数次打击下,随着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的崩溃而土崩瓦解。
僧格林沁所率领的蒙古骑兵,是清廷可以依靠的不多的八旗精华(其他如多隆阿死在陕甘),僧王的惨死,意味着这条国策的彻底破产,再也没有制约湘军、淮军大佬的实力。
其实,僧王我个人还是佩服的,八里桥之战,三万满蒙骑兵前赴后继,虽然战果极其地难堪,但他们没有退缩,对得起这个国家。
前面说了,以满制汉,以蒙制汉的国策已经破产。这么一说,僧王的死当然是晚清军事最大的转折点。
其次,这意味着中国数千年军事史也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其实这个结果也是八里桥之战带来的结果。八里桥之战,据俄使伊格估计,当时清军投入约5至6万人,其中3万骑兵,损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计为3000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这个战损比是触目惊心的。
这一方面给了中华上国一记狠狠的耳光,这意味着科技的进步,是两个时代的较量,是农业化军队和工业化军队的较量,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汉唐,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需要面对另一个时代的到来了。
另外,这次的失败,也意味着中华数千年来的主要威胁变了,从草原山林的游牧渔猎民族变成了来自海洋的西方人。在这之后,草原大漠被华夏彻底消化,面对的新对手来自海洋。海洋既带来了威胁,又带来了新的机遇。
后汉书•吴汉传中有言,“夫上智者不处危以侥幸,夫中智者因危以为功,夫下智者安于危而自亡”。
怎么应对,考验的是真正的智慧
sdkensonsu
谈起晚清时期的僧格林沁,这位蒙古王爷其实是满清统治者心目中最为看重也最为放心的军事将领。因为他同为少数民族的蒙古族的身份,让他能够始终站在满清朝廷这一边,不存在造反的风险性。
再加上这位王爷,指挥打仗很有一套,所以晚清统治者们将其视为帝国武力最后的支柱。他的死亡,对于整个满清政府来说,是一件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国家糜烂,满清政府靠着发家的八旗子弟和绿营兵,早已不复当年的骁勇,只会欺压善良百姓,要他们打仗,那只能说,有这个想法的人是在太天真。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要和清朝争夺天下。要镇压起义军就必须要有军队,可是满清政府能够控制和调动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已经不能再打仗了,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知识分子组建了团练队伍,以湘军为首的汉人军队,成为了镇压起义军的主力。曾国藩的汉人身份可让满清统治者头痛不已,不仅仅因为此人功高震主。而且他的湘军也是当时中国国内最为强大的一支部队,比起打仗无能,扰民有术的八旗子弟来说,这两只军队简直有着云泥之别。
面对如此强大的汉人武装,这让满清统治者吃不下,睡不着。好在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没有造反的意图,否则并不能排除曾国藩也自导自演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之下,僧格林沁的部队,让满清政府抓到了救命稻草。他的这支军队在对抗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时就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打得非常给力。再加上这位王爷,在理论上和咸丰皇帝还是表兄弟,忠诚度绝对没有问题。
有着这层老表的关系,满清政府高层对这位蒙古王爷可谓是放120%的心,对他非常重视,加官进爵自不在话下。僧格林沁也算是知恩图报,一直在用胜利回报着朝廷,与朝廷控制的其他部队形成鲜明对比的战斗力,使得它成为了清朝政府手中唯一能够抗衡湘军的一支力量,成为了清政府最后的王牌。
可是随着僧格林沁再剿灭捻军的战斗中血染疆场,朝廷最后的军事支柱丧失,湘军和淮军等部队已经成为满清政府武力的唯一选择。整个汉人体系的军队一家独大,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满清的统治根基。
这也使得满清政府不得不改变以往满汉制衡的政策,对湘军,淮军等部队采取拉拢分化的措施,维持勉强的平衡。
但是被满清政府压抑了200年的汉人势力迅速抬头,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各个地方的地方大员逐渐被汉人知识分子占据,旗人逐渐势微。
随之而来的就是满清中央政府的威望下降,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甚至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发生了东南互保,联合抗旨的一幕,这也为清朝最后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阵亡确实奏响了大清朝,彻底走向灭亡的镇魂曲。
橙子
因为僧格林沁他是为一个能打仗会打仗敢打仗的一个旗人将领,因为当时清朝他已经没有人可以用来打仗了,所以当时僧格林沁他阵亡的时候传回到清朝的中枢,让当时的慈禧吓坏了。
在咸丰三年的时候,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军队北上,让当时的咸丰吓得不行,好在当时的请僧格林沁他出奇兵,这样子也就保住了当时清朝的半壁江山,这也就是当时清朝是僧格林沁为清朝的长城的原因,因为他当时可以保住他们清朝的江山。
并且僧格林沁打仗特别的得心应手,屡次打仗都是赢的,他都是可以把你眼睛打的找不着北了,不管是太平军还是英法联军,他们都可以很好的将这些军队打得惨败。但是因为僧格林沁和曾国藩有北森南真的成为这两个,一南一北的大臣,共同的保住了清朝的江山,而且又相互制衡,可以很好的保持当时的平衡。
对于清朝而言僧格林沁他是清朝八旗的灵魂人物,而且也是清朝的一把尖刀,但是僧格林沁的死亡就代表着当时的清朝的平衡被打破,八旗军没有了灵魂,所以这也就说明了,当时僧格林沁的死亡就代表着当时曾国藩代表的汉族军事集团对清朝当时军事的把控,所以说僧格林沁的死,是完全军事市场的重要的转折点。
liangsuisha
僧格林沁作为晚晴著名将领,本身为纯正蒙古族血统
自然从小在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练就了一身草原骑射的本领,马术精湛,箭术超群,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僧格林沁总是能够在部队当中一马当先,带领手下突袭,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还记得当年盛极一时的太平军吗?最终就栽倒了僧格林沁手中,就是如此重要的晚清将领,所以才能够可能担当的起当时清政府的军事重担。
从他死后的谥号忠,就足以证明他这一生的丰功伟业,出生于公元1811年的僧格林沁,与当年的孝庄文皇后,孝端文皇后,都同为博尔济吉特氏,由于本身他们与满足就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再加上当时清政府为了笼络蒙古族,多采取政策性的联姻结盟,也一度达到了满蒙一家亲的生活常态。
其实也正是因为僧格林沁和清朝皇室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就导致了清朝皇室对于僧格林沁十分重视,能够得到朝廷重用也是情理之中,而且本身僧格林沁的能力出众,所以清朝皇室也认为让他带兵八旗子弟总没有错,只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僧格林沁的童年,实际上过的也并非有多幸福,并非一开始他就是天选之子,刚开始为了维持基本生活,也需要经常跟父亲披星戴月的去放牧,或许有人会说,当时能够放牧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其实他和他的父亲是给当地的富人放牧,他们自己家并没有牛羊可以放牧。
当时就读于文昌宫,后来随着他能力的进一步彰显,道光5年正式被清朝皇室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当然也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与清朝皇室的联系,僧格林沁被确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为什么当时的僧格林沁就能有这么幸运?
其实令人惊讶的是,僧格林沁祖上也算是和成吉思汗同一血脉的了,尽管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但是当年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就是僧格林沁的老祖宗,所以从这一点来看,
僧格林沁的血统,也绝对不是普通的蒙古族百姓所能相比拟的,再加上僧格林沁本身能力出众,所以能够最终被选为道光皇帝亲姐姐的过继子,其实也就不意外了。
为什么会说僧格林沁之死,最终会成为整个大清帝国军事命运的转折点?
在晚清,整个清政府处于摇摇欲坠的阶段,僧格林沁可以说是战功显赫,不仅给了当时的太平天国沉重的打击,而且参与了抵抗英法联军的战争,只可惜百年一遇的人才,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热血贡献在了沙场之上,公元1865年,僧格林沁被诱骗到了山东曹州,因为寡不敌众,最终被诛杀在麦田当中。
用这样的评价来形容僧格林沁也不为过,毕竟在太平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别看当时满朝文武百官,人数众多,一个个都早已经被吓破了胆,很少有人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而当时的咸丰皇帝也只能长吁短叹,甚至一度烧香拜佛,祈求保佑,就在最后的危急关头,当时正值壮年的僧格林沁,给了整个大清王朝希望,最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就将嚣张跋扈的太平军收拾的服服帖帖,毕竟在僧格林沁战争生涯中,鲜有败绩。
当时僧格林沁在去世之后,百姓和他手下的将士们为了缅怀他,纷纷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为这位伟大的将领送行,看着灵柩运回北京之时,街上的百姓无不为之抱头痛哭,当年的英法联军就在僧格林沁手上吃了亏。也或许是前期顺利的有点离谱了,最终现实和命运给了僧格林沁沉重的打击,也正因为此次战败,最终酿成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
或许清政府又能焕发出第2个春天,但是往往天不遂人愿,历史的车轮也总要向前,之所以将僧格林沁之死,称之为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实际上就是因为他超群的能力,恰恰也成为晚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责任和压力太大,反而将其压垮了,至此,清朝也逐渐走上穷途末路,没有了昔日的荣光。
diandian
僧格林沁的阵亡,给中国各阶层带来了震撼,让中国人见识了火枪火炮威力,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大刀长矛已经不适合如今战争,军事要改革,于是有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用洋人的战争方式战胜洋人,可是,我们现代人已经知道了结果,偌大的中国被后起之秀小日本打的落花流水,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还陪了小日本好大一笔钱!当时,我们中国人又开始思考,单纯的军事改革不成,还要改变大清朝的政治体制,于是又有了光绪帝的维新变法,结果,我们现代人又知道,维新变法不过百天,就被保守派既得利益者扼杀在摇篮中!僧格林沁的死,并没有让中国军事有了转折性改变,反而,让一些人见缝插针,中饱私囊,平步青云....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等,纷纷卖军火给中国人,大发横财;李鸿章私拿回扣,不亦乐乎。康有为利用变法,财权双收,袁世凯出卖维新派,一路高升...中国只有在浴火中重生,迎来了我们现在的中国!
陈柏均About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标着着满清在军事掌控上的彻底丧失,也标志着汉族官员已经完全掌控了晚清的军事,政治,教育,地方督抚的权力。
僧格林沁是满清自己所掌控的最后一支嫡系武装部队。是晚清唯一善战武将,而且对满清忠心耿耿。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放牛娃出身,由于被道光皇帝的妹妹收为养子。得以在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授御前大臣。先后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朝帝王宠信。应该最后一个能征善战的满清将领。
僧格林沁的指挥才能应该是不错的,在清水看来,在个人军事素养上应该高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等汉族高级将领,曾击败打到北京附近的太平军,而在和英法联军交战中大败,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个战役换成谁也打不赢,失败不应该算在僧格林沁的身上。后在公元1865年入山东清剿捻军,在菏泽高楼寨之战中,中捻军伏击失败,半夜突围时候逃至吴家店,为捻军斩杀。
僧格林沁在的时候,有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之说,是满清国祚最后之所依赖的保障和以保存护者。是满清贵族,是八旗军事存在的标志。实数满清最后的倚仗。
僧格林沁的战死的最大输家就是就是满清,从此以后满清只得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军事统帅以及湘军、淮军等地方军。满清中央政府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统帅权,也就造成兵为将有、地方军事化趋势。其实也就是军阀割据,满清在实际意义上已经没有军事指挥权了。僧格林沁之死,也标志着落后的军事武装的旧式八旗制度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他已经是落日余晖雄风不在,而汉族士大夫的新式武装终于登上历史的舞台,属于他们的时代必将来临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就此汉族将领掌控的军事力量就此形成,也使得汉族政治力量控制了地方实力;僧格林沁的死标志中国热兵器时代的开启。虽然满清数次想从汉族手中夺回军事权力但实在是没人了,从此以后满清就只有等死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