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提到的作品

[作品]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

茅海建

最新跟帖
行走中的白羊

行走中的白羊

对于这个说法,主要是有三点原因。

第1点原因,僧格林沁算是晚清时期八旗子弟中最为能力出众的一个人。他手下带有的骑兵,个个都非常的勇猛,能力也相当过人,算是清朝极为厉害的一支队伍。但就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居然死了,他是死在了捻军手上。不过,虽然说他带领的是晚清时期比较强悍的骑兵,但是和英法军队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想想也是,在古代那个冷兵器时代中,骑兵算是相当出众的一支军队,在作战的时候,各方面都会占有优势。但是在晚清时期,其他国家都在不断的发展,先进的武器也发明出来了。和西洋武器相比,这些冷兵器刀枪当然就不够看了。故而在对战之时,僧格林沁即使很强大,军事才能也相当过人,但最后还是不敌这些英法军人们。而如此强大的军队都抵不了英法军队,那么其他部队就更难与之抗衡。所以这只队伍不在之后,清朝的军事实力就更加的落后了。

第2点原因,清朝失去了僧格林沁之后,让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实力做大,成为了当下军队最强者。在咸丰十年,僧格林沁接到了命令去往山东,故而就和湘君有了一番牵连。不过,这位王爷相当心高气傲,由于军事才能出众,又受皇家信任,故而一直看不起别人。他到这片地区之后,听到有人说他带领的部队比不上曾国藩的人。因此心里不服气,多次都给曾国藩下黑手,甚至多次怂恿自己的部下去挑衅湘军。也就因此,造成了湘军、淮军两方势力渐渐产生积怨。而之后这位王爷去世了,湘军一家独大,而淮军则受到了打压,军队的心都不齐了,国家军事实力还能高得起来吗?

第3点原因,僧格林沁一死,清朝嫡系军队就再也不复存在。清朝最为骄傲的部队就要算是他们的嫡系铁骑,但是这位王爷一死,他们最骄傲的一点也就此破灭。这对清朝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当年他们就是靠着这铁骑才拿下了江山。可是现在铁骑没有了,江山是不是还能守得住呢?或许这就是一种预示,预示着清政府终将随着这位王爷的死亡而一同走向灭亡。

故而,当初这位铁帽子王在和捻军交手的时候,因为中了埋伏,所以死在了捻军手上的消息一被传回了京城,整个皇室成员都震惊了。其实这位王爷最后会死,也完全怪不得别人,是他自己的错。他太过于骄傲了,一心想要将对手置之死地,甚至因为没把敌人放在眼中,所以盲目的去追逃兵,最后才会中陷阱,将命的丢了。

林皚皚

林皚皚

僧格林沁代表着的是满清朝堂之上的满蒙势力,他一死,就只剩下汉人独大了,满清自然就快亡了.........

akiranokoai

akiranokoai

僧格林沁为满清在朝中军事代表,同时朝中还有许多汉人集团军事代表,例如湘军北洋等等,僧格林沁的死导致慈禧太后不得不完全倚重汉人实力维持奄奄一息的清朝政府,还有僧格林沁的死失去了满人制衡汉人的能力,所以,听到僧王的死讯,慈禧第一句话就是大清亡矣。

特嘀fan

特嘀fan

1865年山东高庄集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部队,被捻军消灭,这意味着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骑兵作战方式的结束,也是成吉思汗之后蒙古骑兵纵横欧亚大陆历史的终结。此后清廷只能依靠湘军淮军,甲午战争之后新建了北洋陆军,实际上是给自己找了个掘墓人。

donglinbrazil

donglinbrazil

谢谢邀请!

对于僧格林沁这个人,对于鄙人来说不甚熟悉!清朝的历史和重要人物自认为还比较熟悉,这号人物听过名字,但如题中所求的重要作用还是第一次听!

从来都不认为清朝的灭亡是因为个别人的战死沙场而起决定的,相反清朝的问题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到了清末也已经是腐朽到了骨髓!

坏坏坏女孩eva

坏坏坏女孩eva

僧格林沁是给清廷撑场面的最后一人。他的死,意味着满蒙联合的军事力量瓦解,直接导致了汉人地方势力做大,最终演变为北洋军阀。


僧格林沁有两个身份,一是蒙古王爷,二是清朝名将。这两重身份,充分反映了清朝长期的统治结构——满蒙结合。

汉人处于被压制、被防范的地位。比如,同一个职位,分设满汉官员,汉官级别要低于满官。

但清朝对蒙古人,也是区别对待。蒙古人分为东、西、北三大系统。

因为,清朝龙兴于东北,与东部蒙古(科尔沁部)接触最多,双方结合的最早。对北部(喀尔喀部)则采用拉拢手段,基本有些土司制的意味。而最狠的,是对西部的准噶尔汗国,则直接消灭掉。


真正的满蒙结合,说的就是与蒙古科尔沁部的结合。

僧格林沁就出自科尔沁部。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代孙。其父只是一个四等台吉,属于最低等的爵位。再加上蒙古地区当时的落后环境。所以,幼年的僧格林沁只能跟着父亲一起去给富人家放牧为生。

幼年的艰苦生活,锻造了他在之后带兵打仗时,能够与将士同甘共苦的作风。也成为清末贵族中少有的实力派。

但,若不是他的堂叔没有子嗣,他又被选为嗣子,即使他有再大的实力,也不会有机会施展。也正是借着黄金家族的一点血脉,僧格林沁继承了极为庞大的一笔政治遗产。

他的堂叔索特纳木多布济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也是嘉庆帝的女婿,还是嘉庆帝的顾命大臣,死后被道光帝追封为亲王。

而这些地位,全被时年十三岁的僧格林沁继承下来。僧格林沁继承了郡王的爵位,还是道光皇帝法理上的表弟,奉命御前行走、赏赐三眼花翎。

在第二年,也就是他十四岁时,被任命管理上虞备用处、火器营。这都是皇帝亲兵,相当于清朝的锦衣卫。

在道光帝死前,僧格林沁又被委任为顾命大臣,辅佐咸丰帝。

整个道光朝,僧格林沁不断晋升,一直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而且,还是事儿少钱多的那种。


但到了咸丰朝,真正的天下大乱开始了。南方有太平天国、北方有英法联军,之后又有捻军。僧格林沁是坚定的主战派,也由此开始征战生涯。


僧格林沁不仅是八旗都统,还是哲里木盟的盟长,可以调动手下八旗兵及蒙古兵,保卫京畿。僧格林沁先后与太平天国北伐军、英法联军、捻军作战,两胜两败。



第一仗,由于天平天国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僧格林沁得以发挥优势,两年间剿灭北伐军残部,生擒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


至此,僧格林沁的功劳达到顶峰,郡王升格为亲王世袭罔替,被授予努尔哈赤御用宝刀,得到咸丰帝御赐“湍多巴图鲁”称号。


第二仗,背景是在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中,清军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而僧格林沁认为只要请全国兵力,一定能把侵略者打出去。请朝廷撤回条约。但遭到主和派的压制。但,僧格林沁也因此得到了驻防大沽口和京东防务的任命。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整顿军队,积极备战。恰好遇见英法战舰闯入防线,被清军击毁三艘,使得四百多英军死伤。英法联军撤走。史称大沽口保卫战。僧格林沁的功劳简直无以复加。甚至传到了欧洲,被马克思盛赞。


第三仗,是转过年来的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天津时,僧格林沁却轻敌兵败,退兵后,一败于张家湾,再败于八里桥。僧格林沁郡王爵被革去。只保留了钦差大臣之职。咸丰帝出逃,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四仗,僧格林沁追剿捻军,却中了对方诱敌深入之计。在突出重围后,因重伤落马,被小兵张皮绠所杀。


僧格林沁一生四战,全在北方。而南方则有湘军、淮军。本来,湘军、淮军不算是正规军。

在清朝的军队体系里,从高到底依次是八旗、蒙古、绿营、团练。

八旗内部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并不是二十四个旗,而是八旗各个旗里,都有满蒙汉。

所以,并不是所有蒙古兵都属于八旗蒙古。在蒙古地方的蒙古兵,属于各盟旗的蒙古王公掌控。

绿营兵多为汉人,最初是明朝南方军人转化而来。人数最多,战斗力也最差。

团练相当于民兵,最初根本不入流,不算正式编制。可绿营兵不堪用,八旗兵人数少,蒙古兵多在北方的蒙古地方。也就只能让各地自己筹钱自己招兵,才有了团练。

不过,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地方团练。也就是湘军、淮军。地方团练,代表人物是曾左李等人。

这也就形成了,清朝末年主要的两支武装力量。一是在北方负责京畿保卫的僧格林沁,统帅八旗兵与蒙古兵。一是在南方负责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等人,统帅湘军、淮军等团练兵。

一南一北,初步形成了两个势力集团。南方这一伙人是新兴势力。第一代是湘军的曾国藩,第二代是淮军的李鸿章,第三代是清末新军的袁世凯,第四代是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在军事上完全依赖地方团练起家的曾左李等人。

传统的满蒙结合的军事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僧格林沁算是最后一代。之后,虽有恭亲王等人,没一个能打的。

而新兴势力的第一代曾国藩与传统势力的最后一代僧格林沁,是同一时代的人物。故而,僧格林沁的死,便是清朝军事力量倒转的关键节点。

迷糊小雅

迷糊小雅

僧格林沁的死标志着清王朝重塑中央军努力的失败。

我就从清王朝军事体制变迁来谈谈吧。

1、清王朝中央军的衰落

知道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王朝的军事体制为“满洲八旗+绿营”。绿营基本是守备队、治安军层次。小一点的问题可以解决。

大一点的问题就是驻防八旗解决;再大一点就是京营八旗解决。可以说京营八旗是作为清朝最强大的军事打击力量而存在。

所以在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历史会经常看到史料,类似于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统帅禁旅南征耿继茂。注意几个点:大将军、亲王(宗室)、统帅京营八旗。这就是八旗军征伐的情况。

(八旗军与清朝征伐体制)

到了乾隆时期这一模式已经靠不住了,毕竟生活水平提高、安逸,搞文化去了,战斗力严重下降。怎么办?

还有塞外的兄弟:黑龙江马队、吉林马队、归化城八旗就应允而生。作为八旗的补充力量这些人还可以,经常大鹏展翅,海扁准噶尔。“索伦营”也被称为清朝的战斗民族。

所以八旗的模式还维持了。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

如果你注意到浙江战场,扬威将军奕经率领精锐部队在浙东反击战全面溃败。这就没戏了。八旗真的成了渣,得努力整合。

2、太平崛起与新式力量产生(重建)

对这一阶段感兴趣的朋友基本知道,太平军崛起,绿营兵、八旗兵都不能打,湘军淮军崛起。

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

我们还得从太平军北伐谈起。太平军北伐打到了天津静海,在河北前后折腾了两年多才被灭。

咸丰组建了专门的司令部:京城巡防处。对大半个北中国进行了动员,最盛时,仅正规军就有14.9万。

(太平军北伐与清朝北方军政力量重组)

其中有战斗力的就是僧格林沁所统帅的三万多部队,其中不少是骑兵。虽然混杂了一些:京营的、黑龙江、吉林的、蒙古的。没办法,这已经很不容易凑出来了。

这支部队的战功,歼灭北伐的太平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抗太平军;在战后,南下剿灭捻军张洛行。是咸丰、慈禧初期能做到直接控制的打击力量。

3、八旗之花凋零在高楼寨

高楼寨不算大规模会战,但对清王朝的意义是重大了。新建中央军的核心统帅死了。其所统领的部队再难凝聚一块。

朝廷只能依赖湘军淮军。慈禧在之后的岁月里,巧妙的在此之间平衡。

到了戊戌变法后,慈禧抓住机会组建武卫军,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历史注定大清药丸。

(落日余晖)

参考文献: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陶短房: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语列强

太平军北伐史料选辑、清文宗实录

卓海波. 僧格林沁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胡耀先. 僧格林沁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军事活动[D].内蒙古大学,2006.

李惠民.关于太平天国北伐战役的战俘问题[J].清史研究,1997(04):102-108.

李惠民.太平军在北京[J].近代史研究,1997(03):42-52.

张守常.太平军北伐军人数考[J].近代史研究,1991(01):80-95.

朱光华:有关太平军北伐的新史料——清京城巡防处及其档案述略

XSFF

XSFF

说僧格林沁是转折点,我想主要还是因为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完败给英法联军。

尤其是在八里桥一战中,僧格林沁指挥八旗精锐和蒙古骑兵对英法联军发起了决死冲锋。结果,大清王朝最精锐的部队不但在此战中损失殆尽,更严重的是此战惨败,让清廷彻底丧失了信心。

他们在战场上亲身体会到了现代武器的恐怖威力,也真正认识到了传统军队已经惨遭淘汰的现实。

因此在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廷利用一个相对较长的和平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军事改革。

当然那时候的改革主要还是放在了更换武器方面,军事体制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洋务派也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对西方军事体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洋务运动尚未完成,就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军在武器占优的情况下依然输掉了战争。这让改革派的领导人物开始将重点放在体制上面。

当时李鸿章被罢官之后,推荐袁世凯在天津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军体制拉开了中国军队现代化改革的序幕。直到今天,我国军队中的很多制度和纪律都是从小站新军那时传承下来的。

而纵观历史,中国正规军队开始认识到传统军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而那时中国正规军队的代表人物就是僧格林沁。

所以将僧格林沁称之为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有道理的!

yiyu

yiyu

僧格林沁的死,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其标志着满清建立之后延绵二百年的军队重心发生了转移,八旗军彻底废了!

大家好,我是回眸满清,拒绝抬杠,用事实说话!

僧格林沁被誉为“最后一位传统将领”,这是有依据的。就他本人而言,蒙古族出身的他是凭军功得到王爷的爵位,这即是对他军事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清廷对他的一种信任。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僧格林沁也格外卖力,只可惜,造物弄人,他统率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都说“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反过来也一样,三军无能,照样气死主帅。也正因如此,才给了曾国藩和湘军崛起的机会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的一个转折点,之后双方的局势发生逆转,清廷开始稳住阵脚进行反攻。众所周知,清廷向来主张“满汉有别”,无论他们嘴上说的多好,但实际上从来就不信任汉人官员,更不可能把军队的掌控权交给汉人。因此,当曾国藩围困天京之时,清廷多次想让僧格林沁取代曾国藩、将军功据为己有。因为咸丰临终前留下“复金陵者王”的遗言,僧格林沁已经是亲王了,不用再封,但曾国藩一个汉人如果拿到这个功劳,再封为“王”的话,那可就太尴尬了。因此,清廷想方设法让僧格林沁拿到战功,偏偏八旗军不争气,屡屡错失良机,最终平息太平军的功劳还是得记在曾国藩的头上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虽然僧格林沁没有立功,但是,只要清廷的军队结构没有发生变化,那僧格林沁就是唯一一个可以掌握军权的将领,他就是八旗军的象征,他在一日,八旗军就一日不会倒。

曾国藩拿下天京时,湘军数量达到40万人之多,曾国藩是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个掌握如此数量军队的汉人。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奖赏肯定少不了,但是,清廷又得时刻防备着曾国藩可能发动的兵变,而作为朝廷军队象征的僧格林沁就担当了这个重任,在曾国藩攻入天京时,他已经率领冯子材完成了对湘军的合围之势

僧格林沁是八旗军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更重要的是,他是后满清时代清廷唯一可以信赖的军方将领,他的死,却终结了这一切,让清廷失去了对汉人的最大震慑,也正因为他的死,汉人才再次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pinkyuki96

pinkyuki96

他一死,满蒙就无可用之人了,其实满人早就凋零,蒙古人自从信了喇嘛教也开始逐渐凋零,曾格林沁算是最后的游牧将领了。

狐 仙

狐 仙

作者:金满楼

晚清时期,一向被认为是落后挨打的,其实在局部战争中,也不乏胜仗。

最有名的,当然中法战争中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捷,将法军打得稀里哗啦,而不得不坐下来谈判。

而除此之外,其实在1859年,僧格林沁在天津也曾对英军取得了大胜,而且是一场成功的反登陆战。

当时,按清廷的要求,英国方面应该由陆路入京换约,但骄横的英国人却带着军舰,企图沿白河进京。

结果,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天津炮台及守军协同作战,结果,英国舰队损失了五艘舰艇,死伤四五百人,惨败而归。



在此惨败之下,英国舰队无力进攻,而不得不退回印度,等到第二年补充了大量兵力后这才重新进犯,这就是所谓的英法联军之役。

当然,僧格林沁并非以此战而闻名。在此之前,其率领的骑兵将李开芳等人率领的太平北伐军一举歼灭,这是他的成名之战。

之后,1859年的这次反登陆战,才将其名声推到最高(当然,因为之后战败的原因,现在的历史已经不太提正常战役了。)



之后,在八里桥之战中,在阿姆斯特朗大炮的轰击下,僧格林沁的骑兵被炸得四分五裂,毫无还手之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八里桥之战其实是古典骑兵的谢幕之战,事实上,这是工业文明对农牧文明的一次降维打击,这不可能有胜算的。

此战之后,僧格林沁日渐颓败,最终在与捻军作战中被杀。



而僧格林沁的死,说起来也很窝囊,据说是一次被冲散之后,躲在青纱帐里的僧王被小鬼张皮绠给捉住,结果给一刀咔嚓了。

你说说,一代名将,这死得冤不冤!

至于僧格林沁之后,所谓的八旗,就再也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仗了。

而从大时代看,在中国未赶上工业文明之前,也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仗可打了。

雨寒

雨寒

更没有战将了

小狐Molly

小狐Molly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350个字,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

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僧格林沁的死为什么是晚清军事的转折点?

这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僧格林沁是何许人也?

僧格林沁

贵族出身,善于骑马和射箭。是著名的晚清名将也是爱国名将。1825年被封为御前行走,在1834年被授予御前大臣。深受咸丰,道光两位皇帝的宠幸。在同治同治年间,还参与了英法联军,太平天国的作战。并击溃了太平天国北伐军,在1855年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到了1859年,他再一次带领军队和英法联军对抗。造成了484人的英军伤亡和六艘敌舰的重创。这一次胜利,也可以说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以来,对抗外来侵略者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到了1865年的5月18日,僧格林沁被诱惑至高楼寨。并被一位骑着骡子年仅16岁的捻军战士张皮绠手刃。从此“铁帽子王”的一生传奇就此结束。

在了解“铁帽子王”之死扭转满清军事格局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满清的军事体系。

在顺治时期,满清形成了八旗军营和绿营两种军事体系。而这两种军被称经制兵,换句话说就是国卫的正规军。绿营是以满清入关后形成的以汉族为基础的军队。它通常由60万人维持,而八旗营可能只有20万人,最高时期35万人。尽管如此,八旗军依然是满清的守护力量。就驻军而言,绿营的分布在全国各地都有,主要是为了保卫西南,西北,华东,华南和华中。而八旗军除了的部分军营分散在全国外,其他军营主要采用集中的方式来保卫京畿地区。因此,八旗营的主力部队相对于绿营更处于有利地位,是满族最后的一张王牌。但到了嘉庆之后,绿营开始出现明显的腐败和衰落,但国家基本军事制度的格局没有改变。

到了1851年。太平天国的捻军兴起,面对捻军的次次反抗。由于腐败过度的绿营根本没有任何优势抵抗敌人。而到了1852年,咸丰皇帝才开始大面积的组织团练。但是到了1856年,1858年和1860年,太平天国的捻军一次次打败了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这次绿营基本失去了战斗力。而剩下的八旗军则成为了满清最后一张王牌。而此时的僧格林沁带领着八旗军活捉了太平天国北伐的捻军主帅李开芳,林凤祥,而后又应付进攻北京,天津击败英法联军。一次次的胜利僧格林沁还是越来越轻敌。但是对于流窜作案的捻军来讲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最终由于轻敌,僧格林沁带领兵力不多的军队掉入圈套,死于马下。

而僧格林沁的死,导致八旗主力没有了核心骨。而已经在一年前失败的太平天国捻军,因为此事又暴露了行踪,曾国藩马上奉命北上讨伐捻军。最终在1968年,将捻军基本歼灭。虽然之后的八旗和绿营仍然存在,但湘军的武装力量体系成为满清的基本军事力量和主力军。虽然中法战争和抗日战争宣布了新军,但是仍然存在腐朽落后,而且这还不足以保证能够对外抗战的胜利,但是汉族在清军中控制军队的格局已经注定了,也间接造成满清最终崩溃的基础。

所以这么一来,僧格林沁的死直接导致了满清军事力量体制发生巨大转折。但是不得不说,自负和骄傲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必然。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有什么想问的历史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问哦,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作者:锬锬

图片: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博恩斯坦

博恩斯坦

唯心主义者总是夸大个人的作用。人类社会前进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有的人失败了,是由于其与趋势背道而驰,有的成为胜利者,是由于他看清了趋势,其行动与趋势一致。

山芋_sunny

山芋_sunny

继续抡着砍刀,骑着三万破驴,找老毛子干?不要没死,给了他飞机大炮,又能干什么?清粉总喜欢,吹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反正死无对证,开足了马力吹。甲午战争,就能说明,清朝已经没得救了,靠一个抡砍刀的来救清朝,不要太搞笑了。

zengying1111

zengying1111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