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huwen
再勇敢的狮子王,也不是机枪大炮的对手!作为清国的高级军事将领,更应该有世界眼光,而不止是凭着一股血性去冲锋!这才是对当代人最大的警醒!
shirleyloveyc
因为僧格林沁——清朝的最后一个勇将。他的死标志着清朝军事力量的衰落,汉族大臣的军事力量的崛起;他的死标志着冷兵器时代结束,热兵器时代的开启。从此以后,清军彻底放弃了冲锋战术,没人再回拼命。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晚清名将。贵族出身,善骑射,被清廷称为“国之柱石”。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
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
咸丰九年(1859年)僧格林沁到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第二次大沽口之战面对来犯英法联军,僧格林沁带领部队,奋起抵抗,痛击英法联军。战斗击沉敌舰4艘、重创敌舰6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贺布)。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抗击外来侵略中取得第一次伟大胜利。 当时,马克思也亲自撰文,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他遇害后,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僧格林沁的死标志着清王朝重塑中央军努力的失败。
1、清王朝中央军的衰落知道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王朝的军事体制为“满洲八旗+绿营”。绿营基本是守备队、治安军层次。小一点的问题可以解决。
大一点的问题就是驻防八旗解决;再大一点就是京营八旗解决。可以说京营八旗是作为清朝最强大的军事打击力量而存在。
所以在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历史会经常看到史料,类似于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统帅禁旅南征耿继茂。注意几个点:大将军、亲王(宗室)、统帅京营八旗。这就是八旗军征伐的情况。
到了乾隆时期这一模式已经靠不住了,毕竟生活水平提高、安逸,搞文化去了,战斗力严重下降。怎么办?
还有塞外的兄弟:黑龙江马队、吉林马队、归化城八旗就应允而生。作为八旗的补充力量这些人还可以,经常大鹏展翅,海扁准噶尔。“索伦营”也被称为清朝的战斗民族。
所以八旗的模式还维持了。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
如果你注意到浙江战场,扬威将军奕经率领精锐部队在浙东反击战全面溃败。这就没戏了。八旗真的成了渣,得努力整合。
2、太平崛起与新式力量产生(重建)对这一阶段感兴趣的朋友基本知道,太平军崛起,绿营兵、八旗兵都不能打,湘军淮军崛起。
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我们还得从太平军北伐谈起。太平军北伐打到了天津静海,在河北前后折腾了两年多才被灭。
咸丰组建了专门的司令部:京城巡防处。对大半个北中国进行了动员,最盛时,仅正规军就有14.9万。
其中有战斗力的就是僧格林沁所统帅的三万多部队,其中不少是骑兵。虽然混杂了一些:京营的、黑龙江、吉林的、蒙古的。没办法,这已经很不容易凑出来了。
这支部队的战功,歼灭北伐的太平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抗太平军;在战后,南下剿灭捻军张洛行。是咸丰、慈禧初期能做到直接控制的打击力量。
3、八旗之花凋零在高楼寨高楼寨不算大规模会战,但对清王朝的意义是重大了。新建中央军的核心统帅死了。其所统领的部队再难凝聚一块。
朝廷只能依赖湘军淮军。慈禧在之后的岁月里,巧妙的在此之间平衡。
到了戊戌变法后,慈禧抓住机会组建武卫军,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总结:此后,虽然清朝保留着八旗军和绿营军(汉人)的军制,但军队的主要领导权却落在了汉人手中。并且,汉人也进入了政权中心。这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Ю←Rosa Lee
很简单,这个转折点就是堂堂大清朝的政府中央军莫得了。僧王是最后一个能领军打仗满蒙王公,清朝的中央军就两个系统,八旗,绿营。这两个系统虽然还在,但是僧王一死,没人带兵了,本来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已经很那啥了,这下更抓瞎。地方部队两个系统,北方蒙古兵,南方练勇。北方蒙古兵归各个王公,僧王打仗又带走一批。
Annie安妮2000
僧王在晚清历史上地位特殊,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更是道光死时的顾命十大臣之一。作为蒙人,僧格林沁具有高贵的出身,他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后人,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同胞弟弟:奇葩史书《蒙古秘史》里著名的魔鬼筋肉人(生如巨蟒)+神射手(百发百中外加远程精确制导)+大胃王(早餐吃牛犊,外加生吞活人)——哈布图·哈萨尔。当然啦,由于哈萨尔及其科尔沁部身体健康生育能力强,草原上一半以上的蒙古族都认为自己是哈萨尔的后人。
科尔沁部不仅人多,而且与清政府关系亲近,多次的联姻巩固了这种归属感。清代几次边疆战争中,科尔沁骑兵都坚定的辅佐着清军进行作战,直接参与了征伐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罗卜藏丹津等几次大动作。科尔沁骑兵的冲锋能力和战斗方式也丰富了清军的军事部署,也常被清军作为前锋使用。
僧格林沁就是这强大部族的继承者,老王爷死时,作为候选人之一的小僧十几岁时被钦点为王位接班人。虽然是幸运中签,僧王本人的功勋确是腥风血雨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京郊也有悍匪横行,僧王亲自率队剿灭匪患,奠定了自己“猛将兄”的人设。多年戎马,僧王浴血而战,内有太平天国,外有英法联军,颇有战果的僧格林沁也成了暗夜里的一点光亮。最值得称道的是,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外虏再犯天津大沽口,旱鸭子僧王赶鸭子上架迎战英国远东舰队,并取得了难得的大胜。
但是,战无常胜,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1860年,僧王的衰音在通州八里桥已然奏响,英法联军完胜装备落后、战法陈旧的清军。蒙古骑兵的剽悍终将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之中,僧王的最后几年在鏖战捻军的前线上度过,最终死于重围之中。僧王之死,错综复杂,不是纯粹的军事事件,此不展开。
“忠君铁骑”僧格林沁战死以后,清帝国曾经倚仗的满蒙骑兵再无承袭之力,从此一蹶不振。满蒙贵族中也再站不出一位冲锋陷阵的军事将领,军事上弱势,更削弱了政治层面的博弈筹码,满清皇室无可依靠,从此只能更多倚仗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实力派们多多“公忠体国”了。
bigdaddyryan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整个满清时期能打的将领非常多,毕竟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能争善战者不在少数,可是入主中原之后,他们更愿意享受现有的安逸生活,而不愿意辛苦打拼了,毕竟有白面馒头吃,谁还愿意吃窝窝呀?
而僧格尔沁就是那为数不多敢吃窝窝、能吃窝窝、能吃很多窝窝的人,对于整个满清而言僧格尔沁曾一度改变过满清的政治格局。
事件回顾清朝的历史当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评价,那就是僧格林沁死亡之后,八旗子弟兵彻底没落下来,相比之下甚至南方的柔弱军队比八旗子弟兵都要强盛不少。
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可以称之为另一个方面事实,因为僧格林沁的去世,对于满清而言是政治格局的动荡,是军事格局的变化,更是满清重大的损失。
在道光年间、咸丰年间,整个朝廷之上,对于西方的蛮夷之国充满了恐惧,认为他们的洋枪大炮都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可以随时消灭满清统治者。
在这样的思想认知下,指望着这群臣子和将军能够打赢战争,绝对是痴心妄想,万幸的是在所有的臣子当中有这么一位举起了旗帜并且告诉皇帝,即便天下的臣子都愿意与英法联军与西方国家签订协约我也不愿。
如果你信得过我,我将会率领骑兵与他们血战到底。在僧格尔沁尚且存活的时候,与英法联军展开多次交战,双方之间互有胜负,只不过英法联军人少,武器精良,清王朝人多却武器落后,双方之间一度处于胶着状态。
僧格尔沁在围剿捻军的时候,因为判断失误,最终死亡,在此之后满清政府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战役时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气势,从而从兴盛走向衰落,并且衰落的速度极快。
没错,这就是事实一个人怎么可以改变一个政府的发展动向呢?一个人又怎样能够改变整个国家的兴盛衰亡呢?
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
整个满清八旗子里兵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除了会抽烟,当一个合格的兵油子之外,其余的事情都不会了,甚至连骑马射箭这种最基本的操作都不晓得怎样掌控,他们每日的任务就是快快乐乐的玩耍,然后等着退伍回家。
尽管满清给华夏土地带来了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并且在慈禧老佛爷的带领之下,将华夏平原推入万劫不复之地。
可是在满清的统治过程中,依然有一些出彩点,也有一些人性的亮点,僧格尔沁站着是英雄,死了是汉子。但是僧格林沁终究是死了,而僧格林沁死亡之后带来了系列变化当中最主要的一点变化,是军队掌握权的变化。
在僧格尔沁临近死亡之前,绝大多数军队以及优良的战士将军他们通通在满清的控制当中,可是当僧格尔沁去世之后,不得不依托左宗棠等一批汉人来统领天下率领湘军,击溃敌人。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满清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所依托的军事权力发生了变动,为后期满清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恐龙
僧格林沁(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与孝庄太后属同一家族),蒙古族,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上。从世系上来说,僧格林沁血统相当高贵,他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也算是蒙古草原上的“黄金家族”成员之一。不过,既然已经是26代孙,那自然是家道中落,整天为衣食温饱问题而奔波忙碌,日子过得相当艰苦。少年时,僧格林沁替富人放牧,是典型的草原放牧娃,这点与明太祖朱元璋很相似。但是,僧格林沁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伯父没有子嗣,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人生就此逆袭。此后,僧格林沁官职一路飙升,道光去世时,担任镶黄旗蒙古都统,顾命大臣之一。
就在道光驾崩后不久,洪秀全、杨秀清等在桂平县金田村举起反清大旗,建号太平天国,觊觎华夏神器。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首都,正式与清朝对峙。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两万老兵北伐,同年九月,北伐军抵达天津城下,举朝震动,咸丰皇帝打算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以避锋芒。此时,僧格林沁临危受命,组建“勤王军”,率蒙古马队与东三省马队南下阻击北伐军。僧格林沁到前线督师后,发现太平军非常善于搞流动战,胜保所部屡次被牵着鼻子走。此外,清军攻坚能力不强,若是强行攻击太平军营垒,也是死伤惨重。为此,僧格林沁决定搞“长围”,挖掘“壕沟”,堵死太平军可能突围之路。果不其然,在僧格林沁指挥下,林凤祥、李开芳相继在连镇、冯官屯被俘虏,而后押往北京凌迟,北伐军全军覆没。
消灭北伐军后,僧格林沁名声大震,成为大清王朝中兴之希望。为此,咸丰皇帝封他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俨然就是铁帽子王。要知道,大清王朝亲王一大堆,但能够享受“世袭罔替”之待遇,寥寥无几。入关前,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豫亲王等八大铁帽子王;入关后,能够享受“世袭罔替”待遇的只有恭亲王等四家。作为非皇室成员,僧格林沁能够享受“世袭罔替”之待遇,可谓是皇恩浩荡了。既然大清王朝如此看重自己,那不卖点力就说不过去了,必须要报答咸丰知遇之恩才行。1859年,僧格林沁前往大沽口布防,阻止英法联军登陆天津。不久,联军舰队无视中国主权,强行进犯大沽口,僧格林沁下令部队坚决抵抗,击毁英军战舰3艘,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联军被迫后撤。此战,乃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就此而言,僧格林沁算是民族英雄,彪炳史册。
英法联军在大沽口被僧格林沁击败后,恼羞成怒,于是继续增兵中国,将战事扩大化。1860年8月,英法联军凭借船坚炮利之优势攻破大沽口要塞,天津就此沦陷,僧格林沁率马队后撤至通州八里桥,并摆下阵型,继续抵抗。9月,现代化装备的8000英法联军抵达八里桥,双方展开血战。此战,僧格林沁直接让蒙古马队拿着大刀、长矛以及少量抬枪、鸟枪正面冲击联军方阵,骑兵一度冲到距离联军20—30米处,战况相当激烈。不过,由于装备存在明显代差,战术又失误,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惨遭失败,联军就此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但是,僧格林沁敢于抵抗列强之精神还是令人敬佩。保尔·瓦兰在徵华记记载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战败后,英法联军乘胜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被迫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为此,咸丰下令剥夺僧格林沁一切职务,但任然保留他钦差大臣之头衔。就在僧格林沁被革职一个月后,北方捻军死灰复燃,他们联合太平军纵横河南、湖北、陕西、山东、江苏,大清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动摇。为此,咸丰只好再次恢复僧格林沁职务,让他继续统帅蒙古、东三省马队南下剿捻,保护京畿重地安全。僧格林沁剿捻效果显著,捻军首领张洛行就被其所杀,余部曾一度销声匿迹。1864年11月,僧格林沁在霍山黑石渡击败太捻联军,俘虏十几万人,又打散十几万人,扶王陈得才在绝望中自杀。黑石渡之战,清军损失也相当惨重,而僧格林沁此时却不顾士兵疲惫,继续追杀捻军,以致酿成灾难。1865年5月,僧格林沁在山东高楼寨中了赖文光埋伏,7000余人阵亡,自己也身受重伤,在逃往麦田躲避时被16岁少年张皮绠斩杀。
闻知僧格林沁阵亡,慈禧太后痛哭失声,直言“毁我长城”,“亡我大清”。原因很简单,僧格林沁是当时唯一拿得出手的满蒙将领,他一死,大清就只能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武装来维持统治了,晚清军政格局就此改变。试想,若是僧格林沁不死,大清也没必要过多依靠湘军、淮军等私人武装,近代中国是否就可以避免出现军阀割据混战之局面呢?要知道,湘军可是近代军阀之雏形哦!
wcairong
玩象棋车没了
bayibaba
在沈阳法库西北20公里处,有一个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公主陵村。清王朝最后一位横刀立马的王公、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孙——僧格林沁亲王,曾经葬于此地,如今唯石碑独存。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斯尔的后裔。这个家族也没少出外冒贵人,在清朝皇后太后出了不少,康熙的祖母孝庄皇太后便是其中之一。
僧格林沁生于嘉庆十六年,父亲是科左后旗台吉家族的四等台吉。台吉,据说是源于汉语皇太子、皇太弟的称呼。僧格林沁虽拥有高人一等的台吉身份,可到了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当时人都戏称僧格林沁的父亲为“雅玛台吉”,蒙古语意为给人放羊的台吉。
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读书不多,很小就跟随父亲到别人家放羊。
后来,也就是从他12岁开始便突然开挂——放羊娃、喇嘛、科尔沁郡王等等身份不断转换,也出现了不少的传说。成为道光帝亲姐的过继子,是僧格林沁一次极大的人生转变时期。
在过继过去之后,就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成为他日后的崛起之处。此后,僧格林沁没有辱没他祖辈的名声。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和英国不断的侵略中,都一直冲锋在前。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
至今在清史学者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僧格林沁一死,大清朝再没打过一场胜仗。
并非是一场胜仗没打过,而是僧格林沁一死,大清朝的满汉权力争夺失衡了,直至清朝的灭亡。
僧格林沁作为朝廷亲贵,利益捆绑,对朝廷极为忠心。朝廷对他一则可以放胆任用,二则可以此牵制汉族官员的武装,个人原因加上晚清权势的分布特点,是僧格林沁得沐殊遇的原因,史称“曾主南事,亲王僧主北事”。僧格林沁也深知朝廷的良苦用心,也与汉人官员屡起争端,这是满族统治者的如意算盘,也是僧格林沁的个人出路。
僧格林沁殁后,朝廷无体己亲贵可用,慈禧太后遂命曾国藩等人督剿捻军,从此,军权落入湘军的曾国藩、淮军的李鸿章等人手中,满汉之间的权力争夺也直到清朝灭亡。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谥号曰“忠”,配享太庙,并绘图紫光阁,其子世袭王爵。
随着僧格林沁的而去的,还有那令人胆魄的蒙古铁骑。自此以后,大清再无八旗劲旅,只有汉人的湘军和淮军。
芃.北京
僧格林沁是蒙古族科尔沁旗的将领,被称为“僧王”,是晚清时期的著名爱国名将。他出身蒙古族中的豪门世家,带领军队为清朝做出过很大贡献,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更是被朝廷封为亲王,地位极其显赫。僧格林沁是在1865年追击捻军的过程中被张皮绠杀死的,都说他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原因何在呢?
这要从僧格林沁为晚清做出的巨大贡献说起。咸丰元年,也就是1852年,僧格林沁担任御前大臣,出兵镇压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佃农抗租斗争,按道理来说这是他的分内之事,毕竟发生在他的管辖区之内,那他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发挥的作用足以载入史册,僧格林沁在抵抗北伐军的过程中势不可挡,将敌人打得连连败退,其实这时候的八旗军已经完全没有当年的战斗力了,是僧格林沁的强势崛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作为一个蒙古族的八旗军将领,僧格林沁为晚清立下战功无数,这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就比如抵抗太平天国这件事,如果没有僧格林沁,仅仅依靠湘军,淮军,楚军等很难招架住北伐军,晚清的历史有可能就此被改写。不只是在抗争太平天国起义中,僧格林沁在抵抗捻军与英法舰队等战争也异常勇猛,僧格林沁是影响整个晚清军事历史发展的重要一环。
僧格林沁对晚清军事史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这些,他不仅擅长带兵打仗,在治理军队方面也很有作为,一方面他特别注重安民,不管他的军队到什么地方,当地的居民利益始终被放在第一位,这是他的原则;另一方面他能够身先士卒,能够做到与他们同甘共苦,这两点是蒙古族乃至整个晚清的所有将领中非常难得的,也正因此僧格林沁的名声很好。《清史稿》也给了僧格林沁很高的评价,大致意思是说他的英勇朴诚是出于天性,受到他的家族影响,晚清朝廷也特别倚仗他,此外还称赞了他为晚清立下的战功,肯定了他对晚清军事史的重要影响,当时的许多学者也纷纷表达了对僧格林沁的赞美,总之僧格林沁作为蒙古族的八旗军将领,他的影响力是在晚清中是独一无二的。
从僧格林沁的巨大影响力中便不难猜测为什么说他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若不是他可能清王朝要被太平天国消灭掉,清朝军队在面对捻军与英法舰队时也必然有更大的损失,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僧格林沁死后,清朝面对汉军没有了招架之力,再后来大清王朝也就毁灭了,而如果僧格林沁还活着的话,这一切恐怕不会如此轻易的结束。
元大大
.
n
噼里啪啦小丸子
曾格林沁死于1865年5月19日,其死因是曾格林沁在追击捻军的过程中,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中伤坠马,被捻军张皮绠斩杀在麦田,终年五十五岁。
曾格林沁作为清朝为数不多的八旗将领,在晚清的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太平军,捻军,大沽口重创英法舰队,在晚清的将领尤其是八旗将领中独树一帜,表现优秀。
曾格林沁作为一名武将,是一名典型的主战派,无论是对内部的太平军还是对英法等外国联军,但无论如何也都改变不了他保守、过时的作战思维,他的阵亡,只是一种过时的作战方式的终结。
自太平天国运动开以来,八旗的军队已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在此之前,军队都是掌握到满族贵族的手中,但到了晚清时期,八旗的兵丁越来越没落了,而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只能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办的湘军、淮军、楚军了,曾格林沁此时异军突起,应该是很了不起的。
随着曾格林沁的死亡,八旗军基本也就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在后续的战争中再无辉煌可言,清朝再也没有了可以依靠的满族将领,再也没有了可以牵制汉军的力量,因此曾格林沁的死也可以说是晚清重要的军事转折点。
千里不留行
曾格林沁的死亡是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点我觉得是冷兵器战略思想的失败。同时另外说明了一个观点,就是任何事物包括军事也必须与整个世界相互对应,你关于整个世界那么直接的答案是失败是灭亡。虽然这个世界中充满了悲壮。但是没法子,历史还有血淋淋的战争,从来就不相信眼泪。
我们往往沉浸于自己成功的经历中,沉迷于成功的经验中,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历史经验来解决,所有的地位都已经奠定。但实际上这种思想极其有害。曾格林庆的军事对抗,遭遇联军的火器对攻。我想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曾经的战无不胜,面对现代化近代军事武器的时候,显得薄如一张纸,顷刻之间洇灭。
从此之后我们更加相信这是一个依靠实力说话的世界,我们所需要的努力就不断强大自己的,强大自己的手臂,有更多的力量去搀扶着这个国家一直前进,同时我们还要放弃那种曾经的胜利,曾经的喜悦。影响着我们的进步。正所谓拿得起放得下,失败不可怕,成功才是最可怕的,因为成功会麻痹你的努力,麻痹你的方向。让你时时刻刻感到沾沾自喜。
以史为鉴,可以前行让我们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前进。即使我们完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还要记住历史,那些血淋淋的启示。
孟孟
满清的军事力量主要就靠满蒙骑兵,到清朝晚期,满骑兵已经不行了,唯一具有战斗力只有蒙骑兵,靠这个力量来控制全国。结果僧格林庆的骑兵主力被英法联军干没了,后面僧自己又遇到了捻军也没了,再往后,清廷只能靠汉人的淮军和北洋军了
都市放牛人
,满清王朝,自从入关以后。其起家的资本,满清八旗。在歌舞升平中,战斗力逐渐丧失。还是在康熙年间的时候,满清八旗就已经基本不能打仗,以至于平定三藩的主力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
到了乾隆时期。其战斗力就更差了。根据历史相关记载,乾隆在杭州阅兵的时候,满清的八旗兵已经不能骑马。经常从马上摔下来,拉弓的时候连弓箭都拉不动。
至于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满清军队就只能当个摆设了。而僧格林沁所率领的蒙古骑兵部队是当时满清手上除了汉人以外唯一能打的有着强悍战斗力的部队。
▲僧格林沁
所以当僧格林沁活着的时候满清手上还有一支能够制约汉人的部队,当僧格林沁死后,无论是满族还是蒙古族,都没有能够作战的部队,也就意味着以汉人士大夫为代表的阶层成为了晚清军事上的主要力量。所以僧格林沁的死确实是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晚清政治格局。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充分暴露了满清已无能力掌控天下的事实。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满清政府对汉族士大夫们实行了怀柔政策。当时的政治格局就是汉族士大夫承认满清政府的统治地位,作为回报满清政府给了汉族士大夫在地方上很大的自治权,包括了军权和财政权。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大批汉族地主士大夫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了地方大员,封疆大吏。
▲曾国藩是晚清汉族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
晚清时期,由汉族士大夫发起了一场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由此开启了我国近代化的历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晚清的经济军事能力有所提高。也就创造出了史称“同治中兴”的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甲午战争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汉族地主士大夫们认识到。满清政府已经不能继续带领中国走向独立自主和繁荣。为了稳定汉族地主士大夫们的情绪。在晚清的最后,10多年里。满清政府抛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改承诺,但君主立宪,改革的最后结果却是由满清贵族把持了政府内阁。表面上看起来是君主立宪政体。实际上还是满人独裁专政,对此,汉族地主士大夫们非常不满。
▲甲午战争,充分说明了满清政府已无力统治中国
其实,这也是造成辛亥革命当中满清最后垮台的重要原因。
在慈禧死后清朝的摄政王载沣为巩固满清贵族势力,打压汉族地主士大夫,剥夺了袁世凯的一切权利,并将其闲赋在家。对于这种政治平衡的打破,张之洞曾经非常担心,也曾经跟载沣说过这个事情,但是载沣却满不在乎的说道,我手上有兵,不怕。
辛亥革命清朝灭亡的原因所以也正是因为失去了汉族士大夫的支持。才最终导致了在辛亥革命当中清朝的灭亡。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武昌起义军推举了黎元洪为都督,虽然在我们的教科书当中黎元洪对革命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一开始他也不是革命党人,甚至在武昌起义的时候还枪杀过几个起义的士兵,但是当他被众人推举为武昌起义的首领之后,实际上他对武昌起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清朝有一大笔税银集中在了武汉地区,恰好当时就落到了革命军的手上。
站在黎元洪的立场,一开始他不想参加革命,是因为他认为革命的风险太大,一旦参加的话,如果失败他会面临满门抄斩的后果。但是当革命军人用枪逼着他当革命军的首领的时候,他知道已经不能拒绝了,如果拒绝的话他当场就会被革命军人打死。而当他成为了革命军的领袖之后,那么面对他的就只有一条路,就是革命到底,只有革命成功了,他才有活路。而对于他来说,要想让革命成功,就必须要拉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当中。所以他充分的利用了清朝留在武汉地区的税银,通过电报的形式,联系了全国所有省份的领导人,拉他们一起参加革命。而革命需要的是钱,于是黎元洪就充分利用武汉地区的税银承诺对方只要宣布独立参加革命,他马上就会资助对方。由于黎元洪的地位较高,他很快与全国所有省份的领导人都联系了一遍,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就出现了十八省独立的局面。可以说十八省独立的功劳,是黎元洪创造的。
▲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十八省宣布独立
那么十八省独立对于清朝来说影响有多大呢?首先清朝在关内地区的统治,基本就等于瓦解了。其次是清朝的军队,绝大多数都脱离了清廷的控制。
在当时清朝的军队系统当中,主要以新军为主,新军共有19个镇和18个协,1镇相当于1个师,1协相当于1个旅,1个镇有2个协。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处于清廷控制区的新军只有北京及直隶附近的6个镇、河南的1个镇、吉林地区的2个镇,以及东北的2个协、河南的1个协、新疆地区的2个协、甘肃的1个协,总共9个镇和6个协,他们要对战“反叛”的10个镇和12个协,这就非常吃力了。
而更加要命的是,当时清廷名义上能够控制的,9镇6协当中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北洋六镇则只听袁世凯的调遣,如果袁世凯不出山,那么清廷就调动不了这北洋六镇。
▲袁世凯最终成为了辛亥革命中最大的赢家
万般无奈之下,清廷只得请袁世凯出山。而袁世凯出山的条件是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在危机的情况下,清廷也只得答应由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并由其组阁。在获得了内阁总理大臣这个职务之后袁世凯才出动北洋六镇进攻武汉地区的革命军。
但是袁世凯并不想剿灭革命军,因为对于他来说如果他真的剿灭了武昌革命,那么他对清廷就失去了作用,不久之后他也很快会被闲赋在家。所以他的北洋六镇只攻下了汉口和汉阳,一直留着武昌没有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政府进行了谈判。谈判过程当中孙中山提出了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以让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的承诺。对于袁世凯来说。这就意味着他可以获取最高权力,这是他无论怎样博弈所能获得的最高收益,所以袁世凯就答应了孙中山的提议。
▲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的承诺后就开始逼清帝退位
在得到了南方革命政府的承诺之后袁世凯就开始了逼迫清帝退位的步伐。他不断地制造舆论,说革命党有多么难对付战争有多么的激烈。实际上对于清廷来说,一开始也不想退位,但是直到后来段祺瑞向清廷发出电报,声明要清廷接受共和体制,如果不接受那么他们将会带兵直接打回北京。如果接受了不执行,那么他们就会放革命军北进而不阻拦。
段祺瑞是清军的前线总指挥,他的反水就意味着当时的清廷其实已经没有能够维持局面的军队了。
清廷当时虽然名义上还控制着九镇六协,但实际上当北洋六镇反水之后。也只剩下了三镇六协,这些部队连北洋六镇都干不过,更何况北洋六镇还会联手南方革命军?在失去了兵权的情况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实际上当僧格林沁死后。满清便没有了,能够与汉族士大夫阶层相抗衡的势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不得不。将大量的权力下放给汉族士大夫们。而在晚清的洋务运动当中,兴起的汉族士大夫阶层。在清朝的最后一些年,年份里。掌握了绝对的君权。以至于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朝的军事体系瞬间土崩瓦解。原因就在于无论是满清贵族,还是蒙古贵族?都无法制约汉族士大夫势力了。
所以僧格林庆的死,确实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