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都说文言文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西游记

古典小说《西游记》共一百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主要人物。第一回至第十二回主要讲了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一百回是全书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徒弟三人保唐僧西天取经...

吴承恩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墨子

《墨子》一书广泛涉及了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工农业生产、科技、军事等多方面内容,是由历代墨者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五世纪战国初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末,近三百余年。流传至今的《墨子》...

孙波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最新跟帖
倖輻dé尐魚

倖輻dé尐魚

文言文是识文断字,有学问的人留下来的作品。古人识字率很低,互相交流,都是大白话,哪有平时见面之乎者也的道理。

sophia.bel

sophia.bel

先秦时期的古人平时确实是用文言文说话的。

先秦时期的著作《论语》、《墨子》之类的名著大多都是记录当事人正常的说话语录来整理出来的。

至于感受是什么,既然先秦时期的古人平时都用文言文说话,肯定是没什么感觉啊。比喻说,先秦时期的人们用文言文说话,就好像是现代的大多数国人用普通话说话一样。

先秦时期,文言文也并不叫“文言文”这个名字,它的名字叫做“雅言”,是先秦时期的通用语言。虽然先秦时期人们的口语都是“雅言”,但是由于国家众多,各个国家又为了教化百姓,把雅文的写法改了又改,以至于一个文字,有好多种的写法。

而自秦朝统一开始,秦始皇为了巩固王朝,便统一了文字为“小篆(zhuàn)”,并实行了“书同文”的措施。

随着文字有了的较大改动,人们说话的方式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所以自秦朝开始,人们便慢慢的都不用“雅言”说话了。

之后的历朝历代的字体,均是起源于“小篆”,也就是说字的意思相同,但字的写法逐渐发生改变,比如汉朝的草书、隶书、行书,唐朝楷书,宋朝的宋体字。

至于为什么秦朝之后的书籍,仍然是用雅言的说话方式记载东西,那是因为古时文人书写文章,总是喜欢刻意的用古人的说话方式(即雅言的说话方式)来记载书籍,慢慢的就产生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言文分离”,即书中所述的语句与现实中常用的说话方式严重脱节。


假想颜

假想颜

你说话会用书面语吗?

肖肖

肖肖

文言文最大的作用就是尽量减小方言的隔阂,古代方言比现代更恐怖,可能隔一条河,一座梁,语言就不通了!所以文言文统一了文字书面语言,减小了语言隔阂!

湖北出土过一个秦国士兵的信件,上面写的就很口语化,跟文言文差不多,就是没什么文法,逻辑也乱。文言文就是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口语,只不过经过加工组织而已。语言逐渐发展和完善,每个时代的文言文的风格也是显而易见的 。越趋近现代,古人的口语跟现代的口语越接近 。

叮铃

叮铃

语文,“语”和“文”是不同的。

语,就是口语;文,就是书面语。

古代随着民族的融合,口语的变化也很快,但“文言文”这一书面语的存在使“经史子集”得以传承。

文言文也有变化,但表达还是很稳定的,所以懂文言文后看两千年前的先秦典籍也没有障碍。

古人平时肯定不说文言文,但“之乎者也矣焉哉”这样的大约少不了。

一个参考就是明清古白话小说,比如《水浒传》中的古白话,我们现在基本上也能看懂。所谓白话,基本就是很接近当时人的口语。

鲁达听了道:“呸!俺只道哪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

以上鲁智深所说的应当与明朝人的口语很接近。

即使到了今天,虽然都是白话文,但是我们的口语还是与书面语有不少差异的。

一点一滴

一点一滴

最晚从秦汉开始,已经言文分离了,也就是说最晚从秦汉开始人们说的话跟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蜘蛛侠

蜘蛛侠

谢邀:

想说这个话题,需要先明白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文言文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所以,在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所以在古代也是言文分离的

而随着时间发展,言文分离的距离就越大。当然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如果以另一种方式辨别,我们现在基本将古语当做文言文,这样说来,古人说的也确实是文言文,而除了体现在文字上,古代也有官话,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的一种共通语,是便于行政交流必须学习的语言,而这些官话不仅用词对于现在来说不一样,发音也是不简单,现在的南方话更接近于古语发音。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说的是正常的话,可是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就算不是文言,也不差之于文言了。

aires7

aires7

古人日常生活用语与今天差别不大,不信?请看四百多年前写成的《西游记》《水浒传》小学生不用翻译,照样能读懂大概意思。文言文是一种专用文体,即使读书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也不用,它专用范围很固定,也很窄!

haiguowu

haiguowu

肯定不是。举个例子,唐朝的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唐传奇确实唐朝的白话文。为什么要用白话文写唐传奇呢?显然就像现在写小说一样,为了读者能看懂,所以你还觉得古代一直都是文言文么?

siyuan_sun

siyuan_sun

个人认为古人识字的少,不象现在,文言文是书面语,再有就是文字全是繁体字,偶尔看到还得翻字典,只有公文才写文言文。白话文应该是各地方言,把方言白话文写纸上在不同的地方区域念也许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amy_dan

amy_dan

根据专家的研究,先秦时期的文言文和当时的口语是基本一致的,论语,孟子等书面语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人们说话应该就是这么个腔调。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文言文和口语就进入双轨发展时期。大约在两汉时期,董仲舒的独尊儒家的影响下。口语和文言文就分道扬镳了。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现在留存几乎没有,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唐代出现了口语的大发展,一是由于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导致印刷成本大大降低,为文学作品传播提供了方便。二是广大中下层人们在生活安定以后需要文学作品,而这些人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于是白话话本就应运而生,等到了极大发展。

其二是在唐朝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之一。

到了宋朝的时候,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宋吕本中轩渠录记述了这么个故事: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偶遇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代作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要劣你子,以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胳胝儿也。”(河南话,大意为:要给孩子买把小剪刀,剪去脚上的硬皮和老茧。)大琮迟疑不能下笔。婶笑云:原来这厮儿也不识字!

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朋友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到了元代皇帝也爱说大白话,成吉思汗圣旨,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难。沿路马骑得来么?路里饮食吃得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过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到了明清更有大的发展,白话小说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桃花扇等等,不胜枚举。金圣叹批西厢记等书基本全是用的白话文。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告诉百姓,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古代也有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的一种共通语叫做官话,是做官的人必须学习的语言,所以叫官话。据研究是接近粤语一样的一种语言。一般百姓如果活动范围广也要使用官话,便于交流。可是具体到文字,文件,信件还是要使用文言文。

五四运动兴起,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书面语,结束了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曾经有个段子:胡适和黄侃打赌文言文和白话文谁更简洁。胡适对学生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学生们绞尽脑汁拟定了电报,挑出字数最少的一份,写的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看了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

我们发现最早在唐宋时,当时古人的口语就和我们现在的差不多了。可是儒家经典是士子必修,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就不得不学。除了功名的需要。正史、正式的文章、书信,公文也都必须使用文言文。

据说大儒朱熹说着一口大白话,可是在学术著作四书章句集注里,他还是用上了文言文。还有朱元璋,别看平时下诏那么随便,登基诏书说得可是很有文采;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

这个现象的产生,是古文教育重文言。文言文和口语脱节太严重,不经过专门的学习,根本无法理解。那些文人从小接受的古文教育,自然是重文言轻白话的,这让我们认为古人说话也是如文言文一样的之乎者也的咬文嚼字。

zhuwei

zhuwei

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觉得可能要从银雀山和湖南发等地现的秦汉时期的竹简中,找答案比较可靠,记得湖南的秦代竹简中有有关户籍,征兵,赋税等实际公文式的记录。这些地方的行文方式,与文人关系较小,可能更接近古代民间口语。我希望并相信考古专家们发言,介绍有关情况更为可靠。

X_Yeeee

X_Yeeee

我首先表态,这是不可能的,说话不可能用文言文的,肯定是口语化的白话文。

因为在古代,大部分人是不识字的,你和他说文言文,他肯定是听不懂的。很多地方比如一些偏僻的村庄,可能连一个识字的人都没有,这个时候你肯定只能说口语了。


举一个例子,古代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者而去。 有一官府下乡,问父老曰:“近来黎庶如何?”父老曰:“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


大家看看,文言文不懂的人,根本无法沟通,语言的作用就是沟通,没法沟通,语言也就没有用了。


我是勃勃,一个喜欢看历史,思考历史的人,如果你也喜欢听历史故事,请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快乐听故事!

凹凸凸

凹凸凸

古代的人不说文言文,古代的文字交流书面的使用文言文,如果你穿越回去的话,老祖宗的话你肯定是听不懂的,因为语言它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所以交流的越频繁,那么语言能听得懂的可能性就越大,古代交通不发达,就会造成十里不同音,三里不同俗,你听不懂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是你能够看得懂文字,文字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个应该感谢秦始皇,他提出了书同文。所以为什么秦朝存在的十几年,但是大家都念念不忘的原因也在这里。因为秦朝制定的大部分制度现在都在沿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白话文,为什么要用白话文而不用文言文呢?古人交流是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很多人也都很好奇?古人用的当然是白话文了,但为什么说话却又用文言文呢?因为古代印刷技术不发达,古代的文献基本上靠眷写,抄写,很费时,也很费力,表达必须要非常的简洁。

你可以看一下,如果按照现在玄幻小说的写法,一部一千多万字,早就把那些人累死掉了,压根没有办法去复制,所以你可以看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就逐渐的扩散,文人在下沉,另一方面也说明印刷技术在进步。

为什么现在的文章动不动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因为现在印刷太方便了,传播的方式太简单了,所以大家也就不会句句斟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我们现在的文章跟我们说的话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道理也在这里。

永不低头的凤凰

永不低头的凤凰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