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中篇小说(1978-2008)这本书里面的中篇小说都很经典我最近在看。
方方著名的中篇小说是
beckycwm
论语》/1 名著2 《三国演义》/10 名著3 《哈姆雷特》/23 名著4 《呐喊》/33 名著5 《谈美书简》/44 名著6 《物种起源》/52 名著7 《红楼梦》/59 名著8 《老人与海》/70 名著9 《子夜》/82 名著10 《雷雨》/93 名著11 《复活》/106 名著12 《围城》/121 名著13 《悲惨世界》/136 名著14 《追忆似水年华》/143 名著15 《家》/150 名著16 《堂吉诃德》/161 名著17 《水浒传》/175 名著18 《麦田里的守望者》/185 名著19 《巴黎圣母院》/193 名著20 《西游记》/203 名著2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11 名著22 《罪与罚》/219 名著23 《女神》/227 名著24 《鲁滨逊漂流记》/237 名著25 《梦的解析》/246 名著26 《匹克威克外传》/251 名著27 《红与黑》/260 名著28 《歌德谈话录》/274 名著29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86 名著30 《静静的顿河》/291 名著31 《了不起的盖茨比》/297 名著32 《永别了,武器》/306 名著33 《西线无战事》/311 名著34 《蒙田随笔集》/317 名著3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323 名著36 《百年孤独》/329 名著37 《日瓦戈医生》/338 名著38 《第二十二条军规》/350 名著39 《变形记》/359 名著40 《欧也妮·葛朗台》/367 名著41 《汤姆叔叔的小屋》/380
sasa-wj
原贴:什么是中篇小说
程大咖
长、中、短篇小说是以篇幅的区分的,但是文学理论界却从来没有严格而统一的标准。以字数来说,长篇小说一般在几十万字以上,多的达几百万字;中篇小说则几万字到十几万字不等,有的达二十几万字;短篇小说则从几千字到几万字,长的也会达到十几万字。所以单纯从字数来说,比较长的中篇小说接近于长篇小说,而比较长的短篇小说则又接近于中篇小说,界限非常模糊。要较好地区别三者,不仅要从字数上去区别,还要结合小说容量的大小、人物是否众多、故事情节是否错综复杂、对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描写是否详细等方面来考虑,长篇小说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最严格,短篇小说相对来说在这些方面的信息量最少,中篇小说介于两者之间。
Echo0_0
应该是短篇小说吧,没用多长时间。不过,真的很好,人物刻画的那么清晰透彻,事件安排的那么紧凑。看得我心一直揪揪着,比看电影和话剧好多了。
afaye
guqiu1024
莫泊桑 短篇小说集 《羊脂球》《漂亮朋友》(也译作俊友)《项链》《菲菲小姐》
欧亨利 《最后一片藤叶》命运之路
马克 吐温 《百万英镑》
罗曼 罗兰 约翰 克里斯朵夫
维克多 雨果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虎《海上劳工》
汤司达 《红与黑》 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这些都是最有名的一些名著了,应该很常见吧~
hooary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小说的分类:
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们通常把一千字之内的小说称为微型小说一千字到一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一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长篇小说容量最大,最广阔,篇幅也比较长,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一般是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如《红楼梦》。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如《人到中年》。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紧凑、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虽不及长篇、中篇广阔,但也同样是完整的,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原贴:什么是中篇小说
christie
AAII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2ReUp
大致上来说,短篇的约两万字,超过十万字的就可以叫长篇,而且一般都在二十万以上,甚至几百万字,中篇介于两者之间,字数也较为灵活,一般为三五万到十万字
另外,作家沙汀说:“我认为小说之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异并不在于字数,而在于表现方法。”
坝上村树
will要走遍世界
凤九
lvcpdan
原贴:五千字中篇小说
痒痒的熊熊
原贴:什么是中篇小说
whule
追风太保
peter_李
原贴:求言情著名一点的中篇小说
文哥仔
很震撼人心。李保莉作为女人太失败。搬东西时丈夫对别人做苦力的好点是应该的,可李保莉在外人面前一点面子也不给老公,花公出轨她举报事后装着不在意跟老公继续生活,可老公在单位的名声与位置都回不去了,下岗了的老公知道当初是李保莉举报自己时万念俱灰地跳了江。从此,李保莉去汉正街当扁担客做苦力养家,可长大的儿子知道父亲当年的事后不原谅母亲,。。。。。。有的女人嫁谁都幸福,可李保莉这样尖酸刻薄的女人嫁给谁都幸福不了,即便她吃了苦,儿子仍然不领情。
jiangjingwei
我看了万箭穿心,除了感觉女主角演的好之外,深感人性的复杂 ,人生的难测,天生的性格决定了个体的命运和婚姻的走向。
天命难违
无知暴力言语:
堪比利剑,出口成伤
有这样一种人,常常以自以为是的真理,教训他人。其实,自己一无是处。
无视他人与人为善,善意倾听的处世之道。
一知半解,不学无术,盲人摸象,好为人师,自以为是,且标榜以对他人好的姿态,无所顾忌,所谓心直口快,殊不知,
言语的暴力,是一个无尽的深渊,她像一个魔鬼一样附身,时时在发作,随时在侵蚀你,甚至毁灭你。
这是一种病态。隔三差五,好事者就一定要找个对象来发泄一下,严重的伤害他人。
自己竟然得意洋洋,开开心心,殊不知,他人受到的伤害甚至会用命来对付你都可能在所不惜。
或许是自己浑然不知,可怕的是,有可能,还是蓄意如此。
有些人美其名曰的所谓的探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诋毁侮辱他人,甚至违背人性,突破底线。完全是一种病态的表现。而她们似乎并不以为这样有什么不妥,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毫无收敛之意。
有时甚至让人怀疑,明明知道这种“探讨”对他人的杀伤力极大,会引起强烈的反抗反弹,她确有意为之,这种动机,不知何来。
这种不怀好意恶毒的言语,无疑是在攻击他人,他比那些最毒辣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的更猛,更狠,更阴暗。
而找事者,竟然,像蛇蝎心肠般的无动于衷,甚至,冷酷的发笑。
瞬间这些貌似善良谆谆教诲的人,变得无比的丑恶,和阴毒。
殊不知,顷刻间,她可以使人崩溃。她已树了死敌。
卡小单。
这部影片拍的非常真实,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真实经历。女主人公是一个好强独立有勇气的女性、憧憬好生活,同时挣扎在底层的女性。
冰晴夏日
以前万箭穿心影评人评价还不错就找来看,那时没注意原著,结果看下来,整个就是现代版祥林嫂,对女主人公一点都同情不起来,反而再次印证了我的一个体会:女人在家里太强势就是为祸三代的灾难。这种太强势是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极端的心理表现,不与世界做有效沟通。当新的希望一次次降临,她却一次次基于过去昂然错过,让周围的人和事拿她全无办法,包括她的儿子,那种内心绝望她想都没想过,于是她伤害了所有人,最终反噬了自己。
现在才知道作者叫方方,封城记烧红了网络,恍然大悟。同样是写祥林嫂,鲁迅写的看后冷汗冒,自己也病得不轻,得治,看了李保莉,真的就只是一粒尘埃扬起结束而已,生命毫无意义。鲁迅是人,方方是上帝,就是这样。
Allein-Schwein
虽然我没有看过方方的日记,但是从网上透露的一些信息来看,还是对她的一些做法无法苟同的。
作为一个作家,看问题应该深刻、全面,而不能太过片面而偏激。你写日记是你的权利,这原本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应该记述在你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到处打听小道消息来换取商业价值。比如一个累倒的护士,明明还在治疗中,你就敢说从医生朋友那里收到消息说其人已死,这是对奋战在一线的医疗工作者的极端不负责任的造谣。
还有,你写日记为什么非要拿到美国去发表呢?其中目的,昭然若揭,说穿了,图的不外乎名利二字。一、可以以一个文人斗士的形象出现在国际上,为将来在国外的活动自由打下基础,说不准还能获得西方那些带着严重偏见的什么奖青睐。
二、在西方制造轰动效应,为西方舆论攻击祖国提供工具,然后获得商业价值,赚取真金白银。
最后才来说一说万箭穿心这部作品,虽然我不认同方方日记,但是还是认同万箭穿心这部作品。
这是一部从平民视觉深刻的观察人生的作品,这部作品有一种直击人性、刺痛骨髓的真实,真实到残酷。
女主一生都想要以自己的方式留住身边的一切,为此甘愿承受一切磨难与痛苦,但是却偏偏事与愿违,最后得到的是全部的失去。
先是逼死了丈夫,继而迎来了儿子的反叛。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那就是人生所有的事情的发展,往往都是从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枝末节开始的。然后逐渐产生联动效应,最后形成因果关系,最后收割悲剧。
另外,无论你多么努力和强势,不尊重客观事实,自己期望的人生方向往往会背道而驰。就如同她为了儿子,可谓付出了所有的一切,青春、尊严甚至是肉体,但是,换来的不是儿子的感激,而是彻底的决裂。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直击人性、刺痛骨髓的真实,其原因就是这样的女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倘若我们不能客观的对待世界,而一定要凭着自己的个性和认知执着的去改变身边的一切,结果一定事与愿违、背道而驰。
从万箭穿心中应该领悟到人生道理的不应该仅仅只是读者,还有方方自己。你若偏执的对待世界,世界迟早还你一个偏执。怪道阳明心学精髓虽然很简单,叫做知行合一,但是很多人却一辈子也做不到。因为知道很容易,做到太难了。
tuangouca
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多愁善感,睹物思情,一般家庭遭遇挫折,爱情失败,看什么都不顺眼,什么都是灰色的,很多作家就是这样。
Mister 。木
看过这部电影,不知道作者是谁?看完后的感觉是,压抑,提不起劲儿,作品传播的全是颓废、放纵,出口成脏,为自己的不良言行狡辩,丝毫没有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看不到前途、光明。这样的电影不看为好,通俗地说,学不到好!
phoenixhui
方方:湖北祥林嫂,一个眼睛里只有忧伤而没有一丝阳光落脚余地的女人。她用局部的忧伤去引发全面的忧伤,再用忧伤去点燃社会的愤恨和不满。
jeanner
方方的小说看多了会抑郁,阴暗面的东西太多,缺少阳光。看她的作品怎么也提不起劲来,要么抹泪,要么沉闷,觉得生活太难,活着没什么意思。本来人活着就很不容易,再看这些添堵的小说,真的影响心情,还是不看了。
凱如叔叔
方方的万箭穿心我是多年前看的。这是一部十分接地气的,描写底层妇女的小说。
万箭穿心,意思是很多打击同时到来。
这个小说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悲苦人生。女主人是一个性格刚强,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不向逆境屈服,无论命运给她带来的打击多么大,她都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形象。
我以为,小说通过李宝莉的生存遭遇,表达了一些底层人生的普遍问题。
一,婚姻的门当户对问题。李宝莉的婚姻悲剧,不仅仅是女强男弱的问题。而是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阶层问题。她的丈夫是个知识分子,她是个倔强的蓝领工人。几种矛盾集中在一起,婚姻破裂以至于造成悲剧是必然的。两人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实在是凑合在一起的不幸婚姻。
二,原生家庭问题。李宝莉的娘家是底层劳动人民。她父亲是码头工人,母亲是菜市场的鱼贩子。从小在这种家庭中长大,李宝莉泼辣能干从不服输。母亲就是她眼中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是她的榜样,是她性格养成的基地。
三,夫妻二人差距太大,家庭不和谐,使得丈夫出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同情丈夫的。儿子也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里,感受不到父母的慈爱,最后跟爷爷奶奶更亲,对母亲产生憎恨。
流水无心
一个青年人的生活应该包括甜蜜的初恋,浪漫的爱情,隆重的婚礼,和谐的夫妻生活,爱情结晶到来的幸福和惊喜。但是有人选择无视,只细致而真切地描写女人临盆时的阵痛,惨叫,大汗淋漓,死去活来,把这个短暂的痛苦当成婚姻的全部,这就是所谓写实作家。
马悦
方方的作品读过一次,个人体会她的文章能反应社会底层的声音和存在的现象,但确实很压抑有种看不到光明的感觉!所以有些时候想要快乐自欺欺人点也不是错
wendyfengliyun
中国作家必经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路线。方方日记出自于中国作协知名作家之手,却站错了政治立场,践踏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和宗旨,误导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知,给西方敌对和反华势力攻击抹黑中国制造素材,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
xyq_eye
春天来了,战疫取得了重大胜利,我们要只争朝夕,把疫情期间的损失夺回来,保持好的心情,别把时间和关注点浪费在某些无良无聊的人和所谓日记上!
蓝色比目鱼
女人没有错,社会逐利的错,男人懂事晚,对不起女人。但主要是女演员毫不掩饰的本色出演,令人印象深刻,当然,观众也没有必要去反思什么,社会一如既往,千百年前如此,千百年后也然。
islamyangyang
方方可能获得诺奖提名原因:1.为美国攻击中国提供了有力武器,特朗普砸中国它给递砖2.发明了坐家听说体日记格式,推动文艺创作进步3.会移花接木,把五年前的废旧手机照片拿来说成是死者的,彻底否定了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的根基。4.效忠美国,不要谦虚哟,美国能感受到你的忠诚,看下面日记。
dryad92
看过这个片子。挺写实的。女主角是一个文化不高、个性要强的女人,正因为如此,才不会表达自己的爱,事情没少做,只会在这上面表达自己的爱,在精神上与老公形不成共鸣,对老公,因爱生恨吧,导致老公自杀。孩子因为这个与她不和。另外,一个男人,因为她的倔强劲,两个人一直不离不弃。唉,底层女性的一个悲剧,把自己的老公,作为了自己理想的一个追求与人生的实现,怎么说呢,就是,她始终觉得老公是自己想要实现的那个样子,对毕恭毕敬,却获得不了老公的一点点尊重和认可,正因为无法互相理解,所以互相伤害,最后老公的出轨和自杀,让她自己的理想破灭了。但是电影从头到尾,她都是任劳任怨,不怕吃苦,对家里人甘于奉献,包括自己的婆婆,她始终认为只要自己付出了,就会被理解被爱,但是忘记了表达,忘记了自己。这个剧情,我有点接受不了,她那种隐忍不发、累死累活的状态,教人心痛,又缺乏风情万种,但是想想,她的背景,觉得了她只会如此,因为她只能看到她自己那一部分,认知到她自己的范围,我们只能是旁观者,看着痛,看着沉闷。但是生活即是如此,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离不开经济来源,日子久了少了风花雪月,女人太质朴,老公太理想。好在孩子比较争气!最后也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孩子也理解了母亲,孩子就是希望和动力。
tgqzxf
中篇小说,大家都知道有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是基本常识。而中篇小说,在这三要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故事的结构。
写小说,在现代文学类的文章中,时间、地点的安排上,可以模糊范围,不具体指明是某年某月某日或者某城市,但是,要交代出一定的背景范围,也就是说,在你的文章中要让读者去感知你所描述的故事的大概时间范围和地点。而在人物刻画上,尤其重要。
现在很多人写小说,人物身上都是自己的影子,故事结构也基本上围绕某一件事情展开,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单一,而且都似曾相识。这是最要不得的。
小说不同于日记,它是在描述一个故事,并去要通过作者所描述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些什么。那么,这个故事,就要生动,要有真实感。而故事的生动感,来自于作者对文章的把握能力和对故事情节的驾驭能力。
首先,在故事开篇,你要以最简洁的方式,渲染出一个氛围,所谓龙头豹尾--中篇小说的开头至关重要。如果你不在最短的字数内,引起读者的兴趣,而把文字浪费在景色描写或者煽情独白上,那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你的文章怕是无人感兴趣。[很有道理]
其次,写中篇,最忌讳的就是情节单一,翻来覆去地在一两个人物的身上打转,你可以有一个主角儿或者两个主角,但是一定要安排好配角儿,并且要让配角发挥出色,这样,才能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可读性。中篇小说,在结构上,就不能仅仅是一件事情,而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角色交织缠绕的故事线索,展开描写,这样,故事才充实,人物才丰满。
在人物的塑造上,绝对不能脸谱化或者影子化。脸谱化就是善恶分明,完全按照作者的个人感受去描写人物。
影子化就是把作者自己的性格强加在角色身上,造成人物性格和语言大同小异。如果这样写下去,无论故事多精彩,在人物刻画上,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刻画人物,一定要跳出自我的圈子,客观地去描写。让人物生动起来,立体起来。通过语言和行为,体现出人物的独特个性。
再者,故事的结构、情节,要新颖,不能流水帐一本,要有人物角度变换和时空变换。
很多写中篇小说的,从开始到结尾都围绕一个“我”,或者一个所谓的第三人称的名字,其实是“我”的影子,那么,很快你就会发现你的小说写不下去了,而且觉得头绪太纷乱。为什么呢?因为你线索太单一了。如果把故事展开,变换人物角度,则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在你描写完主角后,再花点时间和文字去客观地描写其他角色,那么,故事情节才会相对完整。而在小说中,时空场景需要随时变换。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多情节是在同一时间展开的,在甲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可能乙正在做着对付甲地事情。这样去描写,整个故事才紧凑,才引人入胜。
另外,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更要灵活,千万不能让人看了前三段,就大概知道后三段。看了开头,知道结尾。那绝对是失败的。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中篇小说的结尾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在情理之中,又要在意料之外,而且让人余味未尽。
因此,在写中篇小说前,你自己最好先有一个构架,包括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发展线路等。不能先开了头,边写边编故事,那样写下去,最后准乱套,往往收不住闸,而且更可能因为开始的时候打的伏笔太多而造成故事的整体布局混乱。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作者想写的故事本身已经很清晰了,开始、结局都已经定下来,只是考虑在中间过程中如何添加情节和引人入胜的因素而已,那么,这又容易造成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写着写着,你发现自己随着你笔下的人物去了,完全偏离了轨道,收不回来了。所以,在中篇小说的创作上,一定要把握好主线,在一个固定的大范围内,创造属于这个特定环境、背景下的故事
原贴:中篇小说三要素?
wei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