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题材长篇小说有哪些
韩大黑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沈从文式乡土文学写作类型的延续,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也在述说着某种无法抗拒的悲凉。翠翠那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亲人的死亡和情人的离去的现实面前,不也宣告了诗意的神话的破灭了吗?而沈从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几乎完全可以将其视为关于乡村底层人物的一曲悲歌。进入乡土文学纯美境界的沈从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的创作,大自然的“神性”成为乡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还开创了以展现“异质文化”中人性轨迹来表明文化成规对人的影响的写作模式。那么,沈从文意图在他的宁静超脱的乡土作品中寄寓什么样的主题呢?是“人性”。沈从文在他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言明,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显示处于弱势的边缘文化中沉静深远的生命力量。另外,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我理想的建筑,未必就不懂的社会的苦痛。”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从而内在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端构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时期的乡土文学写作中,草木能谈吐。在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世界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只不过他是以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边缘性异质性的乡土文化的叙述,禽兽在做梦,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特别是在这些“化外之境”中发生的爱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叹之妙,宛如一副副古朴奇幻的风俗画、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码头宁静而秀美。《边城》中少女翠翠的爱情观和爱情经历,单纯而美丽,有着未受现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象征于一体,多注意刻画乡土中的“粗糙的灵魂”和“单纯的情欲”。沈从文描绘的山寨。精致,结实
原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哪些?
JJ-Liya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 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 语文教学、科研也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12年毕业于苏州公立草桥中学。他曾先后执教于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中国公学、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校。叶圣陶曾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四·一二”事变后,主编《小说月报》。与此同时,叶圣陶还担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参与编写或主编《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八百课以及课外读物《文心》等。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邀请,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达已解放的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并参加新政协筹备会。1949年7月叶圣陶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建国后,叶圣陶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叶圣陶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他还是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叶圣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解放前,他曾发表许多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散文、新诗、童话等。如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他很早就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提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导与启发,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另外,他对促进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工作,见解独到,贡献巨大。
叶圣陶从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所编辑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都体现了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特点。他特别注重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态度诚挚,工作极端认真。他热情地帮助和扶植新作者,许多成名作家的处女作,是经过他的手发表的,并写了不少对新人新作的评价,对他们给予鼓励和推荐。建国后,他先后出版过《叶圣陶文集》、叶圣陶选集、叶圣陶小说集等。
原贴:叶圣陶长篇小说有哪些?
竹君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同”在于:
(1)两者内容都取材于中国农村,描述的主体对象都是中国的广大农民。
(2)两者根本上都不会脱离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围绕土地问题展开故事情节。
(3)两者创作时都基本遵循了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塑造了一批有时代特色的人和事。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异”在于:
(1)作品创作者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对小说主体认识的差异。
简单地说,五四乡土小说属于“知识分子写农民”,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属于“农民作家写农民”;所以前者有思想深度,但对农民的缺点有片面放大的趋势,而且语言“文绉绉”,有着独特的书卷气,并非为当时广大社会百姓所能理解,而只是“留给精英去阅读”;后者语言相对要通俗易懂,但处理问题容易简单化理想化,对农民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析不够辨证。
(2)作品矛盾冲突内涵的区别。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揭露的是农民的悲惨生活,揭示的是当时农民与地主、土豪、兵匪等的矛盾;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要反映的时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新生活、新风尚,矛盾主要集中于农民群体中新旧思想的冲突(属于农民自身认识问题),即使后来有“两条路线斗争”的内容,那也和五四乡土小说揭示的矛盾有区别,即“敌人”是暗藏而非公开化的,不像五四乡土小说反映的矛盾那样尖锐、赤裸裸。
(3)作品创作时所受思想指导的区别。
暖暖gyy
80年代的长篇小说,比较重要的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古华的《芙蓉镇》、王蒙的《活动变人形》、贾平凹的《浮躁》等,在内在气质上都离不开80年代特有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沉重的翅膀》、《活动变人形》写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当代生活,开始关注个人在历史环境下的心理体验;《芙蓉镇》、《浮躁》等则更是摆脱了之前的文学作品的死板格式和压抑情感,通过立足于“人道主义”的挖掘,像更深层面的“人性”探寻。可以说,80年代的长篇小说,虽然在纵向的历史维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在横向的作品维度上,却不及中篇小说深刻,特别是以余华、莫言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试验,成为了80年代和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一点的文学现象,为文学道路的开拓和写作手法的探寻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像韩少功的《爸爸爸》、《火宅》等,在“寻根”的主张下,以先锋性的探索使得文本和小说精神在内省层面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而相比之下,他的长篇《马桥词典》,虽然在形势上看似更具探索性,但是仔细探究,其实不过是作者在“寻根”思路上的延伸;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等,对生活的复杂和矛盾刻画地如此到位,而他的长篇《古船》和《九月寓言》则陷入了混乱和无法梳清条理的境地。
ljm199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4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课文)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和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文)
《苏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及苏教版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有删改)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4089.htm#9
原贴:叶圣陶长篇小说有哪些?
六重日
1、陈忠实的《白鹿原》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精神影响到90年代的不少长篇创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2、贾平凹的《高老庄》
《高老庄》叙述了教授高子路携妻西夏回故里高老庄给父亲吊丧,于是与离婚未离家的子路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葡萄园主蔡老黑以及苏红等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之交,中国内陆陷入改革困境与转型困境,贾平凹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独立思考。在这一种世纪末情绪下,现时代之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人种困境、文化困境、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社会分化和溃败问题进行了整体观照,并体现出相当的深度与前瞻性。
3、张炜的《古船》
《古船》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
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张炜以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众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古船》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4、韩少功的《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这在中国的农村非常普遍。《马桥词典》透视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挖掘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可以说是提供了认识农村的又一个途径。
《马桥词典》在许多方面都延续了韩少功以往的创作风格,但在小说的叙事文体上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叙事文体--用词典的语言来写小说。“马桥”是个地理上的名词,据小说的叙事者介绍,“马桥”是古代罗国所在地,就在楚国大夫屈原流放和投河的汨罗江旁。
5、汪曾祺的鸡鸭名家
鸡鸭名家主要写了余老五和陆长庚两个风俗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大千世界万物的欣赏,以及对普通人的关心与尊重之情,整部小说弥漫着浓浓的水乡情韵,将人性之至纯至美至善用火气全消、轻盈灵动的文笔展现出来,令人神往。即便是针砭与批判,其中也饱含着大爱与悲悯的情怀,将无数愤懑化作一声深沉的喟叹,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逆时针
80年代的长篇小说,比较重要的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古华的《芙蓉镇》、王蒙的《活动变人形》、贾平凹的《浮躁》等,在内在气质上都离不开80年代特有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沉重的翅膀》、《活动变人形》写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当代生活,开始关注个人在历史环境下的心理体验;《芙蓉镇》、《浮躁》等则更是摆脱了之前的文学作品的死板格式和压抑情感,通过立足于“人道主义”的挖掘,像更深层面的“人性”探寻。可以说,80年代的长篇小说,虽然在纵向的历史维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在横向的作品维度上,却不及中篇小说深刻,特别是以余华、莫言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试验,成为了80年代和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一点的文学现象,为文学道路的开拓和写作手法的探寻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像韩少功的《爸爸爸》、《火宅》等,在“寻根”的主张下,以先锋性的探索使得文本和小说精神在内省层面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而相比之下,他的长篇《马桥词典》,虽然在形势上看似更具探索性,但是仔细探究,其实不过是作者在“寻根”思路上的延伸;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等,对生活的复杂和矛盾刻画地如此到位,而他的长篇《古船》和《九月寓言》则陷入了混乱和无法梳清条理的境地
原贴:八十年代长篇小说有哪些?
行走天下之冬泳
美味芒果
先说不同之处,五四乡土小说属于“知识分子写农民”,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属于“农民作家写农民”;所以前者有思想深度,但对农民的缺点有片面放大的趋势,而且语言“文绉绉”,有着独特的书卷气,并非为当时广大社会百姓所能理解,而只是“留给精英去阅读”
angel琳
慢悠者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原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哪些?
louveed
主要作品集或主要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集大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中篇小说集《城市热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长篇小说《城市守望》(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短篇小说集《绝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杂文随笔集一吐为快(远方出版社2001年)
中篇小说集《天下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中篇小说集《英雄传说》(台湾知本家出版社2005)
随笔集品读水浒人物(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长篇小说票儿(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
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2(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随笔集灯下闲读(地震出版社2013年)
长篇小说曲之杀(江苏文艺出版2010年)
1990年以来部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存目:
山毛榉(中篇)《昆仑》1990年5期
那一阵我活得没滋味(中篇)小说家1991年6期
空槐(中篇)《长城》1993年5期
狗头金(中篇)《荷花淀》1994年1期
《我曾让你傻半天》(中篇)天津文学1994年1期
大忙年(中篇)《北京文学》1994年7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猴儿的故事(中篇)小说创作1994年12期
山问(中篇)《长城》1995年1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年底(中篇)中国作家1995年3期
天下大事(中篇)《北京文学》1995年6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野民岭(中篇)小说林1995年4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天下无忌(中篇)《珠海》1995年4期
天下荒年(中篇)《北京文学》1995年10期
黑日(中篇)《长城》1995年5期
《高山流水》(中篇)当代作家1995年6期
厕觞(中篇)天津文学1995年11期
大厂(中篇)《人民文学》1996年1期
天下书生(中篇)小说家1996年1期
城市警察(中篇)小说林1996年2期
天下涛涛(中篇)《芙蓉》1996年3期
城市行为(中篇)作品争鸣1996年12期
天下匆匆(中篇)《百花洲》1996年4期
大厂续(中篇)《人民文学》1996年8期
《官司》(中篇)东海1996年10期
车间(中篇)《上海文学》1996年10期
西天路上(中篇)《海峡》1996年5期
警察的故事(中篇)《啄木鸟》1997年3期
危矿(中篇)《春风》1997年3期
天下忧年(中篇)《北京文学》1997年3期
下岗(中篇)《百花洲》1997年4期
长河落日图(中篇)《今古传奇》1997年4期
污染(中篇)《芳草》1997年8期
小厂(中篇)时代文学1997年3期
年初(中篇)中国作家1997年5期
风波(中篇)《作品》1997年11期
阳光里的股东们(中篇)《北京文学》1998年1期
绝士(中篇)《十月》1998年2期
山草谣(中篇)东海1998年4期
年前秧歌(中篇)山花1998年4期
城市剧团(中篇)时代文学1998年3期
大地无垠(中篇)《春风》1998年10期
的爷(中篇)《人民文学》1998年10期
猴事(中篇)小说家1998年4期
《无处告别》(中篇)《长城)1999年2期
逍遥楼(长篇小说)《今古传奇》1999年6期
城市检查官(中篇)《啄木鸟》2000年第1期
《意外》(中篇)上海小说2000年3期
遭遇背景(中篇)《江南》2000年第1期
豪气冲天(中篇)《十月》2000年2期
你千万别往心里去(中篇)上海小说2000年2期
阳光下发生的事情(中篇)上海小说2001年3期
商敌(中篇)青春阅读2001年10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阳光下的冲突(中篇)2001年3期
不服气你去试一试(中篇)上海小说2001年3期
大雨到来之前(中篇)长江文艺2002年9期
神探白玉堂(长篇小说)小说月报原创版创刊号2002年
城市秧歌(中篇)上海小说2002年1期(作品争鸣转载)
城市迁徙(中篇)《当代》2004年3期(作品争鸣转载)
火车提速(中篇)上海小说2003年6期(小说选刊转载)
血色黄金(长篇小说)《小说月报》2003年2期
旁观者迷(中篇)《啄木鸟》2005期1期
广陵散(长篇小说)十月长篇小说2005年增刊
黑幕重重(长篇小说)《今古传奇》2006年1期
老乐的执迷不悟(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6年4期(新华文摘、作家文摘转载)
核磁共振(中篇)《当代》2006年6期(小说选刊转载)
玄武门小说(节选)(长篇)十月长篇小说2007年2期
明天有暴雨(长篇小说)长江文艺长篇小说卷2008年
升国旗奏国歌(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8年3期
人物笔记二题(中篇)天津文学2008年9期(小说月报转载)
票儿(长篇小说节选)《小说界》2009年5期
2重要短篇小说:编辑
笔记二题(短篇)东海1990年10期
笔记三题(短篇)河北文学1990年11期
大黑和二黑(短篇)河北文学1992年4期
笔记二题(短篇)东海1992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四川文学》1992年10期
笔记二题(短篇)天津文学1992年8期
《绝活》(短篇)河北文学1992年12期
笔记二题(短篇)《春风》1993年7期
三叔的故事(短篇)《百花园》1993年6期
《名流》(短篇)《北京文学》1994年1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绝情(短篇)《春风》1994年1期
笔记二题(短篇)鸭绿江1994年1期
绝赌(短篇)《春风》1994年3期
笔记三题(短篇)天津文学1994年7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名角(短篇)《当代人》1994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当代人》1994年10期
猴之事(短篇)广州文艺1994年3期
笔记三题(短篇)《作品》1995年10期
笔记二题(短篇)中国作家1996年3期
赚了三块四角六分钱(短篇)广州文艺1995年4期
绝桥(短篇)《小说界》1995年5期
乔迈下海(短篇)《当代人》1995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当代人》1995年10期
绝人(短篇)北方文学1996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笔记三题(短篇)《春风》1996年7期
笔记二题(短篇)《飞天》1996年7期
李秀平的故事(短篇)《作家》1996年11期
城市票友(短篇)《当代人》1996年11期(小说月报转载)
岳姑娘的故事(短篇)芒种1996年1期
绝店(短篇)《当代人》1997年2期
大哥的故事(短篇)《长城》1997年3期
短篇二题(短篇)《芙蓉》1997年3期
《犯罪心理学》(短篇)羊城晚报1997年8月
绝桥(短篇)《春风》1998年5期
笔记三题(短篇)当代作家1998年5期
绝伪(短篇)小说家1998年6期
《单刀赴会》(短篇)《当代人》1999年2期(小说月报转载)
笔记五题(短篇)上海小说1999年3期(小说月报转载)
短篇二题(短篇)《红岩》1999年3期
《秦琼卖马》(短篇)《人民文学》1999年10期(新华文摘转载)
高大力的故事(短篇)青春阅读2000年1期
布店(短篇)《章回小说》2000年10期
赌客(短篇)《红岩》2000年5期
李二娘的故事(短篇)广州文艺2000年12期
贺梁红梅(短篇)《作家》2005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海口(短篇)《长城》2005年4期(小说月报转载)
万家福超市(短篇)《当代人》2005年9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印(短篇)《人民文学》2005年12期(小说月报转载)
《穆桂英挂帅》(短篇)上海小说2006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品二题(短篇)《长城》2002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渡(短篇)《长城》2003年3期(小说选刊转载)
老头包子(短篇)青春阅读2005年12期
故事、事故(短篇)《北京文学》
黑子和石头(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2期
保姆张秀梅(短篇)中国作家2007年5期
和平里10楼(短篇)《作品》
马洪刚的爱情(短篇二则)《作品》2008年4期
孟家母子(短篇)山花2005年6期
老同学三题(短篇)〈长城〉2006年6期(小说月报转载)
暴水桥头(短篇二则)《小说界》2005年5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酒道(短篇)《现代小说》2006年创刊号
张子和(短篇)《北京文学》2006年10期(小说月报转载)
老张(短篇)《当代人》2006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天香酱菜(短篇)《作家》2007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郭氏姐妹(短篇)芒种2007年8期
一声叹息(短篇)《啄木鸟》2007年5期
苏子玉、龙粥(短篇)《十月》2008年5期
瓷人(短篇)《上海文学》2007年9期
锔人(短篇)《上海文学》2007年12期
《两个女人》(短篇)芒种
紫砚(短篇)《啄木鸟》(小说选刊转载)2009年1期
鱼塘女人(短篇)《啄木鸟》2009年6期(小说月报转载)
拾荒女人(短篇)《啄木鸟》2010年9期
奇人与奇石(短篇)中国作家2010年1期
❀、王胖胖
原贴:叶圣陶长篇小说有哪些?
心儿_菲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同”在于:
(1)两者内容都取材于中国农村,描述的主体对象都是中国的广大农民。
(2)两者根本上都不会脱离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围绕土地问题展开故事情节。
(3)两者创作时都基本遵循了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塑造了一批有时代特色的人和事。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异”在于:
(1)作品创作者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对小说主体认识的差异。
简单地说,五四乡土小说属于“知识分子写农民”,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属于“农民作家写农民”;所以前者有思想深度,但对农民的缺点有片面放大的趋势,而且语言“文绉绉”,有着独特的书卷气,并非为当时广大社会百姓所能理解,而只是“留给精英去阅读”;后者语言相对要通俗易懂,但处理问题容易简单化理想化,对农民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析不够辨证。
(2)作品矛盾冲突内涵的区别。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揭露的是农民的悲惨生活,揭示的是当时农民与地主、土豪、兵匪等的矛盾;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要反映的时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新生活、新风尚,矛盾主要集中于农民群体中新旧思想的冲突(属于农民自身认识问题),即使后来有“两条路线斗争”的内容,那也和五四乡土小说揭示的矛盾有区别,即“敌人”是暗藏而非公开化的,不像五四乡土小说反映的矛盾那样尖锐、赤裸裸。
(3)作品创作时所受思想指导的区别。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是在文学研究会“写实化”、“血与泪的文学”等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是在当时“体制化”的思想引导下进行创作的,所以五四乡土小说显得要更有时代特色与鲜明性,出现了不少有作家个性特色的作品(因为社团内部可以存在不同认识的缘故),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单看每一部作品会觉得不错,但总体看起来有千人一面的感觉(“体制化”的桎梏所致)。
草草写了些,并非大学中文专业水平,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多多指正。
如果当时yilan
所谓“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不过,乡土文学中也亦时常出现粗犷的民俗,剽悍的民风,甚至是野蛮的陋俗、愚昧的乡规和残酷的阶级压迫,所以,如果认为乡土文学只是叙述心灵的净土或只描写诗意的田园风光,显然不够全面。乡土文学中,粗犷的阳刚之气与纤细的阴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朴人性和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都可以为乡土文学所容纳,而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更是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主题。至于乡土文学的作家,如沈从文,自命为“乡下人”,刘绍棠,自称为“土著”,他们的乡土作品的视野,表面上看,似乎只专注于乡土间的纯美故事;细究起来,现当代任何一位以乡土文学为题材的小说家,几乎都无法完全回避关于现代意识和外部世界对乡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以直接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另一些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作家的叙述可能间接地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某种否定态度。但是,不管以乡土为题材的作家对现代文明取何种态度,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一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据考证,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在现代中国,最早的是鲁迅。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 “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1)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
AvaWanderlust
旅行-摄影-苏荣峰
《妖孽只在夜里哭》/ 夏七夕【长篇小说】(已经在《花火》开始连载)
以下也是她写的小说
伤痛不过百日长/夏七夕
不是所有的南方都叫温暖/夏七夕
下个冬季的白色婚礼/夏七夕
蓝色气球和苏夏/夏七夕
海是倒过来的天/夏七夕
不见茶花好多年/夏七夕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夏七夕
《人生若只如初见》/夏七夕
你是我的天下无双/夏七夕
悲伤的穿山甲找不到穿山乙/夏七夕
请收留奥菲利亚的第4个影子/夏七夕
如果猫七忘记了摩天轮/夏七夕
永远告别流离失所/夏七夕
长乐未央/夏七夕
带着眼泪去流浪/夏七夕
那年夏天的一场浮华童话/夏七夕
如果你是我眼底的一滴泪/夏七夕
灯笼易碎,恩宠难回/夏七夕
爱你,是我孤单的心事/夏七夕
你的路途,看不到我苍老/夏七夕
天使也一样/夏七夕
童话伤城风景凉/夏七夕
往南往北,忘南忘北/夏七夕
消失的彩虹少年/夏七夕
《无处告别》/夏七夕
走失在记忆里的塔塔/夏七夕
刹那翻过年少的风景/夏七夕
宁生,你不来,我不老/夏七夕
青春是一树一树的花开/夏七夕
再美的萧邦,也弹不出我的悲伤/夏七夕
让我感激你,曾予我欢颜/夏七夕
天夏,你是我的整个天下/夏七夕
你的夏至不挽留/夏七夕
我的吻注定吻不到最爱的人/夏七夕
天央的青春,海啸不忧伤/夏七夕
那年的文字,叫做沧海桑田/夏七夕
你给不起的未来,我来告别/ 夏七夕
她会替我好好爱你/ 夏七夕
世界上唯一的企鹅先生/ 夏七夕
其实我不是你的哆啦A梦/ 夏七夕
如果我变成回忆,退出你的生命/夏七夕
唯独你是无可取代/夏七夕
你惊艳了我的时光/夏七夕
暗地里的病孩子/夏七夕
就让记忆永不复苏/夏七夕
我不敢叫你的名字/ 夏七夕
你怎会哭得像个孩子/ 夏七夕
地上的星星不说话/ 夏七夕 后来我们都哭了
《我在灰烬中等你》/ 夏七夕
以回忆的名义交换你/夏七夕
陈翔,你天生用来惊艳时光/夏七夕
看海的信已失效/夏七夕
我住在回忆里/夏七夕。 。
原贴:夏七夕有哪些长篇小说
blingblingbing
原贴:叶圣陶长篇小说有哪些?
乌坚卡作
叶圣陶先生的长篇小说只有一部《倪焕之》。
1923年,叶圣陶先生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此后于1928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连载于教育杂志上。
《倪焕之》艺术地再现了以主人公倪焕之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状况,展现了当时广阔的历史背景。
扩展资料:
叶圣陶的创作之路
1919年到1924年,是叶圣陶以“五四”为中心的早期创作阶段。他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运动初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学史上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是郁达夫的《沉沦》)。
他在本时期共写了五十多个短篇,分别收入隔膜、《火灾》、线下三个集子。写了二十八篇童话,1923年印行的《稻草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童话集,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从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叶圣陶的创作取得了全面的丰收。他写了二十个短篇,分别收入小说集《城中》、未厌集和散文小说合集脚步集中。1928年,教育杂志连载长篇小说《倪焕之》,次年单行本问世,引起了文坛的瞩目。还有大量的散文、杂文,其中少部分收入脚步集。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出版、教育部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一直到1982年,还以近九十岁的高龄,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从三十年代开始,叶圣陶主要从事语文教科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文学创作退居次要地位,作品数量显著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叶圣陶长篇小说有哪些?
不蠢理你
香飘四季,人望幸福树望春,山乡巨变,水向东流,汾水长流,大河东流去,许茂和他的女儿,创作史,红旗谱,播火记,风云初记,枫橡树,社迷全传,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江畔朝阳,风雷,雁飞塞北,艳阳天,金光大道,三里湾,灵泉洞,李有才板话,农村三部曲,山野,春华秋实,移山记,黑凤
方小康
这个问题非常接地气!
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基本都是上世纪的事了。当然不是现在的作家水平不够,应该说创作条件更优越。那为什么总缺几亿农民渴望已久的农村题材的优秀作品呢?是我们的大作家很难真正地扎根于乡村生活了。脱离了农村土地的作品哪来的乡土气息?
筱筱
我来推荐一部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该书曾入围过茅盾文学奖,不过没评上,我不是评奖者,不过我觉得这部小说得茅盾文学奖都不为过。
这部小说曾经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节目叫长篇联播播出过,说实话我就是听了这个广播才喜欢上这部小说的。
那时候好像是02或者03年,那时候我还是上初中,有一中午天无意中在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故事,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不间断的把这本书听完了,这本书名叫《乡谣》,是黄国荣老师写的。
这本书这一个叫二祥的农村庄家汉跌宕起伏的一生,这本书横跨了二祥的一生,从解放前一直写到改革开放。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叫二祥的人一生,也展现给我们一个叫汪家桥的村子几十年的变迁,也从这一个村子的一群人折射出中国几十年的沧桑。书确实写得好,故事也很精彩,朋友们可以读一读
蚂蚁蚂蚁丶
贾平凹的大部分作品都和农村有关,商州、浮躁、高老庄、秦腔、古堡、带灯、极花等作品都反映的是农村和农民,即便是《高兴》这种在城市发生的故事,主要人物也是与城市格格不入的进城农农民,根都是从农村长出来的。
温吞水106
原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哪些?
笑雨痕
原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哪些?
陈小洁洁
跳房子的猫
主要作品集或主要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集大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中篇小说集《城市热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长篇小说《城市守望》(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短篇小说集《绝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杂文随笔集一吐为快(远方出版社2001年)
中篇小说集《天下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中篇小说集《英雄传说》(台湾知本家出版社2005)
随笔集品读水浒人物(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长篇小说票儿(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
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2(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随笔集灯下闲读(地震出版社2013年)
长篇小说曲之杀(江苏文艺出版2010年)
1990年以来部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存目:
山毛榉(中篇)《昆仑》1990年5期
那一阵我活得没滋味(中篇)小说家1991年6期
空槐(中篇)《长城》1993年5期
狗头金(中篇)《荷花淀》1994年1期
《我曾让你傻半天》(中篇)天津文学1994年1期
大忙年(中篇)《北京文学》1994年7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猴儿的故事(中篇)小说创作1994年12期
山问(中篇)《长城》1995年1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年底(中篇)中国作家1995年3期
天下大事(中篇)《北京文学》1995年6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野民岭(中篇)小说林1995年4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天下无忌(中篇)《珠海》1995年4期
天下荒年(中篇)《北京文学》1995年10期
黑日(中篇)《长城》1995年5期
《高山流水》(中篇)当代作家1995年6期
厕觞(中篇)天津文学1995年11期
大厂(中篇)《人民文学》1996年1期
天下书生(中篇)小说家1996年1期
城市警察(中篇)小说林1996年2期
天下涛涛(中篇)《芙蓉》1996年3期
城市行为(中篇)作品争鸣1996年12期
天下匆匆(中篇)《百花洲》1996年4期
大厂续(中篇)《人民文学》1996年8期
《官司》(中篇)东海1996年10期
车间(中篇)《上海文学》1996年10期
西天路上(中篇)《海峡》1996年5期
警察的故事(中篇)《啄木鸟》1997年3期
危矿(中篇)《春风》1997年3期
天下忧年(中篇)《北京文学》1997年3期
下岗(中篇)《百花洲》1997年4期
长河落日图(中篇)《今古传奇》1997年4期
污染(中篇)《芳草》1997年8期
小厂(中篇)时代文学1997年3期
年初(中篇)中国作家1997年5期
风波(中篇)《作品》1997年11期
阳光里的股东们(中篇)《北京文学》1998年1期
绝士(中篇)《十月》1998年2期
山草谣(中篇)东海1998年4期
年前秧歌(中篇)山花1998年4期
城市剧团(中篇)时代文学1998年3期
大地无垠(中篇)《春风》1998年10期
的爷(中篇)《人民文学》1998年10期
猴事(中篇)小说家1998年4期
《无处告别》(中篇)《长城)1999年2期
逍遥楼(长篇小说)《今古传奇》1999年6期
城市检查官(中篇)《啄木鸟》2000年第1期
《意外》(中篇)上海小说2000年3期
遭遇背景(中篇)《江南》2000年第1期
豪气冲天(中篇)《十月》2000年2期
你千万别往心里去(中篇)上海小说2000年2期
阳光下发生的事情(中篇)上海小说2001年3期
商敌(中篇)青春阅读2001年10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阳光下的冲突(中篇)2001年3期
不服气你去试一试(中篇)上海小说2001年3期
大雨到来之前(中篇)长江文艺2002年9期
神探白玉堂(长篇小说)小说月报原创版创刊号2002年
城市秧歌(中篇)上海小说2002年1期(作品争鸣转载)
城市迁徙(中篇)《当代》2004年3期(作品争鸣转载)
火车提速(中篇)上海小说2003年6期(小说选刊转载)
血色黄金(长篇小说)《小说月报》2003年2期
旁观者迷(中篇)《啄木鸟》2005期1期
广陵散(长篇小说)十月长篇小说2005年增刊
黑幕重重(长篇小说)《今古传奇》2006年1期
老乐的执迷不悟(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6年4期(新华文摘、作家文摘转载)
核磁共振(中篇)《当代》2006年6期(小说选刊转载)
玄武门小说(节选)(长篇)十月长篇小说2007年2期
明天有暴雨(长篇小说)长江文艺长篇小说卷2008年
升国旗奏国歌(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8年3期
人物笔记二题(中篇)天津文学2008年9期(小说月报转载)
票儿(长篇小说节选)《小说界》2009年5期
2重要短篇小说:编辑
笔记二题(短篇)东海1990年10期
笔记三题(短篇)河北文学1990年11期
大黑和二黑(短篇)河北文学1992年4期
笔记二题(短篇)东海1992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四川文学》1992年10期
笔记二题(短篇)天津文学1992年8期
《绝活》(短篇)河北文学1992年12期
笔记二题(短篇)《春风》1993年7期
三叔的故事(短篇)《百花园》1993年6期
《名流》(短篇)《北京文学》1994年1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绝情(短篇)《春风》1994年1期
笔记二题(短篇)鸭绿江1994年1期
绝赌(短篇)《春风》1994年3期
笔记三题(短篇)天津文学1994年7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名角(短篇)《当代人》1994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当代人》1994年10期
猴之事(短篇)广州文艺1994年3期
笔记三题(短篇)《作品》1995年10期
笔记二题(短篇)中国作家1996年3期
赚了三块四角六分钱(短篇)广州文艺1995年4期
绝桥(短篇)《小说界》1995年5期
乔迈下海(短篇)《当代人》1995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当代人》1995年10期
绝人(短篇)北方文学1996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笔记三题(短篇)《春风》1996年7期
笔记二题(短篇)《飞天》1996年7期
李秀平的故事(短篇)《作家》1996年11期
城市票友(短篇)《当代人》1996年11期(小说月报转载)
岳姑娘的故事(短篇)芒种1996年1期
绝店(短篇)《当代人》1997年2期
大哥的故事(短篇)《长城》1997年3期
短篇二题(短篇)《芙蓉》1997年3期
《犯罪心理学》(短篇)羊城晚报1997年8月
绝桥(短篇)《春风》1998年5期
笔记三题(短篇)当代作家1998年5期
绝伪(短篇)小说家1998年6期
《单刀赴会》(短篇)《当代人》1999年2期(小说月报转载)
笔记五题(短篇)上海小说1999年3期(小说月报转载)
短篇二题(短篇)《红岩》1999年3期
《秦琼卖马》(短篇)《人民文学》1999年10期(新华文摘转载)
高大力的故事(短篇)青春阅读2000年1期
布店(短篇)《章回小说》2000年10期
赌客(短篇)《红岩》2000年5期
李二娘的故事(短篇)广州文艺2000年12期
贺梁红梅(短篇)《作家》2005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海口(短篇)《长城》2005年4期(小说月报转载)
万家福超市(短篇)《当代人》2005年9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印(短篇)《人民文学》2005年12期(小说月报转载)
《穆桂英挂帅》(短篇)上海小说2006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品二题(短篇)《长城》2002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渡(短篇)《长城》2003年3期(小说选刊转载)
老头包子(短篇)青春阅读2005年12期
故事、事故(短篇)《北京文学》
黑子和石头(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2期
保姆张秀梅(短篇)中国作家2007年5期
和平里10楼(短篇)《作品》
马洪刚的爱情(短篇二则)《作品》2008年4期
孟家母子(短篇)山花2005年6期
老同学三题(短篇)〈长城〉2006年6期(小说月报转载)
暴水桥头(短篇二则)《小说界》2005年5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酒道(短篇)《现代小说》2006年创刊号
张子和(短篇)《北京文学》2006年10期(小说月报转载)
老张(短篇)《当代人》2006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天香酱菜(短篇)《作家》2007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郭氏姐妹(短篇)芒种2007年8期
一声叹息(短篇)《啄木鸟》2007年5期
苏子玉、龙粥(短篇)《十月》2008年5期
瓷人(短篇)《上海文学》2007年9期
锔人(短篇)《上海文学》2007年12期
《两个女人》(短篇)芒种
紫砚(短篇)《啄木鸟》(小说选刊转载)2009年1期
鱼塘女人(短篇)《啄木鸟》2009年6期(小说月报转载)
拾荒女人(短篇)《啄木鸟》2010年9期
奇人与奇石(短篇)中国作家2010年1期
横路径四
1、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成熟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也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作家开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转变期(宋元):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小说创作群体扩大,题材增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荣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停滞阶段。明嘉靖、万历年间到明末,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是《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集。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成为小说的主潮。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小说从描写历史、英雄转向描写市井细民;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向典型化过渡。长篇小说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发展。作品风格鲜明,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清初,《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接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说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艺术作品中,从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转向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认真反思;人物形象达到高度个性化。出现了反映个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对封建社会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带有更浓重的感伤和困惑情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近代小说尚未出现,这一时期兴盛的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余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绍。
6、演进期(1895-1911):是近代小说时期,也是古代小说终结演进为近代小说时期。小说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大量繁荣,近代小说从内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倡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艺术上在继承古代小说传统的同时,逐渐接受西方小说的影响,人物、结构、语言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
原贴:我国古代有哪些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