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考题,要求是不同的,大部分高考作文题没有对小说文体的限制,允许写微型小说。高考作文的一般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外) 3题目自拟 4不得套作,不要抄袭 5不少于800字 6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迎合社会主流舆论
高考作文小说范文
流浪远方的夜猫
我还是不建议你写微小说,高考作文主要考查你的用词是否优美,结构是否清晰。其次是字体是否工整。而微小说表达主题不是很清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如果碰上赏识你的老师,有可能会获得高分,如果监考老师那天心情不好,懒得揣摩,或者因为个人喜好不喜欢微小说,那你就完了。所以。。你懂得 如果你底子不是很好的话,老师很难理解你的立意,还是把基础打好 多背一些精彩的段落或者句子,厚积而薄发!祝你高考顺利 加油
魔君子
1、2016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为: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常——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作文点评:
江苏卷的作文一直以来都是与其他省份乃至全国卷迥异,人家是材料作文的时候,江苏卷是命题作文,等到今年全国卷开始向材料加命题的方向转变的时候,它却变成纯材料作文了,这就是个性所在吧。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从俗话说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通常思维,也是惯性思维;“有话则短,无话则常”,这是从“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个角度阐释的。前者是中规中矩,后者是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
现实生活中彰显个性的现象很多,可以从正面解读其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也能从反面显示出其怪异的取向。关键是看待的角度。
立意的时候,考生可以抓住关键句“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来确定立意,比如“彰显个性”“创新与守规”等。
选用文体的时候,考生可以选择记叙文,从正面彰显人的个性魅力和创新意识,也可以从反面用讽喻的形式发人深思;同样考生也可以选择议论文,借助论述阐述“创新”和个性的魅力。
8宝one
少年也有愁滋味我班搞笑大师荔枝同志曾说:问吾能有几多愁,试卷发下愁加仇。愁是看着作文题提不起千斤重的笔,愁是听着妈妈冗长的话语,愁是闻着那美味的巧克力却吃不到……愁啊愁,遇到作文便发愁。想四年前,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用王天下的形...
有白菜的卖
原贴:电影剧本范文
Vivi君心
作文
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 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 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欣�谘�埃�颐腔故蔷×堪逊?
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可以标个“与某某书”或“复某某的信”一类题目。考察写作的情况,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质的内容,然后编组成文,然后标题;作文课是练习,“备”应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学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题先,甚至无题也可以成文,会少拘束,敢放笔,多有机会驰骋,是有好处的。
课堂之外,凡有所写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与篇幅的长短无关。司马光等写《资治通鉴》,全书近300卷,是作文。《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不识字的凤姐编第一句,“一夜北风紧”,李绔续第二句,“开门雪尚飘”,都只是五个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体裁不同,篇幅不同,写法不同,自然有难易的分别。却不当因此而分高下。一张便条,写得简练、明白、得体,在便条的范围内说,同样是优秀的。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谓“写话”的说法。上面几段主张作文的范围应该扩大,是否可以说,作文不过是话的书写形式,说的时候是话,写出来就是作文呢?可以这样说,因为种种性质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说出来又可以写出来的。但那样笼统而言之,并不完全对,或并不时时对。有时候,口里说的,写下来却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诗山行,很喜欢,吟诵几遍,怕忘了,拿起笔来写,“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写话,可不能算作文,因为不出于自己的构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报表之类也不能算。还有一种情况,思路不清,说话不检点,结果话“很不像话”,应该这样说的那样说了,应该说一遍的重复了几遍,应该甲先乙后却说成乙先甲后,意思含糊不清,等等,这样的话,除非小说中有意这样写以表现某人的颠三倒四,写下来也不能算作文,因为没有经过组织。这样,似乎可以说,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 显然,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就是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这样认识有什么好处呢?好处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有较大的可能把课堂学变为随时随地学,因而会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较大的可能把与命题作文有关的种种胶柱鼓瑟的信条忘掉,
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会导致学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础,最终又影响到作文,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语文毕竟不是作家比拼,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这样又可以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从而又反过来巩固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占50分为宜。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础,五十分作文,而且“发展等级”占15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们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发展等级”正是学生发挥创意的舞台,我们应当对此加大关注,与素质教育逐步接轨。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会影响学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数规定:不少于800字。字数的多少并不代表作文的优劣,而正是因为“不少于800字”,使多少学生形成了写作啰嗦,表达欠简洁的坏习惯。 故笔者认为可将作文字数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浅薄看法。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积累,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此节只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角度,来谈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的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
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只要坚持勤记,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搜集与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对于一个善于搜集与积累的人来说,即使是平时听别人说话也能够搜集与积累到许多素材。因此,学习写作就必须练就利用多种途径(图书馆、网络)随时搜集、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
一. 掌握做摘录和卡片的方法。
1. 摘录的意义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就叫做摘录。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勤做摘录。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录卡片的好处
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活动中,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使中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点或者缺点。其次,摘抄时间可短可长,使用灵活。第三,摘抄时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来就会十分方便。
3. 做摘录卡片的方法
做摘录不能改变原文中的字句和标点,这是做摘录的原则。
摘录方式:对于字句不多的内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较长的内容,如是新闻报道,只要抄下导语,能帮助记忆即可;如果其他类型的长文章也需要摘抄,那只要记下提要或论点和论据,就能帮助记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摘录方法:准备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利用纸页整齐裁出制作),摘录时应先抄上原文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报纸的名称、发表的日期以及版次,并在卡片的上方写出分类标题,如“名人名言--谈勤恳”。
请看文章: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读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你一定感慨万分吧!一代宗师治学给我们启迪多多!做学问需要灵活的大脑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说的“读书笔记”相当于我们介绍的“做摘录与卡片”,只不过“读书笔记”是专题的摘录与分析,而卡片则是能够五花八门包容许多的素材纪录。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最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她说,读书如“串门儿”,借几本书在宿舍读是串几家的“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幸无穷。可见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他们留学英国在牛津读书时,钱将牛津图书馆戏译为“饱蠹楼”(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诩。近年杨绛整理钱钟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178册多页,中文笔记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23册,2000余页,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杨绛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读书》杂志2001年9月)
其实“先搜集材料,再按题作文”,就像我们看妈妈做饭一样,做饭要有米、有水、有菜……没有这些怎么能做好饭呢?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和做饭一样,也要有生动充实的素材,丰富多彩的词汇……。没有语言、没有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当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学习语言、不注意积累素材,脑子里空空的,技法学得再多,作文也写不生动、写不实在,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二. 有选择地剪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
1. 剪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们每天都阅读的报纸承载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每个月或每个星期都整理报纸的话,那么将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来,分类搜索就不是一件难事。比如,爱好足球的同学搜集有关足球的信息,爱好旅游的同学搜集关于旅游的信息等等。
2. 剪辑下来的材料应该加以认真的评析
三言两语写下剪报时的初衷,那不仅仅是一个材料的占有,同时还是一个看法(思想)的辑录。面对经过评析的剪报,我们能够迅速分辨它的类别,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轨迹。这是一种既提高写作水平又促进写作意识发展的好方法。
3. 剪报评析的方法
评析一般分为“随感式”和“评注式”。“随感式”的评析相当于“读书心得”,而“评注式”的评析即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语言上分析……这样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对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大有好处。
请读下文:
学习郑板桥
这里不谈郑板桥生前就被称为三绝的诗书画,而是说要学他做人的明白。在文学史上,郑并没有多高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也算一代名流了。问题是:一代名流怎么看自己?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里。
郑第一次刻印自己诗集时这样说:“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气息。二三知己,屡诟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后来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惭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桥自题。”
在为自己的词抄作序时,郑这样说:“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
嗟夫,我们真该向板桥前辈学习啊。
第一要记住,要感谢:那老爱挑我诗词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条: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时。如果开始对着旧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险了呢。忘己丑越早,便越见可悲。切记,切记。
(阿夏)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评析。属于看完一个材料就将感想记录下来的一种。
还有另外一种“译注式”,请看:
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篇文章,对于故事的主人公实在是相当敬佩。现今社会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没有挣扎或稍加挣扎就丧失了勇气,从此一蹶不振,听凭命运的摆布而不做任何奋争,他们有的成为懒惰的人,碍事的人,有的成为厌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许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黄海涛,3岁时,母亲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饮恨身亡,父亲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担,一个年届七旬的老奶奶还有六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主人公无论是三伏炎夏三九严冬,总是一个人呆在空旷的田野里辛勤地劳作,在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乐地啃着《三国演义》《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后来上了初中,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慢慢地显露出来。为了帮大哥治病家里背上了上万元的贷,他不得不离开校园,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年他刚上初三。从此,他白天干农活料理家务,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自学初三的课本。农闲时就早出晚归到学校跟班听课,后来学校领导让他回来参加中考,原来好心的校长一直将他作请病假处理。果然他不负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红安师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挤掉了。
家人鼓励他继续读取高中。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他连5分钱的咸菜也舍不得买,就这样还不得不常常忍饥挨饿,总是吃了上餐没下餐,就是在此种条件下,他在近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终名列前五名。可是1992年高考他却落榜了,十年寒窗就这样飞灰烟灭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让人难以煎熬,壮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对已是穷徒四壁的家里,毅然决定南下武汉打工。
(评注:人生要有理想,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光彩。但是只有理想还不够,还要努力去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则,理想将成为空想。)
揣着借来的11元钱,他只身来到陌生的江城,连续三天都没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和灰、筛沙子、扛水泥,身穿单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层的楼顶任凭寒风呼啸,还不得不伸进刺骨的冷水里。一天由于闹肚子他从楼上摔下来,尖利的竹排划破了他的左胸,老板不仅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而且看到撒得满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他不敢顶嘴,可心却一直在滴血。一天劳累的工作后,等民工们都睡着了,他又拿出课本,温习、记诵。
山川经不起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长久的等待。1993年他重返校园,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终于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面对高昂的学费,他又一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无数次他打工回来,看到同伴们睡得那么香甜,而自己却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时,心里就一阵难过。
(评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心骨,饿其体肤。)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后发展,这才是他的奋斗目标。由于刻苦学习,他连年获得甲等奖学金。
(评注: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中国应用写作学会会长洪威雷教授,从而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梦想:文学。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读书看报,简直是近乎疯狂,他的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发表,许多新闻单位还欢迎他去工作,同学们无不羡慕,然而在他拼命挣学费时,其他同学又在干什么呢?
(评注: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伟人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忽视取得成就的艰辛历程,有些人甚至还认为,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好的运气和优越的环境。但实际上纵观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苦难教给了他一切,更给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学会从苦难中顽强地成长。
(评注:每个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艰难曲折,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青年就应该像岩下竹笋,石缝中青松,冰山上雪莲那样,顽强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坚定不移。消沉诅咒,那是弱者的哀鸣,它永远代替不了建设将来。与其摊开双手大喊大叫,不如用这双手去建设新生活。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战胜挫折后将是何等欢乐。向前看吧,朋友们,我们应该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奏出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开拓者应该属于新时代的青年!)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写的一篇文章有感,发表时编辑使用了评注式评析法加注文章,加注的内容即阅读时的感触感悟,写于字里行间突出了文章要点,加强了议论抒情的力度。这样在篇中加注的方法对于在省时前提下的阅读积累是颇有益处的。
编辑词条
陈瘦子。
她,是我最好的同学。平凡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我喜欢和她相处,喜欢她的为人! 下午时,老师拿着测验卷,迅步走向教室。他的突如其来,让我有点始料未及。手忙脚乱的,我到处找学习工具。还有尺子呢?我的尺子到哪去了?数学有作图题...
晒月光
善于观察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 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 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 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 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 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 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 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 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 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 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 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高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 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 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 “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比如,去年我接了刚 入学的两个高一班,除了两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隔周抽查一次,并进行讲 评。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 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 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 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 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我 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 活。一年多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少学生谈了写随笔的体会,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去 思考。有的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有的说:“由于写随笔的需要,无论在家里、在车上 、在学校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两个班的学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务,而且由 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人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 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 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再比如,在上完景泰蓝的制作后,我又布置一篇 作文××菜的制作,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于是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 写出了切合实际的优秀作品。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
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宝商很会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银首饰时,常常盯住顾客的 眼睛不放,结果生意非常兴隆。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他却守口如瓶,直到临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独生子传 授这一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不,准确地讲,盯着对方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 泽使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 只……总之,盯着对方的瞳孔!”
当然,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不是我们要学的,但这种抓住买主的外部表情,从而推测其心理变化的 方法却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现代文坛名将鲁迅不愧是一位出色 的观察家。尤其是在观察人物方面他实在是独具慧眼而又细致入微的。他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 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前不久,我在讲授他的短篇小说《祝福》时,着重分析了鲁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 三次描写。初到鲁家时总是“顺着眼”,表现了她的温顺善良;第二次到鲁家时虽还“顺着眼”,但“眼角上 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过巨大的刺激,极度悲伤;在沦为乞丐之后,祥林 嫂整个人完全与先前不同了:脸上“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说明这时的她已濒于死亡,精神麻木,内心受到极大的摧残。鲁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比 ,写出了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记我 们学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这位工人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但负责收发报纸的工作一直承担下来。每天早晨 六点半准时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上午八点又准时把报纸、杂志送到各教研组。除星期天外,从未间断过。于 是,有的学生着重描写了他的“那副眼镜”;有的却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来写;还有的刻 意在他的衣着上做文章。于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 。这样,学生就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而不只是“看”。
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有的学生 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让他们发牢骚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跟学生分析,生活中确实有愚昧落后、勾心斗角,有挫折,也有失败,这些东西不承 认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从你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是承受 的阳光雨露多,还是遭受的急风暴雨多?周围的东西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 今人痛恨,应该揭露、鞭挞,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灵,而 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阳光。经过我的引导,许多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写出的东西一方面是真实的, 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还应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由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尤其涌现出不少表露真情实感的好的 作品。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散文《搏》,记的是他的一位邻居,一个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这位青年 去年因两分之差落榜,看着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还有那上初二的小弟弟,他不 忍心再复习了。尽管父亲说要去借钱,但他还是怀着一颗歉疚而苦楚的心,还有一大摞高考复习资料,去南方 打工了。这一年里,他每日白天打工,晚上挑灯在帐下苦读。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回来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结果省财贸学院的通知书来了。这位学生写道:“他又走了,但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车启动时,他又看 到了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么感人的场面,又是多么真实的 镜头!后来我问这位学生所写的是不是真事。他说:“这全是我亲眼见的,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个堂哥。送他 的那天,我还特地请假赶回家与他道别的,我写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记下来。”
是的,我们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使我们有所发现。不是吗?苹果落地,再平常不过 了,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壶水翻滚,是很平常的事,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 汽机,导致了一场工业革命。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所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 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 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留心你身边的日常事物吧,它将使你获得知识,使你发现生活的真谛。
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长话短说话缩写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本次习作练习的是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缩写后文字不要超过三百字。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缩写,就是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进行缩写呢?
(一)要留主干、去枝叶。在缩写课文时,我们要删减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小抄写员一文中我们首先要思考: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然后把 帮爸爸抄写的事情经过写下来,而把当他被爸爸误解后是怎样想的等无关紧要的删除。
(二)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既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三)要保持文章脉络清晰。缩写课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脉络的清晰和完整,特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要齐全,让人读了对原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变课文原意。缩写课文最要紧的是缩写后不可改变课文原意,做到内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会使读者产生歧义。
=================================================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长话短说话缩写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本次习作练习的是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缩写后文字不要超过三百字。
原贴:高考作文
ackkmm
束束的鲜花,一缕缕的阳光,也可能是一句句暖暖的祝福。但是在我心中它却是我的校园生活,它在我苍白的人生路上渲染出了一路的青天。 童年的桃花总是灿烂的;童年的日子是不知忧愁的;校园生活是纯真的。一颗颗跳动的心;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
爬东爬西
对于素材的积累,你可以尝试看看情感读本,尤其是里面有一个栏目叫“滴水含情”,都是一些可以运用在作文中的素材。还可以看一下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看一下他们的格式。再多的素材积累也需要练习。现在正好是暑假,你可以每一个或两个星期写一篇文章,应该会事半功倍!
原贴:高考作文
淚滿星辰之小小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markkid
不同的考题,要求是不同的,大部分高考作文题没有对小说文体的限制,允许写微型小说。
高考作文的一般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外)
3题目自拟
4不得套作,不要抄袭
5不少于800字
6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迎合社会主流舆论
skycurl5
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方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但是,怎样把自传体作文写好,却不象写人那样简单。 首先,自传体作文要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我”来。这个我,应该就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实样子,而不是与生活中真实的自己隔着一层,让人看了之后,觉得那不是你,或者不是完全真实的你。这就要求写作自传体作文的第一个要求是认识自我。也许你要问了,我自己还能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走过的每一天每一步都在塑造着自己。在紧张的生活中,在不知不觉的成长中,慢慢地,可能对自己的成长不那么敏感了,或是感受不那么深刻了,或者,由于环境的左右,自己成了自己不希望的样子,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也渐渐有了偏差。写作自传的过程有时是一个寻找、发现自我的过程,你要顺着一根线,把自己给追回来,加以审视,加以分析,最终真正地认识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在文章中真实地、生动地表达自己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请问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以上的爱好与想法?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谁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哪些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这么问下来,做个记录,加以整理,一份较为真空的自传体作文就出来了。写作自传体作文比其他写人的作文要容易很多。这是因为写的是自己,素材不缺,认识不缺。但是,素材多了,又面临一个选材和剪裁的问题。什么样的素材最适合用于这篇自传体文章?什么样的素材更重要、更有表现力?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写作自传体作文,最忌写成流水账,从自己的出生写起、一年一年的,在哪儿生活,在哪儿上学,在哪儿玩耍,这样的文章不是自传。自传中的自己要个性鲜明。要紧扣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写作,我爱静还是爱动?内向还是外向?喜欢看书还是喜欢运动?都要在写作中运用准确的事例生动地表达出来。 自传还有向别人明确传递出自己的外貌特征,使人读后留有印象,甚至一见到你本人就能根据你自传中的描写认出你。这也需要运用外貌描写的技巧,把自己写好,写活。 自传中要有事实。自传不是简单的记人,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长变化经历,要有一定的时间感。虽然我们现在年龄还小,但成长的经历已经有了,这在自传中都要较好地反映出来。比如,一位作者写到自己现在是环保主义者,非常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时候游长城时一位叔叔捡垃圾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后来通过科教片和老师的引导又强化了这一观念,现在,我们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更加深了这种认识,所以,为了保护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积极地参加植树、节水宣传、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所以,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将来我还要发展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保护环境的行列。这篇自传中,作者通过大量事实描述了自己成长为一个环保主义者的过程,一些切身的体会、真实的活动让文章十分生动、充实。 自传中有时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对事情的看法,也要写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但这些非同于其他文艺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议论,而是寓情、理于叙事之中,让读者感觉出来,即间接表露出来。像《鲁迅自传》就是一篇叙述性非常强的优秀典范作品。
BIGCICI
考场如战场,同样需要战略战术。高考作文亦如此。
高考应试作文的考分取决于考生数年的训练,平日的累积;也取决于考试时的那几十分钟,可能灵感一来妙笔生花;同时也取决于评卷时的几分钟,可能就在三二分钟内,评卷人就给你“私定终身”了。曾有位资深评卷老师在谈到高考时说,高考应试作文就三分钟的生命,在三分钟内你能吸引住老师的眼球,让判卷老师青睐你,就能得高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出那么多人才,没有听说几人科举文章能留传千古。苏轼有名吧?科举文章无名,李白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不知科举诗是什么样的。况且高考作文的生命有三分钟那么长吗?有位参加过高考作文评卷的老师说:一下午判了一百多篇作文,四个小时,不到三分钟一篇文章,还是比较慢的。
由此可见,怎样打动评卷人,让三分钟呈现异彩,也是夺高分的一个环节。笔者在此介绍几种方法,取悦于评卷人,增加感情分值。
一、干干净净法。
评卷人拿到一篇文章在短时间内想尽快阅完,所以考生书写一定要认真,尽量做到落笔不改。就是要改动,也不要留下污点。现在高考不准带胶带,用橡皮擦又易擦破试卷。不妨带把小刀或刀片,用刀头轻轻刮掉。书写认真,学习可能也认真,成绩可能也不错,评卷人会有如此推论。
二、规规矩矩法。
文无定规,要求有矩。写作时一定要符合要求。现在话题作文一般要求是“请以x x x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平时训练时老师肯定也多次强调,但不少考生一到考场还是旧病复发。下笔百言,离话题千里。此类文有跑题之嫌,一不小心就在三类文以下了。另外评分细则中指出:缺标题扣2分,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数字的,每少50个字扣1分。此类扣分都是不按要求而失的分。甚为可惜。标点的使用也要规范。不能一逗到底。不能将顿号、逗号、句号都写成小圆点。在每行的最末一格不能使用前引号、前括号、前书名号。
三、一见钟情法。
好题一半文。拟一个漂亮的题目,开一个扎眼的“凤头”,让评卷人“一见钟情”。
(一)拟一个醒目的题目。
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题目,能给评卷人赏心悦目之感。拟题就像给小孩起名字,一定要认真打磨,要做到“题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
考生拟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话题作文拟题时,要切合话题。
例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水有水的性情――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这些考生的作文题目就比较切合话题:a灵动与沉稳。b水天一色。c变化与发展的思辩。d无山不稳,无水不动。e永恒与变动。
2.拟题在正确基础上求巧妙。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小学生等待上中学,中学生等待上大学,等待集合,等待通知,等待误点的班车,等待好友的来信……等待中寄寓着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下面的题目起得就比较巧妙:“等待中,光阴悄逝……”、“等待需要理智”,用简练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切合话题;“不要守株待兔”,化用典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借用名人诗句;“精彩,无需‘等待’”,活用广告词;“葡萄是要踮起脚去摘的”、“掌握命运的纤绳”,巧用比喻的手法。
2009-6-9 18:55 回复
xlzzc
2位粉丝
2楼
3.要符合文体。
考生所拟的题目一定要与文体相符。记一件小事只能是记事的记叙文。我的班主任则是记人的记叙文。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显然是议论文的题目。说明文的题目往往有“简介”“说明”之类的词语,如手机的使用说明。话题作文拟的题目应切合自己选定的文体。
4.力求新颖,一目传神。
下面介绍几种拟题的方法:
②拟人式:一张渔网的诉说、死去的风筝、无忧鸟。
③夸张式:《一花一世界》、世界很小是个家。
④反问式:21世纪你美吗?、究竟谁错了?。
⑤引用式:一句话,一辈子、诚以养德,信以修身、《红与白》。
⑥并列式:生命?心灵?选择、那山、那水、那人。
⑦对比式:回报与索取、走出与回归、白雪红梅。
⑧悬念式:《假如明天没有太阳》、溺水的游鱼。
(二)开个好头。
好的开头能一下子吸引评卷人。开头可采用多种方式:
1.引用材料式: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韵和启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开头,可以为文章主题的出现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使文章中心突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例如2005年江西高考佳作明月,照着我们的脸是这样开头的: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正痴仰着那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望热切的脸。
2.设置悬念式:在作文的开头设置悬念,往往能抓住评卷人的注意力,激发评卷人的阅读欲望,引他深思,从而赢得高分。
例如2005年四川高考佳作那阵风吹过就这样开头的:往事如观流水,来者如仰高山。纷繁人间千万之事,人生匆匆不过数十载。时光流逝,纵然我们记住了亲人的叮咛,友人的祝福,情人的蜜语,一些伤心往事却难免淤积于胸,块垒难消。面对万千世事,我们该忘记什么,又该铭记什么呢?答曰:忘记失败痛苦,铭记美好快乐。
3.情景渲染式:在开头截取一个画面,或一个片段,或一个问题,迅速引起评卷人注意,调动评卷人的阅读情绪。
例如2005年吉林考生高考佳作两颗蒲公英种子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株蒲公英花开花谢,有两棵种子很快成熟了。蒲公英妈妈说:“孩子,你们长大了,已经到了繁衍种族、生儿育女的年龄,妈妈没有过多的东西相送,只有给每个人一把小伞,任凭你们天涯海角自己闯天下去吧!”妈妈的话音刚落,一阵轻风吹来,兄弟俩连告别都没来得及就分别离开了母体,轻轻飘飘、游游荡荡地飞了起来……
4.开门见山式:有些考生总喜欢在开头上绕来绕去,故弄玄虚,转弯抹角,说些不着边的话,入题太慢;既浪费许多笔墨,又影响表达效果。实际上有许多优秀的作文开篇点题,如:记叙文,一般都是直接进入事件的记叙,表明主旨;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在开头就应该摆明观点。即使在第一段用一则小故事或者用一组排比句来导入,第二段一定要把你表达的中心摆出来。如果评卷人读完前两段(字数大约一二百字),仍不能捕捉到你的观点,他就会有一定的阅读急躁情绪,所以此处点题非常必要!
例如2005年广东高考佳作纪念开篇这样写道: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
2009-6-9 18:55 回复
xlzzc
2位粉丝
3楼
5.阐释题目式:用简洁精辟的语言对作文题目的内涵及外延做简单的阐释,很快切入主题的一种方式。
例如2005年吉林高考佳作位置并不能左右价值就是这样开头的:是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我非常赞同命题人的观点,一般说来,位置与价值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仅仅是“可能”,而这个关系并不能决定价值。因为价值怎样不绝对取决于位置如何,位置不能左右价值的体现。
四、话题突出法。
在开头用句子点题,在结尾用句子回扣话题,在关键处用句子揭示文章的主旨,在主体段落用段首句表明段落的主旨。这些点题句、扣题句、主旨句、段首句紧紧扣住话题,多次强调突出,对于评卷人形成视觉强刺激,便于评卷人把握文章的结构与内容。
高考作文不同于通常的作文。作者只能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800多字的文章。评卷人只能在三五分钟内完成一篇文章的判分任务,哪有功夫去为那些主题不明的文章“猜谜语”?因而,特别是议论性的文章,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五、回眸一笑法。
写好文章的结尾,如美人“回眸一笑百媚生”,能给评卷人留下极佳的印象。结尾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1.归纳式。
如:诚信与成功是连在一起的。它带给人的或许是万贯家财,即“金钱”;或许是功成名就,即“才学”;或许是流芳百世,即“荣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所以,朋友们,请背起“诚信”的行囊,哪怕它只与“一毛钱”有关……(《诚信》)
2.呼应式。
如:雨,哗哗的雨,豆大的雨点不由分说地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眼前白蒙蒙一片。(首)雨仍旧不见小,真希望它能洗去多余的灰尘,还我们光彩明亮的世界! (尾)(找回诚信)
3.余韵式。
如:……这祝福伴着远去的列车,消逝在暮色中。夕阳西下,是白天的结束,也是星光灿烂的开始。(走出那扇门)
六、亮点夺胜法。
在拟题、选材、构思、语言、文体等方面“突出奇兵” 往往能收到令评卷人拍案叫绝的效果。鲜丽闪亮的标题、新颖别致的结构、准确恰当的审题、纯洁高远的立意、鲜活丰富的材料、饱满真诚的情感、高雅华丽的语言、创新独特的文体、清爽整洁的卷面,其中的一个或数个能形成亮点,都能赢得了评卷人的青睐,评卷人给分也会高抬贵手,从而夺胜。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临阵磨枪,在考场随机应变,投机取悦于评卷人。要想取得理想稳定的成绩,还要靠考生平时的努力,刻苦的训练。
原贴:高考作文
greattime
书刊:作文素材 历史课本中的人物事件
1.我觉得在积累素材方面,除了多看书刊亲做笔记外,有必要进行概括。对一个人物用精美的一句话概括,并慢慢积累,做成另外的笔记,课余稍微看看,到考试时就用得较得心应手
2.巧妙运用历史,地理,政治,还有物化生中出现过的人物时间,比如李四光,董必武什么的,让素材有新的运用的同时不失厚重感
3.运用语文书上一些文学形象,来促进表达你要表达的思想,但只能做延伸式的引用,“他们的做法让我想起了文学作品中的***”,但不可作例子,毕竟是虚构的。
这是我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你有用。
原贴:高考作文
凯哥
寻找感动 有的人因为一杯热茶,一把雨伞,一句话语,一个眼神而感动;有的人因为春天柳动,秋日叶落,晚霞映红,池水泛绿而感动。而我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因为我并没有被感动过。有人对我说要学会感动,否则我将成为一个冷漠的人。于是我开始寻找...
浅冰蓝色
2011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旧书
淡淡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浅浅地映在房间的地板上,投下柔柔的光辉。
轻轻打开书柜,我看到了我熟悉的书目。
目光在一本本书上游移,不知道该拿出哪一本,本本都是我最熟悉不过的,有厚厚的《红楼梦》,薄薄的连环画,深奥得我至今看不懂的《论语》……一本本书都是我能倒背如流的。我犹疑地看着,突然,一种莫名的心情跳动了一下,只是微微看了一眼,便毫不犹豫地把最底下那本早已破旧不堪的一年级教科书抽了出来。
轻轻地翻开,“嚓啦啦”的一响,泛黄的书页硬邦邦的,我先是一愣,然后不禁笑了起来。我想起来了,快上二年级的时候,我边看它边洗脚,一不小心,手一滑,它就像一只泥鳅似地滑进了水盆。
一页页翻开,先是拼音,然后便是教我们写简单的生字了。虽然上面的字迹都随着水迹模糊了,却还是大致辨得清楚。我看见一个女孩,用又白又胖的小手,紧紧地抓住铅笔,一笔一画地写着,写得歪歪斜斜,脸上却满是童稚的欢喜。
“一”字突然映瞒了眼帘,满页纸上都是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一”字,一开始的“一”,画得像蜈蚣似的,压抑得让人难受。后来的虽然算不上清秀漂亮,至少也没有一开始的难看了。在书边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行稚嫩的字体:wohuixiezile(我会写字了)。虽然是拼音,但我还是看明白了,那个女孩,在满满的一页上画满了“一”字,最后欢天喜地地在角落里写上了一行拼音,明丽的阳光从发丝里穿下来,圆圆的小脸上映满了纯真的微笑,就像浮在水面上的阳光一样灿烂。
继续往后一页页翻着,每一页都有东倒西歪喝醉酒似的字迹。有一页上的纸不知为何破了半张,一看到这,我就明白准是和父母闹别扭了。从小我就有这个毛病,一来气,碰到什么撕什么。
一页页翻着,有一页上画了两个小人,歪歪扭扭地杵在纸上,不知正说着什么,对话早已模糊,但一种久违的心情从我心上悄悄滑过。
小时候用的书,现在看上去非但不陌生,反而感到了分外的亲切。从小学一年级的幼稚,到初中二年级的成熟,我的变化真的不小呢!但是心里的童真似乎并没有变,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结了一层厚厚的茧,随着这本旧书一页页翻开,那茧,一层层地打开了,童心飞出来,童年的快乐像漫天的阳光一样撒了下来……
静静的月光洒在手里的旧书上,虽然书页早已泛黄,我却看见了童年的笑,童年的泪……
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1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点评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家俊
高考作文评分,看重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的能力,看重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看重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能力。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2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 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 “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 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2011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
一首歌,一个回忆。我一不小心走进了你的回忆,喜欢戴上耳机静静听那首Vae,从此我的世界里再也不能没有你。
——题记。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个音乐的天使。你展开音乐的翅膀,萦绕在我们的耳旁,抚平我们的忧伤,美好的曾经,自废的约定,夹杂着你的歌声,如樱花飞舞,如落英缤纷。轻轻聆听,细细品味:清明雨上,折菊寄思;断桥残雪,白堤柳帘;粉色信笺,盛满思念;如果当时,红雨瓢泼;半城烟沙,金戈铁马;有何不可,解冻冰河;灰色头像,坠落升空。你的音乐充满回忆,眉目当年,流转心间,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全都埋藏在昨天。你的音乐溢满伤感,人生若之如初见,又何须感伤离别,飞蛾扑火,单人旅途,仿佛都是无奈的选择。你用音乐眷写青春,你用音乐道出了学生时代最明媚的伤,我们的世界从此有了你。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位心灵医生。你本该拿起手术刀救死扶伤,却用音乐为我们疗伤。你告诉我们,我做我的改变,又何必纠结;你告诉我们,不是穿上情侣装,就可以装情侣;你告诉我们,如果爱,就请深深爱;你告诉我们,我想牵着你的手,逃离这个星球;你告诉我们,一缕青丝,一生珍藏;你告诉我们,一起踏过了几座春秋,领悟了爱不是追逐占有;你告诉我们,玫瑰花的葬礼,埋葬着深深爱着的你;你告诉我们,花开后花又落,轮回也没结果;你告诉我们,缓缓流淌的爱,芳菲不尽;你告诉我们,你的城府有多深,我爱的有多蠢;你告诉我们,惟爱你,你的声音是幸福的动力;你告诉我们……你已经占据了我们半个灵魂,睡觉总会不自觉的听着你的声音,我们的世界需要你。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没有你的世界会降温。你像夜空中的那轮清澈的庐州月,深深的烙在我们心上,给迷路的我们指明了方向;喜欢你那迷人的烟花笑,都说烟花易冷,而你却独自灿烂,温暖我们的明天;喜欢听你的雪花谣,像是时光倒流,睡在了妈妈的怀抱,安静的独享这久违的幸福感。你是个“坏孩子”,独自承受这变化,因为你懂得“真情or假意,自知冷暖”。我们世界不能没有你,没有你的世界仿佛是世界末日。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一道看不见的风景。你“潜伏”网络,保持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用你的低调谱写了一首首扣人心弦的歌。你一直在那不遥远的地方,为我们鼓掌,却不被所谓的“正统”接受。你“破冰而出”,签约海碟,空降全国,签售专辑,走上荧屏,锻炼自己,我们终于看到了你这道靓丽的风景。我寻你千百度,你在那灯火阑珊处。你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我们的世界不能没有你。
你的音乐才华令人叹服,你的低调让人佩服,这个高调的世界,需要你的降温。
你说,我们的恋爱是对生命的严重浪费。你说,该在的会在,该走的会走。我希望你是我们的珍贵,永远都不要离开我们的世界。
2011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风沙渡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2011年江苏高考六篇满分作文原文之二:拒绝平庸
福楼拜曾写过《庸见词典》一书,他在书中以戏谑的笔法列举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上盛行的"大多数"人的平庸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平庸者的当头棒喝,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那拒绝平庸的决绝态度。
其中的诸多词条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意义,如"咖啡--使人聪慧。要喝不加糖的","词典--那是无知都使用的。"许多人秉承着这样的平庸的社会性的见解,像"大多数"人那样庸庸碌碌地活着。
我们身边定然有这样的人在。他们即使变为"卡奴",也要用奢侈品,即使变成"房奴",也要拥有一个固定地址。他们或许活得像一句广告,或许活得像一部成功学,但无可否认,他们活得平庸。
拒绝平庸并非是一味地盲从时代潮流的脚步,也不是故意地与大众的认识相忤逆,而是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顺从内心的指引,追寻自身的梦想,而舍弃了人们所认为的"好工作",孤身来到巴黎,克服病痛折磨,最终自我流放到一座小岛,创作了足以震惊世界的名画。他没有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着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当然,拒绝平庸而顺应内心,是有难度的。纵使是特立独行的韩寒也不能轻易地拒绝平庸。他曾立下不签售、不代言、不商业等等"12不"的规定,我们却仍看到了"我不是什么旗手,我就是我,我是韩寒"这样标榜自我的广告。在他对读者的连声道歉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无奈。
作家们对此总是最敏锐的,鲁迅作品中的"帮闲"形象证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流血牺牲。纳博科夫的云影·古堡·湖光中一个不愿卷入集体活动而想独享美景的旅客被其他旅客干扰同化,最终被殴打致死。这些作家都敏锐地发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
我想,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时代合唱的边缘有自己独吟的空地,仍需个人拒绝平庸的选择。不一味追随大流,也不刻意触碰逆鳞,这或许是拒绝平庸的最好态度。
简评
文章由福楼拜《庸见词典》引入,概述了当今社会生活平庸者的表现,进而提出"拒绝平庸"要"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拒绝平庸"的不易。行文思路清晰,分析辩证,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
2011年江苏高考六篇满分作文原文之三:拒绝平庸
我以为生活就像沙丁鱼罐头,平淡无奇,无滋无味。
我以为自己被颓废吞吐噬,在条条框框中受他人目光审度。仿佛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琥珀,而我只是里面那只平庸的虫子。
高三的生活太过单调,机械式地重复,毫无波澜。
走在街口,姑且称之为流浪,我认定了自己的平庸,也从未渴望转机。远处,一串飘然而至的音符牵引了我的思路。
耀眼的白炽灯在空中划出一道明亮的光圈,一群时尚女正在灯光下舞臂、踢腿、扭胯、摆臀。阳光照射过的地方似乎还残留着余温。动人的音符在迷人的夜色中似有形的烟雾弥漫着、氤氰着。女人们脸上绚丽的微笑,享受的目光,都是我久违的表情。她们心情摇摆着,影子似乎也随着主人心情摆。动感的音乐伴着舞动的身姿,成了夜色中最迷人的风景,散发了让人无法抗拒的活力。
她们就这样跳啊舞啊,旁边围了不少人,有议论的有指点的,似乎只有我是被吸引过去,驻足围观的。
我似乎被感染了,有争议的不是她们,而是那些假装指点的平庸之辈,你们是否有如此胆量,如此激情。
大灯泡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灯光下,音乐下,影子交错、重叠、分离,拉长又缩短。
她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说评。此刻,她们是火焰,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她们是调味,充实着生命的滋味,她们展现生命的活力,追求自己的完美,不甘平庸地匆匆走过,却将生命最美的姿态展现给世人,展现给这样的夜。
她们的脸上沁出汗水,眸子里泻下的却是不尽的喜悦。生命给的单调平庸,她们可以拒绝,因此铸就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夜。
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何平庸,我总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以别人的标准框定自己,我从未想过突破,从未想过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平庸是生命给的,但我们可以拒绝,没有谁注定平庸。正如此刻的女人们,拒绝平庸只是那简单的起舞。我明白了,给自己一个微笑,光芒下一个华丽的转身,即可拒绝平庸。
简评
这是一篇在夹叙夹议中抒写真切感情的佳作。作者描绘了一幅夜色下时尚女心情展现动感舞姿的优美画面,盛赞她们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活力,不甘平庸地充实着生活,追求着完美。命题,用灵魂的舞姿和哲思的感悟来破解,是这篇佳作给中学生的启迪。
2011年江苏高考六篇满分作文原文之四:拒绝平庸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吃过一声枪响——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
这个誉为“补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个暴死而突兀的手势。举枪,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用所谓消极的方式作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
这个生命在阿里小镇的红头发荷兰男人是一向与别人不一样的。他不被富商的金钱诱使去画自己不想画的,他不听别人的劝说改变风格而总是一意弧行,他不随大流和别的画家一样创作贵族、富人需要的表现奢侈生活的平庸画作。
他拒绝平庸!
也许梵?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在甚器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他是清凉的风。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印象画风。不同于莫奈的温和宁静,不同于塞尚的写实平稳、梵?高更以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
他彷徨过。画作因为格格不入时代的洪流而一幅也卖不出去。没有其它技能的梵?高难以生存。幸而有弟弟提奥,他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始终支撑着梵?高努力与这个平庸的画界做斗争。
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
也许有人挣扎过拒绝平庸,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坚守住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丽,我想到武侠小说中的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杨过。他拒绝成为郭靖那样“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宁愿在人间帮扶百姓,除暴安良,内心中也是有强大的力量。
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梵?高做到了,他挥动画笔带来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我领略过《紫鸢尾》的风采,这种形态奇特的花是法国国花,原本是优雅高贵的,而梵?高却画出山间一丛鸢尾的凋零枯败,拥挤,杂乱,是繁盛之后的意兴阑珊,别有一种妖治的美。
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当梵?高死后画作在200年后公开,世界为之惊艳。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因为一时的世人无法接受而永被湮没,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颔首微笑。
诗人北岛喝出:“告诉你吧,我不相信!”拒绝成见,拒绝既定规则,拒绝那最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平庸。
让每一颗星在夜空闪出最亮的光泽,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
简评
作者以梵?高的三幅画作为行文线索展开,以麦田里的乌鸦论证要拒绝平庸,以《向日葵》论证拒绝平庸要有极大的勇气,以《紫鸢尾》论证拒绝平庸要有一定的才情,这样层层推进,构思严谨。作者阅读而广,涉猎丰富。文中所运用的不但有绘画方面的素材,还有北鸟的诗歌《回答》,金庸的武侠小说等,腹有诗书气自华。(蔡明)
2011年江苏高考六篇满分作文原文之五:拒绝平庸
这世上的平庸者太多了。若是要怀疑,便到喧闹的地方去见一见--喧闹本就是平庸者的原创。
这大抵是因为,平庸者最易于"团结",在某项政策对他们不利时,在某些高位者地丑闻被披露时,在他人还没有表态时,他们是最先扯着嗓子叫起来的。这同样是喊声把他们潮水般汇聚起来,最终形成蔚为壮观的声浪,在喧闹中填满了世界的任何角落。
平庸者有态度,他们的态度总是在事件之后最后亮出;平庸者有交流,街头巷尾的喧闹或不那么喧闹的议论多是他们的作为;平庸者有行动,这行动现在通过媒体通过网络处处生根发芽,像是哪天便会积聚出燎原之势。
其实他们错了,这世界上的天才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绝大多数人只得归入"平凡"之辈。没有与生俱来的异秉,没有少年杨名的机遇,有的只是一次次亲手从泥淖里挣得的经验与教训,一个个亲手用生命的多少次反复筑起的台阶。他们需要痛苦的努力才能获得些什么,他们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主体--平凡者。
然而,平凡决不是平庸,承认自我平凡的过程,不等价于接纳平庸在自身的留宿,恰恰相反,平庸者正是因为拒不承认自己的平凡而在凌乱喧闹的内心深处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与宁静。唯有承认平凡,以最普通的视角安静地奋斗在这个世界,牢牢把持住真实的自我,而不让他在热的期待和过冷的现实的双重压迫下扭曲变形,才可以能拒绝平庸最后的亲附,让你变得鼠目寸光。
还是不要做平庸者吧,他们在喧闹中聒噪混沌地殆尽着人生。承认自己的平凡,让平凡者的生命从宁静的自我中起搏,把平庸拒绝在宁静之处。
简评
为平庸"画魂",作直透本质的观照。敏锐,深刻,在精神地地层将平庸者的灵魂诸相作"病于扫描",并保持着一种文学的刻画力,堪称惊警,却不乏沉潜厚重,难得!
原贴:高考作文
jyxmv囡囡
只要不偏离主题就好,前几年不是有人写文言文,还有的写的跟小说似的,只要文笔好,感情真挚,文体是没什么,但也要能吸引阅卷老师,才能得高分。自己文笔不好的话,文体再新鲜,也没用了。
猪肉串串烧
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们像一颗颗海底的珍珠,珍藏在我的心中,今天我就挑选一颗最闪亮的珍珠与你们分享。 记得在我5岁那年,有一天傍晚,天上下着鹅毛大雪。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只有奶奶陪伴着我。吃罢晚饭,奶奶打开电视机,顿时电视机...
蓝冰美美
没拿到试卷的时候就说该写什么体裁是不是太轻率了?要求写散文如果写出其他文体了,显然不当,那反过来呢,不是一样么?
要我说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考试的时候要写出真情实感,语义顺畅,用词得当,都会取得好成绩的。
小怪兽
我爱故乡的丹霞 凌晨的一两点出发前往丹霞,一家人窝在小车里聊天,显得非常温馨。我靠着车窗坐着,看着窗外不断不断飞驰而过的景色,心中溢满的期待与盼望。 我们登上山顶,看着有点光亮的天空,满怀的汹涌澎湃,低下头,只见一片连绵不绝的云...
曲冬凈
不要想着迎合阅卷者的口味,因为众口难调,阅卷的喜好是很多样的,有的还互相冲突,所以:
1、卷面整洁
基本上一分钟批一篇,所以你的卷面要是造成老师阅读障碍的话,得分就不那么容易了,字不要漂亮,端正才是最好的。
2、审题正确 层次清楚
没有作文题是不需要审题的,所以,不管命题也好,话题也好,让那些中心词出现在你的题目和首段,以及每段的中心句中,结尾也要,这样才能迅速帮助阅卷老师抓住你的主题和层次。
3、语句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4、平时多阅读新闻素材,多考虑它的思考角度
5、价值观、人生观要正确,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选择“抛弃诚信”之类愚蠢的观点
chomyu
高中还是写议论文比较稳妥,散文容易真的写散掉,不容易控制,尤其是高考那种情况下,在极短的时间内,极紧张的心理状况下,想写出优秀的散文,恐怕谁也没这个胜算吧?
最好写议论文的原因,议论文是高考命题的方向,议论文绝不可以写成教条式的文章,除非你的文笔功底相当深厚又想图个保险。议论问的写法,你其实可以经常去光顾一下天涯这种社区论坛就可以了,现在很多高考题目都结合时局的,那里面这样的文章很多,主帖一般质量较高,回帖中优秀的也不少,把握一个原则,不要反动就行了,尽量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平时在学校多跟大家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小的辩论,对你思想的深度会有好处,无论你写什么观点,最基本的就是要能自圆其说,高考作文的题目本来就没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主要是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逻辑性如何,文笔怎么样等等,当然,上面kongruilong说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字一定要写好,工整是压倒一切的,我高考作文拿了68分(当时我们是70分满分),我们那样考的题目是: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像这种高考作文,写成诗歌或者散文,我觉得都不会很好,因为题目就不煽情。还有一点很重要,除非万分必要,否则不要轻易修改高考作文题,被扣上跑题的帽子是扛不起的。
jindian
任何事情都是有技巧的,高考作文也不例外。现把我个人多年的作文经验技巧叙述如下:
我认为,“技巧”其实就是一种规律,通俗的说就是一套公式,所以,我也常把我的这套高考作文技巧叫做“高考作文公式”。
公式如下:
1.确定作文体裁,一定要写散文(除非题目要求写成其他体裁,但现在绝大多数都要求体裁不限。)为什么写散文?因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我们平时准备的素材又都是从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是“散”的,为了同一个主题,可以把你日常搜集到的素材归整到一篇文章里,形成同一个“神”,这就是一篇散文了。
2.确定作文题目。如何写好题目呢?要运用知名的歌曲、歌词、典故、名句、谚语、成语或者其转化形式,使标题新鲜,动人,让看试卷的考试感觉眼前一亮,或产生共鸣,就达到目的了。比如:有了奋斗,成功还远吗、把心儿打开,让诚信进来……这个要自己多琢磨,多体会,你会发现其中的妙处和经典所在的。
3.开篇第一段,起笔就应当写排比句,而且是一定要写成排比句,并且要注意,三句排比的字数要稍微长一些,写完三句排比后,再加一两句综述性的话(就是与作文主题有关的话),做结就可以了。这样第一段写完后,大约字数为“占作文纸张的四行半”,这样的字数是最合适的,也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好似黄金分割一般。不信的话,你现在就可以先在作文纸张上写四行半看一下,的确是要比整三行、三行半、整四行、整五行……要好看的。至于为什么必须写成排比句?因为,阅试卷的老师当一拿到你的卷子,一开篇读,就感到了一股气势。
4.主体部分,即第二段至第五段(共4段),这一部分,都用一个模式即可。即:每段开头先写一句综括性的话(句子),然后,在后面围绕着它展开写一些与之有关联的句子,也就是说,第一句就是中心句,后面的句子是分句,每个段落大约也是在四行半至六行半即可。第二段至第五段(共4段)都要这么写就行。
5.最后一段,照应标题和首段,写一些与作文主题(即“神”)有关的话做结尾就可以,最好写的有“意味深长”的感觉就更棒了,比如写完后,加上个省略号,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这一段大约也是占作文纸张的四行半即可。
6.字迹一定要写好,写工整,写认真。有时候字的好坏比作文的内容更重要!切记,切记!!!!
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按照此“作文公式”去写,就一定会写出高分作文,满分60分的作文,至少要得54分以上。我的高考作文就得了57分。
原贴:高考作文
徐少
不要冒险了 还是写议论文比较好 那么多考卷都要老师给分 而且时间都那么紧 搁谁都得晕 况且谁会专心研究你的小说 直接论点论据开头结尾分就出来了 有多少好的作文到最后变成低分的 如果命好 复查的时候没准哪个慧眼识珠 才能翻身 这样的几率太小了 所以 还是议论文吧 保险 祝你高考取得好成绩
原贴:高考作文可以写小小说吗?
Misdo
作文
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 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 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欣�谘�埃�颐腔故蔷×堪逊?
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可以标个“与某某书”或“复某某的信”一类题目。考察写作的情况,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质的内容,然后编组成文,然后标题;作文课是练习,“备”应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学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题先,甚至无题也可以成文,会少拘束,敢放笔,多有机会驰骋,是有好处的。
课堂之外,凡有所写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与篇幅的长短无关。司马光等写《资治通鉴》,全书近300卷,是作文。《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不识字的凤姐编第一句,“一夜北风紧”,李绔续第二句,“开门雪尚飘”,都只是五个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体裁不同,篇幅不同,写法不同,自然有难易的分别。却不当因此而分高下。一张便条,写得简练、明白、得体,在便条的范围内说,同样是优秀的。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谓“写话”的说法。上面几段主张作文的范围应该扩大,是否可以说,作文不过是话的书写形式,说的时候是话,写出来就是作文呢?可以这样说,因为种种性质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说出来又可以写出来的。但那样笼统而言之,并不完全对,或并不时时对。有时候,口里说的,写下来却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诗山行,很喜欢,吟诵几遍,怕忘了,拿起笔来写,“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写话,可不能算作文,因为不出于自己的构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报表之类也不能算。还有一种情况,思路不清,说话不检点,结果话“很不像话”,应该这样说的那样说了,应该说一遍的重复了几遍,应该甲先乙后却说成乙先甲后,意思含糊不清,等等,这样的话,除非小说中有意这样写以表现某人的颠三倒四,写下来也不能算作文,因为没有经过组织。这样,似乎可以说,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 显然,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就是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这样认识有什么好处呢?好处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有较大的可能把课堂学变为随时随地学,因而会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较大的可能把与命题作文有关的种种胶柱鼓瑟的信条忘掉,
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会导致学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础,最终又影响到作文,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语文毕竟不是作家比拼,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这样又可以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从而又反过来巩固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占50分为宜。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础,五十分作文,而且“发展等级”占15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们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发展等级”正是学生发挥创意的舞台,我们应当对此加大关注,与素质教育逐步接轨。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会影响学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数规定:不少于800字。字数的多少并不代表作文的优劣,而正是因为“不少于800字”,使多少学生形成了写作啰嗦,表达欠简洁的坏习惯。 故笔者认为可将作文字数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浅薄看法。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积累,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此节只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角度,来谈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的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
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只要坚持勤记,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搜集与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对于一个善于搜集与积累的人来说,即使是平时听别人说话也能够搜集与积累到许多素材。因此,学习写作就必须练就利用多种途径(图书馆、网络)随时搜集、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
一. 掌握做摘录和卡片的方法。
1. 摘录的意义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就叫做摘录。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勤做摘录。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录卡片的好处
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活动中,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使中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点或者缺点。其次,摘抄时间可短可长,使用灵活。第三,摘抄时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来就会十分方便。
3. 做摘录卡片的方法
做摘录不能改变原文中的字句和标点,这是做摘录的原则。
摘录方式:对于字句不多的内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较长的内容,如是新闻报道,只要抄下导语,能帮助记忆即可;如果其他类型的长文章也需要摘抄,那只要记下提要或论点和论据,就能帮助记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摘录方法:准备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利用纸页整齐裁出制作),摘录时应先抄上原文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报纸的名称、发表的日期以及版次,并在卡片的上方写出分类标题,如“名人名言--谈勤恳”。
请看文章: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读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你一定感慨万分吧!一代宗师治学给我们启迪多多!做学问需要灵活的大脑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说的“读书笔记”相当于我们介绍的“做摘录与卡片”,只不过“读书笔记”是专题的摘录与分析,而卡片则是能够五花八门包容许多的素材纪录。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最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她说,读书如“串门儿”,借几本书在宿舍读是串几家的“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幸无穷。可见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他们留学英国在牛津读书时,钱将牛津图书馆戏译为“饱蠹楼”(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诩。近年杨绛整理钱钟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178册34000多页,中文笔记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23册,2000余页,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杨绛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读书》杂志2001年9月)
其实“先搜集材料,再按题作文”,就像我们看妈妈做饭一样,做饭要有米、有水、有菜……没有这些怎么能做好饭呢?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和做饭一样,也要有生动充实的素材,丰富多彩的词汇……。没有语言、没有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当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学习语言、不注意积累素材,脑子里空空的,技法学得再多,作文也写不生动、写不实在,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二. 有选择地剪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
1. 剪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们每天都阅读的报纸承载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每个月或每个星期都整理报纸的话,那么将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来,分类搜索就不是一件难事。比如,爱好足球的同学搜集有关足球的信息,爱好旅游的同学搜集关于旅游的信息等等。
2. 剪辑下来的材料应该加以认真的评析
三言两语写下剪报时的初衷,那不仅仅是一个材料的占有,同时还是一个看法(思想)的辑录。面对经过评析的剪报,我们能够迅速分辨它的类别,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轨迹。这是一种既提高写作水平又促进写作意识发展的好方法。
3. 剪报评析的方法
评析一般分为“随感式”和“评注式”。“随感式”的评析相当于“读书心得”,而“评注式”的评析即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语言上分析……这样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对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大有好处。
请读下文:
学习郑板桥
这里不谈郑板桥生前就被称为三绝的诗书画,而是说要学他做人的明白。在文学史上,郑并没有多高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也算一代名流了。问题是:一代名流怎么看自己?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里。
郑第一次刻印自己诗集时这样说:“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气息。二三知己,屡诟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后来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惭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桥自题。”
在为自己的词抄作序时,郑这样说:“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
嗟夫,我们真该向板桥前辈学习啊。
第一要记住,要感谢:那老爱挑我诗词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条: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时。如果开始对着旧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险了呢。忘己丑越早,便越见可悲。切记,切记。
(阿夏)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评析。属于看完一个材料就将感想记录下来的一种。
还有另外一种“译注式”,请看:
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篇文章,对于故事的主人公实在是相当敬佩。现今社会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没有挣扎或稍加挣扎就丧失了勇气,从此一蹶不振,听凭命运的摆布而不做任何奋争,他们有的成为懒惰的人,碍事的人,有的成为厌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许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黄海涛,3岁时,母亲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饮恨身亡,父亲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担,一个年届七旬的老奶奶还有六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主人公无论是三伏炎夏三九严冬,总是一个人呆在空旷的田野里辛勤地劳作,在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乐地啃着《三国演义》《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后来上了初中,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慢慢地显露出来。为了帮大哥治病家里背上了上万元的贷,他不得不离开校园,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年他刚上初三。从此,他白天干农活料理家务,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自学初三的课本。农闲时就早出晚归到学校跟班听课,后来学校领导让他回来参加中考,原来好心的校长一直将他作请病假处理。果然他不负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红安师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挤掉了。
家人鼓励他继续读取高中。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他连5分钱的咸菜也舍不得买,就这样还不得不常常忍饥挨饿,总是吃了上餐没下餐,就是在此种条件下,他在近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终名列前五名。可是1992年高考他却落榜了,十年寒窗就这样飞灰烟灭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让人难以煎熬,壮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对已是穷徒四壁的家里,毅然决定南下武汉打工。
(评注:人生要有理想,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光彩。但是只有理想还不够,还要努力去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则,理想将成为空想。)
揣着借来的11元钱,他只身来到陌生的江城,连续三天都没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和灰、筛沙子、扛水泥,身穿单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层的楼顶任凭寒风呼啸,还不得不伸进刺骨的冷水里。一天由于闹肚子他从楼上摔下来,尖利的竹排划破了他的左胸,老板不仅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而且看到撒得满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他不敢顶嘴,可心却一直在滴血。一天劳累的工作后,等民工们都睡着了,他又拿出课本,温习、记诵。
山川经不起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长久的等待。1993年他重返校园,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终于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面对高昂的学费,他又一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无数次他打工回来,看到同伴们睡得那么香甜,而自己却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时,心里就一阵难过。
(评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心骨,饿其体肤。)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后发展,这才是他的奋斗目标。由于刻苦学习,他连年获得甲等奖学金。
(评注: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中国应用写作学会会长洪威雷教授,从而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梦想:文学。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读书看报,简直是近乎疯狂,他的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发表,许多新闻单位还欢迎他去工作,同学们无不羡慕,然而在他拼命挣学费时,其他同学又在干什么呢?
(评注: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伟人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忽视取得成就的艰辛历程,有些人甚至还认为,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好的运气和优越的环境。但实际上纵观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苦难教给了他一切,更给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学会从苦难中顽强地成长。
(评注:每个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艰难曲折,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青年就应该像岩下竹笋,石缝中青松,冰山上雪莲那样,顽强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坚定不移。消沉诅咒,那是弱者的哀鸣,它永远代替不了建设将来。与其摊开双手大喊大叫,不如用这双手去建设新生活。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战胜挫折后将是何等欢乐。向前看吧,朋友们,我们应该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奏出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开拓者应该属于新时代的青年!)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写的一篇文章有感,发表时编辑使用了评注式评析法加注文章,加注的内容即阅读时的感触感悟,写于字里行间突出了文章要点,加强了议论抒情的力度。这样在篇中加注的方法对于在省时前提下的阅读积累是颇有益处的。
编辑词条
溦音斋主人
还是写散文吧,要有一点文化气质的,不要太消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抖书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卷老师喜欢封杀这类卷子了,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低分卷,其实他们都写得很好。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最好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达到共鸣的效果。
本人不才,虽然高考也拿了63分(总分70分),但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真正符合改卷者的心意
Free小哄
平时多看书,记好词好句。对于作文,先要有十几分钟在脑子里有一个基本的草稿,再修改一下,最后觉得好了,就可以誊上去了。 (切记,誊写要一边脑子里读,一边推敲,写好词好句,可以摘取诗歌)
原贴:高考作文
ArielPan
前提:一定不能跑题(废话~~往下看~~)
高考作文出题意图有规律
昨日上午,在西北中学的校报室,刘玉康说,满分作文2000年开始公布,四川只有《回答》一篇。以后逐年有所增加,今年有26篇。6月16日,阅卷总结会上公布的对试卷得分的抽样分析中,文科生作文人均45.41分,理科生作文人均45.32分,比去年下降了一点。
“见多了,综合分析出题者思路,确实发现有某些规律性。”刘玉康说,出题意图主要有3个方面的共性。第一,出题者总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题思路来命题,要求学生写周围熟悉的生活,尤其关注当年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第二,自由发挥也暗含爱国、和睦、理想、奋斗等正面价值取向,像四川高考有一年出现的为潘金莲喊冤之类的作文,尽管立意新颖,还是不能得高分;第三,结构与语言要求“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作文拿高分要掌握7大要点
刘玉康将手中的高分作文一篇篇地翻给记者看,称这些作文有7个特点:一是主题定位准确,新观点有见解;二是标题惹眼,“题不惊人誓不休”;三要一开头就点明主题;四是引用事例抢眼,善于“新瓶装旧酒,翻新杨柳枝”;五是内容新颖感人或文体新颖别致,确有创新之处;六是收尾媚眼,不仅响亮有力,还富有启发性,给人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奇妙之感;七是文面顺眼,工整美观。
刘玉康遗憾地说,无论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话题,2003年的“对事物的认知”话题,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话题,还是2005年的“铭记与忘记”话题,都是既考正面价值取向也考思维飞翔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审题范围一宽泛,学生作文漫无边际,大而空,满分作文自然很少。只有极少学生能够把平时的优秀作文灵活运用到高考作文中来。
得满分者大都有范文积累
“写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如果时间长,就可以按要求培养出写作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如果时间短,也可以走急功近利的道路。”刘玉康说,他曾专门做过调查,发现得满分者,都在训练中有过得高分的范文积累。“即使是差生,若能把一些能够得高分的作文记好,再学会如何审题也很有可能得到高分。”
“不过,我的逻辑归类还是粗放性的,还在继续完善中,这里谈的仅做参考。”刘玉康略略谈了几个主要方面的练习范围,如爱的追求(爱祖国、爱人民、爱他人、爱自己、尊老爱幼……)、和谐社会(和为贵、团结关怀人、友好相处、国家稳定……)、正确世界观(上进、进取、有理想有道德、心理健康……)、传统美德(诚信、礼貌、孝顺、谦逊……)、集体观念(团结、统一、合作精神……)、感情或理性(人性、理智、自我……)、道德法制(公德、平等、反腐……)、爱护环境(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生哲理(社会、人生、贫富、生存、奋斗、挣扎……)。
kmss
原贴:写高考作文技巧
亲亲宝贝!
比较好的文章和事例不一定要背出来,但可以把大概内容记忆下来
保持卷面整洁,错别字扣分的话就太冤枉了~
我那一届(05届的)的规定是3个错别字就扣0.5分
可别小看了0.5分啊~
原贴:写高考作文技巧
imconsumer
原贴:短小说范文
御用风水师
左wei
曾经的干豆角98
原贴:高考作文可以写小小说吗?
应无所住
原贴:高考作文可以写小小说吗?
zita-yea
原贴:高考作文可以写小小说吗?
suraheart瑶...
如果是一个作家或者成年的文字工作者之笔,这篇叫做生活在树上文章可以说散发着装X的恶臭。我会给零分。但这篇文章仅仅是一个阅世不深的高中生的写的高考作文,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我不会给满分,顶多算合格。
我也是高中生过来的,所以我非常了解这种文风。
那个时候的我,会在笔记本抄录一些高大上的句子,古训箴言、格言警句....之类的逼格太低,是初中生玩的。
我专收集那种越冷僻古怪,诘屈聱牙,越显得B格高:
有什么公知们喜欢引用的乔姆斯基、哈耶克.....等等。
哲学界的康德、维特更斯坦更是装X利器,再冷僻一点,还有什么东欧思想家.......等等之类的。
我艹,深刻呀,满满都是人性呀。
然后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将这些平时攒下来的句子,牵强附会的加进去,形成一种「似懂非懂、可解与不可解」的无病呻吟文风。
其实,我后来才知道,我对这些句子都是理解错误的,或者说一知半解。
所以,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那个时候的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
生活在树上文章就是这样「为了引用而写的文章」。所以,个别阅卷老师给出高分,我可以理解,毕竟价值多元,文无第一。
但是,拿出当作范文,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且阅卷老师陈建新给出高分的理由是——逻辑严谨,说理到位,引证准确:
这位陈建新老师评语真的让我无语。
什么「麦金太尔、达达主义......」等等国外作家和「XX主义」,我懂不了。
我只说我能懂的哲学概念,引用都是错的,
比如:该文引用的维特根斯坦「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错得离谱。
这是一个认知论命题,这句话跟哲学名言「我思故我在、存在即合理」一样,并不能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有一长串的论证。哲学家对同行说,通常会省去论证,将结论浓缩成一句话。就好比将数学方程简化成不可约分,使其最简洁。
「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这个命题说简单一点:诸如「上帝、存在、实体、自由」这些语言概念,根本无法对应真实世界中的某一个东西,逻辑上不存在真假值,而不同的人对这些概念理解不相同,由此,导致了很多不能回答的形而上学问题。
「无法言说之事」实际是指形而上学中一些跟经验无关的哲学概念。
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思想,也就西方哲学中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也即:澄清语言的概念和定义,分析语言的逻辑结构等方法来研究哲学问题。
文章中的「祓魅、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就是维特根斯坦说的「无法言说之事」。
维特根斯坦看到这样的文章和陈建新的评语,恐怕也会哑然失笑。
我并不反对高考作文炫技,用晦涩的冷僻词,因为高考作文就是考察考生对母语的驾驭能力,词汇量越丰富、越冷僻,只要用词准确,反应考生阅读量大。
这篇文章的问题在于跟「逻辑严谨、引用准确」毫不沾边,完全是言之无物,废话连篇,不知所云的作文。
高中生写出这样的文章不磕碜,作为阅卷学者的陈建新打满分,给出匪夷所思的高大上评语,非常磕碜,是想把天下人当傻子?
最可怕的是这篇文章如同「皇帝的新衣」,一堆名人不懂装懂的说好。比如:马伯庸竟然说引用都是准确的。
他们觉得高考满分文章都是最权威人士阅卷,也跟着人云亦云?
我搞不懂。
正所谓我手写我口,文章以简洁有力为佳,古往今来都是这样。
如果你碰到生活在树上这种文章,请记住:根本不是你水平低看不懂,而就是写得烂。
一句话总结:给这篇文章打满分,且拿出来当范文,是天大的笑话。
刘得青山在
硬着头皮读完这篇作文,人差点崩溃:太恐怖了,这种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能评为高考最高分作文,可见中国的汉语水平下降到什么程度了。文章里那些被罗列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的著作,想必文章作者和批卷老师都没看过吧?引用在本文里,无非就是拉大旗做虎皮,拿来震慑无知者;没想到还真起作用了,震得批卷老师给了高分——不给不行呀,有被学生和同僚看轻之可能……这让我怀疑人生:浙江还有真正的文化人吗?
通过批卷老师的水平,我们看到了汉语这个流传数千年的美丽语言被糟蹋到了什么程度。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救救孩子,救救汉语……
Tehranee
题主,你好!这篇文章,非常有特色,我想用“高深晦涩”、“精妙绝伦”、“旁征博引”、“语无伦次”、“哲理深刻”、“主题难觅”等等,都难以名状。
高分与低分,其实全在一念之差。从众多截然相反的意见,可见一斑。类似这种意见差别比较大的文章,作为可能引领高考学习方向的,我个人倾向于评价与推广更应慎重。
首先说好的方面,就是引用的内容比较多,语言、用词上非常专业、高深,且富有一定的哲理,让看重这方面的人印象深刻,高度认同,认为学生基础扎实,文学功力深厚,当给予高分肯定。
再从另一角度看,用词晦涩难懂,可读性差;引用内容多,主题不突出,层次不清晰;不接地气,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可以认为学生所学颇偏,与当前主题关联性不强,不能给予高分。
下面,我们来看看高考作文的通常评分标准:
1、基础等级:占比40分
基础等级包括内容、表现两个方面,每项占20分,评价等级分别如下:
内容:
一等标准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二等标准为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三等标准为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四等标准为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表达:
一等标准为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二等标准为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
三等标准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
四等标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2、发展等级:占比20分
一等标准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二等标准为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
三等标准为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
四等标准为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语句有深意。
从上述评分标准来看,要达到满分是不容易的,必须在内容上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在表达上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发展维度上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在实际高考作文评分中,我们高考的阅卷评分老师肯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专家也会有不同的观点;站在更公平的角度,对评价结果差别比较大的,建议扩大评审范围,如增加评审老师,由一人评分定论变为5人、8人评分确定,在评分取值时可考虑通常的竞赛评分规则。(如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取其余值平均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关注我,在下方留言发表意见和看法,一起探讨、交流中国教育。谢谢您的关注!
Born to try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为什么会被某些人推崇?】
个人反对给满分。
历史上那位写出了“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因此被称“红杏尚书”,但他有一个习惯饱受诟病,那就是每诗必用典,且喜用冷典,这叫做“为赋新词强用典”。尽管词写得挺好,但终归不入顶级行列。因为顶级的造诣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邃的境界”。无论李杜还是温韦都是这样,当然顶级的还有很多。
说实话,很多看的比较杂,涉猎比较广的人,都未必见过该作文中的一些词汇用典和引论来源,这是其一;其二是行文滞涩,殊不流畅,令人强压方能观看,根本找不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那种快感,也达不到“广其众而喻其义”的立论目的和境界。
再看看鲁迅的文章,作为旧时代过来对旧文化有着很深造诣的作者,完全可以通篇引经据典让读者根本找不着北,可先生从来就没有这样做过。因为这样除了卖弄自己的“渊博高深的才华”还能有任何别的教益?
其实,即便专业型的研究文章,也少有如此强行掉书袋的。这与其说是高明,还不如说是浅薄和幼稚。
任何一个稍有点文化积累的人,都可以想方设法写一篇东西,在自己的知识库中专挑那些和大多数人没有交集的“典故”来堆砌,让阅卷老师或他人在翻阅字典或寻找出处中疲于奔命,包括这位所谓的“满分考生”——只要别人所知在他所知之外。全国以百万计的考生中,有此底蕴者不在少数。
但除了皓首穷经的腐儒,没有一个正常人特别是现代人会这么做。
要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无高明之笔,有卖弄之嫌,不想看也不值得看。至于后两位阅卷者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是意味着个人的喜好还是高考价值的风向,那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由此文也可看出,除了不厌其烦的堆砌,该考生看的虽多,但驾驭文字的天赋平平。
实际上,这个表面上的高考作文事件,其背后的社会现象远没有这么单纯。它和一直以来“高筑壁垒自抬身份”的某些社科学术界惯用的做法一脉相承,那就是“只有让你似懂非懂方能显我高明”。比如经济学界不断抛出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名词,其实这些“新论述”本质上和原来的并无二致,只不过更抓眼球罢了。以至于凯恩斯都感慨说“所有经济学都是伪科学”。
像这样“高深莫测”的表演者远不止经济学人这一拨。如今它终于从象牙塔尖蔓延到了选拔民族未来的庄严圣殿。
最后也用一句感慨来结尾:世风如此,夫复何言!
老树骑游
大家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看懂了没有?
根据投票调查结果显示,大概只有5%的人能完全看懂,绝大部分人都似懂非懂。
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生僻难懂的词语,感觉像是在读当代作家,新文化运动时期作品,那时刚刚提倡白话文,所以有的语言表达方式现在读来拗口。
这篇文章又像在读外文中译,而且是很不好的外文中译,每句话都不流畅,看得人恨不得改一改,改成我们熟悉的表达方式,熟悉的语言,熟悉的文字。
看的人太难受了。为什么不能用一种酣畅淋漓的方式表达观点,要用这种故做高深的姿态,一种想上厕所憋着的难受。
用正常的语言难道写不好这篇文章吗?如果能用大家都看懂的方式写出深刻的道理才是高手所为,故意把简单的道理讲的玄乎其玄,让人如坠云海,并不是厉害,是忽悠。
这文比古诗还难懂。你们都看懂了没?
卟栀
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平心而论,确实写的不错。但我个人觉得,满分实在是有点过高了!
生活在树上一文有理有据,立意新颖,辞藻华丽。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篇作文,说明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与平时的积累密不可分。
然而文中故意写一些晦涩难懂的辞藻来炫技。嚆矢、振翮、肯綮、玉墀、祓魅、婞直,等生僻词语比比皆是。标准十足的“掉书袋”。
难道是阅卷老师被这些“高大上”的词句给“唬住”了?自己不懂就给打满分?
遥想自己小时候,也是一个十足的文青,喜欢读书,喜欢做笔记,喜欢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每每看到好文佳句,还装模作样地记下来,时时诵读。
当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开放、包容的态度。
我们应该允许,应该欢迎,应该鼓励这样有个性,有态度的作文,但如果成了一阵风,大家争相模仿,那就矫枉过正了!
西游日记
浙江卷2020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是浙江的高考作文题,从材料来看,审题并不困难,主要是引导考生结合个人体验思考当个人的理想(人生坐标与对未来的期望)与家庭的期望以及社会赋予的角色(责任)不一致(有落差、错位)有冲突时怎么办的问题,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论说。
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乍一看时,的确很容易看走眼,如果阅卷老师的文字理解水平不够或是积累不多时,很容易判低分,如第一位阅卷老师打了39分的低分也就不足奇怪了。
考生在文中,阐述个人的理想追求自由与向前看,希望人生能站上浪涛之巅,不愿意被古旧坐标约束,但也不赞成否定传统的虚无主义,不赞成逾越规则。人有社会性,理想须立足现实“因风借力”才能实现,当个人的理想与家庭、社会或是现实冲突时,个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调整,最终与社会的期望期相匹配。作者反思,当个人因为追求而摈弃过去的时候,也很容易过度美化膨胀的自我,容易割裂社会造成丢失自我,并以柯希莫为例佐证自己的观点;反思追求个人理想时容易产生的否定传统、否定现实的反智倾向,以尼采精神的三重境界为例,阐述如果否定了骆驼负重隐忍的阶段,就不会有狮子的独立思考、积极进取,更没有孩子的本真与大爱,借此来表达一个观点:个人的理想追求不能割裂传统、家庭与社会,再以陈年喜为例阐述理想不断调整最终适应社会需求并不可耻的观点。综观全文,表达的中心就是既追求个人的理想,保持对理想的热忱,保持个性有激情,但不能脱离家庭和社会的期许,否定传统和历史,换言之,就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整篇文章充满思辨性,充满哲学味道,体现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更令人惊讶的是,考生对一些典型例子的应用仿如手到擒来。一些生僻词、生僻典故的娴熟运用,充分体现了考生的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体现了考生深厚的语言功底。
但是,我不赞成考生在写在时过多使用生僻词和生僻典故,运用过多就难免有掉书袋之嫌,有堆砌卖弄之嫌,有故弄玄虚之嫌。个人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便是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深奥的思想,写作虽然是很个人的行为,但表达的思想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共鸣,得到共鸣的前提就是他人能读懂你的思想,感受到你的情感。白居易创作诗词后,首先念给妇孺老人听,“老妪能解”才算成功之作,通俗质朴易懂并不影响他成为伟大的诗人。生活在树上一文,过多使用“振翮”“赋魅”“祓魅”等一堆生僻词和生疏的理论主义(如达达主义、尼采的骆驼狮子孩子三重精神境界、反智倾向),整篇文章晦涩难懂,就很影响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感受。我读这篇作文的时候,也反复看了三遍才觉得大致读懂考生要表达的意思,还不敢说真正读懂,而高考评改作文,绝没有这么多时间去反复咀嚼一篇文章,语言艰涩难懂,首先就是可能会造成评分的失误,受到损失的自然是考生。本篇作文,如果后面遇到的两位评卷老师也认为这篇作文只值30多分,它就绝没有翻身的可能。39分与60分,是怎样的一个差距。只能说,幸好这名考生幸运,遇到了两位能读懂他的文字的评卷老师。但这种幸运,不是每个考生都能遇到的。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评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批评杨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认为假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认为杨雄的写作方法正是他自己批评的“壮夫不为” 的童子“雕虫篆刻”那一套。生活在树上其实表达的思想并不艰深,但因为堆了一堆生僻词、生僻典故和一堆生僻主义,无端端地制造了许多阅读障碍,跟杨雄所讥的童子“雕虫篆刻”没有什么区别了。
拥有18个头衔的副厅长的“儒林巨著”《平安经》至俗至简,未曾有太多阅历的18稚子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却至艰至涩;一个用“1岁平安,2岁平安,3岁平安,4岁平安……100岁平安”的“伪诗经”重章叠句式来咏岁岁平安,一个用超浓缩的达达主义来诉说飘渺的虚无主义;一个满身烟火味游曳在人间,一个不食烟火生活在树上:有趣得紧。
如果我是评卷老师,我的打分可能也是55-58之间,不打60分满分。理由如上,而且作为高考满分作文范例,并不推荐大家仿效。
BEAN扁豆籽
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怎么看都晦涩难懂,引用不少别人书中的名言,却表达意思很不明确,很不舒畅!很不痛快!读起来让人很费劲。这又算是啥好作文!要我看,最多这样的作文只能给70分。真不明白打分的老师有4个,居然有3个给了满分!可见现在教学的老师水平,也是十分有限。难怪如今怎么选拔,看分数高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实际情况远不是那么回事。
hufont
如果是在十年前,看到这样的文章,我会惊叹一声,哇,这个人好厉害。但放到现在,说实话,我真的欣赏不来,不过我也能够理解这种年轻时想要炫耀自己才学的心理。
有几个生僻字什么的,我觉得也并不是什么大的毛病,因为凭着语句的氛围,也能大致懂得其中的意思。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做作的表达方式,句子真的很拗口,读起来真的很费劲,比看好多专业书籍都累。明明可以很简单地表达出来的东西,却偏偏不肯说人话,故弄玄虚的痕迹太过于明显。
仔细读几遍之后,就会发现文中引用的那些东西,其实也不需要很深入地去读一些哲学书籍,只需要粗略地浅尝辄止一下,便可信手拈来。只是作者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表述方式,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已。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但也是最大的失败之处。
或许你真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却不要忘了,你是在干嘛。你在写作文,写文的初衷是什么,是要给人看的,是要在表达自己的同时,要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但如果别人根本就不明白你在说什么,那你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
也许你会说是你自己才疏学浅不学无术,看不懂我这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文章。如果只是我一个人这样说的话,我必须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如果有天太多这样的声音,你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定位。
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后,就会发现,最美好的东西,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事物里。就像饮食,不需要大鱼大肉,简单清淡的,其实才是最佳康最有有营养的。但年轻的时候,却往往喜欢与众不同,喜欢凸显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是他们的共性。毕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虽然不喜欢这篇文章,但却可以理解你想要展现自己,想要获得认可的心情,毕竟我们都曾年轻过。
jediwen
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位考生估计不知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晦涩难懂,逻辑混乱,生僻字横行的所谓一些作品大行其道,充斥在我们的互联网平台。不以为丑,反以为美,呜呼哀哉!
去年一首流行歌曲《惊雷》全部堆砌的语句不通的歌词,尽然火的一塌糊涂。随便摘录几句。
“惊雷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
紫电玄真火焰九天玄剑惊天变
乌云那驰骋沙场呼啸烟雨顿”
真想爆粗口,这TM写的什么玩意。在看这位浙江省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全篇大量使用生僻晦涩的文字,“嚆矢、滥觞、振翮、肯綮、祓魅…”。
就是这样一篇全文充斥着大量生僻字,逻辑不通,读起来让人摸不写头脑的高考作文。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尽然给了满分,而且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用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就已经在批判这种迂腐的思想,故意卖弄,实者毫无意义。试问一下,这位考生知道“茴”的四种写法吗?对比一下早年的高考文言文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谁优谁劣,一经对比,立见分晓。
以这样的反问语气责备这位考生,未免有些苛责,毕竟还只是一个在考场中写作文的高中生。但是我想指责的是背后的风气,以及阅卷组组长陈建新,特意网上查了资料。
一个担任高考作文阅卷组大组长21年,担任阅卷组组长期间,自己还编著关于高考作文的辅导书,走进学校进行付费讲座,网络上做付费课程,真的是一位优秀的商人。有网友扒出陈建新主编的高考作文实战实训里面有一篇文章书写自我的生活和生活在树上在遣词造句,名人名句引用,文风上面高度相似。这简直细思极恐。
试想一下,只要你买我的书,写的作文按照我教材里面的风格写。我就可以给你高分,这不就是变相的作弊吗?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路上。仅仅一两分的差距就有可能和自己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更何况是占据语文60分的高考作文。高考要给莘莘学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更要对得起考生整整12年的辛苦付出和背后千千万万的家庭。
回顾这些年,关于教育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山东大学生被冒名顶替,老师私生活混乱被爆,前几年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等。无不触动大众的底线。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为了自我的利益和欲望而牺牲群众的公平,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每个人发声,将会让这些牛鬼蛇神无处遁形。
总结:我们抛开这次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背后的利益链不说,仅仅以高考作为分析。好的文章应该是朴素自然,大道至简。用情感去书写的文字才有灵魂。而不是一位的堆砌,按照所谓辅导书上的套路文去写。如果这次事件没有被曝光出来,以后考生都仿照这这篇生活在树上,为了拿高分而去模仿。想想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小米特
这篇文章真要认真读,也不难读懂。文章没太多实质性内涵,车轱辘话来回说,不过是用晦涩的概念讲了一些人人都能理解的问题。
我们逐段解释一下这文章说了什么吧:
原文第一段: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期望,人们有更多的可能性。
原文第二段: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现代性给予了人们批判传统的工具,人们因此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这使得现代社会难以建立共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
原文第三段: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说人话的翻译:人无法脱离于社会而存在。但我们却把社会和家庭看做是与我无关的客体,把“社会”和“家庭”把握成浅薄的符号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这其实也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原文第四段: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的「自我」是如何被塑造的?我们在实践中塑造了「自我」,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中,被定义了「自我」。假如我们不断批判传统家庭和社会观念,又没有足够好的参照物来定义自我,那么,在不断为自己「赋魅」的过程中,我们未尝不是丢失了自我。
原文第五段: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说人话的翻译: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角度来定义一个人有些狭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批判它的狭隘,而不是对此完全否定。
原文第六段: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说人话的翻译: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
原文第七段: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拆解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的思想可以用3句话简单概括:
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
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文笔好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是「准确性」。
准确性指的是你的文字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想法。你的文字能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别人看懂了你想说的。这是最初级的准确性。
别人感受到了你想传递的情绪、体验。这是更高级的准确性。
这篇作文毫无准确性。
评阅老师说这篇作文「层层递进」,还不算错。
但「毫无多余的废话」,就完全不是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全是废话」。
它既没有充分地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让文字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晦涩的概念、看起来丰富的论据,只能掩饰思想的贫瘠。
文章引用了这么多哲学家,用了这么多厚重的概念,表达的却是一些特别浅显的内容。
这些名词、这些概念、这些观点是在数十数百次论战或文章著作中中被确立起来的,学者们塑造专有名词是为了让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而不是让表达变得更加复杂。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其实能够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非常厉害。我不认为这位学生是浅薄的,但他在文字表达上,确实是走了歪路。而且高考阅卷组也在赞同这种歪路。
若高考阅卷组要把这种丧失准确性的文字评判为「满分范文」,那可是歪上加歪,错上加错。高考作文有一定的规则,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时内展现思想,展现阅读面,展现文笔。所以晦涩的概念,生僻的动名词,罕见的思考角度都能够为考生增加权重。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笔,炫耀思想,炫耀阅读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篇生活在树上是一个好的范本。
高考作文可谓是带着枷锁跳舞,但不是带着枷锁装疯卖傻啊……
底下有留言的朋友认为,这篇文章为了增加文学性,才引用了这么多的名人名言和概念,自然会导致削落准确概念的表述而使得语意模糊化。
我认为不是的。增加文学性色彩并不等同于增加阅读难度。文学理论中有两个词汇,一个叫做「陌生化」,一个叫做「含混」。「陌生化」本质上是通过把熟悉的事物/思想变得陌生,从而让读者在这种陌生的视角中找到美感。这种文学修辞方法没有丧失语言的准确性,也没有增加阅读的难度。而「含混」则是通过降低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使文本有多种理解角度,从而增加文字的美感。
「含混」和「陌生化」都会提高文字的美感,但不会提高文字的阅读难度。
但这篇文章相反,不仅没有美感,还增加了阅读难度。
为了证明这篇文章既可以保留相同的思想表达,也可以兼具文学性,我改写了这篇作文的前两段,放在评论区里。大家自己感受一下,是否能够在保证文学性的前提下,充分表达思想。我觉得是可以的。是作者用生僻词和厚重的概念把这么简单的思想变得复杂了。
同样是带着枷锁跳舞,201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车辆与时代变迁」。下面这篇车的诗学,也在炫耀,也在八股文,但就没有这篇生活在树上这么强烈的油腻感,甚至看完有一种强烈被洗脑的感觉。多看几遍,甚至会击节赞叹。
比如开头第一段,作者把车和诗学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凸显出了巨大的矛盾,也呈现了文字的张力。
后面几段,先讲古代中车是「抽象性的力量」,转换到了现代中车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工业化的象征」,这与诗学相对立。
这个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时间转换、空间转换、从整体到局部的论述手法,显得车无所不在,但又在诗学中缺席。作者点出了车中的缺席,读者惊醒。惊醒后,读者回想车的存在,沿着刚刚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时间到空间,从局部到整体,读着从多个角度增加了对车的认知,车的诗意在多个角度的认知中显露出来,也按扣了高考题中「时代的变迁」。
明明也是炫耀,明明也是应试作文,却让人读着惊叹。这才是难以模仿的文字功底。一个年长10岁的文字工作者,恐怕都难以模仿出这样的文字。
而生活在树上,模仿起来并不难。因为它的思想性不难;它的文笔,更不难。
馨轩蔷薇
一篇高考作文成为热点,说明它的与众不同。怪不得评卷老师之间有分歧呢,一个39分,一个55分,最后还是评卷组研究,认为此文不俗,判定满分,评价颇高。
许多人看了这篇作文,都被惊呆了,一堆不常用的词汇,什么嚆矢、振翮、婞直、玉墀、孜孜疙疙;还有翻译的词汇,祓魅(祛魅)、赋魅;同时出现好几个外国作家、哲学家的名字,卡尔维诺、切斯瓦夫.米沃什、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斯坦根。涉及古今中外,文学、哲学,可谓洋洋洒洒。
其实,这篇作文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说生活要有理想,但又不能脱离现实,找到其中的平衡才是最好的生活。
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伯爵”说的就是追求自由、理想生活的人,还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
这篇作文从立意上来说,并无高深之处,而且一直围绕理想与现实展开来写,只是把话说得比较玄。
写文章一般是两个目的,写给自己或写给别人。写给自己,自可无拘无束,密码符号病句都行,写给别人,就要符合大家习惯。要简洁、表意清楚、符合语法逻辑。比如文中“薄脊”一词,人们就不懂,“薄瘠”“贫瘠”“瘠薄”都是土地不肥沃或贫乏微薄的意思,但“薄脊”是啥呢?单薄的脊梁吗?还有一个词“觉感”,大家都知道有个常用词是“感觉”,是心理学的词汇。但是写成“觉感”,就让人感觉深奥了。也可以这样理解,“感觉”,是先感知,再觉悟。那么“觉感”就是先觉悟,后感知,但不符合规律的。莫不是佛教用语?研究佛学的高人也许知道。
但是,必须承认,这名同学读了许多书,这是值得赞扬的。在考场上,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想起好几个外国作家、哲学家的名字,并且写出两句原话,这是真读书的表现。否则,高考如此紧张,一般人围绕一个主题,是想不起来这么多信息的。
从提倡读书这个角度,得高分是应该的,从作文角度给满分,是不合适的。因为大家都看不懂的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种文风根本不值得鼓励。非要把你挺“倔强,刚直”,写成你挺“婞直”,弄得大家还得现百度,没准批卷老师也蒙圈呢,你说有啥好处?
这篇作文已经给满分了,但此风不可长,高考还是要说当代语言。即使是读书,也不提倡过早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书,引用只言片语,很容易断章取义,成年以后再读,应该更好。
sheepstop_
谢谢邀请。看完浙江考生的这篇满分作文,顿生无限感慨。在慨叹自己“吾已垂垂老矣,后生可畏”之余,尝试用老手在现代化的键盘上敲击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和大家共同热闹一番。
首先,我们当为作者敏捷的思维与文采喝彩。阅读此文,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中生所写,仿佛自己又穿越到了古代,特别是明朝时期八股文时代,又迷糊在清朝大辫子时代迂回。尽管此文读来有一种晦涩,还有许多陌生文字的面孔。但从作者文字驾驭能力和素材的遴选上看,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据此,我首先为这位考生点个赞,预祝作者将来能成为大韬略家或者是辩论家。
其次,评分组长引爆了一个时代的“焦点”。此篇作文在评卷组长冒着被违规处分的高度危险向社会公布,我想这绝不是这位组长的一时冲动,而是这位仁兄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战略”行动。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我想他起码看到了这篇作文延伸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位仁兄亲手点燃了一个时代的“焦点”,或者准确地说是抓到了一些“痛点”,这才备受社会关注。
第三,满分作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看完这篇作文,掩卷深思,我感觉不仅仅是这篇文章本身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维和文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走向将会去向何方?高考作文如何命题?孩子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活动状况是什么样子?诸如此类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这就是我对这篇满分作文的看法,至于这篇作文到底该不该得满分,就需要看大家综合评价了。
zapia
您好谢邀!8月2日,浙江省2020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网友热议,有的非常推崇考生才华,认为该文引经据典,思想深刻,有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文以载道,通俗易懂才是好文章,如此晦涩深奥,有故居炫技的嫌疑,不值得提倡,判为满分,殊为不当等犀利言辞,各个大学教授及文学大家对此也都作出了评论。
作文开篇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文中还引用了哲学家麦金泰尔以及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特别是用了许多生僻词,如:嚆矢,肯綮、祓魅、婞直等,全文读起来根本没有办法按照日常思维惯性来理解,并且很晦涩,给人的感觉是在读一篇当代八股文。逐字逐句的认真阅读后,会发现作文的核心思想大概是想表达年轻人的傲慢、张狂,只是因为年轻缺乏阅历,向往自由,对生活的复杂性不断对抗和妥协。年轻人有朝气、有傲气是对的,但也要对自己、对人类、对社会体制的充分认知,就像树上的伯爵里的柯西莫也是要脚踏实地的。简单的人生道理被这位考生用拗口的语句和堆砌的生僻字包裹,然后再用哲学的手法推上一个高度,相信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在咬文嚼字、不说人话,甚至是标新立异、有悖常理。高考作文最应该考察的是学生的诚实、诚恳的品性和真才实学。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39分,但后面两位老都给了55高分,经商议后最终被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还有阅卷老师直言不建议学生模仿。
我觉得文章写出来是给大众读的,不是给小众读的,这是文章基本的社会价值;平白如话是写作的至高境界,这句话仍然没有过时;读书多,记得的专业术语多,不等于有思想,不等于会写作文。我想,浙江满分作文鼓吹的是晦涩文风是一种病态,在我国文学史上曾遭批判,重拾历史沉渣,对语文教育贻害无穷。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xxxvivian文
我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每年的高考季,各省市县的高考状元,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同样,对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是众说纷纭,网评不绝于声。
今年浙江的一篇满分作文,一经媒体公布更是引起热议,批判和赞美两种声音可谓针锋相对。
这篇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据说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后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把此文打成满分。
专家组认为这篇作文文字老到,虽然晦涩但其实思维深刻,而且稳当具备。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有人认为此文故弄玄虚,显摆学识,没有货真价实,辞不配位;有人认为其文写作手法高超,思想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该得满分。
笔者认为,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写此文他(她)完全没有错。通过此文,一方面展示其所学综合知识和文化课程的掌握运用能力,致于用什么体,用什么词和表达何意,是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所面对的是阅卷老师和评卷专家,一切以得高分为目的,一切以投其所好为出发点,就像写专业论文针对其专家一样,这是客观现实。
从阅卷老师和评分专家的角度看,一篇作文的优与差,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化的评判标准。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同一作文,一位老师给评了39分、第二位老师给了55分、最后却给了60分满分三种差别如此之大的结果。
其实给作文多少分,这是专家老师的权力,且已成定局。如过去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但总体是绝大多数人给予好评。现如今的满分作文似乎比那篇用文言文表述的满分作文更晦涩难懂。这也许是遭诟病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想,满分作文的评出并公布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它就会成为一种方向标和导向旗,后面的莘莘学子就会学以看重。所以语文中的作文应更在于文笔流畅、通俗易懂中反映思想性或哲理性,在叙事、论述中表达真情实感。
我是@石润居 您对浙江2020高考满分作文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讨论点评!
Thusyy
生活在树上的作者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平时读书甚多,且都是读的西方哲学,在这篇作文中他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所读的东西倒出来,也不管你懂不懂。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高中生有这样的阅读水平实属不易。从作文看,他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也有一定的文字表达水平,达到甚至超出中学的要求。但是,文章一般来说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要进入交流系统,让大家来读。这篇短短的文章字句并不流畅,甚至拗口,说明作者对于写作还没有进入炉火纯青。其次,千字短文引用他人之说竟有五六次之多,拿别人的词句装饰自己的门面,这有点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自己的思想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引用他人之语要精而少。毛泽东曾经说过,他反对别人引用他的话来写文章,他自己作文也很少引用他人的话。你去看古今中外凡是优秀之作,有几篇老是在引用他人之语的?老是引用别人之语说明一是自己底气不足,二是有显示自己读书多的自吹自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篇作文得满分是非常勉强的。我个人认为可评45一50分之间。
bowbow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浙江一考生写的生活在树上作文,近日成为争议热点。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高考作文要求写自己的人生目标、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的不同预期、社会的别样角色,在不同变化中,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想这类的文章应该在平时操练过多次,其中不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得高分者。而这篇满分作文,则另辟蹊径、别具一格。
通篇文章,用了很多生僻字,受西方哲学影响,哲学家的名字如数家珍。如果是平时看这篇文章,可能看到一半都难以看下去:生僻字晦涩难懂,西方哲学家离我们太遥远,只可高瞻远眺。虽然文章难以浅显易懂,但博学多才、旁征博引、立意鲜明,真的看不出是出自一高中生之手。
我是@薰衣草乐学斋 ,愿有理想期的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mad115
脱离现实的胡诌,故意卖弄学识却文理不通,问作者他要表达什么思想,什么主题,他可能也说不出所以然!西方的杂乱书籍已使他不知生活在什么时代了!此风不可长!
辉太梁之旅途足迹
看到网上基本一边倒的批评,觉得也没必要。
不对文章进行分析,仅就阅读这篇满分作文谈点想法。
第一,才气。如果这篇文章草就于日常练习,或者作者对某个话题有感而发,那可以说是写作者有展示技巧,贩卖阅读之嫌。那么多生僻字词,思维跳跃古今中外,明显故弄玄虚。但是,这是一篇考场作文,除了完成写作,还有一大堆语文知识要回答。特别是作文题目不是事先知晓,属于“遭遇战”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可查阅的状态下,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说明什么?说明十八九岁二十岁的学子,没有才气难以完成。
第二,文学造诣很好的专家认为行文无可挑剔,但过于晦涩,还帮着用直白的话语翻译了一通,就从这个举动来看,可以说这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作文。紧扣主题,行文流畅,仅是读懂有点难。这个难懂应该不能怪写作的人。说实话,自己如果不借助于工具书真没法读下去。这也难怪首先给他打分的老师只给了39分,而后两位阅卷老师都给了55分,经审议,实现从39分到满分跨越。也就是说,好文章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味道。应该感谢高考阅卷制度,如果仅是一人定案,也就沉没。
第三,话题作文,临场发挥,没有功底是很难达到高度。名人典故一堆,但又不是生搬硬套,这就难能可贵。当然写作是给别人看,人家看不懂阅读感受就大打折扣。可是如果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呢?给满分不是鼓励大家考生今后效仿,仅是对这篇作文的肯定。这就需要提醒广大未来考生,不可模仿,难以超越。直白表达是作文未来发展之方向。
kaka_max
这篇文章出现在考场作文中,不给满分实在是对不起作者的满腹锦绣。
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在没有参考资料,不能上网查询,有严格时间限制,并且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写出这么一篇文字,切题严密,逻辑清楚,旁征博引,一气呵成。这是多么大的知识储备量才能达到的境界?不排除作者正好对这个议题比较擅长,但从立意,行文,结构上看,文字基础和古文功底也是不弱。即便是广被诟病的生僻字应用,排除炫技因素,本身还是很贴切的。这个孩子身上有古风,这是最难得的。
这篇文章引用很多,但不能说是堆砌。围绕一个论点反复论证,这是惯用的手法。之所以感觉难以接受,只是因为文章里面西方哲学内容比较多,缺乏我们熟悉的之乎者也,但这正是作者的独到之处。传统思想教育我们的是“尽人事听天命”,而作者强调的却是人与环境、社会的融合,这一点儿西方哲学确实比较先进。
这个孩子的总成绩没有被批露,不知最终上了哪所大学。但以这样的幼功,如果能进入一所知名大学,攻读个国际关系专业。说不定将来外交部发言人中,又会多一个学贯中西,字字珠玑的青年才俊。
Gianna
作为高中生,本人能理解他想要拿高分的心理,不应过分苛责,但是不能让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文章作为典范去影响后来的考生。这位考生在短短半小时的急救章内体现了他远超同龄人的阅读量,也显出对哲学的兴趣和一定的认识,运用一些诘屈聱牙的学术语言使文章看起来很高深,所以成功“唬”住了批卷工作量很大只能草草阅读的改卷老师,使老师们眼前一亮,感觉发现了旷世奇才并打出满分,但是这是一篇禁不住细读也不该成为典范供今后考生学习的文章。
很显然,这篇文章犯了“文胜质也则史”的毛病,刻意将自己有几斤几两合盘托出,运用一大堆明明同义替换成普通词语还能使表达更加通顺的词语把自己塑造得“很牛逼”。然而实质上形式远大于内容,他举证的哲学家的论据并不能让自己自圆其说,这就丧失了议论文的目的:议论。(这篇“不说人话”的文章,武大的哲学教授周玄毅已经用玩笑的博文“翻译”了出来,如下图)
曹丕在典论. 论文有云:“盖奏议宜雅,疏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高考作文要求写议论文体,就是其中的疏论,所以宜“理”,即主题观点明确,论理条分缕析,论证翔实,表意明白畅达。对表达的逻辑性和明确性是议论文的中心。反观这篇文章,论据与论理不能融合,绕了半天也是捧一踩一那一套没有用平行式或者递进式层层推进证明自己的观点,逻辑性不足;刻意使用冷僻拗峭的词语没能准确的明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畅达性不足,所以作为一篇议论文而言它的基本功其实很薄弱。刻意用掉书袋和生僻词语的组合营造出才高八斗的形象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不明觉厉的第一印象,有些投机取巧的鸡贼之嫌。不好好经营内容,努力让论证合宜恰当,而是用一些可能文学类,哲学类教授写论文也未必使用的词汇“充盈”自己的文章,就是“文胜质也则史”。而且如果追求华丽,选择了骈文,那么这位考生显然也没有掌握骈文的格律,所以这样的语言选择也会让人有文体不明之感。
这样的文章被评为满分作文,会因为满分作文这个符号赋予它的意义被捧到高处奉为典范供之后的考生学习模仿,这实在是不可取的。这实际在告诉广大考生:不用学习写作表达的基本逻辑,不需要学会日常用语规范得体的表达,只要记一些比较冷门的名人名言,一些高深的哲学术语,记一些冷僻的专有名词,就可以在高考作文上拿高分。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对正常的汉语表达规范是一种极大的损害,特别是有一些考生可能大学读的是文史哲类的专业,这种写作习惯的形成会逐渐污染你的大脑,沉溺于这种浮夸而无实质内容的文体表达,这是极不利于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的。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它代表的是一种考核标准,关于语文,就是阅读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如何规范,得体,逻辑严密的表达才是作文训练的要务。这样的文章,或许迎合了阅卷老师无法仔细阅卷的事实故意取巧能尝到甜头,但是它不应该,也不能作为满分作文的标签去影响殆害以后的考生。
nymphy
这邀请,我觉得得邀请哲学家来看啊。我没资格评价啊,除了尼采那句引用我读过原文,其他都没读过...我对这学生所读之书的艰深,且广泛,佩服地五体投地。当然前提是真是他自己写的,而不是有家长尊尊教诲而成。
不明觉厉,我也是如此啊,因此我细细看了下,说实话没看懂,不知道在说什么。
也许是天降神童,文中讨论的道与理已经远超我的思想范围了吧...
但是有一点值得怀疑啊,说理,用不着不说人话吧...有木有人想起于丹...
同时作为作文,作为语文,作为传递人文情怀的重要学科,如果堕落到因为学生引用了一堆自己都不明白或者压根就读不懂的名著名言,写出一篇不明觉厉的文章,便因为这个学生涉猎之广泛,便给予满分让全国学子效仿。我实在没话可说了...
当然说了一堆,我还是那个读不懂此文的,没有评价资格的人,只是胡乱说几句不想干看法。
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有请哲学研究工作者来评判吧...
快乐tyro
最近,浙江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在网上火了!之所以火了,是因为人们对这篇作文褒贬不已,阅卷老师只给他39分,专家却判它满分!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评价这篇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他说:这篇作文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
我细细读了这篇文章好几遍,为什么我只感觉到晦涩难懂,辞藻堆砌,表意不明,不想是一个人写的文章,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写的!
浙大专家的评分标准让我觉得浙江汗颜。文章晦涩我看出来了,思想深刻我真没觉得!大家一起品品看!
文章生僻字连篇, 引用连篇,这些生僻字和大量的引用,也只怕只有这个教授才看得明白!这篇作文里每一句话都有普通读者难懂的词汇,总感觉这考生就是来炫耀他的技巧的。文章有架子,没灵魂!
文章是写给专家看的,也是写给普通阅卷老师和普通读者看的,文章不好好说人话,不好好用我们当代同样丰富的汉语词汇,来准确的传达情意,让大家云里雾里,表示看不懂,这真的是好文章?真的值得学弟学妹们效仿,学习?
只能说,这孩子命好,写了一篇又像散文又像议论文的四不像文章,遇见了古董级别的专家,满分!不错!
聚宝家
作为应试作文,虽然晦涩,但考生展现了文学功底,不仅有术,也能论道,吸引了评卷老师的眼球,高分加持,无疑很成功。
但若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个人不喜欢,白话文说得清就行,不必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若不是有高考满分作文的光环,估计放在网上大多数人都懒得看第二眼!谁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生僻字!也算曲高和寡!
文字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沟通工具,码成了好的作品便有了思想性,艺术性,能深入浅出的表达恐怕更有水平,通俗易懂的东西更受欢迎,满分作文的文风不可长,不提倡考生效仿。
kinsey殿下
我觉得大家对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批评过度了。
文无第一,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会受各自学识、偏好的影响,有人喜欢,说好,也有人说卖弄,读不懂。而且网上的批评声也很大,我想这对于一位十八、九岁的高考生来说不太公平,考生把自已平时积累的知识、素材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出来,只要逻辑严密,主题突出,论述充分就能称其为好文章,至于适不适合满分,那是改题老师的事,与考生无关。评论、批评都可以有,但还是应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这篇作文,不能用偏见、成见、甚至贬低的方式来批评,更多的是应以见意、鼓励的方式来支持考生。文化需要百花齐放,不要千篇一律,即使有点辞不对位也无妨,那个少年不轻狂。总之对待满分作文更应当以宽容之心待之,不要挑剔过度,毕竟这不是学术评比!
米斯特村
这篇作文到底好不好,要从达成的写作目的来看。
正如马伯庸所说,这篇作文很难用简单地“满分好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看。
单从这篇文章来看:
全文使用了很多生僻的概念、典故、词语,并且读起来十分拗口,难免有炫技之嫌疑。如果这不是一篇考场作文,想必所有人都会说这篇文章不好。
因为一篇文章的本质其实就是作者通过文章向别人传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很多典故、词汇的使用,都是辅佐于文章,帮助作者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地向其他人传达自己的观点。
而这篇文章中的很多概念和词汇,其实都没有必要如此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常用、平实的方式去表达,而且不会有任何意义上的缺失。而这篇文章的这种写法,让整篇文章都难以理解,更别说传达自己的观点了。
相信任何一个在写作上有所建树的人也不会故意写出这样的文章。
但从考生的角度来看:
写作的评判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考分却是客观的,在高考中一分之差很可能就是千百个名次之差。因此他想要从千万份考卷中脱颖而出,自然会琢磨些偏招、怪招。
并且,他也赌对了。通过这样的文章,他向老师展现了自己的阅读量、语言水平,虽然只有短短一篇文章,但我们却可以了解到这是一位知识积累十分深厚的考生。当阅卷老师看过了一堆“平平淡淡”的作文,突然出现这样一篇“看不懂”的文章,肯定会眼前一亮。就算没有打出高分,至少也会觉得很特别。
因此,对于这位考生来说,他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从高考评分的角度:
这个应该是争议最大的地方了。如果评分给低了,有可能会抹杀掉这样一个具有丰厚知识积累的考生。本来就被人诟病千篇一律、公式化的高考作文,肯定会再被人批判是抹杀个性。但是如果给得过高,恐怕会掀起一股作文术语滥用、不说人话,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的嫌疑。
因此,个人认为可以给较高的分数,但是不应该给满分。
在我看来,满分的作文其实应该达到三点:好的语言+深刻的内涵+严密的逻辑。
而这篇文章从文字、内容和逻辑上来谈,都没有做到满分这么完美。而且高考本来就是一个大众化的考试,我们不能强求它去照顾每个人的个性。而给这样的偏招、怪招如此高的分数,很容易刮起一股不良的作文文风。正如在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后,不少同学也开始效仿写作文言文。仿佛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能得高分。
当然了,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小看法,欢迎各位在下面评论,一起探讨。
阳阳
给这篇作文满分的考官,本身就是一个不称职的考官!
这个学生,写出这种胡言乱语的文章来,看上去就不是一位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学好文学的学生。为了糊弄考官,故意从一些旧籍中挑选出部分生僻难懂的词语,组装成一篇外星人看得懂的文章。
可悲的,他还是得手了!
中国文学,的确在一些现代文人中被没落,被沉沦了!
此风不可长,此风不除,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学生高考时走旁门左道,写出奇葩文章来。强烈呼吁,有关部门重新给这个学生批分!给这个学生作文5分。以儆效尤!
澜晓柒
私以为文章优秀与否最重要的一点是立意。
《红楼梦》香菱学诗那一段,黛玉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文章所有的表达方式都可以说是为立意辅助。
生活在树上无法评价,因为即便是有翻译,我也看不懂啊。
只不过一篇优秀到满分的作文,却没看到立意方面的好评,真是有些遗憾。
Snoopydesigner
今年高考真的有很多热点,这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在这两天就成为一个热点。
读生活在树上,我忍不住多次想拿起汉语大词典,想查一查什么叫“嚆矢”,什么叫“振翮”,什么叫“肯綮”,什么叫“祓除”,什么叫“孜孜矻矻”,什么叫“赋魅”,什么叫“婞直”?
我的确不明白这些词藻的意义。坦诚的说,把这篇作文拿去全国人民读一遍,我估计全国有98%的人都读不懂这篇文章,它真的太晦涩了,晦涩到以至于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的教授都提醒考生,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其中的晦涩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所以我有一点搞不懂,既然文章如此的晦涩,可以要给满分?这篇文章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面两位遇见老师都给了55的高分,作文审查组的老师直接打了满分。
这是一篇比古文还难读的作文,正因为难读,所以它引起了阅卷组的关注,高考阅卷组专家说,这是我几十年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一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她的文字的老道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稳当具备,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很难读出这样的味道的。
也许我们是深受我们读书那个年代的影响,老师提醒我们写作文要言之有物,不要空洞说教,要言简意赅,语言质朴,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
也就是要接地气。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既然高考评卷组给了这篇作文满分,那我们就接受。只是我们真不希望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因为文章是写给绝大部分人看的,而不是写给专家组成员看的。
依文
苏轼先生说过:“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返璞归真,大道至简,这跟独孤求败练剑有异曲同工之妙。独孤求败少年时练锐利长剑,然后紫薇软剑,到中年才练无锋重剑,最后臻至化境,草木竹石皆可为剑。
由此可知,一切修炼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名考生的作文中,大量术语引用,修辞瑰丽,令很多人不明觉厉。
我觉得这算是写作的一个初级阶段吧,铺陈模仿,一味追求词藻华美,文字雄浑,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却也不应该全盘否定。别忘了,考场如战场,拿分才能活下去!我也曾参加过高考,也为了得高分,大幅背诵名人名言。也想着写出词藻瑰美吸引老师的作文。应试作文,无可厚非。
有人说这篇文章不该得满分,其实这不怪考生,你可以怪评分老师,也可以怪教育制度,但是不能怪孩子。
孩子写一篇文章,只是为了得高分,他也不曾想自己写的作文会被全网关注,被广大“文学家”逐字研究讨论吧?
凡事都有渐进的过程,苏轼还曾说过:“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仰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少年人追求文笔绚烂,苏轼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大巧不工的,他应试的文章也是花里胡哨。
所以别苛责孩子,为了分数,都不容易,谁让咱们就这个教育体制呢!
瘿木
看看那高考作文密训班就知道这满分作文咋回事了。收费的大学中文系哲学叫兽枪手们,这就是暗号也是枪手写好的套文,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是对社会公众智商的侮辱。不是洗地洗的白白的,旧社会杀头生意做了是要付出代价的,事关高考的社会公平。
leannqian
“老李课堂”为你解答!
浙江考生凭借一篇生活在树上的高考作文爆红网络,此篇神作也是一波三折,分数犹如一次精彩的三级跳最终获得了满分。网友对此篇作文争议极大,无论是学生、平民百姓还是时评人、作家,都对此文发表了一番看法。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承认我的水平不及这位考生,因为我连读了两遍作文,依然读不出个所以然。或许我清楚笔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然而通篇犹如雾里看花、一片茫然。虽然我承认我的文学造诣不如这位考生,然而如果让我为这篇作文打分,我肯定不会给满分。或许我会给这位考生50分,而给分的理由有二:一是这位考生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二是不可否认这位考生的阅读量极大,正如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所说:
“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够做到的。”
为什么我不会给这篇文章满分,当然我也是有自己的理由的。首先,我个人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备如下标准:好文章一定要做到真实做到真实,是一篇好文章最基本的要求。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情感是无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依然可以打动读者的。相反,故事编造的再精彩、剧情再起伏,一旦脱离了真实,都是无法取悦读者的。
当然,笔者的生活在树上并非记叙文,更偏向于一篇议论文,既然如此,就需要笔者的观点切合实际,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好的文章需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做到开门见山,让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笔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态度,而不是描写地天花乱坠,让读者感到一头雾水。
以笔者的生活在树上为例,或许笔者本身思路清晰,也的确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出来,然而换做读者,大部分人还是无法轻易读出其中的中心思想,因此很难将其视为一篇佳作。
好的文章需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自己的结构,段落之间有恰当的衔接,这样会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轻松,也更容易发现文章想要表达的观点。当然,相信这位考生在落笔之前也是对文章有所规划的,只是换做读者,却不容易理清文章思路,说到底还是笔者在用词上没有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文章便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无法引人深思,又怎能称得上一篇佳作?
好的文章需要恰当地运用修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就知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为句子增光添彩,但是修辞只是修辞,它能让句子变得生动,却改变不了句子本身的含义,所以,修辞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著名作家马伯庸对生活在树上一文如此评论:
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
一篇文章同理,无论是修辞还是其他写作手法,都是为了点缀文章,让文章变得更有灵性。然而通篇使用写作技巧便会让人读起来不够舒畅,大量的精力花在修辞和写作技巧上,反而会掩盖文章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从而适得其反。犹如生活在树上,笔者使用了大量的官方语言让人感觉晦涩难懂,就更不要说什么从中有所感悟了。
其实,作为笔者,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辞藻有多么华丽,而是要让读者读起自己的文章感到意犹未尽从而发人深思。网上很多大咖写手,他们的文字朴实但又不失犀利,读者读起他们的文章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相反读者在读生活在树上一文时却感觉如鲠在喉。
结语著名时评人胡锡进对生活在树上一文这样说,
“我们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时代的好文来要求,还是当成一篇考察学生语文能力的作文来审视,结论可能会完全不同。按照第一个要求,这篇文章可能算不上时代好文,因为它晦涩难懂,引不起共鸣,讲的道理说实话也很一般。大家说,我们能指望一个18岁左右的高中毕业生写出真正的时代好文吗?”
——End——
我是老李,一个热爱篮球、音乐和书法的小学教师!
吴小璇_tt
一、先入为主
我们大家在刚开始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都是在网上看到的,那么大致分析一下基本的流程。首先今年高考推迟,又因为今年还有一些较特殊的原因,大家就会关注今年高考的难易程度,今年高考怎么举行的?推迟高考对今年的考生有没有什么影响?对大家考大学有没有什么影响?大学的录取率会不会有所提高?所以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对今年的高考关注度普遍是比较高的,这是从高考制度建立以来,第一次推迟高考。
大家普遍应该都是从高考开始的,7月9号开始关注有关于高考的各种事情,无论是家里面有没有小孩儿高考。这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样也会显得他们有文化。
应该在第一天的上午语文考完了之后,在网络上基本上就能看到每个省市的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所以基本上大家都会讨论一下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怎么样?
至于为什么大家每年对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关注度比较高,首先是语文是第一课,占据了先天的优势,还有就是大部分人已经高考结束很多年了,也就只有语文还能看懂一点,大概不会听说,有谁会讨论一下高考数学最后一个大题怎么做?因为为他们都不会啊。
而且语文作文相对来说是主观题,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没有最根本上的对错问题,所以就流传着一句名言,1000个人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再往后就是大家在各大媒体上看到了这片被奉为神文的生活在树上的这篇浙江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然后各大网络媒体就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这篇满分作文,然后再有就是一些开始热度的自媒体,也开始大肆宣传。那么大家很自然的,就会先入为主,认为它是满分作文,之后感觉要读读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能在高考上得满分。在认定他是满分作文之后,加以分析,分析的头头是道,说这篇作文,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虽然里面有很多字和词都不认识,里面的句子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依然觉得他就是满分作文。
就像在语文课上一样,老师让我们去分析首诗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经常也会把他分析的头头是道表达了诗人怎么怎么样的心情?但是有时候你比方说李白,他可能就是今天心情比较好,就想写一首诗,并没有说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还有就是一些阅读题,让一些文章的原作者去做,他们都很多题都做不对。大家都可能是先入为主,存在过度解读之嫌。
二、皇帝的新衣当你读完发现里面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儿,不认识的词,也不知道里面提到那些人名到底是什么样的,名人说过什么样的话?做过什么样的贡献的时候?
当你读完发现不仅里面有很多字不认识,而且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写的是啥东西你觉得像这种狗屁文章,可能就是一文不值,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看到很多人就开始发表评论告诉你,人家是满分作文,专家批改的,怎么会有错?你读不懂就是你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是你书读的不够,那个里面那个谁谁谁也写了什么什么样的一本书,是你没读过,那句名言,谁谁谁的名言?
很多人都在通过明示或者暗示,试图告诉你,只有聪明的人才能主动这篇文章,你读不懂,因为你笨,像不像皇帝的新衣?
“ 嚆矢、滥觞、振翮、肯綮、祓除、孜孜矻矻、祓魅、赋魅、一觇、偏狭、洵、玉墀、婞直...... " 大伙们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感兴趣的差友们可以去网上搜索一。
反正这篇文章我读了,里面有很多字,我是不认识的,有很多词,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有很多句子,我读不懂通篇文章,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东西,而且我也看了一下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我甚至都觉得这篇文章他有点跑题。也像这样的文章,不说我们普通人拿来读,就是给一些作家给他们读,他们也未必能读懂有哪个学校的语文老师?让他们批改,这样作文不知道能得多少分,但是绝对应该不会是满分。最起码讲究,但是说人话吧!
再看看后面爆出来的说,有两个人给了55分,一个人给了39分,我觉得这个39分还是挺中肯的。那么我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给55分这样的高分?我想当时像像这种作文在高考阅卷的时候,肯定会有争议阅卷老师,我觉得可能他也读不懂,但是这样的话,他怎么给分?就是一个问题,万一,他给了一个低分,另外有一些人给她特别高,那这会不会就显得是说明这个阅卷老师了能力有问题,是你读不懂这篇文章,里面的字不认识。
三、吃瓜像这样的文章,如果一开始拿出来说的是今年的零分作文,我相信大家也会分析的,头头是道,也会给出各种各样合理的解释。
竟然现在还有一群吃瓜群众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做了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生成器,我看了一下,也挺有意思的。
于说是后面又被爆出来,说和这个阅卷组长存在利益关系,那就等着官方爆料吧。
四、后来证明我是对的2020年8月20日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下面这篇文章,无形中证明我是对的。
其中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对阅卷老师心理的分析与我是一样的,其中还有很多观点和我差不多。
JimmiXS
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题主在标题之下誊录了生活在树上的全文,竟然没有分段,阅读起来太困难了,所以我又去搜索到了一个全文“新”版本,开始艰难阅读——
(网上搜到的对这篇作文的评判词语,竟然还有两位老师给了高分?这些老师中了什么邪了?我不认为我的阅读和正常语文老师的阅读会偏差这么大,所以总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
1、之所以我一再说阅读困难、艰难阅读,首先就是文章里太多生僻字、生僻词,我仔细阅读这些使用了生僻字、生僻词的句子,发现完全没有必要用这些生僻字或者生僻词,其实有更好的相对常用的字词替代,比如开头两句“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中的“嚆矢”、“滥觞”,“嚆矢”一词有先声的意思,“滥觞”则是起源的意思,所以它们其实可以分别用“先声”、“源于”两个词代替,我认为要好于原文作者刻意显摆而显得很强硬的生僻词使用。“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些生僻字、生僻词的运用,即便在这篇文章里,也都不是必须的,何况有些还用的莫名其妙,比如“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这句中的洵字,我咀嚼前后句子,始终不得要领,无法解释这个字放在这句里究竟是什么意思,除非这篇文章真的如阅卷老师评判的那样具有专业研究之学术水准,那我只好承认我的阅读能力不足了,否则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太用生僻字和生僻词。其他那些我予以加粗的词,其实也都是没有必要的瞎用生僻词,振翮、肯綮等词用现在的更常用一些的词语要好得多,阅读起来也舒服的多,并没有必要非用这些生僻词不可。“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玉墀是指宫殿前的石阶,“权力的玉墀”换成“权力的台阶”不更好吗?
2、句子问题其实更严重,因为有问题的句子太多了,我就随便挑两句说明一下,比如这句,“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我们说人有灵魂,一般来说灵魂与身体完全融合,也即有生命力的身体,只要活着,人之身体和灵魂“同体”不可分离,所以说“怀揣灵魂”就显得不准确,灵魂成了一个皮夹子一样,而且既然“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怎么又是“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到底是我们怀揣还是天然被赋予?后面的“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更是莫名其妙,“古旧坐标”怎么能够约束人的灵魂?一个坐标怎么可以约束什么?而这句“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就更是俗不可耐了,前面如此生涩拗口的句子,忽然来上一句琼瑶式的俗气煽情句子收尾。再看这句,“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观念可以用厚实来形容吗?不可以,观念无所谓厚实还是单薄,观念只能说正确与否、偏狭与否,观念是逐渐形成的,它可以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但它本身不能是积累的结果,所以你不能形容它是否厚实。但观念可以形容是否扎实,是否牢靠、稳健、坚定。而紧接着的“也是实践”的,用于形容观念,也仍然不够准确,虽然作者的意思我想是要说明有些观念是从实践中形成,但直接说“观念……也是实践的”就显得不够准确,你不是在写散文、写诗歌,作者这篇文章是属于议论文,所以遣词造句必须精准,否则就容易叫人误解,除非是阅读者的理解能力低下导致误解,否则就是作者问题。
3、全文“用典”也很多,海德格尔、卡尔维诺、尼采、麦金太尔、韦伯等等,厉害,这位高中生要么是哲学天才,二十岁不到就能阅读、理解这些哲学大佬的理论,要么就属于“狐假虎威”、“拉大旗作虎皮”,比如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海德格尔的句子: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这样的句子,本身就显得空洞、大而无当,而其中引用的海德格尔那句,也让我完全读不出其与文章及其整个句子之间良好的密切关系。而在这么一篇并不算很长的文章里,如此“用典”明显属于“用力过度”,它导致的问题是,这些“用典”里引用的名人名言,在文章中是否准确,我没有阅读过文章里被“用典”到的所有名人的文章和书籍,尤其海德格尔的哲学我基本上不了解,仅看过一些介绍他的文章,麦金太尔我就连听都没有听过了,卡尔维诺是意大利的当代作家,不过他的小说我没有读过,也只是读过一些介绍他的文章,文学界对他的评价很高,尼采的书我曾经读过一点,尤其他的那句“上帝已死”的名言名动天下,不过那很早很早了,还是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有叔本华,都早忘光了,所以不敢冒牙瞎判断,但作为一篇高考作文,即高中生的最后一篇作文,这些引用的名人名言对帮助阅读文章不但没有多少作用,相反可能导致阅读者更多的误解。不过,也许这样“用典”正是那位阅卷老师最认可的一种写议论的最佳方式?一个高中生真的能够理解海德格尔、尼采的理论?那他必定是人文哲学方面的天才了,可偏偏这篇议论文又写的如此之烂,未免叫人叹气,也许哲学天才的文章水准太烂是可以理解的?那位给它满分的陈建新老师,竟然在高考作文阅卷时刻欣赏作者的哲学天才?忍不住为其哲学天才而喝彩,所以忍不住的放弃了作文阅卷原则和评判标准,竟然给了这样一篇烂作以满分。
4、我以前曾经读过一些介绍老师给作文打分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作文无满分,无论老师认为你的作文有多么优秀,世上作文无满分,因为即便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即便是鲁迅先生的杂文,也都是可以从中挑出一些问题来的,他们和别的作家区别只在于他们的小说和文章更伟大、毛病更少、毛病更不本质性、毛病更不要害性。没有文章可以打满分,应该是语文老师给作文打分的一个基本原则。难道现在这个原则已经在语文界被抛弃了?何况这篇文章,反正我通篇阅读下来,就是感觉不是一篇好文章,也许作者属于在人文学科方面是真的有点阅读能力的、是真的读过不少书的,但无论如何,这篇作文绝对不是好作文,就凭其如此滥用生僻字、生僻词,凭作文里那些句子组织的这么差劲,以及如此轻易的甚至是随意而不太负责的借用名人名言,就足以可以判其一个“烂作”结论了。
syle16
说实话:难懂,不知道写的人是写给谁看的。
本身作文就是写给大众看的,深度撇开不说,至少在阅读上不应该给大众造成困难才是,这篇文章不仅生僻字多,引的一些例子也鲜有听说,那么也就形成了社会上褒贬不一的两极分化,褒的一方说写得好,至于具体哪里好也没说个明白,贬的一方就认为太难懂,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客观来讲,真要撇开高考作文的范畴,这样的文章在如今大众传媒这么广的今天,真有谁能停下脚步去阅读么?搞不好有二成的字都还不知道怎么念的情况下。
再有,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实在让人抓挠,整篇大谈人生、生活的意义,单就题目而言生活在树上,本身就渺小,活动范围小而局限,最后热爱大地,升上天空,与文中强调的人生体验相违背,意思是困在一个地方,却又向往无垠的未来、无际的宇宙,难道不都是空想么,最重要的人生体验又成了配角。
作文题也有点问题,本意是同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身份不同,两者之间的切换如何保证公统一性进行阐述观点,个人会觉得从家庭到个人再到社会,再从社会到个人再到家庭,这样一个轮回去寻找你的人生坐标和原点,作为一个学生缺乏社会锤炼的情况下,真的很难有这样的感悟,这作文题本身而言就凌驾于个人特别是学生之上了,属于触不到的范畴。
至于所谓学术性强,我是认为再强的学术性,脱离了现实的存在都是飘渺的,毫无意义。
tinasandra
全网批评生活在树上高考满分作文,是在扼杀“八股文”天才
这是阿西热评的第134篇原创
1近期,有一篇浙江的高考满分作文在网上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这篇文章,全是生僻字,让人不容易看下去。
在阅卷老师阅卷时,第一位老师打了低分39分,但后两位老师打了55分,对这篇文章很是欣赏。
最后他们给出了满分的评判。
因为没有通俗易懂,不知所云,网友们评判这篇文章过于华而不实,有炫技之嫌。
甚至从骂作文本身,再到骂作文的作者。
网友批评这篇文章的实用性为0,只是一篇花瓶之作。
可是他们忘了一篇能被称为花瓶的文章也不是人人都能写出来的啊!
网友都说:用词讲究,乍一看很特别,但其实什么都不是。
可在写作文时,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有了高分的可能!
太多太多普通文章了,阅卷老师批改的时候早已看腻,一下子出来一个不一样的“妖艳货”,便瞬间都抓住了老师的眼球。
这种方法在社会上亦是如此,你有特色,别人瞬间记住了你,这不好吗?
我能做得特别,为啥让我做普通人?
当所有人批评这篇文章大众看不懂时,有没想过作者压根就没想到会被拿出来晒给大众看。
写高考作文本就不是写给大众看的,只是给阅卷老师,他是在应试体质下写出的这篇文章,是拿来考试用的。
你看了,觉得不好,白嫖了还要骂!
我们现阶段的高考就是这样的,学习就是为了分数!分数!分数!
河北衡水中学的成功,是高考工厂的成功。
你说他们日复一日为的是学习新知识吗?
高中课程,高一高二就学完了,高三一整年的时间都是在刷题,你跟我说你高三是为了所谓的学习新知识吗?
别搞笑了好吗?就是无限的刷题,提高哪怕那样的一分两分。
这样的体质下,这名学生通过自己的一篇“非主流”作文,拿到高分,这就是他自己的本事。
这样的作文是有风险的,幸亏阅卷有复阅,否则一不小心0分都有可能。
该同学“走钢丝”冒险取胜了,他是异类不走寻常路,可是在这样的体质下拿到了高分,那就是牛X!
普通作文难以新颖出众,可能只会是一个分数平平的二流文章,该同学勇于尝试可以说非常有勇气了。
这和我这样的自媒体写文章其实也类似。
当我找到一个话题,看已经被写烂了,如果没有新观点,那我宁愿不去写。
写了也只会沉入网络大海成为一篇无人问津的二流文章。
要写,就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这篇文章的确带了一个不好的头,以后会有学生模仿这样写作文。
不可能没人模仿,但要是还想拿满分,却已经难了。
想要继续出一篇满分作文,那就得想出一个更有新意的角度来,下一篇满分作文便交给后来的学生了。
现在,这篇文章的实用性还是0吗?
不是0,给一名学生的高考作文拿了满分,早已经非常实用了。
也许在未来,这篇文章还会出现在某些试卷的阅读理解上,文章不止于是花瓶,还非常实用。
而且,当一篇文章的热度达到这样争议的高度,早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
这要是一篇自媒体的文章,如此有热度,那作者还不乐开了花,做梦都得笑醒。
2作文被批是八股文,可是就算这是八股文又怎么了?
八股文虽然被历史淘汰了,但这段历史还在。
这段历史仍需要研究,文献依旧有价值,他以后也可以成为研究八股文的人才啊!
大方的承认别人比你优秀,任何一个长处都可以放大成一个领域。
想去学考古的同学被大家“指导”这是一个没有钱途的专业,谁需要你的指导了?
有一些人,就是不贪图名利而活,做那个不是很能赚钱的职业,跟你有关系吗?
况且人家以后学成不一定就没钱途,当学精一个行业,都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我们的社会好像已经容不下个例者,一定要把全部人改造成你觉得应该是的模样,高考工厂下,我们难得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却被全部人在抨击。
我们喜欢扼杀一个人的天性,把他们创造成我们觉得对的模样。
一个孩子在画出一个五颜六色的斑马时,我们却在纠正“斑马应该是黑白的”。
扼杀和纠正下,创造力在减少。
这个时代写出“八股文”,当然也是创新。
就如写作文的那个学生,当他只会写普通文章时,那这个世界永远失去了这篇奇文,不管文章正不正规,我们可以不要去扼杀别人的创作吗?
时这篇文章得到0分,你才会停止攻击吗?
也对,这个社会有太多人仇富了,当一个富人失败了,太多人跳出来欢愉的叫好。
别再骂那篇文章,让你写篇类似的你又写不出,这就是它的出彩之处,它很特别。
它,是这个分数论英雄时代下的产物,它,值得满分。
有人喜欢看言辞不浮夸的文章,也有人喜欢看文字精美的文学,不要一棒子打死某种生活方式。
现在,你看完了我这篇文章,当然也可以如骂那篇作文一样开始批评我。
所有的批评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那么支持的声音亦是如此,勿恶言攻击。
· End ·
Who cares
只要是作文题目中命题人不限定“小说”文体除外,就可以写小说。作为文章体裁,小说应该属于记叙性文体,可以笼统地归入“记叙文”中。但是,“小说”在本质上是文学体裁,一般需要用文学的手段写作表达。
原贴:高考作文可以写小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