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影响力大小重要看该文学是不是反映了真实的东西的真实本性,从而引导新的文化发展方向,了解人性,虚假的,愚昧的,落后的都会被扫进垃圾堆!日本和美国文学单一文学论近代不分伯仲
历届矛盾文学获奖作品
oldmao
这个问题应该问的是美国文学、日本文学在国际上哪个影响力更大。我认为是前者!我们不妨先对美国文学、日本文学作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最后得出答案。
一、美国和日本的简要历史与文化发展美国原来是印第安人的土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相继移民至此,给印第安人带来灭顶之灾的同时,也带了各种文化。1775年美国人民爆发独立战争,次年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到现在也不过245年的建国史。美国印第安人的历史是很长的,但是他们没有文字,也就谈不上文学了。美国文学脱胎于移民文化,是舶来品。移民初期,各国的移民们忙着争夺土地、资源,文学基本上没什么发展,真正的发展要到17世纪,算起来至多不到400年的历史。
日本将自己的历史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幕府时代,一直到近代的明治维新。其实,在公元3世界中叶,日本境内才出现大和国,但是一直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是没有文字的。直到公元7世纪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日本才真正地走向快速发展轨道,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日本各类文化的大力发展。日本文学兴起于大化改新之后,到处可见中国文学的身影,分为上代(奈良时代)、中古(平安时代)、中世(鎌仓时代・室町时代)、近世(江戸时代)、近代(从明治到昭和二〇年)、现代(昭和20年到现在)。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学发展史至少有1300年。
二、美国和日本的民族群体与文化多样性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人口约3.3亿,主体民族是欧裔美国人,其次是拉丁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之后是亚洲裔美国人,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只占1.2%的比例。上述的分法还是以各大洲区分的,真正细分到国家则非常庞杂,可以说各国的都有。欧裔美国人主要有德裔(16.5%)、爱尔兰裔(11.9%)、英格兰裔(9.2%)、意大利裔(5.8%)、法国裔(4.0%)、波兰裔(3.0%)、苏格兰裔(1.9%)、苏格兰和爱尔兰混血裔(1.7%)、荷兰裔(1.6%)、挪威裔(1.5%)、瑞典裔(1.4%)、俄罗斯裔(1.0%)、威尔士裔(0.7%)、捷克裔(0.6%)、丹麦裔(0.5%)、匈牙利裔(0.5%)、芬兰裔(0.2%)等;拉丁裔美国人以墨西哥裔为主(11.22%);非裔美国人不好细分,因为殖民之前非洲是没有现在的这些国家的(13.2%);亚裔美国人主要为华裔(1.2%)、菲律宾裔(1.1%)、印度裔(1.0%)、阿拉伯裔(1.0%)、日裔(0.9%)、越裔(0.8%)、韩裔(0.6%)。虽然,美国文学历史非常短,但是美国这样复杂的民族组成,使得美国文学兼采各家之长,文学作品涵盖各种文化,创作题材十分广泛。
日本有1.26亿人口,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除了人口微乎其微的阿伊努族人和琉球人之外,大和族人口占比达98%以上,几乎可以说是单一民族国家了。虽然,日本文学受中华文学的影响非常大,但是由于其民族的单一性,文学题材是比较窄的。
三、美国和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传播美国是目前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国力如此,文化影响力也是如此,仅仅是美国的大片,就占据了各国票房的大头,然而各国影片的反向输入的能力却是微乎其微的。美国人民是来自全球各国的移民和他们的后裔,文化非常包容,再加上美国恐怖的综合国力,这就使得美国的文学几乎辐射到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
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受到现有国际秩序的约束和弹压,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在其家门口的驻军。日本的经济在国际上排第三,但是军事实力因为美国的压制则要大打折扣,没有战争权,在国际似乎低人一等。日本的文化输出与美国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而且输出的主要是动漫,文学的辐射主要在东亚文化圈。
四、美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比较通过以上对美国和日本在历史、人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文化传播力等方面的比较,不难看出,日本的文化传播能力和辐射范围要远远低于美国的,包括文学影响力,可以说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面。所以,综上所述,美国文学比日本文学影响力更大。
rainbow旺
什么是电影文学?
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电影剧本可以是剧作家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再创造。
电影剧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剧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一种文学作品,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然而它并非是最后完成的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它是为拍摄电影而创作的,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因此,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如果不适宜拍成影片,脱离了电影的基本要求和规律,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必须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剧本时 ,应能“ 看见 ”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 ,“听到 ”这些画面中的声音 ;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
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形象的可视性;②高度的逼真性;③蒙太奇结构。
2.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剧文学,其特征分别是什么?
戏剧是一种把人物安排舞台上、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思想性格,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用的剧本,它是戏剧艺术的首要因素,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其特征是:在一定时空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动作化与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作品共同的要求,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而,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戏剧文学为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必须具有以下的其特有的特点:
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戏剧有许多种,它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按照表现形式,它可以分为话
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照内容性质,它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即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
它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照
篇幅规模,它又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资料来源:文学概论
原贴:什么是电影文学、戏剧文学
游走の蝌蚪
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建国时间相对较短,文学更是薄弱,我们熟知的作家(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等等)在世界的范围内都算不上一流,其他的可想而知;日本虽然历史悠长,但文学是其短板,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可以说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唯一代表,到了近代,终于出现了川端康成这一巨擘,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日本的美,但其影响力随着川端康成的去世而日渐衰微。在全世界的文学史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英、法、德、俄四大家。
danielleli
从文坛的影响力来看,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影响力更大,这是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在世界的首要位置。
另外,由于日本文学隐晦,优美,多是作为小众文学来推崇,因此就影响力,日本文学就显得更加逊色。
山居秋暝
茅盾文学奖已经是第十届了,作为一个70后而言,在二十年前就听到这个文学奖,我刚才看了一下历届的获奖文学作品,从第一届开始,都有代表作:
比如第一届的古华《芙蓉镇》,刘晓庆主演同名影视剧作品;
第二届的张洁《沉重的翅膀》,带有伤痕文学特色;
第三届的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之路;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让我读的如痴如醉,不忍释卷,甚至还会想到学校时代的读书生活。
第四届的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家族的兴衰讲述 历史 的变迁,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第五届阿来的《尘埃落定》,也是一部很耐看的小说;
第六届的几部小说没有看过,不加评价;第七届贾平凹的《秦腔》算是给了贾平凹一个身份;麦家的《暗算》开启了另一题材;
第八届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蛙》上榜,第九届有王蒙、苏童的作品,第十届则是梁晓声的《人世间》,这部小说没有读过,倒是读过雪城,雪城也拍过电视剧好像。
茅盾文学奖是体制内最主流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所以,一些作家作品可能很难上这个榜,比如当下的网络小说,一些非主流的小说,哪部作品最好呢?个人觉得一部好作品应该能够震撼人心,有强烈的时代感,《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穆斯林的葬礼》、《暗算》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小说,如果说非要选出一部来,作为70后的我,会对路遥《平凡的世界》厚爱有加。
细说原因,可能有这三点:
一部小说,可以写出时代特点。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小人物的奋斗史,主人公孙少平,就算到了最后,也没有满足自己的人生旅程,结尾并不是完美的,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才会让人对他的命运有了更多的猜测。
《平凡的世界》更像是一部悲剧,比如田少霞的死,可能不是一个意外,农家出身的孙少平和干部子弟田少霞,那个时代有可能会在一起,而现在,这几乎是做梦,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路遥也许看穿了这一点,才在小说中,让两个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一部小说,让人感同身受
《平凡的世界》我大概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学校看的,当时,作为一个中专生,每天有大把的悠闲时光,看完之后,只觉得这部小说,写的很好,很有时代感。
后来,毕业了,无业的我又看了一遍《平凡的世界》这个时候的心境和学校大不一样,真正感受到小人物融入 社会 的挣扎,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情,看到动情处,几乎一夜未眠,这是难有的基本能够让我看的通宵达旦的小说。
一部小说,可以印上人生印记
看过的小说也有几百部,现在想一想,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太多,而《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不多中的一部。
因为写出了真实的人生,甚至一些感到很羞愧的事情,路遥都写了下来,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欠缺的,很多人不甘于面对现实,美化现实,而其实,现实永远比想象残酷,不要抱有梦想,一个小人物,只有不断的奋斗,才有可能活出一个人样!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哪篇茅奖作品文学成就最高,一千个人恐怕会有一千种答案。也就是说,每个阅读茅奖作品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本人认为,《白鹿原》,应该在所有茅奖作品中排在第一位。我相信,只要是逐字逐句阅读三遍以上的读者,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然,只读一次或只读片断的读者不在其列。
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来验证。
一 、首先排除 历史 类的篇目。
《李自成》,《张居正》都是写 历史 的,写得相当精彩,也有作者的发掘和创新。但是,说到底它毕竟是根据史料发掘的作品。而其它类型的作品则是取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起点就已经截然不同了。
二 、魔幻、神话,穿越之类的篇目。
这里不褒贬此类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只要是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魔幻的内容。比如《白鹿原》中一闪即逝的白鹿。朱先生去世时,类似于《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坐化升天等,这都是文学作品的合理想象。
但是,它的存在,只能是画龙点睛的一个点。反之,如果通篇都采用魔幻或神话,甚至拿西方什么什么主义来解释,就显得欲盖弥彰了。也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的文学精华相差甚远。
三、似曾相识高大上之类的篇目。
搭眼就能看出是歌颂人民,歌颂民族,歌颂正义,鞭达丑恶的作品。比如《浴血罗霄》《东方》,《黄河东流去》,历史 的天空,《英雄时代》,《第二个太阳》等。这类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无疑具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但在文学价值上,则显得薄弱了些。
四 ,已固定类型的篇目。
此类作品属于先天固定的类型,比如《暗算》,属于谍战密码专业较强的类型。比如《抉择》,属于反腐倡廉类型。此类作品可以写得惊心动魅抓人眼球,也会有较好的市场效应。但在文学性上,由于他关注的重点是事不是人,作品中所谓的人,不过是代表叙事的一个符号。而文学恰恰是人学,所以也就必然会顾此失彼了。
五、自说自话不知所云的篇目。
此类作品,读了半天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再加上语言没什么特色,完全是磨磨叽叽的自说自话,没有相当的毅力根本读不下去。而读者能够知晓的,全来自作者本人或评委和批评家们的吹捧。这样的作品,根本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而是给专业人员或评奖用的。没有什么 社会 价值。
六、相当优秀的篇目。
比如《平凡的世界》,《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推拿》,《繁花》,生命册等,这些优秀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文学作品的楷模。阅读它们,会在读者心灵中产生强烈震撼,真正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掩卷长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只是,与《白鹿原》比起来,它们还差一个档次。
说到最后,理应回到《白鹿原》。
有人说,它是一部史诗性大作。有人说,它是一部民族秘史。这些都完全正确。
我想说的是,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有的只是人性的优劣,人格的魅力,初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放下书本,他们分明真真切切地活在我们身边。
我有一种预感:《白鹿原》所揭示的东西,远没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或许再过五十年或一百年,它蕴涵的能量才能真正的发酵酝酿成熟。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如今的价值,它理应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面旗帜,一树标杆,一座前所未有的高峰!
《白鹿原》,它已经盖了帽了。陈忠实老师不再写长篇了,他怕他写的作品超不过《白鹿原》了,因此他就拿这本书当枕头用了。
1、史诗般的品质;
2、揭秘了一个民族你史诗;
3、宏达的结构和众多的人物,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
4、说古映今的思想性。
我心目中最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是《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骚动之秋》、《穆斯林的葬礼》、《李自成》。
原因很简单,一是准确真实地描写了人性人心,二是客观公正地记录了 历史 时代。
特别是《白鹿原》,我个人认为在思想性方面是最接近《红楼梦》的一部伟大作品。
《平凡的世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奋争向上、永不放弃、干净纯洁的正能量,堪称茅奖十年径典第一!!!
如果非要说那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文学成就最高,那我首选《白鹿原》。
恐怕,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人再能达到如此高度了。
就在前两天,茅盾文学奖开出了第十届获奖名单,有耄耋期颐的老当益壮者,也有年轻的文学新锐,更有一直持续耕耘文坛的中坚力量。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自问在下也是个喜好读书的人,茅奖的所有获奖作品,不敢说全看过,起码是影响深远的大部头都曾拜读过,自谓是小虫笑大象,蚍蜉撼大树,对他们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也艳羡他们能够成为万花丛中那一抹最浓艳的亮色。
就拿刚刚得奖的应物兄来说,昂昂九十万字,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头,出版家也对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宣传轰炸,说其就是一部这个 社会 形态下的百科全书,大有后来居上的傲人势头。
但紧接着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评。对于这部书,在下还不曾认真拜读过,不敢有丝毫亵渎或者冒昧,单是凭那近百万字的大部头,就够让人头疼的了。难以想象面对如此一部味同嚼蜡的鸿篇巨著,怎么会有上好的心情读的下去。
貌似现在的茅盾文学奖也不如以往那么风情高致令人仰望了,在这个时代里除了生育的娘亲没有可能出现奇迹,其他一切皆有可能。写出如此巨著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至于网上那些动辄上千万、几千万乃至巨亿的所谓作品,更是依靠那些大而无当或者虚无缥缈的噱头招徕眼球,不堪一睹,也不忍卒读。
倒是这茅盾文学奖,虽然文学目前势微,但也足以影响很长一段时期的文学走向,是文学创作的风向标和突破口,热爱文学的人士会奋不顾身的挤向这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独木桥,尽管也知道掉下去必然粉身碎骨,但巨大的诱惑和名利也会驱使人们趋之若鹜,前赴后继。
我不敢说今后还也没有可能出现盖过《白鹿原》的作品,但起码在一个时期内,《白鹿原》必然以它巍峨的雄姿傲视群雄,基本站定了那个茅盾文学奖的最高峰。
也但愿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有力度和气魄的鸿篇巨制诞生问是,以慰我心,以壮我怀,使我不再大言不惭的断定《白鹿原》就是那部唯一可以流芳千古的传世名作。
路遥《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努力拼博,在艰难困苦中永不言弃的人们,至今还影响着人们!
只有《平凡的世界》,生活化的,既现实史诗,又理想境界。其他都是雕琢的,斧痕明显的,文字 游戏 ,这类以《白鹿原》和《秦腔》为最
kikoco__小痘痘
1、 什么是电影文学?
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电影剧本可以是剧作家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再创造。
电影剧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剧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一种文学作品,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然而它并非是最后完成的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它是为拍摄电影而创作的,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因此,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如果不适宜拍成影片,脱离了电影的基本要求和规律,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必须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剧本时 ,应能“ 看见 ”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 ,“听到 ”这些画面中的声音 ;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
一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上,其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和典型性,人物形象是否能反映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衡量电影剧本文学价值的主要依据。然而,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仅仅为电影的艺术价值提供了一个基础,影片是否能充分反映剧本的文学价值,甚至超过其文学价值,首先取决于电影导演的完美处理,以及演员、摄影、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的共同创造。就剧本和影片而言,通常只有两种情况:剧本的文学价值得到体现甚至提高;剧本的文学价值遭到削弱(影片不如剧本)。
电影文学的产生,是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的结果,电影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进步与繁荣。在早期电影创作中,既没有完整的剧本也没有从事电影剧作的作家,只是导演根据自己的意图来拍摄情节简单的无声短片。随着电影的影响的扩大,一些作家和戏剧作家参加到电影创作中来 ,为电影拍摄提供故事梗概、戏剧冲突和拍摄大纲,然后由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加以丰富、完善。此后不久,出现了比较详尽的电影脚本,这是电影剧作的一个重要发展。然而电影脚本仍旧只是为拍片服务的,并不具备独立的文学价值。在电影脚本的基础上产生的电影剧本,使电影文学独立于其他文学样式。1922年,洪深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创作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申屠氏,发表在 1925 年东方杂志第22卷1~3号上,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
原贴:什么是电影文学、戏剧文学
永远不被盗号
“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种分类标准在外国相当流行,从亚里士多德到别林斯基都是采取这种分类法。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早就明确地指出:文学模仿现实有三种方式,“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①。这是“三分法”最早的说明,所谓“像荷马那样”指的就是叙事(史诗)类;“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指的是抒情类;“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模仿”指的就是戏剧类。亚理斯多德以后,西欧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都沿用这种分类标准。例如,贺拉斯(公元前65一前8年)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文学体裁的分类,但当他说到“用什么诗格来写”时,实质上也是按亚理斯多德的说法分成三大类。②波瓦洛(1636一1711年)就谈得更加明确,他在《诗的艺术》中,专章地讨论了被他看成是“次要的诗类”的抒情作品的写作,文专章地讨论了所谓“主要的诗体”悲剧、喜剧同史诗作品的写作③,同样是采取了“三分法”。到了别林斯基(1811一1848年),“三分法”这种分类标准就得到更详尽、更充分的说明。别林斯基不但明确地把文学体裁划分成史诗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而且研究它们的各种具体样式及其演变,认为“诗只有三类,再多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了”④。
原贴:文学体裁的文学体裁的分类
羊妞
我认为当属《平凡的世界》成就最高!
为什么?
因为提问是哪篇?
不是哪几篇?
所以只能是一篇!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受到大多数人的推崇,如 潘石屹,马云等名人大咖就深深地受到它的启迪鼓励。
可以说《平凡的世界》真正的文学经典,心灵鸡汤般的文学艺术的最宏伟的圣殿。
《平凡的世界》是黄土高原上成长起来的苦难作家路遥——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该书以中国社会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为背景,歌唱赞美在困难的日子里,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的普通人的形象。
《平凡的世界》,用细腻的笔触歌唱了一群鲜活的人。
他们世世代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活的山川土地,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
他们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他们在风雨同舟的历史进程中美好的时光与渴望幸福的生活场景,是一部带有真实呼声与历史印记的小说史诗的纪录片。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这是权威媒体对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官方网站的解读。
为什么这样说?
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小说文学?
一句话就是:
”是运用虚构和想象,使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小说文学艺术。”
歌唱真善美,鞭策假恶丑!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经说:
“看到社会上的不平和不公之事,你能气愤得发抖吗?
这比文学更重要!”
一个作家的良知与”为谁创作的”态度上,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文学素养与文学水平。
构筑《平凡的世界》文学大厦的路遥,走沙漠,下煤矿和普通人打成一片,用生命的代价才创作了这部为人民和普通劳动人民代言的辉煌巨著。
《平凡的世界》语言表达细腻,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堆砌,朴素自然的像一块最美的璞玉!
《平凡的世界》历经岁月的沧桑巨变,时代中泥沙俱下的洗礼,更能展现出高品格艺术的魅力。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一次最高境界的书写。
《平凡的世界》体现了一种诗意文学的姿态与神圣,是中国文学的最美好收获。
《平凡的世界》它没有油腻的装腔做作,文学表达干净纯洁,没有市侩与龌龊,是中国文学史最能反映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史诗作品。
《平凡的世界》突出了文学最高境界中,真善美与美好人性的光辉,人文关怀的最真诚的歌唱赞美,大格局,大气魄,可谓跌宕磅礴,气贯长虹。
《平凡的世界》最伟大的乡土气息与城市边缘定格的油画般的扛鼎之作,遣词造句,字字珠玑,素描与特写相得益彰,述文如金。
《平凡的世界》语言朴素,针脚绵密,像最美丽的歌一样煜煜闪亮 。
如,“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孙少平因救人被毁容之后,他的心里哭着,但是,但是,他信念坚定的面对残酷的生活: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
孙少平的一生中,就是一部与苦难磨砺的生活的抗争史。
他背石头,下煤窑,最喜欢的恋人田晓霞由于救人又离他而去,人生中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命中注定他的初恋只是一场美好憧憬的梦,好的一点,虽然毁了容,但是命保住了,最严峻的雾霾烟消云散了。
生活如此严峻,真的是过去了吗?
也许过去了,也许没有过去?
但是作为一个坚强执著的男人,就要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虽然整个心的世界都已经支离的碎片化了,但是,带哭的笑容,莫大的勇气与莫大的带泪的温暖莫大的生活的信念,总是坚强的支撑着自己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写到这些话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感伤的想哭……
还有这段强有力的描写:
“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
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
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
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生活如斯,生活如此。
生活是渺小的,生活又是庞大的。
生活是残酷无情的,但是生活又是多情美好的。
赞美一个诗意的平凡的世界,赞美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物,这是赞美牛马般劳动的、最纯洁、最朴素、最朴实无华的,文学与苦难辉煌的人文之歌。
这段话,笔者写了N遍,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感悟,不一样的触动心弦的沉沉的泪奔………
《平凡的世界》魅力四射的主人公对一切艰难困苦生活的举重如轻的心灵洗礼,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感染与心扉的共同共鸣!
《平凡的世界》,最经典的作品,最经典的人物,最经典的人生的感悟,最经典的温暖的人性的光辉诗意。
《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没有之一。
《平凡的世界》,一个作家用生命做抵押的书写,文学水平最美亦最高。
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名著都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广袤无垠的思想深邃的大海,都很朴素朴实与源源不断的文学作品的张力………
在文学艺术的圣殿之中,张牙舞爪的永远是魔,顶多是罗汉,而最伟大的佛,永远是神态安详的。
所以,认为《平凡的世界》文学水平不行的人,那是他不懂为人民歌唱的真正的文学!
《平凡的世界》,荡气回肠的最佳的作品,诗性与诗心与诗意是一种最完美无瑕的交织汇合。
《平凡的世界》 ,传递着苦难磨砺是一种财富,人生就是一场不向命运和不幸低头的拼搏史 。
《平凡的世界》,即使没有月亮,走自己的路,走不平凡的路,走人生爱的高度的路,平凡的世界,永远是一片最美的皎洁。
找不到李小姐
1、第一阶段:殖民时期(约1607-1765)
这一时期大约从1607年JohnSmith船长带领第一批移民在北美大陆建立第一个英国殖民地Jamestown到1765殖民地人们愤怒抗议英国政府颁布的印花税法。
2、第二阶段:启蒙时期与独立战争时期(1765-18世纪末)
这是北美人民争取独立、建立美利坚和中和国的时期。18世纪30年代,在欧洲启蒙主义和自然神论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上帝的作用大大削弱,清教徒们掀起一场“大觉醒”运动。
18世纪末期,北美大陆的政治形势发展很快,从1765年英国殖民者第一次反对英国政府的印花税到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革命的必要性、革命的前途和方向、政府的形式与性质等问题。
3、浪漫主义时期(1800-1865)
19世纪初,美国完全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以独立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政治舞台。民族文学开始全面繁荣,逐渐打破英国文学在美国的垄断局面。
这时期作家们跟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感情色彩,反对古典主义的形式和观点,歌颂大自然,崇尚个人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并且寻根问祖,发幽古之思情。特别是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倡导, 这些作家们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摒弃以神为中心的清教教义。
4、现实主义时期(1865-1918)
南北战争(1861-1865)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社会面貌和经济生活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工业化带来了蓬勃兴旺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政治日趋腐败,政界丑闻屡见不鲜,是人们重新认识新的生活和新开发的土地。于是乡土文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5、现代主义时期(1918-1945)
自20世纪开始,美国文学进入新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对于自由民主的信念开始动摇,普遍感到迷茫,甚至绝望。他们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而是强调“只争朝夕”,“及时行乐”。
这个阶段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大繁荣时期,大量作品涌现而出,作家们一心寻求能否反映社会分崩离析和道德沦丧的手法技。诗歌上也有很大突破。
6、当代文学(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作家的眼里,历来向往的“美国梦”变成了梦魇;民主的理想、个人的追求、宗教的信仰不复存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失去了作用;现代人和历史失去联系;没有前途和未来,又无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只能永远在孤独异化的困境之中。
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产生了50年代排斥一切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垮掉的一代”(theBeat Generation)作家。60年代后,无论小说还是是个都以人的异化为主题,用夸张的手法、荒唐可笑的情节表现人的困境。“黑色幽默”(BlackHumor)、“荒诞派戏剧”(Theatreof the Absurd)等流派相继出现。
对于日本民族文化的异质性,著名学者加藤周一(1919—2008)毫无讳言地冠以“杂种性”来称谓。这是1956年从西欧公费参观归来的加藤周一站在甲板上看到当时日本时候的切身感受,随后他这样著文来描绘当时眼中的日本风景:可以称得上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一方面是迫近大海的山和水边的松林,隐现在松林背后的渔村的白墙、那个水墨画常常描绘的古老而美丽的日本,是与欧洲完全不同的世界;另一方面,船从玄海滩一进入关门海峡,船的右侧便呈现北九州的工厂区、林立的烟囱冒出的烟柱和高炉的火光以及活跃而勤奋的国民所创造出来的“现代的”日本。[1] 加藤周一看到的是日本步入科技近代化后的时代风貌,尽管他随后一再强调对“杂种性”这个词既不赋予好的涵义,也不赋予坏的涵义,但是该文发表后还是引起很大的争论:日本民族文化是继续以“杂种”的姿态演进下去还是回过头改为回归“纯种”的日本文化?这在困扰日本民族的同时也成为激励他们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的动力。
当然历史证明,倔强的日本人还是不加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对于这一点,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将之美誉为日本人的“自我修养”。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善于将自己需要学习的目标“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训练”,然后达到一种“圆熟”的状态。[2]从上可知日本人善于从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从而在改头换面之后成为日本的特色之一斑。
二
其实,整个日本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又何不是如此?在对日本文学数百年发展历史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到即便在不同的文学阶段,这种文学的“自我修养”居然和日本社会的发展历程几乎是非常惊人的如影相随。
关于日本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受容关系,学界通常从三个阶段来划分:第一阶段主要是受到中国汉文学影响,可以称为汉文学浸淫时期。据学界考证,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汉字就经由辽东、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国土东南部的九州等地。[3]日本人随后将中国汉字与日本语言结合起来,创造出来万叶假名,但是汉字仍是日本近代以前官方的主要沟通工具。以日本最早出现的著述为例,《古事记》(712)和日本书纪(720)就模仿了中国古代《千字文》、《史记》等著作的创作体式,包括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汉诗集怀风藻(751)收录的120首诗歌亦能看到中国古代诗人张正见(钓竿篇)、王勃(侍宴)等人诗作的词句,以上足可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创作风格压倒性影响之深刻程度。这种影响一直到了日本明治初期十年过后才逐渐式微,汉字不再成为日本人交流使用的主要语言工具。第二个阶段是受到以英、法等欧洲文学思潮影响的时期,时间跨度从明治维新开始一直到日本二战战败,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众所周知,明治文学打开了日本放眼欧洲全盘西化的序幕,鹿鸣馆外交的同时,以英法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欧洲文艺思潮相继登上日本文坛,促使日本文学从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影响的古代脱离出来,经过冲突、并存,再到融为一体,最终导引日本文学走向近代。第三个阶段就是日本战败后到如今的受到美国文学影响的70余年。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文坛大量译介美国文学作品,例如海明威、福克纳、米切尔、考德威尔等知名美国作家作品传到日本,日本的许多作家如永井荷风、岛崎藤村、有岛武郎、中岛直人、三浦朱门、安冈章太郎、大庭美奈子等人也纷纷留美镀金,发表美国生活题材的文学作品,这加速了美国文学价值观念对日本文学的浸淫。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品畅销全世界的大作家村上春树,文中的浓烈的美国味道早已是学界无需多论的共识。
三
对于日本汉字演变自中国古文字的事实,日本学界从来不缺少争议。日语汉字最早舶来自中国大陆这个虽然早为学界所共识,但仍有日本学者高唱“日本固有文字存在论”。最为有名的就是日本的国粹主义学者平田笃胤(1776—1843),他在著作灵能真驻中主张日本的古传文字著作等皆是来自日本创世神高皇产灵神与神皇产灵神创造的外,甚至还大放厥词地辩解日本是世界万国的本源之所在,其他国家都是秉承日本的古传[4]。为了宣示自己主张的正统性,平田笃胤还著有神字日文书一书,置日本汉字始于中国人渡日之后的事实于不顾,宣扬日本的文字来自日本创世神的恩赐。
在文学作品层面,日本受到外来文学影响的问题,也有日本学者不断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强调外来文学因素会抹煞日本文学的独自性,于是掩耳盗铃式地一味夸大日本文学的自创性。最具代表的就是西乡信纲所著的《日本文学史》,该书大力主张日本文学的传统性和创造性,甚至不惜在文学史撰写中对日本现存最早的汉诗文集怀风藻的存在事实视而不见,从文学史的撰写中一笔勾销。西乡信纲在上代文学的撰写中,对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进行评价时,他甚至做出这样草率的论断:
《万叶集》是从对外来文化进行民族抵抗出发而形成的感情的文学;而汉诗(指怀风藻)只是由头脑里产生的理性的文学,卖弄学识的文学。作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古典作品流传至今的,当然不是怀风藻,而是《万叶集》。[5]
西乡做出这样过度武断主张的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在有意突出和歌文学的正统性的同时,将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压倒性地位的汉诗悉数排除在日本文学史的框架之外。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很多追求“纯种”文学的日本学者们的日语文字一率历史的夙愿。但是,毋庸讳言,缺少了汉文学存在的日本文学史的论述而因此流于单薄、单调,缺乏足够客观全面的学术视野。
这个问题直到近二、三十年的文学史撰写时候才得到纠正。加藤周一撰写的《日本文学史序说》一书中在承认中国汉字对日语词汇的影响关系之后,也认为“接受日本语影响的日本人反过来也会生产日本人独特的汉字”,消化了汉语,逐渐形成了日本语言的表述体系,主张两种文字都对日本文学的表现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6]。
四
到了近代,日本文学史的书写对于日本翻案文学的评价同样如此。
翻案文学是日本文学史上独有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主要是模仿和援用其他外国作品中的情节、结构、创意和写作方法等,然后加入日本元素使之成为全新面貌的文学作品。到了明治时代,日本政府推崇全盘西化,很多文学家在学习外语、留学期间接触了西方文学并受其影响。他们通过翻案创作的小说形成了又一次跨文化和跨文本的“自我修养”的过程。但是,翻开各种版本的日本近现代文学著述,文学史学家们大多对这一文学形式视而不见。例如,评论家猪野谦二对于翻案文学的评价是“过渡期的翻译文学”,具体的评价是:“欧洲文学的翻译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给予日本近代文学主流形成以巨大的启蒙。”[7]在这里,猪野氏将翻案划分到翻译的范围,或者以翻译代替翻案一词,足可见他并未将翻案看做是一种写作方法,而是当作文字间的等值转换,足可见对翻案文学的轻视态度之一斑。
事实上,日本很多作家都是一边翻案和一边写作的。以写作于江户末期的日本最长篇幅的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为例,作家曲亭马琴正是基于对中国古典《水浒传》的了解,大量汲取中国白话文学的丰富营养,在结构和叙事等层面改头换面,最终名存文史。明治大作家尾崎红叶的翻案情况同样如此,无论是对中国典故的援引还是对英语文学的翻案,在创作出佳作的同时也极大地充实了日语小说的措辞修饰水准,丰富了日语的表现能力。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日本的翻案文学,如果只是单纯地框定在翻译的桎梏中,显然是不够客观。
日本文学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第三个阶段是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战败国日本的单独占领和管制。麦克阿瑟所率领的美军共46万人陆续进驻日本,控制了各大都市和战略要点,日本现代文学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到美国文学的洗礼,各种文艺思潮走马灯似的在日本文坛登场亮相。例如战后派存在主义作家安部公房的一系列旨在表现人类存在的悲剧的作品(如红茧、《箱男》、诗人的生涯等),用荒诞不经的存在主义写作手法表现普通人物的时代命运和在不公平社会制度下个体存在的各种不合理性。红茧中无家可归的青年最后化作一只冬眠的虫蛹,用厚厚的茧丝将身体包裹起来,《箱男》中第一人称的“我”与数张照片的真假交叠互相转化,诗人的生涯中事业挫折的青年诗人最后消失变为诗稿中的一个页码,其寓意也正在于此。
2016年10月,美国歌手鲍勃迪伦意外摘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七度陪跑再度受到关注。虽然位面多有遗珠之憾,但是仍不能减少村上春树在世界文坛上的重要影响作用。实际上,不断向文坛贡献佳作的村上春树也一直十分热衷翻译美国文学作品。早在高中时代,村上春树就翻译过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数部小说,随后还翻译了钱德勒、雷蒙德卡佛、约翰欧文等数位美国作家的小说。正是得益于翻译过程中美国文学创作和叙事风格的浸淫,使得村上春树的小说处处流淌着浓郁异色的美国味道。对此,村上春树毫不避讳,他甚至还曾无不兴奋地说道:“在将作品翻译的过程中,我似乎也参与到作家写作过程中的妙不可言中了。”[8]
五
毋庸置疑,汉诗的模仿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案是日本文学史上最绚烂的两朵奇葩,而在此同时,英语文学也在日本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上给予以重要的滋养。本论也并非要故意夸大日本文学的“杂种”性和复杂性,而是希望从汉诗、翻案和小说创作三个维度来力求呈示出日本文学史构造过程中所投射到的来自中国古代文学、欧洲文艺思潮、美国小说写作方式等多元文明史观的影响,这些都是构筑日本文学史的独自风景所不可忽略的重要给养。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以上依然展示出来日本民族向外来文学借鉴的痕迹,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正是通过这漫漫求索的“借鉴模仿”和“自我修养”过程,才催生今日的日本文学史所展示出来的更多的丰富性与可能性。而如今,经历了数度凤凰涅槃的日本文学也开始输出无数作品到世界各地,并逐渐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文学的书写风景。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相继斩获诺奖,大大彰显了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村上春树更是成为每年10月份诺奖角逐的大热门,虽然数度铩羽而归,但是日本文学的魅力却未因之有所削弱。
综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日的日本文学已经步入史上最繁荣、最丰富的阶段。
我认为日本文学秉承中华文化比美国文学影响大。
捉影汉子
我谈谈我的个人感受——
对中国主流文学界来说,日本文学和美国文学都可谓影响巨大,从我们业余文学圈的视角来看,八十年代日本文学就有大量的名著进入中国,而美国的文学名著进来的要稍微晚点,外国文学名著中,我也是阅读日本的名著要早于美国的。
但是日本文学,无论小说还是诗歌,一本一本的阅读下去、一首一首的欣赏下去,渐渐地就会产生和看日本电影一样的感受,那种似乎是日本文化独特的东西,我这里主要说的是日本的现代文学,那种细腻、暧昧的叙述方式,是我个人阅读选择的问题,还是日本文学确实如此,为什么我总觉得不管是川端康成的小说还是松本清张的小说,总能叫你感觉到一样的叙述方式。总之,渐渐地对日本文学的审美疲劳来的比较早一点,就不太愿意继续阅读日本文学的作品了。
但是,美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虽然稍微晚点,却持续的时间更长久,其中原因可能和美国的经济、文化等总体实力的强势有关,但是美国文学中一些作家诗人的独特性,要鲜明的多,而共性的东西则要少得多,海明威的小说,和福克纳的小说完全不同,你看不到他们俩有丝毫的相同之处,同样深刻揭露美国社会里各种腐败、黑暗、荒唐和人性的东西,德莱塞的小说和马克吐温的小说去差异并不仅仅是长篇和短篇,更在于个人语言、叙事方式上的超凡脱俗的、强大无比的个性魅力,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具有全景一样的广阔性,而马克吐温我们都知道其短篇小说的幽默辛辣,一个很短的篇幅,却叫你读到了想笑却稍微震惊之余又笑不出来的效果。何况,我个人感觉在现代派文学方面,美国的现代派作家群体之庞大、个性之鲜明,都远超日本现代文学——或许是我个人更熟悉美国文学的缘故,《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两部回归线的超现实主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什么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等现代文学的标签,都产生于美国现代文学。
而客观上,美国文学中获的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也远远多于日本——日本总共只有两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即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而美国那边却有赛珍珠、威廉福克纳、海明威等总共七位,另外四位的作品我没有阅读过,不熟悉,所以从世界范围来说,美国文学的影响力恐怕也要大过日本很多。偏偏美国的那位赛珍珠还和中国渊源极深,其获奖作品《大地》的题材还是中国的,自然赢得了中国文学爱好者很多亲近感。
所以,虽然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亲缘性,但美国文学凭借个性魅力和总体实力庞大,其影响力还是更胜日本文学一筹。
水吉草玉
比起地球板块的支离破碎来,我们每个人精神世界里东拼西凑起来的文学板块恐怕会显得更加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人类已经利用飞机这一伟大的航天器破除了地理的阻隔,可是世界各国语言和语言之间的阻隔就不能像乘坐飞机那么可以轻松地飞跃。受到国家政治、文化权衡、势利考量等等复杂因素影响的文学翻译家们,有时候也不得不对某一国家、某一区域的文学现象视而不见,好像封闭了临海窗户的主人,再也瞧不见海景和帆影,甚至他对一丝一丝腥咸的海风都失去了嗅觉。
《世界文学》副主编高兴绝对是一位追求完整文学拼图的人,这些年文学翻译界被欧风美雨吹淋得至今还廊檐水滴沥不断,高兴主编的大型东欧文学丛书蓝色东欧,却有如一股潮汐自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多瑙河向我们的心扉涌来。
蓝色东欧的第一辑把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3部小说、罗马尼亚作家加布里埃尔·基富的小说、波兰作家塔杜施·博罗夫斯基、罗马尼亚诗人卢奇安·布拉加等诗人的抒情诗选目不暇接地铺叠于我的视线。这些作家都是我未曾阅读、了解的作家,所以除了诗歌和博罗夫斯基的小说未及披览而外,剩下的几部小说读来给我的震撼远远超出原先肤浅的预料,阅读的体验里不时有闪电的弧光扫过脑海。
从收入第一辑的几部当代小说来看,我发现东欧文学的想象有着极为深厚的纵深空间。以前在拉美文学里弥漫着的与远古丛林世界一脉相承的魔幻气息,在东欧文学里,以另一种渊源有自的精神气脉,闪烁出异样的光彩。非常有意思的是,不论是来自阿尔巴尼亚的伊斯梅尔·卡达莱,还是来自罗马尼亚的加布里埃尔·基富,他们的小说里都不约而同地回响着遥远的神奇故事的声音。按照原型批评家弗莱和世界著名的民间故事研究家普罗普的勘探,欧洲传奇故事有着与古希腊传奇、11世纪骑士传奇、哥特式浪漫小说有着隐秘的关联;真正的神奇故事是长着长翅膀的马、喷火的蛇、幻想中的国王和公主等,这显然不是资本主义所能产生的,它显然比资本主义还要古老。
卡达莱和基富把小说的触须延伸到了更为广阔深远的世界里。卡达莱的长篇小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故事原型来自巴尔干半岛的一个传奇故事:死去三年的康斯坦丁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从墓中出来,把远嫁他国的妹妹带回到了母亲身边。这个事关复活神灵的小说框架,一下子让整部小说叙述的格调进入到了幽灵的格调里。小说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巨大的悬疑:远嫁国外的杜伦迪娜为抚慰母亲无尽的思念,在某一天回到了故乡。负责调查的斯特斯上尉于是展开了一次次的侦探。美丽迷人的杜伦迪娜告诉大家,是信守承诺的兄长康斯坦丁在充满尘土气息的暗夜里,穿越欧洲平原,将她带回到家乡,包括斯特斯上尉在内的所有人一度陷入怀疑、惊慌和恐惧之中,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的哥哥康斯坦丁早已在三年前入土为安。“究竟是谁带回了杜伦迪娜?”这个悠长的疑问,既是斯特斯上尉和他家乡的人们的发问,又是阅读者的疑问。正如本书的译者邹琰所言:卡达莱的故事我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最初一直抵制幽灵故事的斯特斯上尉,最后变成了幽灵故事的捍卫者。正是康斯坦丁的幽灵给阿尔巴尼亚、给剩下的世界带来与这个世界结合的信息。而小说所要试图接近的一个理想境地就是康斯坦丁生前的一种梦想:从自己的内心最深处建立和承诺一种崇高的制度,它不是纯精神的规则,不是意识的乌托邦,而是零散分布在阿尔巴尼亚人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种子,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之外新生的一种以个人的承诺、对主体自立的渴望为基点的现代个人主义。这显然是对身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时代,面对私有化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受到侵蚀、政治与意识形态遭到弱化、疏远的情形下,小说家触摸到的一种新的生活逻辑、新的生存伦理。
权力之图的绘制者(加布里埃尔·基富著),乍见这样一个书名,会把它当作是一篇描写暴君、独裁者的小说,是亚历山大大帝、尼布甲尼撒二世们开疆扩土的传奇。而实际上的情节却是政府官员马太·帕维尔某一天忽然接到了一封从天而降的遗产通知书,之后便是帕维尔踏上寻找遗产馈赠人远在他国的神秘伯父的漫漫路途。
一封遗产继承的信函神奇地把现实一分为二:一半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它遵循自己的规律;而另一半,脱离正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在寻找的过程里,帕维尔遇见了有着许多名字的瘸老头撒旦。撒旦承认是他导演了一切。帕维尔和同样受到捉弄的画家布莱诺维奇为此而痛苦而愤慨,最终他们决定联手对抗撒旦。在这个过程里,帕维尔不仅发现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撒旦的捉弄,更大的发现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撒旦,得到这个启示,帕维尔们便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不用碰铅笔就把铅笔削了,用眼神就可以弄弯一根管子、改变街上一辆汽车的颜色、推倒一棵树、止住一场雪。撒旦的魔力还能让他们飞着去旅行。空间旅行之后,帕维尔还独自一人进行了一次时间旅行,他被送到了一辆正在原野上闪电般疾驰的夜间列车上。他从第一节车厢的过道里开始逆行往后面的车厢走,在短短的两分钟里便进入了孩提时代。成功后,帕维尔新的愿望就是探究未来的生活,他选择的时间正好是走进新千年的那个夜晚。可是一直折腾到天亮他都没有成功。小说最后的结局是觉醒了的帕维尔,不愿凭借撒旦的魔力生活下去,他想结束让他灵魂不宁的生活。于是,他走向了教堂新能量的来源。在信仰的支持下,他最终摆脱了内心的恐惧,战胜了恶魔马太·帕维尔感到逐渐恢复了原样,有了寒冷和疼痛的感觉,记忆也回来了:从前的生活场景潮水般涌入了他的脑海。他,还是原来的他,但是没有了那个被称之为“恐惧”的器官。
合上书本,这几部小说带给我的新鲜体验,一浪一浪震荡于心,目力不及的遥远处,还有更其阔大的蓝色,它们隐示着异样的冷静、忠诚、渴望、幻想,骚动如凡·高的《星空》
记得采纳噢!
原贴:文学星空50字新闻 文学
小李飞刀的妈妈
如果按文学成就来给世界各国分档次,美国排在第二档,日本要靠后得多,只能在亚洲跟伊朗、印度并列。
第一档:法国、英国
第二档:俄国、美国
第三档:意大利、德国
第四档:爱尔兰、奥地利、波兰
其他随便。
法国文学历史长,没有衰弱期,列代大师辈出,世界级作家如下:维庸、龙萨、蒙田、莫里哀、高乃依、拉辛、拉伯雷、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波德莱尔、大仲马、小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普鲁斯特、纪德、马拉美、魏尔伦、蓝波、瓦雷里、阿波利奈尔、艾吕雅、莫里亚克、尤瑟纳尔、萨特、加缪、尤奈斯库、萨洛特、乔治佩雷克、克洛德西蒙、罗伯格里耶、莫迪亚诺等等。
英国文学同样历史长,无断层,强手多,世界级作家如下:乔叟、莎士比亚、培根、笛福、约翰多恩、弥尔顿、德莱顿、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简奥斯汀、萨克雷、狄更斯、夏洛特、艾米丽、乔治艾略特、哈代、丁尼生、勃朗宁夫妇、高尔斯华绥、伍尔夫、劳伦斯、毛姆、乔治奥威尔、戈尔丁、奈保尔、多丽丝莱辛、哈罗德品特等等。
俄国文学有过极其灿烂的时期,但是相比英法历史要短一些,起伏也较大,迟至普希金才开始进入世界文学之林,世界级作家如下: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帕斯捷尔纳克、普宁、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叶赛宁、勃洛克、吉皮乌斯、布尔加科夫、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别雷、阿斯塔菲耶夫等等。
美国历史很短,但它的文学史可说是寸土寸金,没有浪费的时段,世界级作家如下:惠特曼、麦尔维尔、爱伦坡、霍桑、梭罗、马克吐温、德莱塞、杰克伦敦、欧亨利、尤金奥尼尔、弗罗斯特、史蒂文斯、庞德、福克纳、纳博科夫、海明威、玛格丽特米切尔、索尔贝娄、斯坦贝克、马拉默德、厄普代克、威廉巴勒斯、克鲁亚克、金斯堡、冯内古特、约瑟夫海勒、诺曼梅勒、艾萨克辛格、雷蒙德卡弗、托马斯品钦等等。
意大利是这些文学大国中历史最长的,但它有断层,有衰退期,小说不够发达,世界级作家如下: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但丁、彼特拉克、塔锁、薄伽丘、莱奥帕尔迪、皮兰德娄、达里奥福、卡尔杜齐、翁加雷蒂、蒙塔莱、夸西莫多、卡尔维诺、翁贝托艾柯等等。
德国作为欧洲大国,早期因文学不发达,一直是欧洲嘲笑的对象,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异军突起,世界级作家如下:歌德、席勒、莱辛、荷尔德林、海涅、保尔海泽、格奥尔格、贝恩、豪普特曼、布莱希特、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亨利希伯尔、君特格拉斯、赫塔米勒等等。
爱尔兰、奥地利、波兰不是大国,是强国,作家数量没有那么多,但都能大杀四方,世界级作家如下:【爱尔兰】斯威夫特、王尔德、萧伯纳、叶芝、乔伊斯、贝克特、西默斯希尼
【奥地利】里尔克、穆齐尔、特拉克尔、茨威格、卡夫卡、保罗策兰、汉德克
【波兰】密茨凯维奇、显克微支、莱蒙特、米沃什、希姆博尔斯卡、托卡尔丘克
无敌辣螃蟹
cathy002
lvase
原贴:文学星空50字新闻 文学
钱贝贝
原贴:文学是什么——我的文学观
鲍洁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哪篇茅奖作品文学成就最高,一千个人恐怕会有一千种答案。也就是说,每个阅读茅奖作品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本人认为,《白鹿原》,应该在所有茅奖作品中排在第一位。我相信,只要是逐字逐句阅读三遍以上的读者,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然,只读一次或只读片断的读者不在其列。
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来验证。
一、首先排除历史类的篇目。
《李自成》,《张居正》都是写历史的,写得相当精彩,也有作者的发掘和创新。但是,说到底它毕竟是根据史料发掘的作品。而其它类型的作品则是取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起点就已经截然不同了。
二、魔幻、神话,穿越之类的篇目。
这里不褒贬此类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只要是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魔幻的内容。比如《白鹿原》中一闪即逝的白鹿。朱先生去世时,类似于《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坐化升天等,这都是文学作品的合理想象。
但是,它的存在,只能是画龙点睛的一个点。反之,如果通篇都采用魔幻或神话,甚至拿西方什么什么主义来解释,就显得欲盖弥彰了。也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的文学精华相差甚远。
三、似曾相识高大上之类的篇目。
搭眼就能看出是歌颂人民,歌颂民族,歌颂正义,鞭达丑恶的作品。比如《浴血罗霄》《东方》,《黄河东流去》,《历史的天空》,《英雄时代》,《第二个太阳》等。这类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无疑具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但在文学价值上,则显得薄弱了些。
四,已固定类型的篇目。
此类作品属于先天固定的类型,比如《暗算》,属于谍战密码专业较强的类型。比如《抉择》,属于反腐倡廉类型。此类作品可以写得惊心动魅抓人眼球,也会有较好的市场效应。但在文学性上,由于他关注的重点是事不是人,作品中所谓的人,不过是代表叙事的一个符号。而文学恰恰是人学,所以也就必然会顾此失彼了。
五、自说自话不知所云的篇目。
此类作品,读了半天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再加上语言没什么特色,完全是磨磨叽叽的自说自话,没有相当的毅力根本读不下去。而读者能够知晓的,全来自作者本人或评委和批评家们的吹捧。这样的作品,根本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而是给专业人员或评奖用的。没有什么社会价值。
六、相当优秀的篇目。
比如《平凡的世界》,《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推拿》,《繁花》,生命册等,这些优秀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文学作品的楷模。阅读它们,会在读者心灵中产生强烈震撼,真正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掩卷长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只是,与《白鹿原》比起来,它们还差一个档次。
说到最后,理应回到《白鹿原》。
有人说,它是一部史诗性大作。有人说,它是一部民族秘史。这些都完全正确。
我想说的是,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有的只是人性的优劣,人格的魅力,初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放下书本,他们分明真真切切地活在我们身边。
我有一种预感:《白鹿原》所揭示的东西,远没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或许再过五十年或一百年,它蕴涵的能量才能真正的发酵酝酿成熟。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如今的价值,它理应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面旗帜,一树标杆,一座前所未有的高峰!
哈哈哈go
茅盾文学奖已经是第十届了,作为一个70后而言,在二十年前就听到这个文学奖,我刚才看了一下历届的获奖文学作品,从第一届开始,都有代表作:
比如第一届的古华《芙蓉镇》,刘晓庆主演同名影视剧作品;
第二届的张洁《沉重的翅膀》,带有伤痕文学特色;
第三届的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之路;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让我读的如痴如醉,不忍释卷,甚至还会想到学校时代的读书生活。
第四届的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家族的兴衰讲述历史的变迁,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第五届阿来的《尘埃落定》,也是一部很耐看的小说;
第六届的几部小说没有看过,不加评价;第七届贾平凹的《秦腔》算是给了贾平凹一个身份;麦家的《暗算》开启了另一题材;
第八届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蛙》上榜,第九届有王蒙、苏童的作品,第十届则是梁晓声的《人世间》,这部小说没有读过,倒是读过雪城,雪城也拍过电视剧好像。
茅盾文学奖是体制内最主流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所以,一些作家作品可能很难上这个榜,比如当下的网络小说,一些非主流的小说,哪部作品最好呢?个人觉得一部好作品应该能够震撼人心,有强烈的时代感,《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穆斯林的葬礼》、《暗算》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小说,如果说非要选出一部来,作为70后的我,会对路遥《平凡的世界》厚爱有加。
细说原因,可能有这三点:
一部小说,可以写出时代特点。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小人物的奋斗史,主人公孙少平,就算到了最后,也没有满足自己的人生旅程,结尾并不是完美的,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才会让人对他的命运有了更多的猜测。
《平凡的世界》更像是一部悲剧,比如田少霞的死,可能不是一个意外,农家出身的孙少平和干部子弟田少霞,那个时代有可能会在一起,而现在,这几乎是做梦,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路遥也许看穿了这一点,才在小说中,让两个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一部小说,让人感同身受
《平凡的世界》我大概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学校看的,当时,作为一个中专生,每天有大把的悠闲时光,看完之后,只觉得这部小说,写的很好,很有时代感。
后来,毕业了,无业的我又看了一遍《平凡的世界》这个时候的心境和学校大不一样,真正感受到小人物融入社会的挣扎,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情,看到动情处,几乎一夜未眠,这是难有的基本能够让我看的通宵达旦的小说。
一部小说,可以印上人生印记
看过的小说也有几百部,现在想一想,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太多,而《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不多中的一部。
因为写出了真实的人生,甚至一些感到很羞愧的事情,路遥都写了下来,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欠缺的,很多人不甘于面对现实,美化现实,而其实,现实永远比想象残酷,不要抱有梦想,一个小人物,只有不断的奋斗,才有可能活出一个人样!
田阿不
这一届矛盾文学奖已经出炉了,有关书籍正在购买中。想想这么多届的茅盾文学奖,我最喜欢的还是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我已经读了三遍,还是觉得好。陈老师说过,这辈子一定要写本死后能当枕头用的书,他做到了。我也一直在向老师学习,争取写出好作品。
肥肥安安
谢邀!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自1981年设立以来,如今已经有约20年的历史了。优秀作品不计其数,每一部作品都代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反应着一代一代中国人在历史场合,经济发展每一个阶段的精神面貌。
分享几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1.《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可谓名气很大。很多人度过很多遍,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到80年代为时代背景,讲述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代表的普通大众,在时代大潮中,如何走上了和老一辈的人完全不同的道路的故事。这里面没有孤胆英雄,也没有绝世美人,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的故事。奋斗与爱情、磨砺与坚持、酸甜苦辣。生活的脚步因为时代的变化,被完全打乱,再也不可能按照祖辈原本的生存方式,但变化也带来了分离,带来了相聚。
很多人的感受是,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是一部人生。
2.《主角》
2019年8月16日,作家陈彦凭借作品《主角》荣获了茅盾文学奖。讲述的是一个叫忆秦娥的女演员,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从放羊娃到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奋斗过程的沉浮史。
人物个性鲜明,而秦腔作为载体,在这部小说里发挥着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它的发展也和主角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这部作品不仅有故事,也有人生哲学。人常说世上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谁能够随便成功,也没有谁能够一帆风顺。而成功和诽谤,有时候是相伴而来的。
3.《人世间》
梁晓声的作品。讲述的一个周姓的工薪阶层,常年在外打工,他有三个子女,这三个子女长大后,有有了各自的命途。大儿子忠诚敦厚,为了爱情放弃军旅生涯,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北大,后来从了政,为了拆迁的事情,鞠躬尽瘁,最后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老二是个女儿,叛逆且有主见,有点类似《红楼梦》里王熙凤的性格,杀伐决断,快意恩仇。但这样一个很有可能成为女中豪杰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女儿,放弃了自己的虔诚。
老三和爸爸一样是个普通工人,但故事的主角也是他。和哥哥姐姐不同的是,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而他只有随波逐流的份。
这样的一个老三,也很努力的生活,抗起了家里的重担。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想功成名就,荣归故里。但实际上,老三这样的人也很多,而且难能可贵。你觉得呢?正是有了他们,另外的兄弟姐妹才能去高飞,后顾无忧。
茅盾文学奖里优秀的作品不止这些,像《白鹿原》,《活着》,《长恨歌》等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但因为它们太有名了,很容易让读者忽略其他的作品。所以这里特意根据故事的设定选取了三部作品,供君选择。
关注鹿野书院,陪您一起读书,看故事,聊人生!
爱吃素的猫
如果非要说那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文学成就最高,那我首选《白鹿原》。
恐怕,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人再能达到如此高度了。
就在前两天,茅盾文学奖开出了第十届获奖名单,有耄耋期颐的老当益壮者,也有年轻的文学新锐,更有一直持续耕耘文坛的中坚力量。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自问在下也是个喜好读书的人,茅奖的所有获奖作品,不敢说全看过,起码是影响深远的大部头都曾拜读过,自谓是小虫笑大象,蚍蜉撼大树,对他们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也艳羡他们能够成为万花丛中那一抹最浓艳的亮色。
就拿刚刚得奖的应物兄来说,昂昂九十万字,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头,出版家也对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宣传轰炸,说其就是一部这个社会形态下的百科全书,大有后来居上的傲人势头。
但紧接着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评。对于这部书,在下还不曾认真拜读过,不敢有丝毫亵渎或者冒昧,单是凭那近百万字的大部头,就够让人头疼的了。难以想象面对如此一部味同嚼蜡的鸿篇巨著,怎么会有上好的心情读的下去。
貌似现在的茅盾文学奖也不如以往那么风情高致令人仰望了,在这个时代里除了生育的娘亲没有可能出现奇迹,其他一切皆有可能。写出如此巨著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至于网上那些动辄上千万、几千万乃至巨亿的所谓作品,更是依靠那些大而无当或者虚无缥缈的噱头招徕眼球,不堪一睹,也不忍卒读。
倒是这茅盾文学奖,虽然文学目前势微,但也足以影响很长一段时期的文学走向,是文学创作的风向标和突破口,热爱文学的人士会奋不顾身的挤向这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独木桥,尽管也知道掉下去必然粉身碎骨,但巨大的诱惑和名利也会驱使人们趋之若鹜,前赴后继。
我不敢说今后还也没有可能出现盖过《白鹿原》的作品,但起码在一个时期内,《白鹿原》必然以它巍峨的雄姿傲视群雄,基本站定了那个茅盾文学奖的最高峰。
也但愿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有力度和气魄的鸿篇巨制诞生问是,以慰我心,以壮我怀,使我不再大言不惭的断定《白鹿原》就是那部唯一可以流芳千古的传世名作。
图片来自网络
君君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的价值,还原历史,还原女性
作者:石头大侠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的《白鹿原》(无删节版本)说是史诗巨作不为过,名副其实。
一是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客观公正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是颠覆了人们对人性中女性的认知,客观公正地还原了人性中女性的本来面目。
如果《白鹿原》删掉了5万字的小说,只是一部干巴巴的骨架子,读起来就没有味道了。
就跟当年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删掉了三场王佳芝与易先生的X戏,怎么去理解王佳芝后来的反转,把自己的心给了易先生。X戏通往人的心灵。
《白鹿原》还原了历史,也还原了女性。
历史的沧桑留给后人评说,女性的刻画更加鲜活有血有肉。
一部作品,既是眼下的良心作,也是历史的良心作,更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黄三
题主,你好。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那至今,矛盾文学奖已经评选了十届,其中,我个人认为最具文学成就的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百万字级,全景记录了改革开放的那十年发生在中国的历史巨变,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这部小说富有时代烙印,也极具文学价值。
全书的主要人物,是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孙少安,是一个有担当,有魄力的农民,他挑起孙家的大梁,帮助父亲撑起了家门,在改革开放中,他抓住历史机遇,在双水村里,闯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是在改革开放中极具代表性的角色,有魄力,但是碍于家庭条件,他不能在外闯荡,而是选择了在农村里做出一番事业,他无疑是有担当的男子汉,但他碍于文化水平,眼界局限,以家人幸福为终身的奋斗目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年人,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但本书的主人公,是他的弟弟,孙少平。孙少平,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家庭条件,让他天生自卑,他热爱读书,他渴望大世界,他渴望苦难的磨练,他在思想上的自由,和在现实中的穷困中矛盾,他,无疑是那些艰难爬行在社会阶级上的人的丰碑,他是改革开放中,更为进步的角色,有文化,但没有机遇,但他在极端条件下的人生奋斗,让他有了对于生命更加深刻的理解,让他对于生活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这些,就是闪耀在孙少平,这样普通人身上的优秀,更加让我们坚信,平凡的世界里也可以活出不平凡的伟大,关键在于对于生命是否有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对于生命不一样的见解。
让我明白,即使是活在普通甚至贫穷的家庭里又如何,这只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关于生命本质的理解,我们要明白,生存,本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可不知什么时候,有些人竟然认为生存,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他们对于生命浅薄的认知,无疑会让他们在生活的巨浪中措手不及,无以应对。
同样这部小说影响了许多人,也希望能激励每一位青春奋斗者。
谢谢。
新手作家,喜欢的朋友们,记得点赞,评论,关注哦。
谢谢支持。
danwu
历届茅盾文学奖哪篇作品文学成就最高?你认为呢?
你好,作为一名作家,文化、人文、读书、写作自媒体领域创作者,回答你这个问题。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很多,每个人阅读理解和欣赏品味和尺度不一样,不尽相同,我觉得茅盾文学奖文学成就最高的应该是陈忠实《白鹿原》,其次是阿来《尘埃落定》。
《白鹿原》这部书问世很久,我没有买,也没有阅读,可能是出版后十年才阅读,我觉得一本书吧,如果十年后,商业化书店还有销售,还在上架,说明其是有生命力,也是有阅读价值的。许多名家、作品,十年、二十年,你在书店就找不到了,网络、报刊、媒体也不再评论他,解读他。也就是被历史、时间淘汰了,好的作品当然有生命力。
我记得我读《白鹿原》时候,觉得很震撼,觉得是一部史诗级作品,不是现象级,而是可以传世之作,作者是用生命和热血写作,也是诚意之作。他的文学、艺术水准和价值达到了很高水平,虽然比较传统,但是可能是作者用一辈子心血,一辈子的命在写这样一部鸿篇巨作,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小说的扛鼎之作,甚至没有之一。力透纸背,写尽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命运,大气、深沉、雄浑,是一曲悲歌,也是一首赞歌。
我觉得最主要还是作者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关中大地的一个原野、村落,写一个家族,写得就是自己的历史。作家写本土、家乡永远都是最好的,但是需要隔着时间,需要去理解、思维,也是具备难度的。
陈忠实用三十年,甚至一辈子编织一个梦,也是一场豪赌,更是一场血拼,在浮躁的社会里,已经很少有作家、作者能够耐得住寂寞,去用十年、二十年来打磨和构筑一部巨著了,这也是传统老作家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也是最后的古典文学奖的挽歌。
文学到了白鹿原,现实主义小说到了白鹿原,可能就很难超越了,他或者可以和《红楼梦》媲美,也可以流传100年、200年、1000年,谁知道呢?
至少在目前,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还没有整体、综合实力超越《白鹿原》的,他也让陈忠实这个消失已久的作家,重新回归读者、评论家的视野,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收获和最重要作品之一,值得阅读、学习、研究。
文|苏白传媒 邹剑川
其他:部分图片供模拟想象,不代表文字特指。
佳茵Kayan
我对《尘埃落定》有特别的关注和爱好,原因有三,其一是取材于过去较少注目的西藏那段过去的历史,在我国的文学作品较少涉及到,其二,作者的笔触有独到之处,人物设置别具匠心,给矛盾的发展与冲实,形成广阔的空间,其三,文笔有过人之处,清丽新奇,有一种特别诱人的美感,读后韵味无穷。总之,堪称一部力作。
果子design
兰么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陈忠实的《白鹿原》。从这本书中揭示和颠覆了一个过去人们政治上的概念,即阶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地主和贫农之间的关系是敌我关系?还是互惠、互补关系?看看陈忠实是如何描写白嘉轩与鹿三之间的关系的就知道了。
昕昕小鱼
作者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妇女,她的丈夫应征入伍去了越南战场,后来阵亡了。她终身守寡,直至年老病逝。她的女儿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母亲当年写给父亲的这首诗:
记得那天,我借用你的新车,我撞凹了它,我以为你一定会杀了我的,但是你没有;
记得那天,我在你的新地毯上吐了满地的草莓饼,我以为你一定会厌恶我的,但是你没有;
记得那天,我忘了告诉你那个舞会是要穿礼服的,而你却穿了牛仔裤,我以为你一定要抛弃我了,但是你没有;
是的,有许多的事你都没有做,而你容忍我钟爱我保护我,有许多许多的事情我要回报你,等你从越南回来,但是你没有。
。
原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