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为题材的小说。
关于女性的小说
guoguodby
1、《胭脂扣》
是作家李碧华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84年,收录于同名小说集。
该小说讲述了香港石塘咀红牌阿姑如花与南北行富家公子十二少陈振邦的一段时空交错、缠绵悱恻的情爱纠葛。小说塑造了如花和阿楚两个隔着50年的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以此探寻现代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如花来到一家报馆的广告部,想登一则寻人启示。此时的如花,已是来自阴间的一名女鬼,她要寻找昔日情人十二少陈振邦。于是,她认识了报馆的袁永定及其女友凌楚娟,并在袁、凌二人的帮助下,开始寻人之旅。
50多年前的名妓如花和阔少爷陈振邦相爱,但由于当时门第观念森严,两人遭到十二少家人的强烈反对。于是,两人约好一起饮鸦片共赴黄泉,并约好“三八七七”作为他们日后投胎转世相认的密码。如花自尽而亡,十二少却临时反悔,终被救回。
如花在地府苦苦等不到十二少,便以牺牲来世的阳寿为代价,来到阳间寻找十二少。最终,在袁、凌的帮助下,如花在片场找到了十二少。她以死相许的爱人,竟丑陋龌龊地苟活于人间。昔日的浪漫爱情已不复存在,如花无可留恋,飘然而归。
2、《青蛇》
是作家李碧华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6年。
该小说讲述了青蛇在经历了世事沧桑与冷暖,凭借自身千百年来对红尘世事的体验与反思,终于勘破人生的故事。李碧华以犀利笔触表现出陷入爱情中女子的卑微与偏执,通过青白二蛇的心理来映射和剖析女性的爱情观,通过描写她们在情欲中的迷失和醒悟来反思传统女性的命运悲剧。
《青蛇》写于1986年。此前,中英双方于1984年在北京草签关系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从而引发香港民众对香港前途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李碧华对青蛇的主体建构和欲望彰显使人做出政治的臆想。中国传统文化从来是“正印花旦”白蛇的故事,给重述为“二帮花旦”青蛇的故事。
然而在小说《青蛇》中,青蛇俨然成了主角。李碧华《青蛇》叙事视角的转换和青、白二蛇主次地位的颠倒,隐喻了香港身份的起伏,是边缘香港重新检视中心大陆的论述介入,甚至隐含着某种“北进想象”。
3、《白蛇》
是旅美作家严歌苓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9年。《白蛇》以三个不同的版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在文革期间,两个边缘人之间的同性之爱。
《白蛇》中的女性舞蹈家孙丽坤因编演舞剧《白蛇传》倾倒众生,也因其出色的才貌与风流人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获罪,由“天上人间”自由来去的“白娘子”沦落为连上厕所都被严格看守的阶下囚,成为众人唾弃的“反革命美女蛇”。
难后的孙丽坤与一个从小就迷恋她的“假小子”舞迷徐群珊在窗内与窗外的偶遇,引发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爱恨纠葛的传奇故事。
4、《半生缘》
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该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5、《金锁记》
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4年上海《天地》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中。
《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
张爱玲另辟蹊径,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儿女迫害摧残的传奇故事,从而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怎样把一个原本有着温情性格的正常女人变成一个阴鸷狠毒的“吃人者”。
参考资料来源:
米筱
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波及文化领域,其中网络女性文学以其即时性、写实性、娱乐性、前瞻性迅速占领了阅读市场的半壁江山。女人普遍喜欢阅读同性作家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的作品——女性小说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由著名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女性文学期刊《花溪》、以及中国新闻出版报、齐鲁晚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共同倡导,跟踪发布、报道,用传统的手工评选办法,跨越传统出版与原创网络文学这两个不同的平台,制作出中文女性小说排行榜。
TourismVictoria
林喆
蒽鸸牌洋马儿
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多元化时代下,人文、启蒙与女性意识的复苏,让女性文学更加逐渐的深入女性的平实生活,从不同的侧面表达女性意识、人性意识。 突出的特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加关注女性自身的形象、命运及生存状况;
2、更加关注和解剖社会性题材,使作品逐步的趋于政治化和时代感;
3、在描写和叙述上,更加突出女性审美情趣、主体意识;
4、在选材和艺术风格上,也会更加多元化的发挥女性的优势和特色;
总之我相信,新时代的女作家们会以自己博大精深、敏锐聪慧、超脱凡俗、隽永飘逸、豁达宽容的文字与作品,使女性文学在现有的社会层面上得到升华。
让我们重温歌德的一句话:崇高的女性,引人类上升!
。
原贴:女性作家
、 李暮醉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字面上把女性文学理解为一种按性别分类的性别文学,就像青年文学按年龄分类,西部文学按地域分类,女性文学不过是特别标出作家性别的一种性别方言罢了。果真如此,女性文学就不仅失去了它起码的理论意义,而且可能起到强化女人“第二性”位置的作用,使生而为女人者感觉到某种看不见也说不出的以宽容面目出现的性别歧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女作家拒绝认同女性文学这一命名的心理原因。而且越是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强,对两性不平等有深刻体验的女作家越是拒绝把自己归入女性文学名下。
女性文学既是性别文学又不是性别文学这一悖论,可以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来说明。概念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不是同一的相等的,语言相对于它所指称的对象既是照亮又是遮蔽,它的意思是某种暂时的、有待于发现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符号可以完善的穷尽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全部涵义。因此,概念的意思(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概念)常常是包含着悖论的有待于发现、填充和更新的。〔8 〕前述美国女性独立宣言把“人”这个词改为“@①”,中国女学生把讲义上的“他”改为“@②”,美国女性在history之外又创造了一个herstory, 便是女性在人的范畴里要求男女平等而在符号学上的体现。
索绪尔认为语言中的意思只是一个差异问题,每一个符号的意思只是因为它不是其他符号的意思。如果我们要相对稳定地和准确地界定一个符号的意思,便应该把与它相近的或似是而非的意思排除出去,也就是要从该符号不是什么入手。
女性文学不是什么呢?
前述关于性别文学的悖论,意思是女性文学虽然以“女性”这样的性别概念为标志但并非凡是女作家写的就是女性文学。作家的自然性别固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前述女性文学的现代性这一特质在时间上排除了“五四”以前的妇女古典诗词,包括以秋瑾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前后表现了鲜明的妇女解放要求的作品,应历史地看作是我国女性文学的萌芽或前驱。女性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应如何概括?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及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这一概念时,一般认为应该是体现了女性意识的作品,伊丽莎白·詹威认为要看她对自己所写的生活内容的体验、理解是否是女性的。鉴于女性意识、性别意识这些概念含义的模糊性,我认为应在前面冠以“现代”二字加以限制。这就把那些虽为现当代女作家所写却体现了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的作品排除在外。〔9〕 女性文学也不是一个题材概念。人类生活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参加和共同维系的,尽管历史对男/女、社会/家庭的角色位置进行了等级制的刻板定位,但任何生活领域都难以截然划分为纯然男性或纯然女性的题材,任何女人的问题都和男人有关,反过来说也一样。题材决定论的实质是题材等级论,即等级制的公众/个人、集体/私人等二元对立模式。前者似乎是男性领地而后者则似乎注定属于女性。庐隐、萧红等均因此而受到过非议。近年来这种以题材等级论鄙薄女性文学的现象明显升温,出现了种种以“小”和“私”为中心词的命名(“小女人散文”、“私小说”、“女性小品”等)。事实上题材本身无所谓价值上的大小高低,重要的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和写得怎么样?女性写作和男性写作在这方面的区别不在题材而在女性,一般来说习惯于以内视角和个人记忆、个人生存体验来处理各种生活范围的题材。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进程中事实上出现了哪些形态类别了。女性文学和我国20世纪历史息息相关,不可能摆脱种种历史合力的牵制而只能在历史给定的不尽相同的条件下做出不尽相同的选择,从而呈现出现代性进程的丰富性。诚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言,“语言并非是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楚,包含着表现者和被表现者对称单位的结构。它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蛛网,网上的成分不断交换和循环,没有一个成分受到绝对的限定,每一种东西都受到其他各种东西的牵制和影响。”〔10〕在这个“无限展开的蛛网”上有的成分发展了,有的成分消失了又复现了,也有新的成分出现、发展或消失,也有的成分发生了变异成为不是它原来的东西。“女性”、“妇女”、“女性主义”便是女性文学发展进程这张蛛网上三个重要的“网结”。在我国女性文学之现代性进程中,恰恰可以梳理出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这三种形态。 “女性”(female)是女性文学及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它和“妇女”这个概念是同义的可以互换的吗?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是作为同义词来使用的。女性与妇女这两个概念的混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女性文学批评对女性文学现代性的漠视与无视。 据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白露考证,我国直至清末还没有“女性”这一概念。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不存在一个超越社会人伦关系的女性概念,凡指称女人的词语都是指在具体的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女人,如次于儿子的女儿、次于丈夫的妻子、次于父的母等,各人只有根据自己在亲属关系中规定的角色规范立身行事,才能取得被社会认可的角色规范立身行事,才能取得被社会认可的角色位置。“女性”这个词与“他、她、tā@③”这些人称代词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白话文学的主题之一,是一个超越了亲属人伦范畴超越于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对女人社会角色定位的一个革命性反叛性符号,〔11〕也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完成的概念。从20、30年代的一些论文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这一有别于恪守三纲五常的传统女人依附性身份的概念,有的文本为了与旧式的传统女人相区别,常常在“女性”前面加上一个“新”字,“新女性”便成为“现代女性”的同义词。白露也指出了“女性”一词的负面含义如被动、柔弱、智力与生理上的低能等,这恰恰是女性概念的暧昧性不稳定性而在运用过程中被男性偏见所填加进去的意思。 白露还考察了“妇女”(Woman)这个概念内涵的变化。 在传统话语中,泛指女人时有女子、妇人、妇,也有妇女这个词,都是指的传统女人。白露所分析的妇女这个概念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被填加进去的意思。 她指出早期共产党人将欧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中的Woman译作妇女,强调社会生产与妇女的关系,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的翻译奠定了“妇女”一词的政治意义,30年代农村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以至毛泽东时代国家、妇联等政治机构继续沿用的“妇女”一词也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12〕“妇女能顶半边天”便是从生产劳动和政治功能的意义上使用的。 可见“女性”“妇女”这两个词尽管都指称了“女人”这一性别,但二者的内涵并不一样也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之中,前者以区别于旧式女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内涵,而后者则是一个被国家权力话语政治化了的意识形态话语。在日本,妇女的概念一般是指没有解放的老式女人;而女性一般是指现代社会中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解放的新式女人。〔13〕就一般意义而言,我们今天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也应有这样的大体上的区别。 “女性”、“妇女”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恰恰与“五四”到十年“文革”女性文学的历史嬗变形成同构的关系,也就是说,上述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恰恰对应了相应的两种不同的女性文学类型的基本内涵。我国女性文学与女性这个词同时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20年代后期与妇女概念内涵的政治化功能化的同时,出现了女性文学的分化,逐渐形成了恰与妇女概念的新内涵相对应的妇女文学,并在40年代出现了女性文学与妇女文学在不同的话语空间的并存现象。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工农兵文学被规定为新中国文艺的共同方向,女性文学与“五四”人的文学同时被阻遏,妇女文学以顺应时代潮流和主导意识形态的方式与工农兵文学一起得到了长足发展,直到在“文革”十年中被推向极端而走向反面。80年代初,随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女性与女性文学再次出现,成为当代文学中一支既有别于男性文学又有别于妇女文学的现代性的女性文学。而妇女文学则走向了衰微。在女性文学的发展中,大约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出现了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新类型,而更多的女性文学也在继续发展。
就这三种女性文学类型的关系而言,妇女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话语环境下由女性文学衍生出来的两个分支。应该承认即使是妇女文学,在其发生之初,也还是基于女人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的现代性进程的产物,但二者的思想资源不同。妇女文学的思想资源来自社会主义的妇女观,主张妇女应投身于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洪流之中,在社会/阶级/集团的解放中解放自己,故更多着眼于社会底层妇女,主张知识女性要向工农兵学习,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故其主人公多为各种社会/阶级/集团斗争中的女英雄。至于这种“社会解放我解放”的模式,究竟能否解放妇女和在何种程度上解放妇女,那是另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妇女学理论问题,本文暂不展开论述。女性主义文学的思想资源显然是80年代中期才陆续译介过来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但就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更多地吸取了弗尼吉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和贝蒂·傅瑞丹的女性迷思、《第二阶段》这些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女性人文主义思想,而对西方激进的和学院派的“性政治”“累斯嫔主义”以及建立在男/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上的性别对抗路线则采取了谨慎的既有所认同也有所保留的态度,王安忆、铁凝的一些小说则对这些理论进行了严肃的艺术探索,从而使自己与西方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拉开了距离。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女性主义文学从自在到自觉,对中国妇女尤其是中国知识女性、职业女性的精神成长和主体性建构进行了默默的和艰苦的探索,如80年代的张洁、张辛欣、残雪、陆忆敏、萨玛(崔卫平)、王小妮、伊蕾、翟永明、张烨、张真、叶梦、斯好,90年代铁凝、蒋子丹、方方、徐坤、徐小斌、陈染、林白。这里有一些作家在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这两个类别中同时进行了探索,正如丁玲是现代文学中在女性文学与妇女文学这两种文学中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一样。不同的是前者基本上出于她们的自觉选择而后者则是无奈的在时代纷纭复杂的历史潮流里跌着跟斗,而一些众所周知的女性文学文本还受到过多次批判。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比丁玲年轻得多的蒋子丹、徐坤们不再是别无选择而是在一定限度内赢得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有论者批评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对女性文学和妇女文学这两种文本存在着严重的偏斜和理论上的误植,并认为这样的批评拉大了这两种文本的距离。此言恐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偏离了这两种文本的实际。由女性文学而出现了与主导意识形态同构的妇女文学,这本身就说明了二者的差异,加之政治作为一种强大的权力话语的控制和干预,使原本具有合理性的妇女文学走向了政治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女性这一概念的现代性内涵,导致了女性、妇女在生活中和文学中的双重失落,在被男性化的同时也失落了自己作为精神上独立自主的人的价值。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新生,其内在的思想底蕴不能不是对政治化的妇女文学的反思。这不是哪一个女作家个人的问题,这两种文本的差异自然也不是依照哪一位批判者主观意志所能够消泯的。论者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水》、田家冲,50年代菡子、茹志鹃、刘真等对战争题材的书写归之为“政治文本”,意思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讲述”。萧红的呼兰河传,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不幸也被划入“政治文本”。至于是什么样的政治则语焉不详,更不提即使是这些对当时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直接讲述”的作品(且不论这样的概括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是不准确的),也有不少为当时的政治所不容,刘真的英雄的乐章、春大姐,茹志鹃的《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宗璞的《红豆》等都受到过左倾政治的批判,至于杨沫的《青春之歌》在政治压力下由初版本到再版本的重大变化,更是政治对妇女文学的强力扭曲和规范。在这里,女作家和女性文学批评者的价值立场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从妇女作为人的价值立场出发还是从泛泛而论的暧昧不明的政治立场出发?论者将庐隐、冰心、凌叔华、苏青、张爱玲及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张洁的《方舟》、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等归之为“性别文本”即“渲染性别意识、批判父权话语的文学书写”。这“性别文本”是指女人的“自然性别”(sex)还是“社会性别”(gender)?而“性别意识”包不包括女人作为人的意识?而“渲染性别意识、批判父权意识”这样的界定,即使仅指上述的女性主义文学,也基本上不符合这些作品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徐坤的《女娲》、《出走》、《厨房》,蒋子丹的《桑烟为谁升起》、《绝响》、等待黄昏、贞操游戏、《从此以后》,铁凝的《玫瑰门》、《对面》、《麦秸垛》、《棉花垛》、孕妇和牛,陈染的破开、《无处告别》、《私人生活》,林白的《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及近作《说吧,房间》、方方的《暗示》,萨玛的《父亲》、王小妮的应该做一个制作者、张烨的鬼男等女性主义文学名篇都是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高度探寻女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的道路的。她们鲜明的作为人的性别意识无论是体现在对父权制男性中心意识的批判还是体现在对女人自身身体的认识对母性和爱的新的认同以及人性的审视,都立足于人性的提升完善和女性的成长与解放这一女性人文理想的价值立场,这也正是女性文学能够超越时代,超越性别,超越时效性和功利性而具有长久的历史和美学价值的原因。
游动的双鱼
你看了稗官女史就知道了!
文章简介
历史我是看厌了,总是大男人的争斗,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特殊的群体,女性。其实女性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是异常重要的,只是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各代史官把他们远远甩在了脑后,不愿意去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现在能给我稍许安慰的就是在历史的缝隙中还能看见几个凤毛麟角的女性。各种史书、私史、笔记等等历史资料都露出了一些优秀女性的影子,虽然文字很少,描写也不详细,但是他们所留给我们的传奇故事一点也不比男性少。
终于来了灵感,我要写一部关于女性的纪传体通史。我把这部书的名字定名为稗官女史。
稗官的解释: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我写的这篇女史系列,就属于我自己记录的历史,因为是记录中国古代女性的历史,所以最终将文章名字定名为稗官女史。
我相信,女性的群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他们有的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历史(如女娲补天)、有的用自己的美貌征服了世人(如齐文姜的美貌和淫荡),有的用自己的智慧挫败了阴谋(如赵威后智斗齐使),有的用自己的贤良教育了后代(如孟母三迁)……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段段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奇。
我的稗官女史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中华民国,记录了五千多年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女性的事迹。远古女性的勤劳智慧(如嫘祖教人民养蚕)、东周女性的美丽风流(如庄姜的娇艳美丽)、大唐女性的歌舞艳丽(如公孙大娘的惊艳一舞)、南宋乱世的巾帼风采(如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民国时的女性思想解放(如末代皇妃文绣离婚)。我会用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后盾,为读者还原了一段段最真实的女性历史。
由于大量史料的引用不便于大众的理解,我将用现代的语言给以最通俗的诠释。当然,我还会对古代女性进行情感生活上的描述,并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的历史原因进行剖析,可以满足读者对于古代女性生活的好奇心。
可以说稗官女史是一本关于古代女性的百科全书,无论您从什么角度出发,只要你想了解古代女性,这里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
ice_rabbit
普遍意义上武侠小说写虚,写趣,他不记实,你说的武侠小说中的女性是那些有现代思想的作者为了生存,写的一些迎合时下大众读者的书,没什么代表性,简单就是卖钱小说,红楼梦写实的,他是小曹同学的记忆,卖不起钱,当时也不能卖钱
vaur_han
西方女权主义是伴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而来的。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及20世纪6、70年代两次运动高潮后,西方女权主义发展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理论系统,即女权社会主义。 从根源上说,中国的女权主义完全是一种外来文化,或者说是以西方女权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文化。我国女性学者更愿称这种外来文化为“妇女解放”或“解放妇女”,而非“女权主义”。这种称谓并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而是内在思想的改变。这种改变归根结底是由内在的民族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既然中国妇女解放是西方女权主义影响的结果,所以二者是有共性的,这点我是不与否定的。但是,二者显著的差别更应引起我们对这种文化的反思,这样不仅有利于从根源上真正解放中国女性,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女权运动的历史背景不同 西方女权主义是伴随着社会革命逐步成长起来的,经历了第一次运动高潮、运动低潮和第二次运动高潮,而其形成社会思潮是在第二次运动高潮中。第一次运动高潮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此时的西方世界为女权运动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在文化方面,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一些“平等、自由”的观点被提出,同时女性问题也备受关注,这为女权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思想基础。其次在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到来,繁荣了经济社会,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也延伸到妇女领域,并且引发了新的妇女问题,这为女权运动的兴起创造了物质条件。最后在政治方面,呼吁民主政治,反对封建统治、宗教压迫使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岌岌可危,这为女权运动的兴起创造了宽松的政治氛围。 相比较而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却是在20世纪初,正值社会动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不利于妇女解放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妇女解放 是伴随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进行的。辛亥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都不同程度上为中国妇女赢得一些权利。但是这些妇女解放运动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它只是社会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妇女自身不是目的,妇女解放只是一种标志,一种争取社会进步的标志,一种反封建的手段。以男性倡导的思想武装自己,女性以男性的眼光来衡量自身的存在,以男性的尺度衡量自己的解放程度,而没有认真反思自身。 西方与中国女权运动的历史背景就决定了二者的不同。中国妇女解放只是女权主义的初阶段。随着西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也逐步成熟起来。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跌宕起伏,没有足够重视妇女应更深层次得以解放。 二、女权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透过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女权主义、现代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西方女权主义者不再是仅仅关注女性境遇、女性权力、女性安全、女性创造力等方面的内容,而是透过表面造成的女性问题,去发掘造成女性问题的根源。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从定义上来看,中国女权主义关于女性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女性自身的反省,以及解救女性教育、女性就业和再就业、性骚扰、家庭暴力等根源在于未争取到和男性实际上的平等权一系列问题。注重于解决社会生活中引发的现实的女性问题。由于我国深受封建文化的影响,很多落后地区还是从根本上否定妇女的社会地位以及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要从根本上解决女性问题,还有待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文化知识的普及。在中国,女性问题将是一个长久而艰难的社会问题。 西方女权主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中国还停留在女权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争取妇女解放的阶段。 综上,关于西方女权主义与中国妇女解放两方面的比较,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中国妇女解放与西方女权主义的不同,更为我们找到真正解决我国妇女问题,实现妇女在社会各个领域应有地位找到有效途径。
格格女巫_C
建议你看看张爱玲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这样有助于了解她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体味她笔下的人物,以及她给人物赋予的情感,这样你的文章才能有血有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