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金庸小说艺术特点
藏马蔷薇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 《老舍论创作》 (1980)、 老舍论剧 (1981)、 老舍曲艺文选 (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 (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
ziyunannan
这个问题好大啊……
我个人读张的文章感觉她的散文和小说是很不一样的。
张的小说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很幽深曲折,是传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美,而又有一种弥漫朦胧。
张的散文则是灵动的,锐气逼人,锋芒毕露,才情交融那是一种更本色的血性。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amadeus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说不尽的沧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在张爱玲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使梦魇般的氛围,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还有梦魇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6]《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
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Nostalgic
首先,赵树理小说取材民族化、大众化。
赵树理的大众化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雅俗共赏”,二是“懂”与“动”。“雅俗共赏”是指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喜欢读,作品有市场。中国现代的知识层都喜欢读赵树理的作品,读后不觉“土”不感“俗”,写出了感动肺腑的读后感和评论文章。而广大农民看了、听了,不仅觉得不“洋”、不“玄”,却感到亲切,说他讲的就是咱们身边的事儿。“懂”与“动”,简单地说,就是赵树理的作品通俗好懂,文化低的人能读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而且作品吸引人,越看越想看,越听越想听,直至看完、听完还回味无穷,还想再看再听。“动”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看了受感动,作品的思想、人物、语言打动了读者;第二层是感动后要行动,行动起来学习书中人。
其次、赵树理小说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二、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
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最后,赵树理小说语言无处不在的打上了地方语言特色,雅俗共赏。
赵树理于1906年9月24日生于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他的一生在晋城在沁水的活动也很多。正因为赵树理生长在农村,其生活习俗其语言无不打上农村的烙印。比如《小二黑结婚》,人们都知道那是赵树理在太行区左权县一个村子搞调查发现了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和女青年智英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基础上写出的。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1、创作特点
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
2、人物简介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3、评价
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 生活、思想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评论家周扬评)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赵树理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梁子鸣V
莫泊桑短篇小说以它真正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他的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精巧的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简洁、明快、朴实优美、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等表现方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原贴:莫泊桑小说艺术特点???
王洪淘3435
在艺术上她把传统与现代、通俗与经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取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就小说而言,她的作品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蓝月丫丫
章回体小说的艺术特点是:
1、题目
章回小说的每一回合的标题往往是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词句,比如《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立首功”,都能准确地概括出每一回大致上的内容。这也符合了当时民间艺人为了吸引听众而使用这样的标题来点明内容。标题一般也比较简略,使人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2、内容
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章回小说往往分成三大类,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怪异。大多数的章回小说都是历史演义,顾名思义,这类的章回小说都是以历史为基础而编写出来的,但为了使小说内容精彩,制造一定的矛盾,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英雄特色或者是一特定的主题,作者都会大都是写得“三分实,七分虚”。
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中,把曹操的奸诈狡猾、嫉贤妒才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之中有些内容是反其道而行之,把曹操在历史上所做的功过一概不提,而极力去描摹诸葛亮的神通广大,甚至记叙了一些该人未曾做过的事件。
这是章回小说的特色,能够极力渲染一些英雄豪气,是一种艺术手法的体现,中国章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会把二者混淆起来,而真正要了解历史,还是应该去读特定的史书。
相关如下
章回体小说的相关简介: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宋元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篇幅较大,为讲述方便,实行分卷分目,每节标明题目、顺序,这是小说最早的分回形式。经长期演变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
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代,中国的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
坏蛋大叔
金庸的小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小说里的人物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由于金庸本身阅历丰富并且他的思维比较活跃,所以他在写小说的时候,就赋予了很多角色独特的灵魂,更是继承了很多古典小说的精华,开创了小说的新纪元。而且金庸笔下的角色们都是重实在轻表面并没有长篇大论的描写他们的容貌或者是生字,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完整的人物性格。
比如说金庸笔下塑造出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比如香香公主,小龙女,张无忌等,这些角色都是被读者所喜爱的。而他这种写法也更加的使读者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小说变得更加活灵活现,但又不失小说情节塑造的饱满。特别是描写小龙女那一段,写的非常飘渺,但又恰到好处,让大家心里有了一个模糊的,仙女般的小龙女的模样。
说到金庸小说的结构意识,它是大有大的特点,小有小的玲珑,而又大小恰到好处。在五四运动之前由于没有传入西方文学的架构,所以金庸一直保持这一个固定的秩序,按照时间或者是帝国的顺序来描述故事,而自从无字之后,西方的很多小说文化传入中国,金庸便很快接收了里面的精华部分,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小说里面。
而有了之后,比较丰富的文学架构就使得小说变得异常精彩,比如《天龙八部》里面有三个男主人公,但他们三人是不同的,出场却又穿插的非常自然,让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他们三个人的平行世界,而不觉得他们是有先后顺序的。而在武侠小说里面一般都会有些许的感情,像金庸将这种感情线也把握的十分恰当,并不会显得整篇小说是由感情线牵动的,而又让人觉得里面的感情内容很丰富,但却没有喧宾夺主。
阿呆snow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玻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偌大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张爱玲喜欢用紫色、金色等浓艳色彩的字眼,而本来代表着高贵富丽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从来给人的都是一种绝望的凄怆,在艳丽的字眼背后掩盖的是满眼满心的荒凉。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丝、银粉、桃红等等一系列标志着喜庆的富丽的色彩和青、绿、紫等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相对照,一暖一冷,一艳一晦,一喜一悲,这种鲜明而又参差的色彩对照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视觉上受到猛烈的冲击,烘托出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给人以无边的联想,让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种凄凉和了无生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恐惧。这段色彩分明,描写细微的文字写出了芝寿无边的绝望,使读者对芝寿的悲惨处境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通过芝寿的绝望、悲惨也从侧面进一步的达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态人生、变态心理的目的。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
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色戒》是关于王佳芝通过美人意图计杀害汉奸易先生,最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却惨遭杀害。
张爱玲的散文虽然不如小说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国的日夜通过一个妓女的视角描写周遭的一切。其它作品如谈音乐、谈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关于某种事情的看法,但是张爱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议论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说的几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kongyanami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学爆炸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有其重要的社会历史背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也是与拉丁美洲特殊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拉美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在拉美繁荣昌盛,是因为“它适应和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说过:“拉丁美洲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为此,我总是愿意举美国探险家F·W·厄普·得格拉夫的例子。上世纪初,他在亚马孙河流域做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旅行,大开眼界。他亲眼看到许多东西,比如:有一条沸腾的河流,鸡蛋放进去五分钟就能煮熟;有一个地方,人一说话就降倾盆大雨;在阿根廷南端的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极风把一个马戏团全部吹上了天空,第二天渔民们用网打上了死狮和长颈鹿 。”马尔克斯强调,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以“神奇的现实”为基础的。“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属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似乎是神奇的东西,而对我们来讲则是每天的现实。”他曾这样概括具有魔幻色彩的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即使是日常的生活也光怪陆离。这是一块放浪形骸又极富想象的土地,因孤独而耽于幻觉和种种错觉的土地 。”
艾宝冰琪
张爱玲的小说,贡献最大的是再现了大上海时期的社会风貌,她塑造了一些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白流苏,曼桢,娇蕊,曹七巧等,文思细腻,感情世界很敏感。并且她的语言很有特点有许多经典语录,她笔下的女人多有悲惨的结局,更多的是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如心理变态的曹七巧和有恋父情结的许小寒。。。。。我认为张爱玲的文章文学含量并不高,读读解闷倒不错。她的作品以写女性为主。以爱情为主线!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周伊面
读过受戒。个人很喜欢。汪曾祺小说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静下心来品味。
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实最大的特点还是一种古典美学思想吧,力求和谐自然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
熙嗰嗰
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
原贴:莫泊桑小说艺术特点???
florence_land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mrsun_australia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刘东南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jayooliu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TianCedar
zacaocongsheng
youyouismm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
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色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以下分而论之。
{一}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偏重于客观生活的描述。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
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文学作品中,惟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
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 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
甚或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三}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
小说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
丰富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与情节的充分展开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则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
三者互为作用,构成了小说世界。因此欣赏小说也就应该根据小说的基本特点,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首先把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2其次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读者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牵引,以致忘了人物。其实除了部分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着重于表现情节和事件外,近现代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塑造人物为主。
3再次把握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认识各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立场,从而理解事件具有的思想意义和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此外,欣赏小说还可以从各种角度品位小说刻画人物、铺叙情节和布局结构的各种艺术技巧,诸如肖像勾勒、心理摹绘、细节点睛、对话妙语、伏笔技巧和构思匠心等等,都可以程度不同的收到审美的效果。
原贴:小说有哪些艺术特点
天乐在路上
①结构特色: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风波是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赵七爷的出场使风波骤然强化.赵七爷的盘在头顶上象道士一般的辫子放下来了,且幸灾乐祸地质问七斤的辫子哪里去了,使七斤,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事件骤变,发展.最后又以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皇帝没有坐龙庭"而矛盾消解.
②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选择生动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③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在环境描写上,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由借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作了成功的展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limi_rich
虽然通常将他算到侦探小说当中,不过我认为他的小说兼顾侦探、恐怖、科幻的风格。听说当时欧洲的官家侦探按照他小说的模式来侦察案件,不过我认为有点过于夸大其词了
原贴:爱伦坡小说的艺术特点
1391443784
我看过几部爱伦.坡的小说,其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他自称其小说特点在于“把滑稽提到怪异,把害怕发展到恐惧,把机智扩大成嘲弄,把奇特变化为怪异和神秘”。 他的作品中丰富的想象、不同寻常的内容、新奇的手法,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意识的刻画,对现代西方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贴:爱伦坡小说的艺术特点
众魔麻烦你
我觉得爱伦坡的小说总的来说是解密的,类似于福尔摩斯,都是强调推理,但是爱伦坡的推理并不像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那样严谨,而是表面是推理,但重点却是他所渲染的一种古怪离奇的气氛,这二者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异样的艺术效果。而且他的小说不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而是表现出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这种风格不是很喜欢。
原贴:爱伦坡小说的艺术特点
jimmy_vianna
1、题目
章回小说的每一回合的标题往往是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词句,比如《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立首功”,都能准确地概括出每一回大致上的内容。这也符合了当时民间艺人为了吸引听众而使用这样的标题来点明内容。标题一般也比较简略,使人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2、内容
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章回小说往往分成三大类,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怪异。大多数的章回小说都是历史演义,顾名思义,这类的章回小说都是以历史为基础而编写出来的,但为了使小说内容精彩,制造一定的矛盾,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英雄特色或者是一特定的主题,作者都会大都是写得“三分实,七分虚”。
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中,把曹操的奸诈狡猾、嫉贤妒才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之中有些内容是反其道而行之,把曹操在历史上所做的功过一概不提,而极力去描摹诸葛亮的神通广大,甚至记叙了一些该人未曾做过的事件。
这是章回小说的特色,能够极力渲染一些英雄豪气,是一种艺术手法的体现,中国章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会把二者混淆起来,而真正要了解历史,还是应该去读特定的史书。
章回体小说的相关简介: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宋元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篇幅较大,为讲述方便,实行分卷分目,每节标明题目、顺序,这是小说最早的分回形式。经长期演变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
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代,中国的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
清风1383367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食品技术培训
n你好。
AAAA.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
BBBB.史诗性:力图把握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描写
茅盾是一个胸怀大志、眼界开阔、学贯中西的大作家。他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和风格雄浑、气势壮阔的作家,如大仲马、司各特、左拉、巴尔扎克,特别是托尔斯泰等。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就是那种对于充分表现时代性的史诗风格的自觉追求 . 茅盾和鲁迅一样,都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但鲁迅是把为人生和改良这人生与改造国民灵魂联系在一起,以启蒙主义和思想革命为宗旨;茅盾则着重表现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关系;揭示时代对于人的命运的影响。因此他总是力图把握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巨大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描写。宏大的构思,超强的笔力,大规模地、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展现了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示了近代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的历史命运,具有整体规模的艺术编年史特征。
《霜叶红似二月花》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的社会面貌
《虹》呈现了五四到五卅历史进程中的壮剧
《蚀》(《幻灭》、动摇和《追求》)所概括的是大革命到南昌起义前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和精神状矛盾和斗争
《林家铺子》和《春蚕》等深广地揭示了 30 年代中 期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腐蚀》揭露的是抗战后期“雾重庆”特务横行、豺狼当道的黑幕。在这样一部“编年史”中,时代风云的变幻,人民革命的起落消亡,帝国主义侵略的魔影,旧中国腐败与黑暗的景象,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使之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
适应这种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生活,大规模地描写社会面貌的要求,茅盾在创中多选择艺术容量和载重力较大的中、长篇体裁,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广阔的眼界,高超的文学技巧,以及艺术探索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二、时代性:倾心于直接关系社会变革的重大题材与主题
倾心于描画时代激流的大波大澜,善于及时抓住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斗争和事件来反映时代 的变革。世界著名汉学家普实克说:“茅盾善于抓住和反映现实, 他对当前现实倾注了全部注意力,这是他的特点。世界上伟大的 作家很少有像茅盾那样把自己的创作和当前的现实、和当前重大 的政治与经济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茅盾经常从刚刚过去的年代所发生的事件提取素材,把他同时代人记忆犹新的事件刻画成 艺术品。”
《蚀》(《幻灭》、动摇和《追求》)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除了蒋光慈的短裤党外,《蚀》是一部最早最及时而规模更大、艺术上更成功的反映大革 命的小说。在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后,我党举行了八一南昌起义, 8 月 3 日至 6 日,起义部队和领导机关相继撤离南昌,准备进军广州,建立广东根据地。茅盾因在九江阻隔,赴南昌未成,于 8 月下旬潜回上海,仅用四个星期就写完了《幻灭》,起义部队尚在转战途中,小说就写了强惟力重返南撤的起义部队的情节。动摇和《追求》也很快完成。《蚀》可以说是一部时代的风云录,它紧扣时代的脉博,迅速及时地反映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全过程,再现了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变和大革命时代的复杂面貌。因此它可以说是新文学第一部真正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转变的最成功的收获。
《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也都直接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带有普通意义的现象,触及政治上、经济上的敏感问题,揭示了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
虽然题材并不是作品成败的决定因素,但那些直接关系社会变革的重大题材毕竟比日常生活题材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容量和社会价值,更能展示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更能深入地开掘其思想意蕴,提炼出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例如,蚀 ) 、《野蔷薇、《虹》等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时代青年,特别是时代女性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考验,对光明的追求,对革命的向往;《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通过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与经济困境。
三、现代性
与时代性相联系的是茅盾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1 、以现代理性审视社会人生
作为创作主体,茅盾具有开放的现代意识。
主要表现为以一种客观得态度对待现代工业文明。也许是因为从他的家乡乌镇到大上海只有半天的路程,容易受到都市现代生活的影响,也许是唯新派的父亲在遗嘱中希望他长大以后学理工,也许是他从小受到工商业气氛的感染,他对现代都市和现代工业文明乃至现代生存环境一开始就能以一种健全的心态主动地适应和接纳,特别是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更能以客观的态度和现代的价值标准去科学地评判社会的真假是非和善恶美丑,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改造运动,介入时代生活的主流。
他既没有像某些乡土作家那样对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产生厌恶对立情绪,也没有像某些新感觉派作家那样,过分地欣赏都市生活的异化现象,粘滞于机械飞转抛洒出来的油腻,而是从现代大生产中吸取了科学求实精神,从资本运行中看到了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他对于文学的现代化也有自觉的意识,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和准备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开始,它才真正开始自觉的现代化进程,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和撞击中从古典走向了现代。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未必意识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而茅盾始终是与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革命先驱者们一同战斗的,从提倡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直到走向革命现实主义,他始终自觉地主动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上探索中国文学的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建设的宗师和巨匠,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都市小说家。
【可以吗?具体可看资料。采纳啊哦~~】
原贴:矛盾小说的艺术特点
麦子
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原贴:艺术特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筱芊小公主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编辑本段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编辑本段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编辑本段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 比喻 拟人 反问 设问 借代 夸张 排比 反复 象征 寄托等,
编辑本段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编辑本段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表达方式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编辑本段关于其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 议论 叙议结合 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欲扬先抑等,数量不限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选材剪材;④行文的结构;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表达技巧也可以分为一般技巧和辨证技巧两大类。 一般技巧又可以分为: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对比、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方面)、巧合(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要素构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意识流与拼贴画。 辨证技巧又可以分为:虚与实(实就是实写,虚就是虚写。)、疏与密(疏就是略写,密就是详写。)曲与直(直就是平直,曲就是曲折。)、动与静(有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两种主要方式。)、除此以外,辨证技巧还有“抑与扬、张与弛、隐与显、少与多、庄与谐、断与续”等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原贴:艺术特点包括哪几个方面
我爱三顺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 德国文学
耶拿派:
1 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
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
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二 英国文学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代表作古舟子咏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齐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司各特:(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 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三 法国文学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树起浪漫主义的旗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夏多布里昂:
基督教的真谛:包括两部中篇:
《阿达拉》:写了一个发生在北美原森林的故事。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主人公:印第安人:夏克塔斯、部落酋长之女:阿达拉。
勒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
史达尔夫人:
拉马丁:诗集《沉思集》
缪塞(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世纪儿的忏悔(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
乔治?桑:
安蒂亚娜:成名作
康素埃洛《安吉堡的磨工》:具有空想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
《魔沼》:田园小说
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四 俄国文学(19世纪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
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反专制、争自由)。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
普希金和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的创作形成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潮。
莱蒙托夫:(诗歌基本的主题:对自由的渴望)
《恶魔》:代表了莱蒙托夫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当代英雄》:俄国早期小说的杰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的典型。主人公的自我剖析和日记形式,被誉为“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五 美国文学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代表作《见闻札记》
库伯(被称为“美国的华尔特? 司各特”):
水手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
“边疆系列小说”包括:《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等。
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
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爱默生:散文集
霍桑:《红字》(长篇小说) 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丁梅斯代尔。
表现了宗教对人性的摧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被称为是一部“心理罗曼史。”
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顶峰的产物。包括:
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其它国家文学:
密茨凯维奇: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诗剧《先人祭》、长诗《塔杜施先生》。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自由与爱情
术语解释
东方叙事诗:
1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2 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拜伦式英雄:
1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2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后还是以失败、死亡告终
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
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曼弗雷德:表达了拜伦“世界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
成熟的形象。
该隐(诗剧):取材《圣经》主人公:该隐是敢于怀疑思考,有自己的欲望与要求的年轻人类的代表。
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
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
米的小小屋
该书的主题具有丰富多元的特质,而对爱情中人文精神的探讨应该是小说的核心主题,这一主题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引起人们对爱情主题中人格尊严、相互尊重、信守承诺的问题的深深思考。选自百度百科
坐看云起
一.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
摩诃摩耶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高贵出身的美丽女性,她与同村的男青年罗耆波青梅竹马,互生情愫,按理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当心上人罗耆波向她表白并提出私奔去结婚的想法时,她脑子里却在回旋着这样的念头:“多少世代以来摩诃摩耶的家族就以名门望族而自豪,我怎么能够同意嫁给像罗耆波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呢?恋爱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深受当时种族制度毒害的她并没有答应罗耆波的求婚,甚至认为是自己过去轻率的行动使得他怀有这样大胆的希望。
更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当摩诃摩耶知道自己即将被丝毫没有人情味的哥哥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男人时,竟然没有一丝儿反抗的表示,甚至在新婚后第二天就成了寡妇时,也没有因此而过于悲伤。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摩诃摩耶已经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了,她的心灵在长久压迫扭曲的环境中被腐蚀折磨坏了,竟也成了封建礼教的保护者了。我无法相信,腐朽落后到了极点的封建教化竟然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留下了如此难以磨灭的影响,乃至于完全扼杀了她原本应该有的青春和生命力,这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教义是扼杀人性的、极其不道德的事实。
而摩诃摩耶在经历殉葬,大难不死后,既想立马见到心心念念的爱人罗耆波和他一起私奔开始美好的新生活,又担心自己在大火中已经残缺的容貌被对方看到而遭到嫌弃和拒绝。在经历了内心挣扎后,她终于迈出了勇敢的那一步,她去赴罗耆波的约了。老天爷的眷顾,让她有了再活一次的机会,这也是她第一次对不公平的命运进行反抗。
而罗耆波,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也是显然易见的。小说中摩诃摩耶在从火葬场死里逃生与他重逢后,他内心感到十分激动和欣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面纱隔开的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却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自在地相处了,罗耆波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从前认识的那个摩诃摩耶,他暗自思量:“自然在人与人之间安置的栅栏已经够多了。摩诃摩耶更像古代的英雄迦尔纳,一出生就带着避邪的护身符。她身子周围本来就有一道无形的围墙。现在她仿佛是再生了一次,来到我的身边,周围又加上了一重围墙。她虽然总是在我身旁,可是又遥远得使我永远不能接近。我坐在她那不可侵犯的魔力圈外,以一种不满足的如饥如渴的心情,企图穿透这薄薄的而又深不可测的奥秘;恰如天上的星星一夜又一夜地消磨时光,想以永不闪动的低垂的目光看透黑夜的奥秘而终不可得。”
从这里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罗耆波是十分孤独的,他倾慕着美丽的摩诃摩耶,从前不可得,如今终于排除万难可以在一起生活,却不能得以亲近。但尽管如此孤独,罗耆波还是没有选择离开摩诃摩耶,他是真正地爱着摩诃摩耶,不愿意让她再次受伤。但与孤独同时困扰着罗耆波的,还有那如饥似渴的不满足,时间越久,在他心里的疙瘩也越来越大,终于在一个静寂的夜里他揭开了心爱的摩诃摩耶的面纱……
小说以其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深受封建教义荼毒的人物内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吞噬人性的真相。同时这也更好地加强了小说所要烘托的悲剧气氛和批判力量,让读者以身临其境的角度感受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我仿佛能听见旧时代下女性在封建男权的压迫下不得不蹑足走动和低声抽泣的声音,对摩诃摩耶不幸的命运感到深切的同情。
二.偶然性与必然性重叠的情节安排
在小说摩诃摩耶中,女主人公摩诃摩耶在其哥哥的安排下被迫与一个濒死的老婆罗门成婚(古代的印度社会宗教盛行,而当时主管祭祀仪式的祭司就被称为“婆罗门”,按照小说中的交代,男主人公罗耆波的身份也是婆罗门,只不过是个身份微贱的“婆罗门”),结果摩诃摩耶在举行婚礼的第二天就成了可怜的寡妇,还要按照当时印度的习俗给这个素不相识的丈夫殉葬。这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实却暗含着所有旧时代女性必然走向的人生结局。在那个封建婚姻制度和种姓制度盛行的时代,妇女们已经完全丧失了自主的权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听从家族男性的安排,她们的身心被拴上了重重的铁链,无处可逃。而等待她们的命运,除了顺从就是灭亡。
但在进行残忍的火葬时老天爷又突降大雨,使主持大典的人全逃到小屋里去了,摩诃摩耶这才能解开绳索而幸免于难。这里又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摩诃摩耶居然没有被火烧死,而救她于危难之中的,却是阴晴不定的老天爷。有人可能会说是泰戈尔点亮了主角光环的作用,若是女主人公就这么死了,后面的故事还怎么发展下去呢?但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作者没有安排男主角(罗耆波)来救摩诃摩耶,而是找了一个最不受人类控制的角色(老天爷)来解救摩诃摩耶呢?我想是因为作者知道在当时封闭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人敢冒着大不韪来解救摩诃摩耶,即便是深爱着摩诃摩耶的罗耆波也不敢,小说中也提到他最多只敢以自杀的方式或者干些别的可怕的事情来救赎自己,或是期待自然的力量,而对于亲身解救摩诃摩耶,却只字未提。
泰戈尔正是因为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对当时女性凄惨的命运感到深切的同情和不忿,所以他才能用这样饱蘸着深情的笔触,去刻画出摩诃摩耶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女性形象。在写作时又将情节发展的悬念性、传奇性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从而使这部作品产生了既扑朔迷离而又切实可信的艺术感染力。
三.留白手法的运用
当摩诃摩耶在经历劫后余生赴约来到罗耆波的家后,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终于团聚在了一起。但是他们不能久留,必须得马上远离这个地方,逃到罗耆波的东家那里去。于是“在那个狂风暴雨交加的日子里,这两人避开大路。在旷野里走着,因为恐怕路旁的大树会倒下来压着他们。狂风在后面赶打着他们,好像要把这一对青年赶离人间,推向毁灭。”在如此恶劣的天气环境下,本应呈现这两个年轻人互相陪伴、扶持的温馨场景,但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对于他们赶路的经过却没有叙述,只对周围的环境作了简单的描写,更是用“毁灭”一词作为结尾。而想毁灭这两个年轻人的,正是先前解救了摩诃摩耶的老天爷。老天爷给了她重生的希望,却想要再次剥夺她年轻的生命。在阅读全文后再次揣摩,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毁灭”其实也预示着摩诃摩耶最后悲剧的结局。
在小说的结尾,当摩诃摩耶在大火中毁容的脸庞时最终被罗耆波揭开时,她瞬间从睡梦中惊醒了,并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离开了床,再也没有回来,哪儿也找不到她的踪迹。作为一个高傲的女孩,她的自尊和隐私在面幕被揭开的那一刻也被打入了最深的低谷,她无法容忍自己残破的面容被爱人以这样的方式看到,于是她决绝的选择了离开。没有人知道摩诃摩耶去了哪里,最终结局如何,留给我们的只有长久难以平平复的“沉默的怒火”和“长长的瘢痕”……
结婚——殉葬——重生——相聚——出走,摩诃摩耶悲惨的命运和她在面对不幸时的冷静和泰然,都在一次次地揉搓着读者的心,让人不忍心再看下去,但又着实对小说的结局感到好奇。泰戈尔不是一个创造美好童话的作家,他没有为这个故事编织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只有当你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才能找到打开摩诃摩耶心门的钥匙,这也正是泰戈尔的伟大所在,他不点明结局而结局却早已注定,这更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活在旧时代下的女性身不由己的命运。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一面对女主人公摩诃摩耶悲惨的命运而感到同情,一面又对当时印度残害人性的等级制度和寡妇殉葬这样的陋习而深恶痛绝。泰戈尔不愧为世界文学巨匠,他不刻意安排什么,却总是能运用最平实的文字来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即使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当中,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信念,想来这也是他的作品流传于世、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