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如题,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晋代常璩撰。全书共十二卷。《华阳国志》记事范围,从时间上始于远古,终于晋永和三年;地域涵盖西南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州县。无论从时间范畴或空间范畴来看,...

西晋·常璩

最新跟帖
长羽毛的多多

长羽毛的多多

你好,谢谢邀请。

六出祁山吗?错!实际上只有二次出祁伐魏。

(诸葛亮北伐地图)

小说《三国演义》中,上演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经典战役,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演义通俗易懂,老百姓便于理解,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使得家喻户晓。后来“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五次北伐,两次出兵祁山。

诸葛亮一生共有五次北伐曹魏,分别在公元228年春、公元228年冬、公元229年春、公元231年春、公元234年春。而其中又只有两次从祁山出兵!

(诸葛亮)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诸葛亮看中魏国朝政更替,势必有一些暗流势力涌动,致使魏国政局动荡,便早早开始筹备军资、训练士兵,做好进驻汉中的战前准备。为此还在扇动舆论方面做足了功夫,我们后来妇孺皆知的《出师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通过《出师表》诸葛亮向刘禅表明统一三国、兴复汉室的宏大愿景,得到了朝中上下的支持。

公元228年春、公元231年从祁山出兵北伐。

公元228年,在经过两年的充足准备后,诸葛亮派邓芝、赵云出兵吸引曹军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从祁山进攻。眼看来势汹汹,沿线许多郡县纷纷投降归服,胜利之余还得到一员大将——姜维。曹叡见前线形势紧急,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张郃、曹真分兵抵抗蜀军进攻,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派出马谡迎战。马谡遇上张颌,惨遭大败,第一次北伐也就落下一段落。

公元231年
诸葛亮率大军再次攻入祁山,时曹真病重、司马懿据守不出。诸葛亮割麦于上邽,司马懿追亮至卤城,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在五月时,双方最终交战,蜀军大胜,张颌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为何民间却说是“六次北伐”了?

公元230年,曹真请求曹叡对蜀军进行反击!魏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强国,总不能一直任你蜀国挑训,从军事实力、土地人口、文官武将等等方面来看,都比你蜀国要强,在曹真的再三请求下,曹叡同意出兵,并派出强大陣容,由曹真领衔,司马懿、张颌配合主力出击。

但“人算不如天算”,仗还没开始打,老天爷就下了十几天的大雨,冲毁曹军栈道,致使曹军不战而退。一场大战就这样草草收场。因此后来人们也把这次“”北伐”算在内,就成了后来的“六次北伐”!但历史的真相却只有“五次北伐。”这一次只能算做是曹真伐蜀!

祁山在今何处?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也就是说在甘肃省内。我们不多说,见下图

祁山为何如军事地位如此重要?

古道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时候打仗,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极其方便的交通要道,除了有高速公路、铁路之外,还可以通过水运、空运输送后备物资和人员。古代打仗,后勤运输除了陆路,有就是水路。

祁山陇右东接秦川,依丝路古道、渭河一线相通,是连通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交通要道,经过祁山道,然后取上邽,最后取街亭是诸葛亮北伐的规划之一。只要能在陇西站住脚跟,便能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威逼魏国!可见祁山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


我们前面说到,除了陆路运输,还有水路运输。祁山西北方向不远处就是礼县,而汉水就从礼县境内流淌而过。可以帮助西蜀军队解决相当一部分的后勤来源,对蜀军来说,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粮草运输通道。所以祁山对蜀军北伐的胜利与否,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一步!!

我是爱历史的文史金蝉,文中不免有不足之处,欢迎您的斧正。

Echo不只是回憶

Echo不只是回憶

三国时期最壮烈的战争,那当属北伐战争无疑。当时的蜀汉仅有益州一地,尽管综合实力都弱于曹魏东吴,但蜀汉上下有理想有担当,诸葛亮多次兴兵北伐,发誓一定要还于旧都。而诸葛亮所主导的这些北伐战争,在后世也被称为六出祁山。很多朋友都以为诸葛亮北伐都从一个叫做祁山的地方出兵,但实际却不是这样。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实际上,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仅仅“两出祁山”。所以,祁山的军事意义没有提问问题的人想的那么重要。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部、西汉水北侧;西起平泉大堡子山,东至盐官镇,绵延约50里。原来叫做祁山乡,2014年改为祁山镇。




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祁山其绵延约50余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地势颇高,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而祁山更是扼蜀陇之咽喉,势控攻守要冲,也因此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而祁山附近,若沿山中道路行走,便可直接出川入蜀,也正是如此,此山中道路又被称作祁山道。虽然这条道路有些崎岖不平,但是若与其他四条由汉中穿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宽阔、平缓的。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诸葛亮在这几条道路中,定然也会选择祁山道。


从地图上来看,对蜀汉而言,曹魏在东北,而祁山在西北,为什么打曹魏不往东而要往西呢?简单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西北地区曹魏统治力量薄弱,而且马超经营多年,在氐、羌少数民族内威望很高,可以利用;二是诸葛亮性格谨慎,没有考虑毕其功于一役,而希望先消化西北,徐图渐进。祁山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正好作为跳板伺机进攻。


而祁山之道并无多少天险,也就难以阻碍蜀汉行军。而诸葛亮又把北伐战争称作"兵出祁山",也就不难看出祁山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军事意义。


由此可见,祁山如今大致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正是由于祁山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等因素,才会使其有如此重要的军事意义。


你是如何看待祁山的军事意义的?

糖果王

糖果王

答:“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实际上,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仅仅“两出祁山”。

所以,祁山的军事意义没有提问问题的人想的那么重要。

祁山在今天的甘肃礼县东面、西汉水北面,并不是很高,其最高主峰仅为海拔237米,但绵延约50华里长,沿山中道路行走,可以出川入蜀,故该山中道路被称为祁山道。

既是山中道路,肯定崎岖不平。

但是,和其它四条由汉中穿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相对宽阔、平缓,便于行军和运输粮草。

所以,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有两次选择了祁山道。

但北伐的目的,是打倒曹魏政权,兴复汉室。

而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在许都,离蜀汉集团的政治中心远着呢。

那么,诸葛亮北伐的初期目标,是拿下长安——长安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曾挟迫献帝迁都于此,一旦取下长安,也可以看作是完成了“兴复汉室”的一半大业了,政治意义非凡。

当然,军事意义也非常重大——可以据长安控制关中,关中可是当年汉高祖成就王业之基也,切断洛阳与陇右地区的联系,从而将陕、陇、蜀连成一片。

但是,从地图一看,我们就不难看出,和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是离长安最远的。

诸葛亮如此舍近求远,实属无奈,所以,又谈什么祁山“军事意义如此重要”呢?

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可比祁山道重要多了,这四条道都有魏兵重点盯防。

陈仓道,就不用多说了,当年韩信出汉中,走的就是这条道,太有名了,天下皆知,曹魏防蜀,必定扼守此道。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走了陈仓故道,出散关,围陈仓,后因道路难行,粮运不继,被迫退兵。

褒斜道在褒水和斜水这两条河流的谷地之间,褒水源出秦岭太白山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诸葛亮考虑过利用小船通过这两条河流运粮以缓解后勤压力,最后一次北伐走的就是这条道,一直打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但他本人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仅止步于武都、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又重走祁山道老路,也是因为粮尽退兵。

我们不难看出,这五次北伐,诸葛亮宁愿重走失败过的祁山道老路,都不考虑子午谷道。

子午谷道是从汉中到长安的一条捷径,道路虽然险峻,但却具备了实施突袭战的条件。

当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道奇谋”,指的是由他领奇兵出子午谷,诸葛亮领正兵走祁山道,正奇结合之策,其实是可以一试的。

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认为太险,舍弃了。

fogy

fogy

祁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之东、西汉水北侧。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六出祁山』成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而在史书中,诸葛亮出祁山只有两次,然而即使如此,祁山在蜀汉北伐中的军事意义仍然再重要也不为过的。

从伐魏的角度,出祁山无疑相对迂回绕远,对于综合国力相对较弱的蜀汉来说,迂回绕远,长途远袭,走上拼后勤、拼国力的道路,似乎并非最佳选择,因此有观点认为,出祁山不是好的战略,祁山的军事意义也不是非常重要。

其实不然。前面讲到,祁山在西汉水北侧,除了西汉水,此处还有嘉陵江等水系,这里的水系以及依托这些水系的交通运输是诸葛亮北伐时候考量的重要因素。

后来曹魏任命邓艾担任安西将军对抗姜维之时,曾经针对其他人认为姜维军力已竭无法再出的观点指出:

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

蜀汉军队相对曹魏军队远来是客,但是因为可以利用河流漕运,反而是逸的一方,这就是诸葛亮看重祁山的关键原因所在。

掌握了祁山这个地缘上的关键节点,诸葛亮才能充分利用河流进行水运,蜀汉大军需要的后勤支援才能达到当时条件下的最高效。

因此,出祁山虽然从路程上是迂回绕远,但从兵力后勤等诸多资源的整合来看,确实最为高效的,因此出祁山是一个好的战略,祁山的军事意义也相当重要。

宸极

宸极

在汉末三国这段历史上,刘备的西蜀国建立以后,贵为丞相的诸葛亮曾经亲自带兵六次北伐,六出祁山,为夹缝中生存的西蜀国、为恢复汉室,统一全国,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这个祁山究竟在哪儿呢?诸葛亮为何这么重视这个地方呢?



一,祁山的地理、战略位置

原来,祁山位于甘肃礼县城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山脉呈东西走向,绵延约有50多里。

祁山山势高耸,景色秀丽,山峰对峙,自古就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因祁山地势险要,扼蜀陇之咽喉;势控攻守之要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而成为三国时魏、蜀两国反复争夺之地。

祁山海拔237米,是礼县境内最高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城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它的下游几里地,有一个地方,崖石对峙,流急滩险,名叫“阊门”。



二,诸葛亮六次北伐

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六出祁山。

第一次

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表明自己光复汉室的决心。次年(公元228年)四月,诸葛亮亲率主力第一次北伐中原,也就是《三国演义》里说的一出祁山。第一次北伐的战果是陇右的天水等三郡归蜀。

但是由于先锋马谡不遵将令,刚愎自用,擅自将大军屯扎在山顶,司马懿大军围困,马谡丢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致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无果而终。

第二次

同年冬,诸葛亮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无奈退兵。



第三次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他派大将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诸葛亮本人亲率大军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

第四次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第四次带领大军北伐。他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魏延击败。

第五次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麦积区)。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诸葛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郃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



第六次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第六次北伐,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病逝于军中。

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解读

在这六次战役中,诸葛亮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到了祁山南的建威,也就是现在的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的整体战略行动。

因为第六次北伐其实是半途而废,故此,人们一般经常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其实,诸葛亮北伐行动一共是六次。



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单纯从军事上说,就是冒傻气。他明知道蜀国兵力薄弱,根本就不是曹魏的对手,但还是做着劳而无功的事。”

说实话,用这话判断当时的西蜀、曹魏形势,并没有错。诸葛亮做的那些努力,后来也的确证明,不但耗费了西蜀大量人力(牺牲)、物力(物资消耗)、财力(金钱损耗),也直接导致了后来西蜀国国力越来越空虚的现象。

其实,这也难怪诸葛亮。西蜀国当时的现状,就是那样。无论从经济上、政治上、人才上,别说疆域广大的北方曹魏,西蜀难以匹敌,就连富庶的江东孙权,西蜀都比不上。先天不足,只能从后天来补,或许这就是诸葛亮之所以殚精竭虑北伐中原的目的和想法。因为西蜀不管再怎么发展,怎么休养生息,恐怕也只能是弱势一方,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以求转机。因为什么?你修养生息,发展生产,人家曹操也在修养生息,发展生产。你以为你修养生息,就可以超过北方的曹魏吗?绝对不可能。另外,诸葛亮当时或许认为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在仅剩的时日内,想做尽量多的工作,以报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

这或许就是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非要勉强为之”的原因和想法。



四,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重大历史、现实意义

上面我们说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假如什么事都用“利益”和“可能”这两把尺子来衡量,那无疑是渺小的,在现实中也是什么都做不成的。

1,诸葛亮明知不敌,仍然执意北伐的行动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迹,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称道;他为蜀汉统一事业表现出的百折不挠、鞠躬尽瘁的精神,也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

因此,“六出祁山”的故事,既是诸葛亮晚年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代称,也成为一个集团为理想、信念执着追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与意志的象征。



六出祁山,与其说是六次军事行动,倒不如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个人认为,尽管诸葛亮率领大军六出祁山,收效甚微,但我们绝不应该以他的实际战果来评价他的英勇行动。这种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的精神,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尽管多灾多难,但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生生不息的原因。

何况,自古就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英雄。军事行动也同样如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整体上说是不成功的,但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努力,却是不容抹杀的。诸葛亮本人,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忠心耿耿的智者化身,因而受到后世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爱戴,也就不足为奇了。

故此,诸葛亮六次北伐,已不仅仅是几次战役所承载的军事行动,已演变、升华为一种弱者敢于主动撼动强者的强大精神力量。

2,孙中山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毅力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当时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但辛亥革命却意外地成功了。这就是当初孙中山先生屡战屡败、屡败仍然还要继续屡战的原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它更多的是反映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假如孙先生当时没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中华民国也不可能建立。



3,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成功实践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时候,全国只有53名党员。1927年,已经发展到57900多名党员。就在这一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在全国一片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毛泽东适时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思想,就犹如茫茫夜色中点亮了一盏明亮的指路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也鼓舞和教育了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以非常微薄的力量,越战越强,以小米加步枪这样低劣的装备,全靠团结奋斗的一腔热血,强大的信仰力量,经过无法言说和形容的艰难困苦,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开创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上也可以生长出灿烂夺目之幸福之花的道路。



实践证明,诸葛亮恢复汉室的努力的确是失败了,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卵击石”的精神,旺盛的斗志,以及他失败的经验、教训,却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后人迎着千难万险,努力向前。这或许才是“六出祁山”最深刻的内涵所在。

我的小熊

我的小熊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然而有五个不同的”祁山”?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这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事件。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祁山”大致位置在今天甘肃礼县境内。可是这个“祁山”到底在哪里?具体指的是哪一片地区呢?为什么会有五个“祁山”的说法?让我们一起揭开层层迷雾,来寻求近一千八百年前的历史真相吧。

1.三国时期的祁山堡和所在孤山

三国曹魏时期的祁山堡,就在今甘肃礼县城区以东的祁山乡,位于西汉水的北岸,后代地志一般称作“祁山城”或“祁山堡”。城堡所在的山峰地势陡峭,宋代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这样描述:“山围六七里,高数十丈”,方圆只有六七里,高只有几十丈,很明显这是一座不太大的孤山,而祁山城的规模也不会太大,屯兵的数量不会太多。

2.第二个“祁山”:甘肃礼县西汉水北岸的秦岭西端支脉

水经注》卷20漾水有记载:“汉阳(东汉时期天水郡改名为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岨,天下之奇峻。”

很明显这第二个“祁山”和第一个“祁山”并不一样,第二个“祁山”明显规模和范围要比第一个“祁山”大很多。而其实这第一个“祁山城”所在的小山,是第二个“祁山”山脉的一部分。

不过根据地方志直隶秦州新志卷二礼县山水记载这祁山堡,在县“东四十五里,与祁山不粘不连,平地突起一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巉削,上平如席,其下为长道河。”也就是说这祁山城所在的小祁山,虽然位置属于所在的祁山山脉,但是和祁山山脉并不相连,是相对独立的一座孤山。

另外综合各种史料,祁山堡即祁山城是曹魏在天水驻军的险峻要塞,诸葛亮数次北伐其实都没有能够攻占祁山城,而只是在祁山城南的西汉水边上另筑军营与之对峙。

3.今甘肃礼县境内西汉水南北两岸的所有秦岭支脉

水经注》卷20漾水记载:“建安水又东北,有雉尾谷水,又东北,有太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并出东溪,扬波西注。”

以上提到的小祁山,指的是今礼县东长道镇至西和县城途中,位于西汉水之南、与祁山隔河相对的石堡城所在的山脉。

根据古籍所载相关情况分析,礼县城区以东的西汉水河谷两岸山脉在历史上曾经统称为祁山,有南北之别。“祁山分南祁山和北祁山,而祁山堡居两大山系之中枢,以西汉水北岸为北祁山,西汉水南岸为南祁山。”

西汉水北岸的北祁有古城堡约九十余座,西汉水南岸的南祁有古城堡百余座,故祁山有二百四十八堡的传说。

4.今天甘肃南部西汉水流域的盐官川河谷地带

水经注》卷20漾水中引用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表里的原话:“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魏将邓艾亦说过姜维北伐,“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悬)饵。”

前面提过的孤山“祁山”面积狭小,还有西汉水南北两岸的“祁山”都是连绵的山区,不可能有千顷麦田,更不可能有万户这样一个汉魏时期大县的人口规模。

据学术界研究,当地适宜农耕居住的是今礼县以东的西汉水河谷地带,从东边罗堡川到西边永坪峡,“今名盐官川。这是块东西长约一百余里的河谷盆地,西汉水由嶓冢山(今天水县齐寿山)发源,自东西流,横贯全境。这里地势开阔,气候温润,土质肥沃。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居住,现由天水、礼县、西和三地分管。”

这片呈带状的一马平川,南北有多条西汉水的支流汇入,具有较好的水利资源,因而是当地主要的产粮区。

因此,古籍中所记载的“熟麦千顷”和“有民万户”的祁山,不仅仅指“北祁”或“南祁”山脉,还应该包括夹在其间的盐官川河谷地区。

5.今陇南地区

华阳国志》第七卷刘后主志载建兴六年春:“亮身率大众攻祁山,赏罚肃而号令明。”

很多后世学者由此认为这里的“祁山”是泛指整个陇南山地,并非仅指某座山峰或某条山脉。范围大约相当于现代甘肃省的陇南市全部(含八县一市)。”即包括今陇南市所辖宕昌、康县、成县、徽县、礼县、西和、两当、文县与武都区。

另外,从陇右天水地区翻越祁山、经陇南进入四川的道路网络,被统称为“祁山古道”或者“祁山道”。




lindamor

lindamor

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出蜀征战,其中两次是通过祁山出兵的,在当时曹操在蜀的东北,而祁山却在西北面,位于甘肃礼县东边,西汉水北面,延绵50多公里的山脉,说是山脉但是这里的山其实并不高,最高的地方不到,300米的高度,但是这个地方却是北面进入蜀的重要咽喉之一。

为什么诸葛亮讨伐曹操的时候不直接从东北方向,而是绕远路从西北的祁山出兵,其实是因为双方实力对比的原因,还有就是重防的原因,西北面曹操统治力比较薄弱,容易在这个方向获得突破口,以自己的最强攻击曹操的最弱,加上马超在这里经营多年,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

再者向来诸葛亮是出了名的用兵谨慎,在没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兵,在蜀的东北面,魏的西南面,曹操经营多年,重点的布兵区域,诸葛亮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在这里讨到便宜,诸葛亮利用迂回西北方向从祁山方向进攻曹操的薄弱之处,从而想通过这样出其不意的方式获得一些胜利。

诸葛亮内心有着北定中原光复汉室的决心,而在历史上诸葛亮多次进行大规模用兵作战,但是在防守方面用了四次,真正出征的只有五次,其中两次从祁山出兵,第一次和第四次,第一次是恢复跟孙权达成联盟的时候,这次使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方式,放出风声走斜谷道吸引曹军的注意力,一边悄悄的走祁山方向,后来的空城计就是这一次出现的。


第四次出兵祁山,木牛流马就是这一次,这次诸葛亮用兵长途跋涉,曹军以逸待劳不迎战,跟蜀军干耗,诸葛亮想通过退兵诱敌,但是曹军并没有上当,最后刘备要求诸葛亮撤军回朝,最后这次出征没有任何作用,导致的军队的疲惫。


很多人都怀疑为什么诸葛亮在兵力不如曹军的情况下竟然主动出兵,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其实我个人觉得诸葛亮出征的原因是无奈,非常有可能是因为预防刘备的疑心,毕竟刘备其实也是多疑之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两者之间关系融洽,但是刘备其实都是处处防备着诸葛亮,最有可能的就是诸葛亮这样做就是为了打消刘备的疑虑。

youyoumama

youyoumama

活泼熊妞妞

活泼熊妞妞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祁山和诸葛亮北伐相关的资料:

一、诸葛亮“六出祁山”对“北定中原”的有利因素。有利因素诸多,择其重要以论: 1、自然因素。陇右东与秦川相接,依丝路古道(即关陇大道)、渭河一线相通。素称秦陇一线唇齿相连,天水南可自阴平古道,江汉之线,双道直通川蜀江汉。汉中、陇右是当时蜀汉北铙曹魏的双大门。汉中已有,再取陇右,则蜀汉进攻查双管齐则,形成钳形之势。若是防守,可双门紧闭,拒曹兵于门外,万无一失。曹魏也难以实现得陇望蜀之美梦。西连河湟,北通大漠,可与广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连成一片。尤其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是关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陇山入秦川要比翻秦岭阴容易得多。从地形上分析,这里处在六盘山地、陇中黄谷相连。渭河谷地横贯其间,嘉陵江、西汉水谷地平缓由陇入蜀。东有陇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险,南可退走川岷江汉,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回旋余地,是屯兵作战的天然重地。

2、经济因素。天水市现总面积14267m2,耕地593.3万亩,人口2720000。渭河干支平均年径流量12.84亿m3,嘉陵江干支平均年径流量5.47亿m3。地下水资源达1.6亿m3。含水层厚达4-15m。年降水达156亿m3。故以“天河注水”盛名于世。年均气温10.5℃。7月最热,最高温38.2℃,1月最冷。最低温-19℃。春季冷暖多变幻,常有倒春寒;夏热无酷暑,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温速,秋温低于春温,阴雨天气多;冬冷无严寒,气候干燥,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在三国时期,人中尚少,粮产量丰盈,是提供屯兵军粮的粮库。故有诸葛亮“陇上刘麦”的佳话。同时山原广阔,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27.42%,林地面积874.41万亩,是黄土高原上的绿洲,被誉为“陇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国前,这里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场。公元前九世纪秦祖嬴非子在这里为周孝王放牧繁息战马,为周孝王中兴,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天水是繁息战马的丰盈宝地,自然是诸葛亮伐魏前线所需战马的良种场。加上丝绸之路开通长宁驿、弓门砦 、降陇城、秦亭、街亭、略阳、成纪、显亲、清水、绵竹、上邽 、新阳、冀城、洛门等陇右古镇上,西域商贾往来贸易,使市场经济繁荣。这都是诸葛亮伐魏的有利因素。

3、文化因素。天水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详地。传说人类文明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氏出生在这里,故称“羲皇故里”。易系辞传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鲁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太吴庖牺氏,凤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毕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今天水一带)。”据考察,天水渭河及其支流两岸现有史前文化时期原始先民聚落址达500余处,同时出土万件遗物,有些与伏羲氏族文化的内涵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西山坪,武山付家门等遗址的发掘得到证明,其人头蛇身饰文的彩陶器皿和伏羲氏族图腾崇拜完全一致,说明天水乃至陇右一带在史前文化时期有一支以蛇为图腾崇拜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伏羲氏功盖千秋,伏羲氏族文化是中华古老文化的源头。伏羲氏族兴起于陇右,后随迁徙,翻陇山,进关中,徒陈仑。再沿渭水东进,定督陈州(今宛立)。为华夏民族的文明起到肇启作用。伏羲氏族未入中原者,父系氏族社会就以炎帝族为号。炎帝族姜姓,黄帝族姬姓。《国语》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姬”从“女”,说明以母系为血统。“羲”、“姜”、“羌”从“羊”,说明均为牧羊族。《帝王世纪》云:“昔少典娶有娇氏,名曰女登,威神龙于华阳之常羊,生神龙烈山石室”。大荒西径云:“有氏人之国,炎帝之孙名灵恝,灵恝生氏人。”说明氏人也是羌人分支。那么陇右氏、羌亦是伏羲氏、神龙氏、轩辕氏之后裔。从上看三皇皆发端于西部,后因迁徙、争战进入中原,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基石,荆襄名士之首、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岂能对此无睹。

蓝色清晨

蓝色清晨

爱哭爱笑的橙子

爱哭爱笑的橙子

祁山位于现在的甘肃省礼县东部,西起大堡子山,东至盐官镇,长度大约有25千米左右。


在三国时期,祁山是连接蜀汉和陇西的重要战略要地,历史上诸葛亮共进行了5次北伐,其中出祁山的次数只有两次,分别是第1次北伐和第4次北伐。


诸葛亮之所以两次从祁山进军,并不是因为祁山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而是因为诸葛亮向来用兵谨慎,从祁山进军虽然不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攻击效果,但是却能够稳中求胜不至于出现大的失败。

从上面的这张地图可以看出,祁山并不是蜀汉通往曹魏的唯一道路,相比于其他几条道路,诸葛亮从祁山进攻曹魏显然是绕了远路。


如果诸葛亮想要出其不意的攻打曹魏,从子午谷进军显然是一条最佳的线路。然而子午谷的道路曲折难行,从子午谷进军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诸葛亮北伐时期曹魏的人口和兵力大约是蜀汉的5倍,如果蜀汉和曹魏进行大兵团作战,那么蜀汉的军队一旦战败,蜀汉将会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而曹魏的国力超过蜀汉数倍,即使诸葛亮能够取得几场大的胜利,曹魏仍然能够组织起来更多的兵力同诸葛亮进行交战,因此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敢从子午谷进军。


子午谷旁边的骆谷虽然比子午谷更加好走一些,但是从骆谷进军仍然需要和曹魏的主力军队进行决战。因此诸葛亮5次北伐,从来没有走过骆谷和子午谷。

从子午谷和骆谷再往西就是斜谷和陈仓故道,诸葛亮在第1次北伐时期派遣赵云在斜谷做疑兵之计,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祁山出兵。


如果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斜谷的位置是似乎要比祁山更占据优势,从斜谷和陈仓故道进军,能够直接攻击到曹魏的关中平原附近。而从祁山进军所攻击到的地区都是曹魏的偏远地区,根本不能让曹魏伤筋动骨。

诸葛亮在第1次北伐和第4次北伐失败后,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第1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从陈仓故道进军,包围了曹魏的军事重镇陈仓。


然而曹魏在陈仓附近的兵力部署非常强大,诸葛亮始终没能攻占陈仓,第2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诸葛亮第4次北伐失败之后,诸葛亮又一次改变了出祁山的策略,从斜谷进军进攻曹魏,结果曹魏的重兵集团在五丈原地区坚守不出,诸葛亮的第5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从诸葛亮5次北伐的出兵套路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直是稳中求进,即使不能够取得大的成就,诸葛亮也不愿意以身犯险。当然在第2次北伐和第5次北伐时期,诸葛亮也曾经试探性的从陈仓和斜谷进军,只不过这两次进军的效果都比较一般。


从诸葛亮第2次北伐和第5次北伐的失败也能看出,曹魏在斜谷和陈仓一带都聚集了重兵,兵力不足的蜀汉军队很难能够从这两个地方取得突破,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在第1次北伐和第4次北伐都选择从祁山进军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从祁山进军,并不是因为祁山的军事意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蜀汉的兵力不足,诸葛亮又不愿意去冒险,所以只能舍近求远,从祁山稳扎稳打的进攻。当然诸葛亮从祁山进军虽然不会造成大的失败,但是也很难能够取得大的成就,蜀汉的北伐也都以失败告终。

新白娘子玩传奇

新白娘子玩传奇

大家分析精辟透彻,但太偏面,把核心根夲忘掉了,一先主意向之托,二‘作者为何夸张六出,三每次张扬而虚拟,三归三不归为明,喑藏一大猜想,〈合也诸葛也)岂不拍案惊奇!

苦粥不甜

苦粥不甜

诸葛孔明6次入祁山,如今的祁山在哪里,它的战略地势很重要?

三国时期除了诸位豪杰表现出色,成为众所周知的英雄之外,其实还有许多山川河流被列为军事战略地,比如定军山,就是诸葛亮死前指定埋葬的大山,然而在诸葛亮生前还视另一座山为军事要地,想北伐就一定要夺取下来,而此山就是祁山。

这一座山跟北伐时期的诸葛亮有着一段历史渊源,当年他写出师表,兴师动众北伐,在路上遇到祁山,于是视为重要的军事要塞,牢牢的握在手中。根据历史记载诸葛军师一共启动过5次北伐战争,因此就有了蜀军六进六出祁山的典故,那么祁山对诸葛军师来说,为何那么重要,如今的祁山又在何方呢?

真实的祁山位置在我国甘肃的礼县地区,从山形地貌来看此山称不上雄伟壮观,不在百川名山之列,但是诸葛亮能看中的地方必有他的道理。如果拿西藏地域的100公里险恶山脉跟祁山比较,只有25多公里的祁山几乎微不足道,以步兵行进跨越祁山仅需半日左右时间,大家纵观一下祁山所在的地理位置,很明显它一个驻守天险的军事要地,而且还与丝绸之路、渭河相连,祁山至陇右东面又接邻秦川,蜀军如果从祁山路线北伐魏军,足有望实现侵食魏国的大计划,因此可通过此法先派兵占据陇西,之后再慢慢向曹魏国土等地逼近。

基于一连数次北伐战争都失败,诸葛亮可能也考虑到是粮草运输的困难所影响战局,这个我们可以从一句古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得出结论,其证明了当时蜀军所走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况且还要把拉扯马车,把上面的厚重粮草给运输过去。由于蜀道太难行,自然就会导致后勤队伍补给跟不上,而主力军队没了粮食草料势必举步维艰,所以说这是导致北伐魏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选走祁山这一条路线就不同了,首先能避开魏国主力军队不说,重要是祁山道路比较宽畅平坦,给运粮辎重队减低了很多压力,加之祁山之路没那么多天险阻碍易于行军骑马。这时蜀国若从西南路线进军的话,可直达羌中古道,故而举兵临近南安郡开始给魏兵造成必要威胁。

另外蜀将魏延就曾在此处的阳溪地域打败魏国的郭淮,而姜维跟司马昭对战之时也于附近的铁笼山取得胜利,这些方面都可说明,蜀军在西北布阵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把祁山定位军事战略要点。诸葛亮把北伐战争称作“兵出祁山”,其充分说明祁山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同时祁山带来的各方面优势都会对蜀军有利,如那里的祁山堡路线就是一条去往陇西方向的要道,谁占据此地就等于掌控陇西关卡,夺得天水与西和地域的主导优势。

另外祁山还拥有水运的地理优势,礼县地区有一条汉水流过,这足可让辎重粮草队通过船只运输,以此减轻人力马力,而且速度还比走山路快多了。由于祁山能够提供如此之多的交通便利,这才使得诸葛军师6次进来实地勘察,并且他本人表示非常满意。后来,蜀军按计划占领祁山,为此差一点就能令北伐大计宣告成功,可惜战争之事风云变化莫测,成败牵连着许多因素,就算有时候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也见得就能成功,当年蜀军经过祁山,进攻魏国,最终还是在街亭失利,从而导致后面的一连串败势发生。

Amoment

Amoment

战略核心是占领关陇关陇兴帝王,依西北山川险胜图谋中原易!周秦汉隋唐均立根在关陇,复中原而得天下!周发祥陇东,伐商自宝鸡歧山出兵,建都镐!秦发祥陇右,进关中平巴蜀,依此为基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据关中,楚汉争雄北周、隋唐一体,根为关陇集团!诸葛孔明北伐核心战略就是占领关陇,以此为基!三国之势,占领关陇则有秦汉北周之势,怎样出兵只是战术魏蜀吴从图上看占关陇,何似北周、北齐、陈!若秦魏楚北伐战术不一定就在祁山秋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木子姗日

木子姗日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