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时光_拾光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了吧。
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真的是费劲了心机啊,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也是忠于蜀汉,屡次给刘备出言献策,帮助刘备征讨四方,占据了巴中之地,后来北伐,才有了后来的六出祁山。
根据历史的记载,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六次出兵祁山,而是五次北伐,二伐出兵故道,五伐出兵斜谷,其余三次出兵祁山。在三国演义中,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被归结为四个字:“六出祁山”。
由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名气和影响力,所以“六出祁山”就慢慢变成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也是人们对于理想执着奋斗,不达目的不罢休,勇敢奋斗的坚强意志的象征。
祁山在甘肃省礼县东部,原来叫做祁山乡,2014年改为祁山镇。诸葛亮在历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义里六次北伐。这一系列军事行动被后世归纳总结成了四个字:六出祁山。诸葛亮在五次北伐军事行动里,走了三次陇西大道,走了一次散关故道,最后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整个用兵重心,在西不在东。
尽管诸葛亮一共只出过两次祁山,但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祁山已经成为了诸葛丞相北伐的一个标志、一个品牌,或者说一个与他紧密相连的精神图腾。
出祁山就是北伐,北伐就是出祁山,两者密不可分。为什么做出重西轻东的决策?原因有几个,比如陇西地区曹魏势力薄弱,且有氐、羌可资利用;比如陇西地区地势较高,且可居高临下直入关中,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比如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寄希望于一役,而是徐图缓进,陇西恰好可为一块坚实的踏脚石。
但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让诸葛亮选择了走陇西地区?
从汉中到陇西,有一条相对宽阔的通道,叫做祁山古道。这条通道从东南的汉中盆地西源起始,指向西北,形如一条走廊。走廊的南墙是南秦岭和岷山山系——武都、阴平即在此处——北墙是北秦岭,完全是穿山寻地而行,婉转曲折,最后抵达祁山。到了祁山,就等于出了山区,一路开阔可抵天水。
第一,诸葛亮北伐三个可选择的方向其一,穿过斜谷道,进攻郿县。斜谷道又称为褒斜道,这里有两条河流,一条叫褒水,一条叫斜水,褒水是向南流,斜水是向北流,利用这两条河流的谷地开通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这便是斜谷道。这是汉中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也是敌人防守的重点地区。这条路须穿越秦岭,不太好走,所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巍巍秦岭是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关中。
其二,西出祁山,进攻陇右。所谓“六出祁山”,指的就是这一条路。这条路比斜谷道好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得陇望蜀”的说法,从陇右进入川蜀,阻碍是比较小的,同样,从川蜀进入陇右,风险是最小的。不过,祁山路线存在一个问题,不能直接进攻魏国的心脏地带,只攻其偏远的陇右地区,隔靴骚痒,点不到敌人的死穴。
其三,走子午谷进攻长安。子午谷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路,全长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难行。这条通道距离长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临城下。长安曾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挟迫献帝迁都于此,这是全国一个政治中心。攻下长安,便可控制关中,同时切断洛阳与陇西的联系。从战略角度考虑,走子午谷攻取长安,对曹魏帝国的打击是最大的。
诸葛亮为什么首战选择祁山?选择祁山,与诸葛亮的用兵谨慎有关。
出祁山,根本达不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而且进攻的是偏远地区,对魏国影响甚小。可以说,兵出祁山,就失去闪击、突袭的意义,因为关西的重心是在长安一带的关中平原。诸葛亮就算占领陇右,要打到长安还早着呢,魏国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从容应对。
因此,魏延提出走子午谷,直捣长安的主张。这个计划当然比诸葛亮的计划要冒险,但是要打仗,又不肯冒必要的风险,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诸葛亮出于谨慎的心理,否决魏延的主张,因此,北伐的第一战,就变得很平淡无奇了。
兵出祁山不是一个好的战略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是这样的:在斜谷道发动佯攻,吸引敌人主力,主力则绕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袭陇右。出祁山的道路最为通畅,进可攻,退可守,补给也相对容易,所冒的风险是比较低的。
这就是诸葛亮的谨慎原则。
不过,从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计划是很不高明的。
首先,没打在要害上。当时的天下格局相当清晰,魏强而蜀弱,蜀国以弱击强,对自身的损耗就特别大,要打就得打闪击战,绝对不能打持久战。一战置敌于死地,这才是弱者要做的。
关中与陇西合称关陇,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看,关陇的重心在关中,而不是陇西。为什么呢?因为打掉关中,陇西就成孤立之地,与魏中央失去联系,不战而自溃矣。关中是战国时代秦国的老巢,有崤山、函谷关为屏障,只要夺取关中,诸葛亮就有雄厚的资本与曹魏帝国叫板了。而诸葛亮的战略重心却是先攻陇西,然后徐徐而进,图谋关中。
问题是,弱者不用奇兵,正儿八经来打正面战,比拼的就是国力、民力、财力、兵力,这几点,蜀国哪点能胜过魏国呢?因此蜀国北伐的失败,实际上已是在注定之中。因此,出祁山不是好的战略,祁山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军事意义。
也就解释了,为何诸葛亮的北伐要称为“兵出祁山”。因为祁山是整个北伐策略的关键节点,是大前提。没有祁山,就没有一切。这一个“出”字用的非常准确,完全体现出了蜀军千辛万苦走出山区,踏上祁山堡这个平原入口时的心情。
要知道,要实现整个北伐,光靠《出师表》可不够,真正运转起来,是要靠大量细致枯燥的准备来支撑,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这些小事在史书都不会有记载,只留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杖二十以上亲决”几句短短的描述。这些句子里隐藏着的工作量,只有在祁山堡顶才能深切地体会到。
诸葛丞相当初站在堡顶,需要思考的事情估计比后人要繁剧十倍吧。这还只是祁山一处,整个北伐的工作量又该有多少?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就连竞争对手都看不下去了,发出“食少事烦安能久乎”的感慨。所以如果想感受诸葛丞相的辛勤到了什么程度,不用去五丈原,来祁山堡顶站一会儿就知道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给自己定的绩效考核,他拿到了满分,然后一去不回。
☀
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真正知道祁山在哪的可能不是很多。
如果大家在读书或阅史时稍为留意一下的话,就不难发现,三国时期所称的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横卧在礼县西汉水北侧,绵延约25公里。它是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的要塞,也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
祁山是秦国的发祥之地,曾是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史载:“秦襄公始建秦国于西垂。
早在尧舜之时,就把这里称“西”,认为是天中之位,也是仲观察并祭祀日落的地方,其政治意义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此处,群山耸立,直入云霄,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蜀汉的国土分为三部分,即汉中、蜀中、南中,汉中以北为祁山,关隘众多,地势险要,蜀道难嘛,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据守则百万兵亦难行半步,北进则可背山而征战关中,所以其军事意义也尤为重要。
接下来讲讲其他的,诸葛亮亲率大兵六出祁山,欲收复中原、一统华夏的事迹。
其实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在这五次北伐中,仅二出祁山。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失去了街亭,就无法阻击西进的曹军,诸葛亮打算用于屯田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也必将得而复失。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蜀军包围了陈仓,久攻不克,于是诸葛亮粮尽退军。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见好就收,主动撤军。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李严运粮不继,反而诬陷诸葛亮拥兵自重,后主刘禅信谗召回诸葛亮。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因诸葛亮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至此北伐战争彻底结束。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多是因粮草不济,寡不敌众与战术保守。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对手也不弱,是司马懿这种老手,司马懿早已看破了一切,采取打不过就按兵不动-死守的战略,将诸葛活活“拖死”于北伐之路。
诸葛亮六出祁山现在看来实属笑话,可他是傻吗?不,这是忠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表中提到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诚然已经表明了诸葛亮会兑现与先帝的承诺,并且已经想好了策略去统一中原。无奈天妒英才,丞相北伐,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
如今从成都到西安高铁只要区区几小时,但丞相却倾尽余生。 有人对诸葛亮扼腕痛惜,因为他至死也没有匡扶汉室,统一中原;有人被诸葛亮为尽帝业、甘愿六出祁山历经艰辛而感动;还有人埋怨道:为了不忘他的初心,为了实现他的初心,六出祁山,穷兵黩武,把蜀地搞得民皆菜色。
在我看来,他报恩至死方休的决心就已经让人钦佩,而祁山也因为他的北伐故事而闻名。祁山留给我们后世的不单是军事意义,还是一种象征,一种诸葛亮精神的象征。
xjason
甘肃天水
洁洁623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
《三国演义》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其实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更确切地说,“六出祁山”指的是诸葛亮生前与魏国的六次战争,其中包括五次北伐以及一次防御。
尽管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但也说明这条通路对蜀国的重要性。特别在北伐第一战,诸葛亮走的就是祁山道,他为什么要走这一条呢?
第一,诸葛亮北伐三个可选择的方向其一,穿过斜谷道,进攻郿县。斜谷道又称为褒斜道,这里有两条河流,一条叫褒水,一条叫斜水,褒水是向南流,斜水是向北流,利用这两条河流的谷地开通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这便是斜谷道。这是汉中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也是敌人防守的重点地区。这条路须穿越秦岭,不太好走,所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巍巍秦岭是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关中。
其二,西出祁山,进攻陇右。所谓“六出祁山”,指的就是这一条路。这条路比斜谷道好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得陇望蜀”的说法,从陇右进入川蜀,阻碍是比较小的,同样,从川蜀进入陇右,风险是最小的。不过,祁山路线存在一个问题,不能直接进攻魏国的心脏地带,只攻其偏远的陇右地区,隔靴骚痒,点不到敌人的死穴。
其三,走子午谷进攻长安。子午谷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路,全长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难行。这条通道距离长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临城下。长安曾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挟迫献帝迁都于此,这是全国一个政治中心。攻下长安,便可控制关中,同时切断洛阳与陇西的联系。从战略角度考虑,走子午谷攻取长安,对曹魏帝国的打击是最大的。
诸葛亮为什么首战选择祁山?选择祁山,与诸葛亮的用兵谨慎有关。
出祁山,根本达不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而且进攻的是偏远地区,对魏国影响甚小。可以说,兵出祁山,就失去闪击、突袭的意义,因为关西的重心是在长安一带的关中平原。诸葛亮就算占领陇右,要打到长安还早着呢,魏国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从容应对。
因此,魏延提出走子午谷,直捣长安的主张。这个计划当然比诸葛亮的计划要冒险,但是要打仗,又不肯冒必要的风险,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诸葛亮出于谨慎的心理,否决魏延的主张,因此,北伐的第一战,就变得很平淡无奇了。
兵出祁山不是一个好的战略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是这样的:在斜谷道发动佯攻,吸引敌人主力,主力则绕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袭陇右。出祁山的道路最为通畅,进可攻,退可守,补给也相对容易,所冒的风险是比较低的。
这就是诸葛亮的谨慎原则。
不过,从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计划是很不高明的。
首先,没打在要害上。当时的天下格局相当清晰,魏强而蜀弱,蜀国以弱击强,对自身的损耗就特别大,要打就得打闪击战,绝对不能打持久战。一战置敌于死地,这才是弱者要做的。
关中与陇西合称关陇,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看,关陇的重心在关中,而不是陇西。为什么呢?因为打掉关中,陇西就成孤立之地,与魏中央失去联系,不战而自溃矣。关中是战国时代秦国的老巢,有崤山、函谷关为屏障,只要夺取关中,诸葛亮就有雄厚的资本与曹魏帝国叫板了。而诸葛亮的战略重心却是先攻陇西,然后徐徐而进,图谋关中。
问题是,弱者不用奇兵,正儿八经来打正面战,比拼的就是国力、民力、财力、兵力,这几点,蜀国哪点能胜过魏国呢?因此蜀国北伐的失败,实际上已是在注定之中。因此,出祁山不是好的战略,祁山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军事意义。
静小姐_Suki
首先呢,一提到三国时期的祁山,我首先想到的是现在位于青海省与甘肃省的祁连山,那么,三国时期的祁山究竟为于哪呢?祁山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北,当地著名景点就有祁山武侯祠,此地为蜀魏争夺,蜀汉称为卤城,曹魏称之西县。而祁山究竟为何有什么奥秘,能够让诸葛亮六出祁山呢,下面我们一一来解开迷题!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三国演义》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其实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更确切地说,“六出祁山”指的是诸葛亮生前与魏国的六次战争,其中包括五次北伐以及一次防御。尽管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但也说明这条通路对蜀国的重要性。特别在北伐第一战,诸葛亮走的就是祁山道,他为什么要走这一条呢?祁山究竟有何不同呢?
祁山位置偏远,属于魏国的边境地带了,而正是由于它的位置偏远,不足以让魏国重视起来,这也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了,在斜谷道发动佯攻,吸引敌人主力,主力则绕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袭陇右。出祁山的道路最为通畅,进可攻,退可守,补给也相对容易,所冒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这就是诸葛亮的谨慎原则。
其二:祁山地形地势特征适宜作战为军事要地当然诸葛亮不走近道秦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里不好走。古人们交通不便利,如果走秦岭这里的话,还没到前线,就会有很多将士和马匹死去,这样一来军心动摇,如何能够打胜仗。再者说,即便走的慢没有损伤,这样难走的路也会让将士们疲惫不堪,得不偿失。这也是诸葛亮反对魏延抄小道的重要原因。反观祁山这里,有一条祁山古道,这里地势平坦,当年暗度陈仓便是说的这里。祁山古道这里还有水路可以借用。古代打仗,一定要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否则再厉害的队伍也会因为没有粮草而失败,但是运输粮草无非两种办法,其一是马车运输,其二是水路运输。相比较水路又快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这也能充分的体现出祁山的重要性了。为的就是借助河流来补充军队所需。
其三:祁山作为重要的后勤节点,为作战省力古代搞后勤运输,效率最高的办法是漕运,也就是走水路。一条船运走的粮草,可以与几十辆车相当,且速度要快得多——哪怕是逆流而上,也比拉车更便当。这是摩擦力的选择。诸葛亮用兵的特点,就是依水而行。他走的路线,一定是有河流可以协助后勤。比如第五次北伐走褒斜道,是因为中途有褒水和斜水。诸葛亮如此执着地走祁山古道,自然也是因为这里有水力之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祁山的重要的战略地位,虽然位置偏远但却十分的便利,水路路路都很方便,因此成为如此的军事基地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甲子狸猫
如果大家是喜欢历史或者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迹,而且这种事情也并非虚构而来,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过的,那么这个在三国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的祁山是在今天的哪个地方呢?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是诸葛亮贯彻和落实隆中对的政策,为完成刘备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同时更是指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但是实际上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只有两次是从祁山出兵,而六出祁山这个名词是来源于《三国演义》。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是从祁山出兵,诸葛亮在恢复孙刘联盟之后,他所制定的一个计划。当时蜀汉的实力并不能与曹魏正面的刚,所以诸葛亮便故弄玄虚,一方面的放出风声走斜谷道取郿,他让赵云带领军队在峡谷以后引人耳目,后来自己却率领大军进攻祁山,可是最终以后马谡失去街亭而失败告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是在祁山用兵,他远道而来的进攻祁山,可是司马懿并不应战,诸葛亮最后迫于无奈只能被召回。
祁山位于我们今天的甘肃省礼县的东部,西汉水的被边,祁山西起大堡子山,东至盐官镇。祁山向西南方向方面走次便是四川成都,向东边就是天水,西安等地方是一个军事的要地。
我们都是到历史上的曹魏是在东北的方向,而这个祁山是位于偏西北一点的地方。诸葛亮之所要去攻打这个地方就是因为他们这里的地势要道是易守难攻的要地。诸葛亮五次北伐中的二次最先目标都是这个祁山,证明这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要道。诸葛亮北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诸葛亮便将这个地方列为自己的大本营,可以一路的修养身心,对抗曹魏,一统江山。种种原因都可以看出祁山的意义之高。
cecily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东至卤城,绵延约50余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六出祁山也成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代言词。
那为什么诸葛亮要死磕祁山这个位置呢?不能换条路走吗?祁山在什么位置呢?我们看当时的局势图可以看到,在蜀国可控制的范围内,从巴蜀之地攻打中原仅仅有两条。而诸葛亮选择了兵分两路一路走斜谷道,佯攻眉县。另一路出祁山进至陇右。但是这两条路都是难以攻取的兵家必争之地。而结果我们大家也都知道,诸葛亮失败了。那诸葛亮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去攻打曹魏呢?
我们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可以看到,他写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但是呢?实地去那里一看,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地势险阻是把双刃剑,虽然别人难以打进来,但是你也难得出兵打别人,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真是道尽了这里的地形啊。不仅仅如此,毛主席也曾说过川人不出川,便难以成龙。原因正是这险峻的地势,因为没人来打你,过于安逸,没有压力因而就丧失斗志了。而诸葛亮也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想到如果这样没有压力的缓慢发展别说一统天下了,就连这份基业都难以保住。因而以守为攻,企图削弱魏国的发展。同时此时蜀国国内自刘备死后也是分为多个派系,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如果此时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这样内耗下去,国将不国,迟早玩完。
而进攻魏国除了祁山还能够走襄樊这条路,自古以来,都有借道出兵的先例。而是真的借荆州之路,后期既然吴蜀依然联盟,借个道总应该可以吧。那为什么诸葛亮不借这条道呢?襄樊自古是兵家重地。深入他人之境而久攻不克,长以时日,孙吴必生怀疑,而若是此时孙吴联手曹魏,恐怕又会被包圆子。借道?孙权可不敢让诸葛亮借道,荆州的下场摆在前面。所以还是走祁山比较稳,主要目的是为了夺取雍州和凉州,然后逐步蚕食曹魏。
同样是为了求稳,诸葛亮放弃起了魏延的想法。如果当年诸葛亮采用了魏延这条建议翻越秦岭攻取长安是否也可以像拿破仑一样再次造就神话呢?可是诸葛亮的性格谨慎,北伐又是事关蜀汉兴亡的大业,诸葛亮不肯冒险。或许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以当时实际情况诸葛亮确实害怕失败。而最后结果就是诸葛亮选择了祁山但是失败了。
swing.
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一生为国,熬到油尽灯枯,至死不悔,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争相传诵的传奇人物。他曾经六出祁山,为复兴大汉想尽了一切办法。那么后来很多人并不知道祁山在哪里?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出祁山北伐中原?难道就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时说起。当时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伟大的战略方案,史称隆中对。这个方案是这样安排的,先占荆州,再占益州,待天下有变时,从荆、益两地同时出兵,可以兵占长安,汉室可兴。
后来的发展确实如诸葛亮所规划的那样,刘备先占荆州,后占益州,只是没有想到镇守荆州的关羽太大意了,骄傲自满,让东吴吕蒙抄了后路。
荆州一失,诸葛亮的复兴大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原来荆州地处水陆要冲,民丰地富,从这里往北无论是运送粮食还是运送兵马都特别方便。而益州往北,全是山路,粮草转运极为不便,荆州丢失以后,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把眼睛放在了陇西。从益州出发,经祁山古道,兵占陇西部分郡县,如天水、南安、安定等。
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粮食来源,一旦粮食充足,从陇西高原直冲长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诸葛亮六伐中原,祁山古道是必经之路。
祁山位于今天的甘肃礼县以东,是一条狭长古道,长度约25公里,卧西汉水以北。它是从蜀国到陇西的咽喉要道,曹魏当然知道祁山古道的作用,所以蜀魏双方为了争夺这块狭长地带,长年展开了血战。蜀军只要出了祁山,就是陇西开阔地带,而曹魏在西部的兵力其实并不强。
史书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大意失街亭,蜀军失去阻挡曹军的门户,只好退回汉中,好不容易占领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也丢了。
当年冬天第二次北伐,久攻陈仓不下,粮草供应不上,只好退兵。229年第三次,只占了武都和阴平,也是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主动撤退。第四次、第五次都是一样的情况,直到最后一次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北伐大业功败垂成。
从诸葛亮整个行动路线来看,他的选择是无奈的,因为蜀中多山,粮食转运极为困难,他除了先占陇西各郡,再图东进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而他的对手司马懿老谋深算,看出了诸葛亮的弱点,采用的办法就是一个字——拖。无论对手怎么羞辱都不出战,生生把诸葛亮拖死在了北伐路上。
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诸葛亮再能算,也算不到关羽能把荆州丢了,从而打乱了蜀汉复兴的全部战略规划。
今天,我们从成都坐高铁到西安,只要几个小时而已,而当年的诸葛亮却走了一生都没有走到,真是令人感叹不已。到今天,祁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名了,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人们一提到祁山,就会想起忠义千秋的诸葛丞相。
【精彩原创,敬请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转发】
非常有理
祁山,你可以理解为一条山间小路,一条从陕西省汉中市经陕西勉县、陕西略阳县、略阳县白水江镇、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成县纸坊镇、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祁山(今甘肃省礼县北部)、甘肃省天水市上邽县(今天水市清水县)、街亭(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到达甘肃天水市的一条路。
祁山也叫祁山道,位于陇右五郡(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安定郡、广魏郡)和长安之间,是长安通往陇右五郡的必经之路和交通要道。
从关中及长安通往陇右五郡只有两条道可走,一条是大道,叫陇山道,直通祁山道的街亭,也就是马谡镇守的街亭;另一道是小道,叫渭水道,直通祁山道的上邽,换句话说,只要守住祁山道的街亭和上邽,那么从关中及长安通往陇右五郡的道路就会被隔绝。
那么祁山道有什么意义呢?
祁山道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只要占领并守信祁山道,那么魏国的关中地区和陇右地区就被分隔开来,同时从关中通往凉州及西域的道路也被切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只有二出祁山,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二出祁山,祁山对于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来说,是重中之重。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就是:先占据陇右,切断曹魏关中与陇右及凉州的联系,然后再经宫陇右与凉州,接下来从西边和南边两个方向反攻长安,夺取长安,最后再进一步夺取天下的战略。
对于诸葛亮来说,要想拿下长安,必先取陇右,要先取陇右,必先拿下祁山,这就是祁山对诸葛亮的军事和战略意义。
为什么诸葛亮不能直取长安,或者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偷袭长安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魏强蜀弱,就算拿下长安也是一座孤城守不住,魏军可以从凉州和陇右调集军队从西边经陇山道直扑长安,可以从洛阳调集军队从东边经函谷关直扑长安,还可以从北边的浦坂津渡口渡过黄河攻打长安,同时可以从南阳调集军队从南边经武关直扑长安。
换句话说,就算诸葛亮取了长安,曹魏可以从西、东、南、北四个方向进攻长安,到时候诸葛亮也守不住,与其守不住长安,还不如先取陇右,稳打稳扎,从 战略上来讲,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没有错,不愧为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因此,诸葛亮将战略重心放在了祁山道,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对陇右五郡势在必得,前提是马谡守住街亭,同时蜀军守住上邽。
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北率大军攻打陇右五郡,五郡有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三个郡已经投降了诸葛亮,只要马谡守住街亭,蜀军守住上邽,那么诸葛亮完全有能力拿下陇右五郡,然后同化五郡,将五郡变成蜀汉的地盘。
可惜马谡没有守住街亭,张郃的大军已经冲过街亭,一部分进入陇右围攻诸葛亮,另一部分南下攻打下邽,如果让张郃拿下了祁山道上的街亭和上邽,那么诸葛亮回汉中的道路就会被张郃切断,到时候诸葛亮率领的全部蜀军就会被魏军切断后路,进入包围圈。
一旦张郃占据了祁山道,诸葛亮就成了瓮中之鳖,所以在张郃完全占据祁山道之前,诸葛亮必须撤退,而祁山道就成为北伐的重中之重,这就是祁山道的重要性。
而其它四条由汉中越过茫茫秦岭到达关中的道路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
分别到达关中的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市眉县、西安市周至县和长安(陕西省西安市)。这四条均通往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区,是曹魏防守的重点,况且也和诸葛亮的战略不一致,均不如祁山道的重要性。
小瓷慈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真正知道祁山在哪的可能不是很多。
祁山在甘肃省礼县东部,原来叫做祁山乡,2014年改为祁山镇。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义里六次北伐。这一系列军事行动被后世归纳总结成了四个字:六出祁山。
诸葛亮在五次北伐军事行动里,走了三次陇西大道,走了一次散关故道,最后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整个用兵重心,在西不在东。
为什么做出重西轻东的决策?
1、陇西地区曹魏势力薄弱,且有氐、羌可资利用;
2、陇西地区地势较高,且可居高临下直入关中,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
3、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寄希望于一役,而是徐图缓进,陇西恰好可为一块坚实的踏脚石。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让诸葛亮选择了走陇西地区
从汉中到陇西,有一条相对宽阔的通道,叫做祁山古道。这条通道从东南的汉中盆地西源起始,指向西北,形如一条走廊。
这条走廊除了两端以外,还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是在成县,连通散关故道,可以通过大散关直抵陈仓。暗度陈仓,就是走的这条路。无论诸葛亮是去祁山还是走散关,这里都是必经之地。所以他五次北伐,有四次都走得这条走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一带的地形相当复杂,西边朝青藏高原过渡,北边向黄土高原过渡,南边向四川盆地过渡,三大地质带在这里交会,可想而知地形有多么错综复杂。所谓的通道,只是一系列盆地、谷地、山峪和海拔相对比较低的丘陵组成。这种地形,勉强可以行军,但对运输辎重粮草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噩梦。
诸葛亮执着地走祁山古道,自然也是因为这里有水力之便。
天水南部有一座齐寿山,古称嶓冢。西汉水在这里发源,流经天水、盐关、祁山、永兴、城关,然后转向南侧,至石桥、江口、龙林、雷坝,掉头向东,进入西和县、成县,抵达略阳,与嘉陵江合流。西汉水的上游——古称漾水——和诸葛亮出祁山的路途完全一样。
另外嘉陵江的源头之一,发源于凤县代王山,流经两当县、徽县,抵达略阳,和西汉水合流。这条路线,恰好与散关故道相合。
西汉水和嘉陵江一起汇聚在略阳,再通向广元,和从甘南过来的白龙江合流,三源合一,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嘉陵江,恰与金牛道相接。换句话说,如果有必要,蜀中物资可以不必绕路汉中,从嘉陵江水路直接运抵略阳,接济北伐。从略阳到广元这条路,与嘉陵江重叠,因此又叫嘉陵道。
祁山道的支流支路甚多。
祁山古道、散关故道有西汉水、嘉陵江可资利用,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的大部分军事行动都围绕这条路展开。有水力漕运支撑,他的后勤才跟得上。
而祁山恰好就在这个关键节点。
这一带最重要的河流,除了嘉陵江,就是西汉水。很多人看了这名字,很容易和汉水搞混。
其实汉水的发源地是在留坝和凤县之间的紫柏山,从这里至勉县叫沮水,到了勉县叫沔水,一直流到南郑附近,也开始称为汉水。汉水和西汉水之间,并不联通,是彼此独立的两条水系。
在汉书·高后纪里,有这样一条证据:“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这场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地点正是在略阳。这场地震的结果,导致宁强县阳安关附近的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堵塞了西汉水和汉水之间的通道,让嘉陵水把西汉水给夺走了。从此西汉、汉水之间再无联通。而且地震导致氐道、羌道受到严重损害,到了虞诩时代才重新修通。
祁山是岷山——就是“更喜岷山千里雪”的那个岷山——的支脉,南临西汉水,北至天水秦城区的尖山,西起大堡子山,东至盐关镇郑家磨。正好与礼县到天水的道路平行而进,成为侧屏。祁山乡就在主脉之下,西汉水在旁边流过。在西汉水和祁山乡之间的平坦田野中,突兀地耸立着一座土山。
山形不是普通的锥形,体型扁平,很像是一艘巨大的军舰,舰首舰桥都清晰可见,俨然一副城堡的模样。
祁山堡的入口是一扇厚实的砖制城门,两侧是两堵高耸逼人的土壁。土壁的结构完全裸露出来,毫不遮掩,可以看到其壤质很紧致,上面还有很醒目的一条条土线痕迹。也就是说,祁山堡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一层层夯起来的。在这里看到的每一条夯土线,都是三国时期的人一锤子一锤子在版筑里砸出来的。
祁山堡这个位置,真是太重要了。
诸葛亮的大军穿过西和县的重重秦岭,在祁山堡西南处离开山区,进入平原——至今那里还有一个地名叫做川口,即川兵出口——祁山堡恰好扼守在这个出口前方。在祁山堡正对着的山顶,还有诸葛亮观阵堡的遗迹,与祁山堡成犄角之势。
祁山堡没有藏兵洞,不可能驻屯大军。可见祁山堡这个地方,是一个进攻型的要塞。当一支军队奉行防守策略时,它太小了,不适合固守,只能起到监视作用。当一支军队打算进攻时,它却是一个绝佳的出击基地。可以这么说,祁山堡是一个通往陇西地区的钥匙,谁拿到这把钥匙,谁就推开了陇西的大门,掌握着天水与西和之间广阔地区的主动权。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诸葛亮的北伐要称为“兵出祁山”。因为祁山是整个北伐策略的关键节点,是大前提。没有祁山,就没有一切。这一个“出”字用的非常准确,完全体现出了蜀军千辛万苦走出山区,踏上祁山堡这个平原入口时的心情。
要知道,要实现整个北伐,光靠《出师表》可不够,真正运转起来,是要靠大量细致枯燥的准备来支撑,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这些小事在史书都不会有记载,只留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杖二十以上亲决”几句短短的描述。这些句子里隐藏着的工作量,只有在祁山堡顶才能深切地体会到。
诸葛丞相当初站在堡顶,需要思考的事情估计比后人要繁剧十倍吧。这还只是祁山一处,整个北伐的工作量又该有多少?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就连竞争对手都看不下去了,发出“食少事烦安能久乎”的感慨。所以如果想感受诸葛丞相的辛勤到了什么程度,不用去五丈原,来祁山堡顶站一会儿就知道了。
祁山现在位于甘肃省的陇南市礼县,在这个县市的东北区域,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是蜀国和魏国争夺的地方之一,为什么他们要争夺这个地方呢?其实就是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经常从这个地方去进攻魏国,祁山实际上是诸葛亮进出的要道。
诸葛亮凭借着走祁山这个地方,就能够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所以诸葛亮才会六出祁山。而且在祁山这个地方,诸葛亮很容易就能够对军队进行后勤补给,因为祁山周围有水路,有了后勤供应,诸葛亮就能够有精力去进攻魏国了。所以祁山的军事意义比较重要,诸葛亮靠祁山才能不断进攻魏国。
总结:掌握了祁山这个地缘上的关键节点,诸葛亮才能充分利用河流进行水运,蜀汉大军需要的后勤支援才能达到当时条件下的最高效。因此,出祁山虽然从路程上是迂回绕远,但从兵力后勤等诸多资源的整合来看,确实最为高效的,因此出祁山是一个好的战略,祁山的军事意义也相当重要。
Fanny 木木三。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关于对“诸葛亮六处祁山”的讨论,曾在知乎上看过一篇马伯庸老师的帖子觉得写的很不错,加上又下去查了一些相关资料,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说法时不准确的。
史书记载,诸葛亮一生中共有五次出兵伐魏,而兵出祁山只有前后两次(公元228年和公元231年)。“六出祁山”这一说法是出自《三国演义》等艺术作品的加工才流传开来。另外,作者还将一次曹魏的反击也算了进去,所以凑成了“六”的说法。
那么,祁山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这里引用百度的说法: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原来的时候被叫做“祁山乡”,后来在2014年的时候,被改为祁山镇。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下诸葛亮两次兵出祁山的过程。
从地图上看,祁山本是一块很不起眼的小地方,为何诸葛亮多次北伐都要舍近求远(曹魏在东北,祁山在西北),选择从这个区域进军呢?原因简单总结有四点:
1、人和之优,当时此地错综复杂的局势对蜀汉一方有利。当时这片区域中多杂居着羌人、氐人等少数民族,曹魏的统治势力相对较弱,而因为蜀将马岱等人的当地背景。另外,西北多产良马,缺马的蜀军可以借此机会组建骑兵以抗曹魏。
2、地利之优,蜀军占据居高临下之势。因为陇西地区天然具备地势高的优势,从这里可以居高临下直取关中大部,并与汉中蜀军形成掎角之势。
3诸葛亮本人用兵谨慎,步步为营。无论占据优势与否,诸葛亮既不会唯唯诺诺,又没有贪功求胜,一直都是采取徐图缓进的攻势。
4、祁山古道及水利之便。连接陇西与汉中有一条穿山而行的道路——祁山古道。这条道路相对平坦开阔,又因为穿山而行相对隐秘,最重要的是靠近河流对粮草辎重的运输有极大的便利。
最后,诸葛亮虽最终失败于此,但千百年来祁山却因诸葛亮而成功。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句出自南宋陆游书愤的名句便是对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六出祁山最好的总结与表彰。现如今祁山当地所修建的武侯祠、残存的三国古战场等景点便是对诸葛亮最好的褒奖与见证。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鹭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生性淡泊的诸葛孔明却在出山之后为蜀汉王朝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大名,我想各位读者朋友们都不陌生,自其被刘备的仁义抱负感动出山后,便为蜀汉王朝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先主刘备逝世后更是以一己之力扛起治国的大旗,实在是忠尽忠尽责的大贤臣。
很多人对于诸葛亮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两件事情,一是在隆中对之时提出“三分天下”的大局观,二是掌权之际为了兴复汉室而“六出祁山”。这时候我们不免会有些疑惑——为什么诸葛亮对祁山这么执着呢?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意义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北方向,而诸葛在历史并不是“六出祁山”,实际上他只进行过五次北伐,一次兵出散关,一次兵出斜谷剩下三次都走了陇西大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用兵的重心在西方,为何这么做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魏国的兵力在陇西一面较为薄弱,而且还可以拉拢当地氐、羌两个少数民族联合抗魏,诸葛亮在此处用兵能够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汉中的安危。
二是北伐近道秦岭行军不便。在当时交通运输极其不便利,秦岭这条路又都是崎岖险峻的山路,倘若从此处用兵很可能还没到达前线,就有许多将士和马匹死去,未战先衰蜀军又如何取胜呢?退一步来讲,即使兵马损失很小,但是因为在险道长途跋涉,将士们会变得疲惫不堪,而魏国士兵则以逸待劳,以疲惫之师攻全盛之军,几乎就没什么胜算,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反对魏延实行“子午谷奇谋”。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那么看重祁山呢?这主要也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祁山的水运便利。
众所周知,在古时候打战最重要的就是搞好后勤,尤其是粮草的补给,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能否及时供应粮草对战争的胜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运送粮草,无法就是两条途径,一是陆运,二是水运,而水运的效率要远远高于陆运,打个比方,一条船所能运送的粮草大约可以等于几十辆车所能运送的粮草,并且补给速度要快很多,哪怕是逆流而上也比陆运快。
诸葛亮如此执着地走祁山古道,就是因为这里的水运十分便利。在天水南部有一座齐寿山,它是西汉水的发源地,河流从这里出发流经天水、盐关、祁山等地,然后再向南流至石桥、江口、龙林、雷坝,随后转头,向东进入西和县、成县,抵达略阳,最后与嘉陵江并流。这也是便是诸葛出祁山所走的路线。
嘉陵江自凤县代王山开始,流经两当县、徽县,而后抵达略阳,最后与西汉水合流。这一条路线恰好与诸葛亮北伐所走的散关故道相吻合。
因为祁山古道、散关故道有西汉水、嘉陵江这样可以利用的水利资源,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大部分军事行动都会从这里展开,行军路线不但较为平缓,而且还可以利用水运押送粮草,可谓是一举两得,实在是北伐出兵的不二之选。
二、祁山堡位置关键
在西汉水和祁山乡之间的平坦田野之中,有一座土山突兀耸起,它就是祁山堡。祁山堡对于诸葛亮北伐的意义非凡。
在祁山堡西南处,穿过山区进入平原,那里有一个叫做川口的地方,而祁山堡正好位于这个川口的前方,诸葛亮在祁山堡扎营能够和它形成犄角之势。
祁山堡堡垒向下的南方向有西汉水流经,它从北可以到达天水,向南能够进入西和,同时此处的漕运情况也都在祁山堡的监视范围之内。堡垒顶部距离西汉水只有两百多米,水中的船只同样也在弓箭手的射程范围以内。
与此同时,北祁山位于祁山堡的北侧。山麓南侧的大路可以直通天水,而且路程也不过只有一百二十里,沿途防守薄弱,是个易攻难守之地。除此之外沿途船队还可以沿着西汉水上溯,这远比在陆地上行军要方便的多。
当初邓艾接手陇西地区的防务时,身边的人全都认为此时蜀汉国力已经消耗殆尽,姜维不会再率军北伐了,但是邓艾却忧心忡忡地说道:“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 意思就是说姜维可以借助西汉水的便利,让远道而来的蜀汉军占据以逸待劳的优势,这样蜀汉北伐也并非不可能。姜维的时代尚且能够做到如此,而诸葛亮在世时这种优势就更大了。
再来看看祁山堡的西南方向,沿路可以抵达礼县,那里是进入羌中的通道,在此处用兵便能威胁到南安郡。不仅蜀中大将魏延曾在这附近的阳溪大败郭淮,就连姜维与司马昭进行铁笼山大战的地点也在这附近。
由此可见祁山堡的重要性,一旦诸葛亮在祁山堡建立基地,便能够掌握极大的主动权,从而增加北伐的胜算。总而言之,祁山就是实行北伐策略至关重要的一个点,这也是蜀汉在西北的任何一次军事行动,都会祁山为基点的原因。
诸葛亮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杰出才能,同时他为蜀汉王朝付出了太多心血,甚至事必躬亲,亲力亲为,最后导致自己积劳成疾而死,只给后人留下无尽的叹息,实在让人感伤不已……
最后笔者以杜甫的八阵图结尾来表达对诸葛亮的哀思: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mattyim930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五次北伐,一次阻挡魏军的进攻。
这里说的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属于陇右山脉中的小陇山山脉,也是广义上的秦岭山脉。
对于祁山的地理位置是明确的,没有争议,就在这里。
为何祁山军事位置如此重要,那就先看一下,诸葛亮历次出兵的路线。
汉中之战,曹操撤军,刘备占据了汉中。诸葛亮历次对魏国出兵都是从汉中发起。
但是不是诸葛亮每次用兵都是出祁山哪?
根据相关资料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228年春,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命令马谡带领前锋,据守街亭,自己率大军屯居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降诸葛亮。由于马谡失街亭,北伐失败,诸葛亮撤军。
这里明确记载,诸葛亮大军驻扎祁山,这个很值得怀疑,诸葛亮是如何抵达祁山的,马谡又是从哪里到达了街亭?
本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困陈仓。由于魏军曹真阻挡,诸葛亮因为粮草不足而退军。
这次的出兵路线,非常明确。陈仓与汉中就以小陇山山脉为界,诸葛亮出散关,越过了这一山脉,就可以到达陈仓城下。但这一次与祁山无关,没有走祁山。
229年,诸葛亮命令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阻击陈式,诸葛亮率军抵达建威,郭淮退还,诸葛亮遂平定二郡。
这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看不出问题。
但参照第一次北伐,问题就出来了。
从篇头地图看不到阴平郡,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建威是阴平郡与武都郡的交界地带,阴平郡应该在武都郡的西边。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才攻克了武都、阴平二郡。那就是说,在这之前还是曹魏的地盘。
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如何穿越武都、阴平二郡到达祁山的哪?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二郡地区非常贫困,人口也很稀少,曹魏驻军估计很少,只不过主政者在名义上依附曹魏,那就是曹魏的势力范围。
结合第一次北伐看,很可能诸葛亮是绕城而过,没有受到曹军阻挡,直接到了祁山。
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叛魏降蜀。街亭一失,诸葛亮大军一撤,陇右三郡立马又投降了曹魏。而武都、阴平二郡没有投降。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平定武都、阴平二郡。
从这里看出,这次北伐的意义实在是可有可无。
230年秋,魏军分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赤坂。当时大雨三十多天,魏军撤退。
西城也就是西县,在祁山以西,是祁山方向。但诸葛亮屯兵的地方就在汉中东北不远,离魏军三路大军相去甚远,基本是没有用兵。这不算是诸葛亮出祁山。
本年秋后,诸葛亮派遣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区内)。这是第四次北伐,从羌中、南安郡的位置看,应该走的就是祁山路线。但这次北伐,《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但在魏延传中有记载。
231年,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粮尽退兵,射杀张郃。
这次是第五次北伐。
234年,诸葛亮兵出斜谷,用流马运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军中。
这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没有经过祁山。
由此看来,诸葛亮六次北伐,一次阻抗曹军,共七次对曹魏用兵。第二次、第六次北伐,诸葛亮走的是散关、斜谷进军路线,不可能出祁山;一次防御魏军入侵,基本没有远出。其他四次用兵都在祁山方向,其中第三次北伐,攻克武都、阴平二郡,是否到达祁山不清楚,但用兵方向在祁山。
这就是说三次用兵到了祁山及以北地带,一次到达祁山附近。
这就是演义所说的诸葛亮“六出祁山”。
整体而言,基本符合史实。但很多介绍诸葛亮北伐时,把派遣魏延、吴懿这次给忽略掉了。《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但魏延传有记载。
但从上面诸葛亮历次用兵来看,祁山是北伐的路径之一,其军事意义并非多么重要,只是必须经过的道路而已。
从第一次北伐来看,诸葛亮越过武都、阴平交界的建威,直接到达祁山,马谡就率军到了街亭。
这一地带位于小陇山山脉,本来属于曹魏的势力范围,但由于地脊人乏,曹魏并没有重兵把守。诸葛亮从这里出兵也没有多大的阻碍。第二次北伐平定武都、阴平二郡,以后就在蜀汉控制范围之下,但同样的原因,诸葛亮也没有派重兵防守。
祁山处在曹魏控制的南安郡与蜀汉控制的武都、阴平二郡的交界地带,位置很重要,但由于此地方十分贫瘠,人口也不多,魏蜀都没有特别重视,派重兵把守。失掉之后,曹魏也没有派兵去争夺。
从曹魏唯一的一次进攻蜀汉来看,司马懿一路到了西城,也就是到了祁山附近,诸葛亮还在汉中附近的城固、赤坂一带。由此可见,祁山对蜀汉也没有多么大的战略价值。
总之,位置很突出,但战略价值并不大。占领这个地方,粮草供给方面,无论魏蜀都很困难。易攻难守,对双方来说都很重视,但都没有到一定要占据,非重兵占据不可的意义上。
抽风的阿泉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了吧。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真的是费劲了心机啊,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也是忠于蜀汉,屡次给刘备出言献策,帮助刘备征讨四方,占据了巴中之地,后来北伐,才有了后来的六出祁山。根据历史的记载,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六次出兵祁山,而是五次北伐,二伐出兵故道,五伐出兵斜谷,其余三次出兵祁山。在三国演义中,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被归结为四个字:“六出祁山”。由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名气和影响力,所以“六出祁山”就慢慢变成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也是人们对于理想执着奋斗,不达目的不罢休,勇敢奋斗的坚强意志的象征。
公元前228年的春天,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命令赵云带领士兵扮作疑兵,摆出从斜谷攻打郿城的态势,来吸引魏军,但是诸葛亮自己率领主力军队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背叛了魏国投降蜀国,随后又收服了姜维,轰动一时。但是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部署,最后败给了张郃,丢掉了街亭;赵云也出师不利,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不久后投降蜀国的天水、南安、安定又背叛了蜀国去依附魏国,这三个郡真的是墙头草,哪里势力大往哪里倒。
那么,屡次提到的“祁山”到底在哪里呢?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原来的时候被叫做“祁山乡”,后来在2014年的时候,被改为祁山镇。祁连山并不是特别的规模宏大,跟青藏高原连绵的巍峨的山脉而言,祁连山就是小巫见大巫。50华里换算成现在的公里也就是25公里罢了,按照当时的行军速度而言,也就是半日就能翻过去,从祁连山的规模来看,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值得一提的。但是,祁连山却是从北面进入蜀地的重要地区。而且,祁连山是秦国的发祥地,也是秦国早期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古书记载:秦襄公始建秦国于西垂。祁连山能够成为秦国的发祥地也是不容小觑的。
诸葛亮在出兵讨伐曹操的时候,他也没有从东北方向走,而是绕路从祁连山出发,其实这也是诸葛亮对于他们双方军事实力比较后而做出的决定,还有就是重防。西北方面是曹操比较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在这个地方打开突破口,十分有胜算,同时也反映出祁连山的重要性。
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上来看,其实他的整个中心都放在了西边。诸葛亮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尤其是在用兵方面,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绝对不会贸然出兵的,显然,诸葛亮的整个计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什么样的地形和优势让诸葛亮做出如此决定呢?
陇西地区是曹魏比较薄弱的地方,且地势较高,可以直接进入关中。另外很重要的是,从汉中到陇西有一条祁山古道。相对来说是比较平坦且宽阔的,从汉中的盆地开始,一直到西北地区,就跟一条长长的走廊一样。这条道路完全就是穿山地,最后到达祁连山。到了祁连山之后就是一路开阔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北伐总是失败,也是诸葛亮一生中的败笔吧。但看诸葛亮的部署,其实也是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战争之时,必须粮草充实,后勤必须得有保证。李白曾经写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描述的就是蜀地的道路,可见蜀道有多艰难。而且李白在写的时候已经是唐朝了,当时的路况相较于三国时期来说肯定有所改善。所以据此来看,运送粮草肯定是一个大问题,大军出征,粮草没有办法到达,对于战局来说是有大的影响的。
其实,抛开其他因素不谈,祁连山在军事上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文提到的祁山古道。刚刚进入祁山古道的时候,山是较为平缓,利于行军和粮草的运输,但是蜀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连绵曲折,所以想要不管是行军还是粮草的运输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那么古代粮草的运输,定不能只采用一种方式,如果粮草供应不上,前方的战士没有粮食,就会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所以粮草的运输也是重中之重。除了陆运之外,水运也是格外重要。提到水运,就不能不提一个地方——礼县。因为,汉水,就从礼县流淌而过,汉水的出现,给诸葛亮带来一丝惊喜,可以减轻陆运粮草的压力。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的失败,除了粮草没有供应到位,寡不敌众,战术比较保守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对手也不是个弱者,司马懿早就看透了一切。
现在,成都到西安仅仅需要几个小时的路程,但是诸葛亮却倾尽余生,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统一中原。很多人为诸葛亮感动,尽帝业,六出祁山,《出师表》中的言语让人动容。
以他的聪慧,足可以成为皇帝,但是他没有,始终牢记刘备临死前对他的嘱托,也从来没有忘记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诸葛亮用余生去报答这份恩情,心存感恩,才有了一次次的北伐,为的就是能够统一中原,匡扶汉室,给刘备也给自己一个交代。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次失败,就像个笑话,但是我十分佩服诸葛亮的勇气和忠心,他的忠义实在让人动容。
sue_hsy
诸葛亮六出祁山实属自不量力!祁山为川蜀攻天水,入秦夺取西安,洛阳之门户,为汉将都韩信所采用,诸葛亮未采用魏延子午谷奇谋而斗胆北伐!最终失败而亡!被迫魏延反叛而杀!从此亡蜀之患!祁山为现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与礼县交界之地,古称祁山堡!己留断墙垣而迎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