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时期,刘备有没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jerryqoo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汉字,言简意赅,一个字一个字读十遍!
咚咚
三国时期,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才华出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经天纬地之才。
63417539
不顾三庐那得亮,心有天下乱奔波。东奔西走穷无家,司马水镜荐诸葛。忍气吞声能容纳,借得军师博望坡。军心大振将士服,才有蜀汉繁楼阁。
无处安放的妞
有些人善于创作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炒作,其实这样的问题本不该拿来被讨论,但闲的人实在太多,于是,就有了这种问题的问答!
limi_rich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出师表》有诸葛亮自己的说辞,徐元直的推荐(均出自《诸葛亮传》)。貌似可以盖棺定论了?然而,在此之前,应《头条》问答的时候,多次提及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曹操或者孙权,而是选择了刘备?
在回复这类问题的时候,始终强调一件事,诸葛亮自度孙权一定会很好的待他,但是,不可能对他言听计从!这是他不效力孙权的最根本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诸葛亮无法驾驭孙权。凭诸葛亮的智慧不会不知道孙权他驾驭不了,曹操还用问吗!因此,刘备就是他唯一的选择。也就是说他要达到管仲、乐毅的历史定位,只有在刘备身上才能实现,从当时的环境来看,他选择刘备无疑是最正确得。
这就意味着诸葛亮更需要刘备!对刘备而言诸葛亮当然重要,但绝不至于没他不可。这个观点可以从刘备后来的庞统、法正等谋士们身上得以体现(入川之战选择庞统、汉中之战选择法正)。反之,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有施展他管仲、乐毅般的才智的空间,没有刘备诸葛亮也许就是司马徽(水镜先生)的终身朋友了。
可是,这些问题在刘备那里却是一无所知,刘备就像不知道孔融也知道世间有一个叫做刘备的人一样,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个叫诸葛亮的人这么需要他。所以,他应该在刘备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而不是在刘备长了满身赘肉的时候才出现。诸葛亮对刘备的考察估计是始于公元202年的博望坡之战,刘备在此战的胜利奠定了诸葛亮对他的信心。纵观荆州各方面力量只有刘备能够抵抗曹操!诸葛亮的身世是有这个判断条件的,他是刘表的外甥女婿。
来了!刘备最需要诸葛亮的时机说来就来了。公元207年,曹操大军迅速南下直扑荆州,当时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一筹莫展,他没有力量抵挡曹操,刘表又半死不活的,根本顾不上危机: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诸葛亮见刘备时讲的大道理这里不提了)此段记载见于九州春秋和魏略也是史书。
“臣本布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一段是什么意思!目的非常明显,是要告诉刘禅,他生身爸爸是怎么对待现在的这位“相父”的,同时也要让刘禅知道,他爸爸与“相父”是患难之交,明告诉刘禅:相父是在你爹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转危为安滴!因此你爹委相父以重任,对相父言听计从,已经二十一了!轮到你了,你应该何去何从?继承你爸爸遗志,继续对相父言听计从。你敢还有别的选择吗!
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这么做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他看到刘禅不是刘备那块料。因此就不要过于纠结其中的不实之辞!!!谁说诸葛亮是布衣?刘备入川之前之后哪里有用诸葛亮打仗了?军事行动都不用你,委你什么重任?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允许设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拥有开府辟召掾属的权力,礼仪如同三公的刘表的外甥女婿,地位卑鄙吗!现在先把全诗看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见,杜甫和许多人一样都是通过《出师表》才了解到诸葛亮的情怀。倘若杜甫看过九州春秋和魏略也许他的蜀相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slumdog
谢邀,既然《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正史都没有看,就没有必要提这样的正史研讨问题。正史上其实只是没有像《三国演义》一样将刘备招纳诸葛亮的细节说出来,这很符合中国古代的官方史书的写作风格。至于《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三顾可以是实说,刘备三次到诸葛亮家请教天下事,也可以是虚说意为“多次”,至于“草庐”可以和“陋室”等一样看做是“谦称”。这也是唐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的出处,同时也更证明了此处的“三”正是虚指,是“多”的意思,否则如果只有“三次”又怎能说是“频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一节中将“三”由虚转实,并不能说是造假,只能说是演义,是小说家言。毕竟《三国演义》也不是罗贯中完全凭空创作的,它来自于民间的评话故事,而小说和评话的主要受众是中下层的百姓而不是史学家,他们更关注情节的生动而不是历史的严谨。正像小说中的《康熙大帝》也不是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他源于历史而高于历史。《三国演义》不是史书,为了突出主角人物,细节之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比皆是,已经不必再详说,例如为突出刘备的仁义和张飞的直爽暴躁,将刘备“鞭挞督邮”放在张飞身上,为突出诸葛亮的机智多谋,将孙权无心之举的“草船借箭”写成诸葛亮与周瑜比智的有意为之等等。
所以问题的核心是刘备是否真的礼贤下士,多次与诸葛亮商讨天下政治大计并请求他出山辅助?这个应该有。但是刘备是否真的如《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三次顶风冒雪到诸葛亮家求教,这个可能真没有。
纳木萨
有过,刘备怀着虔诚的心去的。
—ω— v
三顾茅庐仅仅可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是什么性质,懂历史的都知道,是一个权臣教训皇帝的折子,既然要教训皇帝那必须提升自己的地位,所以在折子里出现这种,刘禅,你老爹都是请了我三次我才勉强来帮他的这种夸张的字句。言下之意你老爸都要听我的,你丫的就给我乖乖听话。实际上这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对比魏书就没有记载三顾茅庐的故事,而是说诸葛亮自己去找刘备毛遂自荐的。当然,至于是不是诸葛亮自己贴鼻子上脸我们也不能就此下定义。因为写魏书的人他并不是诸葛亮的蜀汉一个阵营的,不论是贬低也好,抹黑也好,都起码存在这么个动机。
都是史书记载,都是正史不是野史,那么我们都不能片面的相信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历史是什么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谁也没亲眼见过,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分析完史书记载后,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我的结论是三顾茅庐是不存在的,当时的诸葛亮也就是个乡野村夫,而刘备已经是一方诸侯,他没有任何必要为了一个不曾证明过自己的人去反复拜访。那么,这么看来诸葛亮主动去推荐自己是存在的,但因为诸葛亮有他自己的独到之见解,跟刘备的战略观点一致,所以刘备和诸葛亮很快关系融洽,谈了那么几次,最后吧诸葛亮收于麾下
lirui_mm
有三顾茅庐,要不怎么会有这个历史典故,诸葛亮是千里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惊天之伟才,刘备爱才惜才,他知道诸葛亮能帮他打江山,就像朱元章遇刘伯温二者合一才能得天下!!!
打酱油的
依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再加之诸葛亮超然的才智以及刘备的求贤心性,即使没有也胜似有了。
christin71
我没有看到刘备三顾茅庐 ,一次有没有看到过。
milkgg2006
有
宋程
诸葛亮是主动去见的刘备,证明的自己的价值;刘备看到诸葛亮价值后,又主动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才是“三顾茅庐”事件的完整版。
首先来说,刘备三顾茅庐见《出师表》、《三国志》;诸葛亮主动见刘备记载见于魏略。
为什么我认为魏略记载的诸葛亮先主动见刘备这件事可信呢?
这是因为刘备当时已经名满天下,是东汉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
刘备之前投奔袁绍时,当时正是官渡之战前夕,刘备孤身跑到邺城投奔袁绍,袁绍亲自出城200里迎接刘备。
可以说,刘备当时不管是“江湖地位”还是实际官职,并不在荆州牧、成武侯刘表之下,甚至“江湖地位”比刘表还要高。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樊城(不是新野),其实是用刘备在江北牵制和抵御曹操,所以刘备实际是刘表的“北部督”这么一个角色。
根据史料记载,刘备是公元202年打败夏侯惇、于禁后屯兵于樊城的,这个时候刘备41岁,名满天下。
而当时诸葛亮呢?他是公元181年生人,即使在207年也才26岁,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
诸葛亮虽然在刘表治下,但是他本人不是荆州士人,他和徐庶、石韬都是客居荆州的外地士人;不过诸葛亮出身比徐庶和石韬更差,因为徐庶、石韬是客居荆州的颍汝士人,虽然颍汝士人在刘表这儿没什么地位,但是在曹操那边,颍汝士人简直就是曹操文臣代名词。
换句话说,徐庶、石韬在荆州混不下去了,直接投奔曹操,就算进不了核心层,但是州郡这个级别还是能做的。(后来徐庶二人真在曹魏做到了两千石州郡长官)
但是诸葛亮是兖州琅琊人。
别忘了,当年兖州全州反叛曹操的往事,兖州士人曹操是绝对不会放入核心圈子的;所以对于心高气傲的诸葛亮来说,他在荆州很尴尬,又不能去投奔曹操,如果没有刘备,可能诸葛亮要么一辈子隐居,要么投奔孙权。
刘备可以说是诸葛亮为数不多的选择,但是刘备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来了他都当宝,刘备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和陈群、陈登也曾谈笑风生。
所以诸葛亮先主动去樊城见刘备,给刘备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意: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诸葛亮给刘备出的主意就是让刘备给刘表打报告,让刘表允许刘备在江北招募流民,诸葛亮这个主意出了后,刘备果然开始恢复元气。
不过,我认为诸葛亮让刘备明白自己价值后并没有留在刘备阵营,而是选择回家,等着刘备上门拜访他。
因为诸葛亮并不是想做刘备集团的打工人,他想做的是高管,是刘备文臣之首。那么,在徐庶建议下,已经对诸葛亮能力有了解的刘备这次完全不介意三顾茅庐了。
神之伊格尼斯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隆中对策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位于今河南南阳)。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谋略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来,各地豪杰并起,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是汉室宗亲,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
初出茅庐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宠爱少子刘琮,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刘琦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两个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们两个人,话出自你口,进入我的耳朵,无他人知晓,现在可以说了吗?”诸葛亮无奈之下对刘琦说:“你难道看不见历史上申生在国内导致祸患,重耳逃亡在外而获得生存吗?”刘琦意识到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当时托名为汉相的曹操统一北方后,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诸葛亮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琮,可趁机占领荆州,刘备不忍。刘备在樊城知道曹操大军南下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同年,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赤壁斗智刘备率军到了夏口(今湖北汉口)之后,诸葛亮说:“如今态势紧急,我请求亲赴江东求救于孙权。”当时孙权率领军队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观望事态的发展。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局势:“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也把部众聚集在汉水之南,打算与曹操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势力,基本上占据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所以刘豫州逃到了这里。
接着,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为何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定鼎荆益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北归之机,听从诸葛亮之计,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以庞统为耒阳令,庞统因没有政绩而被罢官。诸葛亮向刘备进言,庞统有大才,不可小用。于是刘备任命庞统为治中,与诸葛亮一样被器重,与诸葛亮并列为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派法正到荆州请刘备率兵入,保护益州安全。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劝说刘备应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刘备亲自率军在谋士庞统的陪同下进入了益州。至次年十二月,刘璋发觉张松私通刘备,将张松处死,下令守关诸将不准刘备兵马通过。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刘备棋先一着,占领涪城(今四川绵阳)向成都挺进。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听闻刘备攻打成都,且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留关羽留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溯长江而上,攻克巴东,与刘备会师成都。至江州,打败并生擒了巴郡太守严颜。刘璋被迫出城投降。成都攻下后,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当时法正统御外军、于内为谋士,治理蜀地睚眦必报,擅自杀死了诋毁自己的多人。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太过于跋扈,将军应该告诉主公,压制一下他的势头。”诸葛亮说:“主公在公安,北面有曹操的大军,向东忌惮孙权的威逼,于内又怕孙夫人生事。自从法辅佐主公之后,犹如有了翅膀翱翔在天空,不再受人所困。现在为什么要约束他,让他不能如意呢?”于是对此事不再追究。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严刑峻法,有怨气的人很多。法正对诸葛亮援引汉高祖进关中后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宽容治理。而诸葛亮却认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认为如今形势与秦末不同,刘璋昏聩无能,自从他主政蜀地以来,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没有。蜀地的大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渐被大族的专擅所替代。所以我如今实行严刑峻法,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政治形势。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在平定关中诸军阀后南侵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不下,刘备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来支援,杨洪以汉中是益州咽喉,家门之祸、存亡之机,劝谏诸葛亮在这种时候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告终。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至此,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然而,东吴的吕蒙极力主张“取羽,全据长江”。最终,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季,吕蒙率领东吴军队,白衣渡江、斩杀关羽、夺取荆州。“隆中对策”因此而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先主托孤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传言称汉献帝刘协为曹丕所害,于是群臣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开始不答应,诸葛亮就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刘备同意后,于221年称帝,国号为“汉”,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刘备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蜀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十二月班师成都。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中原蜀建兴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继位,缺乏统治经验。诸葛亮抓住有利时机,决定出师北伐。次年三月,率军进驻汉中,顿兵沔阳(今陕西勉县)。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上疏请求自贬三等,蜀后主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而陈寿所著《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建兴十年(232年),诸葛亮在黄沙休兵劝农,制作木牛流马等,并且练兵讲武,准备再次北伐。建兴十一年(233年)冬,诸葛亮派遣诸军运米,集结大军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
诸葛亮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蜀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
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病重而逝八月,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于是亲自率军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近来你虽然整天与我交谈,但有些事还没有对你交待,所以你又回来听取。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李福连忙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等到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同时,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去世。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司马懿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身后之事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军山勉县。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