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如题,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中庸

《中庸》是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有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 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的儒家哲学经典

子思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大学

博大的学问

蔡志忠

[作品]九章

本书收录诗人陈先发二○一○年至二○一一年创作的诗歌一百四十四首,分颂九章、秋兴九章、杂咏九章、寒江帖九章、裂隙九章、不可说九章、茅山格物九章、遂宁九章、敬亭假托兼怀谢朓九章、大别山瓜瓞之名九章、入洞庭...

陈先发

[作品]孟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

《诗》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蒋伯潜 蒋祖怡

[作品]孙子

《孙子》主要内容: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他的祖先原是陈国...

范昀

[作品]通典

据原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重新影印出版。

杜佑撰

[作品]海岛

《海岛》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为海岛的普通地理知识,包括海岛的类型和地貌特征,海岛的分布,海岛的经济优势、政治地位和军事价值。下篇为海岛的区域地理介绍,选择其中著名的群岛25个,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

楼锡淳//凌勇//元建胜

[作品]仪礼

仪礼,ISBN:9787805680842,作者:贺涛 编

最新跟帖
粒妹phoebe

粒妹phoebe

以唐代为例。

作为科举考试正式兴起的朝代,唐代的科举考试所考的内容自然就是了解科举内容的范例。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首先是常科。

据唐六典•尚书礼部载:“凡举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与计偕。其科有六:一曰秀才,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唐代的常科,在贞观之前共有六科,即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

一、秀才科。秀才科始于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这一年武帝下诏求贤:“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让各地郡县长官推举出众的优秀人才入朝为官,始开秀才科。秀才科最重策问,所考内容也以策问为主,所谓“策问”,就是皇帝提出问题,考生给出答案。晋令载:“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也就是说要想通过秀才科,就必须连过五策,方可授予官职。



简单的说,秀才科很难,是唐代所推行的六项常科中最难的一个,能够通过的人是少之又少。据史所载,唐初,从武德到永徽年间,每年通过秀才科的不过一、二人,因此在永徽二年(651年),高宗李治见秀才科每年录取的人才实在太少,索性就下诏将其停办。此后,终唐一代,除玄宗、代宗时曾短暂恢复过秀才科,其他时期皆处于停办的状态。

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通过五策的考生,主考官根据其文理通粗情况,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而后以等授官。

二、明经科。明经科始于汉武帝时期,是汉代察举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项特科(不定时举行)。所谓“明经”就是通晓经学(经学指的就是儒家经典,即《》、《》、礼、易和《春秋》),汉代若想通过“明经科”,就必须精通五经,因为“明经科”所考的内容就是五经中的内容,当时汉代许多名臣,如孔安国、贡禹、韦贤、韦玄成等都是以明经科入仕的。

到了唐代,“明经科”成为了其科举考试的常科之一,与进士科同为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制载:“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唐初,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熟悉程度,选择相应的儒家经典进行考试(唐初的经学不再是五经,而是九经,这时他们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即《》、《》、《仪礼》、《周礼》、《礼记》、易、《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然后以通经比例来决定等第,通五经者最高,通三经者次之,通二经者最次,而后分别授官。

其中,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唐初,在定九经后,又将《礼记》、《左传》称大经,《》、《周礼》、《仪礼》称中经, 易、《》、公羊传、谷梁传称小经);通三经者,需通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二经者,需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

同时,需注意的是唐初,除了会考九经,因唐初诸帝皆有自己喜欢的儒家经典,所以会额外增加一些其他的儒家经典来作为“明经科”必考内容。如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高宗下诏将《老子》列为考试内容;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下令停试《老子》,改试由她自撰的臣轨两篇。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改革“明经科”考试,明定“明经科”考试考三场,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义,第三场试时务策(开成十二年后,因唐文宗于九经上增《尔雅》、《论语》、《孝经》等三经,因此帖经所考的经学,也由九经变成十二经):

帖经。何为帖经?《通典》载:“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大意就是帖经,就是将需要考的经书左右两边遮住,只开中间一行,然后再用纸遮盖住若干个字,此时考生需根据前后经文补充句子,将所缺的字写出来即可。简单的说,帖经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试义。何为试义?就是由主考官从儒家经典中挑选出一段话,然后由考生来试着去解释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先圣想要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类似于现在的阅读理解。试时务策。何为试时务策?就是由主考官根据当时朝廷所面临的重大时政问题出题,然后由考生按题陈述政见,发表对时政的主张,类似现在的作文。

据唐六典•尚书礼部所载:“旧制,诸明经试每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每帖三言,通六已上,然后试策十条,通七,即为高第。开元二十五敕:诸明经先帖经,通五已上,然后口试,每经通问大义十条,遍六已上,并答时务策三道”。开元二十五年之前,帖经考九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每帖需填写三字,只要写对六帖,即合格;时务策考十条时政问题,通过七条,即合格。开元二十五年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更改“明经法”考试内容,先帖试,帖试内容与此前相同,但只要通过五帖,即合格;再试义,九经每经口试大以十条,通过六条,即合格;最后时务策,考三条时政问题,需全部通过。


三、进士科。“进士科”始于隋代,在唐代成为常科中最重要的一项科目,为读书人所特别重视,唐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一书中,就说道:“进士科,始於隋大业中,盛於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当时,即使是位极人臣的重臣,若没有通过进士科,他们也会觉得十分遗憾。由此,可以看出,进士科在唐代却是十分受到读书的重视与欢迎。



当然,唐代的“进士科”是六项常科中最难考的一个科目,因此唐代的读书界流传着这么一件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但五十岁登进士第,却尚属年轻。但是,进士科虽难考,可是若中进士科,其日后的成就却要比其他常科的成就来得更大,据统计,唐进士科位及宰相的较之其它科目出身之人要多得多,唐代宰相368人,进士出身者143人,占总人数的39%,由此可知,进士科出身的官员,其政途较之其他常科真的要宽广的多。

唐初,其“进士科”考试内容沿袭隋代,只试“时务策”一项,一般为“试时务策五道”,考生需要根据皇帝所给出的五道涉及或政治、或吏治、或教化、或生产等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下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在五道时务策的基础上,再加试一场有关于儒家经典一部和历史知识的内容。

高宗时期,高宗李治对“进士科”再次进行了调整。首先,上元二年(675年),“加试贡士《老子》策”,加试《老子》策三道。其次,调露二年(680年),李治又下诏加试帖经。最后,永隆二年(681年),因考功员外郎刘思上奏高宗:“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所以高宗下诏:“加试杂文二篇(诗赋)”。自此“进士科”明定考三场,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杂文,第三场试时务策。

唐六典•尚书礼部载:“例帖一小经并注,通六已上;帖《老子》兼注,通三已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开元二十五年,依明经帖一大经,通四已上,余如旧”。开元二十五年前,先是帖经考易、《》、公羊传、谷梁传等小经,及《老子》,小经通过六条,即合格;《老子》通过三条,即合格。而后,再考杂文两道、策问五条,若文取华实兼举,策须义理惬当者则为通,反之若事义为滞、词句不伦者则为不。开元二十五年后,玄宗改小经为大经,帖试考《礼记》、《左传》等大经,且通过四条即合格。



四、明法科。明法科始于西汉建元时期,建元初,武帝下诏让各郡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设四科,其三曰明习法令,此为明法科的开始。

“明法科”考试的内容以高宗永隆二年为界限。永隆二年前,唐代的“明法科”考试内容以试策为主,即“试律七条、令三条”,考察考生对唐律的熟悉程度,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永隆二年后,在试策的基础上,增加了帖经,“所试律、令,凡每部试十帖。策试十条:律七条,令三条”,增加了帖经十道。同时,在此之后,还增加有问义的考试内容,《通典》载:“明法举亦请不贴,但策问义并口问准经业科”,就是主考官提出一个法律上的问题,考生进行解答。

五、明书科。明书科是唐代用来选拔文字训诂方面的专门人才的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志所载:“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就是说参加明书科的考生,要先通过口试,主考官所问的问题从说文、字林中选出,而后通过口试,就可以继续接下来的笔试,只要答对主考官从说文、字林选出的二十条内容中的其中十八条,就为合格。

六、明算科。明算科是唐代用于选拔算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志所载:“凡算学,录大义本条为问答,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然后为通。试《九章》三条、《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试缀术、辑古,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通。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



唐代的明算科,有两种考试方式,其一口试九章算经三条,五经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各一条,十条过六条即合格。之后,再笔试记遗、三等数十条,十条过九条即可及第,被授予官职。其二口试缀术七条、辑古三条,由主考官提出相关算术问题,考生回答这个算术的解答方法,及其原理,十条过六条即合格。通过后,再笔试记遗、三等数十条,十条过九条即可及第,被授予官职。

其次是制科。

唐代的制科,十分的繁杂。

那唐代的制科到底有哪些呢?

一、文词类十八科:文学优赌科、文艺优长科、文以 经国科、文经邦国科、文史兼优科、文词雅丽科、文词秀逸科、文穰宏丽科、文词清丽科、文擅词场科、词蝉文律科、词腊文华科、词标文苑科、蓄文藻之思科、藻思清华科、手笔俊拔超越流辈科、讽谏主文科、博学宏词科。

二、军武类十六科:军谋宏远材任将帅科、军谋弘达材任将帅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帅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军谋越众科、武足安边科、武艺超绝科、超绝科、绝伦科、知合孙吴可以运筹决胜科、韬略学孙吴识天时人事者科、将科、智谋将帅科、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韬铃科、穿杨附枝科。

三、吏治类二十四科:材可播国科、材堪经邦科、经邦科、文以经国科、宰臣科、岳牧科、牧宰科、才堪刺史科、才可宰百里科、龚黄科、才膺管乐科、寄以宣风则能与化变俗科、道停伊吕科、王伯科、文武官甜堪刺史者自举科、清廉守节政术可称堪任县令科、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科、才识兼茂明体识用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详明吏理达于教化科、吏职清自科、洞晓章噩科、五臣科。



四、长才类二十一科:多才科、绝伦科、拔萃科、韬晦奇才科、贤才科、茂才异等科、良才鼻 等科、良才异行科、材堪应幕科、才兼文武科、英才杰出科、英才杰出业奥大经科、超拔群类科、明堂大礼科、南郊大礼科、明四子科、堪任绝域者科、学综古今科、下笔成章科、日试百篇科、日式万言科。

五、不遇类二十科:长才广度沈迹下僚科、才高位下科、抱器怀能科、藏名负俗再 藏器晦迹科、藏器下僚科、高蹈丘园科、高蹈不仕科、处士科、山人科、高才沉沦草泽自举科、草露无人举者亦昕自举科、草泽遗才科、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乐道安贫科、有道科、消声幽辈科、幽章科、才称栋梁志标忠梗科、政均卓鲁字俗之化通科。

六、儒学类十九科:儒学博通科、抱儒素之业 、文儒异等科、博学通艺科、博学专门科、经学优深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风雅古科、博通坟典科、精通经史科、经明行修科、长念九经科、善六经文字辨声象者科、明三经通大 科、能习三经通大义者科、经术优深可为师法科、两经科、三史科、一史知本末者科。

七、贤良直类十五科:贤良科、贤良方正科、志烈秩霜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直言极谏科、临难不顾衔 节宁邦科、哲人奇士逸伦屠钓科、道德资身乡间共担科、安心肤亩力田之业鼠彰科、养志邱园嘉遁之风载远科、隐居邱园不求闻达科、孝弟力田同于乡间科、孝弟廉让科、孝弟蟹直科、疾恶科。

八、玄遭类三科:洞晓玄经科、整理阴阳科、通三教宗旨究其精微科。

九、方伎类二科:博雅典度和六律五音科、畅于辞气聪于受领善敷奏吐纳者科。

因唐代的制科实在太多,所以这里并不能详细的介绍。但是,这些制科的考试,其考试内容无外乎《》、《》、《仪礼》、《周礼》、《礼记》、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尔雅》、《论语》和《孝经》等十三经,《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等兵书,及九章算经、五经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算书等书籍。

正如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一书中所说:“唐世制举科目猥多,徒异其名尔,其实与诸科等也”,其制科的考试内容与常科是大同小异,形式也差不多,无外乎帖经、试义、试时务策等。

糖果妹爱幻想

糖果妹爱幻想

可就考试,大体来说在明朝以前,皇帝出题。考验考生是否有安邦定国才能。诗赋,经义,论,策常考内容,但是自明朝出现八股文,情况大变,

你可以想象,也可以自豪的说,只要你是一个爱看书爱研究的人,喜欢去看,喜欢去研究,你可以自己拍着胸脯说,你必定是个“学富五车”的人,

这很大情况是因为,现在信息发展很快,以前打破头都找不到的材料,现在网络可以给你五花八门的罗列,你自己都好奇为什么有这么多答案。不是过去人们不努力,而是你生在繁华乡。

再说以前,四书五经可能加起来还没有本红楼梦字多。你可以现象,再往前,竹简时代文字要怎么才能盛行。而明朝的八股文很不凑巧题目都出自四书。四书一共才5万余字,其中《大学》1600余字,《中庸》3500余字,《论语》约15000余字,《孟子》约35000余字。从现在的眼光看,不过是薄薄的一册。自明至清,科举考试500余年,哪有那么多题目好出?八股文章刻印流传的数以万计,四书中的每句话几乎都能找到多篇现成范文。考官为了避免士子抄袭模仿,便千方百计在题目的花样翻新上打主意,于是题目越出越奇。

最后结果显而易见,题目五花八门,内容一成不变,所以盛唐开放诗歌,宋朝华丽辞赋,一去不复返。时不时出现的文学大家,都是和当时环境相背离的。

珍惜现在的环境,共勉

MOMO是左撇子

MOMO是左撇子

中国古代的科举发源于隋朝,兴盛于明清,虽然都是叫做科举,但是每朝每代考的方式科目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以唐朝为例,考试类型有五六十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明经”与“进士”,明经类似于今天英语考试的完形填空,在四书五经中找一些文章,把其中一些字句遮住,让你填空,主要考察记忆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要知道四书五经加起来有22万字,过去也没有什么考研押题班,你要想全对就的把这些书籍都背下来,古文晦涩难懂,想背下来很不容易。

与明经相比,进士难度更大,通过率也更低,注意:这个进士和功名的进士是两码事,而是一种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做诗的水平,唐朝是诗歌盛世,自然不能避开。也许有人会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那你就小看人家命题组了,每次考试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玄宗年间的考试就要求写上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而且题目是限定的,想在额定时间内写出满意的诗句并不容易,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五十岁能考上就是成功,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诗圣杜甫就没考上。祖咏的“望终南余雪”就是当时的优秀高考作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水平咋样?

宋朝初年科举考试沿袭唐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主要考察写议论文的能力,对时事,政事以及一些历史问题,名人观点进行议论,字数一般在1000字以内,王安石的改革遭到了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也不了了之,一会靠经义,一会考诗赋,考到最后就亡国了。

明清总体上延续了之前的科举制度, 但是增加了一个最为恐怖的文体:八股文。现在很多人一说起官样文章就说八股文,孰不知八股文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难度极高,不单单要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还要有非常强大的运用能力和文字造诣。

来段张居正的八股文给大家压压惊:

从隋朝大业年间第一次开科取士,到1905年最后一届进士考试,中国的科举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统治基础构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MissC

MissC

对于进士科来说,隋唐是诗词歌赋,宋代增加策论,明清就是八股文了。

其他科举科目,明法科主要选拔法律官员,考本朝典章,法律规定,判案。明算科主要选拔财政官员,考的是历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数这些,韩信点兵题。明经科选拔秘书官员,考四书五经经义,填空这些。明字科就是考书法。秀才科、博学宏词科,则是考古文诗词等综合性的知识。

实际上,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手段,历史还要更早一些,早在西汉时期,就主要以察举征辟制度选拔官员。而其中的征,就是皇帝特旨向全国征集人才。假如皇帝需要算数方面的人才的话,专门诏书发向天下郡国,有意者向本郡主官报名,初步鉴定后,郡守国相开出关于考试者的身份证明,官费送到首都集贤馆。三公针对所有人出题,初审通过,呈递皇帝进行正式面试。皇帝亲自出题考核,通过者则授予郎官,不通过者发遣散费回家。

弓箭手

弓箭手

隋朝开始,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开始,《》、《》、《周礼》、《礼记》、易、《春秋》、《孟子》、《论语》、《大学》以及《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从隋唐就开始的诗赋等,历来都是科举考试基本上千年不变的。




类型上,主要是帖经和策问,诗赋和杂文,经义和墨义,再加上宋初以前的诗赋。


帖经:简单地说就是主考官任意选择经书中的一页,用两张纸覆盖左右两边的字,中间开一行,另裁纸为贴,帖盖数字,让考试者写出读出,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


策问:大部分涉及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方面的问题,命题形式和现代语文考试中的论述题或命题作文。



杂文:是以封建官吏所常用的篇、表、论、赞为体裁,让考生作文,类似今天的应用文写作。


经义: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者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类似今天的读后感。


墨义:取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应试者应答,或者要求对答这个句子的含义,或要求对答下一句,或要求对答注疏,类似今天的名字解释或简答题。



还有就是不得不说的八股文,这是明朝才开始有的一种固定文种。



题目从四书五经中出,诠释以程朱学派注解为准(这个最坑了),每段格式字数都有限制,具体可自行百度。陈独秀以前考的秀才就是这个。

lina0856

lina0856

科举是指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秦朝之前,中国采取的是分封制,选拔官员靠世袭,也就是靠关系。汉代选拔人才用的是察举制,由地方推荐人才。隋文帝开皇七年命令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科举的原型。唐代继承并发展这项制度,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廷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科举早期主要以文举为主,最初分明经、进士两科(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文科理科)。后来增加了如秀才科、太学生科、大科、三教科。秀才科的考试方式主要为试方略策五条。所谓方略策,主要是论述圣贤治道、古今理体之类。但是由于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应试者也不多,后来便取消秀才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慢慢的成为最主流的科目,明经科只要能够熟读书经,而进士科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会问一些关于治国的政策的问题,进士科的评选标准也是最严格的的。

唐朝时期,省考定为三场,一场帖经,考试两篇杂文,最后策问五题,帖经是指选择学习的经书,挑一页,选一段,空两头,让应试者,类似语文考试默写。杂文包括一篇诗一篇赋,或者包括赞颂、讨论(相当于议论文、表扬书),题目一般非常生僻。策问一般三道题目是时事一道是治国方略,最后一道是关于战争的谋略。后来基本也是围绕这几项进行考试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应试流程。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这时候的内容基本也是墨义、贴经、策问、诗赋、经义。以下为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LizRR

LizRR

要搞清楚科举考试考些什么,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科举制是什么。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制度,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科举制萌芽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在隋炀帝时期正式确立,后经过唐朝的发展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停止使用,期间的1300多年里都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人才选拔方式。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仕途晋升通道被各世家大族所把持,寒门子弟无论能力多强都难以入仕。

科举制允许学子自己报名参加,阻断了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推荐自家子弟做官的渠道。较之前历代王朝所采用的选官制度而言,科举制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了读书人的理想。科举制将底层有识之士选拔上来,为统治阶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巩固统治的同时也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水平。正因如此,有人说科举制是封建时代全世界最优秀的制度之一,西方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对科举制推崇备至。

隋炀帝大业三年(608年)四月,炀帝诏令文武官员可以“孝悌有闻”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入唐朝后,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前者是每年分期举行的,后者则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内容包括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种,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要科目。其中“进士”考的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难度等级较高;而明经则考时务策与经义,相对简单。高宗朝以后,进士科成了最受重视的,以至于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进入宋代以后,在“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下,虽然常科的科目较唐代减少,但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朝人甚至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对科举进行了改革,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宋代将进士分为三等,从上到下分别称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以及同进士出身。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也是在宋朝时确立的。但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也存在诸多弊端,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则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开始变法后,直接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求通经致用。元代科举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和“经疑”为题述文。进入明清两代之后,科举制的规定更加细化,规定作答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等八部分组成,因此得名“八股文”。八股文的考试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要求考生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八股文在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乃至字数也有严格限制。

虽然历朝历代科举的考试方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考试范围也局限于传统的儒家经典。这顺应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也在意识形态上潜移默化地禁锢着被统治者的思想。总而言之,科举制所考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始终是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项工具。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科举制是封建时代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甚至没有之一。

笨地鼠

笨地鼠

自隋朝科举设立以来,科举主要的主要考试内容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但也有所变化和特点。明朝以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股文”了。明前的考试类型也有很多。主要是帖经,策问,诗赋,杂文,经义和墨义。

豚鼠C

豚鼠C

1、考试内容

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2、简介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3、社会影响

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candycassandra

candycassandra

内容

科举考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科举考试也要不断的进行改进来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上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有一些为了挤破头颅进入官场的人,不再注重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而是转向了形式和表面工程。不仅对整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样选拔的人才思想僵化根本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不利于科学知识的创新以及脱离实际的学风会造成整个社会形成浮夸而空谈的现象。

现在的教育制度高考和以前的科举制度有一些类似,都是通过考试的途径来选拔预备役人才。现代的教育制度应该借鉴历史,不在犯形式主义和僵化主义的错误,培养真正适合时代的人才,为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优势

科举考试使得封建社会的阶级流通,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而且改变了封建社会中人员结构的组成,让更多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进入决策,将以前本来把握在豪门世族手中的权利分散到底层百姓的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底层百姓的诉求和愿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有文化有素养给本来封建社会死气沉沉的政治带来了升级和活力。在整个社会有利于促进尊师重教的养成和学习氛围的养成,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某一方面文化的发展。

KEY杭州益呼

KEY杭州益呼

自隋朝开始,历朝历代所考试的内容都有区别; 同时,科举考试是一个泛称,包含乡试、会试、殿试。 视级别不同,考试内容也不尽相同。

可以说,自隋唐科举制开始至1905年科举废除,我国古代科举内容一直处在变化之中。

在刚刚兴起科举制的隋唐时期,官学一般以儒家经典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专科学校则另规定一些经典为基本教学内容,学生在参加乡试之前还要在学校接受各种考试,每旬、每月、每季、每年都要考试。国学根据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各设考场。考试的项目一般不多,以试策为主。

“进士科与俊、秀同源异派,所试皆答策而已。......有唐自高祖至高宗,靡不率由旧章” 唐掖言。

“自是,士族所趋,惟明经、进士两科而 已,其初止试策”。 册府元龟·贡举部

贞观八年(634年)进士加试经史,上元二年,加试贡士老子策,考试内容虽然略有增加,但考试主要以试策为主。这种考试比较容易应付,但难于选取实干有才之人。

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隋唐的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多有调整。但仍主要以贴经、问义、杂文、策为主。各科所考的内容也有区别。如在书学的考试中,有贴经、口试、试策三个项目。而算学则要求道理和实际,不搞试策,只采用贴试与口试。医学则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要求熟读医书,还要求调查以往的治愈案例。

各级别的考试内容也不大相同,乡试的难度自然低于会试,会试的难度也自然低于殿试。

在宋朝,科举制度上前期基本上是沿袭唐朝的一些做法,考试内容也大致相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王安石变法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进士科停考了诗赋、经帖、墨义。改为更专业的考试,进士从此分为二种,一种是诗赋进士,一种是经义进士。

诗赋进士所考的内容为诗赋、论、策。

经义进士所考内容为本经大义三道、《论语》《孟子》大义各一道、论、策。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会试内容与乡试内容基本相同,二者只存在难度上的差异,会试会考三场。这个时期就比较流行八股了,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首,判五条,诏、诰、表各一道;第三场考经史策五道。考试题目和答题主旨主要出自“四书”、“五经”之中。考生只能按照规定的行文和答题的流程进行做答,不能有突破。

考完会试之后就是殿试、参加殿试的都是已经高中的举人,即进士。殿试不考四书五经文,基本上都是皇帝亲自出题,考对策。对策的字数与卷子的格子的字数要求一致,不能多,也不能少。时务策题基本上都有三五道,一般都是千字文,必须要用一千字进行阐述。

清朝末年,科举制被正式废除。

全文完

舞韵

舞韵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不太一样,他们的变化是根据统治阶层用人取向而定的。不同时代人才需求也不同。隋文帝仅考策问,隋炀帝就开考十科之多。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就更多了,常设科考的科目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数)。明朝只考进士一科,清朝和明朝一样,但也有特制(特别科),如翻译科、经济科、博学鸿词科。

除特制科目,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的形式各朝各代不一样,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明朝只有一门。

至于状元的优秀答题如文天祥的殿试卷御试策题“盖闻道之大、原出于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阳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著、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

西瓜娟

西瓜娟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