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庸古龙的武侠被奉为经典,网络玄幻小说却不被广泛承认?

西贝
路边摊你非得吃上几千块,那饭量的巨好

leeann0618
当年金庸古龙也是被认为是毒瘤的 跟毒品一个档次。任何东西 只要能流传下来 都是经典,金庸与玄幻 差的只是时间。

金庸的行文在古龙的吝啬极简和梁羽生冗长不堪之间,有长有短。常用白描手段刻画人物,寥寥数笔即呼之欲出,从不长篇大论。
另外,可能曾经是职业电影编剧出身有关,金庸刻画人物和场面,多描绘视觉影像而不是心理活动。如写一个人生气,一般写“须发皆张,口中嗬嗬作响”,而不是“他很生气,非常生气”。
既然是电影编剧,他深谙视听语言。
金庸极为擅长写“偷听戏”和“转述戏”,即不直接描写场面和故事,而是用一人的视角去写,时不时辅之观察着/视点人物的心理活动做“旁观者反应镜头”,最终完成故事描述,其效果非常好。
这样的例子多到不计其数,很多时候,观察者的听觉和视觉都处于限制状态,而事件的主事方都不知名姓,多用代称,使观众有极为强烈的“第一现场”的感觉。
随便举例子,如《倚天屠龙记》一段:
不到半个时辰,那帮私枭已奔出二十余里,好在俞岱岩轻功了得,脚下无声无息,那帮私枭又似有要事在身,贪赶路程,竟不回顾,因此并没发觉。这时已行到海旁,波涛冲击岩石,轰轰之声不绝。正行之间,忽听得领头的一人一声低哨,众人都站定了脚步。领头人低声喝问:“是谁?”黑暗中一个嘶哑的声音说道:“三个水旁的朋友么?”领头那人道:“不错。阁下是谁?”俞岱岩心下嘀咕:“三个水旁的朋友,那是什么?”一转念,登时醒悟:“嗯,那是海沙派。‘海沙派’这三个字都是水旁的。”那嘶哑的声音道:“屠龙刀的事,我劝你们别插手啦。”领头那人一震,道:“尊驾也为屠龙刀而来?”那嗓子嘶哑的人一声冷笑。黑夜中但听他“嘿嘿嘿”几声,却不答话。
俞岱岩只觉他这笑声大是古怪,听在耳中,令人心烦意乱,无法形容的不舒服,似乎十几条巨虫突然在背上搔爬,又似乎吞下了什么吐不掉,呕不出的异物。他心念一动,隐身在海旁的岩石之后,绕到前面,只见一个瘦瘦小小的男子拦在路中。黑暗中瞧不清他的面貌,只见他手中拿着一根拐杖,身上衣服有点点闪光,显是一件锦袍。又听海沙派的领头人说道:“这屠龙刀原是本派镇派之宝,既给宵小盗去,自当索回。”那锦袍客又是“嘿嘿嘿”三声冷笑,仍是大模大样的拦在路中,那领头人身后一人厉声喝道:“快些让开,恶狗拦路,你不是自己找死——”他话声未毕,突然“啊”的一声惨叫,往后便倒。众人一惊,但见黑暗中锦袍上的闪光晃了几晃,拦道恶客已然不见。
整个场面描述全是俞岱岩的视点,这个像极电影中的主观视点,实际上描述一个故事可以完全不这么写,但是这么写极富感染力,因为有现场感。
纵观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几乎贯穿始终,正如大家所知,《雪山飞狐》整个都是用这种“代言”的方式写成的。
金庸既然能做编剧,必定具有极为深厚的戏剧功底,极擅长“三一律”,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组人物的舞台化戏剧场面。其上场下场、人物调度,都有大师之气。
他最能写,也写得最好的的,就是这种舞台化很重的“大戏”,或者“大场面”,即所有关系人物都因为各种关系出现在同一场景之中,虽然可能觉得比较刻意---怎么会这么凑巧?
这种经典大场面,如《天龙八部》里面的杏子林大会,乔峰惊天身世巨变一段,当年TVB剧集,这一段落整整花了三集,可称罕见。《倚天屠龙记》王盘山武林大会;《射雕英雄传》密室疗伤;《笑傲江湖》之黑木崖;《连城诀》之雪山决战等等……
这些场面,人物繁复,情节曲折。常常将数个恩怨情仇都在一场中交代完成。某个恩怨了结时,除相关人物的活动之外,金庸一般也极力写周遭人物之反应,很类似电影中的“反应镜头”,使得单一情感事件有大场面做背景,有见证者和旁观者,使得其更有一种史诗感和影视作品的“热闹感”!
论讲故事,金庸绝对是一流的。通常情况下,金庸的武侠小说都不是直接开场的,主人公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刻登场,而整个故事大线索也是逐次展开,绝不会一上来就讲主线故事,一览无余。开场的故事极为精彩,你以为是主线,谁知道这不过是一道开胃汤而已!
真正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感觉啊。

122闲人
蟹妖,我个人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差的是内涵。
傻小子郭靖成名20年悟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小痞子韦小宝进宫多年后悟出了“为什么一定要分满汉?只要皇帝好,管他汉人满人。”(姑且不说正不正确)。袁承志原本的一腔热血之后也慢慢的淡了;老乞丐和老毒物在雪中一笑泯恩仇,双双离世;石破天经历了和丁当的爱情后,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喜欢”;杨过也不是永远都是16岁那样放荡不羁。
而大多数玄幻小说里修炼了几十上百年的主角依然是那个15岁的中二少年,谁看不起我就抢走他女人、杀掉他全家还要挖掉他祖坟。我们现实世界里修炼几年后(修道或修禅)都会变得很不一样,修炼一辈子(也就几十年)后大彻大悟也也有。而玄幻小说里的修炼更像是健身,破坏力突破天际但精神状态还是那么low。
当然网络玄幻小说也是有优秀作品的,有很多网络小说在某些亮点上超越了金庸,甚至超越很明显,比如背景布局等等,当然这和现在的写作环境有关,但是从文学角度来说,几乎还没有什么小说能够真正全面比肩金庸的经典。
虽然我很喜欢看网络小说,比如《雪中悍刀行》《遮天》《全职高手》《诛仙》等等,但是客观来讲,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很优秀,甚至超越了金庸的许多小说,但是也不可否认,他们也无法全面比肩金庸的作品。
优秀作品尚且如此,更何况绝大多数的小白文,怎么可能会被承认。
个人观点,有意见欢迎交流,不喜勿喷。

娜小C
金庸小说,还有一些侠气。总体而言,对于读者的精气神,对于读者的人格、节操,是有提升作用的。
现在的网络玄幻仙侠类小说,就差太多了。主人公基本上都是靠阴谋诡计、杀人越货成长起来的。坏人都是写在脸上的,通常是一脸的阴鸷。坏人通常非常的淫荡好色,而且不加掩饰。这就成了主人公杀人的理由。所以,网络小说又称为小白文,无脑文。
这类小说看多了,读者的人格会不知不觉地堕落。因为,他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就是贪、嗔、痴、慢。看多了,你的贪心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增强。嗔心也是如此,主人公都是睚眦必报之徒,从小怼天怼地怼宇宙,一路怼到大,满世界都是他的敌人。无数次地走在悬崖边缘,居然从来没有掉下去,次次都是侥幸得成。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小说也是如此。如此肮脏的小说,都是作者内心的投射,或者说是迎合。为什么说是迎合?因为作者都有很多粉丝群,这些粉丝会提出意见。作者会不断地制造爽点,让提升小说的阅读量。
国家这几年为什么大力整顿起点等小说网站,目的就在于此。
总体来说,网络小说,99.99%,是精神毒品。看多了,会上瘾的。还不容易改正。国外有人患了毒瘾,怎么治好的?就是发现了我国的玄幻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部接一部地看,结果毒品的瘾是治好了,更严重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毒瘾,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她的心地中了。一件衣服污染了,洗洗还能穿。一个人心灵污染了,一个人基本上就无药可救了。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可见习气之难改。烟瘾、酒瘾,也是如此,这些还是影响不大的瘾,都如此难改。贪嗔痴三毒,是对人生影响深远的心灵病毒,是人生永远的敌人。这些毒,就更难改了。
国学尚书中有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持厥中。

月光光照荷塘
因为金庸小说的主题永远是惩恶扬善,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丰满,特点突出,充满古典文化的味道,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理想。这种精神永远存在于当下社会,正是因为金庸先生的十五部经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之提供精神宝藏。
反观网络玄幻小说,却是在腐蚀人们的心里。因为大多数人在现实世界不如意,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无处发泄,就会选择在一些虚幻的想象中来满足,而网络玄幻正好提供这样的途径,一味地脱离现实追求魔法,仙术,妖术,严重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April1210
据说有些动物会把自己出生第一眼看到的生物当作的自己的妈妈,其实人类也多多少少有类似的心理:很容易对第一次接触的某类事务产生一种情结,总觉得它就是最好的、经典的。
题主这个问题吧,其实也有时效性,现在说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是经典,大家不觉得奇怪。如果倒退到30年前这样问,大家或许会觉得怪异: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摊文学,也能称作经典?如果在30年后这样问,相当一部分人就更疑惑了,金庸古龙?是谁?都有什么什么作品?
根据混沌我的粗浅估算,50后及年龄更大的前辈们顶多看过金庸作品改编过的影视剧,看过原著的不多,兴趣也不大,经典不经典的更是无从谈起。60后开始有少部分人有兴趣读原著,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但比例不高。金庸古龙作品真正广泛传播是在70后、80后中,看过原著并认为是经典的所占比例也最高;90、00后又呈衰减趋势。可能到10、20后,愿意读金古作品的人就不多了。
当前,金庸古龙作品是经典的评价,得益于70、80后逐渐掌握话语权,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舆论。要知道,在20年前,王朔可是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看金庸,将他的作品批评的一文不值滴——当时可以争议性很大的。
再来看网文,或者网络玄幻作品,70后阅读的比例就不高了,80-90后的受众比较多,但80后难免会拿这些作品和金庸古龙来做对比;90、00后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给予较高的评价。
所以再过10-20年,当90-00后成为社会主流、掌握话语权的时候,网络玄幻作品就会得到经典的评价。
当然,前提是,本身必须得是好作品。

hengfengjm
几十年后再说

robinleo
因为好的小说越来越少,没用几个人是用尽心思在写一部小说的,一部好的小说需要时间还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因为人做一件事,尤其写一部小说会失去许多快乐的休闲时光的,一部小说你真的去写起,你会陶醉在其中,你把自己先置入其中当幻想来写了。金庸,古龙写小说是依自己个性创作而定,风格也不一样。玄幻小说只是一种空灵式的创作像一种游戏是青春年代的兴奋剂,而去写的人都是一时之乐,并不适合老中青全体看读的,还有时代不同,太飘浮不定。

新星教育
金庸武侠小说都是有背景历史题材的,网络小说写的太悬太夸张,连原创自己本人都不一定信

蘧薏
一、内涵
当今网络玄幻小说,普通存在缺乏内涵的问题,而金庸的小说每本皆有其内涵。
比如射雕三部曲中提出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比如《天龙八部》即是金庸先生对种族之分,从而引发战争的反思
至于《鹿鼎记》,金庸更是颠覆了传统武侠小说的种种观念,来展现一个普通的“人”,并融入了他对民族问题的思考,顺便映射了政治。
二、文学成就
现在流行的玄幻流大多是快餐文化,你很难感受到作者的诚意和用心,当然,和作者底蕴更是息息相关。
而金庸小说是很用心的。
远的不说,他创作的“一阳指”、“华山论剑”、“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东邪西毒”等等诸多名词,如今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不看金庸小说的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现在哪位网络作家可以做到?
再者,“无相劫指”“拈花指”“等,只是随口推及的武功罢了,但这种优美的名字又有几个人能写的出来?
有人做过总结,金庸小说中但凡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意义。
譬如“丁典”,“丁”“典”在古文中都是意指不幸的;
比如“奔雷手”文泰来,就是取“震卦”中否极泰来的典故,同时以“震上震下”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三、人物刻画
很多网络玄幻大神作家,你如果看看他们刻画的人物,久而久之就会觉得单调,很难找出区别来。
比如唐家三少的主人公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善良中带点儿无赖,有点小聪明,脾性很急很直,有吐血爱好。几乎所有都是这样。
辰东的主人公,大多是天赋异禀有着坚定的远大目标不动摇,作风不够过硬但霸气四射,不很在意别人看法。
天蚕土豆的主人公……都很萧炎
反过来看看金庸制造出了了多少经典的形象——
俏黄蓉,傻郭靖,雄萧峰,淳朴的狄云,还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
甚至很多配角都栩栩如生,比如那个独孤求败,仅一封遗书寥寥数十字,一代枭雄形象跃然纸上。
四、文化底蕴
金庸先生作品的文化底蕴是很高的。
他的很多武功,譬如《易筋经》等都是直接用的前人所述,但他不用,我们压根不知道还有这东西。
再者,金庸那个年代可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各种资料随便查,但即使如此,他的书里依然是从易经佛经到奇门遁甲,医疗经脉术算可谓包揽万象,而今天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很多作家的内容依然力不能及。
五、文笔
金庸的文笔是一绝。
几乎随便拉出一篇非日常来都能给现代的玄幻作家上一课,我这里摘录一段非高潮部分对话大家欣赏。
枯荣大师道:“本因,咱们练功习艺,所为何来?”
本因没料到师叔竟会如此询问,微微一愕,答道:“为的是弘法护国。”
枯荣大师道: “外魔来时,若是吾等道浅,难用佛法点化,非得出手降魔不可,该用何种功夫?”
本因道:“若不得已而出手,当用一阳指。”枯荣大师部道:“你在一阳指上的修为,已到了第几品境界?”
本因额头出汗,答道:“弟子根钝,又兼未能精进,只修得到第四品。”
枯荣大师再问:“以你所见,大理段氏的一阳指与少林牛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三项指法相较,孰优孰劣?”
本因道:“指法无优劣,功力有高下。”
枯荣大师道:“不错。咱们的一阳指若能练到第一品,那便如何?”
本因道:“渊深难测,弟子不敢妄说。”
枯荣道:“倘若你再活一百风,能练到第几品?”本因额上汗水涔涔而下,颤声道:“弟子不知。”
枯荣道:“能修到第一品么?”
本因道:“决计不能。”
枯荣大师就此不再说话。

芒cici
为什么?最近看了被捧为后金庸时代的扛鼎之作的《雪中悍刀行》,描写徐凤年的书房抄袭红楼梦,把原来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改成待漏随朝青龙大画,画虎不成反类犬了。行文啰嗦,到处是病句,修辞也有很严重问题,都是硬伤。情节也毁三观,儿子跟爹自称老子,宗法社会,父权就是君权,为了描写徐凤年的性格,简直就是胡编乱造,怎么爽怎么写,试问,这怎么承认?只能是无知读者自嗨罢了。

菟菟oai
因为有黄蓉,因为有青春,因为有阿飞

哔哔叭啵
无论是怎样的作品都代表着一个做作者的思想,展现着一个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个人对事物的思考,都能够透过笔下的文字清晰的传达给每一个阅读者。
写作者本人的创作能力有高低之分,自然由此所书写的文字便有了强弱之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人不断去增长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引导读者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扩展自己的格局,开阔自己的心胸。
优秀的作品可以让人读过之后记忆犹新,不论是对于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于情节的处理,都让人感觉环环相扣。其逻辑结构的完整,剧情的衔接,对文字的把握与应用都能够得心应手,于是所写出来的作品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同,并且能够经久不衰。显然金庸古龙的作品是符合这个要求的。
网络文学虽然能够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产生精神的愉悦,但是除了短暂的愉悦之外,其他一无所获,反而容易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以及对时间的荒废。而且这样的文学大部分都是一套架构在流传,被仿写的概率很高。造成的结果便是,很多人对自己没有清楚的认知,开始随意仿写,错字连篇尚且不论,逻辑颠倒错乱,剧情千篇一律,这样的作品怎么去和那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