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仄,什么叫平?

minnie9799
仄,指词的韵调也叫声调,语音的3,4,,声调。那么平指1,2,声调。在诗词中高低有律,抑扬顿挫,如歌悦耳叫平仄。

区宁宇不做微博控
目前写古典诗词的人,在音韵格律上,分两种,一些人采用古韵(平水韵),另一些人则采用新韵,这两种音韵方式,区别是很大的,古韵,按古汉语的读音,其中夹杂着古代不同地域的方言,而新韵,采用的是现代汉语的读音,与当前普通语口语读音相同。由于古人的诗词都是以古韵为基础的,我们在阅读,研究时,需要掌握古韵的知识,也有人主张,写作古典诗词时,也最好采用古韵。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古韵必竟是古人的语言发音,时代已经变迁,语言音韵也有较大的变化,再用古韵写作,已经非常不适应,也不易被今人接受,因此,提倡采用新韵。至于,究竟应该采用哪一个,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初学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但比较而言,对年青人来说,新韵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你只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在此基础上学习新韵,就容易多了。例如,汉语拼音中,把汉字分成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一声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就是仄声 ,另外,轻声也算平声 ,而“平韵” 指在需要压韵的句末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仄韵” 指这一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
例如下面是七言律诗中的一种格式:
“〇”,表示可平可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
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枫叶
万绿枯黄我泛红,
丹心一片透忠诚。
不怀寒露严霜恨,
唯报荒山养育情。
独占秋光非本意,
尽呈佳色是天生。
残年但取游人乐,
落去甘随流水东!
七律的另一格式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残荷
雨滴枯叶碎声寒,
风透薄衣形色单。
空有一腔留客意,
宁无半片悦人颜。
细腰舞臂仍柔美,
瘦骨摇头却可怜。
不是莲湖非靓女,
娇姿重现待来年!
上面两首诗都是采用的“新韵”,如果用“平水韵”来检验,很多地方就会有格律错误。从诗词创作的角度讲,我是倾向于采用新韵的,网上有许多争论,在这里不再累述。
如果您喜欢用平水韵,那就一定要掌握汉字的古音古韵。最大的区别就是平仄,有些汉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平声字,在古汉语中却是仄声字,例如,“觉 德 踢 杰……”,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平声,而在古汉语中却是仄声。除了平仄,有些字古代的发音与现代截然不同;例如,“斜”,现代汉语读xie,古代汉语读xia。古今语言变化很大,我们无法确切还原古汉语的音韵,只能凭借历史的沿袭,你可以背平水韵表,读有关研究古汉语的书,查康熙字典等,同时,阅读大量古人的诗词作品,逐步掌握古汉语的音韵。目前一致认为,难点在于古代入声字的掌握。对于入声字,北方人掌握起来要更吃力,我国的东南地区的人,掌握起来要容易很多,据考证,闽粤一带的方言,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有人把粤语叫做“古汉语的活化石”,他们如果用平水韵写古典诗词会容易许多。
(待续)

乂帆
什是神助龙凤合一形。么是中心偏向重心。叫是收文入龙凤合一心。仄是天助有成之人。平是龙凤转心舞转出人间公平。

honeyringbell
如果你真想学古诗,切记不要先学格律,这是一条死路!
古诗的格律并非从一开始就有的,甚至可以说,唐朝之前的古诗,一般都不拘束于格律的限制。
对于初学者来说,格律是很枯燥无味的东西,会迅速摧毁你的学习兴趣,我遇到过很多人学习格律,最终坚持下来的一个都没有。
学习古诗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开阔胸襟,将自然万物拟人化,比如见到波浪,就要想成是“清风吻流水”,甚至进一步想象成“清风多情惹流水”,这样不但能开阔你的思维,还能让你体会和发现生活中的美,久而久之,你的写诗水平就上去了。
其次是要把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与美好的词句联系起来,比如风花雪月、高山流水、长河引泉、渔舟落日、飞星明月、大道古亭等等,这类词句在对仗常用词中比较多,你可以多看多用,对你诗词水平提升很快。
再次是要有中心思想,写诗要有个主题,切记无病呻吟,你可以打开思想束缚,古往今来、天地宇宙随便发挥,但是一定要围绕主体思想,否则就不是“诗”了,这也是现在很多网上的诗词爱好者的通病,你去看他们所谓的“诗词”,大多是辞藻华丽却不知所谓。
最后才是诗句的格律,格律首先要明白《韵》,这个是最基本的入门要求,比如四行的诗,一般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如果是八行,则第六句、第八句也要押韵,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就别写诗了,而押韵可以百度“平水韵”或“中华新韵”均可。
能押韵之后,进一步学习对仗,这个经常看对仗词慢慢就会了,百度可以查到。
最后才是平仄,平仄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但是没关系,现在有很多格律检测的网站,你在这些网站上写,一边写一边检测,哪些出韵了,哪些平仄错误了,都及时改正,这样出来的诗词,都比较工整了,不过我个人认为,出押韵外,部分平仄不太工整也没有问题,唐宋那些大神的诗词平仄有问题的也不少,关键是诗词的内容,只要内容好,平仄不要太过于苛求。
最后举几个例子,以便于有个直接的认识:
一、前几年马英九出了个所谓的“绝对”:秋刀出鞘渔人笑,并向全球华人征集下联。
该上联的难点在于“刀、鞘、笑同韵”,“秋刀”是双层意义,并与后面的“渔”字组成了台湾的一种海产:秋刀鱼。
当时对的是:莲雾归土果农哭。其中“雾土哭同韵”,莲雾是双重意义,并于后面的“果”字组成了台湾的一种土特产:莲雾果。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蔡英文刚上台,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受阻,借机讽刺蔡英文的两岸政策。
并借此写了一首谏台诗:
秋刀出鞘渔人笑,
莲雾归土果农哭。
万里红日洗沧海,
几尺青浪却糊涂。
回望寇蹄踏血乱,
忍看族头引争屠。
唯盼儿孙莫相忘,
国乱时节亿家奴。
人相离,情难疏,
初雪鸿雁踏归途。
清风明月虽未老,
人间霜发却几度。
长歌美酒与君共,
河山万里展宏图。
多少岁月家国梦,
盛世燃尽云中书。
二、苏幕遮词:当时台湾网友嘲笑大陆没人会写诗词,大陆网友写了一首苏幕遮~润之打脸回复,其内容如下:
引韶乐,歌大吕。破碎山河,忍顾残阳煜。江夏城头惊变曲。慷慨赴戎,却成荒唐戏。
酉鸡鸣,中共立。吹血埋书,卷氅秋起义。挥手神州千鬼去,独立窗台,片片碎花雨。
三、藏头诗:前些年中国大陆流行藏头诗,但其水平参差不齐,以下是为一个叫“张建伟”的朋友写的一首藏头诗:
张弓北望射苍穹,
建虏阵破泪骓红。
伟业封侯付一笑,
此生大梦罹从戎。
(个人建议藏头诗不要常写,偶尔做做倒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是我对学习古诗词及格律平仄的看法和建议。

YY走天涯
汉语传情达意,就是用声调的婉转变化来实现。古人非常重视声韵之美,从古诗词就可见一斑。
1.平和仄。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所以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
古诗词有四种表达方式:唱、吟、诵、念。“念”就是用口语来读;“诵”是比“念”更清晰、更准确、更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唱”,大家很熟悉了,就是用一定的旋律来唱古诗词。建议你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多去尝试。
既然四个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规律,那么六个字呢?八个字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这种规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实上确实是可以延伸的。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一种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一种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那么,有没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诗呢?理论上是可以有的,但极少见。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则几乎没有,或者只见于某些游戏诗中。
我们先来看一首著名的五绝:
红豆(仄)生南(平)国
春来(平)发几(仄)枝
愿君(平)多采(仄)撷
此物(仄)最相(平)思
我们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个字,会发现,和成语一样,它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再来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数位置上的字,会发现,平仄也是相反的。如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字“豆”,那么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声字“来”。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联”的概念,所谓“联”,就是诗的每两句构成一联。比如这首诗,就是由两联组成,第一、二句构成一联,第三、四句又构成一联;每一“联”的头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这里的“联”与对联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对仗,相同的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来(平)几(仄)。这种一联中两句的偶数位置平仄相反的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叫“相对”,也就是说,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对”的。我们再来看两联之间的关系。比如这首诗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大家看出什么道道来没有?嗯,有一个规律,就是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
第一联是:豆(仄)南(平)
来(平)几(仄)
第二联是:君(平)采(仄)
物(仄)相(平)
因为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那么,也就是说,第二联的出句(即前一句)与第一联的对句(即后一句)的平仄相同。对这首诗来说,也就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同。这种关系,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相粘”。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格律诗的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对;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第八句与第七句相对……这个规律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lannan
古诗与现代文化融合,不能照章写律,又不得太出格,重点能表达诗句含意。平仄也就是顺口,和对联一样押韵,但又与对联不一样的表达。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突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起朗朗上口,又能明白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起到了勾起读者入境作用为好诗。

皮夹里的站台
修正发言(前面发言发昏出错)
以绝句为例:第二句末字即韵脚与第一句可同可不同但两句之二、四、六字平仄须相反。说第一、二句韵脚也必须平仄相反者,那是理解偏颇,或是一知半解。
还是以五绝为例。先讲韵脚:第二、四句末字必须同韵且平仄须相同。第三句末字与二、四句韵脚可同可不同,但其平仄必须相反。第一句末字与二、四句韵脚亦可同可不同,但,如同韵则平仄可同可不同,如不同韵则平仄必相反。再讲格律:第二、四字平仄必反,第一、二句之二、四字平仄亦必上下相反,此为“对”,第二、三句之二、四字则必上下相同,此为“粘”,第三、四句之二、四字又须相反。如此一“对”一“粘”,循环至第八句,即为律诗。
此为修正稿,前面回答发昏出错,谨此致歉!

糖豆为爱旅行
所谓平、仄声,是现代汉语和中古汉语声调的一种分类方法。简单地说,现代汉语四声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是平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仄声。中古汉语四声中除平声之外的上声、去声、入声都是仄声。
在汉语中,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山西”(shānxī)和“陕西”(shǎnxī)意义不同。声调和音长、音强都有关系,但是,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音高。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音高则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次数越多声音越高,反之声音越低。发音时,声带越紧,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声音越高,声带越松,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少,声音就越低。在发音过程中,声带是可以随时调整的,这样就造成种种不同的音高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声调。
声调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声调的音高和音乐中的音高是有区别的。音高有两种,即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音乐中的音高属于绝对音高,在音乐里,如C调的1,不管谁来唱,也不管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音高都是一样的,绝对音高在语言里没有区分意义的作用,例如“天”,用低音5度读它和用高音5度读它意义都不会发生变化,还是“天”的意思。声调的音高则是相对的,不要求音高频率的绝对值。由于人的嗓音高低各不相同,声调高低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发得同样高。女人和小孩儿由于声带比成年男子短一些、窄一些、薄一些,所以他们的声调音高要比成年男子高一些;同一个人情绪紧张激动时,声带会控制得紧一些,所以这时他的声调音高要比平时情绪平静时高一些。此外,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象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
汉语的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
调值,又称调形,指声调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目前,在现代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调值区分和表达上,均采用赵元任先生创建的“五度调值标记法”。这种方法是把一条竖线四等分,得到五个点,自下而上定五度:1度是低音,2度是半低音,3度是中音,4度是半高音,5度是高音。一个人所 能发出的最低音是1度,最高音是5度,中间的音分别是2度、3度和4度。一个音如果又高又平,就是由5度到5度,简称为55,是个高平调;如果从最低升到最高,就是由1度到5度,简称为15,是个低升调;如果由最高降到最低,就是由5度降到1度,简称为51,是个全降调。
调类指声调的类别,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归纳在一起建立起来的声调的类别。例如普通话的“去、替、废、动、恨”调值相同,都是由5度到1度,就属于同一个调类。中古汉语的声调有四个调类,古人叫做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合起来叫做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的调类都是从中古汉语的四声演变来的。在演变的过程中有分有合,形成非常复杂的局面。按照调值归纳出来,普通话里有四种基本的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是根据古汉语“平、上、去、入”的名称沿用下来的。
中古汉语四声中令讲现代汉语北方话者最困惑的就是“入声”,此声目前仅留存于大部分南方方言和极少数北方方言之中。“入声”在同一种方言中,有几种基本调值就可以归纳成几种调类。在不同的方言中,同是入声,其调值却相差很大,如:广州方言的入声有三个调类,上阴入5、下阴入33、阳入2和22;潮州方言的入声有两个调类,阴入 21、阳入4; 客家方言的入声有两个调类,阴入21(或1)、阳入4(或5);闽南方言厦门话的入声有两个调类,阴入32、阳入5(或4);吴方言苏州话的入声有两个调类,阴入4、阳入23;晋语太原话的入声有两个调类,阴入2、阳入54。
由于古代汉语没有留下调值记录,因此今人研究中古汉语声调只能从留存古音较多的当今方言中去寻踪溯源。不过,从上述几种方言的入声调值及调类的情况看,无法确定中古汉语标准的入声调值、调类,而只能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
中古汉语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的调值、调类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与潮州方言、客家方言的调值、调类也有很大的差异,详见如下:
普通话:阴平(第一声)调值55、阳平(第二声)调值35、上声(第三声)调值214、去声(第四声)调值51;
潮州方言:阴平(第一声)调值33、阴上(第二声)调值53、阴去(第三声)调值213、阴入(第四声)调值2、阳平(第五声)调值55、阳上(第六声)调值35、阳去(第七声)调值11、阳入(第八声)调值4;
客家方言:阴平(第一声)调值44、阳平(第二声)调值11、上声(第三声)调值31、去声(第四声)调值52、阴入(第五声)调值21、阳入(第六声)调值4。
以上所列的调值、调类出自《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鉴于潮州方言和客家方言比其它方言留存的中古汉语语音较多,而且这两种方言的入声调值基本上一样,特别是其入声调值均在“五度调值”的低音区,较为符合入声的定义及其调值范围。因此,我个人认为,可以将潮州方言和客家方言作为探讨中古汉语入声调值、调类的参考标准,至于可否作为中古汉语平、上、去声调值、调类的参考标准,则有待研究。

薄荷茶lulu
古诗有多种,大类可分古风与近体诗。格律主要针对近体诗,即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
一、句式。近体诗(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的主要句式有十六种,每种各四式。以五绝为例:
1、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可平)仄平,仄(可平)仄仄平平,
仄(可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可平)仄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可仄)平平仄仄,仄(可平)仄仄平平,
仄(可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可平)仄平。
3、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可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可平)仄平,
平(可仄)平平仄仄,仄(可平)仄仄平平。
(注意:句式中二字或三字连仄的,第一个仄声字均可平可仄;
二字或三字连平的,一般第一个平声也可平可仄,但一句中只有一个二字连平声的,首字不可改仄,否则犯孤平)
学近体诗如戴镣铐跳舞,必须掌握句式。有人以此不屑,称其僵化;也有人称其魅力也在于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要学,当遵其格律为好,如康教授般作绝句,不免贻笑方家。
关于平仄,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均属仄声。现代已无入声字,大致一、二声属平声,三声同上声,四声为去声。具体当查韵表。
二、韵。古人一般用平水韵(宋代),现在也有人用中华新韵和词林正韵等,各人喜好不一。但读古人诗,则必用平水韵。
大致如此,有不当处还请大伙海涵。

diandian
从这个问题来看,题主对于古诗是个完全的初学者。
那么这个解答,也就相当简易而平直,那些高手完全可以绕过此文不看,不要嫌讲得啰嗦,因为入门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
题主爱读古诗。为什么爱读呢?因为古诗朗朗上口,音律精妙,抑扬顿挫,绕梁三日。古诗在音律与意境上的和谐完全超越现代诗的以内容为先,抛弃格律的作法。一首好的诗词,如何做到诵读通顺?不能产生语病,不能念起来结结巴巴。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
当然是有的。古人几千年来发现、整理、创造了一整套作诗的格律关系。首先是汉字音韵学,从曹魏时的曹植发明的“梵呗”,开始对脱离音乐存在的汉字发音进行研究,到沈约的“四声八病”,将汉字音韵学用于诗歌创作,再到许敬宗把四声简化为“平仄”,宋之问等人创造出固定平仄格式的近体格律诗。中国古代诗歌完成了一次从粗糙到精细,从自发到规范的千年发展,近体格律诗定型于盛唐。
平仄是什么?平仄是古代诗人在汉字四声发音上面整理、简化出来用于近体格律诗创作指导的汉字音韵工具。
我们如果不学习创作近体格律诗,甚至都不需要专门学习平仄。
在进行现代诗、古体诗(古风)的创作时,我们只需要注意汉字本身的四声音调配合整个句子的流畅、清晰,不需要考虑平仄。
但我们要学习更高级,更精妙音律内容结合的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那么平仄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现代汉语普通话确实和古音发音已经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到了今天,在学诗的人的眼里难免有些混乱,再加上格律诗对平仄限定很严,所以有很多人对平仄格律如临大敌,甚至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打起“不以词害意”的虎皮,痛骂平仄害人,是镣铐,限制了思绪自由,并自得其乐。这是个人选择,不代表大众趋势。
希望学习平仄,了解古诗词音韵之美的人还是大多数。
我们从普通话出发具体看看平仄是指什么。肯定又会有高手说:“怎么能用普通话发音来断平仄?”那你用古发音把古文全读出来,咱们再说?对初学者来说,从普通话入平仄是最简单快捷的事情,虽然会有错误,但是问题不大。后期平仄知识熟悉之后,再去考虑平水韵、古发音之类的问题比较合适。
汉语拼音中,音调为四声,一,二,三,四声,举例:“颠来倒去”。对应的平仄呢,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所以“颠、来”二字是平声。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即“倒、去”二字。这样,所有的汉字根据这四声调都可以划入平音和仄音。这是普通话。
如“风起于青萍之末”,平仄就是“平仄平平平平仄”,当然,这只是一句古文,并不是诗。“这只是一句古文”,平仄是“仄仄仄仄仄仄平”。你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以按照这个规则划出平仄来。
而古汉语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规律中,平还是平,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颠来倒去”这个成语中,“颠、来”的音调,和现在是一样的是平声,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倒”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去”字的音调。那么“入”声字去哪儿了呢?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却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只是一句古文”,有朋友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字发第二声,却是仄音?因为“一”在古时候就是个仄音字。而我们根据四声韵来进行划分的话,“这只是一句古文”的四声其实应该是“去入去入去上平”,相对来说,“仄仄仄仄仄仄平”是不是更简单、更容易让人找出发音之间的对应和抑扬顿挫呢?
当然,上面都是针对汉字单个发音的平仄来谈,主要是解决汉字的平、仄问题,并不是解决格律诗的平仄关系问题。关于平仄关系,相当于诗歌知识的进阶,我前面另外有文章解答。这里不赘述。
我们还是找首诗做例子讲一下,给大家建立一些平仄和四声在诗歌中运用的概念,大家看过后,就知道为什么平仄能够代替四声了。找首最简单的五绝吧,字越少看得越清。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假如没有平仄,我们用沈约的四声标注,得到发音起伏的关系是
上去平平入,平平入入平。
去平平去入,入上去平平。
看不看得清?找不着的内在音韵规律和关系?
咱们把“上、入、去”划入仄音,再看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是不是瞬间清晰,明朗了?一二句平仄相对,二三句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
这是一首完美合格律的仄起仄收的近体格律诗。音律优美再加上诗意真切,构思奇特,这首五绝就在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就是古诗的平、仄,以及平仄在近体格律诗中的运用。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夏苏
平就是平直,仄就是上场有起伏。因为字音声调不同,若能掌握抑扬顿错的规律,搭配合理,诗词就会给人朗朗上口之感!古人根据文字的声调不同,把文字发音分为平,上,入,去这四声。其中以平为平声,以上入去为仄声,这就是古韵的一平三仄。宇宙在运动,日月在交替,历史在前进,时代在成长!中华新韵规定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化繁为简,在诗词或楹联中,使人们运用平庂更为方便!

我要一个小花园
千万不要相信普通话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难怪有人说唐诗,毛主席诗词韵律平仄有错,他们是用普通话声调来分平仄的。简直是班门弄斧!
你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数字,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仄声,唯有三是平声,可见,普通话一二三四声分平仄是骗人的。抽空到图书馆查看相关工具书吧,会有收益的!

kublaisu
所谓 “古诗”,实际上可称“中华诗词”。读、学、写中华诗词中的格律诗,首先要懂得平仄声调。古韵分四声,即:平、上、去、入,平即为平声(细分有上平声,下平声),上去入为仄声。今韵也分四声,即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阳两声为平声,上去两声为仄声。古韵中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已分别派入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中。中华诗词有上千个诗体、词谱、曲调,格律诗定形于唐代,称今体诗或近体诗。今体诗出现,对应产生了古体诗这一称谓。从中处分,中华诗词分两大类:格律诗,古体诗,除格律诗 、词、曲之类的诗,其它诗体都可统称古体诗。窃以为,古体诗即中国的自由诗,但相对自由,可不讲平仄,“必须押韵。有韵为诗,无韵为文,这是中国文坛达成的共识。格律诗具备三要素:平仄 、对仗、押韵。细分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长律五种诗体。其中,五绝 、五律、七绝、七律各有四种写法。格律有四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笔者居住的开远市(古称阿迷州),有一首七律,题为通灵洞口号,是清代云南巡抚 、陕西人邹应龙所作,诗曰 :宇宙谁开此奥区,逶迤万里旦天隅。伏流飞泻龙抟雾,危石含牙虎负嵎。未有五丁挥斧凿,自然一窍透虚无。分明造物通灵异,信是迷人也破愚。此诗以仄起平收式写成,平仄协调,对仗工稳,意境高远。七律第一句与第二句称“对”,互相作对之意,第二句与第三句称“粘”,粘合之意。第三句与第四句又称“对”,第四句与第五句又称“粘” ,一对一粘依此类推。一首七律,中间两对必须写成对联。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要看全诗而是。一言难尽! 一一一

Minibear_cn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而且保证通俗易懂,包教包会!(请允许我吹会牛呗!)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故名思义,平直。“仄”曲折,拐弯。汉语有四种声调,上小学时所背的口决还记得不?(一起来温习下: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对了,很好,记得很牢固!古汉语中除了第一声平声,其他三声都是仄声。你没看错,除了第一声是平,其他三声都是仄!但你得注意前面四个字“古汉语中”。也就是说现在不这么分平仄了!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love_elinor
现代汉语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而平就是阴平和阳平,就是一声和二声,而仄就是上声和去声,就是三声和四声。
古汉语也有四声,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声为“平”,其他的上声、去声和入声都为“仄”。
举例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