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仄,什么叫平?

lovemay11陈二一
谢邀。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亮晶晶
以闭口动作发音的叫平声,以非闭口动作发音的叫仄声。后其有可以有人为稍微修改。平仄律创于北宋未期,当时的拼音——廣韻,分为上平去入四声,其中平声约占一半,上去入三声总和也约占一半。平声还是叫平声,上去入统称仄声。后来历朝历代会有稍微作修改

風凍鸣ooО
总得来说,汉语平声(阴平,阳平即一声,二声)为平,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入声为仄,普通话没有入声,就要注意,比如“石”字在普通话里是阳平(二声),实际上是入声,属于仄声而不是阳平的平声,如果懂南方方言就要好区分一些。

离开线的风筝
古诗有两种,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要求格律,对仗都比较严格,古体诗要求没那么严格,可以随意,押韵也可以变,字数不限,自由,如果不是很懂格律对仗,建议写古体诗。平仄就是按照唐宋时期作诗要求,广韵或者平水韵里面的字,平声(包括上平声,下平声)是平,上声、去声、入声是仄。

irenezhou0419
简单来说古代音韵有阴平,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二声;属于平声;而上声,去声就是现在的三声四声,属于仄声;

高小包子
爱古诗初写古诗的网友,请抽时间读读诗仙李白的诗集。会发现李白的诗以五古,乐府及歌行体为主,绝句次之,格律诗很少且有破格出律的诗篇,如夜泊生渚怀古等。初学者学点格律诗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一上来就写格律诗,可写点别的古诗体,如古诗,乐府,歌行等。只要抒情达意,大致押韵既可。……否则,可能要走绝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妖翼天使
大家都明白,诗讲究个平仄,可是,70后以前出生的人,大多不会普通话,更不知什么声调。如我们山东人说话都是四声,因此,多读诗,不会吟诗也会吟。本人认为学习民间村野的顺口溜、打油诗,更有助我们写诗。

行者X默然
这个问题正如音乐乐句有二点同,西方人称 类型,pattern,简单的说就是用字的平仄构成诗词的模型,从而实现一首诗词的整体美,尤其是在音的阴阳顿措去表达该类型的语音学规范化。从顶层设计则先定类型,然后填词,是从模型到数据(字与词),至上而下。如果作词人硬要反其道而行是无法运动的,这个规范正说明中国古代文人的确是掌握了现代分形科学的。借此机会把曲调与词的分形相似性联系在一起,这里必然存在一规律,我已经悟道,尚侍成文建阁楼。
权且把语音学与语义学的搭配看成知识分子的诗词创作的典雅兴趣,这里存在一个群体认识的语音基本信息编码,即仄平。也就是说在选字时除了考虑语义需要,而在同一语义下依该词的语音编码要求来
选择仄与平
以纸堆里找出一对长联,试用姜白石俗字谱记曲,我将其记谱法用文王卦序规范,其之所以然是因为在国际社会学界接受了这个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形而上,形而下都全面地无一幸免地在其发生学初期(胚胎干细胞时期)就遭予了易经系统逻辑的全面干预。图片1记载了一个游戏规则,因目前草书大行其道,故我因时宜道推出草书谱,即在后天卦序配草书字码谱曲。依此法每天花十分钟,看懂九宫格在左手九个指节上的符号,和1,2,3,4,5,6,.7,1,你写好词在词的旁边标上唱名,你就算有可以当词曲创作者的资格了,如此说不定你又多一个乐娱,祝你好运,不拘小节平仄。我的对联都附有一首歌,一举几得还练了毛笔字艸书法,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分享
借楼上平仄分析《红豆》和韵足十标准,你如何为王维词写出你我心仪的曲调。尤其是那些不会作曲写词的歌手们,参加到这个游戏平台为《红豆》词创意出成千上万个不同个性唱法,标记我们的盛世。为方便大家学习古法谱曲,且搬来楼上的平仄分析。
红豆(仄)生南(平)国
春来(平)发几(仄)枝
愿君(平)多采(仄)撷
此物(仄)最相(平)思
我们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个字,会发现,和成语一样,它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再来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数位置上的字,会发现,平仄也是相反的。如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字“豆”,那么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声字“来”。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联”的概念,所谓“联”,就是诗的每两句构成一联。比如这首诗,就是由两联组成,第一、二句构成一联,第三、四句又构成一联;每一“联”的头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这里的“联”与对联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对仗,相同的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来(平)几(仄)。这种一联中两句的偶数位置平仄相反的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叫“相对”,也就是说,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对”的。我们再来看两联之间的关系。比如这首诗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大家看出什么道道来没有?嗯,有一个规律,就是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
在掌握楼主将《红豆》四句语音学平仄结构之后,我们的曲调结构与之匹配,即全曲以二联为二个基本乐句配合,二联既独立(相对)又联系(相粘),如想把你的《红豆》吟唱为一种轻快曲式的合唱团表达,则用传统的AB+C,即A与B二段式加一个合成全曲:而又不失古法的相粘(自相似性),相对(自对称),相呼应(自仿性)而在各乐段重复部分与全曲整体关系上呈现微结构。如此一来我们就由老祖宗的律法步入现代作曲,即所谓音乐分形合弦进程法写曲,再配合节奏表达。以红豆平仄定主音55616 1612312321165. 以平仄走向定弦律起伏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某某人
古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其余为仄...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相当于现代汉语”并不是等于现代汉语!古体系和现代汉语不是一个体系,所以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去套古语。切记,不要误入歧途,更不可以盲导盲!

asplan
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阴平阳平谓之“平”,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古人关于平仄的发音,有所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疾呼猛烈强,入声分明挨远道,去声疾呼短收场”的说法。不过语音和一切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有许多“入”声字现在却分别跑到平声和去声里了(不是专门的音韵学者,也很难分辨清楚)古人做诗,正是利用了汉语的这种抑扬顿挫、高低强弱的发音效果,来形成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吟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与流传的效果。

qq76492934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声调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blade12345
汉字,一字四声,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归入平声,即格律中的平。上去入都归入仄声,即格律中的仄。
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我们常读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声,连四声都不会读,那就不是中国人。

annie酉
谢谢邀请。
不喜欢罗嗦,简单明了的回答你的问题。一说即懂。
平就是现在声调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声调的三声四声。再就是古入音都是仄声。古入音已分到现在的四个声调里面,所以平音里面也有仄音,不好掌握,但亦有规律。你可以百度一下古入音,记录下来,遍看遍学,久而久之,便运用自如了。

xiaodaidai2000
平声就是现代汉语拼音的一、二声,仄声就是现代汉语拼音的三、四声。平仄结构使古体诗和楹联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但这也增加了写作古体诗的难度,当代精通古体诗韵律者很少。
黄昌友(黄昌莜)先生曾经续了一个明朝的拆字联,上联是“古文古人做”,这联源于江苏宝应地区,但历代都无有对仗工整的下联,据说这个上联把纪晓岚给难坏了,原因是很多字拆开就意思不完整,平仄押韵更不对,黄昌友先生1998年冬天有感于“庖丁解牛”的典故,把“解”字拆开成了“牛角牛刀解”,珠联璧合!意思完整,对仗工整,上联的“做”字是仄声,下联的“解”字是平声,了却了一桩文坛悬案。为此参考消息还做了报道,腾讯网专门有相关的专访文章,百度原来有有关这个对联的很多内容,前年黄昌友老师因为耿直无意中在网上得罪了百度的一个员工,那位百度员工利用权限就删除了和屏蔽了黄老师的很多高大上的内容(扯远了,各位不好意思)。图片书法作品是黄昌友老师的,内容是黄昌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个校友所做诗的最后二句,黄昌友只改了一个字并写成书法作品送给了诗作者。,供欣赏。

快快的豆豆
个人认为今人应该重意韵,轻格律。古诗词之所以流传千古为后入所爱,在于词句中意境和韵味的表达之美,相对来说对待格律就不是那么看重了,后人如若太拘泥格律和对仗的严谨性就失去了美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