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仄,什么叫平?

徐沐阳Cyrus
简言之,用现代汉语拼音来讲,一声二声为平,(其中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四声为仄。此外还包括部分入声字。

饭米米女婿的妈
中文读音为四声音阶,阴阳上去(上读赏)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二为平,后二为仄。但现在也有读平却是仄的字。如“金沙水拍云崖暖”中"拍″字,读平实为仄字。当然只是在律诗中要求,现代诗随意……

花生~
按平水韵其实是平、仄、入是按发音声调而分的,现在新韵中入声己经分到平、仄之中了,基本上读音为一二声的为平三四声的为仄

骆曦
没有平仄即没有韵味,太拘于平仄又很难成,纯平仄的又多流于空洞,看过很多纯平仄工整的诗,辞藻华丽却空洞,还不如口水诗流传至今,古诗也好,现代诗歌、散文也罢,皆应是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作者心情流露读者感同身受才有价值,否则即为作者无病呻吟读者不明就里,说好诗、词如风景,依我看好诗词不如说是一道菜,这道菜既要适合大众化,同时也要有品味,有难度吧,所以在于掌握适度的调整搭配,不一定过于拘束于工整而失去意境的灵性,不必过于深奥而使人难懂,好诗流传千古,不一定是文人化的诗,应该是大众化生活化的能够引起人们内心共鸣的诗词。
个人观点。

喵~ >▽<
格式虽然好,自然更微妙,随口而出尽名篇,抬头望明月,一江春水心东流,春江水暖鸭先知,都是随口而出的千古名篇,

骑单车的女孩
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没有,南方方言有)为仄声。写古体格律诗要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写诗时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宽松一些,但第二、四、六个字必须符合平仄要求。比如:乌蒙磅礴走泥丸,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字应为仄声,但一三五不论,所以可以带过去不算错;但二四六的平仄平必须严格遵守,因此蒙礴泥均符合这一要求。注意:礴今读阳平调,但古时它读入声。

饭饭在飘泊
平仄是对声调而言。
1.简单理解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标准发音,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
第一声:阴平
第二声:阳平
第三声:上声
第四声:去声
对普通话而言,平就是第一第二声,仄就是第三第四声。
以普通话的声调来划分平仄往往出现误差,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诗词用普通话朗诵“韵味不足”的原因。
什么是仄,什么是平?
《说文解字》仄:側傾也。从人在厂下。籒文从夨,夨亦聲。阻力切。
可见在汉代仄字的韵母和力字相同。
这两个字普通话和粤语都不押韵,而闽南话中仄和力压韵:
仄 zak
力 lak
简单理解,平就是发音频率不变,仄就是发音频率变化。
2.平仄的由来
中古汉语(南北朝至宋)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调,四调又各分阴阳,共有八调。
部分闽南话完好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八个声调,如粤西的黎话,用数字就可以代表声调:三零九五四八七六分别对应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1阴平:三【sa1】
2阳平:零【len2】
3阴上:九【gau3】
4阳上:五【ngeu4】
5阴去:四【si5】
6阳去:八【boi6】
7阴入:七【cit1】
8阳入:六【lak2】
第1~2调属于平,第3~8属于仄。
广州话为什么有九个调?
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发音,共有九个声调,如果加上广州话中的变调,其实有十个声调。
粤语声调:1番2茄3酱4牛5腩6面7不8吃9辣
1番[fan1];阴平
2茄[ke2]:阴上
3酱[zoeng3]:阴去
4牛[ngau4]:阳平
5腩[naam5]:阳上
6面[min6]:阳去
7不[bat1]:阴入
8吃[hek3]:去入
9辣[laat6]:阳入
10贼[caak2]:上入 (变调)
粤语第1,4属于平,其他属于仄。
粤语其实只有六个调,其他九个入声调值分别和136三调相同只是发音急促。这六个调有趋势减少为四个调,其中第5调逐渐并入第2调,第4调逐渐并入第6调。
加上四个入声,粤语的未来也将是四声八调。
演变后的粤语四声对应普通话的四声,1阴平,64阳平,25上声,3去声
本地广州人兴许能区分第2调和第5调,第4调和第6调,外地人就算学会讲广州话也很难区分这些细微差别。
普通话的今天是粤语的未来,但粤语的入声生命力非常的强。
平上去入阴阳,这六个字分为两组,分法不一样,得出不同的组合。
闽南话:平上去入(4)x 阴阳(2)=8
粤语:平上去(3)x 阴阳入(3)=9
平上去和韵腹有关,体现在发音频率的变化,平则频率不变,上则频率升高,去则频率降低。广州话中平声原本是去声,去声原本是平声,注意广州话不是最存古的粤语。
平上去相当于左手按住琴弦时的不同手法,平则按住不动,上则往右滑动使声调频率升高,去则往左滑动使声调频率降低。
阴阳入和韵尾有关,体现在发音部位的不同,入对应塞音,阳对应鼻音,阴对应开音。
入分为三种,相当于左手按着琴弦,右手拨动琴弦然后很快的按住琴弦
1唇音(-p),如:急 gap1
2舌音(-t),如:七 cat1
3腭音(-k),如:塞 sak1
阳分为三种,相当于左手按着琴弦,右手拨动琴弦
4唇音(-m),如:金 gam1
5舌音(-n),如:斤 gan1
6腭音 (-ng),如:耕 gang1
阴分为三种,相当于仅用右手拨动琴弦
7唇音 (-u),如:九 gau2
8舌音 (-i),如:鸡 gai1
9腭音 (无韵尾),如:家 ga1
唇音,舌音,腭音,说的是对气流的堵塞部位,相当于三条不同粗细的琴弦。
广州话完好保留了这九个韵尾,无韵尾的这个声母叫做零声母,不算零声母则八个韵尾。
学习粤语的难点之一就是1-4这四个韵尾。
闽南话也保留了这些韵尾,部分地区的闽南话中-k和-t合并为-t,-n和-ng合并为-n,用术语说就是:腭音退化。
部分北方官话如晋语和浙江一带的吴语方言中也保留了少数入声。
但普通话中入声已完全消失,阳声尾-m也完全消失。
对说粤语和闽南话的人来说,区分平仄相对比较简单。

superdandan
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你这个问题每个字的平仄。

阿香
简言之,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是仄声。上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去声相当于四声。平声分化成现代的一二声。现代汉语没入声字,入声字分入了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丨:中。
如:
天寒白屋贫
古:平平仄仄平
今:平平平平平
因为 白 屋 两字都是古人声字,现在分别是二声,一声

ealinggao
拼音,有多深奥吖?!

蜂蜜罐头
据说今天的日韩用的语言是来自夏商朝的。粤语最接近古汉语,也就是说粤语是春秋战国时代所谓的“雅言”和宋代“广韵”的发音差不多。所以古人作诗词歌赋时候基本用粤语发音作的。粤语现在还基本保留了古汉语特色。还有九个声调。粤语还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例如渠:即“他”之意,今又作“佢”。几时:“何时”之意,“明月几时有”。寻日:“昨天”之意,“寻日寻花花不语”……总之绝大部份古诗词歌赋用粤语读或唱出基本保留了当时古代作者的语言语境,完全没有冲突。国语主要是明清民国时期在中国使用。

胡子一把了
平仄,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音调较高且可延长
阳平-音调较低且可延长
仄调:分三种
上声-高昂明亮
去声-尖细哀柔
入声-短促,韵尾为p(b)、t(d)、k(g, h)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声调。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


zhx-无疆
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变化,语音变化更大。感觉对普通的古诗词爱好者而言,如平水韵,佩文诗韵、古发音的平上去入、对仗、粘对等格律知识,应该基本了解,但不必拘泥固守。如在佩文诗韵中的“东”和“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韵部,但在现代汉语中的发音却完全相同;而古仄声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发音中已“入派三声”,根据发音已经很难辨别。语言环境不同,过于拘泥于传统格律,会让初学者无从下笔,兴趣索然。个人拙见:对一般初学者而言,押韵宜参考《诗韵新编》,平仄简单按现代汉语的发音辨平(一声,二声)、仄(三声,四声) 即可 。学有余力,有兴趣后,再去琢磨那些古韵书、古仄声字等格律要求。毕竟诗是个人真性情的抒发表达,内容为本,形式也需与时俱进。

阿念
简单的说,仄、平是诗词格律的基础。诗词格律之所以有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魅力,全依靠诗句中的平仄合理搭配。每个汉字有声调,就是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诗句中的句子的韵律,就是把这四声分成了两类,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就等于给句子标注了声韵,而平仄的合理搭配,就使诗句有了抑扬顿挫。所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一声、二声,被称为平,三声、四声称为仄。这就是〔仄〕、〔平〕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