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慈欣能写出《三体》这部高思维且篇幅超长的科幻小说?
萬酱
一朵无言花
ゞ尐蛋兒ゞ
把自己做的梦写成书就行了,但有些前提,一接触过很多科幻事物,二比一般人超强的大脑。
nj-hanyong
因为他知道如何找地方放下一个安静的书桌,
并且该见过的都见过了,
然后真的开始写作,
就这么简单。
| 先说说刘慈欣的情况
刘慈欣家里条件不好,从小就经历过文革之痛,经历过饥荒逃难,这是第一个关键点。
就像《鬼吹灯》的作者张牧野一样,张牧野小时候在物探队长大,听大人们讲用物理方法勘探矿藏、风水学、古墓故事,耳濡目染,长大后这些童年听过的传奇成了写作输出最重要的资粮。
刘慈欣幼时对流亡、逃难、贫穷、资源匮乏的认识,是他树立写作方向的动力。
刘慈欣喜欢阅读,写《三体》“需要”看的书他都看了。
麦尔维尔的《白鲸》乔治·奥威尔的《1984》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他曾见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亲眼见过球状闪电飞来飞去
他知道下矿井的人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知道那些患上尘肺病的忍受着怎样的痛苦
工作之余,他望着废旧的、肮脏的工厂环境,心里想着的可能是人类未来要如何逃离这种环境
他写下一点心得,早早启示人们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但好像没有引起太多重视
有一次他和人打牌输钱,输掉一个月工资
从此他痛定思痛,重新捡起小时候的爱好——写作
后来他坦言,从小他就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线路——好好学习,考大学,参加工作,工作之余写书
这样的规划十分现实,和许多人不一样,他没想过靠写小说一下火起来,或者蹭流量先捞一笔钱再说,更没有靠吃人血馒头发家致富的想法
他默默地在自己的领域中耕耘内心,完善要完善的想法
屠呦呦默默研究青蒿素,领奖之后很快又归于沉寂
南仁东亲身参与设计、施工,建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天眼望远镜,一步一步丈量现场,为了看见星空,他付出了一生
袁隆平觉得自己应该研制出更高产的水稻,让中国更多的人都能吃上一口饭,跑去田间研究,不管身后名,不论身外事
我们有多少人愿意耐一时寂寞,守一生孤独?
长大后刘慈欣的人生走向和自己的规划几乎完全一样
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上了脚踏实地的人生
他成功预见到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这是一个自制力、抵抗诱惑能力很强的人
他能随时坚定自己的本心
周国平说过:“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只有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才能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写《三体》的时候刘慈欣处于半失业状态,可以说当时他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
写《哈利波特》的J.K.罗琳也是这样
能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往往都是在一生的低谷时刻, 猛然抬头看见了星空,照见了希望,从此矢志不渝,用一生追逐属于自己的那颗星辰
大刘不用微信、微博等通讯软件,也不接受任何采访,大家只有趁他出来参加活动的时候才有机会见到他
他一直生活在封闭、落后的环境里,用物质之匮乏倒逼灵感的喷涌
所谓的阅历不足、学历不够、思维不一样都是借口,想看星空的人会始终保持抬头的姿势
刘慈欣只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到了乌云散开,月明星出
然后,和外星人做梦,带着地球流浪,沉醉在三体的岁月中,不知人间几度春秋
|然后是《三体》这本书本身的架构
喜欢科幻的人对新出现的事物很敏感,能够超前地预见到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体》中那个完全沉浸式的系统,今天看来就是VR,而引力波通信、光速飞船、全球核聚变发电站等终将一个一个实现。这些普通人还在观望的东西往往会被眼光朝前的科幻作家直接拿来用,《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书里也出现过超前时代很多年的东西,当时很难被人理解,幸运的是刘慈欣写的新内容没过几年我们就看到了,比如引力波、VR
《三体》用地球危机巧妙地警示我们要注重基础科学研究,时下不少人出于毕业不好找工作、工资低等原因,纷纷回避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然而不看《三体》故事,现实中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技术、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不断提醒我们,学好数学物理未必不能挣大钱,数学物理甚至可能是我们走向人生巅峰最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三体》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理解层次,这时云天明的三个故事出现了。硬核的科幻里面夹杂人性的探究,这种感觉就像咬一口香脆的巧克力球,发现里面有红酒夹心一样让人惊喜。它们朴素、直接而又神奇地告诉我们,文学还可以这样玩,宇宙尺度的童话听上去,似乎比妈妈睡前讲的那种还要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