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夏天是怎么过的?

如题,古代人夏天是怎么过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大明王朝1566

编辑推荐 刘和平著的《大明王朝(1566上下)》对宦官的描写真绝!将“王权主义”写到他们骨头里去了。书中有两个最具命运感的人物,一个是海瑞,一个是嘉靖帝,他们在命运的催化下复活。作品用一出出可歌可泣的...

刘和平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诗经

(风雅颂三卷册,全彩插图)

骆玉明 解注

[作品]楚辞

《楚辞》主要在精、全、注、装四个方面做了工作。 精,指精选古代诗文选本中最为优秀者予以推出。不仅注重编选者、编选思路的权威性,也注重流传的广泛性,使之具有真正的收藏价值。 全,指尽量全面地反映古代诗文...

黄凤显

[作品]雍正王朝

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紧接着举国震惊,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不是贤名远播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十四阿...

刘和平

[作品]武林旧事

本书所选52篇,其内容可分四大部分,包括记述南宋都城临安的山水名胜、人文古迹、城郭宫殿、皇家园林;南宋的诸多典章制度;包括记述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南宋都城临安的市肆商品、娱乐活动及都民习性等。

周密

最新跟帖
银鍠琴弦

银鍠琴弦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又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空仿佛要将一切给融化掉了,这么热的天动一下就出一身汗,但好在我们生在了现代社会,热了的话可以吹一吹空调,或者打开风扇,但是在古代那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是怎样度过炎炎夏日的呢?

既然古代没有电,那么由此可见古代人们在夏天想要凉快一下只能依靠人力了。于是扇子就成为了古人夏天的必备之物。

古代的扇子有着许多种类型,主要有团扇和折扇这两种类型,可别小看普通的扇子,扇子的制作材料是不进相同的,普通的平民百姓大多数都会使用蒲扇,制造成本又低,还非常大。但是富贵人家就不同了,他们会使用一种绢来制作扇子,由它做出来的扇子不但不易透风,而且外观华丽,更可以在上面作画或者题字。

除此之外古人还通过另一种方式来避暑,那就是用冰块来降温。古代没有冰箱,因此是不太容易制作冰块的,这使得冰块的价格很高,普通百姓只能够购买一点来避暑,但是达官贵人就不同了,唐朝宰相杨国忠在权利滔天的时候就曾派人有冰块雕了一座很大的冰山来宴请宾客,其效果丝毫不比今天的空调差。

曝光宇宙

曝光宇宙

首先,我们看到的古装戏,并不是真正的古代装束。在古代,大夏天,男女也只穿一件衣服,但也是从头包到脚。

对于官宦家来说,有钱,可以买冰。比如清朝,就有冰敬碳敬这么一说。他们的冰,是冬天冻好了,放在坛子里,埋在地下,就可以保存冰了。而对于平民百姓家,男性穿着“短打”,就是“力巴服”,没有袖子。

而且,即便是古代人,也是有扇子和凉茶的哦!

再者,其实古代没有现代热。古代树木茂密,没有温室效应,平均温度比现在低6-9摄氏度,平均最高气温也就差不多30度(明朝),还可以忍受啦。现在动辄38、39度。

睡不饱的死娃儿

睡不饱的死娃儿

一、修建流水过房的建筑。

二、居住水边,山中。

三、人工扇风。

四、使用竹夫人等取凉工具。

五、使用冰。

战国时期,北方就有挖窖藏冰,西汉时有夏季当街售冰。北宋时已利用硝石制冰。

木木。

木木。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最惬意的莫过于在空调房里待着了。但是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空调是1902年才由美国人威利斯·开利发明的。古时没有空调,中国人是如何避暑降温以度过这盛夏时节呢?这里略举一二。

一、居家纳凉必备: 扇子和瓷枕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 目前已无法考证, 不过估计这种办法原始社会时就有人掌握了, 只是他们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树叶, 摇破了再爬树摘一片, 很费事。后来, 扇子变结实了, 多是用竹编的, 古人称之为“ 摇风” , 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 凉友” 。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 摇起来也轻松, 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 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 在酷暑则可以享受“ 人工风扇” 带来的惬意。

对于普通人家, 另一件纳凉物品却是轻易可得。中国被称为“ 瓷器王国” , 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精美的白瓷婴儿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 冰冰凉凉的, 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

二、奢侈稀罕之物:冰块

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皇家宫廷已经开始储冰供来年夏季使用了。周朝时《诗经》里就已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述了。意思是,在冬季十二月大寒时于湖面上切割下大块的天然冰,拖入地窖中埋藏,到了夏天,再挖出使用。

唐代显贵杨国忠还造冰山来避暑,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天然藏冰,在唐代属稀有之物,而杨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块的方式来降温避暑,足见其富贵骄奢。

从文献记载得知,冰品管理乃是宫中要事,冰甚至是一种贵重品。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

明清时,皇帝还会依照品级赐冰给官员,从入伏日一直持续到立秋,首都各衙署的官员们,依照品级持有冰票,到相关部门领取皇帝颁赐的冰块。清代风土志燕京岁时记写道:“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三、冰淇淋的灵感来源: 冷饮

冰在古代夏季是奢侈之物,普通的百姓家是消费不起的,所以早在南北朝时,民间就有自制“汤饼”避暑的习俗。

至宋代,避暑食品更是品种繁多,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等,其中以西瓜最受欢迎,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就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盛夏贪凉者更可将其置于深水井中使其冰镇。

明清两朝,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

四、皇家空调房: 凉宫

至唐宋时期, 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宫”。它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凉屋”既绿色又环保,只是普通百姓是是很难享受到的。

宋人有亭楼纳凉,泛湖避暑的习俗。每当炎夏来临之际,人们划船行舟,荡于湖中,或寻风亭水榭,柳岸树荫之处,嬉耍度时。这种习俗,由东京开封一直流传到南都杭州。

古时虽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器具,避暑方式比现代也落后许多,但古人的避暑方式,大多与自然融合,顺应自然而成,也不会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困扰。今日,想要解决酷暑炎热之苦,与其发明更强力的冷气,不如学学古人,平顺心境,同时朝恢复生态环境的方向前进。

 



ranranxiaosi

ranranxiaosi

应该是冬季大量贮冰于深土层中,夏季取之于冰窖,置之屋内,用来降温。

JoJoJoJoJoanna

JoJoJoJoJoanna

我们对于夏天的期待是:空调wifi西瓜,晚饭有鱼有虾。


而古人的调调是:

夏日山中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于是古人靠着这藏在袖子里的雅物,度过夏天。


折扇最早在宋代由日本传入我国,而折扇真正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则始于明代。文人墨客、丹青妙手、皆喜于在扇面上挥毫翰墨,展现才情,所谓 “求扇一页,胜画三尺”,在周围扇形、小小的折扇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世界。


古人全身心迎接夏天的准备之一,便是备好一个引风之物,既可以随身携带又兼顾颜值和调调,这样的物件非扇子莫属啦!想着大家一起扇风时,会不会有“这个夏天特别新鲜”的感触呢?一把『扇子』这样微不足道的『变化』就让每一天都新鲜有趣,炎炎夏日竟也变得亲切起来。


一扇香风摇不尽,人念远,意凄迷。——宋·王安中江城子


美人手边的一事一物,有哪一样不是芳菲袭人呢?就是夏日离不开的扇子,也要用奇香雕成精美的小扇坠,吊在扇柄端头。还有用香木做扇柄的檀香扇,更豪华的扇子,是用香木雕成花鸟等浮雕图案,贴饰在扇面上。



总结来说古人的夏天,对于皇孙贵族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论是冰房,雨房,瓷枕应有尽有,毕竟宫廷有很多能人。实在不行,还能去全国其他避暑的地方。但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全凭挨。


扇子扇扇,晚上抱着在水里浸泡的凉冬瓜睡睡,也就过去了。那个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年代,降温全凭意志力。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Muc.〢、傷

′Muc.〢、傷

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的?

大家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首先谢谢悟空邀请!

在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在炎热的夏天可以舒适而凉爽地度过,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夏天的炎热呢?

在唐代,也有一个凉爽的房子供人们消夏。它一般建在靠近水面的地方,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来推动风扇车轮晃动,冷空气在水中慢慢进入室内,或利用机械将水送到屋顶,然后沿屋檐下,制成人工水幕,使冷空气进入室内。凉爽的房子是绿色的又环保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却是很难享受的。

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个文艺的名字是“凉友”。有钱人家会锦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省力气也美观、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增添文艺气息。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季节,则会享受人工风扇。

明清以来,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能养神益脾。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清凉爽口。

古代的皇帝为了到夏天驱暑纳凉,便命人在每年的入冬时制作大量的冰块,以便在第二年的夏天使用,当时有一些人专门是制冰的,他们都是在京城的一些普通老百姓,当时这些人归内务府管辖。制作这冰的工艺是,取水后在一个特定的巨大容器内冻成冰取出。然后用草包一类的东西包裹起来,草包起隔热的作用,在窖藏,这个冰窖大约有四至五米深。窖口最后封闭使冰在地下处于恒温保存状态。直到来年盛夏时在打开取出使用。

以上是我的回答,不周之处请见谅,谢谢,喜欢就关注一下我,我们一起探讨和努力,再见!

倒萨

倒萨

首先是古代皇帝,比如汉武帝避暑的甘泉宫,唐太宗避暑的九成宫,清代皇帝的避暑山庄。[赞][赞]

其次是唐代的避暑神器,自雨亭,水声潺潺,凉风习习,想想就过瘾啊[大笑][大笑]

再次就是古代王公贵族有冰镇西瓜,就像《雍正王朝》中八王党那样,得有权有势的人家才行啊

其他的就是靠扇子,凉席,竹床之类的了。

要是扇子也买不起,那只能靠心静自然凉了,毕竟妾心古井水,古井水肯定也是拔凉拔凉的啊[捂脸][捂脸]




维生素

维生素

古代夏天天怎么过?我们现在有空调可以度过夏天,其实古人也很聪明,有很多妙招来度夏。而穷人和富人有很大区别,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从衣食住行分开来说!

衣!衣服在夏季当然要穿的凉快,因此面料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丝,棉,麻等天然纤维织成的布料就比较透气凉爽。而古人非常聪明,很早之前就发现了这一点。平民一般穿着葛布来度夏,在尧舜时期就有“冬日麑裘,夏日葛布”的说法,唐朝时期,杜甫曾有诗“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可见葛布穿着是非常凉快的。除葛布之外还有其他天然纤维织成的布,如苎麻制成的夏布,芭蕉皮织成的蕉纱,竹皮、木芙蓉皮纤维织成的竹布、慕容纱等等,这些面料都有凉爽透气的效果。而且古代平民一般穿一身短打,没有达官贵人的森严阶级规定。富人和贵人则穿着奢华精致的丝绸,穿六层丝绸,仍可隐现肚脐,可见丝绸的透气凉爽轻薄!

食!别以为古人没有冰箱夏天就喝不了冰饮,其实在先秦时代就有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制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鉴”,春秋后期用青铜器制作叫做“冰鉴”。当然这些都是达官显贵夏天的消暑方法,而平民则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一口深井,井水清且甜便是最好的消暑饮料。我们现在其实也有往井水里放西瓜,放啤酒的做法,放一晚后拿出来比放冰箱里面的还凉爽!而且古代其实也贩卖冷饮冰水,南宋诗人杨万里便记述了他所生活时代时小贩沿街叫卖冰块的情形:“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住!古代也有空调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窟室,也就是地下室,放置有冰块,供贵族晚上在窟室通宵达旦内饮酒取乐!而且古代还发明了很多神奇的东西消暑,如竹夫人。《红楼梦》言:有眼无珠腹内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 恩爱夫妻不到冬。竹夫人也叫青奴、竹奴。竹条镂空,消暑纳凉,抱竹夫人,夏不至冬。平民则没有那么多讲究,哪凉快哪待着呗!

行!有钱有闲的人会选择有瀑布的大山避暑。皇帝都有专门的避暑山庄,一到盛夏便跑去避暑!

而平民没法享受只能是夏天少出去活动,即使有生意也不做,俗话说“好汉不挣六月钱”便是这个道理!



穷游的小斑马

穷游的小斑马

“瓷娃娃”们的 暑期生活

现在的小孩怎么过暑假?恐怕是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然而在古代,一到暑期孩子们都出去玩了。天热的时候,能玩的东西可多了,看看下面这些瓷器您就知道了,这就是古代儿童的夏天。

赶鸭、逗鸟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孩子们都喜欢小动物,小鸡、小鸭、小鸟统统是可爱的玩伴,有时小鸟甚至毫无畏惧地落在孩子的头上,这和谐的场面激发了工匠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金代磁州窑有一只白描手法绘的童子赶鸭纹枕,该枕为如意形,枕面用黑彩绘一持莲童子赶鸭前行,童子扎双丫小辫,上身着短款花衫,下身着长裤,手持荷叶,荷叶下面鸭子闲庭信步,悠悠向前。作者以流畅简洁的写实手法将童子的得意之情表现地生动自然。

磁州窑还有一件著名的童子戏雀枕,枕为腰圆形,施白釉;枕面微凹,枕边绘如意形轮廓,中心绘两儿童嬉戏场景。右边小儿两鬓留发,脑袋方圆,头顶落一小雀,小孩上身着短款花衣,下身穿束口花点长裤,右脚站立,左脚微抬,右手上扬,左臂张开,好似要去招惹头顶上的小雀,却又不敢轻举妄动,担心小鸟很快飞走。左边小儿头留“囟发”,身穿肚兜,脑袋上扬,身体微蹲,右手指着小雀在跟伙伴交流着什么。两小儿面露惊喜之色,欣赏着可爱的小鸟。



骑竹马

有个词叫“青梅竹马”,“竹马”当然是骑竹马了。这个游戏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相信许多人都玩过,曾经档次比较高的竹马还套着布质的马头,让小伙伴特别羡慕。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一件金代磁州窑童子骑竹马枕,枕面绘一童子身着花衣以及长裤,童子左手控制着胯下竹马的走向,右手持小马鞭作威风凛凛驱赶竹马状。小儿还回顾身后,以确保竹马尾巴不拖在地上。此景以白描绘画,儿童飘扬的小辫、翘起的上衣后摆以及向后方张开的竹叶皆动感十足,儿童的活泼好动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钓鱼

古代孩子钓鱼通常和喂鱼差不多,他们掰一根树枝,绑上柳条,另一端捆上饵,垂到水里,吸引鱼儿来食,有时他们还比赛看谁引来的鱼多。

1954年河北省邢台曹演庄出土了一件画工极其精湛的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童子垂钓纹腰形枕,该文物长29厘米 宽22.1厘米 高11.8厘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该瓷枕胎质粗松,呈浅灰色,釉色乳白。枕呈椭圆形,枕面出檐,外高内低,中间微凹,平底露胎。枕面周边绘外粗内细的两道墨线,内画童子垂钓图。童子头梳刘海,身着紧袖长衣,手持鱼竿,垂钓河中游鱼。他全神贯注,屏气静息,与水中昂首摆尾的游鱼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静一动,极富民间艺术情趣,底有阳文“张家枕”印戳。该枕图案独特,绘画精细,尤其是简笔写意的绘画技法,在我国绘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磁州窑产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玩荷叶

暑期古代孩童们最爱到水边玩,胆子大的下水摸鱼,作“捞鱼放鱼”的游戏;娃们游累了上岸前还不忘揪一把莲叶,用作扇子或当作伞盖,走到哪撑到哪,连睡觉都攥在手里,生怕别人抢走。

童子持莲的造型或纹饰在宋瓷装饰中应用非常广泛。著名的磁州窑瓷枕上的童子持莲纹多为白地黑花,如北宋白地黑花持荷娃娃腰形枕。该枕通体白釉,枕面中心黑绘一童子,手持一长柄荷叶,正倚在坐墩旁酣睡。童子头较大,留“囟毛”,身着宽松花衣,上下衣分开;右肘夹着荷柄,荷柄很长,荷叶着于地上;小儿左臂放于坐墩之上,脑袋倚着左臂,双目合上,看来这持莲玩耍的孩童已玩得很疲惫了,但他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了些许满足的笑意。



西安晚报> 2018年08月19日 > 版次: <09> 收藏天下

馒头大人

馒头大人

古人敖过夏天,无非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再就是河里游个泳。有钱人就买个扇子扇一扇。在就买点冰块做个冰盘放在家里散发冷气。难不成还想现在一样吃个冰淇淋,吹着空调。

麦琪小小个

麦琪小小个

一、“温室效应”的原因,现代的夏天比古代要热很多



先说说我这个现代人是怎么活过夏天的,生活在西安这个知名的大蒸笼里,作为一个不能涂防晒霜不能撑遮阳伞的小伙,估计过上几年我去非洲各国就能免签了。背包走不了一里地,身上的汗就可以支援干旱地区了。如果没有空调,我也就是个勉强活着了。因为作为胖人的我坐着、趴着、躺着就算跪着也流汗啊。



冰镇小木屋果啤、冰镇西瓜、巧乐兹、空调、风扇、自制蒲扇,这就是我夏天的全部家当了。古代由于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尾气、柏油马路、高楼大厦,所以温度肯定没有现在动不动就超过四十那么恐怖了。否则皇上在这长安也是待不了十二时辰的哈。

二、皇上、大臣和平民避暑方式各不相同

作为古代最有权力的人,皇上当然是热不得的。虽然古代夏天的温度可能也就30度出头,但皇上的龙体也是承受不住滴。朝廷会在相对凉快的北方修建避暑山庄让皇上过暑假去,不过皇上可不用写暑假作业。通常皇上身后会有两个宫女负责扇扇子,夏天的时候会在桌子上放个大冰块然后用扇子把凉气吹给皇上。御膳房也会做一些凉茶和凉性的糕点,毕竟这时候请皇上吃老北京火锅可是出门忘记带脑子了。



大臣们用的是皇家避暑方式的低配版,像《大明王朝1566》里面杨金水那样,在房梁上装一个特别大的扇子,然后让个胖子在一旁通过拉动绳子来扇风。周末放假的时候,他们还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山里避暑,玩玩流觞曲水什么的。古代的平民由于经济有限,你以为他们最多也就用扇子?那就错了,古代劳动人民可是很有智慧的。他们在自己家里挖一个凉井,这就相当于古代的空调。其实就是向地下打洞打到井水处,然后通过洞口将井水的凉气传上来。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古人避暑方式,时代各有不同,但人类是相当有智慧的,他会根据现有的条件将避暑这件事做到最极致。

鐘

首先呢,我认为古代夏天没有这么热,为什么,有树呀!

树是天然空调,功能我就不多说了。站在树荫底下与站在广告拍或者楼房阴影下,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用冰啊、穿丝帛衣服啊、去避暑山庄啊,这都是特权阶级的待遇,今天有能力的人不也可以冬天去三亚、夏天去东北么,这个就不说了。说点儿老百姓的避暑方式吧。

打赤膊,把食物瓜果放井水里面冰,这两种应该是最常见的。

我小时候还用压水井打过水呢,那个水可是真的很凉哦!夏天打一桶水,把黄瓜、柿子、西瓜放里面,晚饭后吃是真的很舒服!

CJ

CJ

古人是怎么过夏天的?

我是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古人智慧无穷,就拿冷藏和冷饮一事来说,中国人是最早发明这些消暑方法的。诗经•七月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周代人就已经懂得了在冬天里将冰存储下来,供夏日消暑取用。一般来说,人们最多使用的纳凉工具,还是扇子。据传,早在殷代,尚牌奴隶社会,人们便已经发明了羽扇。

扇子这物事,发展到西汉时期,长安工匠丁缓将七张大轮联成一凉风七轮扇,直到良好的纳凉效果,“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虽略有夸张,但经此事略可窥见古人对这一发明的赞赏、喜爱。到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专门窖藏冰块的场所,人称“冰馆”,更是夏日炎热的克星,不过这种玩意显然不是我等广大吃瓜群众能够享受得起的,在那个时代,至少也得是大地主之流,例如达官显贵才能有这待遇。

唐时,由于文化、科技、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已经有巧匠能够制成引水喷淋房屋的木制器具,利用水蒸发带走热量的原理进行祛暑。

丁缓所制的“人风扇”也得到极大的改进,不再使用人力,而是以水流进行带动,当然,这种设施的规模仍大,不合我等节俭之风,在某此时代,甚至会被斥责为奇技淫巧,推广起来还是大有难度。

唐代宫廷之中名气极大的凉殿之内,便装备有这两种“设备”。宫廷之中的排场,远超民间百倍,试想,在一座皇家宫殿上搞出人造水帘的场面,当是震撼人心。

宋代时,经济更为发达,皇室中人享受起来也要超越前人,据《武林旧事》描述,有“翠寒堂畔,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寒瀑飞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剑兰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第两帝,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所谓的翠寒堂,就是宋朝皇帝、妃嫔避暑的专用配置。而从茉莉、素馨、剑兰之流数百盆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不仅仅追求在“凉”上的享受,更是从嗅觉上来加强“消暑”的效果。

说到冷饮,更是夏日里的“神兵”之一,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冷饮,最早的是冰冻的酒。如屈原在《楚辞》中写道,“挫糟冻饮酌清凉兮”,意即饮冷冻的酒,“透心凉”啊。

从冷饮凝聚到冰淇淋,先人们用了一千多年时间,宋代时,民间才出现其雏形,其品名“冻酪”,即在果汁和奶汁上放冰块,可说简陋至极——却也算是夏日里少有的享受了。

红楼梦》有一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其谜底为竹夫人,由是,可见竹制家具亦是古人纳凉的一个方向。

斯蒂芬

斯蒂芬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