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哪些人物总被世人搞混?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这一部国际通行的学科划分带来麻烦的奇书,当代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它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却同时又属于所有学科。这部宏大奇瑰的神秘著作,彰显了人类对自...

倪泰一,钱发平,

[作品]涑水记闻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涑水记闻》内容简介:本索引收录《涑水记闻》、《温公日记》、《温公琐语》中五代、宋辽西夏金的人名。人名下所列的数码,斜线毅为卷数,共后为条数;《涑水记闻》辑佚,则在卷数的位置标明“辑...

司马光

[作品]列女传

《列女传》原名《九十洲绣像列女传》,西汉刘向有感于成帝后宫之事始撰,记述了上古至汉代妇女的嘉言懿行.后代多有增补.明代新安汪氏此基础上加以增辑,叙及人物延伸至明,封刘向《列女传》中有失偏颇者亦有订正。...

刘向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作品]战国策

《战国策(修订版)》内容简介:《战国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汇集,也有一些历史史实和人物的记录。其书作者不详,大概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故书中不免有自相矛盾之处。《战国策》一书名称为刘向校定其书时...

刘向

最新跟帖
lilly_ying

lilly_ying

历史上有个人,大约很希望世人把自己和另外一人搞混,让自己成为天命所归的那个人,这人叫刘秀。

这个刘秀和历史上的光武帝刘秀都是一个秀,但是却是不同的秀,因为他这秀是后改的,是个假的秀。



这个刘秀原名刘歆,他和他爹刘向都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神学家,刘向编撰过《列仙传》《列女传》等书,刘歆和刘向父子俩曾经注过《山海经》。

在山海经注中刘歆第一次用了刘秀这个名字,因为刘歆要把这本书送给皇帝陛下龙目预览,当时的皇帝是汉哀帝,名叫刘欣。

和刘歆这个歆字音同字不同,为了避讳,刘歆自己改名成了刘秀,在上书刘欣时自称臣秀。

在汉朝时这种改名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著名的嫦娥在汉以前叫姮娥,后来的汉文帝名曰刘恒,所以神仙姮娥被改成了嫦娥。

神仙尚且如此,被随便改名,何况凡人。

刘歆指着刘欣吃饭呢,当然不敢和老板叫同一个名字了,所以主动改了名字。

在刘歆改名这一年,河南一个小孩子呱呱坠地,他那当县令的爹给这个孩子取名刘秀,字文叔。

刘歆和王莽关系很铁,汉哀帝死后,王莽独掌西汉大权,后来他更是毒死汉平帝立孺子婴为帝,自己行皇帝事,满朝都称王莽为假皇帝。

假皇帝再进一步就是真皇帝了,但是要从假而真,并不是一句话的事儿,需要有理论基础和舆论的基础。

王莽手下就有这种奇才。

首先就是刘歆,也就是改名刘秀的这哥们,他在理论上论证了王莽从假皇帝变真皇帝的可能性。

他说:

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

从理论上帮王莽奠定了代替刘家的理论依据,部分消解了刘邦当年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

但是天命所授,非独一姓这事儿如果老天发话,那就更妙了。

所以老天就发话了。



王莽手下有一人才叫甄丰,甄丰有一儿子叫甄寻,这爷俩有一项绝技,制造谶纬。

谶纬这东西,是古代的宣传标语,狐假虎威,借助的是神仙的名义,因为借助了神秘力量所以有了一种蛊惑人心的神秘性。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曾借用过的谶纬:


大楚兴,陈胜王。

王莽即位前,符命谶纬特别多,比如有一个地方发现地下埋着一块白石头,石头上有字,这些字当然不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名字,而是用鲜红的字写了一句话:

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这是明目张胆的让王莽当皇帝啊。

还有个地方,有一天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第二天人们发现地上有头铜牛,牛上有字:

天告帝符,献者封侯

这个符是老天爷给皇帝的,献给皇帝的人可以封侯。

这些符命是否是甄丰父子为王莽量身定制的呢?不知道。不过这些符命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发现,好像是批量量产的?



掌握了符命的甄丰在王莽当了皇帝后,还玩过一次符命。

王莽新朝建立后,封甄丰为更始将军。

王莽这官封的很有意思,是根据符命封的。

符命中说有一个叫王盛的人,要封将军。王莽找遍满朝文武,也没找到叫王盛的人,后来发现一卖饼的人叫王盛,和符命中记载的一模一样,于是就找来王盛封了大将军。

这正是:朝为买饼郎,暮登天子堂。

甄丰和卖饼的一样官职,心里不服啊,于是利用自己会符命的特长,制作了一道符命,说:

新朝应在陕地设立二伯,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仿效周朝时周公、召公的旧例。

没想到王莽真的同意了,依照符命封甄丰为右伯,甄丰父子欣喜异常,觉得自己抓到了王莽的弱点。

看到这一幕,我觉得很熟悉,后来想想,太平天国时东王杨秀清玩过类似的游戏,杨秀清经常冒充洪秀全他爹,下凡打洪天王的屁股,让洪天王做各种事情。



甄丰父子这么作,下场和东王也类似,把自己作死。

甄寻看上汉平帝的皇后,汉平帝的王皇后是王莽的女儿,甄寻想娶王皇后,直接说肯定不太行,干脆让老天说话吧。于是制作了一道符命,符命说:

故汉氏平帝后应为甄寻妻。

王莽一看就生气了:

黄皇室主为天下母,怎得妻寻。

如果王皇后嫁给甄寻才是真正的下嫁,西汉还有很多古旧大臣在,王太后为平帝太后可以拉拢住这帮人,把王太后嫁给甄寻,彻底得罪那帮大臣。

王莽疯了才会那么做。

别说甄寻的符命了就是玉皇大帝亲自下旨,王莽都未必答应。

甄寻提这要求就是找死。

甄寻也很快寻来了灭门惨祸。

王莽杀甄丰甄寻父子,还牵连到刘歆的儿子刘棻。

刘棻被杀后,尸体不得归葬祖坟。

王莽和刘歆的梁子算是接上了,不过刘歆对这位新朝皇帝也只能在心里恨恨,毫无办法。



新朝地皇三年,七十多岁的刘歆看到了一个机会。

这时候王莽新朝连续三年闹蝗灾,老百姓饭卖儿鬻女生活凄苦,王莽实行的新政又让整个帝国上层贵族对他怨声载道,眼看王莽要众叛亲离了,刘歆觉得自己机会来了。

于是一条叫赤伏符的符命在世间悄悄流行。这本赤伏符据说是赤帝发出的,赤帝就是刘邦,符曰:

刘秀发兵捕不道,

四夷云集龙斗野,

四七之际火为主

前两句好理解,最后一句啥意思呢?

有人解释为从刘邦建立汉朝到王莽执政的末期,大约228年也就是四七二十八,这是前半句的意思。

火为主,说的是汉朝是五行之中的火德。

在西汉人普遍认为自己是五行中的土德,刘向刘歆父子对五德说进行了改革,认为汉朝是火德,他们大力推广创新的五德学说。

刘歆还用这套学说帮王莽成功上位。

在刘歆这儿五德学说怎么说都有理,就比如赤伏符就说,到了大汉朝228年之际,还是汉朝的火德为主。

暗示王莽玩去,没戏。

谁能继承大汉的火德呢?第一句说了,刘秀啊。

谶语流行的时候,乡巴佬刘秀还没打响昆阳之战,刘秀人们只认识那个国师,所以听到谶语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认为这说的是刘国师。

刘歆也就开始顺势准备谋反的事宜了。

但是很不幸很快被王莽发现了,此时王莽虽然已经焦头烂额,但是,对付刘歆还是很容易的。

刘歆被毒死,与此同时另一个刘秀已经通过昆阳大战变得天下皆知。



一个著名的刘秀倒下去,另外一个更年轻更生猛的刘秀站起来,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谶语说的是他啊。

这时候这则谶语是不是刘歆创造的已经不再重要。

多东西来到世间就和创造人的初衷没了关系,比如,小说,比如,谶语。

文:薛白袍

dodole

dodole

羿和后羿(两个都是神射手)

羿:上古时期(应该是唐尧当政)射太阳的那个,妻子嫦娥,有一个徒弟叫逄蒙

后羿:夏朝初年有穷部落的首领,导致夏朝灭国从而代政,之后被养子寒浞杀害

柠檬榆

柠檬榆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人物和事件被人对错号,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当事人的名字很像;

二是因为当事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三是当事人名字和其他一些情况都相像。

今天说说这几位历史人物的情况,包括了以上三种情况。

李煜和陈叔宝这两位历史人物属于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而常被人搞混。李煜和陈叔宝都有“后主”之称,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而陈叔宝则是南北朝时期南陈的后主,也称“陈后主”,两人的时代相隔400多年。导致李煜和陈叔宝两人被世人搞混主要是因为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因为李煜和陈叔宝两人都是沉迷诗文和歌舞之人,而又都是亡国之君,但是李煜的历史知名度比陈叔宝要大很多,所以很多人一听到杜牧这两句诗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李煜,但实际上杜牧这两句诗是描写陈叔宝的。刘春霖和张謇

刘春霖和张謇都出生于清末,这两人自然不会因为名字而被世人搞混,真正导致他俩被人搞混的是“末代状元”这个头衔。

我们都知道中国封建时期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是在1904年举行的,而这场科举考试的状元是直隶人士刘春霖,刘春霖因此有中国最后一位状元之称。

而张謇中状元的年份是1894年,之后清朝还举办过几场科举考试,所以张謇显然不是最后一位状元。但因为张謇中状元后并没有选择入仕,而是下海经商,最终还成为著名的实业家,因此他被戏称为“末代状元”。请注意,张謇是“末代状元”而不是“末位状元”,一字之差,含义也不一样。司马光和司马迁司马光和司马迁属于因名字和其他一些情况都相似而被人搞混的情况。首先,司马光和司马迁两人都是历史名人,而且名字很接近,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是有可能对错号的。其次,司马光和司马迁两人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写过举世闻名的历史著作《史记》和《资治通鉴》,这样一来就更容易让一些人把他俩搞混。

八五年牛一只

八五年牛一只

以前我介绍过共和国陈赓大将和陈康中将,今天介绍一下国民党将领张自忠上将和张治中上将。

这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张自忠是抗日英雄,张治中是“和平将军”。

张自忠将军生于1891年8月11日,山东省临清人,早年投身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代理过北平市长,因“七七事变”后,逃离北平,被国人痛骂为“汉奸”,蒋介石也把他软禁在南京。台儿庄大战前,经李宗仁请求,张自忠恢复了兵权,率部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3月,他率部血战临沂,与敌鏖战七昼夜,粉碎了日军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将日军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击溃,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1940年5月,日军集结了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率领1500余人与近6000名日寇,在襄阳展开生死决战,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打到最后连警卫队也派上去了,仍然突不出日军的包围。最后张自忠所部全部壮烈牺牲,1940年5日16日,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

他牺牲后,毛泽东亲笔题词:“尽忠报国”,蒋介石题写“勋烈常昭”,国共两党领导人同时为一个人题词,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1982年4月16日,张自忠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张治中,字文白,安徽巢县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在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他任第三期入伍生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

他文武兼备,能征善战,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战功卓著,深受蒋介石的信任与器重,官职一路上升,先后任师长、军长、第四路总指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等职。

张治中将军官拜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他是国民党将领中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人,他致力于和平,曾三次到延安。毛主席称赞他:“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总统,派出张治中北上,与我党进行和谈,国民党拒绝在和谈上签字,和谈破裂。在周恩来的挽留下,张治中留了下来,脱离了国民党,投入到了人民的怀抱。张治中曾任过新疆主席,1949年,他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为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LonelyPlanet

LonelyPlanet

汉武帝时期有个李广我们都知道,其中还有一个李广利,他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长,两个都是武帝时期的将领。

李广

人称“飞将军”,祖上为秦朝名将李信,所以是个将门出生。公元前116年,匈奴入侵萧关,李广随军抗击,由于作战勇猛,被任汉中郎。

七国之乱爆发后,跟随周亚夫平叛,建立奇功。最后又任多个郡的太守,常常与匈奴对峙。在镇守边郡期间,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都躲着李广,不敢与他对战。

李广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杀俘虏,李广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李广诱骗他们投降,一共八百人,可是这些人的结果全被李广斩杀了,这也是李广终身不能封侯的原因。

记得上学的时候文言文滕王阁序里面讲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没有封侯这也许是李广最遗憾的事吧!


李广利

这个人也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不过比卫青、霍去病他们稍逊色些。 初次作战是汉武帝让他去攻打大宛获取良马,当时也得到了三千匹的战马,后来更是威震西域,获封海西侯。

公元前90年,匈奴入侵五原、酒泉,边郡的长官都战死了,随后汉武帝命令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击匈奴,不过在出发前李广利与刘屈氂秘密商量想推举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为太子。

后来东窗事发,刘屈氂被腰斩,李广利也投降匈奴,不过在一年后就被杀了,他的全族也被汉武帝灭了。
两个同时期的将领,但命运却相差甚远。

林_佩君

林_佩君

桓齮和樊於期

不少学者认为桓齮和樊於期是同个人,例如战国史的作者杨宽,百家讲坛著名讲师王立群。杨宽教授说桓齮在肥之战被李牧击败后,就不见踪影,同时史记记载李牧在肥之地"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杨宽教授认为之后桓齮不见于史料,此处的走是桓齮畏罪逃走到了别国,燕国那个得罪了秦王的秦将樊於期应当就是桓齮,桓齮变为樊於期当是通假字。

但杨宽这个说法问题不小,首先"桓齮在肥之战被李牧击败后,就不见踪影"这个说法就是不对,我们综合秦本纪、赵世家、李牧传来看。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

在秦本纪中不见桓齮战败的记载,这可以理解,因为纪传体史书在传主的本纪或传记中往往会凸显其功绩,而隐去其败绩,这是纪传体史书的一大习惯。而关于李牧击败桓齮,则见诸于赵世家、李牧传以及其他诸多零星记载,李牧在肥下击败桓齮当确定无误,秦本纪则是只写桓齮拿下宜安,隐去了桓齮被随后赶到的李牧在宜安击败。但是我们说桓齮在此战后就悄无声息了吗?并非如此,首先是秦本纪中,桓齮在被李牧击败后并非直接全面溃逃,而是接下来还拿下了平阳、武城二地。

同时在战国策·赵策四·秦使王翦攻赵这一篇中,明确记载了桓齮参与了四年后灭赵之战。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

也就是说肥之战桓齮败走后,或许确实没有之前那么受重用,灭赵时就不再让他独自领军,而是跟随王翦一同攻赵,而李牧也确实厉害,纵然是王翦领军,仍然被李牧破走数次,桓齮在某次被李牧斩杀。可以说,桓齮的戎马一生,从担任将军,再到最终战死,是比较清晰的,不存在什么出逃燕国,而史料中如果是将领出逃一般更习惯用“亡”字,而非“走”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应当是参考了《战国策》的记载所以写的是桓齮“奔还”。电视剧大秦赋中安排桓齮败于肥下后自杀,虽然时间上有问题,但认为桓齮算是死于李牧之手是没问题的。

其次,因战败畏罪潜逃说法也不靠谱,秦国战败没被处罚的将领多了去。往远了说,秦穆公对待于殽山中晋军伏击而惨败的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素服郊迎”, “并且把三人官复原职, 愈益厚之。往近了说孟骜被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紧闭函谷关不敢出战,也没因此就被杀,甚至把时间线往后来看,秦王政年轻气盛认为王翦灭楚要用六十万大军是人老了害怕,让大言不惭自称二十万大军可灭楚的李信率军伐楚,被楚国大败,秦王政因此大怒,亲自到频阳给告老回家的王翦道歉,说“李信果辱秦军”,这么一个既战败又让秦王政丢了面子的李信,他都没杀,反而在后来的灭燕、齐的战役中让李信担任王贲的副将。

所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哪有战败一次就杀大将的,桓齮为秦将军攻城略地,功劳不小,而在被李牧击败的肥下之战前后,桓齮还攻占了不少城池,失败一次,但也是有功有过,怎么就值得他不顾家族和富贵荣华跑到燕国去。

韩王韩信和淮阴侯韩信

秦末汉初同时出现了叫韩信的名人,且两人相似之处不少:一同入汉,一同献策,一个献策后被封太尉,一个献策后被封大将军。都成了一方诸侯,都擅长军事,且战功赫赫,诸侯王劝进刘邦称帝时,楚王韩信排名第一,韩王信排名第二。都牵涉陈豨之乱,都和陈豨关系近,都怂恿陈豨造反。死于同一年。

两人都出身高贵,韩王信是韩襄王后裔,而淮阴侯韩信曾被漂母说:“吾哀王孙而进食。”屠中少年说他好带刀剑。淮阴人说他虽穷但葬母规格与别家不同,要万家仰视。难不成淮阴信也是王孙?

两人都身材高大,韩王信长八尺五寸(项羽身高八尺有余,而韩王信身高八尺五寸。秦朝时的一尺大约23.1cm,韩王信至少有1.96米,比项羽还高。)淮阴侯信也被屠中少年说成:“虽长大,好带刀剑。”至少比一般人长大吧。
从性格来看,两人都是贪生怕死之徒。项羽破荥阳之战,周苛,枞公英勇就义,而韩王信投降。面对匈奴围困韩王信又投降。淮阴信被屠中少年威胁下就钻裤裆成跨夫,一被人举报立刻送上钟离昧头颅。

长得应该都不错,韩王信的子孙韩嫣、韩说常与汉武帝同睡同起,十分受宠,这说明韩王信颜值基因可以。巧合的是淮阴韩信让滕公奇其言,壮其貌,说明颜值也不低,不然漂母也不会随便施舍,母性大发,不会遭到屠中少年嫉恨,霸凌。
正因为两个人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常被混在一起。

南阳许攸和关中许攸

又是一组同名同姓的名人,两人都是东汉末年的人物,都和曹操有冲突,南阳许攸与曹操是发小,后来成了袁绍的谋士,在官渡之战中反水献计曹操奇袭乌巢,直接导致袁绍大军溃败。后来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虽嘻笑但心里颇有芥蒂。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关中许攸则是关中营帅,建安二十四年,许攸拥部曲不归附,而且有傲慢之言,曹操大怒,欲要出兵征伐。群臣都劝曹操,要对许攸采取怀柔政策,共同对付刘备集团这个强敌。曹操横握着刀放在膝盖,变色不听。后在杜袭的劝谏下,厚待、招抚许攸,许攸于是率部归附。

张俊和张浚

这两位都是两宋之际的人物,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拥立过赵构,都抗过金(不放战绩都不咋样),都做过枢密使,都和岳飞、秦桧有过恩怨。淮西事变因为张浚的谗言,赵构放弃了之前定好的将淮西兵权交予岳飞的决定,直接引发淮西兵变,不过后来岳飞风波亭遇害,张浚力主为岳飞平反。而和秦桧的关系呢,曾举荐过秦桧,但很快就发现秦桧品行不正,且可能是金国卧底,成为反对秦桧的头号大臣;张俊一开始举荐过岳飞,后来附和秦桧,参与杀害岳飞活动。


很多人因张浚与张俊不分,造成恶劣后果,如抗日战争时期,有愤青将张浚题写的城南书院牌匾误为张俊所写,将城南书院牌匾烧了。

哥白尼和布鲁诺

不知道多少人记成了天主教火烧哥白尼,实际上哥白尼活到了70岁寿终正寝,被烧死的是布鲁诺,而且罪名也不是坚持日心说(毕竟哥白尼的日心说是被允许出版了的)而是搞多神论,被视作异端。

xxyy_51

xxyy_51

韩信和韩王信,徐世昌和徐永昌,张治中和张自忠,陈毅和陈仪。

楚一

楚一

张宗昌与韩复榘。两个人的段子基本可以互换。

Kennygci

Kennygci

张之洞 李鸿章

豚豚Stef

豚豚Stef

两个于谦

一个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大军逼近北京城,此时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已经被俘,几十万大军也已经土崩瓦解。北京军民一时人心惶惶,京城旦夕不保。此时主战派于谦挺身而出,提议立朱祁镇唯一的同父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监国,并得到了孙太后支持和肯定。朱祁钰以于谦为兵部尚书,组织军民进行北京保卫战,击退了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挽救了大明朝。不过后来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于谦虽有功而被冤杀,其墓祠在杭州西湖岸边。

另一个就是德云社的于谦了,这个于谦名气现在更大,因为德云社太红了,以至于即使是说明朝的于谦,很多人也会误解是德云社于谦。于谦除了搭档郭德纲捧哏说相声,在表演上发展也不错,还曾获得澳门电影节影帝。

两个王凤

一个是西汉末年外戚权臣王凤,他是王政君的哥哥,王莽的叔叔,也正是因为他对王莽的提携,才使王莽后来位高权重,篡汉自立。

另一个王凤就是王莽的敌人了,西汉末年绿林军起义,首领之一就是王凤,灭亡新莽后,更始帝刘玄封王凤为王,但是王凤因为看不惯越来越腐败的更始政权而出走,不知所终。

徐世昌与徐永昌

徐世昌是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他是河南卫辉人,与袁世凯是好友,也是一位政治伙伴,晚清时已经是重臣。他于1918年到1922年任大总统,长达四年,时间长度仅次于袁世凯。后来被急于当大总统的曹锟赶下台。1938年逝世。

徐永昌同样是一位民国要人,不过他是国民党政府的风雨人物,山西人,是晋绥军一位重要将领。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令部长,为军委会四巨头之一。1945年9月作为中国代表在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投降。后来晋升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1959年病逝于台湾。


张自忠与张治中

张自忠是抗日英雄,山东临清人,字荩臣,1940年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他是集团军总司令,是抗战期间牺牲最高职位的将领,后来被追授陆军上将。至今北京等地还有张自忠路以纪念他。

张治中,字文白,曾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49年作为国民党和谈首席代表到北京,之后投入我党阵营,在和平解放新疆等时立下功劳。

黄火青与黄火星

这两个人在一次重要唱场合曾经被混淆。那是1955年大授衔时,当授衔中将时,名单念完人们上台接受周总理授衔,可是台下还有一个人,此人就是黄火星,江西人。一问:黄火星答: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只听到黄火青。总理意识到念错了名字,重新念了黄火星的名字,完成授衔。

黄火青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建国时曾主政天津,后来曾担任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在1980年代初的大审判中被更多的人所知。


兔小白grace

兔小白grace

民国时期两个张治中将军!

蓝色飞鸟

蓝色飞鸟

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无数的英雄好汉,名字只是人生中的一个代号,此文就介绍几个著名的重名人物。


司马家的人物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情以及演员演绎都很不错,观剧者众,弹幕横飞,这些弹幕中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诸如:司马懿是砸缸的吗?司马光是司马懿儿子?也有好奇者问:司马懿和司马迁是什么关系?司马迁和司马光什么关系?更有过分的:司马光砸缸救了司马懿?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虽一直是小姓,人数不多,但人才济济。下面依照时间顺序罗列一下历史上的司马姓名人,综合了解一下。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 ” 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2,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4,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年五十四,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人物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5,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开国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祖父。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79年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6,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王安石是政敌。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对西夏、辽国采取割地忍让政策,并上上哲宗乞还西夏六寨。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综上以及人物关系总结

1、砸缸的是司马光

或许疑惑这个问题的人是由于上课走神了,哈哈

2、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司马迁、司马相如分别代表了汉代散文和辞赋的最高成就,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写到司马相如,那就是著名的司马相如列传。两人都生活在西汉时期,但二人仅仅同姓而已,无任何亲属关系。

3、司马迁和司马光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期,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两人之间相差1000多年,且司马迁因为李陵的事情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失去了生育能力,据考证司马迁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因此司马光和司马迁并无甚血缘关系。二人相似之处,都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编纂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光编纂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等

这是魏晋时期一个家族的人

5、司马迁和司马懿家族
一个是写史记的史学家,一个是三国魏国的军师,据考证,二人之间没有关系。

6、司马懿和司马光
有关系!

司马懿是司马孚的哥哥,两人为亲兄弟,同出一脉,司马孚后来被封为西晋的安平王。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经说过自己是晋朝司马孚的后人,那么根据司马孚与司马懿的血缘关系,可以认为司马光与司马懿有血缘关系。

7,司马光和司马迁

司马光和司马迁属于因名字和其他一些情况都相似而被人搞混的情况。首先,司马光和司马迁两人都是历史名人,而且名字很接近,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是有可能对错号的。其次,司马光和司马迁两人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写过举世闻名的历史著作《史记》和《资治通鉴》,这样一来就更容易让一些人把他俩搞混。

李煜和陈叔宝

这两位历史人物属于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而常被人搞混。李煜和陈叔宝都有“后主”之称,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而陈叔宝则是南北朝时期南陈的后主,也称“陈后主”,两人的时代相隔400多年。

导致李煜和陈叔宝两人被世人搞混主要是因为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因为李煜和陈叔宝两人都是沉迷诗文和歌舞之人,而又都是亡国之君,但是李煜的历史知名度比陈叔宝要大很多,所以很多人一听到杜牧这两句诗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李煜,但实际上杜牧这两句诗是描写陈叔宝的。

刘春霖和张謇

刘春霖和张謇都出生于清末,这两人自然不会因为名字而被世人搞混,真正导致他俩被人搞混的是“末代状元”这个头衔。

我们都知道中国封建时期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是在1904年举行的,而这场科举考试的状元是直隶人士刘春霖,刘春霖因此有中国最后一位状元之称。

而张謇中状元的年份是1894年,之后清朝还举办过几场科举考试,所以张謇显然不是最后一位状元。但因为张謇中状元后并没有选择入仕,而是下海经商,最终还成为著名的实业家,因此他被戏称为“末代状元”。请注意,张謇是“末代状元”而不是“末位状元”,一字之差,含义也不一样。

总结: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人物和事件被人对错号,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当事人的名字很像;二是因为当事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三是当事人名字和其他一些情况都相像。

向世界出发

向世界出发

总被人搞混的人物名字有两个特点,要么就是字形很相近,要么就是读音相同。

字形相近的两位将军陈赓和陈康。

陈赓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他是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将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一期。

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1952年,毛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央特科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

陈康,湖北省武穴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排长、连指导员、营长、团长,新四军补充营营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太岳军区第4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3旅旅长,第2野战军13军副军长。1935年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十三军军长。1956年起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1977年起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2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

读音相同的元帅陈毅和将军陈沂。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逝世。逝世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陈沂本姓佘,名万能,字孟秋。曾用名余立平,笔名陈毅。中共党内一度有“大小陈毅”之称。后为避与陈毅元帅重名,改名陈沂。

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长级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这些名字放到一块,有时候真的是傻傻分不清。

褪色回忆

褪色回忆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同名的历史人物更是让人头疼不已,霄林天就为您简要罗列几个极容易被坑的重名历史人物。

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

大名鼎鼎的淮阴侯韩信,光是与他相关的成语就数不胜数,胯下之辱、国士无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战、暗度陈仓……

奇妙的是,与韩信同时期,还有一位同名的历史人物,也称韩信,史书称为“韩王信”。实际上“韩王信”这个称谓更容易和韩信相混,因为韩信的战功卓著,曾在汉初被封为王。

而韩王信的名字,比淮阴侯要“根正苗红”的多,他是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的孙子。虽然是庶出,但仍然是正经的六国贵胄,韩国被灭后就一直在故地生活,直到追随张良入关。其后从将军擢升韩国太尉,最终在韩国平定后受封为韩王,这就是“韩王信”的由来。

韩王信的命运并不比韩信好多少,因为韩国地处山西一带,临近匈奴。其都城马邑更是被匈奴包围,无奈之下韩王信屡屡向匈奴乞和,这招致刘邦的怀疑。韩王信很快就领到了和其他异姓诸侯王一样的剧本,因被怀疑造反而主动造反,并被刘邦派兵平息。

但是韩王信也没有让刘邦白白冤枉,既然你说我勾结匈奴,那我就勾结给你看,不能枉费了这辛苦编织的罪状。所以韩王信在失败后索性逃往匈奴,并得到匈奴人的重要,重新带兵攻打汉朝,更引诱了陈豨造反,最后在一次与汉朝军队的交锋中兵败身亡。

而恰恰是陈豨造反这件事,更容易让人把他与淮阴侯弄混,因为陈豨是淮阴侯韩信的部将,而且陈豨造反时韩信告病未参与征讨,被很多人认为与陈豨有同谋。

两个张伯伦

提起张伯伦,恐怕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个奉行绥靖政策而导致纳粹德国在二战前不断扩张实力的英国首相,饱受世人的诟病。

然而这个“阿瑟·尼维尔·张伯伦”首相实际上还有一位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奥斯丁·张伯伦”,同样是活跃在英国政坛的大人物。

不同于张伯伦首相在政治上的负面评价,“奥斯丁·张伯伦”对当时欧洲政局的稳定做出了颇多贡献,在英国政坛颇有建树,并于1925年因促成洛加洛公约而和美国人查尔斯·盖茨·道威斯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同时,“奥斯丁·张伯伦”也是丘吉尔的挚友和政治伙伴,曾经受到丘吉尔的高度称赞,也或许是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心相惜。

腓特烈一世和二世

翻开中世纪的欧洲历史,会被各种一世二世搞得头昏脑涨,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重名情况太过普遍。

不得不感慨中国人发明的国号、庙号实在是太方便了,区区几个字就可以精准定位一个君主的朝代和次序。

这里挑选德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腓特烈一世和二世简要示例。

腓特烈一世有七位历史人物,最有名的是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首位皇帝,在位期间把神圣罗马帝国推向了巅峰,最终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路上坠河身亡。而他的外号有“红胡子”和“巴巴罗萨”,巴巴罗萨后来被希特勒用来命名进攻苏联的行动。

腓特烈二世则有五位人物,其中出众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的孙子,和普鲁士国王。当然最为瞩目的还是普鲁士国王,拿破仑对他推崇备至,是被称作“腓特烈大帝”的存在,连“红胡子”都得不到这样的尊称。

bobocome

bobocome

近现代历史上的谭政和谭震林,虽然二人都是我党的高级干部,但是一个在军队工作,一个在政府工作。

谭政是湖南湘乡人,新中国开国大将之一。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他是典型的政工干部,在军队基本上担任的都是指导员、教导员、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这类政工职务。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联兼东野政治部主任,四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兼四野第三政委,中南局第一副书记,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谭震林是湖南攸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红十二军政委等职务。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新四军第二师政委等职务。解放战争中,任华野第一副政委,曾和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组成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委首任书记,后来转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chochoki

chochok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