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如题,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大风歌

本书是译文世界史丛书中的君士坦丁大帝的分册。详细介绍了君士坦丁大帝的成立,它的鼎盛期及衰亡期,并介绍了君士坦丁大帝时期的重要人物,以及其衰亡的原因作了客观透彻的分析。 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一定...

刘凤云

最新跟帖
吴小福谢谢庄子

吴小福谢谢庄子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出生日期不详,死于公元前194年,被吕后迫害致死。历史上有关戚夫人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只言片语中可见戚夫人与吕后是完全不同的女子。她温柔小意,美貌、善舞,深得刘邦欢心,她与儿子如意的资本都来自刘邦的宠爱,而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这是她出身所限,也是她的身份地位所限。戚夫人自身的智慧和后宫手段是无法和有长远政治眼光、有深厚政治积累的吕后相抗的。

戚夫人,名戚懿,祖籍山东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县)。家境贫微,出身奴籍。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战争不断。刘邦相对占上风,在定陶休整。戚懿的主家想讨好刘邦,就准备从自己的下人中挑选美女进献。戚家本不想献女,谁知母亲病重,戚懿去向父亲讨钱时被主家发现。主家使计杀死了戚父,戚母也病死。可怜的戚夫人只能被当做礼物送给刘邦。戚夫人柔弱、温柔,与性情坚强的吕雉十分不同,刘邦很是宠爱。而且,戚夫人多才多艺。她精通舞蹈,会跳刘邦喜欢的“楚舞”,又极善“翘袖折腰之舞”。她还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棋手。可见她领悟力强,十分聪慧。她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相比较吕后的儿子刘盈在刘邦面前的木讷,她的儿子更为活泼、机灵。刘邦十分爱护,取名为“如意”。刘邦在长期偏爱戚夫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觉得如意比较像他,而更喜欢如意。戚夫人也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的儿子登不上皇位,刘邦死后,深受宠爱的她肯定逃不过吕后的折磨。所以,她给刘邦吹枕边风,想要改立如意为太子。这让吕后更加痛恨她。刘邦被说动后,先是封如意为赵王。后突然在早朝上询问朝臣是否可以立如意为太子。朝臣是更属意吕后的儿子,首先,遵循嫡长子的继承规则;其次,吕后在西汉建国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以及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做出的努力,也都被看到眼里。宰相周昌带头反对,此事不了了之。但吕后知道后,看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她与张良商量对策,想法设法找到了刘邦一直想请出山的终南山的商山四皓为皇太子保驾护航。果然,这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让刘邦改变的主意。刘邦也只能在临死之前,为如意找一位能臣宰相跟随他去封地。但戚夫人还留在宫中。刘邦死后,吕雉掌权,戚夫人求死不能,被关在冷宫里,身戴枷锁,日日捣米。戚夫人还写出了舂歌来感叹自己的悲苦生活。后来吕雉召回如意,并毒杀了他,还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挖去眼睛,弄成哑巴,制成人彘。这还不够,还扔到了茅厕中。她的下场不可说不惨绝人寰了!这就是古代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shallyshally

shallyshally

戚夫人傻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傻白甜能笼络住刘邦这种出了名的好色之徒的心。戚夫人上位手段不当吗?事实上在专制皇权时代随着皇后日渐年老色衰而导致皇帝移情别恋的现象可谓不胜枚举,戚夫人的所作所为放在历朝历代的后宫之中几乎都是符合游戏规则的,很难称之为有什么正不正当之说。如果说戚夫人上位不正当,那么武则天陷害王皇后、萧淑妃的行为难道就正当了?所不同的是:武则天是斗争的胜利者,而戚夫人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显然导致她的悲剧命运的并不是她的上位手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悲剧呢?我们不妨先看看戚夫人的上位经历。

据说戚夫人的真名是戚懿,她家世代居住在山东定陶。戚夫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微的后妃之一:她的父亲是男奴,为当地的一个土财主抬轿子,母亲是女奴,为别人洗衣服,戚夫人一出生注定就是一个女奴。戚夫人一家住在风一吹就可能倒塌的茅草屋里,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直到她十八岁那年碰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后半生命运的人——刘邦。大约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在和项羽的战争中打到了山东,于是就在定陶暂时休整。定陶当地豪强富户们都争相巴结刘邦,这其中就包括戚夫人的父亲伺候的那位主子。戚夫人的父亲本来不愿将女儿交出来,结果就被抓起来一顿痛打,恰巧这时戚夫人的母亲病倒了,戚夫人不得不上门去求财主放了自己的父亲,同时也想要点钱给母亲治病。当然她这等于羊入虎口自投罗网,那位土财主直接把她绑了送给刘邦。

刘邦是市井混混出身,好色是出了名的,不过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还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的。刘邦之所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则是心存大志而无暇顾及,二则是因为惧怕自己的原配夫人吕雉——吕雉的娘家也是富户出身,本来无论如何是不会许配给刘邦这样一个地痞混混的,然而吕雉的父亲却认定刘邦将来肯定大富大贵,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可想而知吕雉以千金之躯嫁给一个地痞流氓是如何的不情愿,但不情愿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她不能不听的。吕雉嫁给刘邦后就把丈夫管得死死的,而刘邦则对妻子心存畏惧而不敢再在外面沾花惹草。如今已贵为汉王且极有可能登基称帝的刘邦再也不用惧怕妻子了,因此当他见到戚夫人时毫不犹豫就笑纳了。

需要指出的是:戚夫人并不傻——事实上要想征服一个男人的心绝不单凭美貌就能做到的,尤其是像刘邦这种手握权力、环绕美女的男人就更需要对其心理的绝佳把握,说得直白些得会来事,知道如何投其所好。然而戚夫人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在于:她只把握住了刘邦的心理,却没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危机。这实际上是她的出身决定的——她的对手吕雉是何许人也?那可是一个心机城府极深的人——这从她后来怂恿刘邦诛杀汉初头号功臣韩信,后又诛杀彭越等事迹不难看出。我们可以设想吕雉连韩信、彭越这样的英雄俊杰之士都能说杀就杀,何况是一个没任何政治根基背景的戚夫人呢?相比之下戚夫人的那点小聪明全用来如何取悦刘邦了,她丝毫没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无论刘邦多宠爱她,本质上不过是拿她当成心爱的物件或是宠物;而吕雉就不同了——那可是刘邦需要依赖的政治帮手。同时以樊哙为代表的刘邦起兵时从老家带出来的那些老班底成员们由始至终只认一个大嫂——那就是吕雉。戚夫人在他们眼中说难听点就是一个小三,尽管大家看在刘邦的面子上尊称她为夫人,其实并没一个人打心眼里瞧得起她。戚夫人却把刘邦当成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以致于她仗着刘邦的宠幸而不把这些老臣放在眼中。可以说尽管她在如何取悦刘邦这方面比吕雉更强,可总的来看她笼络人心的能力远远不及吕雉。和吕雉比起来戚夫人简直就是一朵没经历过风雨的温室里的娇花,之所以没急着折掉这朵娇花只不过是心机深沉的吕雉给丈夫刘邦留面子而已,可只要刘邦一驾崩她可以毫不留情地将这朵花连根拔起。

在经过长时间的宫廷生活后戚夫人对自己所身处的危险局面也多少有所感知——在偌大的汉宫之中她所能依靠的只有刘邦,然而年纪比她大得多的刘邦不可能一直作为她的保护神,于是她极力唆使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储君。这基本上就是作死的行为了——自古以来夺嫡争宠的游戏规则就是在不动声色之间暗中笼络人脉,待时机成熟后一举将对手拿下。戚夫人却是一个劲儿在刘邦面前哭诉请求,结果弄得她想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事人尽皆知。如果说因为戚夫人的得宠已让吕雉心生嫉妒,那么戚夫人居然企图干预皇位继承的行为就触犯了吕雉的大忌,至此她与戚夫人之间已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关系。如果说吕雉和戚夫人只是单纯的情敌关系,那么也许戚夫人的下场还不至于那么惨,无非不过可能就是和刘邦的其他妃子一样而已;然而戚夫人干预皇位继承的行为直接使她和吕雉成为了你死我活的政敌。

戚夫人除了会向刘邦哭诉之外几乎再没别的能耐了,满朝文武谁也没把她放在眼中,对此刘邦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这也是他不敢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原因之一,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以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俩的政治手腕根本不足以压服汉初那帮开国元勋,势必造成臣强君弱的局面。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刘邦与吕雉所生的太子刘盈继位,此时已贵为皇太后的吕雉随即对刘邦生前宠爱的戚夫人等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先是将其囚禁在永巷舂米,后又将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毒杀,将戚夫人砍掉双手双脚、挖掉眼珠、毒哑熏聋后扔进厕所。尽管在对待戚夫人一事上吕后显得无比残忍,但平心而论这多少也是戚夫人咎由自取的结果。事实上吕后并不是一个嗜血的屠夫,她之所以对戚夫人下此毒手完全是因为双方矛盾日积月累的结果,相比之下刘邦的另一位妃子就显得幸运得多了——这名妃子就是薄姬。

薄姬本是魏王魏豹的妃子,刘邦攻打魏豹时薄姬成为了汉军的俘虏。不过这时薄姬并没直接进入刘邦的视野范围之内,而只是汉宫之中一介织布女而已,直到薄姬入宫一年多以后仍没见过刘邦。薄姬年少时曾有两个闺蜜管夫人和赵子儿,她们三人曾约定:”无论将来谁先发达显贵都不要忘记同伴好友“。当薄姬进入汉宫之时她的两个少年好友管夫人和赵子儿早已是刘邦的宠妃。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的一天刘邦召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相伴,这时管夫人和赵子儿向刘邦提及了当初她们与薄姬的约定。刘邦听说这件事后似乎对此显得很感兴趣,于是当晚就召见了薄姬。薄姬在面见刘邦时声称:“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刘邦大喜道:“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刘邦出身市井,尽管确有一番能耐,不过好色也是出了名的,也许是因为薄姬的颜值在刘邦的妃子中并不出众,也许是因为刘邦忙着和别的妃子卿卿我我,总之这次之后刘邦几乎再没召见宠幸过薄姬。然而事情就有如此凑巧——就这么一次宠幸就令薄姬怀上了身孕。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薄姬生下了四皇子刘恒,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八岁的刘恒被立为代王。刘邦死后薄姬跟随儿子代王刘恒前往封地代地,成为了代国的王太后。公元前180年吕太后寿终正寝,刘邦之孙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联合开国元勋周勃、陈平等人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然而接下来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对平定吕氏立有大功的刘襄、刘章没被大臣们拥立为帝,不久远在代地完全没参与平定吕氏的代王刘恒却接到了满朝文武希望他即刻赴京登基称帝的邀请。按说刘恒白捡一个皇位该高兴才是,然而这时薄姬却提醒儿子注意:天下没免费的午餐,事出反常必有妖——明明平定诸吕之乱是刘襄、刘章的功劳,而他们却没被满朝文武拥立为帝,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朝臣们并不希望立这两位炙手可热的强势人物为君,之所以选择刘恒恰恰是看中薄姬母子长期以来在不受宠的局面下养成的宽厚作风,也许在他们看来刘恒是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君主。如果这时刘恒心急火燎地前往长安登基无异于告诉满朝文武:自己对白捡的这个皇位实在是意料之外的无比高兴,那么大臣们就极有可能因此居功自傲,把刘恒当成自己手中的提线木偶。于是刘恒在母亲薄姬的建议下不紧不慢地前往长安,到了长安附近后并不急于入城,而是先派自己的心腹亲信提前入城控制京城的军政大权,然后刘恒才从容入城。面对平定诸吕之乱的大功臣周勃时刘恒充分展示了老练圆滑的政治手腕:一方面他极力尊崇周勃以维系朝政的稳定,但当周勃以有机密大事要求单独求见时却明确拒绝,以此告诫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集团切莫居功自傲,绝不允许他们搞任何特殊化。

刘恒正式登基后薄姬就有诸侯国代国的王太后升级为大汉王朝的皇太后。成为皇太后的薄姬吸取了吕太后专权的教训,于是以身作则坚决反对后宫干政现象。相比吕氏家族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言:薄氏家族仅仅只有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薄昭一人被封侯,这还是为了酬谢他多年来对刘恒的辅佐以及护送刘恒进京登基的功劳,而不是因为他作为薄姬的弟弟、刘恒的舅舅这一外戚身份。可以说刘恒得以成为大汉天子并开创文景之治在相当程度上也受到母亲薄姬的影响,正是因为他继承了母亲薄姬那种不争不恋不抢的低调谦恭做风才会在诸吕之乱结束后被满朝文武拥立为帝,正是在薄姬的建议下刘恒以巧妙的政治手腕以外柔内刚的方式明确告诉满朝文武绝不要试图将自己当成提线木偶,正是因为薄姬的以身作则才是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没再重演,而薄姬这种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处世心态恰恰契合了大乱之后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汉文帝刘恒以及后来的汉景帝刘启正是秉承这种清静无为的理念与民休息才缔造了文景之治。事实上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自有其内在逻辑,有时对生产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并不在于政府做了什么,而在于懂得不该做什么,尽量少折腾有时就是最大的促进支持。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不正是强调尊重市场自身内在逻辑规律,尽量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吗?这正契合中国古人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哲学,薄姬用她的一生亲身践行了这种思想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她这种不争不恋不抢的低调谦恭做风使自己和儿子得以在波橘云诡的政治斗争漩涡中存活下来。相比之下戚夫人则不识时务、过于高调,以致于使自己的意图过早暴露在自己的政治对手面前,而她自己又不善于笼络人心,最终以一己之力对抗老谋深算的吕雉,这就注定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

lncgj

lncgj

其实,导致戚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刘盈的不合格。

汉十二年四月,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驾崩,太子刘盈袭号为帝,史称孝惠帝。

在中国历史上,孝惠帝的名声还算可以,被贴的标签是「仁弱」,但这个仁弱之主,实是悲剧制造者。

刘盈称帝后不足一年,赵隐王刘如意即在刘盈的宫殿内被吕太后鸩杀,随即,刘如意的母亲也被吕太后做成了「人彘」。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孝惠还,赵王已死。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很多读者认为,刘如意母子之死,是夺嫡失败的必然结局。我甚至见到一些网友发帖,称戚夫人的悲剧,实乃咎由自取。

其实,从《史记》的诸多记载来看,戚夫人之所以起了夺嫡之心,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作为储君的刘盈不合格。

而且,戚夫人虽有夺嫡之心和夺嫡之举,但从没有加害过刘盈,更没有在夺嫡中作弊,实属难得。

另外,夺嫡失败后,戚夫人也安心接受了夺嫡失败的结局。

所以,戚夫人的悲剧,绝不能说是咎由自取。

①废太子是刘邦自己的想法。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明确记载了,在戚夫人有了夺嫡之心前,刘邦即有了废太子的念头: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司马迁说得很明白,在性格和能力上,刘盈跟刘邦的差别很大,在司马迁笔下,刘邦的性格是这样式的: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盈唯一像刘邦的地方,便是「仁」,最不像刘邦的地方,便是「弱」了。

刘邦出生于普通人家,但却跟父亲兄长很不一样,不屑于做农活,平素里总是一副做大事的样子。因此,虽然只在家乡当了个亭长,但却特别吃得开。

可这刘盈,虽然生于帝王之家,但总是给人一种虎父犬子的感觉。最明显的,便是英布造反时,刘盈和吕后的表现。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刘邦即皇帝位后,臧荼、韩信、韩王信、陈豨、彭越等人相继谋反或被控谋反,刘邦都亲自前往。

这一回,英布谋反时,年过六旬的刘邦既老且病,所以想让太子作为统帅,前去平叛。

但刘盈和吕后,却接受了商山四皓的建议,躲避平叛。

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说了这么多,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太子怕死更不能死,而老皇帝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为了妻子和儿子,理应拖着病躯,跟英布拼命,为大汉江山的稳定繁荣,尽最后一份力。

吕后按照商山四皓拟好的说辞,到刘邦面前一顿哭诉,刘邦只好改变主意,骂着说:

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此时的刘邦,已是伤心到极点。

刘邦年老体衰,将不久于人世,而作为接班人的太子,连前往前线平定叛乱的的勇气都没有,这么弱的太子,将来真的能当好一个皇帝吗?刘邦的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回到故乡丰沛,与乡亲们纵酒时,写下了一首千古悲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始终道尽了刘邦的彷徨与恐惧,如今,自己还活着,威加四海,但自己很快就要死了,自己死了以后,又能有谁来帮着刘盈守天下呢?

为了不使自己创下的帝业毁在刘盈的手中,刘邦回到首都后,更要废太子了。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

②废太子一事上,戚夫人仅仅是在刘邦跟前哭诉而已。

刘邦有了废立太子的念头后,戚夫人也并没有联合朝中任何一方势力,她所做的,仅仅是在刘邦面前哭诉而已。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很明显,戚夫人仅仅是哭诉,没有其他的举动,别说是联络朝中老臣了,恐怕连舆论都没搞过。

妥妥的白莲花形象。

据《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戚夫人能歌善舞,艺术修养极高。夺嫡失败永巷为奴时,戚夫人还创作了舂歌引导舆论。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在戚夫人艺术修养和美妙歌喉的加持下,舂歌的发表,将舆论引向利于戚夫人的方向。

如果在夺嫡时,戚夫人不只是哭诉,而是像发表舂歌这般引导舆论,又将如何呢?如果戚夫人像吕后谋求张良帮助那样谋求朝臣的帮助,又将如何呢?

或许戚夫人也未必能在夺嫡中胜出,但刘盈也不会赢得那么稳!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在夺嫡一事上,戚夫人的做法,已是很「佛系」了。

如果我们能抛开嫡庶立场来看戚夫人的夺嫡,或许会有一种感觉,戚夫人的哭诉,应不仅仅是为了刘如意登上帝位,更是在替刘邦担心,担心刘邦辛苦打下的江山被糟蹋了。

在征英布一事上,作为太子的刘盈,的确没表现出一个与帝王相称的样子,完全没有主见,一切都听从安排,哪有一点人主的样子?

打仗,打的既是兵士,更是粮草,淮南王英布,只是一介武夫,举事又仓促,哪能跟具有强大后勤保障的汉中央政府相抗衡?如果刘盈上前线,采取刘邦对付项羽的办法,耗都能把英布耗死。

一旦刘盈顺利平定英布,对外宣示了肌肉,太子之位自然稳固。可惜啊,刘盈完全没有这样的格局。

③商山四皓不出山辅佐刘邦的原因,怕是本事不济。

正当刘邦废太子意愿愈来愈强烈之时,刘盈带着商山四皓出现在刘邦的面前。

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很是惊讶,忙问:

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保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刘邦: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此话说得冠冕堂皇,刘邦都觉得自己信了,于是向商山四皓陪好话;

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刘邦的确有轻士善骂的毛病,但对于真正有才能的饱学之士,刘邦却又很是尊敬。

就拿郦食其来说吧。

刘邦初见郦食其的时候,正在洗脚,惹得郦食其很不高兴,郦食其把刘邦一顿训,刘邦也针尖对麦芒,骂郦食其为「竖儒」,然后,郦食其又用言之有据的道理把刘邦一顿训,刘邦就老实了,毕恭毕敬地接待了郦食其。

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既然商山四皓能够听说刘邦轻士善骂,想必也能听说刘邦对张良、郦食其、陆贾等人的尊敬,也当知道刘邦尊敬这些人的原因。

因此,我猜想,商山四皓之所以不出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商山四皓自知本事不济,远不及张良、郦食其、陆贾、陈平、娄敬、随何等人。

在历史上,商山四皓最主要的功劳便是给刘盈撑门面,唯一的计策,便是避免了刘盈亲至前线,但不让刘邦上前线这事,格局很小。

固然,生命是权力的根本,如果命都没了,权力也自然没了,所以刘邦、刘盈这一类人物,理应惜身。

但另一方面,权力也是靠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也是靠不怕死的精神拼出来的。

当年,大家商量推举起义带头人的时候,如果刘邦像陈婴一样惜身,还有称王称帝的机会吗?

当年,项羽屯兵鸿门,如果刘邦怕死,不敢去,能化干戈为玉帛吗?

当年,如果不是刘邦胆大心细,和夏侯婴自称使者,闯入韩信军营夺了韩信的军队,汉军能复振吗?

刘邦的成功,可不仅仅是靠贪生换来的,刘邦贪生的同时,更有不怕死!

正因为刘盈的表现不合格,所以刘邦才要多次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正因为刘盈的表现不合格,所以吕太后才先毒杀了刘如意又祸害了戚夫人,随后还差点毒死刘肥。

所以,我认为,刘盈就是个悲剧制造者。

试想,如果刘盈像刘邦一样强大,刘邦还会有改立太子心吗?如果刘盈像刘邦一样强大,吕后还担心彭越被贬为庶人后作乱吗?如果刘盈像刘邦一样强大,吕太后还有必要用下三烂的手段对付刘如意和戚夫人吗?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外戚传。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

Chloe-LX

Chloe-LX

戚夫人作为刘邦的妃子,在嫁给刘邦时,受尽了宠爱,但当刘邦死后便被吕后报复,最终死去,她的死是刘邦的专宠导致的,也是吕后的恶毒导致的,最主要还是因为她自己。戚夫人是一个绝美的女子,因为自己的容貌吸引了刘邦,最终嫁给了他,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可这种生活只能持续到刘邦去世,她就受到吕雉的报复,最后悲惨的死去。

戚夫人的一生

在我国的历史上,自恃美貌,横挑强敌的佳人举目皆是,但死得最惨的佳人当属西汉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戚夫人,姓名是一个懿字。是西汉王朝第一任皇帝刘邦的小老婆。也是汉高祖刘邦最宠爱的一个小妾。

在和项羽的最初几回战役中,刘邦都是大输家。彭城一战,刘邦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连父亲、老婆都成了项羽的俘虏。刘邦一路逃到山东定陶,在一户戚姓人家意外地遇到了佳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夫人。刘邦娶了戚夫人之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刘满意。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了项羽,,树立大汉王朝。做了皇帝,他当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刘盈当皇太子,成为皇位的合法承继人。皇后自然是吕雉,戚夫人只好屈居第二。

戚夫人后生有一子,刘邦取名为满意,听这个姓名就知道他对这个儿子有多喜爱。刘邦称帝后,立嫡妻吕雉为皇后,立吕后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封戚佳人为夫人,刘满意为赵王。或许是爱屋及乌的原因。于是,她夜夜在刘邦的耳边吹风,要求废了刘盈改立满意为太子。在之前的戚夫人和吕雉争宠的时候,吕雉一让再让,但要废太子这时候的吕雉不能忍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皇太子刘盈承继了皇帝的宝座,吕雉当上了皇太后。吕雉立即打开报复,吕雉命令拘捕戚夫人,软禁在皇宫里的永巷,把她的头发剃掉,用铁链拴住脖子,穿上土赤色粗布囚衣,教她每天捣米。戚夫人沉痛之余,一面捣米,一面歌曰:“儿子是亲王,娘是罪犯。捣不尽的米啊,跟死亡相伴。相隔三千里,谁能把信息传。”这首歌显着是让儿子刘满意来给她报仇。吕后正本应该没想拿十几岁的满意怎么样,但后来她仍是在重重防卫下毒杀了刘满意。吕后毒杀了刘满意后,又命令砍断戚夫人的双手双足,挖出她的眼睛,用烟把她的耳朵熏聋,又强迫她喝下哑药,然后扔在猪圈里,命名“人彘”(彘,猪)。此刻的戚夫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从这我们能够看出吕雉心肠歹毒,但从另一个视点来看,戚夫人要废太子立自己的儿子,如果成功了,那么吕雉的下场会不会比她还惨呢?

戚夫人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一、戚夫人因为她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而且自己贪心、要得太多而导致落得如此残的下场。

戚夫人自恃她与儿子得宠,就有了野心,想要刘邦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刘邦也有此打算。这时刘邦已立他和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了。吕后是刘邦的第一夫人,她心机重,早就为刘邦专宠戚夫人和儿子怀恨在心了。又加上戚夫人屡次陷害汉惠帝、鲁元公主,并欲将置其于死地,更让吕后恨之入骨。而此时的戚夫人认不清自己目前的状况,目光短浅,依然我行我素,常常在吕后面前趾高气扬的,俨然自己的儿子已成太子。

在吕后面前与刘邦秀着恩爱,这样对更让一个常年失宠的女人嫉妒得咬牙切齿。

没来得及另立太子,刘邦就死了。太子刘盈继位,吕后成了皇太后,基本上是她操持朝廷。这时吕后立即着手残害戚夫人,先把她贬为下人,再找理由把她的手脚砍掉,眼珠挖出,烧烂耳朵,又灌了哑药放在坛子里丢进厕所里,称之为人彘,数天之后戚夫人惨死于这种极度暴虐的摧残中。然后又杀死了她的儿子刘如意。

就这样,由于她的愚蠢导致自己认不清自己,摆不正位置,贪心不足蛇吞象,最终害了自己和儿子。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知足,要得太多,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二、是遇到吕后这样的对手

如果她的对手不是吕后换个女人,估计她早就赢了,绝对不会输得那么惨,刘邦爱她,也爱她的孩子,可是刘邦怕吕后啊,刘邦还不是天下之主的时候,吕后不嫌弃他,嫁给了他,陪他一起吃苦,跟他一起打下了天下,他们还是有夫妻之情的,

其实刘邦也是自私的,虽然他也帮戚夫人想了退路,可是当年若是真的让戚夫人的孩子当了皇帝,那不就没有吕后什么事了吗?还是不够爱,还是惦记太多,最后选择了吕后,男人自古都多情,怎么会因为一个戚夫人而得罪吕后,得罪整个朝廷呢?

若是问刘邦爱戚夫人多一点还是吕后多一点,我敢非常肯定的说,曾经他爱吕后更多,后来她也爱着吕后,就算他在戚夫人那里,如果遇到什么想不通的事,还是会找吕后商量,这就足以证明,刘邦爱着她的妻子,只是这个妻子跟戚夫人相比,戚夫人更温柔,更体贴,让刘邦感受到了爱情。

可是戚夫人就是看不清楚状况,如果曾经她乖乖的位居人臣,不跟吕后抢位置,不跟吕后的孩子抢位置,或许后来的她不会有那么惨,既然有了夺位的想法,那最后输了也就输了,悲惨的下场早已注定。

结语

我觉得戚夫人这个没人最后没有落个什么好下场那是因为她的无知害了她自己她始终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和脑子有限,跑去挑战正妻的权威,虽然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你戚夫人要和人家发妻斗智斗勇的最后被残忍的杀害。

如果戚夫人赢了,我想吕后也会跟她一样,这就是优胜略汰的道理,其实戚夫人在刘邦在位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只不过没想到自己会那么惨,比一刀杀了她痛苦多了。

墨书Iris

墨书Iris

答:如果说戚夫人傻,也不尽然,戚夫人凭借姿色和才艺得到了刘邦的欢心,能在众多妃嫔中拔得头筹,这并不容易。戚夫人也有些政治头脑,只靠着了现任皇帝,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况且刘邦年龄也不小了,所以戚夫人将赌注压在了儿子身上,只要刘如意能坐上太子之位,就能获得持久的富贵。

戚夫人夺权的套路也基本正确,这也是女主篡权夺位的常规流程,比如汉武帝的生母王美人、万历皇帝的妃嫔郑贵妃,都曾经使用过类似的方法,只是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戚夫人的悲剧一方面跟她自身有关,另一方面在于外部因素,其中重要责任人就是刘邦和吕后。

一、戚夫人的悲剧跟刘邦有很大关系

吕后在项羽营中做了三年人质,回来后发现,已经有人顶替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这位戚夫人。戚夫人将刘邦迷得神魂颠倒,几乎说啥是啥,要什么给什么。从吕后见到戚夫人的那一刻,双方的矛盾就已经产生。

刘邦的结发妻子就是吕后,而且吕后跟随刘邦多年,多次险象环生,颠沛流离,本就应得到最高待遇。偏偏戚夫人要动最敏感的东西,那就是太子的位置,恰巧刘邦还就不喜欢刘盈,认为刘盈太过仁慈软弱,这就给了戚夫人可乘之机。

史料记载“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枕头风在历朝历代的作用毋庸置疑,那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在戚夫人多日枕头风的怂恿下,刘邦决定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废掉刘盈的地位。

事到如今,游戏的主角儿出现了,吕后、戚夫人,刘邦是老大,自然是难以动摇的,但吕后和戚夫人是玩家,进入容易出来可就难了。要想成功通关,那就要干掉对手,不死不休,赢的人可能得到整个江山,而输掉的人只有死路一条。

唯一有能力保护戚夫人的只有刘邦,对于太子的人选,刘邦的确是喜欢刘如意,但他也一直在犹豫,如果在戚夫人哭诉改立太子之时,刘邦严词拒绝,那么有可能保住戚夫人一命。

刘邦同意了戚夫人的建议,但实施起来却十分不顺利,戚夫人将刀给了刘邦,刘邦将刀架在了吕后的头上,于是乎仇口越结越深,直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如果刘邦真的能改立太子为刘如意,那么戚夫人必定安然无恙,倒霉的会是吕后,奈何刘邦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而且还有很多顾忌,最后这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其次,就算改立太子失败了,刘邦也没有保护好戚夫人,事实上,刘邦并非毫无办法,只要他废掉吕后的地位,或者将戚夫人的地位降至没有威胁的地步,那么或许也可以保戚夫人一命。

只是刘邦都没有做到,他把周昌调任到赵国做国相,但周昌根本无法保护戚夫人母子的安全,刘邦一死,这保护罩马上就成了空气。

二、戚夫人碰到了吕后这位可怕的对手

吕后原本也是一位贤良淑德家庭主妇,在刘邦没有发迹之前,吕后在家中相夫教子,耕种农田,自从他被项羽俘虏之后,性情大变,没人知道她在项羽军中经历了什么。

面对戚夫人的挑衅,吕后也是十分紧张,一旦太子的位置不保,他这个皇后也就名存实亡了。为了扳倒戚夫人,吕后想尽了一切办法。第一次,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就找到了张良,张良深知明哲保身之道,不想趟这条浑水,但在吕后的逼迫之下,才给出一个计策,那就是请出商山四皓。

史料记载“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

张良不愧为刘邦手下头号谋臣,也正是因为张良的帮助,头一次危机被化解。除此之外,吕后为了保住刘盈的位置,动用了一切能利用的资源,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吕后和戚夫人并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

此时的吕后已经不是一个贤淑的妇人,而是一位阴毒狡猾的毒蛇,在大臣们的帮助之下,戚夫人的梦想破灭了,随之而来的便是疯狂的报复。

假如戚夫人的对手不是吕后,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她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位残忍阴毒的对手,一旦失手,将死无葬身之地。

从吕后先后的表现,我们看的到,只要成为她的眼中钉,几乎没有活口,韩信、刘如意、刘友皆被其所杀。韩信被杀的时候,刘邦还不在京城,是吕后一手将韩信置于死地,一定程度上,吕后已经脱离了刘邦的控制,刘邦拿她毫无办法。

一方面,刘邦碍于结发夫妻的情分,他无法废掉吕后,另一方面刘邦疑心很重,不信任旁人,一旦他去世,刘盈羸弱,汉朝江山仍需要吕后的辅助。

三、戚夫人本身权谋水平不达标

戚夫人有着高超的舞蹈和歌唱技巧,但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吕后拉拢关系,到处走动之时,戚夫人却只有刘邦一张王牌,但凡做个方案,还得有个二手准备,将赌注全部压在刘邦这里,无法保证她稳赢不输。

在改立太子的问题上,刘邦是有所犹豫的,但满朝文武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持反对意见,哪怕他这个皇帝再强势,他也需要考虑群臣的意见,毕竟江山社稷才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个女人,就将一切都抛之脑后,那岂不成了昏君。

戚夫人除了在刘邦身边吹枕头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盟友,就连周昌去赵国,那也是刘邦命令其去做的,这就让戚夫人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也是戚夫人悲剧的原因之一。

假如戚夫人有吕后一半的政治头脑,联合部分权臣对付吕后,哪怕最后失败,或许也不会落到那悲惨的境地。权力斗争并非儿戏,一旦入局就难以脱逃,失败的结果可能会以生命做代价。

参考资料: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留侯世家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蝶衣Monica

蝶衣Monica

戚夫人这个人虽然不能算是绝顶聪明,但至少跟“傻”字是不挨边的,她的上位手段也不能说有错,只不过从最后的结果看起来有点像是“蚍蜉撼大树”了。

一、多才多艺的戚夫人

戚夫人的祖上是卫国贵族,世居戚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濮阳市的戚城遗址那块儿。后来由于卫国逐渐式微,戚氏才在公元前241年前后,举家南迁到了定陶,即今山东菏泽的定陶区。虽然说当时的境况已远不如卫国强大之时,但倒也还算富贵。戚夫人也如很多贵族女孩一样,从小就接受各种气质教育,不但能歌善舞,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二、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随着秦末大起义的爆发,关东之地处处是战争,尤其定陶更是成为了秦、楚必争之地,楚国大将项梁更是死在了定陶城外。戚氏一族为避战乱之祸,终归要为自己家族的发展考虑,所以,后来当汉王刘邦杀回到定陶的时候,戚氏将他们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孩戚夫人献给了他。从此,戚夫人便成为了刘邦最边最得宠的妃子,无论是征战在外,还是班师回朝,身边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三、夺嫡之争

随着戚夫人的得宠,戚氏族人也开始成为了汉室朝堂上的新宠,他们升官的速度比坐火箭还要快。可是,作为贵族出身的他们自然深知政治的残酷,刘邦在时,戚氏自然富贵荣华,但已不再年轻的刘邦终有一日会故去,到那时,最受宠的妃子反而会成为最先遇害的那个人。于是,为了戚氏一族的未来,一场夺嫡之争便在西汉后宫之中展开了。

四、刘邦的决定

利用时常陪伴在刘邦身边的机会,戚夫人开始不断地向其施加压力:“为保我们母子未来的安全,唯有我的儿子刘如意当上太子一途不可”。可是,刘邦虽然对戚夫人宠爱有加,对吕后和刘盈并没有那么看重,但是他却无法下决定改立刘如意。毕竟,一旦他日刘如意登基,拥有贵族血统的戚氏掌权,被废的吕雉和刘盈会如何?丰沛地区一同起兵的“穷兄弟”会被如何处置?更重要的是,早已在朝堂之上建立起盘根错节关系网的吕氏集团又是否会束手就擒?到时候,势必会爆发一场内乱,而受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刘氏汉家的江山。

权衡利弊之后,刘邦最终放弃了易立太子的打算,而是派出了重臣周昌给儿子赵王刘如意当相国,以求凭借周昌的地位和赵国的实力保住刘如意这条命。而刘如意不死的话,戚夫人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五、戚夫人的结局

刘邦死后,他的这一安排实际上还是有效果的。吕后一直没有轻举妄动,只不过将戚夫人送去永巷做苦力罢了。

可是,该来的终归还是来了。半年之后,吕后用计调开周昌,终于得以将赵王刘如意召入京师,并加以毒害,随后,戚夫人也未能幸免于难,最终惨死。而戚氏一族也渐渐地在吕后的操纵下被调离重要岗位,直至消于无形。一场权力之争终以吕氏的胜利而告终。

水言水语

复盘整个戚夫人争位的过程,绝非表面看来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其背后的利益共同体才是她们角逐的资本和胜负手。戚夫人作为后来者,虽然抢占了第一手资源(刘邦),但却并不能动摇吕氏的根本,吕氏与丰沛集团作为多年的战友,早已成为了铁板一块的同盟,这是贵族出身的戚氏所不能插足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戚夫人的失败并不能算作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戚氏集团的失败。甚至可以说,戚夫人本身已经做到了她所能做的一切,她从各种角度来取悦刘邦,为了刘邦的喜好甚至学会了各种楚舞,对儿子刘如意的包装也做得非常好,只不过,吕氏过于强大,才最终导致她的失败。

如果说错,只能说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已经是一个错了。

藍魇蓅雲

藍魇蓅雲

自古以来,宫廷斗争就充满了血腥和暴力。戚夫人的悲剧是因为她处于宫廷斗争的漩涡中,导致没有选择的余地!

吕后这个人心狠手辣,而她又是刘邦的嫡长子刘盈的母亲。

如果不出意外,刘盈将会在刘邦百年之后登上君位,而吕后也会成为权倾朝野的太后。刘盈这个人生性软弱,所以他一定会成为正在壮年时期的母亲吕后的傀儡。

而吕后这个人对待她的敌人无所不用其极,她一定会对威胁到自己的人痛下杀手。事实也是如此,吕后在刘邦死后几乎将刘邦的儿子斩杀殆尽。除了戚夫人,其他夫人可没有和吕后争权夺位!

所以,作为刘邦的宠妃之一的戚夫人,就不得不想一想自己将来的归宿了。

戚夫人也是非常的聪明的,她知道刘邦死后,吕后一定会对自己和自己的儿子下毒手。

既然戚夫人已经无法避免和吕后的冲突,她只有两个选择,坐以待毙,或者趁刘邦还在的时候,利用刘邦的手,将自己的儿子扶上太子之位,使吕后无法对付自己!

戚夫人选择的是第二个方案,放手一搏。

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虽然年龄和刘盈相比差了好多,但是也已经逐渐长大。而刘如意是刘邦最得意的儿子,他性格和刘邦很像。所以,戚夫人就利用刘邦对自己和刘如意的宠爱,试图让刘邦废除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

但是显然,戚夫人无法撼动吕后的地位,因为朝中吕后根基深厚。所以最终,戚夫人被折磨致死!

盛夏Sky

盛夏Sky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戚夫人和吕雉的这一桩历史纠纷,無月在之前的问答中已经有所提及,很多读者的观点也基本与無月一致。

那就是,戚夫人和吕雉的纠纷属于政治斗争,戚夫人最后的下场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结果。

后世很多人觉得戚夫人可怜,戚夫人也确实可怜,被吕雉做成了“人彘”,听听就让人害怕。因此普遍认为戚夫人是弱者,而吕雉则手段残忍,心狠手辣。

其实假如当初刘邦废太子成功,刘如意成功做上太子,吕雉会是什么下场呢?恐怕也不会太好。

吕雉对戚夫人最狠,说明戚夫人最让她生气,两人的斗争由来已久。而再看看薄夫人,不但毫发无伤,最后还做上了太后,可见,吕雉并不是一个滥杀的人。

戚夫人希望让刘如意登上帝位,理由无可厚非,可惜手段不够高明。

戚姬在刘邦的嫔妃中,几乎没有什么政治资本,她有的仅仅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做皇帝的丈夫。

她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吹枕边风。凭着年轻漂亮,仗着刘邦的宠爱,希望能将自己的儿子刘如意立为太子,这既是为了刘如意的将来,也是为了保全自己。

可惜,吕雉这个对手太强大。

吕雉拥有其他嫔妃不具备的政治基础,沛县集团的老伙计们都和吕雉很亲近,也很尊敬她。勇猛的樊哙还是吕雉的妹夫。刘邦几次提议换太子,都是遭到了重臣们的反对而搁浅。

在这过程中,吕雉和戚夫人两人,明枪暗箭,你来我往,仇隙早已越来越深,只是因为刘邦仍在,两人未正式撕破脸皮而已。

戚夫人应该没想到,刘邦到死了也没把刘如意立为太子,更没想到刘邦死的那么快。

刘邦一死,吕雉立刻大权在握。都说“只有当潮水退去,才会知道谁是在裸泳”。戚姬此时就仿佛在政治的大海中“裸泳”,立时败下阵来!

政治不只是男人的世界,女人之间也存在政治。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陆小妮子

陆小妮子



飞花作娟悟语,谢邀答。个人认为戚夫人倒不是真傻,即然是上位也没手段当不当之说,但动了吕后的奶酪,导致历史悲剧原因有三方面,叙述如下。她能得到皇帝一世的宠爱,实属不易。刘邦不离不弃,在驾崩前又替她谋划,给母子安排所托有人,费尽心机。后宫佳丽三千,女人象花似的开了一茬又来新的一茬,没有一技之长早被顶下去了。没有拿人的本事,只靠美貌是不行的,只是她对吕后狠毒估计不足,又不听刘邦的告戒,个性张扬,不知收敛,不会蛰伏与低调,还颇有一些天赋和才华,最后能诗的才华却害了自己。本就被吕后恨的牙痒痒,欲除之而后快,还不识时务,这一点和薄姬相比相差甚远。咱就对比一下,看看薄姬是怎么做的,戚夫人又是怎么做的?




一,薄姬和管夫人,赵子儿是好朋友,她俩受宠幸后在刘邦面前说了好话。刘邦决定见她,看其姿色平平没有兴趣,起身要走,可薄姬抓住难得的机会不放,拉住刘邦的袖子恳请留下,刘帮看她可怜才留宿,也是命里有子,一次就怀上了。不以子邀宠,此后她很低调,也不争宠,在吕后眼里是个没有威胁的人,吕便放过了她。与世无争,低调,是她最大的优点,大臣们也愿意拥立她的儿子刘恒上位。后来的汉文帝,是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戚夫人利用刘邦的宠爱,枕头风吹的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储君,自己也认为刘盈软弱,不如如意像自己。这是吕后最不能容忍的,请来四峼辅佐太子刘盈,才打消了刘邦废立的念头。从此恨意难消。刘邦死后,吕后让她穿上破衣烂衫,剃去头发,颈戴铁圈,终日囚禁在永巷舂米,羞辱她,但还未动杀机。戚夫人看不清形势,自己身为贵妃,不堪受辱,随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发泄不满,不能忍,呈口舌之快,又会吟诗唱款,才华不但不能救自己,还给儿子带来杀身之祸,都是张扬惹的祸。吕后知道后暴怒,想方设计,处死了她的儿子,又令人挖去她双眼,砍掉手脚,熏聋双耳,喝药至哑,扔到厕所,制造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刑法,骇人听闻。




三,刘盈但凡有点能力,制衡吕后,也不至于保护不了如意,让吕后无所顾忌,为所欲为。

终上所述,戚夫人不是真傻,但斗不过吕后,还不知低调,上位捅了吕后的马蜂窝,刘盈不做为,三方面原因,最后导致了她的历史的悲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hy、

hy、

他的悲剧是刘邦造就的

刘盈太子做久了,威胁刘邦的皇权了,于是想废太子,这个时候最得宠的就是戚夫人了,于是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但是阻力太大,改立太子失败,戚夫人和刘如意就成了牺牲品。

JE_SUIS那那

JE_SUIS那那

四个字来形容,简直再恰当不过。飞蛾扑火,当然,我并不是说戚夫人她自不量力,我们大家都知道飞蛾扑火,这是一种生物的本能现象处在那个位置上有了这样一个孩子,当然能够去争取的东西肯定是要尽力去争取,但是错就错在,她挑错了对手。

戚夫人,历史书上面记载这个人长得很漂亮,而且很温柔,刘邦特别喜欢他,并且二人之间有爱情的结晶生下来,一个孩子聪明伶俐,刘邦一直看着这个孩子很讨人喜欢,无论是谁生处于戚夫人这个角度,都是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肯定是要争取这个皇帝的位置,但是,她只是看见了皇帝这个位子燃起的火光,并没有注意它本身的那种灼热感,还有那种危险性,这就是她最大的错误。

戚夫人认为自己得到了刘邦的宠爱,并且生了这么个孩子。只要刘邦点头,她孩子就是太子。她就可以当皇帝的母亲,但是女人通常来讲,有一句话形容,我觉得有些恰当,头发长见识短,他认为政治上面的权利,就跟后宫的内斗一样,谁长得漂亮,谁温柔,谁讨主公喜欢谁就能够决定一切,因此,她还自导自演了一大堆的戏码,希望刘邦能够立她的孩子作为太子。事实上并不是。整个汉朝的政治格局,可以说。虽然说并不复杂,但是也是帮派分明。

虽然说吕后并不讨刘邦喜欢刘邦也不待见他,但是奈何她手里面有权利呀。他妹妹是嫁给了当朝的将军樊哙,手里掌握着兵权,只要兵权在手,她的儿子就可以待在皇帝的位子上,不用任何担心,并且跟随刘邦一起起家的那一大批人都是看着吕后慢慢的做上这个主母的位子,谁会认识你戚夫人,说白了你的话,在这帮人里面的权威,还不如吕后身边一个丫鬟讲的话来的权威大。

并且对于刘邦而言,他不是傻子,他并不是那种会被个人感情所能左右的人,当初项羽抓了他父亲问他,你如果再不投降,我把你父亲给煮了,他就说了一句话。父亲如果煮了,那拜托你送一碗肉汤给我呵呵,我也尝个鲜。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大秦王朝为什么会经历二世而亡,这可以说跟秦始皇或者说不是秦始皇帝的遗诏,里面立胡亥作为太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到了刘邦的执政后期曾经闹,出来一件事情就是四个儒生跑到刘邦的寝宫里面请求刘邦把太子接着就是让吕后的儿子担当,是谁邀请他们到刘邦的情况的旅游后,不可能二者之间就他闹冷战,不可能会干这种事情去讨刘备不喜欢,戚夫人更加没有可能,只有可能是刘邦自导自演了这么一出戏码,目的就是告诉身旁的那个人,不要再打太子的主意了。

并且,戚夫人挑错了对手,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但是说实话,这只不过是吕后不愿意做皇帝,如果他真的想做皇帝。那么,我敢保证第一位皇帝。将会是吕后,吕后当政其间,不仅打破了刘邦只丽刘姓子弟做为诸侯王的这个遗诏,而且还大肆的分封自己吕家的子弟,这个女人的权利和手腕确实让人感到惊艳。

并且我们不得不说刘邦跟吕后之间虽然晚期闹的很不愉快,但是世上,二者都是有感情的。否则吕后不可能去杀韩信。韩信是吕后自己个人决断叫他给宰了?为什么?为什么会要背上这个千古骂名呢?很明显是替刘邦考虑,或者说。是替他的儿子考虑,他所做的一切,刘邦都看在眼里,当然也更加明确的能够看到将来自己的孩子那一个继承位置之后将会得到更大的助力。

Angela

Angela

戚夫人,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当然,这种耳闻并非是因为她本身,而是因为吕后。因为吕后对戚夫人的残忍,才让更多的人对戚夫人有所了解。

戚夫人,是刘邦晚年的宠妃。刘邦晚年的时候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只不过这一念头遭到了众臣们的一致反对,这才只好作罢。

不过,事情是失败了,梁子却是结下了,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梁子。

因此,当刘邦去世,吕后掌权以后,吕后就毫不留情地杀害了戚夫人。甚至于,连戚夫人的儿子也没能逃脱。

那么,戚夫人的下场为何会如此凄惨呢?

戚夫人的势力和吕后没法比

戚夫人是刘邦后期的宠妃,属于花瓶式人物。如果硬要说戚夫人的依仗,那么就只有她的儿子。

这也没啥毛病,至少在古代,母凭子贵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比如著名的皇后卫子夫。

但是,这点在西汉刚刚开国的时候却不适用。

因为此时的西汉,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什么太子之争,而是稳定。

刘邦,是第一位平民皇帝。他和项羽等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刘邦是富一代。也就是说刘邦的家业都是他这一代才起来的,缺少了底蕴。

都说“富不过三代”,这一点在刘邦这里尤为重要。

因此,刘邦建国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将这份家业传承下去。

剪除异姓王,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都是这个目的。

分封制的危害,刘邦会不知道吗?

不可能的。刘邦可是战国末期的人,他既经历过郡县制,也经历过分封制,清楚地知道这两种制度的弊端。

但是没办法,分封诸侯王固然会在后面造成尾大不掉的问题, 但是对于刚刚建国的西汉却是十分重要的。

毕竟,哪怕后面刘姓诸侯王真的造反了,也还是他刘邦的江山。

而吕后身上恰恰就带着这种不稳定。

首先,吕后背后的吕氏集团,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甚至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还依靠过这个集团的力量。

其次,吕后和沛县的人很熟,更是刘邦的妻子。而刘邦身边最重要的战力,就是沛县那些元老。

如果要这些元老在吕后和戚夫人之间作出选择,结果是很明显的。

也就是说,哪怕刘邦强行立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等他百年以后,刘如意恐怕也不能顺利地登基。

其结果就是国本动摇,天下再次陷入混乱。

结束语

因此,戚夫人的凄惨下场,从她被刘邦宠幸,且生下了一个优秀的儿子就注定了。

爱旅游的icy

爱旅游的icy

吕雉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发妻,这位颇具政治手腕的女人,不仅是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更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本纪,足以见她的能力和魄力。与此同时,吕雉对戚夫人的残害也一直被后人诟病,认为她太过残忍、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下此狠手。



同属刘邦的妻室,戚夫人为何被吕雉整成人彘?究竟是吕雉小心眼、还是戚夫人太咄咄逼人?

1、吕雉:每一位疯狂女人的背后,都有数不清的苦楚

刘邦与吕雉的结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妥妥的凤凰男娶了孔雀女。而且以刘邦当时的条件来说,他还完全够不上凤凰男的称号,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工资少、待遇差。

不仅如此,吕雉20岁不到就嫁给长她15岁的刘邦,当时的刘邦还拖着一个私生子刘肥,家里一贫如洗。面对这样糟糕的夫家,吕雉并没有任何嫌弃,她反而尽心尽力地照顾继子、侍奉公婆。刘邦经常外出办公或者酗酒,三天两头不着家,也是吕雉一人操持整个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楚汉相争的时候,吕雉和女儿鲁元公主被项羽抓了做人质,刘邦却在外面忙着战斗,一度忘了敌军营中还有他的结发妻子。最终吕雉母子被成功接回,经过了岁月的摧残洗礼,此时的吕雉皱纹已经渐生,可刘邦的身边却早已有了年轻美貌、而且能歌善舞的戚夫人。

2、夹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刘邦,到底偏向谁?

吕雉与戚夫人的争斗,绕来绕去都离不开一个男人,那就是夹在中间的刘邦。很多人心中都有疑问,刘邦到底偏向谁?

不得不说,年轻时的刘邦虽然为人不怎么样,但桃花运却是极好。因为吕公会看面相,断定刘邦绝非池中之物,于是他娶了如花似玉的大家闺秀吕雉。接着跟项羽争斗,一连吃了几个败仗,也毫不影响他纳戚夫人为妾。



刘邦没遇到戚夫人之前,对吕雉也是有夫妻之情的,刘邦躲进山里,吕雉给他送衣送食;刘邦打天下,吕雉娘家也尽心尽力。可以说,西汉王朝的建立和维护,吕雉至少有一半的功劳。

本来是夫妻档齐心协力打天下,可是晚年的刘邦却觉得越来越变了味道,吕家的势力逐渐庞大,大有吞并刘氏取而代之的趋势。与此同时,生性风流的刘邦又被戚夫人美貌所迷,逐渐疏远了年老色衰的吕雉,几次都想把刘盈的太子之位废掉、让戚夫人儿子刘如意来代替。这个时候的刘邦,显然是站在了吕氏家族的对立面,全心全意偏向于戚夫人。

3、戚夫人是如何上位的?

戚夫人的成功上位,完全占据了天时地利,她恰好出现在了刘邦势力大涨、吕雉年老色衰的时候。



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很宠爱这位戚夫人,接着刘如意出生,刘邦对吕雉的儿子刘盈就更看不下去了,直言刘盈太过懦弱、完全不像自己的儿子。于是,戚夫人吹着枕旁风、刘如意又时时刻刻在刘邦周围晃,此时结发妻子吕雉又不在身边,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戚夫人屡屡让刘邦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4、戚夫人到底败在了哪里?

戚夫人失败的根源,也是如今很多女性的一个通病,她们太拿自己的美貌当回事,以致于男人没有迷倒,自己反而被蒙蔽,影视剧中的王漫妮、樊胜美都是如此。

戚夫人如果多读一些历史,就会明白“众矢之的”的含义,她的成功来得快、付出的成本也只有自己的青春美貌而已,她完全不懂吕雉背后付出了多少、也小看了一个女人付出一切、又失去一切后的决绝。正因为吕雉遭遇过屈辱、经受过磨难,于是她更加渴望权力所带来的意义。

除此之外,戚夫人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刘邦之所以离不开吕雉,并不是他顾念旧情、感念发妻,从他逃命路上踹下儿女就能看出,恰好是刘邦离不开吕雉背后吕氏家族的支持。



刘邦请不来“商山四皓”,吕雉却能让他们来辅佐刘盈,吕雉背后的势力绝不简单。就算刘邦称帝后权势在握,当他想废了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朝中老臣还是一如既往支持吕雉,骑在老虎背上的刘邦进退无路,左右为难。

因此,戚夫人被刘邦的宠爱迷惑了双眼,她以为仗着自己的宠爱就能让自己和儿子平步青云、走上人生巅峰,但她却小看了吕雉的坚毅、吕氏家族的势力,以及吕雉对于西汉王朝的重要性。对于刘邦这样的凤凰男来说,他们前期离不开白富美的支持,后期同样想甩也甩不掉,这种利益捆绑的合作关系,并不像拍拍屁股就能抽身那么简单。刘邦从一介地痞流氓走上至尊之位,等着他的年轻美貌女子排着长队,但曾经陪他吃过苦、又能帮他巩固西汉王朝的女人,却只有吕雉这么一位!

广大

广大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导致戚夫人悲剧的原因既有戚夫人的傻,也有戚夫人上位手段不当。

因为戚夫人很傻,判断失误;因为判断失误,所以方法失当。

下面简单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

一,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付不能战无不胜的武器。

戚夫人以为刘邦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以为只要有皇帝刘邦答应更换太子,就能废除刘盈太子地位,册立她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戚夫人没有想到,吕后虽然失去了皇帝刘邦的宠幸,但是吕后却握有战无不胜的武器。吕后这个战无不胜的武器,就是宗法制。

吕后利用宗法制这个战无不胜的武器,笼络朝廷官员,有了民意基础。

尽管戚夫人有刘邦这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支撑,但却没有意识到至高无上的皇帝失去了宗法制这个战无不胜的武器,没有了群众基础,成了孤家寡人;吕后尽管失去了刘邦这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却利用宗法制获得了更多朝廷官员的支撑。

最后导致刘邦这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宗法制面前无所作为!

二,无所不能的皇帝奈何不了足智多谋的三士。

刘邦是从来不服输的,登基做了皇帝,更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在更换太子这个问题上,刘邦最初以为,只要自己要办的事情,没有办不成的。

更换太子,最初在刘邦看来,小菜一碟,水到渠成。

让刘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最后输得一干二净。

当刘邦在朝廷上第一次提出更换太子的时候,就遇到了周昌这个斗士的反对。

周昌公开说:“皇上要更换太子,我第一个反对,坚决不接受圣旨。”

周昌的态度,让刘邦暂时放弃了更换太子的主张。

当刘邦在朝廷上第二次提出更换太子的时候,又遇到了叔孙通这个义士的反对。

叔孙通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根本不能动摇。根本动摇了,国家就会有灾难。如果皇上一定要更换太子,我愿意死在皇上面前,用我的鲜血染红皇上面前的土地。”

皇上刘邦被叔孙通的义气打动,暂时放弃了更换太子的主张。

当刘邦第三次在朝廷上提出更换太子的时候,遭遇谋士张良的背后抵制。

张良建议吕后请来商山四皓,刘邦见到商山四皓,自动放弃了更换太子的主张。

三,用泪水博同情赢不了用苦水博报恩。

戚夫人经常在刘邦面前哭哭啼啼,博得刘邦同情,刘邦决定更换太子。

商山四皓建议吕后直接去面对刘邦,诉说衷情。

吕后见到刘邦,向刘邦倒苦水。

吕后对刘邦说:“皇上创业不容易,但是我也经历了磨难。皇上成天不落家,我在家里替皇上赡养老人,抚养刘肥。背着孩子到地里干活。皇上上芒砀山,我被县令关监狱。”

吕后还没有说完,刘邦想起叔孙通说过的话:“皇上怎么忍心抛弃这个为了皇上吃尽苦头的女人呢?”

于是,刘邦依了吕后,御驾亲征,再也不提更换太子的事情了!

综上所述,戚夫人尽管有刘邦这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支持,只因误判形势,方法适当,失去了群众基础,最后还是输得很惨!

shadowcai

shadowca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