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Tuzorro
如果有几个俗语来形容戚夫人,那就是“富贵显中求”,还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戚夫人岂能不知道,她这样跟吕后争太子之位,一旦失败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她当然知道的,吕后也知道,一旦是吕后失败,吕后的下场也好不到那里去。
当然,应该不会像吕后那样,吕后做得比较绝,刘邦原来有八个儿子,最后只剩下两个儿子了。
我们来看看戚夫人和吕后各自有什么优势。我们先来说吕后的,吕后的优势有三条,第一,吕后是嫡妻是皇后,刘盈是嫡长子。第二,吕后与萧何、曹参、樊哙他们都是来自沛县。第三,吕后的个人能力很强,这个从后面的吕后时期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写的是吕后本纪,与刘邦本纪、项羽本纪并列。
那我们再来看看戚夫人的,戚夫人的优势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刘邦的宠爱,因为戚夫人年轻貌美,能歌善舞,而且刘如意长得更像刘邦,刘邦内心还是想立刘如意为太子的。
那戚夫人是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呢,或者胜算很低呢?并非如此,从吕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吕后一直很担心刘邦真的废刘盈,改立刘如意,当刘邦跟群臣商议这个事情的时候,周昌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而吕后听说了周昌跟刘邦的对话后,就专门找到周昌,拜谢说:如果不是你据理力急的话,太子就基本被废掉了。我们知道,吕后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如果不是事情十分危急的话,吕后断不可能如此的低姿态。
而后来吕后问计于张良,张良让太子请出商山四皓,刘邦看到了商山四皓,认为自己都请不出来,而太子竟然能请出来,看来太子的羽翼已丰,已经不能再动摇了。
戚夫人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这个时候是西汉初年,而刘邦是一个理性的人,刘氏王朝还没有那么的稳,如果碰到的是汉景帝和汉武帝,那么太子刘盈可能就像栗太子和卫太子了。
其实,戚夫人还有另外一个机会,那就是刘邦最后的几个月,刘邦派周勃和陈平去杀樊哙,为什么刘邦要杀樊哙这个妹夫呢?樊哙的功劳是十分大的,而且还在鸿门宴救过刘邦。
原因很简单,有人跟刘邦说,樊哙和吕后打算在刘邦百年后,图谋不轨,而刘邦一直很痛恨吕后的干预朝政,刘邦要杀樊哙,说明刘邦下了决心,可惜的是,刘邦没多久就死了,戚夫人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万世牛
正妻跟小三的故事恒古不变。
吕氏九死一生的陪同刘邦打江山,期间受到的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好容易熬到了成功之日,却没想到差点就被一个柔柔弱弱、能歌善舞的小三摘了桃子。
吕氏吃过的苦培养了她果敢杀戮的性格和手段,戚夫人一个被刘邦呵护在手的温室花朵如何比得上呢?
一旦金主不在了,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偏偏她还不自知,作诗指望毫无根基的儿子翻身。结果很是悲催。

tasa_girl
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她凭借美貌、善歌舞得到刘邦的宠幸。
可是除此之外,她没有其他本事了,她的一切都是刘邦所赐,刘邦去世后,她就没有靠山,就像案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吕雉不同,她是刘邦的原配妻子,她跟随刘邦那么多年,不仅自己身份尊贵儿子是太子。而且自身有谋略,尤其是在政治上特别有手段,是戚夫人怎么也比不上的。
一、吕雉下嫁刘邦,楚汉相争为刘邦吃尽苦头1、刘邦比吕雉年长15岁,且婚前就有庶长子刘肥
吕雉嫁给刘邦时,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大家都不看好他。
只有吕雉的父亲吕公一看见他的面貌,就觉得他是个人物,将来一定有出息,于是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
吕雉出嫁时还不满20岁,而刘邦比她大了整整15岁,且还有个未婚生的儿子——刘肥。这怎么看都不是一桩好婚事,可是吕雉在婚后却是个贤妻,她不仅为刘邦生下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还好好照顾了庶长子刘肥。
2、楚汉相争,吕雉因为刘邦成西楚的俘虏
汉元年,刘邦封汉王,但是吕雉和一众家属都还在沛县。
刘邦让手下去把吕雉和家里人接出来,可这时,楚却发兵进驻阳夏,刘邦的人根本无法前进。
汉二年,刘邦的军队攻下楚都彭城,之后汉军和楚军在睢水这个地方展开大战。
汉军败,吕雉、刘太公等家属都成了楚军的俘虏,直到汉四年,楚汉议和,吕雉和家属们才被释放,回到刘邦身边。
楚汉相争,吕雉经受了很大的磨难,可是当她回到刘邦身边时,却发现刘邦有了宠妾戚夫人。
吕雉为刘邦成了俘虏吃尽苦头,可刘邦却美人在怀,眼里早已没了她这个糟糠之妻,可以想象,吕雉当时心中会是多么痛苦。
且在这之后,吕雉因为年龄大经常作为留守,陪在刘邦身边的一直是戚夫人。
二、刘邦想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终因商山四皓改变主意1、刘邦宠幸戚夫人,想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做汉王时娶了戚夫人,并且十分宠爱她,戚夫人为刘邦生下儿子刘如意。
吕后容颜衰老,刘邦就不喜欢她了,一直宠幸戚夫人。
等到汉十一年,刘邦生了重病,而太子刘盈仁爱却懦弱,刘邦觉得刘盈“不类我”,而“如意类我”,想要废掉刘盈太子之位,转而立自己宠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但是周昌、叔孙通等朝臣都反对废长立幼,极力拥护太子。
刘邦表面上应允了朝臣之意,心中却还是想改立太子。
2、商山四皓出山,刘邦打消改立太子的想法
吕后为刘邦想要改立太子之事忧心,有人给吕后献策,说让她找张良出计策,吕后就让哥哥吕泽劫持张良,让张良献计。
张良说如果能把商山四皓请来,就能让刘邦消除改立太子的想法。
商山四皓是隐居在商山的四位贤能之人,刘邦非常看重他们,但是一直都请不下来,现在吕后如果能把这四位请下来,为太子刘盈所用,刘邦一定不会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
吕后听了张良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把商山四皓请下来,让他们一同参加朝宴。
刘邦看到四位贤者,大吃一惊,询问他们出山的原由。
四位说太子仁爱又贤良,他们愿意为太子效力,刘邦听到四位愿意辅佐太子,果然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宴会上,刘邦对戚夫人说:
“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吕后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听到这话,知道自己儿子争储无望,失声痛哭起来。
刘邦见戚夫人悲泣,又伤感地说:
“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天鹅高飞,振翅千里。羽翼已成,翱翔四海。翱翔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短箭,何处施用!”
宴会结束,刘邦唱完歌,起身离去,留下戚夫人一个流泪不止。
最终,刘邦还是没改立太子。
三、刘盈继位为皇帝,吕雉残忍杀害戚夫人母子1、刘邦去世前,为保全戚夫人母子曾想杀死樊哙
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被立为赵王时,年仅十岁。
刘邦担心自己去世后,戚夫人母子不能保全自己,因此忧心忡忡。
这时候,赵尧为刘邦献计策,说只要刘邦为刘如意派去一个德高望重、吕后和太子都敬畏的人,那戚夫人母子就能安稳活下来。
刘邦听罢,任命周昌为刘如意的相国。
后来刘邦病重,有人诋毁樊哙和吕后结党,还说有朝一日刘邦去世,戚夫人母子一定会丧命于樊哙之手。
刘邦听后大怒,让陈平和周勃去把樊哙杀死,但此事最终因刘邦去世而作罢。
2、刘盈继位为皇帝,吕雉毒杀赵王刘如意
刘邦去世后,吕雉因为怨恨,把刘邦生前宠幸的妃子全都囚禁起来,只有薄姬因为不受宠,得以逃脱和儿子刘恒一起到封地居住。
戚夫人和刘如意是吕雉最痛恨的人,她把戚夫人幽禁在永巷,然后派使者召刘如意去都城。
可是使者往返了几次,刘如意都没有去。
赵相周昌对使者说:
“高帝把赵王托付给我,赵王年龄还小。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起杀死,我不敢遣送赵王。况且赵王也病了,不能奉诏前往。”
吕雉听后特别生气,就召周昌来都城,然后再派人去把刘如意也接到都城。
赵王刘如意来到都城后,孝惠帝刘盈知道吕雉想要杀死刘如意,就安排刘如意和自己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所以就算吕雉想要杀死刘如意,也一直找不到机会。
等到孝惠帝元年,刘盈早晨起来去射箭,而刘如意因为年龄小起不来,于是就一个人留在宫中。
吕雉知道后,就让人去给刘如意送了一杯毒酒,等到刘盈回来,刘如意已经被毒杀。
3、吕雉把戚夫人变成“人彘”,刘盈抑郁而终
对于戚夫人,吕雉的手段更残忍,她不仅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还挖掉她的眼睛,用火烧她的耳朵,给她喝药让她成哑巴,最后让她成了“人彘”。
除此外,她还让刘盈去看已经面目全非的戚夫人,刘盈看后大哭起来,之后就生了病,一年多都没有好。
戚夫人惨死,刘盈心中有愧又十分痛心,他对吕雉说:
“这不是人做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终于治理不了天下。”
之后,刘盈就借酒消愁,最终抑郁而终,去世时年仅24岁。
四、结尾关于戚夫人为什么会惨死,原因有很多。
吕雉手段狠毒,太过强势是一个原因,戚夫人没有政治手段、没人帮扶是一个原因,孝惠帝刘盈太懦弱、以至于让吕后为所欲为,其实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是周柃利,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大家满意。

兂吢蚁镞
与吕后相比,只能说戚夫人的政治手段、政治资源等都不如吕后。
男人都爱美女,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更何况是刘邦这样的英雄人物?
相比吕后,刘邦对戚夫人那是宠爱得不要不要的,甚至刘邦还动过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接班人的念头。
但是,戚夫人除了讨得刘邦的欢心,其他方面似乎都完全不如吕后。
首先是政治手段。吕后是一个女强人,特别是当她历经苦难之后,发现自己的男人刘邦竟然跟别的女人好上了,她的权力欲望就越发的不可收拾。
后来,吕后通过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让自己的威望达到了一时无两的地步,就连刘邦也稍微有些忌惮。
而戚夫人,除了在刘邦耳边吹吹枕边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手段了。
其次是政治资源。刘邦与吕后是患难夫妻,当刘邦还是一个小混混的时候,吕后就已经嫁给刘邦了。同时,吕家还大力支持刘邦,一大批吕氏子弟都成为了跟刘邦打天下的功臣。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一帮老兄弟,与吕后的关系其实都还可以。
从这一点而言,戚夫人也是完全无法和吕后相比的。
回归主题,戚夫人还是一个情商很低的人。刘邦在世时,戚夫人一心只想帮着儿子争取太子的位置,但她忘了,当朝的皇后是吕后。吕后是原配,戚夫人是小三,吕后原本就有些记恨戚夫人,经此一事,更是对戚夫人深恶痛绝。
再者,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戚夫人被囚禁。
这个时候,她的儿子刘如意还是赵王,按理说,就算是为了儿子,自己也应该保持低调,不惹事。
但她偏不,偏偏写了个舂歌来表达自己的悲苦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这下吕后直接炸毛了,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许多人都很同情戚夫人,但我认为戚夫人是自作自受。而且,如果真的由她来掌权,恐怕吕后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能说,权力斗争从来都是血腥的。

小雨中邂逅
美貌是福也是祸。

路西哑哑
她不是傻,只是恃宠而骄

勇子
自古以来皇宫内院的争斗都是极其残酷的,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人必然有其高明的地方,戚夫人虽然最后的结果极其凄惨,但是她对时局的敏锐,对机会的把控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刘邦认为太子软弱无能和自己不像不由得产生了废黜的心思,戚夫人的儿子如意由于母亲的原因可以长时间见到刘邦,出色的表现让刘邦大为欢喜,戚夫人见到这样的局面自然感觉胜券在握,皇帝是九五之尊在他的帮衬下事情必然可以获得成功,这样做虽然会得罪吕后,这样的风险和其中蕴藏的收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刘邦的犹豫在戚夫人日复一日的劝告下终于坚定了下来,吕后见此不忍坐以待毙于是亲自前去求见张良得到了一个计谋,依照计策行事太子的地位得到了保障,这也为戚夫人日后的惨状埋下了隐患。

leonzhao
当个人能力撑不起自己的欲望时,命运往往就会以悲剧落幕。我想这用在戚夫人身上再恰当不过。
戚夫人生于定陶。《汉书》记载“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那时的刘邦已有五十余岁,半生的戎马生涯和残酷的政治斗争,让这位已进耄耋之年的帝王,厌倦了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迫切需要一种感情上的慰藉。而戚姬的出现几乎满足了刘邦个人情感的所有需求。戚姬温柔多才,会跳刘邦喜欢的楚舞,甚至能做“翘袖折腰之舞”,并且棋艺高超。还为刘邦生下了一个“类己”的儿子。就连这个孩子的名字,也透露着刘邦的喜欢——如意。老来得子,这孩子又从各个方面都像自己。看到了如意,刘邦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所谓“子凭母贵,母凭子贵。”于是,戚姬和刘邦形影不离。《汉书》记载“戚姬常从上之关东”而吕后则是“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这种爱和权力幻影的反差,让刘邦和戚姬都丧失了对整个时局发展的判断。刘邦不喜欢太子,认为他“仁弱”,把江山交给他心里没底,吕后的家世和她政治手腕的毒辣,都让他对自己百年后刘盈能否保证刘氏江山稳固产生疑虑;而刘如意出现无疑给了他一个希望,戚姬出身寒微,家族不能对刘家江山构成威胁。自己取得了天下,而一个“类己”的如意也一定能治理好天下,这就是一个征战多年帝王的信念,他对自己的判断有谜之自信。于是他多次的要更换太子,甚至在“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对于皇帝后宫的女人来说,能自己的儿子成为帝王是每个皇帝妃子的愿望。集万干宠爱于一身的戚姬也不例外。
我想她惟一做错的是高估了刘邦和自己,低估了吕后和朝臣。
她认为靠着刘邦对自己和如意的宠爱就能扳倒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多年,朝堂上已形成盘根错节利益关系的吕后,这无疑是痴人说梦。戚夫人想通过刘邦对自己的宠爱为儿子争个未来,这无疑是正确的,从个人角度讲甚而是聪慧的,但她在自身羽翼未丰的情势下,就对强大的吕氏外戚集团发动攻势,既不知己又不知彼,这在政治上无疑是愚蠢的。当刘邦打出要易立大子的信号时,满朝文武出奇一致的反对,这种反对甚至是那样的旗帜鲜明,是那样的亳不顾忌,甚至毫不顾忌地无视刘邦对她的宠爱,这种在政治上无一盟友的短视,也为她以后被吕后做成“人彘”埋下了伏笔。刘邦知道“群臣心皆不附赵王”通鉴也只得作罢。不过刘邦对戚姬母子还是有感情的。在刘邦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除了把主要糈力用来安抚好刘氏江山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这对母子安排好退路。史书记载刘邦告诉周昌“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足立,哀此儿犹小也。”殷殷叮咛的话语流露了这位征战一生的帝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真性情,尽了一个为夫为父最后的责任。当然,这并帮不了戚姬。刘邦一死,戚姬便被吕后囚于永巷。纵观戚姬的一生,她的悲剧无疑是全方位的,政治上的幼稚和短视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长安永巷那时时回荡的舂歌,无不诉说着戚夫人无助的凄苦。谈天说史,请关注吾为庸。

shuifengqing
戚夫人的对手是吕后,一个跟着刘邦出生入死,为他生儿育女、赡养父母的原配妻子。刘邦死后,吕后坐镇,朝廷上的功臣元老,心里服气,不敢在小皇帝刘盈面前肆无忌惮的倚老卖老。换作戚夫人,行吗?她弹劾得住那些驰骋疆场的悍将谋臣吗?吕后身后,有已经扶植起来的妻党势力。吕后在,他们不会造朝廷的反,小皇帝可以当个太平天子,刘氏天下不会二世而亡。戚夫人可怜吗?动了别人的奶酪,还想全身而退?吕后眼里的戚夫人,1.情敌(戚夫人几乎一人独宠)2.政治敌手(戚夫人出手夺的不是刘盈的皇位,是他们母子和吕氏一门的性命)。戚夫人凭什么跟她斗?仗着自己有刘如意,仗着刘邦的宠爱。所以就动了搏一把的心,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没了刘邦,还敢觊觎后刘邦时代的无上荣华。

某一天_我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没后盾,没外援就敢动皇位念,无韜无略,没有自知之明。害了儿子,害了自己,虽然可憐,路是自己走错。

幸福时光
戚夫人既不是傻也不是得位不当,而是她的欲望太炽,贪心太盛,手伸得太长,方罹此难。
说起来,戚夫人年轻貌美,能歌善舞,深得高祖宠幸,又生了个各方面都如意、名字也叫如意的儿子,应该心满意足了。人主之宠,众庶之仰,极盛之荣,孺子之爱,该得的都得了,人生到此,夫复何求?
偏偏这戚夫人在尽情享受这些优渥的同时,惦记上了那个高高在上的汉家天子大位,期盼着有朝一日,她的儿子能端坐在那个位置上发号施令,威服天下。
能想得如此长远,又如此宏阔,你说戚夫人傻吗?不仅不傻,还相当精明,甚至是一个精明过度的人,得陇望蜀的人。
正是她这种贪得无厌的急功近利想法,使他人感觉到了极大的不舒服、不自在、不安全、不把握,直如芒刺在背,肘腋之疾,心腹之患。
被别人这样感觉,戚夫人如果见好就收也未必就死得如此凄惨,问题是她尚不知这是侵吞了别人的奶酪儿,亦不觉他人暗中的愤恨切齿,兀自还在自我憧憬日后的赫赫扬扬、母仪天下呢。
这就引起了吕后母子的极大焦虑与恐慌,眼看太后的位置不保,儿子的皇位被人取而代之,必然要采取强力措施予以应对。
而确保地位、解除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斩草除根,让持有这样想法的人彻底消失,方可一劳永逸,确保无虞,无需后虑焦躁了。
所以,吕后就在刘邦死后迅速采取了雷霆手段,一举铲除了威胁她们母子地位的戚夫人,还有人见人爱的刘如意。手段之狠毒,心肠之毒辣,亘古未有,闻所未闻,终至酿成了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血腥残忍,千古唯一,人神共愤。
而戚夫人危及吕后地位的危机即时解除。
图片来自网络

笠原MAY
戚夫人上位是指为儿子谋太子之位,手段没问题,人傻倒是真的。当年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异人)就是通过吹枕边风当上王太子的,而且为他吹风的还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华阳夫人。但是,异人的成功在于三点:一、华阳夫人的“风”好使,当时的王太子安国君乐意接受;二、有强援吕不韦,这个人手眼通天,太能忽悠了;三、能镇住对手,因为想当太子的人很多,异人、吕不韦、华阳夫人强强联手,治住了子傒(安国君之子)及一帮宗室人的不服。
(戚夫人剧照)
反观戚夫人,上述三个条件都不具备。首先,她的“风”不好使,只吹刘邦一时兴起,并没有让他坚持到最后;其次,放眼朝廷上下,无一人站出来支持自己,就连一个附和的人都没有,倒是引来反对者一大片;再则,即便成功让儿子刘如意继承皇位,但绝对镇不住对手吕后,因为吕后不仅有手腕,而且家族势力强悍,推翻戚夫人母子易如反掌。戚夫人认不清形势,所以她是真傻。
戚夫人的傻还不止如此,她不懂得为自己和儿子谋生路。
刘邦征英布时,伤的不轻,归来后已经日薄西山。一次庆功宴上,刘邦见到了愿辅佐太子刘盈的商山四皓,于是以此为借口向戚夫人“交待了后事”。刘邦对戚夫人说:“看来吕后真要做你的主人了!”言外之意,一不打算换太子了;二依附吕后才是出路,好之为之,多珍重。但戚夫人只领会了前一句话,直顾得抛珠滚玉的哭,事后也没有向吕后低头,以缓和关系。
(刘邦剧照)
细来分析,要么是戚夫人选择坐以待毙,要么低估了吕后,反正她一直无动于衷,所以遭清算的一天很快到来。庆功宴不久,刘邦驾崩,紧随其后的是戚夫人被吕后囚禁。所谓的囚禁,其实是关在一个叫永巷的地方做苦力。但此刻,并不能证明吕后已经起了杀心,否则她会安排戚夫人去“陪”刘邦。
而此时的戚夫人继续犯傻,因为她生出幻想。一是幻想朝中大臣们主持正义,向吕后施压,得到释放,重获自由;二是幻想不能蚤(早)起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前来营救。于是,戚夫人好比是误坠陷阱的人一样,用最原始有效的方式向四外大呼小叫。当然,戚夫人不是呼喊,而是唱,这个她最擅长。
唱什么呢?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婉转而悲恸的歌声很快回荡于雕梁画栋的殿宇之间。素闻戚夫人声色无双,许多人一饱耳福之余也不免心生怜悯哀叹。可是,吕后听了却怒火中烧,因为歌声让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自己当年之所以遭刘邦冷落,完全是因为戚夫人用“妖音”迷惑了刘邦的心智,致使自己同刘邦成了形势上的夫妻。
(吕后剧照)
从女人内心来说,一生中最在乎的是什么,可能就是一段完美的感情,而吕后因戚夫人的出现而缺失了。所以,如今戚夫人的“卖惨”彻底勾起了她积压心中多年的怒火,新仇旧恨一起涌出。因此,才决定对戚夫人下手。为除后患,还将他未成年的儿子陪着一起“上路”。
(刘如意剧照)
戚夫人的结局非常之惨,她被吕后做成了“猪”的样子,所以又称“人彘”。总之,一头秀发被拔光,双眼被挖出,手足被砍,耳朵烧掉,嗓子毒聋,能把人吓得魂飞魄散。如果,戚夫人足够聪明,及时向吕后低头示弱,或许保全性命还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人应该理解“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含义,而不能把正常的寻求避祸当做苟且偷生。而戚夫人自己赴死不说,还捎上了儿子,是真傻。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点评!

花生胖胖
戚夫人的确是历史上一个比较悲剧的女人,那么戚夫人会有这样的悲剧,是她自己太傻还是因为上位手段不当呢?其实这两个都不是,戚夫人傻吗?如果真的傻她也混不到那个位置,那么是因为上位手段不当吗?其实戚夫人上位手段很正常,这两个都不是她死那么惨的原因。
首先第一个戚夫人上位很正常,吕后已经年老色衰,刘邦喜欢年轻的无可厚非,这一点吕后心知肚明,所以说她也没说什么,戚夫人上位是非常顺利的,吕后并没有阻拦她,刘邦曾经一度沉迷于戚夫人,整日和戚夫人混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戚夫人心思多了起来。
刘邦其实一直不太喜欢太子,刘邦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像自己,太过懦弱,刘邦一直有想换太子的想法,当然刘邦从来没说过,戚夫人主动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并且整日给刘邦灌输这个想法,刘邦最终动摇了,决定换太子。
这个时候吕后才开始重视她,也是这个时候她才真正的成了吕后的敌人,最终换太子的想法当然没有成功,要知道吕后可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女人,她的势力是很强的,更何况她的儿子继承帝位完全符合规矩,在这一点上刘邦是斗不过她的,所以戚夫人没能如愿。
刘盈登基之后,戚夫人被打入冷宫,其实事情本来就这么结束了,可是戚夫人却不识时务,每日谩骂吕后,最后吕后一怒之下将其做成人彘,戚夫人的悲剧,不是她太傻,也不是她上位手段不当,而是她自己不识时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ナヌ月蚀的假
戚夫人不能说是傻,也不是上位手段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其格局决定了其历史悲剧。
家庭背景首先是出身问题,戚夫人出身寒微,父亲母亲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因此戚夫人从小不可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父母身上得到言传身教也是不可能的。说的直接点,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又缺少教导,自己凭空想具备见识和能力,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吕雉则出身名门,家资殷实,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培养个教育。同时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有能力、有觉悟、有心机、有谋略的人,这不是戚夫人能比的。
戚夫人是个搞艺术的,舞蹈跳的好,很有艺术细胞,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艺术家。不能说搞艺术的人都没有政治头脑,但是搞艺术的人追求完美,而现实中大多数事需要的是妥协。
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思想比较单纯,这样的艺术家不适合搞权谋和政治。
戚夫人认为让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做太子,这件事只要刘邦认同就可以了,这就是她的认识。但事实是尽管天子高高在上,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天罡独断的,更何况是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
太子背后不仅仅是吕后,还有支持太子的权臣,还有外戚势力,这些都是戚夫人没有想过的。不去争取朝臣的支持,根本原因是戚夫人想不到。
无能者居高位,必难独善其身。戚夫人在刘邦去世之后,唯一应该做的就是隐忍不言,管住自己的嘴,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戚夫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干了几天苦活,进行了几天的劳动改造,就忍不发了几句牢骚。
殊不知吕雉的耳目一直在监视她的一举一动,这个情况立刻被汇报给了吕雉。于是戚夫人就被做成了人彘,不久之后刘如意也被吕后毒死。
在戚夫人的眼里,只有刘邦这么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但是在刘邦眼里可不仅仅是戚夫人和刘如意,他关心的是刘氏的天下。
王者无恩,法者无情。看不透这一层,不培植自己的势力,这才是造成戚夫人一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敏迪熊
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吕后残忍杀害戚夫人,固然是吕后不对,但是戚夫人确实也有很多做得不好,或者说做得不恰当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呢?(吕后与戚夫人)
第一,戚夫人得刘邦宠爱也可以,但不要求专宠。在刘邦征对定陶,获得戚夫人以后,戚夫人就随刘邦南征北战,获得刘邦无限的宠爱。后来刘邦建国当皇帝以后,这种宠爱依然没有改变。而且几乎同时,刘邦对吕后从此不闻不问。
我不是说戚夫人不该追求刘邦的宠爱,毕竟那是每一个妃子都祈求的东西。但是她至少应该劝刘邦到吕后那儿去住一住。其实最安全的,就是到吕后那儿去住。毕竟吕后年老色衰,刘邦不可能再重新对她产生兴趣,最后刘邦还会大部分时间回到她戚夫人身边。这样一来,戚夫人既讨好了吕后,又不危险,还可能获得刘邦更大的宠爱。
(刘邦剧照)
第二,戚夫人让刘邦封儿子刘如意为王可以,但不要封为赵王。这个赵王本来是张敖拥有的。张敖是吕后的女婿。刘邦对他这个女婿实在是薄情寡义,刘邦去张敖那里,张敖对他非常恭敬,他反而对张敖非打即骂。刘邦这样搞,其实就是要逼张敖造反。结果张敖没造反,张傲的部下造反了。张敖受牵连,他这个赵王就给拿下了。
张敖的赵王被拿下以后,刘邦就封给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我不知道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是不是戚夫人这么要求过。如果她这样要求过,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明显得罪了吕后。如果她没有这样要求过,是刘邦自觉的行动。那他也应该劝说刘邦别这么干,以免结怨吕后。
(刘盈剧照)
第三,戚夫人想改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也可以,但不能只求刘邦。古代的嫔妃,谁都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毕竟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和别人的儿子当皇帝,那待遇是千差万别。有些人指责戚夫人不该动这个念头,我反而觉得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戚夫人没做好的地方在于,她只是一味地去求刘邦,向刘邦哭闹。这有什么用呢?刘邦又不是不同意。刘邦是同意的,关键是大臣们反对。如果戚夫人想把这件事做好,她就应该去拉拢大臣。
戚夫人并不是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一直在刘邦身边,刘邦又很听她的话。她从刘邦那里给大臣们捞点儿好处,让大臣们感激她,这对她来说并不是难事。
如果能有几个大臣劝刘邦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要想做好这件事,阻力就会减少很多。
戚夫人不这么做,只一味在刘邦面前哭闹,让刘邦身上的压力非常大。他虽然是皇帝,总也不能一意孤行吧。
看看人家吕后是怎么做的,人家请商山四皓来给刘盈助阵,而不是只在刘邦身上死缠烂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差别。
(吕后专权)
第四,戚夫人被吕后罚去做苦力,发牢骚可以,但别拿自己儿子来发牢骚啊。那时候刘邦都已去世,刘盈已经当了皇帝,吕后权倾天下。你戚夫人这时候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你最好的就是什么也别说,闷着头,把余生渡完就算了。而且,只要能熬到吕后去世,你还是有再出头的时间的。
可是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还唱歌发牢骚。发牢骚也可以,但你别拿自己的儿子来唱歌啊,说什么儿子在外面当王,我当娘的在里面干苦力。你这不是提醒吕后,让她赶紧把刘如意给杀掉吗?
显然,戚夫人是一个有过分欲望,但又不够聪明的女子,她最终走到非常悲惨的境地,确实,自身也有不少问题。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