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最新跟帖
微凉徒眸意

微凉徒眸意

对戚夫人留存的最深的印象就是被心狠毒辣的吕雉给做成了人彘,对于戚夫人的遭遇,可能更多的是惊悚,吕雉的残忍真的是有些发指。刘邦去世后,戚夫人没有了依靠,根本就是斗不过权势滔天的吕雉,而吕雉为什么还要让戚夫人死的如此惨不忍睹?

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姬,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娶了定陶的戚姬,戚夫人的容貌是美丽的,人又温柔善良,相较于强势的吕雉来说,刘邦就对戚夫人更加的喜欢些。后来戚夫人生了皇子刘如意,刘邦觉得刘如意和自己更像,于是也很喜欢刘如意。

当时的太子是刘盈,刘盈的母亲就是吕雉,刘邦觉得刘盈的性格过于软弱,和自己一点也不像,就想把自己中意的刘如意改立为太子。吕雉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也不会不知道刘邦的想法,可是吕雉却绝不会任由刘邦将自己的儿子废掉改立的。

吕雉本就是刘邦的原配,吕雉对刘邦的贡献也是不低的,而刘邦却并不喜欢自己,对戚夫人比对自己可好太多了,得不到丈夫的疼爱,那就只有选择把权力握在手中。所以一直都是为了保全刘盈的太子之位而暗自努力。

刘邦对戚夫人的恩宠简直是不要太好,就连出征打仗,刘邦都会把戚夫人带在身边,戚夫人知道刘邦对自己的恩宠,也知道刘邦对吕雉的感情,而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又很受刘邦的喜欢。于是就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在刘邦身边的时候就经常梨花带雨的哭诉,想利用刘邦的恻隐之心册立刘如意为太子。

吕雉年老色衰,刘邦对吕雉强势的性格也并不是很待见,于是吕雉和刘邦的关系就越来越远,后来刘如意还被封了赵王,留在长安居住。

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吕雉自然成了太后,刘盈对吕雉也是忌惮害怕的,所以吕雉的权力可想而知,整个朝堂都是在吕雉的掌控之中。吕雉对没有了刘邦作为依靠的戚夫人肯定也不会放过,不过刘邦也知道吕雉肯定不会放过戚夫人母子,所以就提前安排好了刘如意。可是刘邦去世后在后宫的戚夫人却并没能幸免。

吕雉下令把戚夫人剃掉了头发,戴上束颈的铁圈,还穿了犯人会穿的红衣,幽禁在永巷里做舂米的苦役。戚夫人在舂米的时候看着自己现在的处境,悲从中来,就脱口唱起了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本来是表达自己悲惨遭遇,思念儿子的悲苦辛酸,幽怨绝望。可是在吕雉的眼中却就是另外一种心境了,吕雉在刘邦生前的时候就对戚夫人很是不喜欢,而且戚夫人还经常在刘邦面前撺掇着改立太子,都已经成这样了,戚夫人还不死心。吕雉气不打一处来,后来还是派人去把刘如意毒杀了,然后把戚夫人也直接做成了人彘。

对于戚夫人的下场,的确是让人感到凄凉悲惨,如果单纯的说是戚夫人的愚蠢和上位手段不当,可以说是一个点,但其实的本质还是因为刘邦,刘邦不给戚夫人以幻想的话,戚夫人的行为举止和想法也许并不能给自己树立吕雉这个权谋狠辣的敌对者,本就不是在一个层面的人,没有了刘邦的庇护,终究悲剧一场。

阿病爱瞎逛

阿病爱瞎逛

她上位手段没什么不当,是她政治智慧不够,还有她对手太狠毒

乖乖北瓜虫

乖乖北瓜虫

宫庭争夺上位。如同一线与敌相杀。凶狠果敢便有机会迎来政治上转折的开始。历史中戚夫人容颜漂亮,独受刘邦专宠,明目仗胆挑戏吕后。甚至进言刘邦答应立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曾欲废太子,但废太子这件事上,得到满朝臣子反对。故吕后才有机缘找臣子献计才使刘盈立于不被太孑作

废。

显然得到大臣支持的吕后稳拿胜卷,赢了戚夫人一局,所以要成就大事戚夫人缺少谋略,沒有形成自己集团巩固地位,与众贤臣配合夺取吕后母子定位的方针策略。戚夫人虽不傻,但沒有将才智聪明发挥到极限或适当的温度。本应借助刘邦的宠爱戚夫人制吕后悲残境地也是轻而易举,但戚夫人不会握权应运到确切,所需培养靠向自己的王权大臣,所以几次废太子终不成功。

试想,阶级争夺要有聚精会神的头脑,否则纵然干般宠爱骄傲一世,但回头一瞬间。让吃尽了牢门坚苦的吕后对刘邦改立太子虽绝望,但吕后侠带坚强,游力说服大臣保留太子,结果吕后成功上位。但吕后对戚夫人没有太过处置伤及性命,只是将戚夫人贬做侍婢,对戚夫人所生刘如意删封代王,也算平安无险。

可叹戚夫人不识时务,竟终日干活之余唱了春歌孑为王,母为虏、、、、、、这首动听楚歌,传到吕后这边勃然大怒,下令惨处戚夫人身亡,如果戚夫人甘心受牢囚壮态生活,不自做溅至少刘如意也许还是代王,等到吕后年老西归去,刘如意有翻盘的机会也不是不可。

读者是否记得刘盈欲知吕后杀害刘如意,故与刘如意相伴同居吃住,时刻不离如意左右,看得出刘盈疼爱弟弟刘如意十分在心,那么戚夫人安然平静的做奴隶生活,或许等到吕后死亡,刘如意求助刘盈释放母亲出牢门,尽有希望,或许刘如意借自己力量等待时机又能成功续写历史的章节。

至此,很大程度上,戚夫人悲剧的发生,与戚夫人自己操做有关,不理智行事,加快了吕后处置戚夫人的罪恶应早爆发。

ciai1215

ciai1215

戚夫人(公元前224年-公元前194年)亦称戚姬,西汉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汉高祖刘邦宠姬。刘邦做汉王时娶了定陶戚姬,十分宠爱,戚姬生刘如意。太子刘盈为人仁爱懦弱,高祖认为他不像自己,常常打算废掉太子改立如意,说"如意像我"。戚姬经常跟从皇上出征关东,日夜哭泣,希望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吕雉年纪大了,常常留守在关中,很少见到皇上,就越发被疏远了。如意被封为赵王,留居长安,有好几次几乎被立为太子。幸亏公卿大臣竭力反对,到了叔孙通进谏时,吕后采用留侯的计策,才没有更换太子。

刘邦去世,惠帝即位,吕后做了皇太后,就下令将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徒的红衣,让她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着舂歌,吕太后听说后大怒,说:"你还想靠着你的儿子吗?"然后毒杀了赵王刘如意,接着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剜掉眼珠,熏聋耳朵,喝下哑药,把她扔在窟室裹,称为"人彘"。数日之后,才叫惠帝来看"人彘"。刘盈见了一问才知道这竟是戚夫人,就大哭了一场,从此得了病,一年多还没有好。惠帝派人去对太后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我做了太后的儿子,终究不能治理天下。"

戚夫人能受宠于刘邦十余年之久,不仅在于她的美貌,更在于她能歌善舞。以其艺术才华安抚了刘邦晚年疲倦的心灵,刘邦固然宠爱戚夫人,但出于现实等种种因素考虑,最终并未依戚夫人所愿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古代妇女对于命运走向不能自主把握,只能依附男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卷入宫廷斗争中。戚夫人政治上的单纯与天真,是使其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惨败从而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E.T.

E.T.

戚夫人的失败其实和她的聪明愚蠢都没什么太大关系,不过她最后悲惨的下场倒是和她的天真有关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吕后是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妻子,她跟着刘邦经历过所有的艰难困苦生死离别。

吕后的经历注定了她会获得大部分开国功臣的支持,而她的儿子刘盈更是这些功臣们眼中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其次,刘邦不是色令智昏的君主,他懂得审时度势,而且善于用人,他宠爱戚夫人是真, 喜欢刘如意也是真,可是同时也知道太子的羽翼已丰,连他这个帝王都不能轻易撼动太子的地位了,

而在吕后能够请来商山四皓以后,刘邦更是认识到了士人阶层,就是他曾经非常看不起的读书人阶层是站在太子一边的,打天下靠的是骁勇的武将,可是治国是需要依靠这些读书人的。

最后,戚夫人没有遇到对的时间,她受到宠爱时刘邦已经身处晚年,没有了能够承担废立太子带来后果的决心,即使戚夫人常伴他左右深得帝心,刘邦也不可能为了这对母子动摇国本,戚夫人本身其实并不是愚蠢,不过是有点天真,她梦想得到的东西是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的,所以她注定是要失败的。

妮宝Alisa

妮宝Alisa

戚夫人肯定不傻了,要怪就怪她涉世未深,不知人情险恶,太过天真了。

刘邦有那么多嫔妃,为什么单单宠幸于戚夫人呢?

因为戚夫人年轻貌美,多才多艺。

她跟随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头子了,而那时候的戚夫人也就是二八年华。

这一对老少搭配,你还别说,生活过的是有滋有味。

因为刘邦后宫中三千佳丽宠幸在她一身。这时候的她,肯定是众多嫔妃中的众矢之了。

可惜的是,傻白甜的戚夫人还不知自己身在危险中。她还公然在众人面前于刘邦秀恩爱。

要说和刘邦秀恩爱也没什么,但是,戚夫人错就错在了挑战吕后的权威上。

戚夫人仗着刘邦对自己的宠爱,天天给刘邦吹枕头风,要让刘邦换太子,把吕后的儿子换成她的爱子刘如意。

刘邦竟然糊里糊涂的就答应了,看来再大的英雄也是过不了美人关的呀。

最终,因为吕后的操控,刘邦没有换成太子。

但是,吕后对戚夫人的恨却积累了下来。这个仇,在吕后的有生之年,她肯定是会报的。

刘邦在的时候,吕后不去招惹戚夫人,但是刘邦的年纪大,他身边的女人又多。总过这样的生活,身体总有吃不消的时候,果然刘邦在他六十二岁的这一年,就挂掉了。

吕后的时代到来了,因为继承皇位的是她的儿子刘盈。

所以,这时候吕后贵为皇太后,在这种地位的她,可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

吕后把戚夫人给囚禁起来做苦力,戚夫人整日是以泪洗面,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可是,她不清楚的是,这仅仅是吕后对她最轻的处罚。

不久后,吕后就杀了戚夫人的爱子刘如意,然后把戚夫人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做成了人彘。至此,戚夫人的一生也就落幕了。

彪標

彪標

主要怪刘邦在位时间太短,后事没安排明白,才导制外戚专权。吕后就是个牌位,和刘邦早无夫妻之实,生的孩子还不像刘邦,也不一定刘邦的种,吕后还在刘邦生前就大肆专权,被举族屠灭是早晚的事,还是刘邦心太软,并未大开杀戒。

Lanckybb

Lanckybb

有的人说戚夫人做春歌引发吕雉的进一步迫害,这说明戚夫人蠢。吕雉对戚夫人的进一步迫害怎么会是因为一首春歌?这首歌可没有任何对吕雉的冒犯。

吕雉应该是使了权宜之计,吕雉不仅仅要迫害戚夫人,还要借对戚夫人的迫害吓唬懦弱的刘盈,使刘盈彻底的让出权利,吕雉在挑一个恰当的时机。历史上,刘盈在看到了戚夫人的惨状后,立刻被吓得再也不敢参与政务了,所有的权力都落入了吕雉的手中。



戚姬名戚懿,后人称戚夫人。睢宁县志载:秦末楚汉相争,刘邦于彭城兵败,被项羽部卒追杀,过睢水沿西渭河而逃,时天将黑,追兵近,刘邦走投无路,见河岸边苇丛中有一眼枯井,便弃马入井而藏。待刘邦一入枯井,即刻便有蜘蛛结网。追兵至,见井口盘丝错结,蛛网纵横,料定无人,遂继续前追。



待追兵已远,四境无声,居住在此的戚氏父女将刘邦救起。戚父见刘邦相貌奇伟,必有大贵,欲将戚女相许。刘邦见戚女端庄秀雅,清丽脱俗,心甚喜欢,欣然应允,解随身珍爱佩玉为礼,定下婚约。公元前201年,刘邦于定陶登基,戚女随父前往与刘邦相聚,情意绵绵,相伴相守,终成恩爱眷侣。



戚夫人天生丽质,长袖善舞,袅袅婷婷,宛若仙子,甚得刘邦宠爱而为吕后嫉恨。古代的嫔妃,要想将具有了天下美女的皇帝的宠爱基本上集中在她身上,那么她必须极为美貌,同时又极擅长讨皇帝欢心。在古代的众多美貌的妃嫔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很少,戚夫人是其中之一。

戚夫人定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女人,所以她才能那么擅长讨皇帝欢心。戚夫人之子如意聪明伶俐,英气逼人。刘邦尝言:“如意类我,太子不类我。”并欲废太子而代之。但是整个汉朝的所有大臣们全都竭力支持刘盈登基,以至于刘邦在废太子一事上完全没有大臣支持。



有人认为吕雉能在给儿子争太子之位时,得到整个朝堂的大臣的竭力支持,是因为她建立了自己的党羽。这怎么可能?

当时可是整个汉朝所有的重臣一窝蜂的全部支持刘盈登基,难道这些重臣全都是吕雉的党羽吗?那样的话,刘邦还没死,吕雉就掌控大汉了。刘邦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为什么整个汉朝的所有大臣们全都竭力支持刘盈登基,以至于刘邦在废太子一事上完全没有大臣支持?



熟悉李世民时期历史的都会发现,唐太宗时的太子之争和刘邦时的太子之争非常相似。李世民和刘邦一样,都有一个非常懦弱而又非常仁慈的皇子,都对这个儿子极不欣赏,但偏偏这个儿子却得到了整个朝堂所有的大臣竭力支持登上太子之位,最后都遵照了大臣们的意愿,让一个自己极不欣赏的皇子掌控了继承权。

所谓伴君如伴虎。古代的大臣们,在朝堂上一不小心就会被处死,灭族,凌迟,腰斩,那些大臣们肯定是极没安全感的。而一个非常懦弱而又非常仁慈善良的皇帝,看上去要相对无害很多,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当臣子貌似要安全非常多。

所以这些朝堂重臣们竭力支持这样的皇子登上皇位。戚夫人之所以无法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不是因为吕雉厉害,而是因为刘盈的非常懦弱而又非常仁慈善良的性格。



戚夫人夺走了刘邦的全部宠爱,吕雉对戚夫人定是极度痛恨的。要知道吕雉掌控大权后,刘邦的妃子几乎被杀光,只剩下一个很不得宠的薄姬。而吕雉对戚夫人的痛恨绝对远在其他妃子之上。刘盈畏母如虎,一旦刘盈登基,戚夫人的下场定是极惨。所以,戚夫人她才会竭力去争夺皇位,她是被迫的,没有别的选择。

当刘邦决定不废太子时,戚夫人哭得很惨、很久,以至于被载入了史书。这不会是戚夫人在假哭,以赢得刘邦的同情,让刘邦改变主意。戚夫人之所以会哭得如此之惨,应该是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极惨下场。



从刘邦任由戚夫人惨死,我们看得出刘邦的冷漠一面。刘邦可是一个逃命时把自己子女推下马车的人。刘邦即便是不能废太子,他只要在临死前让戚夫人到自己的儿子的封地去,戚夫人也不会这么惨。

刘邦还有很多妃子,那些妃子也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死去的命运。刘邦仅仅是为了自己死前有美女陪着,就任由自己的女人落入极惨的遭遇。

刘邦废太子应该更多的是出于对刘盈的不欣赏,讨好戚夫人并不是原因。



吕雉打败了戚夫人是否说明吕雉比戚夫人厉害?人的成功不仅仅看能力,还看机遇,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戚夫人如果没有遇到刘盈这样的对手,她几乎肯定能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如果对手不是那么恶毒的话,她就算败了,下场也不会这么惨。而吕雉呢,如果不是她的丈夫揭竿起义,还当上了皇帝,刘邦死后,她守着一个那么懦弱无能的儿子,怎么生活下去?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权删

玉米汁小毛球

玉米汁小毛球

戚夫人一点都不傻,而且她差点就成功了。那样输的就是吕后这个可怜的原配了。

刘邦当时差一点就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了。如果不是重臣帮助吕后,吕后又请了三个厉害老师傅给她儿子当师傅,刘邦就易储了。

所以后来吕后恨她恨到那个地步,但是对刘邦其他的女人却并没有残害。

可以参考后来汉景帝的栗夫人,因为处理手段不当,最终儿子太子之位被夺,然后自杀,栗夫人下场也很凄惨。

戚夫人就是那个没有成功的王夫人(汉武帝之母)。

Yugarei

Yugarei

每一次看见这一个名字,都有一种心深深刺痛的感觉,一想到她的悲剧收尾,细节我是不敢多想。那为何这么一个绝代风华的人会走到这一步呢!原因就是,

第一 她只是一个小女人,为何这么说呢,应该说她得宠的时候所作所为,实在不是一个有城府的女子所为。使用魅力让刘邦独宠她,要刘邦立她儿子为太子,后经大臣反对而没有成功,她没有一点政治智慧,她要自己儿子做太子,也就是她还想做皇后,自古子以母贵,母以子贵。那她就深刻的触到了吕后的权益,男人你夺去了,皇后你也想做,那我就要成为废后,所以说,吕后恨她不是没有道理的。也许她美丽外表下面也藏着杀机呢!

第二 吕后儿子即位,吕后全面掌权,戚姬被罚,应该洗衣服吧,她抱怨,儿子为王,娘为奴 ……儿子在外封王,诸侯王的地位和中央政权比那是危如累卵的,可见到这一步她还是没有预见到吕后的手段会那么凶残,这明显是对自身危险估计不足。吕后的杀伐决断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刘邦活着她就独自做主诛杀了权臣韩信,你想想她的果敢。怎么说呢,戚姬死状用惨绝人寰来比喻也是不过分的,后世也为这个女子同情不已。但是女人啊!你有幸进入皇宫,不是光光有美丽即可的,你还需要很多智慧。一个小女人,是不适合在皇宫里的。

唐小可

唐小可

一个好汉,三个帮,关间是人,跟她执行的人,就算吕夫人身边的人没有事,也要造出点事,把他们除掉,对手明显,刘帮也直是个中间人,她整的动静再大,刘帮也直会挣一眼,闭一眼,直要对刘帮没有危害,应该是不会说的。

Kim小海豚

Kim小海豚

不是戚夫人傻,是她的对手是个丑女。漂亮本身就容易遭嫉妒,尤其是在权利的漩涡中这种嫉妒恨会被无限的放大。

xiangy225

xiangy225

我认为既不是戚夫人傻,也不是她上位手段不当,而是成了刘邦的替罪羊。

在后期,刘邦和他老婆吕雉,是有很多冲突的。比如,想把已经结婚的鲁元公主嫁到匈奴,想换太子,想把鲁元公主的丈夫全家处死。

嫁公主到匈奴和亲,非要嫁长公主,这就是一个毛病。而且吕后只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可刘邦他有很多儿女的,你要说他是无意中选一个,恐怕怎么都说不过去吧。

后来,又把鲁元公主全家都抓起来,想要以“谋反”的罪名,全部处死。吕后为这两件事,整天哭哭泣泣。最后,当然是查无实据,把人放了。

关于换太子,才是真正要命的事。从整个古代历史上,就找不出儿子被废,能不连累母亲的。母以子贵,可不是说说而已。整吕后的女儿,可能说是“误会”。整吕后的儿子,那就是真的要命了。所以,当吕后听到周昌驳回刘邦废太子的提议,向周昌下跪感谢。

如果刘邦真要换太子,就不可能选戚夫人的儿子。戚夫人的儿子,年龄太小,智慧也不算出众。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支持刘邦换刘如意当太子。

刘邦可以说拿戚夫人当枪使,吕雉同样拿她当枪使。刘邦死后,吕雉报复戚夫人,杀死刘如意和戚夫人。全部都让自己儿子,孝惠帝看着。这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总之,目的是没有达到,反而逼死了孝惠帝。这恐怕是吕后没有想到的。

小眼睛Cici

小眼睛Cici

要说戚夫人蠢倒也不是,毕竟也能算是吕雉的半个对手,蠢的意思是愚昧无知,啥也不是。显然戚夫人并不能说是蠢。导致戚夫人悲剧了的,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刘邦的原因。


其实戚夫人也不见得有多么漂亮,根据史料记载,吕雉年轻的时候是很好看的,只是后来年纪大了,又因为缺乏保养的关系,所以年老色衰了。薄姬其实也是好看的,因为关于薄姬的记载有一句是“睹薄姬有色”,意思就是薄姬的确是好看,但是后代关于戚夫人的美妙却并没有什么详细的记载。那么戚姬擅长什么呢,擅长跳舞,是个舞姬,但是从记载来看也并不是能歌善舞,样样精通,所以,其实戚夫人能够博得刘邦的宠爱,天资美色占据的比例并不大。

戚夫人的背景条件就是应该是一位,非常会哄刘邦,很会讨刘邦欢心。并且会写歌舞,但是政治手段和才华谋略方面,很显然是远远不及吕雉的,因为吕雉婚嫁之前是养在深闺的大家小姐,可是戚夫人则更倾向于是一个舞姬,宠妾,被养在大院子里,大宅子里的妾室。


吕雉从刘邦还未发家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刘邦了,吕雉在这一路上虽然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同时也是积攒了非常多的人脉,跟刘邦这些打天下的老臣们关系也都不错。在加上在刘邦金戈铁马的过程当中,吕雉的吕家也是参与其中为刘邦打天下出了不少力,流过不少汗的。

但是反观戚夫人跟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是大业过半了,已经是快成功了,而且戚夫人也是没有什么亲戚帮助,朝中没有任何戚夫人家里这边的外戚,所以从政治权利方面来看,就算吕雉的手腕没这么狠,哪怕换一个人,只要智商别太低,戚夫人都没有跟人家斗的资本。


为什么说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刘邦呢?因为刘邦老谋深算,当初刘邦非常介意这个吕家在朝廷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刘邦早就有所担心,害怕自己死后吕家会独揽大权。况且刘邦觉得刘盈的性格太过于柔弱,太过于善良,跟自己的性格不太相像,所以刘邦就很想换个太子。

可惜一朝太子那怎么可能是说换就换的,哪怕是你自己家的江山,也不能如此儿戏太子之事啊,所以当刘邦表现出自己想要换太子的时候,紧接着换来的就是全朝上下的一直反对,很显然全朝的大臣是没有一个会同意的。但是不知道为何,刘邦的这个心意以及意图是被戚夫人知晓了的。


戚夫人一看刘邦有这么意愿,就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折腾,说什么就要使使劲,努努力。但是你要说这个时候戚姬蠢吧,倒也不算,但是真的是不太聪明。朝臣上下都不赞同刘邦废太子的事情,刘邦也不可能为了这个事明里暗里对吕家下黑手啊,结果导致最后这个事就这么搁置了,刘邦就直接撒手人寰了。

从这事件来看,戚夫人唯一的依靠于依仗,其实就是刘邦,戚夫人的成败其实全部都在于刘邦的心意。只可惜,吕雉跟随了刘邦这么多年,在记上吕家的这些位功臣,以及朝廷大臣们的心意,这些强大的压力之下,刘邦不可能为了戚夫人而孤注一掷,并且最初刘邦想要废太子,本身也不是为了戚夫人。


刘邦的废储之心并不坚定,开始想废,但是后来又优柔寡断,并且时间也不充裕。其实说白了,刘邦虽然有所忌讳,但是并没有对吕雉母子下狠心,如果刘邦当时说什么就要搬到吕家,说什么就要废掉刘盈,针对吕雉的话,帝王自有帝王的办法,结果刘邦的一个撒手人寰,直接到了戚夫人的梦想落空,同时还得罪了吕雉这个定时炸弹。

戚夫人虽然不蠢,但是她的这点聪明才智显然跟吕雉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不仅仅是才智,还有家庭背景。

吕雉的政治手段,以及笼络人心方面都非常的厉害,借助朝臣的舆论之力,打击打压刘邦的废储计划,给刘邦和戚夫人同时施加压力。


比如说吕雉跪谢周昌,刘邦在和几位大臣们商量这个废太子的事情,周昌对于刘邦的这个想法表现出了明确的反对,说一段结结巴巴的话,大致意思是,老臣的嘴不利索,说话磕磕巴巴的,但是老臣知道这个废太子的这个事情不是什么好主意,老臣肯定是不能够赞同的。

刘邦听了周昌的话之后只是欣然一笑,这个时候吕雉也是在外面听到了周昌的一席话,所以大臣们退下之后,吕雉身为皇后,跪谢周昌,并对周昌说,如果今天不是因为您的话,太子几乎就是保不住了。

吕雉这个人为了达到目的放得下身段,为了自己儿子可以抛开自己身份,求助于任何人,不仅是周昌,还有张良。吕雉曾让自己的哥哥吕泽,向张良求个主意,张亮说刘邦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能够把“商山四皓”四位高人给请出山,如果你们能想个办法,把这四个人给请出来,或许就能改变刘邦的想法。


为什么刘邦对这四个老人念念不忘呢,不单单只是因为这四位高人非常的厉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初刘邦曾经多次跪求这四位老人出山,但是人家就是不干,就是不答应,结果这个事就一直在刘邦心里算是个结。

结果后来在一次朝宴之上,刘邦真的就见到了刘盈身后跟着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问果真就是“商山四皓”,刘邦大喜,并问道,为什么我请了你们这么多年,你们都不肯出来,现在怎么跟着我的儿子了呢,四位老人赶忙谢罪,并说,陛下看不上读书人,我们是害怕才不敢出山的,现在的天子是个非常仁义的君子,天下人谁都希望能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才愿意一起出山,辅佐太子。

刘邦虽然之前一直觉得刘盈是个柔柔弱弱的儿子,并不是很勇猛,刚强,但是经过多方压力,以及这四位老人的一番话之后,开始对刘盈的态度做出了改变,之后也就不再想着要废储了。


其实,戚夫人根本就不算是什么历史悲剧,戚夫人就是个想使坏心眼,结果最后坏了自己,自食恶果的宫斗嫔妃,是她先想要整吕雉母子在先。如果当时戚夫人上位了,吕雉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去,成王败寇而已。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历史悲剧。

Flora

Flora

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胜了怎么都对。这不是一两句话讲的清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天时地利人和全不沾,政治斗争手段和经验不足与吕后抗衡,失势后不知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下场也可见了。

shadowcai

shadowca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