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个什么样的人?
rubybearbear
学成之后,玄奘决定归国传法。
当时的印度佛教,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五种,其中无种姓是最愚痴的一类,被认为是永远不能成佛。
玄奘向他的老师戒贤法师辞行时,曾说“无种姓不能成佛”恐怕不能被中国人接受,要求改为一切种姓皆能成佛。戒贤法师没允许他这么做,结果果然不被中国人接受。因为当时中国已经普遍接受了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观点。
玄奘法师带了很多佛教经典归国,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并在长安大雁塔开设译场译经。玄奘译经,以能忠实反映梵文原意为主。
彼岸等天黑
少年玄奘父母走的早,随长捷兄长寄居净土寺。玄奘幼时聪慧,很多东西过目不忘,相比今人很多记性很差,可知奘师的福报智慧了。玄奘年幼悟性高,经常读学悟经,喜拜师求教,经常开讲经文,很多同龄人都是他的粉丝。年幼就对很多经文有着独到、通俗易懂且透彻的理解,从小就看过这世间无数疾苦的玄奘,发心让世人离苦得乐,愿意自身背负这娑婆世界的所有人的业力。虽然千年后的我们仍在这娑婆世界飘飘荡荡,但并不妨碍他的伟大。众生的业力又岂是他一人能够背负的?但是如此发心一人,世界便多一分清静,如此发心且行,世界便离娑婆净土多近一分。行者玄奘1:乱世佛子|洛阳净土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自古以来,当地居民几乎没有人听过一人能独自走过莫贺延碛的,而玄奘无疑就是个奇迹,当然书里写的还是有些开挂的因素在的,不过我们也得承认玄奘强大的毅力、对信仰的坚定。在那样恶劣的气候,绝水,脚底变换的沙土,强烈日晒,昼夜温差,沙尘暴,海市蜃楼错误的引路,脚底磨泡,身体受伤,迷路,孤独,绝望......行者玄奘2万里孤征|脚下丈量的坚持,埋葬自己,重生佛性 从开始的章节“边城瓜州”到玄奘穿越莫贺延碛到玄奘抵达伊吾到高昌,到焉耆,路上险象环生,诱惑丛生。没有绝世的定力,累世的佛性断不能坚持下去,朝圣婆罗门国。行者玄奘2 万里孤征|再黑暗的深渊,阳光所至,阴霾顿消 行者玄奘2 万里孤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无法面对的莫贺延碛 女儿国在大雪山的深处,像个世外桃源之地。之所以都由女人当家,是因为这个国家觉得女人比较柔顺,可以少带来杀戮,能让国家世代平和。书中的女儿国盛产黄金,加之又是女儿国,很多人都对这个国家向往的同时起着不小的歹念。这让我想起了关于桃花源记的另一个传说,整个桃花源被屠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女儿国附近的马匪、国家、外道、邪教无不想要侵占这个国度。玄奘被“雪山灵主”祸害之后,机缘巧合下被女儿国的大将军所救,开启了保护女儿国之路。和女儿国国王迦弥罗一起开启了逃命的故事,整个故事不想太多去讲。行者玄奘3西域雪山|世间太多的烦恼妄想,我们如何去面对? 行者玄奘3西域雪山|女儿国情劫:人世间的情爱大多都是交易 在看行者玄奘4草原佛迹时,仿佛湖主自己也随之西行越雪山,踏草原,步荒野,驰银踪,磨人性。至孤城,剖黄土,心沙界,受火行,明正法,惊峡谷,蹑铁门关,入棋局,王舍城,道侣行,立雪山,冻死骨,观圣物,布道场,观佛骨,勘石窟,百尺卧佛,涉葱岭,迷黑岭,汉伽蓝,辩经法,山沧海,佛光影,心世界,落世尘......行者玄奘4草原佛迹|世间的温暖,未必不是对严寒的一种宽恕 行者玄奘4草原佛迹|人痛苦,因有选择;欲望重,乃不住当下 在大乘之神里最有趣的是关于大小乘的论道,而此中幽微值得深思。当玄奘声誉在那烂陀寺达到最高,之后毅然拒绝那烂陀寺的挽留,开始游学五印,其中只身一人经历多少孤苦磨难,最终在整个五印取得辉煌成就、空前地位,而奘并未沉迷其中,最后决然东归。其中,游学五印经历的种种奇闻异事,在曲女城进行的一场场辩论。这些情节写的栩栩如生,好像在千年之后的时空里玄奘依然存在。行者玄奘6:大乘之神|世界是一场大梦,佛不东来,我便西去
泓颖
不仅是个和尚 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和尚
H.Z.Z.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他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一人西行五万里达印度
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世界和平使者。他以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李梓奇
继法显之后,西行求法者不绝于途,至唐代而达巅峰时期。据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从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到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仅40余年的时间里,就有40余位唐朝僧人去印度取经。而义净的统计肯定是不完全的。在641年之前和691年之后,隋唐五代去西天求法的僧人尚多,如著名者玄奘、慧日、含光、悟空、智宣等,都不在此数之内。
三藏法师玄奘是唐代求法运动的最伟大代表。他是河南偃师人,俗姓陈,自幼聪敏,少年出家。起初,他随二兄长捷居住于洛阳净土寺,后来又经长安到成都,于空慧寺受具足戒。当时天下战乱,成都生活相对安定,但玄奘为求学,不顾长捷的劝阻,毅然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他一路上边学习边说法,绕了个大圈子,又北上长安。在长安时,他已经很有名,被誉为“佛门的千里驹”。但当时的佛界有许多问题争论不休,为了搞清这些问题,玄奘决心效法法显去西天取经。那时,唐王朝建立不久,西部边陲很不安宁,朝廷不许私自西行。玄奘置朝廷禁令于不顾,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混在难民的队伍中出了长安。一路西行,来到凉州。又在僧俗众人的帮助下,躲过凉州督都李大亮的追捕,沿河西走廊西行。他在经过玉门关外的800里沙漠时,因迷失方向和缺水而险些死亡。幸亏老马识途,将他带到有水的地方。然后,他经伊吾来到高昌国(今吐鲁番一带)。高昌王非常器重玄奘,强迫他留在高昌。玄奘则以绝食表示自己西行的决心。高昌王无奈,同玄奘结为兄弟,并资助他西行。有了高昌王的帮助,他带领一些人马顺利通过焉耆、龟兹等地,又翻越了雪山天险,辗转进入印度。在印度期间,他一面巡礼圣迹,一面讲经学法,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住学五年,又周游五印度①,遍览名胜,广求高师。饱学之后,重返那烂陀,升坛开讲,名震五天竺。这时,印度的一些国王都知道支那来了一位高僧,纷纷发出邀请。
于是,他拜别了那烂陀寺的老师戒贤法师和诸位同学,先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邦一带)传法,继而又应邀来到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季一带),参加戒日王特地为他举行的大法会。法会上,玄奘与各派人物辩论,没遇到对手。遂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为“解脱天”。玄奘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在戒日王的一再挽留下,他仍然要返回祖国。戒日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为他提供了回国的各种便利。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携佛经657部、佛像若干躯,载誉回抵长安。此前,在于阗时已经向朝廷报告了他回国的消息,所以在他到达长安这天,长安城及郊区的官员、百姓都出来迎接这位高僧,真可谓万人空巷,观者如云。当时唐太宗在洛阳,很快就接见了玄奘。皇帝很佩服玄奘,对他在西域的见闻很感兴趣。次年,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上呈皇帝。书中,他以惊人的记忆力详细地记叙了西域138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语言、文字等情况,为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玄奘还在朝廷的支持下办起了规模巨大的译经场,倾其后半生的精力,译出佛经74部,1335卷。
玄奘是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伟人。季羡林先生对他的功绩作了全面评价,并归纳为六句话:“他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佛教唯心主义理论家,不畏艰险的旅行者,卓越的翻译大师,舍生求法的典型,中印友好的化身。”(大唐西域记校注·序)的确,玄奘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在玄奘之后,还有许多中国僧人到印度去取经学习,其中最著名是在玄奘取经70年后到印度的义净。义净回国后写了两部书,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这两部书对我们了解当时西域求法的盛况、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情况以及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都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唐代求法运动的高涨,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并使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融合加快了速度。佛教禅宗的出现,标志着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已经完成。在经过长期痛苦的文化整合以后,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而深入人心,从而在人生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这一时期印度各地来华的僧人,有达摩笈多、波罗颇迦罗蜜多罗、那提三藏、若那跋陀罗、佛陀多罗、佛陀波利、尊法、无极高、地婆诃罗、慧智、阿你真那、菩提流志、极量、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利涉、智慧、牟尼室利、莲华、释天竺、般若、钵怛罗。其中,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影响较大。他们在开元年间来唐,很受皇帝和重臣的优渥,翻译了大批佛教密宗经典,对密宗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陆怡如
《西游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剧中的唐僧更是为广大群众熟识,唐僧的原型是玄奘法师,那么玄奘法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偷渡者吗?
玄奘在家中排行第四,其家庭是官宦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孝经》等儒家典籍,13岁入洛阳----净土寺-----出家开始学习佛家典籍,曾学习6年之久。
当时由于战乱离开洛阳奔赴四川学习,再次学习5,6年之久,后来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加深了自己对佛法的认知。
由于少年和青年的游学经历,玄奘通过学习深感古籍翻译不善,理论问题等各家都有不同的见解,当时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奘思考解决的问题。于是玄奘产生去印度求学的念头。
通过对玄奘青少年时期的表现可以看出,玄奘是一个刻苦学习,钻研佛法的学霸。
后来玄奘上表,奏皇帝允许西行求法,但是唐太宗并没有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这一年玄奘29岁。
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如果没有得到批准私自离开大唐的国土,可是犯法的罪责,但是玄奘为了心中的信念,依然走上了西行的道路。从这可以看出玄奘意志坚定,有胆识有气魄。
如果你说玄奘是偷渡出去的,这话其实也不假,毕竟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
在西行期间玄奘曾在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
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在后来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通过此可以看出玄奘不但喜欢钻研理论上的知识更加注重实践。
在玄奘42岁那一年,戒日王与玄奘会晤,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当时18个国家,3000多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2000人的外道学者参加,不论任何问题,没有一人能难住玄奘法师。
可见玄奘当时的学识已经达到了无人的境界,
后来戒日王邀请玄奘参加了5年一次,历时75的无遮大会,自此玄奘开始回国。
miniascape
唐玄奘原名叫陈炜,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出家和尚。
他的事迹确实像《西游记》里所写的一般,曾历经千辛万苦前往西方求取真经,但又不同于唐僧,唐玄奘他不仅不是李世民的御弟,也没有所谓的通关文牒。
(唐玄奘)
唐玄奘13岁时就已经出家为僧了,他的求学之心很强,到处拜师学习,后来终于精通了各种佛教经典,被世人称之为三藏法师。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三藏包括:律藏、经藏、论藏。后来他渐渐的发现唐朝当时所传的经书里有很多错误,于是他便决定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当时称之为天竺)去学习佛经,并把正宗的佛经带入大唐。
当时的唐玄奘能有如此想法,我只能说他是一个有大抱负的人,有一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感觉,当然空有抱负可不行,还必须要有行动。
唐玄奘的取经之路其实唐玄奘算是“偷渡”出长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时的唐朝经常受到突厥的侵扰,局势比较混乱,唐朝政府明令禁止出国。
此事正逢唐玄奘想要西行天竺求取真经,于是他便向朝廷上书要求出国,但是被李世民拒绝了。
后来长安城开始闹起了饥荒,朝廷为了杜绝百姓有被饿死的现象,同意了僧侣可以外出就食,于是唐玄奘便想趁着这次机会出国,他离开长安后来到了边塞重镇凉州,唐玄奘刚要出凉州便被守城将士叫住了,不允许他出去,幸运的是他在凉州得到了当地高僧的帮助,最终还是偷偷出了凉州。
(唐玄奘剧照)
话说唐玄奘出了凉州之后,他来到了瓜州。但是他刚到瓜州,那来自大唐的通缉令也到了,瓜州的县令抓到唐玄奘后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便把唐玄奘偷偷放了。
出了瓜州后,唐玄奘在西行的路上结识了一个西域人,正好和他顺路,于是便请了这西域人做向导,但没想到他俩一到玉门关,那西域人偷偷抛下唐玄奘跑了,于是唐玄奘只能继续一个人上路了。
后来,他一个人进入了漫无边际的大沙漠,不出意外的他迷路了,在慌乱之中又打翻了仅剩的水壶。
没办法,为了不被渴死的唐玄奘只能继续赶路,几天后他昏倒在了沙漠之中,幸运的是当时已经离绿洲不远了,后来他被冷风吹醒后找到了水源,最后终于走出了沙漠,来到了高昌国。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超长的步行距离唐玄奘一路上采用的都是步行的方式,一路从长安走到了天竺,根据中央台玄奘之路的说法是他走了2.5万公里,整整比红军长征还多了一倍。
这么长的距离一路上风吹雨打的,要说辛苦是肯定的,但是他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这些磨难还真的阻挡不了他。
(唐玄奘雕塑)
唐玄奘到天竺之后,他到了天竺摩揭陀国的大寺院之中跟了一个高僧学习,在之后的五年里,他把那里的经文全部学会了。
后摩揭陀国的国王听到唐玄奘的事迹之后,他专门为唐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演讲会,当时天竺的所有高僧都来参加了,会议举行了有18天之久,大家也十分佩服唐玄奘在台上的精彩演讲,没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
总结公元645年,他带着来自天竺的600多部佛经回到了大唐长安。
那如果真的要说唐玄奘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话。
我觉得他是一个勤奋好学、有大抱负、坚持不懈和吃苦耐劳的人,而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少之又少。
他不仅在佛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旦哥姬
13岁那年玄奘正式出家,出家以后的玄奘在佛学造诣上一日千里。到20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名满天下,被公认为是古来少有的稀世之才。随着学问的日益精进,玄奘法师的困惑也就越来越多,比如说关于法相的种种说法,比如说心性和佛性的诸多的争论等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这些困惑的日益增加,玄奘终于感到,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亲自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看一下。
西行之路漫长而艰险。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坎坷,玄奘终于到了印度,在这个地方,他刻苦学习,勇猛精进,很快就在印度的佛教界脱颖而出。
在印度求学多年以后啊,玄奘就带着大量的真经,也就是梵文经典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虽说当初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到印度取经,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许可,但如今载誉而归,唐太宗也就既往不咎了。玄奘受到的礼遇是盛况空前。在他回到京师的最初几天,整个长安,不论是农工商全都废业庆贺,而后唐太宗亲自接见和他彻夜长谈。
在此后的岁月里啊,玄奘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佛经翻译事业。由于早年经历了风霜之苦太多,也由于忘我的翻译工作,玄奘的身体病痛日多,在他65岁那年玄奘恬然圆寂,结束了他在尘世的生命,所以呀有关唐僧父亲被杀,自己满月抛江,后来为父亲报仇等等这些故事,都是后世人为了故事好看而编造出来的。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琳琅智库头条号!
田双
玄奘法师对于中国人来讲都不陌生,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让这位唐代高僧家喻户晓。
玄奘法师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日夜。
人们习惯上也称呼他唐三藏,这个“三藏”并不是他的专有名字。通俗的说,佛教经典教材分为经、律、论三部分,合称三藏。其中“经”是根本教义,“律”是戒规威仪,“论”是阐明经义。全部通晓经律论的僧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他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法相宗”的创立者,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梵文经书,朝廷特意修建了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用作翻译经书和收藏经书的地方。以至于后来印度梵文经书失传,再从中国所藏去反译。
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旅行大咖”!「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这部书是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可惜后来辩机与太宗之女高阳公主私通,被举报,而斩首。
玄奘法师圆寂后,最初朝廷将其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五年后,唐高宗为之改葬今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修舍利塔和寺院。数十年后,唐肃宗又为法师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寺院也被称为“兴教寺”。唐穆宗时,昙景法师主持兴教寺历史上第一次塔寺修葺。唐文宗时再次修缮。
偷偷忘了
玄奘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里的人物之一
玄奘在我心里是一个属于我男神的存在,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从十三岁起当了和尚,钻研佛经,德行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一路上收了3个徒弟,降妖除魔,危机重重,多次被抓,但他最后都化险办夷。最后到达了目的地――西方天竺的大雷音寺,拜见了如来佛祖,佛祖给他们四个人分别安排了职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玄奘用她自己的事例证明了只要多一份善良,就少一份邪恶。
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坚定的意志,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ywn
被古印度大乘佛法僧众誉为“大乘天”
被古印度小乘佛法僧众誉为“解脱天”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
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蓝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
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
看了其他几位答友的回答,觉得已经很全了,所以挑出重点再回答一下。玄奘法师的功绩很多,尤其是在佛法方面,但在其他诸如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等等方面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
April爱独行
名著《西游记》中,角色唐僧就是以玄奘为原型创作的。不过小说与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有很大差异。玄奘此次西行没有唐太宗的通关文书,而是以一个偷渡者的身份出国的。当时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内部统治不稳,外又有突厥犯境,所以就只能以守为攻。为此严厉限制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因此玄奘第一次申请出境,遭到官府拒绝,之后的申请也屡屡碰壁。
玄奘并没有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他选择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偷渡,此后,他一直等待偷渡时机。皇天不负有心人,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河南、甘肃一带发生严重的饥荒,许多地方因自然灾害颗粒无收。灾民纷纷涌进首都长安和不少城镇。朝廷允许灾民易地就食,玄奘就趁此机会偷偷离开长安。
一路西上,玄奘自己挑着担,没人给牵马,困难重重倒是不假。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大唐下达了追捕令。此时的玄奘已经是个明星人物了,朝廷很快获悉玄奘企图偷越国境的消息。他刚刚到达京州(甘肃武威),一道紧急公文就由长安发到凉州,命令凉州都督李大亮扣留玄奘,并将他遣送回长安。但是消息被人泄露,玄奘在当地一个热心的僧人协助下,日夜不停地逃出凉州关口,走向瓜州。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不仅热情款待玄奘,还主动帮他打听去天竺的路线。就在这时,追捕玄奘的公文到达瓜州,独孤达不敢挽留玄奘。玄奘焦虑万分,西域向导石盘陀表示愿意护送他到边界,于是二人连夜出发了。但是石盘陀说话不算数,中途脚底抹油溜了。要渡过疏勒河和玉门关,沿途有5座烽火台,守卫的唐军对出入边境的人检查严格,玄奘想连闯5座烽火台难如登天。成就大事的人少了运气是不行的,守卫烽火台的武官也是佛教徒,对玄奘好生款待,并关照各烽火台为他放行。由此玄奘顺利越过大唐边境。
艰苦仍旧继续,偷渡成功之后,孤身一人的玄奘进入了渺无人烟的莫贺延碛——甘肃安西与新疆哈密之间广达800里的戈壁滩,这是比沙漠还要荒凉的石质戈壁滩。夜晚的戈壁滩,更是恐怖,磷火四处游动,忽明忽灭,如同游走的幽灵。而最大的困难是缺水。可是他当初立过誓言: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
经过数日的绝处逢生,他来到了高昌国附近,高昌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送给他大批的出行用具以及护送人员,还给玄奘即将经过的24个国家的国王一一写信,请他们给玄奘提供方便。于是玄奘一行人踏过火焰山绝尘而去。
在漫长的旅途中,玄奘经过了有丰美水草的阿耆尼国的绿洲,地形崎岖的穆素尔岭的冰峰,绵延四百里山色的大清池塘,接着到了素叶城(即碎叶城)。一路之上尝尽酸甜苦辣,人员死伤一半有余。众人历经一年之久,终于到达了天竺。
到了天竺以后,玄奘在那烂陀寺潜心学习佛法,之后又游历了附近十多个小国,去了当地的各大佛教名寺学习佛法。经过了十几年的游学,他对于大乘佛法的理解已经非常透彻,在著名的那烂陀寺中,僧人与他辩论佛法,无人辩得过玄奘。玄奘学成之后准备回到大唐,天竺国王诚心诚意挽留玄奘,但玄奘去意已决。公元641年回国时,他已经是全天竺学问最高的佛学高僧。
回国之后,唐朝王室对他表示欢迎,唐太宗亲自接见了他,劝他还俗,并且许诺他高官厚禄。玄奘却不为所动,此次回国他带回大量佛经,执意要做翻译工作,唐太宗拿他没办法,便把他安置在大慈恩寺担任寺院住持,与此同时负责翻译经书。为了帮助玄奘,唐太宗下诏书,调集全国著名的僧人协助玄奘译经,玄奘一边翻译经书一边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对西域的风土人情作了十分详细的介绍,至今仍是我们研究西域文化的重要文献。
乱跑的猫
是有这个人的,不过与西游记中写的不一样。一般称为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honghaier
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指的就是玄奘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