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民间的流行文化是什么?就是说,民间喜欢玩什么?
豆芽
斗草。
斗草起源于何时何地已经无所可考,书籍资料中最早的时间是西汉,明朝罗颀的物原中有云:“始于汉武”。
据说斗草的诞生与中医药学有关,远古时期,人们生活单调,便在闲暇时光用斗虫、斗草、都收等来消遣娱乐。
到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中医药学形成后,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成群结队地到郊外采药,回来后把艾草插在门上进行消解暑热,祛除毒物和疫病,并渐渐地形成风俗习惯。
收获之余,人们便就会经常举行斗草比赛,方式主要有对花名,比赛草的种类与多寡;儿童之间则将草的叶柄相交,然后像拔河一样相互拽拉,谁的草断谁输。
斗草诞生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这几个时代的发展与演变,早已脱离原来的内涵,成为一种主要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
这个时期的斗草主要分为“武斗”和“文斗”两种。
“武斗”就是参赛的双方各自采摘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的形状,两方各自用力拉扯,比赛双方的力气和草的韧性强弱。在比赛过程中,如果一方的草断了则比赛结束,草没有断的那一方胜,草断的那一方则输。
“文斗”就是对花草名,主要是女孩子玩。比赛的时候,女孩子们才来百草,用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种类多,对仗水平高,并且能坚持到最后,谁便就是胜者。
所以,相比较于“武斗”,“文斗”更需要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学修养。《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就有描写女孩子“文斗”的场景。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
与前面的朝代相比,宋朝的斗草之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端午节,人们在春社和清明时节也要斗上一斗。北宋词人晏殊还为此写过词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相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可见当时斗草是非常兴盛的,在草长莺飞的春日里,到处都是斗草的人们。现在春天已经来了,是否有人也有点蠢蠢欲动,想要斗斗草。无奈现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未退去,如果斗草必然要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所以还是不玩为妙。
卡卡mickey
看了清明上河图,后你就明白,在歌舞升平的青楼,红楼看似一片鸟歌雁舞,的极乐世界,而贫民的生话到了落草为非,饥穷交破,那替天行道的一道风景,在内外交困中大宋灭亡,小朝庭在江南度日如年的大幕落下。
gesby
宋人幸福,文化生活异常丰富。
宋人所写的《东京梦华录》里有言:“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萧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奢侈则长人精神。”其间可一窥繁华的商业气息,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宋代人会玩,相比较我们现代人K歌聚会泡吧,宋人也不相上下呢。踢球(蹴鞠)、打高尔夫(捶丸)、斗蟋蟀、打马球、看相扑、射弩、斗茶、商谜(猜谜语)、下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总能找到一款合适的消遣。从赵丽颖旧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上可见一斑了。
宋人的足球蹴鞠就像九十年代风迷的呼啦圈一样。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很热衷。
每至元宵节和清明节,宋人就开始了各种级别的蹴鞠大赛。不管是勾栏之地还是酒肆茶馆,都会组织蹴鞠表演来吸引客源。
蹴鞠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白打、一种是筑球。白打是观赏性和表演性质的,难度系数越高得分就越高。而筑球像我们现在的足球比赛,是对抗性的,以进球多少定胜负。
宋时蹴鞠所用的球跟现在的足球也比较相像,蹴鞠也有各种蹴鞠协会,要拜师学艺,当时学蹴鞠还是挺吃香。
蹴鞠
捶丸就跟现在的高尔夫球类似。捶丸的球,木制的。也有陶球、石球等。球棒由笔直的棒柄和弯曲的棒头组成,棒头用牛皮裹住。
捶丸也是全民运动。普通人玩捶玩规则少一些,所用的球棒也没那么讲究。
贵族打捶丸就讲究得多了,首先要选择一片有高低起伏、有草皮覆盖、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地。
玩的时候规矩也多:“捶丸之式,先习家风,后学体面。折旋中矩,周旋中规。失利不嗔,得隽不逞。若喜怒见面,利口伤人,君子不与也。”
捶丸
马球是宋朝的一项贵族运动。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徽宗、宋孝宗,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
马球不仅非常考验骑马的技术,对场地要求也很高。韩愈的诗里写道“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就是讲打马球的球场,必须非常的宽敞和平坦,三面围着矮墙,一面要建有观礼台。
《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一场精彩的马球表演,“先设彩结小球门于殿前。有花装男子百余人,皆裹角子后拳曲花幞头,半着红半着青锦袄子,义栏束带丝鞋,各跨雕鞍花韀驴子,分为两队。各有朋头一名,各执彩画球杖,谓之小打…… 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妍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通过这段描述,可以看到对参赛人数、华美的球服以及球赛过程的重现。马球
点茶、焚香、绘画、花艺,是当时贵族的日常爱好。
斗茶的技艺复杂多变,讲究的喝法是点茶。点茶就是将茶放到茶碗内注入热水,接着用茶匙或者茶筅搅拌后饮用。手法高明的人可以在茶汤里搅出各种图案花色,点茶的这种手法,也被做为一种表演技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宋朝人夜生活丰富。花市灯如昼,宝马雕车,华服夜酒,笙歌艳舞,想想宋人也活得潇洒。
宋朝人有钱,真会玩儿宋真宗的宰相王旦:“京城资产,百万(贯)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宋人早上吃早茶,遛个狗,泡壶茶,踢下球、溜个鸟,顺带插个花、骑下马。
《清明上河图》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汴京的异常繁华,宋朝人民生活得多姿多彩,商贾贸易,欣欣向荣。宋人还是比较会玩儿。
李小柔
宋朝流行蹴鞠,先从民间流行而后影响到宫廷,成为无论贵族阶层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喜欢的全民运动
说起蹴鞠来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水浒传》中的高俅,高俅就是通过蹴鞠从一个混迹街头的混子一步步成为皇帝宋徽宗眼前的红人,高居殿帅府太尉之职,实现了从草根到高居朝堂之上的华丽逆袭,真可谓是人生赢家。从中也可以看出蹴鞠这项运动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蹴鞠是什么运动呢?我们可以理解为足球的雏形,也就是说我国从北宋就流行踢足球了,可见足球文化在我国是源远流长,深受大众的欢迎。直到今天足球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全世界无论何种肤色种族的人都热爱足球,球迷数量可以用亿来做单位。我觉得足球运动如今在世界蓬勃发展,抛开人品不说,高俅应该是为推广这项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如同蔡京的书法堪称一流但因其人品太差人们都不屑于收藏其字画一样,高俅在足球领做出的世界性贡献,人们也是刻意淡化了。
高俅,世界足球运动的开山鼻祖高俅这个人,出身于街头帮闲,也没什么文化,肯定是不合格的朝廷大员。他作为世界足球运动的开山鼻祖,完全是因为他高超的球技来取悦于宋徽宗。高俅踢球是有绝技在身的,那就是“鸳鸯拐”。当时宋徽宗还未登基,那时候他还是端王,有一次他组织了一场足球赛跟一群小黄门进行比赛,高俅是观众站在一边观看。
一个小黄门大脚开出,足球直奔端王而来,端王没有接住,这时候高俅一记“鸳鸯拐”将球踢给了端王。端王大喜,于是乎高俅的命运从此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端王当了皇帝就是宋徽宗,于是便抬举高俅当了殿帅府太尉。没想到高俅这个大奸臣竟然因为踢球发迹。
因为高俅是世界上第一个足球巨星,中国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世界足球的发源地。关于这一点有事实确凿的证据,2004年初,国际足球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看来高俅曾在蒲松龄老先生的故乡淄博举办过多场大型的足球赛事。
假如高俅在阴曹地府知道现在中国足球的水平竟然如此不堪的话,不得气得这老家伙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maoji
[楔子]
我是水刃木向东,关注我看中国最有趣文化历史。好了,言归正传。说起宋朝民间的流行文化首推“斗茶”。关于宋代斗茶文化倒是什么,如何分出胜负,斗茶过程中都有什么节目,听我一一道来。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我们要先看茶汤是否鲜白,如果是纯白就胜出。如果是青白、灰白就输了。
工序
斗茶分为碾茶,煮茶,点茶等几道工序。
斗茶令
古人斗茶还会行斗茶令,和行饮酒令差不多。词人李清照便是斗茶令中的佼佼者。
[结语]
斗茶在宋代人的生活中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拜托俗世生活的必备娱乐活动已经变成了一种全民流行文化。
frannie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洎水蓝,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历史上唐宋时期是文化昌盛的时期,民间流行的娱乐文化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蹴鞠,投壶,打马球,荡秋千,踢毽子,放风筝,斗宠物等。
娱乐文化不是起源于唐宋,只能说这些文化在唐宋时期流行。宋朝更为流行。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就有投壶和打马球的娱乐运动。《水浒传》里高俅因为蹴鞠踢的好,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诗人的笔下,荡秋千,踢毽子,放风筝,比比皆是。
蹴鞠蹴鞠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活动,起源于十几万年前石球,石球在古代是一种狩猎工具。战时期就成了民间的一项娱乐项目。西汉就很盛行。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
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表演,比赛,和军中练兵的项目。
蹴鞠是一项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是我国足球的鼻祖,娱乐性很强,在宋朝深受人们的喜爱,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
最早记载蹴鞠的是史记.苏秦列传“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蹴鞠并不是一种实心的球,你要是这么认为,宋朝人就会笑掉大牙,蹴鞠是一种空心的皮球,象现在的足球,“鞠”的意思就是皮制的球。
宋朝人告诉我们“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亦谓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
其实,在唐朝蹴鞠并不是圆形的,它是由八块皮缝合而成的,不是很圆。一直到了宋朝,才用十二瓣硝过的软牛皮来缝合,这样记载“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圆象天。香胞一套,子母合气归其中”;“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密砌缝成,不露线角”,“碎凑十分圆”。
几何学告诉我们,十二个五边形正好可以构成一个球形体。这样缝制出来的皮鞠便非常圆了。
山东临淄足球博物馆曾展出宋朝蹴鞠复原品,有人不相信宋朝人能够制作这么圆的空心皮球,但是太祖蹴鞠图画出的蹴鞠,形状就跟现代足球差
不多。
蹴鞠的玩法有两种,一种叫“蹴球;一种叫“筑球”。蹴球,也叫“白打”,不设球门,两个球队分别派出同样数目的球员(从一人到十人均可),在场中轮流表演,以头、肩、背、膝、脚等身体部位顶球(绝对不允许用手),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而球不落地。由裁判分别打分,以技高一筹者胜。显然,“白打”强调的是技巧性与观赏性,有点类似于花样足球。
另一种玩法是“筑球”,更强调对抗性。球场中间会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以彩带结网,只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叫做“风流眼”。
比赛双方分别派出十二人(或者十六人),穿不同颜色的球衣(如北宋的“皇家足球队”,左军着红锦袄,右军着青锦衣),立于球门两边,组成“左右军”对垒。
左军与右军均设“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就如现代足球比赛中也有前锋、前腰、后腰、后卫、守门员等分工。每个球员按照自己的角色,站立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任务。每场比赛还设有“都部署校正”、“社司”,即正副裁判员。
比赛开始,左右军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哪一方先发球。不管哪方先发球,球都由“球头”开出,传给“跷球”,然后按规则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之间传球,传球过程中,手不准触球,球不得落地,最后又传回“球头”,由“球头”射门,即将球射过“风流眼”。如果球触网弹回,只要不落地,本队球员可以将球接住,继续传球、射门。
球射过“风流眼”,对方接球,也是按规定的传球路线完成传球,再传给“球头”射门。直到球落地为一筹,以进球多寡定胜负。双方事前会商定一场赛事比赛若干筹。
比赛结束后,双方球员互相作揖,以示礼仪。得胜一方,可获得银碗、锦锻。而输掉一方的“球头”,则要接受惩罚:用白粉抹面,并接受鞭打。
投壶宋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积极提倡游戏享乐,投壶也是宋人深受其喜爱的游戏形式之一。
投壶是古代宴饮时的种助酒游戏。 说白了就是以箭投壶。壶口小肚大,在壶中装些小豆,大概是固定壶的平衡吧。;箭矢一般用柘木或棘枝削制而成 ,削矢杆时留着树皮和刺,为的是不要太过于光滑,使其投入壶中不易被弹出来。
矢的长度以“扶”为单位计算,古代以四指宽为一扶,合汉制四寸。矢按长短不同分为三种:五扶,七扶,九扶,分别折合二尺、二尺八寸和三尺六寸。
投壶一般在室内,堂中或庭院。
投壶一般距投射者二矢半的距离,根据地方的大小,也可以随意调整。
在院中举行。用九扶矢,壶放在距离坐席九尺处;在堂上投壶,用七扶矢,壶放在距离坐席的七尺处;在室内用五尺扶,距席者五尺处。
投壶时,先由主人奉矢,司射(相当于酒监)奉中(装计数筹码的器皿),派人拿着壶,到宾客前,请求宾客做投壶,宾主拜揖行礼,再三客气,宾主相继进入朝南之席,司射放好壶、中、算(记胜负用的筹码,长一尺二寸),宣布投壶的规则。
其规则随意而定,主要有:必须将箭矢的端首投入壶内才算投中,若矢尾先人壶,作废;宾主依次投矢,抢先或连投者,即使投中也按犯规处理,不予计分;投中多者为胜,可罚负者饮酒。
投壶原来是士大夫之间的游戏,后来民间也成了风气。
马球马球( 古称 “击鞠”、“击球”) 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 相传唐初时从波斯传入。在整个唐朝时期盛行,也成为诗人吟诗作赋的对象,打马球在韩愈笔下是“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在张健封的打球歌里是“杖移鬃底拂尾后,星从月下流中场”。
打马球就是骑马打球,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明兰就有一场打马球的戏,想必大家都看过。
荡秋千荡秋千是我国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在宋朝也非常流行。秋千起源于上古时代,原始的千秋是我们的祖先在采摘野果和翻山跨澗时,通过树藤的摆动逾越障碍的一种方法,后来演变成了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
据《艺文类聚》引述古籍记载,“秋千”本来是北方山戎的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荡秋千游戏,用以锻炼身体的灵巧性。齐桓公打败山戎后,这项游戏随即传入了中原。北方寒冷,为结实起见,秋千的绳索多用兽皮制成,因此“秋千”的繁体字写作“鞦韆”,偏旁都是“革”。
关于“秋千”一词的来历,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的序中写道:“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高无际的意思是说“秋千”一词乃是“千秋”的转写,后宫中为汉武帝祝千秋之寿,有荡秋千这项游戏,后来就干脆用“秋千”来称呼了。
五代时期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也写道:“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荡秋千的习俗流传很广,杜甫有诗“万里秋千习俗同”。
北宋时荡秋千荡出了新的花样,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
“水秋千”非常类似今天的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踢毽子踢毽子也是一项比较古老和民间健身运动。一直到现在这种娱乐健身运动还久盛不衰,经常在各大城市的广场,或早晨,或晚上见三五个人围在一起踢毽子。
踢毽子时,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效地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踢毽子可以健脑,并能锻炼精神高度集中,增强反应能力。踢毽子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很大的娱乐性,不必与人争抢冲撞,运动量可随意控制,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它的优越性是其它体育活动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理想选择。
踢毽子是我国民间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在古代,它是所谓“杂伎”、“杂戏”、“博戏”、“百戏”的一种。毽子,古籍里又写作鞬子、蹀子。
宋朝的集市上就有专门买毽子的专卖店,可见宋时踢毽子也像现在一样是一种风尚。踢毽子的人很多。
毽子分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圆形的铅、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毛。
燕京岁时记上说:“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我们小时候踢的毽子是用嘛扎铜钱做成的。
毽子的踢法很多,阮葵生茶余客话“踢毽”条说:“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
宋时,踢毽子更加风行,技巧也更高超。《事物纪原》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
由此可以看到踢毽子有边跑边踢之法,不光用脚踢,还要用膝、腹、头耍弄毽子,“耸膝”、“突肚”、“佛顶珠”就是这种踢法。
踢毽子的历史很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并无确切记载。古代的名物考据家认为踢毽子源于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称踢毽子为“蹴鞠之遗事也”。
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纠结为之”(初学记),与毽羽类同,且也是“抛足之戏具”,所以鞠与毽还的确有点血缘关系。据文物家考证,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断,踢毽子最晚也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
到了南北朝,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巧妙地踢毽子了。唐代释道宣《高僧传》记载:“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喧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卷二习禅·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见脚上功夫。踢毽子甚至影响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也曾把踢毽子作为一项练武的辅助功。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城乡有踢毽子的风俗,以至成为年节岁时的活动。如清代北京人踢毽子多在秋冬之季,以此为“天寒时消遣之一法”。每当杨柳凋零,天气寒冷的时候,踢毽子就热闹起来了。
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乡”的美誉,旧时,几乎家家有毽,人人会踢。一到新年,人们结伴成群,上街踢毽,一时飞舞的毽子象彩蝶纷飞,好像春天已经来了。
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
宋朝有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不能一一枚举。优秀的民间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乐趣和健康。传承古老的民间文化对丰富我们文化娱乐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后来者菲菲
陶真,一种说唱伎艺。
Swift
蹴鞠,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这项运动,曲在宋朝时期得到空前盛行。
LG森林浴
人们都说大唐盛世,但实际上宋朝也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唐朝国力强盛,但百姓并不生活多富有,而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其实是宋朝。
宋朝的老百姓衣食富足,吃穿不愁,生活滋润,有大量的文献和诗词记载宋朝百姓的生活安逸。
玩之前先要吃饱,休沐日的清晨,有点小钱的百姓用马毛做的牙刷洗漱完毕,就可以去街上吃早茶了,普通人家不用开灶,花一点点钱就可以在街上吃到灌肺、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可以跟我们现在的广东早茶媲美。
早餐过后,你就可以开始运动了,宋朝时期流行蹴鞠和捶丸,类似与现在的足球和高尔夫。蹴鞠唐朝也很流行,只是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捶丸就类似于唐朝的马球的简易版。
玩了一上午体育运动,下午就是文化人儿了。听歌、喝茶、逛园子,百姓可以在宋朝的娱乐场所瓦舍勾栏听说书、小唱、杂剧、看杂技、皮影、舞蹈,还可以找个茶馆喝喝茶,聊聊天,生活好不惬意。
宋朝比唐朝好的是没有宵禁,百姓有着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没有了宵禁,夜市、早市接踵而至,小商品多,小吃更多,各色面食和糕点,沿着大街一路逛过去,可以一路走一路吃。
不想出去吃饭?也有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可以直接将酒菜送上门。事实上,宋朝的城市居民不怎么在家自己做饭,要么下馆子要么叫外卖。
说来说去,如果真穿越到古代,还是宋朝最好。
ranjiahui
宋朝的流行文化是宋词。有“凡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
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宋朝的文学作品在北宋初期禀承了晚唐风格,用词浮艳,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随着王禹偁关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学,文学作家开始注重儒家说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欧阳修带起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文人才以平实的语言来创作,加上内容多反映生活时弊,雅俗共赏,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当时的各种文体,互相影响,有破有立,而且派别林立,题材众多,并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文坛有长足的发展。话本小说与戏曲就在这个时期不断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后,文人多以作品抒发爱国情怀。可是南宋末期出现因循风气,结束了宋朝文学的发展道路。[9][10]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宋词
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它承袭汉魏乐府,受到外来音乐影响,是一种既可合乐歌唱又有独特体制的诗歌体。词本来可以配合音乐,譬如苏轼的《东坡乐府》、姜夔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柳永词集《乐章集》、黄山谷的山谷琴趣外编。词的产生不迟于唐代。唐代的音乐分为雅乐、清乐、宴乐。雅乐是指《诗经》所配的音乐,先有诗才有音乐。清乐则是六朝乐府诗所配的音乐。宴乐则从西域传入中国,以琵琶四弦的二十八调为主,表达力强,词就是配合宴乐来创作。到了宋代,词人便根据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求填上歌词。
自从中唐废除租庸调,以缴纳货币来取代,促使南北贸易发达,非地主的势力大增,导致中上阶层广泛追求豪华欢乐、奢侈享受。随着政治中心不断南移,南方新都市陆续兴起。官场新贵带来了新生活型态,促进了休闲娱乐的发展,舞台、歌榭、艺场、伎坊大量涌现。这样歌妓成为宋词传播与发展的媒介。
宋词发展蓬勃,收录在《全宋词》中的词人多达一千三百多家,作品有一万九千九百余首。另外,宋代词人别集大量出现,譬如柳永的《乐章集》、苏轼的《东坡乐府》、秦观的《淮海词》、周邦彦的《清真集》、辛弃疾的《稼轩词》、姜夔的白石首人歌曲。这些别集都因为宋朝成熟的刻印技术得到广泛的传播,增强了文学创作上的交流。
随着宋王朝采用重文抑武,国家长期处于积弱的地位。另一方面,思想上呈现出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宋词在题材、手法、风格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等人。其中,晏殊、欧阳修带领着第二次古文运动,扫除深奥难明的词汇,以自然流畅语言来创作,说理畅达。他们禀承南唐柔软绮丽词风,抒情委婉。范仲淹突破了晏、欧风格,豪放悲壮,柳永则自创新调,以长调慢词代替小令,加入草根格调。北宋中期,最主要的词人是苏轼。他以诗为词,打破了词体的题材的局限,在婉约词家之外另立豪放一派,南宋的爱国词派与辛派词人也受到他的影响。北宋后期,主要词人有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等。周邦彦被推崇为“集大成者”,因为他注重音律,风格醇雅,章法缜密,用词精丽,造就了后来的格律词派。[9]
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李清照等。当面对国难的时候,他们除了保持苏轼的豪放词风,还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内容多为慷慨悲壮、沉郁苍凉。词坛中比较突出的是女词人李清照,其词化俗为雅,清婉疏淡,语言功力甚深,风格自然清新。南宋中期,主要词人则有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等。辛弃疾开创了爱国词派,以散文为词,突破了词体,增加了艺术的表现;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报国与失意为主调;时而沉郁、时而明快,但仍以豪放为主,成为稼轩体。姜夔精通音律,能自行度曲,格律谨严,风格清空,意境幽冷,脱离了江西派,别竖一格。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派是稼轩派,主要人物有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作品情调沉痛悲郁,豪迈粗犷。另一派是白石派,重要词家有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他们以姜夔为正统,重视音律技巧,内容凄凉哀怨。
一整只兔子
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同时平民文化也发展起来,一般百姓钟爱戏艺。宋朝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而戏曲艺术在宋朝终于成型,宋杂剧内容主要是对白,并开始结合歌舞,形成歌舞以演故事的特征。同时诸宫调的音乐也给杂剧以影响,形成了北曲联套的方式。
还有一种很流行的就是“说话”。“说话”是源自隋唐时讲故事与变文的,有大量的市民听众。
话本是表演“说话”的艺人的讲稿,宋代话本可分为四家,有说小说的,讲历史的,说经的,说合生的。四家之中以小说及讲历史的最为普遍。小说又叫银字儿,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内容以灵怪、传奇、公案为主。讲史的只说不唱,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说经的以宗教故事为主。话本里有话、诗、词、评,在引人入胜处还分回断开,奠定了之后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基本模式。
茶文化在宋朝时也达到了艺术的境界。宋朝的茶可说是茶饮料,有加盐的,有加糖的,还有加各种作料的,有着无数种喝法的茶文化。宋朝有“斗茶”之风,宋人用各种漂亮、精致的瓷碗饮茶。宋代茶盏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
“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
宋朝的诗歌就时常渗透着茶文化,宋代的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代时开始向民间的,出现了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商铺,市民成为玉器的玩赏者、拥有者。佩带玉器受到广大的市民阶层所追捧流行。
The-trip
宋经历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因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政治比较稳定,战争少,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超过盛唐。每个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宋朝时民间流行的文化表现在理学、文学、史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
一.文学和宗教
1. 文学
“唐诗宋词”中的宋词,就是宋朝的文学代表。宋朝文学包括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代表人物有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秦观、黄庭坚、朱敦儒、李清照、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等。城市地区和乡下农村,都流行文学创作和阅读。
2. 宗教
宋朝宗教世俗化与汉化,儒学逐渐兴起,佛教也渐渐流行。寺庙由此建立,代表地区有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民间流行信佛,会到寺庙烧香拜佛。伴随佛教兴起的还有道教和其他教派,甚至有邪教的出现,民间流行信奉宗教。
二.字画和瓷器
1. 字画
字,即书法:宋朝书法主张尚意,注重在哲理性、书卷气、风格化与意境表现,同时也提倡个性化和独创性。代表人物有: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黄坚庭、苏轼、米芾、蔡襄等。
画:宋代绘画艺术注重写实,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类。花鸟画代表作品有崔白的《双喜图》;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人物画代表作品有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
2. 瓷器
瓷器发展非常繁荣,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特点:a.品类繁多,器型多样。b.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c.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三、茶和玉
1.茶
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的文化。由茶发展成茶饮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盐,要加各种作料的茶。宋朝还流行斗茶之风。
2.玉
玉文化从宋开始流向民间的,玉器行业发展兴旺,玉雕世俗化倾向空前发达。玉器玩味大增,礼性大减,出现了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商铺。市民成为玉器的玩赏者、拥有者,佩带玉器受到广大的市民阶层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
四、理学和史学
1.理学
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在建构儒家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朱熹。后期出现了新的哲学体系-心学,宋朝晚期还出现了第三种学术势力-浙东事功学派。
2.史学
宋朝的史学特别发达,有"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古今罕匹"这样的评价。开始出现修史机构,如实录院、国史院等。代表史学著作有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还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编修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
五、制度和建筑
《清明上河图》描绘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宋朝的城镇商品经济特别发达,人口众多,满街都是店铺,打破了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还出现了夜市与晓市。建筑行业空前兴起,乡镇和城市的基建都做得非常好。
我是作者:于言,以上是我个人对宋朝文化的了解内容,欢迎一起交流学习,谢谢。
少年不识愁滋味
宋朝民间流行蹴鞠吧。(现代足球的起源)当时从朝庭到民间,应当是一项很受欢迎的运动,从小老百姓到达官贵人,甚至是皇帝,应当都很喜好。《水浒传》中,小混混高俅就靠蹴得好球,青云直上,深得皇上喜爱,以至官及太尉。可见蹴鞠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Ψ宏Ψ
宋朝人的娱乐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宋人孟元老所写的《东京梦华录》里有言:“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萧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奢侈则长人精神。”其间可一窥繁华的商业气息,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宋代是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气质的时代,可玩的方式多种多样,相比较我们现代人打游戏看电影泡泡酒吧什么的,那时候宋人也不遑多让。踢球(蹴鞠)、打高尔夫(捶丸)、斗蟋蟀、打马球、看相扑、放风筝、射弩、斗茶、商谜(猜谜语)、下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总能找到一款合适的消遣。两宋除了“积贫积弱”这个刻板印象之外,其实是相当文明开放的。
蹴鞠在宋朝,蹴鞠是个全民运动。大家熟知的高俅,就是因为球技好,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所以事业上平步青云。
南北宋朝廷都设有“皇家足球队”,任泉和李宗翰演过一个电视剧叫做一脚定江山,开头讲1878年英国曼联球会成立前,在球会兴建的工地发现一双真金打做的靴子,这个靴子来自于北宋仁宗年间,民丰物阜的临安城。
主角是蹴鞠名家柳三复之子柳复生,柳三复历史上真有其人,说柳三复拜见丁谓时,将球抛于空中,一面揖拜,一面用头、肩、背颠球,球一直未落地。丁谓“大奇之,留为门下客”。剧里还有个卖烧饼的青年张俊,这个张俊也真有其人,南宋笔记《武林旧事》收录的一份“皇家足球队”的首发名单里,张俊就是球头。
在每年的元宵节和清明节,宋人在各地都举办蹴鞠比赛。不管是勾栏之地还是酒家茶坊,平常都会组织蹴鞠表演来吸引客源。
蹴鞠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白打、一种是筑球。白打是观赏性和表演性质的,两队队员轮流表演花式,比如用身体各个部位颠球保持球不落地。难度系数越高得分就越高。筑球像我们现在的足球比赛,是对抗性的,以双方的球头射门得分为评判标准,以进球多少定胜负。
宋时蹴鞠所用的球跟现在的也比较相似,,以牛或猪的膀胱为球芯,充气后,外面再用12瓣牛皮缝制包住,所以比唐朝用8瓣牛皮包的更圆润,弹跳性也更好。
蹴鞠也有各种蹴鞠协会,宋朝最出名的足球俱乐部叫做“齐云社”,跟郭德纲的“”德云社”相差一字,不过规矩差不多,入社要正规拜师,才能学艺。“凡教弟子,备酒礼,办筵席礼物,赠与师父”, 想学蹴鞠手艺还是有付出的,可见当时学蹴鞠还是挺吃香。
捶丸捶丸就跟现在的高尔夫球场不多。捶丸的球,通常用木头制作,大小类似高尔夫球。此外还有陶球、石球等。球棒由笔直的棒柄和弯曲的棒头组成,棒头用牛皮裹住。球棒款式也多种多样,有适合打直球的撺棒,有适合打飞球的朴棒。
捶丸也是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宋人都喜欢的一项运动。普通人玩捶玩规则少一些,所用的球棒也没那么讲究。在空旷的地方画上球基,离球基七步到百步间做一定距离球窝,最少的棒数进球窝最多的一方为获胜者。
贵族打捶丸就讲究得多了,首先要选择一片有高低起伏、有草皮覆盖、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地,玩的时候规矩也多:“捶丸之式,先习家风,后学体面。折旋中矩,周旋中规。失利不嗔,得隽不逞。若喜怒见面,利口伤人,君子不与也。”
马球马球是宋朝的一项贵族运动,因为马匹都要靠进口,甚至一般贵族大户出门都是骑驴。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徽宗、宋孝宗,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
据说自东汉时期已经流行马球运动,唐时盛行,流传到宋朝更为昌盛。马球是用牛皮缝制的,在牛皮里面填上毛发之类的东西,成为软球。
马球不仅非常考验骑马的技术,对场地要求也很高。韩愈的诗里写道“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就是讲打马球的球场,必须非常的宽敞和平坦,三面围着矮墙,一面要建有观礼台。
要有品质优良的骏马,占地面积比较大且平整的场地,娴熟的骑马技术,还有马球比赛的专用球服、球杆,这些硬性要求决定了马球是一项只能风靡于上层社会的运动。
同样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一场精彩的马球表演,“先设彩结小球门于殿前。有花装男子百余人,皆裹角子后拳曲花幞头,半着红半着青锦袄子,义栏束带丝鞋,各跨雕鞍花韀驴子,分为两队。各有朋头一名,各执彩画球杖,谓之小打…… 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妍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通过这段描述,可以看到对参赛人数、华美的球服以及球赛过程的重现。
备注:南宋建窑黑釉兔毫斑碗斗茶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唐末五代初时,福建地区就开始流行斗茶的风俗。到了宋朝,斗茶成为一项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
茶叶冲泡出来,看它的茶汤、茶色、茶味以及着盏时候的水痕,来品评茶的质量高低。斗茶的时候,在茶末中注入开水,击拂之后产生的泡沫在茶盏内壁贴附的时间,(专业术语叫做咬盏)时间越长,水痕出现的越晚,那一方的茶就获胜。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有记载:“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
在电视剧知否里边,注意看的话,会发现茶盏都是深色的,因为宋朝流行喝白茶,用深色的茶具可以凸显茶色。
备注:宋 人物图在这幅来自宋朝的画作,可以看到小童正在点茶,后方的屏风上挂着画,厅前的花瓶里插满了花,几案上奉着香炉。点茶、烧香、挂画、插花,是宋人四大闲雅的生活情趣。
南宋时期禅刹兴盛,庆元皇帝赵扩依史弥远之奏,仿效印度之五山五精舍,定江南禅寺等级,设五山十刹。这五山十刹也是当时饮茶文化兴盛的中心。宋时禅院的饮茶清规,在镰仓时代引入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中不同的禅宗流派。
斗茶的技艺复杂多变,乡野平民煎茶喝,讲究的喝法是点茶。点茶就是将茶放到茶碗内注入热水,接着用茶匙或者茶筅搅拌后饮用。手法高明的人可以在茶汤里搅出各种图案花色,点茶的这种手法,也被做为一种表演技艺。
结语宋朝尚文,在文化艺术方面,可以说是最包容万象的朝代。宋词迤逦,和繁荣富足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看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描写元宵之夜的盛况,开放的唐朝尚有宵禁制度,宋朝人却可以享受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花灯多如繁星,香车宝马来来往往,衣着华丽、香气袭人的美人们穿梭其间,这画面想想就美不胜收。
宋朝也没有严格的户籍保甲制度,你要是穿越到汉代、唐代、元代、明代、清代,就比较碉堡了,因为你想要出门,必须要向户口所在地开具一张介绍信,没有过关时就会被抓起来。更严格的是农民不能出家门10里,感受一下,基本上绝大多数人口都是不流动的。相比,宋朝就很自由,爱上哪儿上哪儿去。
宋朝人比较有钱,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就说:“京城资产,百万(贯)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正因为经济上的富足,才催生了宋朝丰富的精神娱乐活动。宋朝的平民,都可以早上出门吃个早点,遛遛狗,插插花,看看表演,踢个球、玩个相扑,提笼架鸟,宋朝人还爱干净,那时候牙刷已经很普及,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一切的文娱需求都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根本上的。
《清明上河图》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汴京扑面而来的繁华,宋朝市民的生活透过画卷栩栩如生,商业气息浓厚,各行各业欣欣向荣。除了武力值不大行,宋朝人还是挺“好玩儿”的。
mini677
宋代的茶道文化很繁荣,被日本吸取的点茶形式就是最好的提现,包括现在茶文化复兴主要就是点茶法的复兴,点茶的程序很多也很繁琐正因如此才体现出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