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雍正王朝

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紧接着举国震惊,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不是贤名远播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十四阿...

刘和平

[作品]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是一部奇书!它是怎样的一部奇书?有离奇的故事吗?没有。有精彩飞扬的文学吗?没有。有曲折的故事吗?没有。有高深的哲理吗?也没有。严格说,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有棱有角的书,它只是一个档案卷宗,...

雍正编篡

最新跟帖
嫣语

嫣语

雍正皇帝为人诟病的地方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是传位之谜,拜清朝文人所赐,将正常接班说成了篡班夺权;其二便是登基之后对八爷党的清算,落得了一个杀弟之名。

康熙大帝在文治武功之后,晚期奢靡之风盛起,这也是大部分盛世之君难以摆脱的魔咒。在选择继承人的考虑上,康熙对大清朝的走向还是有深谋远虑的,他已明确洞悉朝廷问题所在,无奈自己精力不足,无法在行肃杀之策。

故在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已放弃了对二阿哥的期许,转而投向了老四跟老八,老八为人八面玲珑投其所好,自以为揣摩透了康熙的心思,就光交大臣,殊不知犯了康熙的大忌。而老四的踏实,用心让康熙看在了心里,加上其性格使然,所以说是时势与个人的完美结合早就雍正的顺利登基。

雍正登基之后也确实没有辜负其父的期许,可以说是一个工作狂人,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短短十三年就将康熙后期的弊病一并革除,还将国库转亏为盈,为后来乾隆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康乾盛世,好多人容易把雍正忽略掉,一来时间短二来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好,可他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历史走向,且不可小觑的人物。换而言之如果没有雍正朝的十三年,没有雍正皇帝的呕心沥血,大清朝可能就等不到鸦片战争,极有可能出现唐明皇时期盛极而衰的重演。

最后再说一下,他上位之后为何会对八爷党大力打击,主要还是八爷党势力太大对新政的抵制太强,逼的雍正不得不痛下杀手。还有一个就是因为雍正让士绅一体当差,改变了近两千多年士绅不纳粮不服役的传统,招致了天下士子的痛恨。才导致文人笔下的雍正出现了多张面孔。

当然人无完人,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臂如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大兴文字狱,也体现了满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对当下统治的不自信。

后言:昨日惊悉二月河先生作古,在康雍乾三朝历史的普及上,二月河先生是无愧第一的,在此再次缅怀。先生千古!

晋宝

晋宝

雍正给人的感觉就是廉洁,清正。特别勤奋。平罗卜藏单。实施改革政策改土归流,火耗归公,对康乾盛世有着巨大的连续作用。因为他给乾隆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程色orangecat

程色orangecat

你这话问的,雍正死于1735年,距今接近三百年了,今天活着的人没有谁见过他,何况他当时还是清朝的皇帝,即便已经死了的清朝遗老遗少,又有多少人见过他、认识他呢?所以,能够来头条回答你这个问题的人有吗?

——没人见过雍正,谈何介绍“真实的雍正”?

所以你的问题该改成“史书上的雍正是怎样的”?因为对今天的人来说,雍正只存在于史书上。

金小小小涵子

金小小小涵子

很难说雍正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文人多是骂他,对我来说,可以用一句话和一个词语来说他。



有一句话,叫“雍正是他所处阶级的叛徒”。这句话很贴切的描述了雍正皇帝在政治上的一系列改革作为。

而另外一个词语叫“变态”。一是变态的工作(比如一年休息三天),二是变态的违反当时所谓的常规(比如清西陵;放弃乾清宫,而居住养心殿等)。



正因为这样,最直观的结果是乾隆上位时,大清国库充盈。我想,雍正皇帝是个了不起的皇帝,没有他,大清有可能从康熙晚年开始便走向衰败。正因有雍正,清朝呈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但是雍正皇帝也是个短命皇帝,这里的短命是相对于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来说,他仅在位近13年,活了58岁。

综上,雍正在成熟的年龄上位,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清,可惜“短命”。

Suy

Suy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

近年来清宫剧的热播,让这位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在我看来雍正并没有电视剧中那样阴冷诡谲,工于心计,善弄权谋,冷酷无情,将其描写成一位毒死父亲、气死母亲、不务正业,又通过文字狱抑制了汉族的思想、巩固满洲人统治的皇帝,反而我觉得他是一位有意思,高情商,有作为的皇帝。

1、一个政治上励精图治,勤勉用功的帝王。在年轻时曾掌管户部,在当时查处腐败,算是比较得罪人的差使,但他做的不错,因而落下刻薄寡恩的名声。但是他也为康乾盛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位十三年,坚持每日亲自批阅奏折,在已保存下来的数万件奏折上某些所批示的批语甚至高达一千多字。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

2、一个敢于改革、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雍正即位,他深知康熙后期的社会问题,如朋党斗争;吏治不清;依靠富民政策的实行,加速了贫富矛盾的积累;西北用兵不停,需要继续解决与准噶尔部的矛盾;国帑空虚。为此他着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

第一,反对因循苟且,因循守旧,清除改革道路上的思想障碍。

第二,整顿吏治,以利民生,积极整顿沽名钓誉,不作为的消极为官之道。任用张廷玉等有才干的人,振兴吏治,如果是换做别的人,可能会对当时腐败的吏治束手无策。

第三,反对朋党的斗争,消除康熙末年夺嫡之争造成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随之而来的统治合法性危机。为此雍正镇压和惩处了塞思黑、阿其那集团和隆科多、年羹尧集团,继之又严厉整饬以李绂、杨名时为代表的科甲朋比现象。

第四,设立军机处,协助处理军务。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第五,双商高,自带逗、萌属性:“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批田文镜奏折)、“朕亦想你、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批年羹尧奏折)、“朕躬甚安,不必挂朕,你好么?好生爱惜身体”(批高其位奏折)等金句流传至今。

第六,品味高,圆明园就是他修建的,而且从他喜欢的文物器皿、他的书法来看,他的东西颜色清淡,但是极重精细

目前人们还没有全面了解这为传奇君王,相信随着清史研究的进一步的深入,雍正这一毁誉参半、色彩斑斓的政治形象会更加丰满起来。

musu

musu

雍正的历史功绩是应该值得后世赞颂的,我个人觉得,雍正比康熙和乾隆都要卓越。

其实,我们后世常提及的康乾盛世,其中质量最高的时期,反而应该是在雍正时代。可惜由于与康熙和乾隆这两位在位时间都超过60年的长寿皇帝相比,夹在中间的雍正那13年的在位时间,实在短得可怜,使得对雍正这个具有关键得承上启下作用的好皇帝,就这样被康乾二帝的光芒所覆盖。

乾隆就不用说了,一个幸福的太平天子,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名为明君,实为昏君。清朝在他手上,已经开始不断滑向衰落了。

至于康熙,确实是一代明君,但对百姓而言,康熙时代不见得是什么盛世。康熙前期很有作为,但接连经历三藩之乱、葛尔丹之役、收复台湾等战事,中华从南到北的百姓其实都过着糠稀的生活。尤其是康熙晚年,厌恶朝政,而且在立储问题上的一再失误,导致朝政松弛,政治斗争不断,加之各地的天灾人祸,使得百姓凋敝,国库空虚。可以说,康熙留给雍正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江山。

但雍正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以铁一般的意志推动改革。雍正的改革是很彻底的,不像宋代那些改革那样虎头蛇尾。他在位13年,顶着反对势力强大的政治压力,推行三大新政:

1、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了官僚集团的许多特权,极大的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

2、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取消了人头税,改为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这项政策打击了富人的利益,减轻了穷人的负担,从而有效平衡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3、最后就是推动开豁贱籍,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如果说,前两项改革是从经济上促进社会公平,那么这项则是从法律上推动了社会公平。此改革彻底废除了过去残留于封建社会中类似于奴隶制度的条规,极大的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让很多人重获新生。

正是得益于三大新政的落实,在削弱士绅贵族特权的同时,极大的平衡了社会矛盾,使得清朝的社会民生得到巨大的改善,进一步释放了社会的生产力。

一个被后世所忽略的事实是,雍正不仅让天下百姓过得更好,还为后世的乾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康熙末年的清朝国库,存银仅为几百万两;而到雍正死时,清朝国库以及积攒下存银6000万两之巨。

此外,乾隆年间的太平盛世和人口暴增,也无不得益于雍正摊丁入亩和开豁贱籍两项政策的持续推进。因此,如果不是雍正打下的扎实基础,估计大清的江山,早就被乾隆爷给败光了!

雍正在位期间,一方面以勤为天下先,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另一方面又需要面对各方既得利益阶级的巨大政治压力,改革举步维艰。最终,雍正的身体很快就被拖垮,于雍正13年突然暴毙。

然而,如此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却因为其改革触动了那些士绅阶级的既得利益,而被肆意抹黑和妖魔化,大量编造野史小说丑化雍正,导致雍正在民间名声狼藉,残酷无情的“冷面王”形象深入人心,实在让人惋惜。

justopen

justopen

雍正皇是一个勤政廉洁的铁面无私的皇帝,他执政后用雷霆手段肃清皇亲国戚非法圈地和贪污库银款,康熙在位期间大肆挥霍库银,国家财政危机,跟随康熙四十多年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个个肥的流油,由于康熙在位时间久,征战四方、收复台湾和扩张疆域花费大量钱财,造成朝廷经费困难,各地灾荒和维持官员薪水都难以拨款,所以雍正派朝廷督察官到全国查处和抄封所有贪官家产,李卫就是雍正得力钦差大臣,他办事雷历风行,胆大心细,许多皇亲国戚都被他整得死去活来,最后为保命而交出钱财,经过雍正初期的反腐建设,国家财政和经济都得到发展,库存充实,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固基础。

SoyMEGAN

SoyMEGAN

雍正是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世人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誉雍正的人认为他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在位期间取得一系列成绩,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皇帝;而抨击雍正的人则认为他得位不正,残杀异己,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数百年来,关于雍正争论不休,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那么,雍正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雍正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能君。雍正是政治上的天才,九子夺嫡当中,雍正出身不是最尊贵的,势力不是最强大的,然而最终夺得帝位的却是他,而他凭借的,就是他的隐忍。雍正曾说:“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雍正实在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在康熙末年太子被废众阿哥夺嫡的政治漩涡当中,他隐忍不发,卧薪尝胆,将自己的政治欲望与目的极好的隐藏了起来,最终取得成功。

雍正夺得帝位不是偶然,而是他韬光养晦的结果。在众阿哥拼的你死我活的时候,雍正却与诸位兄弟保持和气,还多次代替康熙帝处理事务,深受康熙信赖。而在雍正淡泊不争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强大的政治才能,雍正的属下戴铎就曾对外称赞雍正道:“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文献丛编)戴铎没有看错自己的主子,在阿哥们争夺太子位时,雍正却早已经暗自结交年羹尧与隆科多等能臣,而这些人在他夺得帝位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雍正夺得帝位以后,立刻开始巩固帝位,他打压异己,分化皇子集团。雍正先是将八爷党中的骨干胤禵从西北军召回圈禁,又将胤禟发往青海,远离朝廷。随后雍正又对胤禩本人进行针对,说他“肆行悖乱,干犯法纪,朕虽欲包容宽宥,而国宪具在,亦无可如何,当与诸大臣共正其罪”。(上谕内阁)并将所有反对自己的皇子全部剥夺实权,圈禁起来。在分化完皇子集团以后,雍正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命年羹尧自尽,同时将隆科多关押至死。经过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雍正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并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改革领域,雍正算是清朝皇帝中成就最大的一位。雍正继位以后,清朝官场腐败情况非常严重,许多官员作威作福,为祸一方。雍正对此进行严厉打击,整顿吏治,他任用田文镜、李卫等能臣,并在全国开展钱粮大清查,发现渎职或贪污者,严惩不怠。同时雍正还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规定官绅也要服兵役,不过可以用银两兑买。雍正此举虽然对于减少贫富差距意义不大,但他敢于对官绅利益动手的勇气还是值得称道的。

雍正是一位雄韬武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命年羹尧、岳钟琪等人率军攻打青海部,并将青海完整的收入清朝版图。除此以外雍正还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减轻了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和剥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西南与中央的融合。而且雍正还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对于西藏等边远地区的统治。

在人权方面雍正也有一定贡献,明朝时有一部分人因反对朱棣而被归入贱籍,还有一部分因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官妓籍,雍正将这些人的后代头上的贱籍摘掉,让他们成为民户。

雍正在位时期,他对经济、政治、军事都进行了一定改革,其中财政领域成就巨大,极大缓解了清朝的财政危机。因此可以说,雍正是一位能君,不过他却不是一位贤帝。雍正的一生,做过许多让他背负骂名的事情。

大多数汉人以及思想家抨击雍正最多的就是他大兴“文字狱”。文字狱不是雍正的首创,但它却在雍正在位期间大行其道,敲碎了清朝文人的脊梁。不管雍正继位到底是不是阴谋,朝野上下却都流传着他得位不正的说法,这是每一位皇帝的逆鳞,尤其是对于雍正这样心机深沉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雍正为避免文人相传,同时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大肆迫害文人。比如雍正在铲除年羹尧与隆科多的时候,就以“趋奉谄附”的罪名将汪景祺以及查嗣庭诛杀,并夷其三族,而陆生楠则因议论时政而被正法。当然,雍正文字狱中最著名的还是吕留良案。吕留良是清初思想家,在雍正时他早已去世,但由于曾静、张熙等人受到吕留良思想的影响,跑去策反岳钟琪反清复明。最终事情败露,引发滔天大案,受到株连者不计其数,许多无辜文人都惨死在雍正的手中。雍正还不断提拔朝廷上最懦弱的文人,并将他们标榜为道德圣人,让天下文人去学习他们。在雍正的迫害下,清朝的文人逐渐失去了风骨,不敢对时局以及现实发表任何建议。同时雍正还利用“神道设教”等封建思想来进行愚民,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雍正一生留下众多谜团,比如世人不知康熙遗诏是否被雍正篡改,亦不知他为何突然暴毙,同时他也留下诸多争议,因为他是一位锐意进取的皇帝,但也是一位奉行“重典治天下”思想的统治者。雍正的举措大多缺乏怀柔,从雍正继位到他进行改革,许多反对派与贪官污吏被诛杀,但同时也有大量无辜的臣子死在他的手中。

所以总体来说,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能君,但不是贤帝;他锐意改革,但在涉及他自身利益时他便会不顾原则;他是一位优秀的政客,一位比较合格的领导者,但他的品德不符合世人的要求。因此被誉为名帝的是雍正,被世人抨击的也是雍正,他富有争议,因为他的一生本就充满争议。

参考资料:

文献丛编

上谕内阁雍正二年四月初七日谕

冰凌雪儿

冰凌雪儿

首先,我个人从你的问题中感觉你对雍正有偏见,如果真正要评价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和中立的态度来进行分析:

1,历史上的雍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从清朝的历史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在任期间是一个改革派,干了很多改革的事情,这个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事情

2,而在他之前的康熙帝在位的时候其实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国库也是空虚,而在他在位改革了之后,清朝在乾隆年间国库非常充盈,这说明他这在位11年期间效果显著

3,改革派永远不好过,更何况当时和他对着干的人太多了,因为触犯利益问题,现实中好人不一定会有好名声,坏人不一定会有报应,这个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4,雍正帝在位11年,每天政务批奏章等时间有多长,可以去查查,确实真实存在的

5,既然是改革派,要推行新政,没点手段和手腕我认为是没办法实行的,所以我也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强硬的强硬派。

6,雍正王朝电视剧,我认为至少把官场现实表现出来了,也把雍正帝的感觉表现出来了,至于说,大家怎么看,就怎么看了,反正,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但是那只是演戏,不是真实的雍正帝。。但是电视剧合乎逻辑就行,不要把观众当白痴就行

热情的夏威夷

热情的夏威夷

讲真,由于历史原因,满清一十三帝能让我说一声好的也就半个了,这半个就是“雍正”。之所以是半个,那还是因为他是个异族皇帝,若非他的身份,那也是个极好的皇帝了。

被人吹捧到天上的“康乾盛世”,在我看来有一大半的功劳都得记在雍正头上,剩余一小半中有一大半是康熙的功劳,其余的才是乾隆。

正真论到治理国家和爱护百姓,雍正是比他老爹“千古一帝”康熙和儿子“十全老人”乾隆强的。可惜的就是他在位时间太短了。

雍正为人精明强干,不然也不可能在残酷的夺嫡之争中脱颖而出,并且笑到最后。他还是个非常有魄力的君主,最出名的就是主持改革,推行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口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国家财政也得到极大的改善。

他在位期间还积极整顿吏治,让从康熙晚年开始腐败的官场焕然一新,避免了王朝过早的衰败。

雍正在位仅仅十多年,一朝突然离奇死亡,说不得也有蹊跷在里面,毕竟历史上的改革家都得罪了很多人。

但就是这十多年时间让“我大清”的国力空前强盛起来。他接手的时候,国库中是亏空的,到他死的时候国库充盈,留下了3000多万两银子。

雍正给他儿子乾隆留下了极大的财富,也是靠着这些遗产,乾隆才能潇洒地当一个“文治武功”的十全老人。

但人无完人,屁股决定脑袋。为了巩固皇权统治,雍正也和其他大清皇帝一样,大兴文字狱,杀得人头滚滚。这也是我说他只算半个好皇帝的原因之一了。

沧田燃烧小宇宙

沧田燃烧小宇宙

方圆论坛在线

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雍正皇帝。坦率的讲,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雍正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清朝的“康乾盛世”。而康乾盛世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康乾盛世”直接表明了康熙和乾隆的贡献。但要知道,康乾盛世可是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但在这三位皇帝中,付出最多、最重要、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就是这位被忽略的雍正皇帝。雍正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没有雍正就没有“康乾盛世”。

雍正身为康熙的四儿子,他的继位之旅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虽然清朝没有所谓的“立长不立幼”的说法。但也正因为如此,雍正的皇位竞争才更加的激烈。毕竟没有了“立长不立幼”的铁律之后,皇子们个个都有机会可以争夺皇位了。而在面对占据主动权的太子党和人多势众的八王党不落下风并且脱颖而出。雍正的能力自然不可小觑。更关键的是,雍正有一颗公心。这也是康熙最终选择雍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康熙的另一个选择因素就是改革的态度。而雍正是他所有儿子中和他政治理念最吻合的儿子。康熙明白自己执政过于柔和,虽然他打下了改革的基础。但是后续的改革进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去推动。而这个人选就是雍正。


雍正即位之后为了稳固权利。雍正首先就是打击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并且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对于清朝的皇位传承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后续年羹尧和隆科多逐渐心生不稳的时候也被雍正迅速铲除。而他发出的御制朋党论更是直接摧毁了八王爷胤禩一党。在翦除了胤禩一党和年羹尧、隆科多之后。雍正就把目光投向了改革。


首先雍正整顿的就是吏治。对于不办事者、损公肥私者、懒政者全部清除。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而且由于八王党胤禩给雍正留下的阴影。雍正十分的反对朋党。他认为朋党各行其是,破坏朝政统一,损害君主权威。朋党之间互相攻击,任用私人,不仅失去正常的用人原则,也干扰了君主行使用人去人的权柄;朋党各抒政见,自我标榜,批评朝政,扰乱君主视听,妨碍坚持既定的政策。所以他说“朋党最为恶习”!所以在雍正整个的执政生涯中兴利除弊都是核心要素。


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雍正又推行了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并且限制地方横征暴敛。对于各地官府亏空朝廷的粮饷坚决追缴还清。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这就是把康熙时期康熙皇帝的一些执政弊端给抹平了。正因为有了雍正皇帝整顿财政收入。才使得清朝有钱可以对准噶尔部用兵。


当然了雍正也不是完人。雍正时期同样少不了大兴文字狱。雍正年间因为文字狱被冤死的大臣也不在少数。雍正通过大兴文字狱,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但不管怎么说,因为有了雍正的承上启下,才有了清朝的康乾盛世。而雍正对于革新康熙弊政和传承乾隆盛世都起到无可取代的作用。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青芒果布丁

青芒果布丁

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会想到什么内容呢?哈哈,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来自清朝的雍正皇帝。提起来雍正皇帝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九子夺嫡。但是,在历史里面记载雍正是一个勤奋的皇帝,雍正皇帝有多勤奋你都不敢想。雍正他每天就只休息4个小时,在古代就是2个时辰。雍正一年就给自己放3天假期,绝对是不会给自己多放假的。雍正绝对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了。

大家都知道康乾盛世,其实雍正是最关键的一环。雍正皇帝当上皇帝以后就没有出过北京城,大家再想想他的儿子乾隆6次下江南。雍正皇帝在位13年,在他去世的头2天就算是身体再不舒服,他仍然是在处理政务。雍正皇帝用他的勤勉践行了自己亲笔写下的承诺。那么,雍正皇帝的承诺是什么呢?在勤政亲贤的匾额下面,他引用了战国时期思想家慎子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在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继位以后,在这块匾额的下面写下了屏文。自勉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勤政的一个皇帝,乾隆皇帝就是把雍正皇帝给他留下的家底给败光了。

在康熙突然病逝的时候九子夺嫡,最后就是四阿哥胤禛赢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而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九子夺嫡最后的赢家,这功劳是离不开两个人的。一个就是舅舅隆科多,一个就是大将军年羹尧了。身为大将军的年羹尧,他就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年羹尧他还带着清军去平息了青海,立下来很多的战功。年羹尧的名字,让西锤那边的人都是十分的害怕。然后,年羹尧就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变得目中无人。因为年羹尧觉得自己立下来这么多的战功,很厉害嘛。然后,年庚就开始慢慢的没有分寸。

康熙帝架崩后,雍正继位,胤祀处处掣肘雍正,甚至抬出八旗的各旗旗主老王爷,妄图推翻雍正,这在大清王朝时,实属大逆不道之举,灭九族的,若无雍正的勤勉与积累,哪来的康乾盛世中的乾隆盛朝?年羹尧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但是有哪个皇帝是会容得着这么张狂人存在呢?就是因为这样,年羹尧最终家破人亡。年羹尧在去京城的路上,竟然命令都统范世杰等一帮子人朝着他进行跪拜。等快到京城的时候,就让很多人去城墙跟面前去跪着迎接他



chenyue

chenyue

雍正皇帝是一个真正的改革家,也是清王朝康雍乾三代帝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君主。

康熙晚年,清王朝已经开始出现危机,吏治腐败,民生凋敝,隐隐有大厦将倾之势。此时,如果不进行改革,大清王朝很可能要走向灭亡。此时,康熙皇帝的四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继承皇位,对于即将走向灭亡的清朝来说,无疑是一剂续命良药。

雍正皇帝登基后,对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是做了六件大事:

一是整顿吏治,严厉惩治腐败官员,清王朝的官场风气逐渐好转,廉洁的官员队伍建设也为日后乾隆盛世的到来打下基础;

二是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取消人头税,减少了地方官员任意加税的可能性,切实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释放了劳动力,从而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三是实行火耗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腐,减轻了人民负担;

四是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打破了千百年来官绅不纳粮而普通百姓税负较重的格局,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百姓负担;

五是加强对西南地区土司的管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远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六是在国家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节衣缩食,调兵遣将,镇压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以上六件大事,也可以称之为雍正皇帝的六大功绩,这比他儿子乾隆皇帝所谓的“十全武功”的含金量要大的多。可以说,雍正皇帝做的这些改革,都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因此,虽然雍正皇帝在位仅十三年,却将清王朝从灭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为清朝又续命两百年。

雍正皇帝去世时,国库存银高达6000万两,相较于康熙皇帝晚年时黄河闹水灾朝廷连几百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的窘境,清王朝的财政情况可谓大大好转,也为乾隆皇帝留下了巨大的财富,为乾隆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雍正皇帝的庙号是清世宗,这个庙号是开创崭新局面,有承前启后之功的皇帝才能享有,可谓恰如其分。公正客观地说,没有雍正皇帝的改革,就没有乾隆盛世,就没有清朝之后近两百年的江山社稷。

但是,雍正皇帝也有许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他为人冷酷无情,对待自己的诸多兄弟过于苛刻,痴迷于炼丹修道,对待官员疑心较重等,但瑕不掩瑜,功大于过。

综上所述,雍正皇帝是一个出色的改革家和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优秀的皇帝之一。对于清朝来说,那就是功大于过,甚至居功至伟,堪称清朝最出色最勤政的皇帝了。

何处可维舟

何处可维舟

历史上的雍正,在《雍正王朝》播出之前,所有的评价无论是时人笔记、还是民间传说,可以说都是负面的。用“谤满天下”来形容,可谓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在“谤满”的很多细节里,也可以看出雍正的情商不高,直线型思维的人。做事耿直且铁腕,对于自己宠幸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地支持;对于得罪自己的人,哪怕亲兄弟,都可以大骂其塞斯黑、阿其那;也可以为了朝政,批个折子,都洋洋洒洒几百字,自己忙得一天只休息4个小时,一年就自己生日休息一天;也可以为了身体,相信道士进贡的丹药,而花大把银子去卖买碳。

这种性格别说放在那个年代那个位子,就是放到现在普通人身上,人缘也好不到哪去。所以雍正遭恶评是肯定的。

一本《大义觉迷录》牵扯出多少皇家宫闱秘闻。从康熙暴死,是否与雍正那碗参汤有关;到乌雅氏如何拒绝皇太后尊号;伙同隆科多如何篡改遗诏;如何逼死兄弟,等等。这些其实都在攻击他得位不正。

的确在康熙晚年,树欲静而风不止,两废胤礽导致九子夺嫡,场面混乱,各种矛盾突出。雍正即位的确让那个很多人出乎意料。

关键是耿直的雍正,一点就着。有人传了,自己就要去回忆,就要对当时传世留流言一条条驳斥,然后亲自编纂成书,刊印若干份,甚至要求每个地方图书馆必须馆藏。在雍正看来我驳斥了,回应了,昭告天下了。这算是公关成功了吧?

结果恰恰相反,老百姓的逻辑是,你心里没鬼,你解释个啥?本来普通老百姓哪有机会听到这些宫闱秘闻?更何况大清朝得国多正似的 ,雍正在民间普通老百姓那里有多少基础似的。

而丹药过量导致雍正的暴毙,也成了民间故事的很好发挥的逻辑。吕四娘复仇,血滴子,雍正尸体无头,等等。

而《雍正王朝》之所以成功地将雍正塑造为一个“铁腕的改革之君”的正面形象。在于抓住了雍正朝符合时代背景的几个重要的“功绩”。

雍正“三大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从而塑造了雍正为了天下,几乎得罪了所有人,但是却改变了积弊丛生的康熙晚年乱局,留下来丰厚家底,给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实际上“摊丁入亩”是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解决的不是单纯某朝的问题,而是整个封建税法制度的改革,把人头税纳入了田赋。也有史学家认为,正是因为这一道政策导致了人中国人口的暴增。

“火耗归公”彻底改变了从明朝以来的地方官员们工资外收入不受朝廷控制的局面。可想而知其推广难度有多大,雍正最终以“养廉银”的方式来代替“火耗银”,只能变相地增加了朝廷对地方官员的收入的切实把控,而钱却没省得下来。

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从清朝入关以后就已经开始了,并非从雍正朝才开始的。没一点特权当士绅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基本上这种得罪士绅阶层的政策很快也就无疾而终了。

康熙晚年究竟留下多少银子?绝不是800万两。雍正留下的也不是7,000万两。翻开清朝的历年的户部收入档案,其实。康熙晚年到雍正初年,因为西北用兵,耗银比较多而已,但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但是《雍正王朝》还是相当成功与隽永的。它虽然建基于小说,以一种颠覆传统人云亦云评述的方式来重新定义雍正。而彻底塑造了雍正的正面的不畏强权,不畏人言的改革之君的形象,恰恰成了百姓心中最好的雍正形象。

随便一点

随便一点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康熙帝第十子(序齿第四子)生于京师紫禁城永和宫,母德妃乌雅氏,满月后赐名胤禛,由贵妃佟佳氏抚养。佟佳氏为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侄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皇贵妃,因其时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已逝,故佟佳氏以皇贵妃之尊,为后宫实际之主。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病重,于逝世前一日被立为皇后,即孝懿仁皇后。

胤禛幼年由皇贵妃抚养,虽为庶妃所生,但养母日后被册立为皇后,身份自然不同于其他皇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岁,入上书房,师从张英(张廷玉之父),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岁的胤禛随从康熙帝征讨噶尔丹,掌管正红旗大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岁的胤禛受封为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岁的胤禛侍从康熙帝视察永定河工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十五的胤禛随同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随康熙帝南巡江浙。这就是青年胤禛的大致人生历程。

如果没有后来康熙暮年的诸子纷争,太子二立二废,胤禛或许会以一个尊贵但是默默无闻的亲王身份,走完自己富贵而平淡的一生。但是,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太子胤扔,胤禛便或身不由己,或主动参与地卷进了储位争夺混战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扔被废,康熙帝下诏,令诸臣推举新任储君。在这一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扔,同时也与皇八子胤祀搞好关系。此间历程,并没有证据显示,胤禛已经开始觊觎储位,或许当时的胤禛,还是想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而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推举太子的朝议中,康熙帝惊愕地发现,皇八子胤祀所获得的的朝臣支持远远超过自己想象,从而感觉到了胤祀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为消除来自胤祀的威胁,康熙帝当机立断,抛开众臣建议,复立胤扔为太子。这一措施,使得群臣错愕不已,之前为扶胤祀上位的大臣,无法面对复立的太子,必以手段迫使胤扔去位,才能自保。否则,太子继位后,他们无法想象会遭到何种打击。而胤礽,经历废立之后,自然会吸取教训,掌握权力,以免自己再被拱下太子之位。两方面下,双方势力比之第一次废太子前,斗争更趋激烈。

而臣下无休止地内斗,及太子复立后所采取的一些维护自身利益权势的措施,使得康熙帝感觉到心力交瘁,惶恐不安。在无法制止这种争斗平息的情况下,康熙帝下决心一刀切,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废黜胤扔太子之位,同时严厉处理了胤祀一党,将纷争压制下去。

太子复废,且再无起复可能,使得胤禛也不由得对于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开始心动起来。他善于“韬光养晦”,表面上尊崇佛法,于诸兄弟维持和气,于康熙帝则表现仁孝,在诸子纷争,争夺权力的大局面下,胤禛这些举措,自然使得康熙帝对其赞赏信赖有加。同时,胤禛在随驾巡游四方同时,注意了解各地经济物产,山川水利,民间风俗,宗教信仰,获得民事处理方面的经验;并在其中注意观察了康熙帝处理政事的方式,了解地方官僚机构日常行政事宜和吏治方面的管理经验,不断增强自己处理政事的能力,获得从政经验。总而言之:胤禛确实有着其他皇子比拟不了的一些优势,治理国事的经验相对比较有经验,康熙帝晚年怠政,宽于律人,朝政腐败,必须有人来解决改善这些弊端,而胤禛,在诸皇子中,无疑具有极大优势。

自太子二次被废,胤禛在诸子中,逐渐以自己超然的态度,获得康熙帝的另眼相看,而他主张的“整顿积习、振作有为”的意见,相对于胤祀的“宽厚仁义”的思想,更能获得康熙帝的青睐。另外,胤禛以相对较高的实际才能和比较务实的治国理念,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同时,他也不是一味地以温良谦让的手段来获取朝野好评,实际上,他自己也建立了一个集团,以养母之弟隆科多和门人年羹尧等为心腹,控制京师局势及边疆军事大权。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岁,本年也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到京师后,又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冬至之时,封诏代皇帝祭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奉诏清查京师及通州各粮仓,冬至日奉命祭天,这一切都显示了胤禛的受重用及在最高权力交接中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康熙帝逝于圆明园之畅春园,胤禛通过隆科多,控制了京师内外,平稳地接过了皇位,成为清朝新一代皇帝,次年,改元雍正。从这一刻起,胤禛,或者雍正,再也不用掩饰自己的真实意愿,可以不受牵绊地以自己的意志,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了。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甫一即位,即将同母弟胤禵自西北大军中召回,软禁起来。对于威胁最大的胤祀一党,他采取“斩枝弱干”的手段,将九弟胤禟发至西北军前效力,十弟胤䄉先是支派往盛京,后圈禁。至于首脑胤祀,却是先封为亲王,并总理事务大臣,加以迷惑。

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西北大捷,青海和硕特部被平定,雍正政权局势稳定下来,雍正开始着手打击政敌,先后将胤祀、胤禟、胤䄉 削宗籍、圈禁。同母弟胤禵也被发配至景陵守陵,其实也是软禁。历时二十多年的胤祀集团,土崩瓦解。

雍正三年(1725年),在彻底铲除胤祀集团后,雍正开始对为自己登上皇位立下大功的隆科多、年羹尧下手: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以结党营私、欺瞒圣躬为由,圈禁隆科多致死。原因无他,对于皇权有威胁的人,无论他本身态度如何,都是雍正不能够容忍的,皇权的排他性,是断不允许其他人染指的。

处理完内部的权利斗争,雍正开始按照自己的治国理念,展开对于国家的治理。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过之。”对于康熙末年,朋党斗争、吏治败坏、贫富矛盾、西北用兵、国帑空虚等种种弊端,他都有着切身的体会。

雍正在登基伊始,即发出整饬吏治的通告---“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 表明他为澄清政治、医治痼疾的决心。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开展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官员横征暴敛。雍正二年(1724年),严查各地官员钱粮亏空,限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自雍正元年(1723年)至五年(1727年),先后免除全国各地“乐户(官妓)”、“惰民”、“蜑户”等贱民籍,一体恢复民籍。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取消土司,改派流官。对于实现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尤其是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即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免除了实行数千年额人头税,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民间也不再隐匿人口,使得社会经济有了显著提高。

另外,雍正还实施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制度,虽然主观上是为了获取更多财政收入,以供养朝廷,但是客观上也触及了千百年来无数王朝不敢真正面对的官员士绅的特权,强迫他们与广大民众一样,对于国家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后世雍正长时期以来口碑不佳的原因,掌握了话语权的士大夫,对侵犯了他们利益的人自然没有好评。

雍正五年二月初九(1727年3月1日),僧格、马喇已起程赴藏,成为中央政府驻藏大臣设置之始。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具有法理及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雍正也通过文字狱钳制思想,使得国家思想停滞,文人动辄得咎,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沉闷风气顿生,对于国家的进步,有着极为消极的影响。再加上雍正重开海禁,使得中国成为那个时代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并导致中国在一个世纪以后,因为统治者的短见,而遭受了三千年未有过的外部打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终年五十八岁。在他身后,为继承者乾隆帝留下了超过三千万两的国库,九百万顷的纳税土地,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以及“刻薄寡恩、冷酷无情”的后世口碑。对于雍正帝的评价,集合了勤政、干练、果决、坚韧、严苛、刻薄、卑劣、冷酷等等相对矛盾的评语。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行事果决、心性坚毅、勤于国事且政绩卓著;承上启下,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虽然御臣下严苛、有刻薄寡恩的评价,私德上也有商榷的地方,但从本职工作上来说,是远超几千年来数百位同行的,优秀的皇帝,当之无愧!



左手边的ZY

左手边的ZY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