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
曼谷ecohouse
现代清宫戏的泛滥,使得我们对阿哥这一称呼根本就不陌生。阿哥其实就是指的就是清代皇帝的未成年儿子。在满语中,阿哥的称呼一开始是父母运用于儿子的称呼,也用于平常比较熟悉的平辈之间称呼。所以我们看到一般成年以后的皇子,是不是就不能叫阿哥了?也不正确,因为平辈之间也可以相互称为阿哥。另外满清时期不同的说法,阿哥也有不同的含义。清初时候,一般皇帝的长子都叫大阿哥,其他儿子都叫阿哥,并没有什么二阿哥、三阿哥之分,除了老大以外,大家都一视同仁。而皇帝的儿子区分不同正确的笔录叫法,应该是皇长子、皇二子以此排列下去。康熙年间的时候,由于康熙太能生,加上晚年九子夺嫡,因此才出现阿哥排号,但是也多用于阿哥之间称呼,皇帝是不这么叫的。所以也能看出来,在清代阿哥除了指是皇帝的儿子以外,基本上没什么地位。之所以在康熙年间会有九子夺嫡,是因为皇帝经常派遣各个阿哥在政府各个部门行走,所以这部分人掌握了一定的实权导致的。阿哥不代表爵位,只是代表一种称呼。而清代爵位中除了封给异姓大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以外。皇室有单独的爵位,分为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些满清皇室的爵位,也是有各自品级的。其中和硕亲王就是皇子所能争取到的最高爵位(太子除外)。当然皇子们想要获得这些爵位,一般也要立下大功以后才能授予,康熙活着的时候,开始给儿子大肆封爵位。康熙三十七年,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看到了吧,此时的胤禛仅仅只是一个多罗贝勒,不过能在爵位中排第三等,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康熙四十八年,玄烨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佑和皇十子胤(é)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封为贝子。大概大家也就明白了,其实八阿哥胤禩在康熙活着的时候,仅仅只得了一个贝勒,是雍正继位以后为了拉拢他,才封他为亲王的。当然有清一代,无论是什么爵位,都是采取降级的方式,父亲是亲王的,儿子只能输郡王,然后儿子的儿子只能是贝勒,以此往下排列,直到不能再降为止,不过大清王朝还有铁帽子王,也是授予皇室子弟的,是不用降级的,有清一代,也只有12个铁帽子王,开国就封了八个,后来陆续加了四个。值得一提的是,格格和阿哥一样都属于非正式称呼,公主和王爷一样,也有各自的品级,一般皇帝的女儿,不一定能得到呢?
暖兮小悠princess
因为受清宫剧的影响,在人们的印象中,阿哥已经成为了对皇子的一种固定称呼。但是实际上,阿哥这个词,只是满族人的一个打招呼方式,类似于现在“小李”、“小张”这样的称谓。一般是满洲的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因此,在清朝不光皇室贵族可以称呼男子为阿哥,就连普通百姓也可以相互称呼对方为阿哥。因此这个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级”。
当然如果真的要将清朝的皇子们按照清朝的爵位排序的话,根据清朝爵位的十四个等级,一般皇帝会将成年的皇子分封为亲王或者郡王,不受宠一点的就是贝勒往下,甚至没有爵位了。当然,贝勒这个爵位在努尔哈赤时期,并不是不受宠的代表,只是一个爵位而已,比如皇太极就是四贝勒。
当然,如果要解释的更清楚一点的话,就一起来看看清朝的分封制度吧!
清朝的爵位一共有十四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些都是赏赐给皇室成员的封号,一般旗人立大功也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称号;至于赏赐给非皇室成员的称号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清朝的额爵位继承是从顺治时开始确立的,因为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为了节省在爵位上的开支,除了清朝的十四个“铁帽子王”之外,清朝的爵位在继承时都是要降级传承的,比如说你的爵位是郡王,那么传给儿子就是贝勒,传给孙子就是贝子;直到传到奉恩将军这一代爵位没得降了,再往下传就不会降了。
不过奉恩将军的爵位一年只能够领到俸禄110两银子和110斛禄米,折合成现在的银钱也就6万/年;而亲王能够拿的就不止这些了,一个亲王一年能够领到553万/年。如此算来。清朝的皇室如果被封为奉恩将军一能够领到的钱损失就太大了。
一般来说,皇帝因为心疼自己的儿子,都会将儿子的爵位封高一点。比如清朝最宠儿子的康熙,他将他成年的儿子们爵位封的都比较的高,光是亲王就分封了11人(包括后来被雍正降等或者升等的),儿子们都分封的这么高也就造成了后来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了,毕竟谁都觉得他最有希望。而康熙给儿子分封的最低的爵位是贝子,分给了他最不喜欢的老九爱新觉罗·胤禟。
但是清朝的爵位,是能够“升降自如”,全靠皇帝的心情,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四阿哥雍正,他在康熙三十七年还只是一个贝勒,不过随着康熙对儿子的喜爱程度提升,四爷雍正后来直接被封为了亲王。当然了,能够升爵位就能降爵位了,毕竟皇帝的喜恶比较的重要。比如说曾经参与“九子夺嫡”被关进宗人府的十三阿哥胤祥,一开始是没有爵位的,雍正一登基,就直接将十三弟封为了亲王。
不过在康熙之后的皇帝,对儿子们就没有那么大方了,除去已经夭折的皇子们,很多的成年皇子因为不受皇帝重视,只被封了一个奉恩将军,甚至有的皇子连爵位都没有,在整个大清朝,没有被封皇位的皇子就有32人之多。
同样是皇帝的阿哥,为什么有的阿哥能够成为年薪百万的亲王,而有的只能够成为可怜的奉恩将军,甚至有的连爵位都没有呢?
其实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就是生母的身份,毕竟前朝和后宫向来密不可分。一般皇子生母的身份越高,那么他能够被封为亲王的概率也会比较高;而那些皇子生母只是普通旗人甚至是包衣出身的话,那么这个皇子多半没有机会获得高等爵位。
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子的功劳,自从康乾时期之后,皇子获得爵位的要靠战功或者别的功劳来换。也就是说如果皇子什么功劳都没有,会有一定概率没有爵位。第三个原因就是皇帝的喜爱程度了,以上两个条件,只是皇帝的参考标准,真正决定的还是皇帝喜不喜欢这个儿子,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吧。
清代的阿哥,是没有等级的,只是一个称谓。真正有等级之分的是出身皇家的“阿哥”们,他们有十四个等级制度,由皇帝直接决定给他的儿子封什么爵位。
菲蓝都市
阿哥
阿哥这个词汇在满语里,本意是侄子的意思。后来满清入关建了国后,阿哥指的是“未受封的皇子”。所以阿哥起初是很普通的称谓,只是后来加入了皇族思想,这才使得这个平凡词汇变得不平凡。阿哥、阿玛之称不是皇族专称,而是整个满族所用的称呼。实际上正式场合的称呼,都是皇子。比如康熙遗诏里称“皇四子胤湛”,就是皇上的四儿子胤禛。满族人称呼儿子都是阿哥,女儿都是格格。皇室的女儿是称公主的,也不是称格格。格格一词也是民间用的。至于宗室内部可以这么称呼,但是外人绝对不行的做法,是很多影视剧的一个讹传。
阿哥有级别吗?在清代,阿哥没有级别之分,真正体现出阿哥身份的是在女眷之外,皇家子弟及宗亲王室所谓的“十四等爵制”,目的是保证皇亲国戚的优厚待遇,显示他们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清廷沿封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诸子孙的十二等爵位,此制遵行长达95年。乾隆十三年(1748),始将两公爵中未入八分者划分出来,别立不入八分两爵,合构成十四等封爵。此即: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奉恩镇国公,八、奉恩辅国公(以上“奉恩”两字,乃雍正八年世宗胤禛所加),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第八爵以上皆入八分,第九爵以下概不入八分。公爵入八分与否,用不同等级固定,一目了然。十四等封爵制,沿用至清末。
清代皇子爵位等级清代宗室一共分为十四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的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两个爵位,由于很多亲王、郡王继承者在承袭爵位之前并没有受封,所以实际上只有十二个等级。一般来说, 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混得比较差的皇子会“沦落”到镇国公甚至镇国将军。清廷规定除著名的12家“铁帽子王”,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都每一代降一等,直到降至规定最低封爵或闲散宗室。
清朝历代皇子爵位速览太祖努尔哈赤有十六子,封亲王者四人,三人为铁帽子王;贝勒五人、镇国公一人、镇国将军三人、辅国将军一人、奉恩将军一人,无爵位一人。
太宗皇太极有十一子,封亲王三人,二人为铁帽子亲王;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三人,因夭折无爵位者三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世祖福临有八子,封亲王三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圣祖康熙有子二十四人,封亲王十一人,其中一人为铁帽子王;郡王五人,贝勒以及贝子四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
世宗雍正有子六人,封亲王者两人,封郡王者一人,无爵位者三人。
高宗乾隆有子十七人,封亲王者六人,郡王一人,其余诸子无爵位。
仁宗嘉庆有五子,除长子早年夭折外,其余四子都是亲王。
文宗咸丰有二子,长子夭折,次子同治帝因是独子,便没有封爵,按太子培养。穆宗同治,德宗光绪都无子嗣。
清代的爵位制度清代主要有两种爵位制,一种是宗室的爵位制,也就是爱新觉罗氏的,还有一种就是非室室的爵位制,用于封非爱新觉罗氏的。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级,如果是女子的话,分为八级,分别是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六品格格。驸马爷也叫额驸,跟公主相对应。其中固伦的意思是天下的,国家的,和硕的意思是一方,所以固伦公主的封号是要高于和硕公主的,一般用于皇后所生的公主。多罗的意思是礼、道、理,固山的意思是一角。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不入八分,即不享受这种八种待遇。爵位的世袭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指的就是这种,另外一种就是降等世袭,也就是每继承一次,就降一次。
非宗室的爵位制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其中伯爵以上是超品,子爵是一品,男爵是二品,后面依次类推。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舒尔哈齐六子;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长子;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皇太极五子;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另外,清朝中后期也恩封了四个铁帽子王: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康熙帝十三子;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道光帝六子;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道光帝七子;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孙;总共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清代六大亲王清代六大亲王分别为: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时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时期)、安亲王岳乐(顺治时期)、康亲王杰书(康熙时期)、怡亲王胤祥(雍正时期) 、恭亲王奕訢;(咸丰、同治、光绪时期)。
yingtian_shao
一般大家说的阿哥都是指的皇子。皇子的地位有爵位区别。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皇子身份的加持,不管爵位高低地位比其它王公大臣郡要高。比如康熙曾多次跟皇长子说要其尊重伯父康熙的亲哥哥裕亲王福全。
小鸟
谢邀!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爵位,另外也叫宗室觉罗世爵,共分十二级!
吾爱吾家
清代主要有两种爵位制,一种是宗室的爵位制,也就是爱新觉罗氏的,还有一种就是非室室的爵位制,用于封非爱新觉罗氏的。
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如果是女子的话,分为八级,分别是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六品格格。驸马爷也叫额驸,跟公主相对应。
其中固伦的意思是天下的,国家的,和硕的意思是一方,所以固伦公主的封号是要高于和硕公主的,一般用于皇后所生的公主。多罗的意思是礼、道、理,固山的意思是一角。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不入八分,即不享受这种八种待遇。
爵位的世袭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指的就是这种,另外一种就是降等世袭,也就是每继承一次,就降一次,比如亲王的世子变成为郡王,但是降到一定程度,比如亲王降到镇国公,就不在降了,后代就一直世袭镇国公。
公爵以上的是超品,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将,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将,奉恩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将军,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将。
非宗到的爵位制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其中伯爵以上是超品,子爵是一品,男爵是二品,后面依次类推。
大清的皇子,也就是阿哥,跟明代不一样,明代,只要是皇子,都会被封为王,而清代完全不一样,能被封为亲王的还是比较少数的,一般来说第一次受封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母后的地位,还有他们的次序、年纪,再考虑一下他们的能力表现,会被封为郡王、贝勒、贝子不等,当然也有一些会低于贝子,而被封为镇国公之类的。
我们拿康熙的皇子来说,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册封成年的皇子,其中大阿哥和三阿哥被封为郡王,四阿哥(雍正)、五阿哥、七阿哥、八阿哥被封为贝勒。
第二次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被封为亲王,七阿哥、十阿哥被封为郡王,九阿哥、十二阿哥、十四阿哥被封为贝子。
至于新的皇帝继位之后,原来的阿哥是往上封呢,还是往下降呢,这个就不好说了。
行走着
谢谢邀答,欢迎关注。
首先,咱们先了解一下阿哥的称呼。阿哥是满族俗语,原本只是兄长子辈间、父母对儿子、下人对未成年的男性小主人比较亲昵的称呼,也有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年轻的姑娘这样称呼自己异性朋友。后来因为清代对没有成年的皇子称“阿哥”,随着文学、影视作品的流传,这个称呼为大众接受,默认为是清皇子的专称。
说白了,阿哥只就是皇帝未成年的儿子罢了,在宗室里,未成年一般是没有级别封号的,更不提什么爵位官职了。非得要区分,习惯上只在前面加上数字,论一论大小,比如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等。
等到受封了,有了称号才能体现皇子身份。称号主要分12个等级(也有说14个的):
1, 一等爵,和硕亲王。简称亲王。只有皇子或皇兄弟可以获得,世袭。(如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被封怡亲王;乾隆的五阿哥永琪被封荣亲王)
2, 二等爵,多罗郡王。简称郡王。皇子或宗室子可获得,可承嗣。
3, 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如乾隆十二阿哥永璂)
4, 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如康熙长子,大阿哥)
5, 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
6, 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如十阿哥)
7, 不入八分镇国公。
8, 不入八分辅国公。
9, 一品武官,镇国将军。
10,二品武官,辅国将军。
11,三品武官,奉国将军。
12,四品武官,奉恩将军。
其中亲王与郡王的长子,人们俗称“小王爷”和“世子”,由于只是一个尊称,承袭前并未受封,所以不能算等级。
truecolorswj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清代的阿哥有好几个含义,第一是八旗子弟同辈之间的称呼,就像我们汉族的兄长一个含义;二是八旗中父母对儿子的称呼,类似于今天的儿子、孩子之类的叫法;三是清代皇室对未封爵皇子的称呼。 影视剧中的皇阿哥形象
从以上几种含义可以看出,阿哥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低等级之分,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级别。真正有级别的是皇室中已经封爵的阿哥,他们虽是兄弟,但等级贵贱分明。
道光帝皇六子奕䜣,封爵恭亲王,人称“鬼子六”
清代皇阿哥封爵一般分为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四个等级:1、和硕亲王,亲王一般年工资1万两,粮食1万斛,除此之外,亲王世子也有待遇;2、多罗郡王,郡王年工资比亲王少一半,工资5千两,粮食5千斛,世子也有待遇;3、多罗贝勒,待遇又低了一等,年工资2500两,禄米2500斛;4、固山贝子,年工资1300两,禄米1300斛。
恭王府
同样是皇子,为什么爵位、等级会有很大的不同呢?其实这并不复杂,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看皇子生母的身份、地位,母亲如果是皇后,她生的孩子一般是亲王或者郡王;母亲如果是低等嫔妃,那么孩子的封爵也不会太高。二要看皇帝的喜爱程度,如果皇帝非常喜欢某位皇子,那么他的封爵会相应高一些,反之亦然。
在清代皇室中,皇子直接被封为亲王或者郡王的人数不多,大都是贝勒或者贝子。一般情况下,皇子的最低封爵就是贝子,但也有例外,有的皇子就被封为镇国将军,当然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爱在冷风过境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王毅
“阿哥”一词,在清代宗室中,是指“未受封的皇子”。广义上来说,是指对男子的尊称。在清代,真正体现出阿哥身份的是在女眷之外,皇家子弟及宗亲王室所谓的“十四等爵制”(见表一),据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所记载,“十四等爵制”定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目的是保证皇亲国戚的优厚待遇,显示他们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另外在俸禄制定上也有不同(见表二),避免引起僭越纷争。
表一:清朝宗室等级
表二:清代宗室俸禄标准
(注:文中数据引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第35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康熙年间,九位阿哥争夺皇位,最后皇四子胤禛胜出,是为雍正帝)
(康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从两表可知,清代宗室中从亲王到贝子,薪俸岁银均在1000两以上;镇国公以下都在千两以内,最少的奉恩将军只有110两。因此,清代宗室中,血统纯正的“阿哥”享有得天独厚的富贵特权,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清廷依然优渥待之,乾隆时期,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按其应得的俸禄米石,减半赏给,甚至全俸赏给。此外,皇子们还领有庄田及各种赏赐。
参考文献:
1. 赵德馨. 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
3.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六宗人府·优恤·养赡银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小肿肿
在满语里,阿哥是对兄长子辈的称呼。在皇室内部,阿哥指的是未成年的皇子。所以阿哥是没有级别的,等到受封时,才各有爵位。
清代在皇子爵位问题上,吸取了明代宗室滥施封爵的教训,制定了相对严格的制度。按有清“赐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固有皇子反封贝勒、贝子、公者”,比之前明皇子例必封王要严谨得多。
清代宗室有12个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一般来说, 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混得比较差的皇子会“沦落”到镇国公甚至镇国将军。
清代皇子爵位制度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特点是,爵位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功劳的上升慢慢“升级”的。比如雍正在康熙三十七年时只是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才被封为亲王。而反过来说,清代的皇子爵位也是可以“降级”的,你如果得罪了皇帝或是犯了程度不同的错误,也会被降级。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上能下”。
为了避免皇室宗亲积年以后支派繁衍所带来的无穷麻烦,清廷规定除著名的12家“铁帽子王”,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都每一代降一等,直到降至规定最低封爵或闲散宗室。
比如睿亲王多尔衮是铁帽子王,他的子孙久永远可以袭亲王的王爵;而如奕劻,爷爷是做过亲王的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到了他这一代便只袭得了“辅国将军”这个爵位。但后来因为慈禧器重他,慢慢升成了亲王,也就是著名的“庆亲王”。
奔腾的白骏马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现在我们都认为清朝阿哥是指皇帝的儿子,而实际上阿哥在满语中表达的是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并不一定用于皇家。当然题目中很显然,是问的皇帝的儿子是什么级别?
清朝的阿哥只能说明是皇帝的儿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根本不是爵位,更谈不上什么级别。
至于清朝的阿哥都能达到什么级别,这里面混得好的有亲王,也有郡王,混的不好,可能只是个镇国将军,更有甚者可能只是一个光头阿哥,一点爵位都没有。
清朝的宗室爵位清朝的宗室爵位一共有十二个等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个等级。
公爵以上为“超品”,所以不要觉得镇国公或者辅国公爵位不高,他们都是皇室宗亲,肯定比一品大员级别还高,当然拿的俸禄也高。
不入八分的国公,并不是指不入流,而是指可以不在京城当差或者居住。
清朝的爵位与明朝的不同,清朝的爵位是要降级的,比如,父亲是亲王,那么嫡子继承爵位直接变成郡王,这里要注意,只有继承爵位的那个儿子才是郡王,剩下的人,没有皇帝封爵,只能是闲散宗亲。
郡王再传下一代直接变成贝勒,当然亲王爵位降到镇国公就不再降了。郡王降到辅国公,以此类推。
也有少数宗亲,由于深得皇帝宠信,并且立有大功,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传给下一代嫡子继承人不降级,这样的被称为“铁帽子王”。
大清共有“十二大铁帽子王”,八位开国元勋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还有后来获得皇帝重用的四位: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昕、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清朝的阿哥都能获得什么爵位呢?清朝对皇子的分封,和明朝不一样,主要原因还是和文化有关。
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开始订下规则,只要是皇子,一律封为亲王。不论皇帝的儿子多么无能,甚者是傻子,但是一样是亲王,亲王的嫡系继承人是亲王,其他儿子也是郡王。
当初朱元璋制定这样的规矩,主要是少年时穷怕了,为了让子孙后代以后不用为生活担忧,朱元璋给了亲王等明朝宗亲爵位很多特权,最后也成为了一个隐患,明朝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王太多了,老百姓养不起了。
而清朝不一样,它是由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虽然皇帝(或者大汗)的儿子也是有特权的,但是如果不能有好的表现,是不会给予较高的爵位的。
我们先以努尔哈赤为例,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看看分别被封了什么爵位。
皇长子 爱新觉罗·褚英 废太子,广略贝勒。
皇次子 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礼烈亲王。
皇三子 爱新觉罗·阿拜 追封奉恩镇国勤敏公。
皇四子 爱新觉罗·汤古代 镇国克洁将军。
皇五子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皇六子 爱新觉罗·塔拜 追封奉恩辅国悫厚公。
皇七子 爱新觉罗·阿巴泰 追封和硕饶馀敏郡王。
皇八子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 (皇子时封贝勒)。
皇九子 爱新觉罗·巴布泰 奉恩镇国恪僖公。
皇十子 爱新觉罗·德格类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皇十一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 镇国将军;传一代,绝嗣。
皇十二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 罢英亲王。
皇十三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 追封奉恩辅国介直公。
皇十四子 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睿忠亲王,(追封成宗义皇帝(清成宗),后罢)。
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豫通亲王。
皇十六子 爱新觉罗·费扬果 黜宗室。
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的爵位,就可以看出,阿哥们的爵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出生后,起点都是一样的,没有爵位,后来随着立功的表现,努尔哈赤会为儿子封爵位。
就像努尔哈赤称汗时,封了“四大贝勒”,分别是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当时的贝勒就相当于后来的亲王,级别很高。
努尔哈赤的这些儿子,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所以清朝初期的封爵,主要是看战功,当然也与大汗的喜好有关,但是战功是第一位。
除了“四大贝勒”,其他后来获封亲王等爵位的,都是后来皇太极封的,当然也是看战功和实力。但是皇太极称帝后,也封了自己的儿子豪格为亲王,目的也是想扶持自己的实力。
总结一下,清朝初期的阿哥封爵,主要是看战功和实力,当然还有能力。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豪格(1609—1647),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肃武亲王。
皇二子:爱新觉罗·洛格(1611—1621),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幼殇。
皇三子:爱新觉罗·洛博会(1611—1617),生母元妃钮祜禄氏,幼殇。
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1627—1690),生母庶妃颜扎氏,辅国公。
皇五子:爱新觉罗·硕塞(1629—1654),生母侧妃叶赫那拉氏,承泽裕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高塞(1637—1670),生母庶妃那拉氏,镇国悫厚公。
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1637—1699),生母庶妃伊尔根觉罗氏,辅国公。
皇八子:未命名(1637—1638),生母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幼殇。
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生母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清世祖章皇帝。
皇十子:爱新觉罗·韬塞(1639—1695),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1642—1656),生母懿靖大贵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襄昭亲王。
但是等到清朝入关后,就不一样了,这时候虽然也是看战功,但是却没有那么重要了,顺治皇帝亲政后,就曾封自己的弟弟博穆博果尔为亲王。
当然也有因为军功被封为亲王的,就像顺治的五哥硕塞,他就是因为跟随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追击李自成,后来又南征南明福王朱由崧,屡立战功,一步步的成为亲王。
顺治的八个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1651年12月13日-1652年3月9日),生母为笔什赫额捏福晋。
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9月8日-1703年8月8日),生母为宁悫妃董鄂氏,封裕亲王。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即康熙帝。
皇四子荣亲王(1657年11月12日-1658年2月25日),生母为孝献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生母为陈图塞尔福晋,封恭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生母为唐璟福晋。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生母为钮祜禄福晋,封纯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生母为塞母肯额捏福晋。
顺治的儿子们封的爵位都不低,但是除了皇四子荣亲王因为是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的儿子,刚出生就封了亲王,其他的都是康熙皇帝后来封的,康熙还是不错的,能活到成年的兄弟们都封了亲王,只有幼年夭折的没封。
总结一下,这时候虽然封爵不那么考虑军功了,但是皇子获得高爵位还是很难的,一般都是等后面的皇帝封赏,而这时候就不能说是皇子了。
康熙的儿子们
皇长子:胤褆(1672-1735),原名保清,直郡王,后降为贝子品级,生母惠妃叶赫那拉氏。
皇次子:胤礽(1674-1725),原名保成,皇太子,后被废。谥曰密,为理密亲王,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皇三子:胤祉(1677-1732),诚郡王,谥曰隐,为诚隐郡王,生母荣妃马佳氏。
皇四子:胤禛(1678-1735),即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五子:胤祺(1680-1732),恒亲王,谥曰温,为恒温亲王,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六子:胤祚(1680-1685),幼殇,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七子:胤祐(1680-1730),淳亲王,谥曰度,为淳度亲王,生母成妃戴佳氏。
皇八子:胤禩(1681-1726),廉亲王,生母良妃卫氏。
皇九子:胤禟(1683-1726),固山贝子,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1683-1741),初封敦郡王,雍正时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后释放,授辅国公品级,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一子:胤禌(1685-1696),11岁殇,无谥号,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十二子:胤祹(1686-1763),履亲王,谥曰懿,为履懿亲王,生母定妃万琉哈氏。
皇十三子:胤祥(1686-1730),怡亲王,谥曰贤,为怡贤亲王,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皇十四子:胤禵(1688-1755),恂郡王,谥曰勤,为恂勤郡王,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十五子:胤禑(1693-1731),愉郡王,谥曰恪,为愉恪郡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皇十六子:胤禄(1695-1767),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后改封庄亲王,谥曰恪,为庄恪亲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皇十七子:胤礼(1697-1738),果亲王,谥曰毅,为果毅亲王,生母纯裕勤妃陈氏。
皇十八子:胤祄(1701-1709),8岁殇,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1702-1704),3岁殇,生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子:胤祎(1706-1755),贝勒,谥曰简靖,为简靖贝勒,生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一子:胤禧(1711-1758),慎郡王,谥曰靖,为慎靖郡王。生母熙嫔陈氏。
皇二十二子:胤祜(1712-1744),恭贝勒,谥曰勤,为恭勤贝勒,生母谨嫔色赫图氏。
皇二十三子:胤祁(1714-1785),郡王品级贝勒,谥曰诚,生母静嫔石氏。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祕(1716~1774),諴亲王,谥曰恪,为諴恪亲王,生母穆嫔陈氏。
康熙的儿子比较多,这里只是排序的儿子,还有很多因为生下来没来得及排序就挂了的。
从二十四个儿子可以看出,康熙在世的时候获封郡王以上的只有:直郡王大阿哥胤褆(后被康熙下令削宗夺爵、圈禁终身),诚亲王三阿哥胤祉,雍正王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恒亲王五阿哥胤祺,以及敦郡王十阿哥胤䄉。
其他的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八阿哥胤禩,才是个贝勒,很受宠爱的十四阿哥胤禵都没有爵位,所以康熙在世对于皇子们封爵,还是很慎重的。基本上康熙封爵,主要考虑的就是皇子的能力和家世,当然还有个人喜好。
雍正皇帝对于兄弟们封爵,完全就是派系的问题,支持雍正皇帝的肯定获得高爵位,就像十三阿哥,都干成铁帽子王了。
雍正皇帝的儿子比较少,能排序的只有六个儿子。
长子:爱新觉罗·弘晖(1697—1704年),追封端亲王,生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皇子(未齿序):爱新觉罗·弘昐(1697—1699年),生母齐妃李氏。
次子:爱新觉罗·弘昀(1700—1710年),生母齐妃李氏。
三子:爱新觉罗·弘时(1704—1727年),生母齐妃李氏。
四子: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帝,初封宝亲王,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五子:爱新觉罗·弘昼(1711—1770年),和恭亲王,生母纯懿皇贵妃耿氏。
六子:爱新觉罗·弘曕(1733—1765年),果恭郡王,生母谦妃刘氏。
雍正的儿子,只有弘历和弘昼被封为亲王,其他的都没有封爵,主要是雍正的儿子活到成年的也不多。
乾隆的儿子们
皇长子,永璜(1728-1750),追封定亲王,谥曰安。
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纯皇后。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追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封履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五子,永琪(1741-1766),封荣亲王,母愉贵妃。
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质亲王,母纯惠皇贵妃。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纯皇后,弘历欲立为太子。
皇八子,永璇(1746-1832),封仪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
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殇,未封,母舒妃。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镜泉,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封成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即嘉庆帝。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
乾隆皇帝对于儿子们封爵,直接就是凭借个人喜好,因为乾隆是个很贪恋权力的人,因此他不让儿子们参与朝政,最后就导致他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最后选来选去,选了十五阿哥。
因为儿子们,不去参与朝政,所以乾隆看上的儿子就可以封亲王,比如永瑆和永琰,看不上的,比如十二阿哥,永璂,没有爵位,光头阿哥。
嘉庆的儿子们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未命名,幼殇。
皇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道光帝。
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四子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同治三年十二月薨。
嘉庆的儿子们,除了老大死的早,然后旻宁和绵忻在嘉庆活着的时候就封亲王了,老三绵恺是郡王,老五因为生的晚,所以嘉庆没有封他爵位。从嘉庆这时候看出,清朝封爵,已经不那么慎重了,只要是皇子,都能弄个好爵位。
道光帝的儿子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这时候的皇子,怎么也可以混个郡王当当。至于咸丰皇帝更是就一个活下来的儿子同治,后面的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子嗣,不作讨论。
小结:清朝的阿哥们,活的并不容易,尤其是清朝的前期,如果没有战功,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爵位,是很难的。虽然后来随着清朝统一战争的结束,阿哥们不用立战功也可以授予爵位,但是这时候又需要讨父皇的欢心,同时还需要母亲的家世。
如果阿哥在皇帝面前表现的太好,可能会遭到别的阿哥的嫉妒,暗中使坏,如果表现的不好,可能又会让父皇觉得自己没本事。所以获得高的爵位太难了!
阿哥们真正好过的时候,是嘉庆皇帝以后,这时候的阿哥,基本上都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爵位,同时内斗的也没有那么激烈。不得不说还是明朝的皇子比较幸福,怪不得明朝的皇子都不争皇位,一心想当王爷,主要是朱元璋的政策,让皇子们都有亲王爵位,真心比清朝皇子们幸福多了!
sarywangjing
清阿哥就是皇帝的儿子,成人后由宗人府题请封爵,皇帝钦定。主要爵位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镇国公、辅国公、奉国公、奉恩公)等14个级别。
1.摄政王多尔衮。网络配图
爵位不是实职,享受俸银和禄米。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是实职,有俸很3万两;其次,实职辅政王有俸银1.5万两。
其他非实职爵位:
2.清光绪年间庆庆亲王奕劻。网络配图
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多罗郡王,年俸银5000两,禄米5000斛;
多罗贝勒,年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固山贝子,年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年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年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奉国公,年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奉恩公,年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俸银和禄米分春(正月二十前)秋(七月二十前)两季发放。
danaboarose
题主问的“阿哥”的称呼范围很广,不过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指皇帝的儿子,也即皇子,所以我这里也按皇子来说。
清朝宗室的爵位有十二级(一说十四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但对皇子而言,爵位通常只有四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简单统计了一下从顺治皇帝开始直至咸丰皇帝(咸丰之后皇帝均未有子嗣)所有皇子的爵位(指最终爵位,包括追封)情况:
顺治皇帝八子,其中成年的仅皇次子、皇三子、皇五子和皇七子,皇三子即康熙,另外三子均为亲王;另外皇四子虽未成年而早夭,但因其生母为顺治偏爱的董鄂妃,所以也追封为亲王,也是顺治朝唯一一位皇子封亲王。计一帝、四亲王。
康熙皇帝三十五子,其中十一子早夭未序齿,故实际二十四子,又皇六子、十一子、十八子、十九子均早殇,未有封号,故成年的只有二十子,又雍正即位、十六子出继,仅余十八子,共有十一亲王、三郡王、三贝勒、二贝子、一辅国公。
雍正皇帝十子,四子早殇未序齿,其中有福惠追封怀亲王,其余六子,皇长子、次子早夭,长子追封亲王,皇三子曾被削除宗籍,无封,皇四子即乾隆皇帝,皇六子出继,这样就只剩皇五子,为亲王。故雍正实际成年的只有三子,一子除宗籍,一子继位,一子为亲王,另有两子未成年但是追封为亲王。计一帝、三亲王。
乾隆皇帝十七子,其中皇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十六子均早夭未封,皇四子、皇六子出继;皇长子、皇七子追封亲王、皇次子追封为皇太子、皇三子追封郡王、皇十二子追封贝勒,皇五子、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七子为亲王。计有一帝、一太子、六亲王、一郡王、一贝勒。
嘉庆皇帝五子,皇长子早夭,追封郡王;皇次子即道光皇帝;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均为亲王。计一帝、三亲王、一郡王。
道光皇帝九子,皇长子、次子、三子追封郡王,皇五子出继,皇六子、七子为亲王,皇八子、九子为郡王。计一帝、二亲王、五郡王。
咸丰皇帝二子,长子继皇位,次子追封郡王。计一帝、一郡王。
综上,加上追封,清朝八十八位皇子,亲王三十人、郡王十一人、贝勒四人、贝子二人、辅国公一人,可见清朝皇子爵位主要是亲王和郡王。贝子以下爵位主要是康熙皇子封,这也与康熙朝皇位的争夺有很大关系,所封辅国公者为康熙皇十子,其最初封敦郡王,是八爷党的拥护者,所以雍正即位被幽禁、夺爵,直至乾隆才被封为辅国公,以贝子品级祭葬。两位贝子为康熙皇长子、皇九子,二人也是皇位斗争的牺牲品。除此之外,还有乾隆时期皇十二子,终身未封爵,直至去世后才被追封贝勒。
傻狗崽
向敬之
明朝的皇子天生就是王,而清朝的阿哥封王,得看自己的能耐、机遇与父皇的喜好。
题中的阿哥,指皇帝的儿子,即皇子。虽然都是皇帝生子,然而因生母身份、爵位高低等,而出现了兄弟之间的不对等。
按清朝的定制,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齿序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康熙在确定皇长子时,前面有四子幼殇,老五胤褆命长就成为老大),我们在电视剧中也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等另一种称法。
皇子虚龄十五岁时,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宗人府会题请皇帝赐爵位,执行宗室爵位分封。崇德元年,皇太极确定九等制,而其除皇长子豪格因军功卓著而受封和硕肃亲王外,其他十子作为皇子都不得封。顺治六年,将宗室爵位厘定为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而顺治生子八人,其在位时仅追封未命名的皇四子为荣亲王外,其他其子都是普通皇子身份,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康熙皇帝的皇三子玄烨。
康熙诸皇子剧照
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记载:“原夫锡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故有皇子而仅封贝勒、贝子、公者。揆诸前禩,至谨极严。”酬庸者,即论功行赏。展亲者,谓重视亲族的情分,即皇帝诸子有嫡庶之分。
就康熙诸子而言,其皇次子胤礽,因为是存活的嫡长子,不到两岁就受封为皇太子,则是诸阿哥中的最高等。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储,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为和硕亲王,次于太子,但为宗室爵位中的第一等,每岁给俸银万两、禄米万斛。
另有郡王,如皇长子胤褆于康熙三十七年受封为直郡王,胤祉也做过诚郡王,岁俸银五千两、禄米五千斛。而雍正帝胤禛成为亲王前,则是贝勒,岁俸银二千五百两、禄米二千五百斛。而像著名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祯,于康熙五十七年受任抚远大将军统兵西征时,仅为贝子,岁俸银一千三百两、禄米一千三百斛,经常被康熙救济,从内务府拨银成千上万。
阿哥们的等级不同,所按规定设置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临终时已三十七岁,但还只是“十三阿哥”。像他这样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无话语权的,还占了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