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
木木_WANG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宗室觉罗贵族是清朝的皇族。凡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封显祖宣皇帝)本支子孙后裔称宗室,系金黄色带,俗称“黄带子”;旁支(叔伯兄弟之支)子孙后裔称觉罗,系红色带,俗称“红带子”,均属皇族。
其近支有功者得封爵、爵分14等:和硕亲王、世子(亲王之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之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人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爵位世袭降一等。
唯清初礼、睿、肃、豫、郑等八王立有大功,世袭不降等,称为“铁帽子王”。无封爵者,为闲散宗室,相当于四品官职。宗室觉罗贵族驻于京城,独立于民间社会组织,自成一统,设长以治族务,不理民事,不务生业。
虽然绝大多数宗室觉罗贵族与皇帝的亲族关系都出了五服,但仍以“裔出天璜,均是皇家之派,岂可轻犯”而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按规定,殴打宗室觉罗比殴打一般人罪重九等(殴伤者重十等);宗室觉罗犯轻罪,不加鞭责,仅罚俸;犯重罪甚至命案,不抵命不监刑部,仅圈禁,地方官不能过问。大逆之罪方由皇帝革除宗籍,拟以极刑。
一般革退宗室改系红带,革退觉罗改系紫带,革退后再犯罪,与一般旗民同罚。经济上,宗室觉罗分有大量庄田,不纳田赋,并从宗人府领取俸禄和养赡银。随着宗室觉罗人口繁衍,清前期这一寄生阶层逐渐扩大,多数闲散宗室觉罗挥霍日绌,又受到“不事生业”的限制,逐渐贫困、成为社会腐朽和不安定的因素。
亲王、郡王嫡长子,年至20岁,经负责皇室事务的宗人府请旨考试后,亲公子可封为世子,郡王子封为长子,以待袭爵。其余子及非嫡子,经届期考试后,别给爵位。为了避免皇室宗亲积年后支派繁衍所带来的无穷麻烦,清廷规定除少数勋劳卓著,爵位可世袭罔替者外,余皆每一代降一等、直至闲散宗室。
皇子授封后,其居室、服用、设官、俸禄给养,均按爵位等第拨给,不得随意逾越。亲王、郡王府设长史,贝勒府设司礼长,“掌董帅府僚,纪纲众务”。又有散骑郎若干人,协助长史等理府事。另外,掌文移遣委的有管领,供食荐羞的有典膳,监守库藏有司库,掌营建修葚有司匠,蓄养牛马有牧长,具体名额按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
仪仗护卫是体现封建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亲王、郡王直到贝勒、贝子、公,都有规定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特别有勋劳者,还可以“奉旨倍增”,或加额设置。另外还有权蓄养使用太监。
清廷对分封后的诸皇子,在经济上的待遇也是很优厚的。首先是俸禄,亲王每岁给银10000两,世子6000两,郡王5000两,长子3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和辅国公700两,等等。其次,拨给田土,据康熙元年(1667年)所定则例,亲王有粮、银庄和瓜果等园42座,约合田地六、七、八万亩;郡王庄园19座,约合二、三万亩之间,这还不包括同时拨赐的所属佐领下户人和炭军、灰军、煤军、薪丁等,和按丁配有的田上,以及带地投充人、给官地投充人的田十,除此而外,各王府在门外均有滋生牧场、“采捕山场”。
清代在皇子分封上,充分吸取明代的教训,除前提到的不滥予封爵外,还严格规定按受封等第赐予庄园田土。他们都从内府经管的皇庄中拨给。又规定诸王公均“不锡土”,“不加郡国”,府第均建于京师,“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
从而避免了像明代那样,庄田数额无定,每当亲王之国,为修治宫殿、搜括田土,弄得民怨沸腾,怨声四起。之国后,又在藩封地大事骚扰,鱼肉百姓,藐视官府,成为一方之大害。清朝皇帝尽管重视诸皇子参与政事,还让其领兵作战,但鉴于康熙后期诸子争夺储位所造成的种种悲剧,雍正初在确立秘密建储法的同时,十分关注皇子结党串连等事,禁止交结外吏。
乾隆十八年(1753年)下诏严申雍正时有关朝臣与诸王交结往来之禁。嘉庆十年(1807年)颁旨,再次申饬诸王干预外事。十六年(1811年)禁旗下太监进宫当差后再回本主私宅,以防漏露宫内机密,违犯者要严加处置。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当弘历得知颇受眷爱的皇长孙绵德与礼部郎中秦雄褒私下“相见送礼”的事实后,便以“阿哥在内廷读书,理应谨慎自持”,“若不示以惩做,恐诸皇子、皇孙无所畏惮,渐失我朝家法”,当即革退了绵德的郡王爵位,并将秦雄褒发遣伊犁,连绵德的师傅也因“不能教戒管束”而受到处分,嘉庆初,编修洪亮吉因请成亲王永理转递谏疏,被认为“违例妄为”,受到斥贵。洪则差一点给送了性命,后因皇帝开恩,才减等遣戍伊犁。
正是由于皇帝的处置果断严厉,使诸子、诸孙十分注意约束自己的行动,防止触犯禁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山西巡抚喀宁阿在向六阿哥永瑢及绵恩呈递请安片子时,附“送鱼数尾”。绵恩等惧不敢受,将其奏报给皇帝,得到弘历的褒奖,喀宁阿则受到传谕申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葛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其皇室是满人,属于“北狄入主中原”的类型,所以清朝政治制度比较特殊,和汉人王朝有很多的不一样,比如清代的皇子被称为阿哥,皇子们叫皇帝也不是父皇而是皇阿玛。
那么清朝的皇子待遇如何呢?清朝的阿哥没有等级,只是简略的对“未成年皇子”的一个模糊称谓,虽然阿哥没有等级,但是由于他们都是皇帝的儿子,所以个个都是潜力股,拥有继承大统的地位。如果皇帝认可,一般是阿哥们成年后就会加上不同的爵位,就会有等级,比如贝子,郡王,亲王之类的,爵位越高,自己这个“阿哥”等级就越高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牛轧泡泡
现在人们都喜欢看宫廷剧,而宫廷剧中自然少不了阿哥们,随着宫廷剧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阿哥这个称呼也开始熟悉起来,接受度也很高,所以很多皇子都用阿哥来称呼。当然我们也清楚,电视剧和正史是有一定差异的,其中有很多编排都是为了迎合现代人来进行的,那么清朝时期的阿哥究竟是什么级别,有什么历史依据呢?
简单来说,清朝时期只有皇帝的儿子才可以被称作是阿哥,所以只要是皇帝的儿子都可以用阿哥来称呼,为了方便,也会对阿哥进行排序,例如皇长子就是大阿哥,皇次子就是二阿哥,以此类推,这样不仅好区分,也比较方便。这些皇子在长大之后就可以封爵,在大阿哥长到十五岁时,宗人府需要负责题请封爵事宜,这样皇帝可以为皇子定下爵位,从高到低的爵位等级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清史稿.皇子世表中也有关于阿哥的相关记载,其实阿哥这个词是源自于满语,阿哥本来只用于称呼兄长等人,对于没有成年的男子也会用阿哥来称呼,但是由于阿哥这种说法渐渐普遍起来,所指代的范围也开始增加。
在清朝建立后,皇子的称呼其实并没有指定为阿哥这个称谓,我们现在经常用这个词是因为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而且严格来说,阿哥只能用来称呼没有成年的皇子,如果皇子已经成年,就不可以再用这个词,而且在宗室中,没有成年的阿哥也是没有任何封号的,他们唯一的身份就是皇帝的儿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宫中的人在称呼这些皇子时也会用大阿哥、二阿哥等称谓来进行区分。所以很多影视剧的编排都不是很严谨,因为阿哥这个词不会用在已经成年或者封爵后的皇子身上,只有未成年的小孩子才会用阿哥来称呼。
如果皇帝已经给皇子定了爵位,就会用爵位来称呼他,以示尊重,这一点在皇宫中是不可以出错的。例如在咸丰皇帝没有被封爵位之前,在诏书中会用皇四子来称呼。乾隆也是同样,在乾隆皇帝被选为继承人之前,诏书上所写的是宝亲王皇四子弘历,可见他在被选为继承人之前,都是用宝亲王来称呼的,而不是用四阿哥来称呼他。
topfelix
我们通过许多的清朝影视剧了解到了,清朝的皇子都是被称为阿哥的,为了区分他们,都会在阿哥两字之前加上他们的序齿,也就是把他们按数字进行排序。
而有些皇帝的处于婴幼儿时期的皇子,是在没有序齿的时候就夭折了的,这些皇子则是连被记载在册的机会都不会有。虽然都被称呼为阿哥,但其实这都是他们在没有职权和册封之时,区分于其他世家宗族子弟的称呼而已,当时被称为阿哥的不只是皇帝的儿子,只要是皇室宗族的子弟都可以被称呼为阿哥。
“光头阿哥”就是说明阿哥是没有实权的,有的只是光秃秃的身份,而皇族子弟的等级都是由皇帝册封得来的,而清代阿哥的等级还是不少的。
这些都是针对皇室宗族的爵位等级划分,至于其他异姓功臣的爵位和蒙古爵位的等级划分是另外有相关规定的。虽说清代偏袒自己的族人,但是也不会让他们的后人一直世代继承这些爵位的,一般情况下,这些爵位在后代世袭的时候都是需要降级继承的。
毕竟这些宗室的后代子弟是越来越多的,如果不限制世袭制度,就会造成爵位过多的结果,然后就会进一步的增加国家财政的压力,严重一点就会带来灭国之相。
根据资料记载,和硕亲王的岁俸银也就是一年的工资是一万两,同时还要加上禄米1万斛,古代的俸禄是指两样工资,俸是银子禄则是指粮食。就连宗室爵位里最低等的奉恩将军也有110两的俸银,以及禄米110斛。
虽然这样的待遇看起来比和硕亲王的待遇少了不止一点,但其实对于古时的人们,这些就算是比较高的待遇了。起码能够保证他们一个正常小家一年的花销,还会有结余。这样的政策也是为了让宗族子弟,在无权无长辈扶持的情况下能够生活的相对好一点,毕竟百姓一家几口一年的花销也不过一二两而已。
一般来说,当朝皇帝的儿子也就是皇子,他们最低的封号也是从固山贝子开始的,当然也有例外存在,在清朝初期的时候,还是有个别的皇子是只封为镇国将军的。
这可能与清朝初期封爵的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在清朝初期,只根据他们的功绩来进行册封,因为那时的清朝最需要的就是用实力来扩充疆土,以实现定天下的目标,而封爵正是一项用来激励臣子建功立业的手段。
这在《清史稿》中有过相关记载:“清初封爵之制,未尝釐定,武功、慧哲、宣献诸王,皆以功绩而获崇封。”后来经过演变之后,形成了十二等级的封爵制度,并确立了可以永久世袭不用降级的“铁帽子王”爵位,只有八位,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期。
“顺治六年,复定为亲、郡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以佐命殊勋,世袭罔替。其他亲、郡王,则世降一等,有至镇国公、辅国公而仍延世赏者。若以旁支分封,则降至奉恩将军,迨世次已尽,不复承袭。”这里就说明了,在这些爵位之中,能够世袭罔替的只有八王而已,其他的爵位都是每代降级的,等到降到最低级的时候,下一代的后代就成为了平民的身份,没有爵位可以继承了。这其实是为了让这些八旗子弟能够有上进心,不要把祖先打下的爵位肆意的挥霍,最终变成“废物”而制定的规则。
所以清朝的宗室子弟即使身带爵位也是不会轻易颓废的,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毕竟他们也不能够保证在几代之后,自己的后代会不会沦为庶民。
而只要他们足够努力有才能创造功绩的话,有可能会被当代皇帝允许几代的世袭罔替,或是得到晋升爵位的机会,让自己身上的爵位可以在继续世袭几代。而在清朝时期,就算是身为皇子的阿哥也不是就一定能够晋升为和硕亲王的,因为皇子数量的不同,不同的皇帝对于自己儿子的划分是不一样的,有些儿子比较多,自己又活的比较长的皇帝,在册封的时候都是比较小心的,不会一下就封的太多、太高的。
比如康熙时期,每一次的册封都是几个几个的进行,而且一般都是从底层的固山贝子册封开始的,后来的晋升都是根据自己办事的功劳,以及康熙的满意程度进行逐级晋升的。
而因为康熙帝的较长的在位时间,他比较大的几个儿子都成功的熬到了和硕亲王的地位。而在雍正时期,又册封了自己的几个兄弟为亲王,其中与他关系较好,对他十分忠心的几个包括怡亲王都被封为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总的来说,清代的阿哥都是满人的称呼,他们获得的爵位也是属于宗室爵位体系中的,但是却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容易就可以得到的。
每一位的爵位不是自己祖辈用命拼回来的,就是自己对于朝廷有贡献才得到的,能够一直受祖辈恩惠的几乎没有,而且没落的很快。
而关于清代阿哥的等级制度,在《清史稿》等许多的文献之中早就记录在册了,而这项制度最终的目的还是给所有的皇室宗族子弟一个生活的保障,维护这些宗族的特殊地位和待遇,只不过它也不是无限制的就对了。
黄艳
在满清时期,阿哥们的身份是皇子,皇子在当时的封爵一共是分为了四等,从上到下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等,其中贝勒,贝子两级一直到了满清才出现的,亲王和郡王两级爵位则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汉朝以前,皇子一般除了继位的嫡长子,其他的皇子一般会被封为公爵,分封土地,后来到了汉朝,则是给皇子,还有皇帝的兄弟们加封王爵的封号,后来到了西晋时期,官员系统开始趋于细化,于是王爵也就划分成了两档,分别是亲王和郡王,亲王是专给皇帝的儿子,兄弟的爵位,郡王这个爵位在最早才出现的时候是只给皇太子的爵位。
所以按理来说最开始郡王的地位应该是高于亲王的,在古代皇太子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在这之后到了唐宋时期,郡王这个爵位的地位开始下降,除了会封给皇子,一些皇室宗亲,还有朝中权势较大的节度使,武将等人也会受封郡王。后来在明朝亲王爵位还是赐给皇子,还有皇帝的兄弟,亲王死后长子世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级为郡王,郡王除了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他的儿子降为县主。
我们今天常说满清是养八旗子弟养跨的,其实历朝历代情况都差不多,只是没有清朝时期那么严重罢了,清朝除了十位世袭罔替的王爷,其中八位亲王,两位郡王,给皇子,皇兄弟们的爵位又加了两级,贝子,贝勒这两个爵位,其实在满人没入关之前贝勒,贝子就是给贵族的封号,但是也有例外,贝勒的封号有时候也是会封给蒙古贵族的,这四级封给阿哥们的封号全称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其实满清封给阿哥们的爵位什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在级别上其实是相同的,都是皇帝的儿子,真正有区别的是体现在他们的后代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上有明显的差距。
头瘟猪弟妹
一个皇子的称呼
行在湘中
看了很多回答,都没回答到点子上。
阿哥的解释大家都差不多,就不多说了。咱就说皇子。
皇子未分封的时候,没有爵位,但因为是皇子的缘故,服饰和所享受的礼仪仅次于皇帝。具体表现在:
除宗室近支长辈亲王郡王贝勒外,以及除了皇子的汉族师傅外,其他王公大臣见到皇子都要伏地叩拜。
皇子的龙袍为杏黄色,仅次于皇帝的明黄色。
皇子所穿的、对应王公大臣补服的常规服装,和皇帝所穿的衮服一样,一样被称为“龙褂”,而且也像皇帝的衮服一样,是绣四团正龙的(只是两肩正龙没有日月图样)。
亲王补服,前后两团正龙,两肩两团行龙。
郡王补服,四团行龙。
上面三图,从上往下,依次为:皇帝衮服(龙褂)、皇子龙褂、郡王补服。
皇子一旦分封,其实就等于降格,因为就算封爵第一等亲王的补服规格也低于皇子,而且亲王最多只能穿金黄色朝袍。为了让皇子不至于过于丢份,清朝还有一个规定,就是皇子受封的爵位如果低于郡王,那就按照郡王的服饰穿戴,而郡王则是能穿四团龙的最低爵位。
不夜侯
“阿哥”一词,在清代宗室中,是指“未受封的皇子”。广义上来说,是指对男子的尊称。在清代,真正体现出阿哥身份的是在女眷之外,皇家子弟及宗亲王室所谓的“十四等爵制”(见表一),据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所记载,“十四等爵制”定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目的是保证皇亲国戚的优厚待遇,显示他们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另外在俸禄制定上也有不同(见表二),避免引起僭越纷争。
表一:清朝宗室等级
五阿哥
表二:清代宗室俸禄标准
八阿哥
(注:文中数据引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第35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四爷
(康熙年间,九位阿哥争夺皇位,最后皇四子胤禛胜出)
(康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从两表可知,清代宗室中从亲王到贝子,薪俸岁银均在1000两以上;镇国公以下都在千两以内,最少的奉恩将军只有110两。因此,清代宗室中,血统纯正的“阿哥”享有得天独厚的富贵特权,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清廷依然优渥待之,乾隆时期,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按其应得的俸禄米石,减半赏给,甚至全俸赏给。此外,皇子们还领有庄田及各种赏赐。
风影零落
清代的阿哥是皇帝没有受封的皇子。这其实不是什么尊称,因为被称为阿哥说明你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皇子,相当于在家里面一直被当成小孩子,未成年人。
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大清的皇子,也就是阿哥,跟明代不一样,明代,只要是皇子,都会被封为王,而清代完全不一样,能被封为亲王的还是比较少数的,一般来说第一次受封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母后的地位,还有他们的次序、年纪,再考虑一下他们的能力表现,会被封为郡王、贝勒、贝子不等,当然也有一些会低于贝子,而被封为镇国公之类的。
阿哥们的等级不同,所按规定设置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临终时已三十七岁,但还只是“十三阿哥”。像他这样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无话语权的,还占了大多数。
小蔡一盘
看清朝电视剧,经常会听到“阿哥”这词,而且它还是称呼皇子的专用词汇。一般老百姓甚至不是皇帝之子的王公贵族,都不能擅用。
其实,这是有历史依据的,根据清稗类钞记载:“诸皇子皆称阿哥,以行列之大二三四等数目冠之于上。皇帝与人言及,亦称之为阿哥,且有见之于谕旨者。”
这里说的是,皇上的诸位皇子,都被称为是“阿哥”,然后按照其排行,在前面加上“大”、“二”、“三”、“四”等等数字。
比如雍正排行老四,于是就有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四阿哥”。 皇帝的儿子们称之为“阿哥”,那其他王爷们的儿子,又是如何称呼呢?
《皇太极事典》记载,“天聪九年正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公元1635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六,“令称太祖庶子为阿哥,六祖子孙为觉罗”,也就是说,皇太极下令,称太祖(努尔哈赤)的后代,也就是皇子们为“阿哥”,而努尔哈赤其他兄弟所生的孩子,则被称为“觉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蒙古王公世子,也是称“阿哥”的,在称呼上,他们享有与清朝皇子一样的权利!
如您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留言、转发,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一下哦!
④邪灵④
导语: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而代表着清朝皇室阿哥爵位的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品级: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清朝宗室爵位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以康熙朝为例,对阿哥等级进行分析:
康熙皇帝生前,曾经两次大范围晋封皇子封号,一次在康熙三十七年,将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佑和皇十子胤俄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封为贝子。
在这两次阿哥晋封中就出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种皇子等级,这也是清朝当朝皇子最为常见的四种爵位等级。在康熙皇帝的35位皇子中,爵位最低的就属皇九子胤禟,为固山贝子爵位,爵位最高者则是皇十三子胤祥,和硕亲王爵位,而且“世袭罔替”。
由此可见,虽然龙生龙凤生凤,皇帝的儿子是王爷。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清朝时期,皇帝的儿子不一定是王爷,有可能只是一个贝子。而且在以战功金峰三个爵位的清初时期,皇帝儿子的爵位甚至更低。
以清朝建立者皇太极为例进行分析;
皇太极共抚育皇子十一位,最高爵位为和硕亲王,最低爵位仅为辅国公。按照清朝降级承继爵位的爵位世袭办法,竟被晋封为辅国公的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和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还有皇十子爱新觉罗·韬塞的后代怕是很快就会成为奉恩将军一下的闲散宗室。
lupin
清代主要有两种爵位制,一种是宗室的爵位制,也就是爱新觉罗氏的,还有一种就是非室室的爵位制,用于封非爱新觉罗氏的。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加上追封,清朝八十八位皇子,亲王三十人、郡王十一人、贝勒四人、贝子二人、辅国公一人,可见清朝皇子爵位主要是亲王和郡王。贝子以下爵位主要是康熙皇子封,这也与康熙朝皇位的争夺有很大关系,所封辅国公者为康熙皇十子,其最初封敦郡王,是八爷党的拥护者,所以雍正即位被幽禁、夺爵,直至乾隆才被封为辅国公,以贝子品级祭葬。两位贝子为康熙皇长子、皇九子,二人也是皇位斗争的牺牲品。除此之外,还有乾隆时期皇十二子,终身未封爵,直至去世后才被追封贝勒。
阿哥们的等级不同,所按规定设置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临终时已三十七岁,但还只是“十三阿哥”。像他这样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无话语权的,还占了大多数。人比人,气死人啊!
话说回来,清朝阿哥也不一定是非要自己努力才可以获得高爵位,有的阿哥,因为生母受宠的原因,也会获得爵位,有的阿哥因为生母受排挤,一辈子也得不到封赏,所以有个好母亲也是非常不错的,当然也不排除皇帝的情感因素,比如皇帝认为哪个阿哥聪明、可爱,从而封爵。
但是在没有封爵之前,阿哥们都是赐名之后,称为皇子,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但是阿哥们如果到了十五岁就会由宗人府题请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钦定。
模澌Moss
其实阿哥一词是满族语言,是满语中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在清代社会中普通的满族人是都可以称呼自己的儿子为阿哥,而问题中问到阿哥是什么级别,一般的满族人家阿哥肯定是没有级别的,所以这个阿哥指的就是清朝皇子。
真实历史上即便是皇子也就是皇阿哥,如果他们没有封爵,没有在朝廷任职,也是没有级别的,他们想有什么级别爵位待遇那是需要看很多方面的。
清朝虽然在政治制度上承袭于明朝,但是清朝也和明朝的制度不大相同,可以说清朝的政治制度是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进步,明朝的皇子是天生为王,而清朝的皇子最终是什么爵位那得看多方面,主要在于皇子母系家族背景、皇子本人对清政府的贡献以及与皇帝的关系。
先说一说清朝的爵位制度,清朝皇室的爵位分为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及一二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些爵位。其实这些爵位主要区别就在于俸禄多少,如果不在朝廷出任职务也就是富贵宗室而已。
清朝在初期,也就是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顺治祖孙三代时期,皇室封爵还主要依靠军功来封爵,谁在战斗中立得军功大谁的爵位就高,所以在清初时期好多皇室嫡系都只有镇国公、奉恩将军等爵位。
比如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只有次子代善、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获封亲王爵位,这主要就因为努尔哈赤这四个儿子为清初开国建立了很大的功绩,尤其是代善和多尔衮都是有机会可以做皇帝的人。
代善早期为帮助父亲努尔哈赤后金建国立下大功,如果不是被内部构陷,在他大哥褚英被废太子之位后,他是妥妥的继承人。同样多尔衮也是,多尔衮帮助皇太极奠定了入关争霸天下的基础,后来更是为清朝入关做出巨大贡献,但多尔衮如果不是有皇太极之子豪格跟他争位,外加开国功臣索尼和鳌拜等人坚决不服多尔衮继位,否则皇太极死后他很可能继承哥哥皇太极的皇位。
因此来说在请朝初期皇子们想获得封爵就得靠军功,靠对清政府的贡献来封爵,而能征善战的皇子就那么几个人,所以在清朝初期皇子们普遍封爵比较偏低。
到了清朝初中期也就是康雍乾祖孙三代时期,这时期由于清朝基本进入太平盛世阶段,可立军功的机会比较少了,但是老子还得疼爱儿子,皇帝还得团结兄弟,所以这一时期皇子封爵普遍比清初时期要高得多。
康熙的三个兄弟,老二福全、老五常宁、老七隆禧都被亲政之后的康熙册封为和硕亲王的爵位,康熙尤其是对二哥福全极好,福全在康熙朝成为裕亲王兼议政大臣,还曾在康熙生病时替代康熙统率大军御驾亲征噶尔丹,福全死后他的后人本应降级承袭爵位,但是康熙特许福全的儿子保泰不用降级承袭爵位,虽没有赐予福全家族世袭罔替的殊荣,但康熙特保泰少降一辈等级承袭爵位也算是清朝历史上少有了。
福全能获得康熙如此信任和喜爱,主要在于福全与康熙兄弟感情深厚,当然也在于福全本人没有野心,他比康熙年长,但在顺治在福全和康熙童年时期考查他俩,问他俩未来的志向,福全直接就回答了“愿为贤王”,而康熙则回答了“愿效法皇阿玛”,这就代表了福全自幼就没有野心,愿意把权力让给弟弟康熙,所以康熙作为回报也要对哥哥福全恩宠一世。
福全与康熙兄弟感情深厚,再加上他在康熙亲政后就成为议政大臣,积极参与康熙朝初期的政治事务,为康熙擒鳌拜、平三藩以及亲征噶尔丹都立下大功,所以康熙更得对福全比其他两位弟弟还要好得多。福全就是典型的既与皇帝关系亲密,还对清政府有巨大贡献而被封王的皇子。
雍正最喜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时代胤祥始终没有封爵,胤祥在最初很受父亲康熙喜爱,但是在一废太子时期卷入其中,从此失去了康熙的喜爱,因此终康熙一朝胤祥都只是闲散宗室。
直到雍正继位,胤祥此前就与雍正关系极好,所以雍正继位立刻开始重用胤祥,雍正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册封胤祥为怡亲王,直接封亲王爵位,并且还任命胤祥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委以重任,胤祥在雍正时期的权力极大,基本上已经等同于副皇帝一样。
而胤祥也确实是十分有才能,为雍正一朝改革利弊做出巨大贡献,甚至可以说是他和雍正联手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胤祥也和福全一样,与皇帝兄弟感情极其深厚,并且还对清政府做出巨大贡献,胤祥对清朝的贡献要比福全还大得多,所以胤祥死后雍正下旨胤祥的爵位世袭罔替,胤祥的怡亲王爵位也成为了满清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胤祥和福全都说明了既要对清政府有巨大贡献,还要与皇帝关系处的到位,福全与康熙的关系就不如胤祥与雍正的关系那么深厚,所以胤祥得到的好处比福全要多。
雍正的十六弟胤禄还有二十四弟胤祕就是全凭着与哥哥雍正感情好才获得亲王爵位。
胤禄在雍正继位之后就被强行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家族,在这里指的强行过继可不是胤禄不同意,而是庄亲王家族不同意,庄亲王爵位是顺治的哥哥硕塞家族的爵位,硕塞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大功,所以获得了世袭罔替的殊荣,硕塞的儿子博果铎承袭了爵位之后没有子嗣,但博果铎的兄弟都有子嗣,按照清朝继承法来说理应由博果铎过继亲侄子辈来传承爵位,但雍正存了私心,因为胤禄与雍正关系比较亲密,所以雍正在博果铎去世后,强行将胤禄过继给博果铎为子嗣,承袭了庄亲王爵位。
雍正的二十四弟胤祕是康熙24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他是康熙老来子,在雍正继位时年纪还很幼小,但老幺永远都比较受宠爱,雍正对幺弟胤祕非常喜爱,在临终前雍正特意下旨将刚刚成年的胤祕与儿子弘历、弘昼一同册封为亲王爵位,胤祕被册封为和硕諴亲王,但雍正还没来得及为胤祕举行册封典礼就突然去世,还是乾隆继位后为小叔叔举行了亲王册封礼。不过雍正毕竟是将胤祕安排明白了才去世了,否则胤祕在封爵比较吝啬的乾隆时代很难获封亲王爵位了。
除了要和皇帝关系处的好还有对清政府有巨大贡献之外,在康雍乾时期还很注重皇子母系家族身份地位。
康熙的第十子胤䄉就是凭借生母家族出身地位较高的优越条件获封了郡王爵位。胤䄉是康熙初期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外孙,他的生母是康熙比较宠爱的贵妃温僖贵妃,胤䄉生母温僖贵妃是姐妹俩同嫁康熙,温僖贵妃的姐姐就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
温僖贵妃出身遏必隆家族,而遏必隆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儿子,遏必隆的钮钴禄氏家族也是清朝的政治豪门。遏必隆的儿子阿灵阿是康熙时期比肩于明珠和索额图以及佟国维的重臣,所以胤䄉母系家族政治势力十分强大,在康熙诸子之中除了废太子胤礽之外,胤䄉母系家族出身最为高贵。
康熙在册封成年皇子爵位时通常都是从贝勒起册封,连雍正在内当初都是先被康熙册封为贝勒,第二次才被册封为雍亲王,而胤䄉在康熙最后一次册封已成年的诸子时,直接被册封为敦郡王爵位,起点就从郡王开始。
胤䄉在康熙时期基本对清政府没有太多贡献,他本人还为人粗莽,喜好舞刀弄棍和满洲贵族的玩乐风气,在朝廷中也是不得人心,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直接被册封为郡王,主要就是依靠了母系家族的强大政治势力。
胤䄉的母系家族强大政治势力不止让他获封郡王爵位,还让他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得以捡回一条命。胤䄉是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一党,雍正登基后对胤禩集团进行了疯狂的政治打击迫害,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直接被雍正囚禁折磨致死,而胤䄉却毫发无损,只是被雍正褫夺爵位圈禁起来。
这主要就在于胤䄉母系家族政治势力强大,还有他的两任嫡福晋妻系家族政治实力的强盛,胤䄉的第一任嫡福晋是蒙古博尔济吉特郡王的女儿,第一任嫡福晋去世后,胤䄉的第二任嫡福晋是赫舍里氏,而赫舍里氏是康熙初期首辅大臣索尼的曾孙女,是康熙原配孝诚仁皇后的亲侄女,胤䄉有了母系家族和妻系家族的强大政治势力加持,即便雍正再强硬在对待胤䄉时也是顾忌三分。
作为皇子如果母系家族既没有政治势力,还和皇帝关系处的不太好,再没啥能力,在政治上对清政府没有贡献,那么即便是皇子也不会获得太高封爵。
康熙的第二十三子胤祁就是这么又没出息、又没关系还轻佻浮躁的皇子,胤祁是康熙的晚年的庶妃汉八旗出身的静嫔石氏所生,生母家族石氏身份地位低微,所以胤祁本身就不受皇室重视。
雍正对待没有参与争夺皇位的兄弟还算可以了,但唯独对没有参与争夺皇位的幼弟胤祁十分不喜爱。主要在于胤祁为人没出息,生母家族本身就没地位,自己还不争气,为人轻佻浮躁,没有能力,所以雍正十分不喜爱这个幼弟。
雍正的弟弟们在康熙时期没被封爵,在雍正时期基本都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这些爵位了,但雍正却只封了胤祁一个奉恩镇国公的爵位。这个爵位在康雍乾时期基本都是封给血缘较远的宗室成员爵位,在康雍乾时期皇子的最低爵位也都是固山贝子,而胤祁却被封了个镇国公,可以说是雍正对这个弟弟十分不喜爱。
虽然雍正不喜欢这个弟弟,但是大侄子乾隆对他还算不错,乾隆在他晚年觉得这个小叔叔也不容易,将他逐步晋封为多罗贝勒,不然的话胤祁可就真的尴尬了,他会成为康熙诸子中爵位最低的人。
所以说在康雍乾时期母系家族背景、与皇帝的关系以及对清政府的贡献都是影响皇子封爵位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也就是乾隆朝之后,皇阿哥们基本都会被获封亲王爵位或郡王爵位。
这主要在于乾隆朝之后的清朝皇帝生的皇子比较少,也要让皇室家族兴盛一些,因此乾隆朝之后的皇子们基本爵位都会比康雍乾时期的皇子们爵位高得多。
所以说想看清朝的阿哥们是什么级别那就得看他们获得什么样的封爵了,封爵的差别还是很大,亲王爵位每年俸银就1万两,禄米1万斛,亲王世子每年都有俸银6000两,禄米6000斛,而最低级的奉恩将军相当于正四品官,最低级的奉恩将军每年俸银110两,禄米110斛,就算不拿亲王爵位与最低级的奉恩将军比,与皇子中封爵最低的固山贝子比的话,差距也很大,固山贝子每年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和亲王爵位比依旧是差距很大。
但没有任何爵位的闲散宗室,也会每年拿到100两左右的开销费用,得到的赏赐,所以说即便没有任何爵位的皇阿哥他们的收入也会比一般官员高得多,更是远高于普通百姓了。
清朝其实对于皇子的封爵管控还是很严格,已经比明朝皇子生而为王好很多了,但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皇室成员越来越多,这些皇室阿哥们即使没有封爵也会得到比普通百姓几年的收入还要多的收入,久而久之大清的财政也就被这些皇室阿哥们拖垮了,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ywang111
阿哥系满语,以拉丁文标音为“age”,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同辈男性之间的称呼,相当于老兄、先生、君等,另一层意思是指皇子。皇太极在天聪九年为了划分“宗室”和“觉罗”下了一道上谕,在上谕中他说“凡称谓者,就其原名称为某阿哥、某觉罗”,那么后来凡宗室子弟都可称阿哥。所谓宗室子弟,即努尔哈赤、穆尔哈齐、舒尔哈齐三兄弟的后裔,那么阿哥是指那些宗室子弟在他们的爸爸还活着的时候的称谓。
若说阿哥的级别,就要分成皇子和王子两种。皇子很好理解了,皇上的儿子,老皇上在位的时候,他的阿哥根据能力和皇上的喜爱程度可以封为大致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种爵位,比如雍正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是一路从贝子封到亲王的。当然,也有很多不封爵位的,比如十三阿哥允祥,在康熙有生之年,虽然他已经成年,但一直只是个皇子的身份。
而王子,也就是王府中的阿哥就比较复杂了。可参考刘小萌师的爱新觉罗家族史一书中的封爵表,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如八分镇国公、不如八分辅国公,以及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其中亲王、郡王的嫡孙出生便有爵位,即亲王世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不入八分公,其余为一等镇国将军和三等镇国将军及三等奉国将军,郡王嫡长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一等镇国将军,其余为二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总之,所有宗室爵位均按嫡长子、嫡出余子、侧福晋之庶出子和低级侍妾的庶出子这样的标准,按级别分享爵位待遇。
大狮子
清代的阿哥指的是还没受封的皇子,如果非说有啥级别的话,那就是他们是皇帝的儿子。当然,王爷的那些儿子们也可以叫阿哥、
其实在满语里面的阿哥并非是很牛的称谓,其类似汉人的公子、少爷这样的称呼,也就是说你在街上看到某个满人,跟他打招呼都可以尊称“阿哥”,就跟汉人见面尊称公子一样的道理。
当然,这些皇子等到受封时,你那就不能叫阿哥了,得按封号来称呼他了。在清文启蒙中都有记载了当时清代中很多生活场景,而阿哥和格格的之间互称最正常不过。
自家的哥哥叫阿哥,朋友间也叫阿哥,包括满人的格格(gege)叫法也一样,这是满人宗女的互相尊称,是女子之间的叫法。但这种叫法绝不会对汉人使用。因为可能大家比较早受清宫剧还珠格格影响,这个电视剧从头到尾都在演皇宫中的戏,所以大家误认为只有皇子才会这么叫。但就像上面说的,皇子未受封只能叫阿哥,如三阿哥、五阿哥、永琪阿哥等等,等到皇子受封后别人就不会这么叫了,都会带着封号来称呼。
比如胤禛(雍正)继位后,封十三阿哥胤祥为和硕亲王,那么别人就不会叫他十三阿哥,而是根据他的封号称呼。
关于清代阿哥的等级这里说下,清代宗室一宗有十四个等级,但阿哥是还没受封的,所以没受封的阿哥自然也没有什么等级,有的只是清代宗室皇子的头衔。十四个宗室等级为:
和硕亲王:第一等级。
世子:第二级是和硕亲王的继承人。
多罗郡王:这个比较少听到。
长子:多罗郡王的嫡长子。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奉恩将军
以上的等级列表是清代宗室的排行,并非特定官职头衔,而“不入八分”的意思是,不能获得旗分,也就是不能成为大小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