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行者涂鸦
很多人认为,刘邦之所以把韩信这样一个在当时的无名小卒封为大将,完全是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是一次豪赌。也就是说,他就赌萧何的眼光是正确的,赌萧何看人是准的,没有忽悠他。
那么,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偏颇的。
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并不是什么豪赌,甚至连赌博都不是。
说刘邦封韩信为大将,连赌博都不是,意思是不是说,刘邦封韩信恰如其分,刘邦认定了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呢?
这肯定也不是的。刘邦其实一直都不怎么认可韩信。最初韩信来投奔他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把韩信当回事。夏侯婴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就让韩信当一个管后勤的小官。其实,夏侯婴之所以看得起韩信,是因为他觉得韩信是一个壮士。照理说,一个壮士最好就应该让他去带兵打仗,而刘邦却只是让他负责官粮,可想而知,刘邦从来没有认可过韩信的军事才干。
后来,萧何不断给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也没有认可他,并不觉得韩信是一个有多了不起的人。只是后来,萧何一再要求,又搞出了一出“月下追韩信”的事情,刘邦最
可见,刘邦对韩信进行分封,更多的是看在夏侯婴和萧何等人的面子上,是对夏侯婴、萧何等人的一种认可,不是对韩信的认可。
刘邦之所以认可夏侯婴与萧何,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刘邦的好朋友。刘邦对自己的好朋友好兄弟,一向是不错的。另一方面,当时刘邦正处在众叛亲离之中,很多人都纷纷离他而去了。如果他那时候对他的铁杆朋友再不信任,铁杆朋友给他说的话,他再不听的话,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离他而去,那时候他就没有朋友了。
那么,既然刘邦并不是非常认可韩信的军事才干,他为什么就敢把韩信封为大将,并且把自己的兵权交给韩信呢?
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刘邦不需要打仗。不需要打仗,因此究竟由谁来带兵,本身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当时,项羽把刘邦封在汉中,刘邦带着他的军队到汉中去。之所以有很多人逃离了刘邦的军队,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到偏远的汉地去。毕竟如果到汉地去,他们会离开自己的家乡,所以才纷纷逃遁。
在这种情况下,咱们就要分析一下当时刘邦的心理。刘邦当时考虑的,还不是和项羽作战的问题,因为当时刘邦还没有那样的能力。刘邦考虑的,是如何把他的军队保住的问题,是如何让军心不涣散的问题。
所以,当萧何给刘邦推荐,让韩信当大将的时候,我想,刘邦当时的头脑里,肯定有一个闪念。这个闪念就是,他的队伍里,确实是需要有一个大将。这个大将,不是用来指挥打胜仗的,而是用来稳定军心。至于这个大将能不能打大胜仗,那是后来的事情,不是现在的事情。
那么,这个大将应该是谁呢?
刘邦当时就想到,肯定不可能是周勃、曹参、灌婴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们究竟有几斤几两,大家都知道。封这样的人为大将,并不能够达到提升士气,稳定军心的作用。
韩信不一样,韩信就符合刘邦的标准。一方面,韩信是从项羽那边来的,也就是说,是来自于“大地方”的。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韩信是大家都不熟悉的。因为不熟悉,所以他的身上更加具有神秘性。而他本身是一个无名小卒,刘邦却把他特别地提拔起来,这更增加他的神秘性,这让大家都会想,这个韩信看来真的有那么两下子啊,否则的话,韩信也不可能被刘邦提拔起来了。
至于韩信究竟能不能打仗,那是将来的事,刘邦有的是时间观察。刘邦可以和韩信交流观察,可以看他带部队观察,可以看他练兵观察。如果在观察中,发现韩信不行,随时可以换。
不过,后来通过观察,发现韩信很厉害。尤其是后来使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以及后来一系列军事行动,刘邦对韩信便越来越相信。因此,就放放心心把军队交给他,让他指挥作战了。
(参考资料:《史记》等)
马普耳小姐
自秦朝灭亡,天下局势对刘邦十分不利,其不仅被项羽驱逐回汉中,而且还被三个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封锁住东进的必经之地关中。这也是为何汉军在未到达汉中南郑,就已经逃走大半将领的主要原因。刘邦当时是绝无翻身的可能,将领们各个都心知肚明心灰意冷。
看似刘邦集团至此就要土崩瓦解一蹶不振,但此次兵变却给无名之辈的韩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现舞台。
百无一用是韩信据《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从小家境贫寒,其品行又非常不端,不仅不能被推选去做官,而且还不会做买卖谋生,整天只会到别人家讨饭过活。
当时韩信也曾投靠过下乡南昌亭长,只不过当时韩信除了会在床上吃饭以外,别的什么活也不会做,所以就被亭长的老婆给赶了出来。韩信不仅在大庭广众之下,钻过别人的裤裆,更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韩信可谓是出了名的百无一用。
韩信曾投靠过项梁、项羽、刘邦,但都不得重用,究其原因就在于韩信百无一用的名声。试想有哪个主,敢把一军将士的性命,交给百无一用的韩信统帅。
当时汉军将领逃跑之时,刘邦质问萧何:为何那么多将领你不追,偏去追韩信,这是在骗人。从刘邦的话中,不难看出韩信百无一用的名声,已是铁板钉钉不可更改的事情。
萧何是刘邦的智囊,韩信是萧何眼中的千里马,韩信却在刘邦眼中不入流自刘邦沛县起兵反秦,沛县文吏萧何一直就是刘邦的智囊。刘邦被困汉中,对萧何来说是件好事,因为萧何知道韩信有将帅之才,此时正是启用韩信的最佳时机。
刘邦始终不相信百无一用的韩信,能有多大的将帅之才,但此时陷入绝境的刘邦也是别无选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死马当活马医。刘邦公开设坛封拜韩信为大将,也是为了考验韩信的真才实学。毕竟此时韩信不拿出点真本事,怎能堵住诸将不服之口。
刘邦虽然决定启用韩信东出进军,但绝对不会莽撞行事,在其得知韩信一封文书即可平定三秦王的计策之后,刘邦才彻底明白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良苦用心。
韩信善待三人证明自己当时楚国人都知道韩信是个窝囊废,谁也没有想过日后他会成为楚国的大王。但就如此不靠谱的事情,就发生在韩信身上。
不仅如此,而且当年瞧不起韩信的下乡亭长,也得到他一百钱的酬谢。更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当年当众侮辱韩信钻裤裆的人,却被其封为楚国中尉。当年可怜韩信给他饭吃的老妈妈,最终得到了千金酬谢。
从史料记载客观分析,韩信的功成名就,就属这三人功劳最大。老妈妈让韩信明白,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谈何报答别人的恩情。那个下乡亭长,虽也曾经帮助过韩信,却是有始无终,这彻底让韩信明白,做人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个让韩信尝尽胯下之辱的青年,让韩信彻底明白,想出人头地就得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
话说到这里,刘邦之所以敢于启用韩信,也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绝不是孤注一掷。真正孤注一掷拼死一搏的却是韩信,因为韩信知道如果自己不绝地反击,绝对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就有了背水一战、水阻龙且大军的经典战役。
刘邦是个知人善用的统领,他从萧何处得知韩信的才能,才大胆启用百无一用的韩信做为汉军大将。但刘邦又怕韩信将来会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所以当其镇压陈豨反叛之后,在得知吕后提前处斩韩信之后,又是高心又是怜悯。以此不难看出,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所以当年刘邦封拜韩信为汉军大将,绝不是赌徒式的豪赌,而是绝境之下的逢生决策。
晶叔聊文化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图片来源西瓜视频《楚汉传奇》剧照)
♀小猴小鼠♂
且看刘邦当时的处境,为了让项羽觉得自己不会与他争夺天下,入蜀时自断后路以表决心。
不是麻花看不起那些跟着刘邦从老家打到关中的“混混”们,毕竟按照秦朝的兵役制度,这些人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问题是这些人,让他们带带兵,冲杀一番或许还行,但在大的战略方向上根本就不太可能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
汉初三杰影视剧形象
而这一点,刘邦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但他又不甘心一辈子偏安一隅,尤其是天府之国比较养人,他怕自己就此沉沦。
而且,说白了,他刘邦就算愿意在巴蜀之地养老,那些一路跟着他打拼的兄弟不愿意啊。
中国人大多都是“家乡宝”,就算要养老也得回家乡啊。况且,这些人跟着刘邦不就是看刘邦还有点成大事的样子,准备跟着他建功立业,好成就一番功名,不然谁会跟着刘邦走南闯北的送死?
因此,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作为“老板”的刘邦都不得不杀出去和项羽挣个你死我活,而这其中又以那些在刘邦这已经混得还算不错的人,就比如萧何。
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与其说刘邦用韩信是一场豪赌,倒不如说是萧何在赌,人家刘邦一开始压根就不怎么待见韩信。
若不是萧何屡屡力荐韩信,甚至不惜亲自将已经离开了的韩信追回,并用身家性命作为担保才使得刘邦用了韩信。
也就是说,要不是萧何,也就没有后来那些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了,刘邦能不能打败项羽都是个问号。
韩信影视剧形象
从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是否会出去和项羽一较高下?
答案是必然的,就算没有韩信,刘邦也会和项羽争一争,理由上面说过。
那么既然如此,刘邦也就不存在赌韩信了,反正自己都是要去干项羽的,照这逻辑,那不就是用谁都是在赌?难道刘邦就有比韩信更好的选择?
刘邦影视剧形象
刘邦没得选这个上面也说过,刘邦手底下那群人,本事是有,但绝对没有能挑大梁的,这一点刘邦比谁都清楚。
既然如此,他自然是不可能让这些人去带兵和项羽刚正面的,毕竟去了也是送菜,何必呢。
基于无人可用,又飞得和项羽干上一仗,那么这个明明没啥名气却又被自己很是倚重的萧何冒死举荐,为何不试上一试呢?
霸王影视剧形象
而且,真正让刘邦下定决心用韩信的原因,既不是萧何的力荐,也不是手下真无人可用,而是韩信自身的那种气场。
也就是韩信在刘邦这得不到重用后果断选择离开的这种决心应该才是打动刘邦的地方。
厉害的人往往都与一般人不太一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傲气,绝不会扭扭捏捏,出现什么要不我再等等之类的情况。
而刘邦,别看他一天流里流气的,能让那么多人才为他服务又岂会没有这点眼力劲?
刘邦影视剧形象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人家刘邦对于和项羽一决雌雄还是有点底气的,韩信的表现只不过是让他心里的底气更足了一点罢了。
这事还得从项羽大封天下那会说起,刘邦被封到了汉中,鄣邯等一批秦朝降将被封到了关中。
这里面就有点意思了,既然鄣邯这些人都是秦朝的旧部,项羽对于他们来说就有着亡国之仇,就算如今降了,心里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不舒服。
鄣邯影视剧形象
这一点不舒服自然也被刘邦看在眼里,也算是刘邦的一点底气。
加之关中可是刘邦打下来的,又治理了那里一段时间。可别小看这一段时间,虽然一开始刘邦花天酒地,但在张良、萧何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开始励精图治,所以在关中地区刘邦是有着一定群众基础的。
而且刘邦从入汉中到出汉中也就那么几个月的时间,百姓就算健忘,也没那么快。
刘邦入关中
还有一点,刘邦除了在关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还有就是当年他打关中时收编的那一部分秦军旧部了。
这部分人虽然最终没有跟着刘邦去汉中,但心中也一直记得刘邦的好,一旦刘邦卷土重来,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说,韩信虽然对楚汉战争起到一定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是全部的作用。
刘邦就算最终错过了韩信,由于韩信最早在项羽那也不受待见,因此也不会再去项羽那,所以估计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暗度陈仓
结语毕竟还是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项羽作为楚国贵族阶级的代表,他夺去了天下后竟然开历史的倒车,搞什么分封制,以至于差点把秦朝推进历史的进程的那一点努力给白瞎了。反之,刘邦选择继承了秦朝的优点,同时又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关雪
不是豪赌、是智慧。韩信是无名之辈,他首先是卖命,得名。在此之前,他不会背叛刘邦的!
大风刮过
不算,刘邦对韩信有一个认识过程,起初韩信在项羽手下工作当执戟郎,给项羽出计策不被采纳感觉受不到重用,因此转投刘邦军队!不少人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导致韩信出走,其实韩信能给项羽出主意说明韩信有一定地位,项羽不听他的是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家,项羽的军事理论比韩信一点不差,两个人是军事理论流派不同,你不能要求员工出个主意老板就要采用!
韩信为了自己的前途出走也是可以理解,但到了刘邦军中同样不得重用,犯了法要被砍头,在同伴被杀后,韩信求生的本能让他大喊,汉王欲得天下何故杀壮士?他的话恰好被夏侯婴听到,夏侯婴是刘邦的亲信,他听后惊奇,把韩信放了,与其交谈,发现韩信是大才,因此向刘邦推荐,不过刘邦在张良的传授下也成了军事家,没有听到或没注意到韩信的高见,所以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让他当了个治粟都尉。
韩信当了治粟都尉,让他有了与萧何深交的机会。治粟都尉就是个后勤军需官,而萧何总管后勤,因此与韩信在工作上接触便多了。韩信在军事政治上的见解,令萧何大为叹服。韩信的幸运,就是遇到他的贵人萧何;同样,大汉政权的幸运,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萧何对韩信的高见很是佩服,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可是刘邦并没有在意。直到韩信负气出走,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有了说动刘邦登坛拜将的故事。萧何举全族数十人追随刘邦打天下,是刘邦最信任的故旧,萧何说要得天下必须用韩信,引起了刘邦的重视!
刘邦再次与韩信交谈,认真听了韩信对项羽、刘邦优缺点的分析,指出夺取天下的军事战略,这是刘邦以前没有听闻的略高见,韩信在项羽手下干过,对项羽知根知底,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所以刘邦派韩信带兵暗渡陈仓,开辟北方战场,自己带兵与项羽周旋,最后夺得天下!
刘邦用韩信,出于对萧何能力的信任,也经过自己的考差,派他功灭北方较弱的诸侯国完成刘邦与项羽阵营实力强弱的根本变化,战胜项羽是个成功的大战略,不算是什么豪赌,更不能称为历史第一豪赌!
巴蒂1988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当中,总是认为,韩信当初之所以从刘邦那里跑路,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不受领导重视,在巴蜀职场不得意的缘故。
明明自己这么有才,却一直在底层混,太委屈了。
因此很多人就有这么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韩信官不大,在刘邦手下属于“无名之辈”。
然而,现实情况是,人家可并非是个无名之辈,而是治粟都尉。
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 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还者, 韩信为治粟都尉 ,亦亡去。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时韩信担任的这个治粟都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对比后来汉元封年间,桑弘羊所担任的职位,就能看出汉时治粟都尉的地位了。
桑弘羊为治粟都尉 ,领大农 ,尽代仅斡天下盐铁。
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之时,兼领大司农之职,主抓财政这一块,属于后勤保障领导。
而当时刘邦在巴蜀之地之时,管理汉军后勤的大总管,是萧何,因此韩信当时应该属于萧何的直接属下,甚至是副手,两人之间属于极其亲密的工作关系。
因此萧何才会对韩信知之甚详,这也为萧何月下追韩信,给出了一个相当合理的理由,萧何作为韩信的直系领导,自己手下能力有多强,他是最知道的。
而作为一名后勤保障领导,说韩信跟刘邦不常打交道,那肯定也是很难解释的。最合理的解释是,韩信跟刘邦,其实也是经常见面的那种,韩信的本领刘邦多少也知道些。
那么为何一直等到这个时候,非得韩信跑路了,萧何才赶紧追上韩信,然后力荐韩信担任大将军呢?而刘邦也立即答应了呢。
那是因为,汉军出关跟项羽PK的时刻,终于到了。而这个时候,谁来做大将军,在刘邦眼里,韩信确实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咱们先看看时机的转变在以往,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刚开始,汉王刘邦因为干不过项羽,所以才被迫忍气吞声去汉中。
然而在汉书.萧何曹参传当中,却是这样记载的:
“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
刚开始,刘邦被欺负了,很不爽,他的态度是想硬碰硬,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但他的手下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老大,歇停歇停,好死不如赖活着。
好不容易打下天下,何必非要跟小命过不去,刘邦看群情如此,也只好顺从众意,想去巴蜀混吃等死,行,那咱就走吧。
当一帮小弟看到还未开发的巴蜀之后,可就傻眼了,这都是啥呀?咱来这里是享福还是开荒呢,很快不少军官、校尉们便开始后悔了,跑路了。
回关中,打回老家去,成为了汉军的普遍思想,而这也正是刘邦一直等待的时机。
刚开始我说打,你们说不想打,怎么样,如今都想打了吧?
当然,打仗肯定得有大将军,让谁当比较合适呢。
刘邦选择了韩信,萧何的大力推荐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刘邦也是这么想的。
刘邦的选择对于刘邦来说,立韩信为大将军还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知己知彼
韩信在项羽那边工作过,做过执戟郎中的工作,他对楚军的作战、排兵布阵以及项羽方面各将领的作战水平、特点都有了解。
因此,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方面来看,选择一个熟悉楚军军队的韩信,当汉军的大将军,对未来汉军和楚军作战,非常有利。
二、有利于严明军纪
既然出关要办大事,那军队的纪律自然是最重要的。
想要塑造一支百战不殆、军纪严明的队伍,那找一个关系不错的,不行,身边樊哙、曹参这群人,跟自己太熟了,很容易徇私,造成军纪涣散。
因此,找一个跟大家不太熟的将军唱白脸,震慑那些平时懒散惯了的沛县帮,还是非常必要的。
三、韩信本身能力强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韩信本身能力比较强,打铁还需自身硬,刘邦能够坚定拜韩信为大将,自然是经过观察过的,确认其是个人才。
像刘邦这种一代雄主,自然不可能去豪赌天下,毕竟人家可不是职场小白,不知根知底,怎么可能去做这么重要的决定。
因为,即便是萧何介绍,倘若韩信真的是个水货,毕竟丢大人的,可是他刘邦自己呀。
xumiaomei
刘邦为什么赢得了天下?他本人有过最深刻的总结,并很嘚瑟的说了出来,那就是“识人之明”!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痞气十足,人称“流氓皇帝”,个人素质就别提了。可刘邦最终战胜了号称无敌的项羽,得了天下。靠的是什么呢?他自己总结的,最重要的就是识人用人。
正因为来自底层,他对人性的了解,与贵族阶层出身的,有巨大不同,他更维才是举,谁行谁上。汉开国三大功臣,除张良是贵族出身外,萧何是小吏出身,韩信也是平民出身,在项羽处也只是个下级军官。
没了阶层的成见,刘邦至少可以好好听听韩信的见解。刘邦也是亲历战争,在一线打仗的人,自己统兵能力虽然不行,判断力还是有的,韩信的打法、战术行不行,还是能听懂的,各种预演下来,自然知道韩信有多大本事。再与周围将领一比,韩信拜将不足为奇,说不上是“豪赌”。
再说,并不是把所有兵马都交给韩信,只是给了韩信几千人马做“种子”,然后与韩信分兵发展,韩信后来的人马,大多是他自己发展起来的,刘邦只是很放权,甚至到后来都得求韩信与他配合,韩信也大讲条件,这也注定了韩信的悲剧下场。
gytnewday
韩信出身草根,以前穷的要饭,还被流氓无赖欺负,最后他投军去了项羽帐下,以为可以出人头地,结果项羽更欣赏的是谁的胸肌更发达。瘦猴一样的韩信,看起来手无扶鸡之力,给他一碗饭吃已经是莫大恩德,西楚霸王完全没有把韩信当一回事。
一个人,如果心受委屈了,那就吃饭不香,干活没劲。长此以往,天才也会变庸才。韩信不愿意就这么堕落,终于鼓足勇气,跳槽去了刘邦阵营。刚去那里,也是很郁闷。刘邦手下也多是樊哙那样的杀猪壮汉比较吃香,瘦猴一样的韩信自然也会被当成劣等小兵。
以为是从一个坑里跳进了另一个坑里,韩信气呼呼的不告而别,决定再去外边投投简历。也是韩信命该崛起,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萧何无疑是伯乐,早就看出韩信是大将之才,让他做小兵,实在暴殄天物。
当时,萧何比较忙,忘了安排韩信了,让他忙完事去找韩信的时候,发现韩信刚刚走了。于是,萧何紧急上马,月下追韩信,一段千古美谈!在此之前,韩信确实是一个无名之辈,但是遇到了伯乐之后,千里马就要扶摇直上,一战成名!
说实话,刘邦确实信不过对面阵营跳槽而来的韩信,毕竟这小子在那边就是名不见经传,乃是平庸之辈。但是,刘邦却无比信任萧何。后来建国评奖,别人都是功狗,只有萧何是功臣。足见刘邦对萧何才是真爱。
正所谓爱屋及乌,萧何鉴定认为是好的,刘邦想也不想立即就会认可并接纳。韩信直接面对刘邦,只会得到差评,但是有了萧何的背书,刘邦不仅会给好评,还会把他也当成好基友。从这个方面来说,不存在盲目豪赌的情况。
刘邦信任萧何,萧何推荐良将,然后刘邦直接拜之为大将。韩信拥有了施展能力的机遇,于是乎,背水一战!于是乎,十面埋伏!于是乎,四面楚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有了韩信这个能指挥超级军团大作战的一代名将,江山早已注定是刘邦的囊中之物。
韩信应该感谢刘邦,更应该感恩萧何。事实上,韩信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后来,韩信被扣上谋反的帽子,被吕后搞死。死的很可惜。兔死狗烹,或许这就是名将的宿命吧!
杨昌
肯定是带有赌的成分的,但还算不上“历史第一豪赌”。
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后一句先不说,只说“生死一知己”,指提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成为戏曲、诗歌、绘画作品的题材。但是你知道吗,当刘邦听说萧何骑马疾驰而去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萧何也跑了!”
当时刘邦的处境很窘。经济上不富裕,没有提出政治纲领,让手下大小将领士兵都深感“没有前途”,逃亡的非常多。所以萧何一走,刘邦和手下都以为连他也逃走了。
等萧何回来,说是去追韩信了,刘邦没好气:逃走了那么多有用之才,从来没见你去追过谁。这个韩信是什么东西,值得你去追?
这样的声势造足了,萧何才正式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于是有了登坛拜帅这一幕。
好吧,如果刘邦手里的筹码很多,任用韩信可能大嬴、也可能输掉原来的筹码,这可算是一场豪赌;
事实却是刘邦手下将少兵寡,还不断有人逃亡。他比“赤贫”强不了多少,手里的筹码只略胜于无。
以无博有,这算什么豪赌?
小新的微笑
刘邦本是草莾,身边除了谋士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另一个谋士陈平是背负偷嫂的骂名,其余的都是当初混刘邦棋牌室的小兄弟,学历最高的萧何丶曹参是县里刀笔小吏,对口负责刘邦这个亭的。
像韩信丶陈平这样出身寒酸的,项羽瞧不上,他收留和重用的都是六国旧贵族。而萧何本是刘邦头号助攻手,是他一手导演了刘邦上位记,因此对大业格外上心。韩信本是犯军规要杀身的,只因临刑前大喊一声:"沛公欲得天下,就不能杀壮士韩信",才死里逃生。
执刑官也是刘邦小兄弟,当时谁心里都没有底,天下一定会属沛公吗?项羽之西楚霸王,还是首屈一指的枭雄。这个人当场将韩信放入待观察室,然后向萧何说明这一切。萧何听了,哦了一声。然后抽空专门召见了韩信。
韩信余悸未定,生死未卜。萧何一句:"壮士,我来迟了,让你受委屈了。"
韩信惊恐之鸟,被萧何礼贤下士深为感动。不禁号淘大哭:"韩信犯了军规,理当惩罚。只是信一心报国,从项羽军中出离,转投沛公,先后上策,不想不仅瞧不起,还要被斩首。早知今日,我何必出离项公,至少还是管粮草的小军官。哇…
萧何百般安抚,然后去信访办抽调有关档案,最后在韩信的上书函仔仔细细看了数遍。不禁会心的笑了一下。
萧何某夜专程拜见沛公,然后将韩信的事告之了刘邦。刘邦最初不以为然,心想我这么多小兄弟都安排不过来,连襟樊哙几度暗示要做大将军,岂会考虑这个"胯下之辱"。
直到有一天,韩信突然半夜出身,萧何连夜追回韩信,并对刘邦力荐韩信:也许我们有了韩信,可能不一吧!刘邦才用上了他。
艾米爱ME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之前,确实是个无名之辈!
然而刘邦将兵权直接交给一个无名之辈的韩信,并不是豪斗!
为什么说不是豪斗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实践证明,刘邦有知人之明。
韩信之前,刘邦重用了张良。
刘邦在重用之前,张良也属于“无名之辈”。
刘邦与张良仅有过一次谈话,刘邦通过这一次谈话,就对张良深信不疑,而且予以重用。
实践证明,刘邦重用张良是正确的选择。
由此,刘邦更有理由相信自己的知人之明。
二,刘邦相信萧何的知人之明。
韩信是萧何向刘邦推荐的。
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之前,有过考察。
萧何的考察,就是韩信多次与萧何交往。
萧何与韩信的交往,让萧何认识了韩信。
当韩信得不到刘邦重用后,韩信失望地离开了刘邦的军营。
萧何月夜追回韩信后,对刘邦推荐说:“如果汉王只想长期呆在汉中,韩信这样的人用不着;如果汉王想东进,那么韩信这样的人就非留下来不可。”
萧何还建议刘邦筑坛封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接受了萧何建议,筑坛封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萧何的信任。
刘邦信任萧何的知人之明。
三,刘邦当面进行了考察。
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后,并没有立即将军权交给韩信,而是与韩信进行了交流。
刘邦开门见山地说:“丞相多次向我推荐大将军,大将军你有什么计策对我讲呢?”
韩信将刘邦与项羽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比较。
第一点:韩信告诉刘邦,从实力看,项羽很强大,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一点,刘邦也承认。
第二点:韩信告诉刘邦,从奖励军功方面看,刘邦比项羽强。
项羽虽然爱护士卒,但是也贪财,对有功之臣,舍不得奖赏。
刘邦正好相反,不尊重士人,却愿意奖励军功。
两相对比,刘邦比项羽得人心。
第三点:韩信告诉刘邦,项羽残暴,活埋了二十万秦军,却重用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三人,这让三秦百姓充满仇恨。
刘邦占领咸阳,约法三章,赢得了三秦百姓的民心。
由此,韩信下结论说:“如今汉王东进关中,只要一封书信就可以搞定!”
刘邦听了韩信的分析,对韩信十分赏识,悔恨自己认识韩信太晚了!
综上所述,刘邦对韩信的重用是很慎重的,并不是一次豪斗。刘邦直接就把兵权交给韩信之前,而是在萧何的多次推荐之后,刘邦对韩信进行了亲自考察,确认了韩信的谋略后,才将兵权交给韩信。
悠悠然
韩信是经介绍人萧何推荐给刘邦的,再经张良,陈平,萧何三方总结的结果,刘邦难道有什么可以不信韩信之才呢?刘邦自己能直接与项羽战场上交战吗?刘邦能力如何,他自己知道,刘邦精明之处,也是他能力之处,用人借智借力并产生影响力,最终具备威力而成战斗力,成功打败项羽并立朝建国登上帝皇行列。
怪物王子
无名之辈韩信,到刘邦那里被火线提拔为大将军,表面上看,这的确是第一豪赌。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1、韩信的大将军之路。
一代奇才将要横空出世,翻来覆去没有适合他的岗位。韩信首先在项羽、项梁的反秦队伍里混,干了令许多新兵都羡慕的工作"执戟郎中",这个有利于提拔的工作,并没有引起韩信的兴趣。
没过多久,他跳槽刘邦,干了后勤工作,虽然也不满意,但是更不满意的事情也让他碰到了,犯了罪,要掉脑袋的。韩信何止是绝望呀!遗憾刘邦没有认出闪闪发光的金子:"沛公,你难道不想得天下了,得天下为什么还要杀他这样的人?他的呐喊引起了刘邦的司机夏侯婴的注意,能这样喊话的,不是一般人!他向萧何推荐了韩信,继而也让刘邦高看了他一眼,不仅免去死罪,而且在原工作上被提拔了。按说,韩信应该满意了。可是,没多久,他又没有了激情,想走。走归走,却挡不住韩信生命里的一个重要的贵人萧何的出现。
萧何听说韩信要走,十分焦急,来不及向刘邦汇报,直接趁着浓浓的月色上路了,好歹总算把韩信追了回来。
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他直接去找了刘邦,建议:韩信是金子,需要大用、重用,能发出炽热的光。刘邦挺大方,对萧何说,封他为将军。谁知,萧何说不行!非大将军不可!并且还需要斋戒、沐浴、筑坛拜封!
"多年的媳妇方才熬成婆",韩信凭什么官居高位?此事非小,刘邦拜完韩信大将军之后,决定当面考核一下,毕竟自己的最高军政首领,还不认识呀!叫来韩信,刘邦虚心请教,韩信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和深谋远虑,完全征服了刘邦,韩信的率才正是他需要的。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韩信能当上大将军一方面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有才能,能胜任高位。另一方面,刘邦公司,需要进一步发展,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最佳匹配。是一种"供","需"关系。就好比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应届生到一家公司被聘为CEO。
而韩信在项羽哪里得不到理想的发展,那是因为韩信有着项羽同样的军事天赋。
用人谨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虽然是经过萧何的强力推荐,但事后,刘邦还是对韩信进行了面试考核,在肯定其才能后,表达相见恨晚之意。他认为与强势的对手项羽对弈,需要蹈光隐晦,才能稳步发展。
综上:刘邦直接把兵权给无名之辈韩信,不是豪赌。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陳尛哲suki
绝对的豪赌,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