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最新跟帖
vivien_weier

vivien_weier

不是,刘邦很有才能。都诽谤说刘邦是个地痞流氓出生,军事业务能力差,其实不然。秦末楚汉争霸时期,论军事能力,韩信第一,项羽第二,刘邦第三,彭越第四,英布第五。刘邦遇项羽基本输,除此之外,基本都赢。后来,第三的刘邦联合第一的韩信打败了第二的项羽,这就有了汉。

臭宝宝

臭宝宝

不算豪赌,顶多算是死马当活马医。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似乎韩信一出场就是巅峰,而刘邦也是在刚结识韩信时,马上就把兵权交给了他。

因此,就得出一个结论,刘邦当时是在赌,并且还是一场豪赌,只不过是他运气好,“慧眼识珠”得到了韩信这个“兵仙”,最终赌赢了而已。

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一个误区,就是按照刘邦的行事风格,根本就不可能刚认识韩信直接把兵权交给他。

换句话说,刘邦在最初接纳韩信,并拜他为大将军,真不是因为韩信能打仗,至少在一开始不是。

只不过,刘邦之后因为迫于局势窘迫,才不得不考虑韩信,并且,韩信在后来的成长也确实出乎了刘邦的预料,因此这才逐渐放权给韩信,说白了,韩信最终能成为“兵仙”,属于刘邦的意外收获而已。


韩信刚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根本就不拿正眼瞧他。

史载,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当初跟着项羽时,韩信经常给项羽提建议,可惜项羽不吃他这一套,从来就没听过。

毕竟当时项羽风头正劲,麾下也有范增这样的高级幕僚人才,而韩信则名不见经传,项羽不重视他也理所当然。

而在刘邦入蜀之后,韩信选择离楚投汉,追随刘邦,但依然是不受重用。

甚至,当时韩信还差一点被处斩,若不是夏侯婴看他相貌威武,且出口不凡,救了他一命,估计韩信早已成了一撮黄土了。

但饶是如此,刘邦依然没正眼瞧过韩信一眼。

而在被夏侯婴救了之后,韩信在刘邦手下,当了个管仓库的小吏,纵然是有千般计谋,奈何没有施展的机会,只能是望洋兴叹。

直到后来发生了“萧何追韩信”这个典故,刘邦才总算知道并正视起韩信这个人来。

由此可以看出,韩信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刚结识刘邦就马上得到重用的,而在刘邦正视韩信之后,也并没有马上放权给他。

萧何追回韩信后,刘邦听从萧何劝导,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在听了韩信的一番“高谈阔论”后,不仅深以为然,还懊悔得到韩信太晚。

要是光听“大将军”这个名号,确实颇为唬人,再加上刘邦的反应,好像刘邦对韩信确实很重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韩信对刘邦的一番出谋划策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当时刘邦的心里,却并不是像他表面上那样“深以为然”。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刘邦的时代,距离那个著名的“纸上谈兵”典故并没有过去太久。

“纸上谈兵”,是指当年战国后期,赵国的赵括不考虑战场实际情况,只照着兵法上说的去打仗,最终落了个惨败,自己也在乱军中被射死。

赵括死的时间,为公元前260年,而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则是公元前206年,这中间,仅仅过去了五十多年的时间,相信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刘邦,不可能没听说过这件事。

因此,韩信当时的一番高论,即便是有独到之处,但凭着几句话就让刘邦把兵权交给他,那未免也把刘邦想得太简单了。


那么,话又说回来,刘邦为何会许给韩信一个大将军的称号呢?这就要说到刘邦当时的高明之处了。

韩信出身很低,并且来自于项羽阵营,这是人皆尽知的事实,另外,他在项羽的手下时,地位并不高,仅仅是一个郎中,这个职位类似于参谋,但他却那种不受重视的参谋。

但就是这么一个出身低,且不受重用的人,如今到了刘邦这里,被刘邦拜为大将军,这件事要是传出去,会引起什么效果?

那必然会让天下人认为,只要自己稍微有点能力,前去投奔汉王刘邦的话,那么肯定会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最重要的是,汉王刘邦不在乎出身和背景,甚至不在乎有没有前科。

这就是刘邦最初拜韩信为大将军的真实目的,而通过之后的诸多人才相继投奔,说明刘邦这一招达到他想要的目的了。

并且还有一点,当初萧何在推荐韩信时,刘邦说得十分清楚,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才启用韩信。

王曰:“吾为公(指萧何)以为将。”---《史记

所以,正如前文所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最开始的时候,真的不是因为韩信会打仗,只不过是玩了一出“千金买马骨”的戏码而已。

既然刘邦是抱着特殊的目的启用韩信,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豪赌了。

而在此之后,韩信又坐了很长一段时间冷板凳,虽说他“还定三秦”的策略很好,但刘邦依旧没有直接放权给他。


还定三秦之战,是刘邦创业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战役,刘邦通过此战,成功地将项羽意图通过三秦王阻止他东进的计划粉碎。

这场胜利,很多人归功于韩信,说是他提出了建议,并且也是在他的单独指挥下,刘邦才会取得这样的胜利。

但实际上,韩信此时并未带兵,关于他带兵的记载,直到灭魏取代时才出现。

并且,还定三秦之战如此重要的战役,却并没有韩信实战的任何记载,只有刘邦“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这句话。

更重要的是,刘邦所部署的诸将中,也不见韩信的踪影。

当时都有谁参与了还定三秦之战呢?据《史记》记载,有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就是没有韩信。

而此战的总指挥,《史记》和《汉书》中也说得明明白白,就是刘邦本人。

也就是说,即便是刘邦拜了韩信为大将军,但并没有对他放权,而韩信在当时也只是一个参谋的角色,一个为刘邦提供建议的人。

而这个建议最终能不能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都要看总指挥刘邦的意思。

还有,整个还定三秦之战的成功,也并不是完全得益于韩信的建议,更准确地说,是韩信以及刘邦,再加上一帮武将们群策群力的结果。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被后世传唱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典故,实际上,这个典故是在元代才最终成型的,元代的戏曲家进行了部分改编后传唱,这才让后世将这个典故误以为是正史。


说白了,这个典故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听从张良的建议烧了自己后路(褒斜道行军栈道),以示自己绝无东归之意。

暗地里,刘邦则是御驾亲征,带着大军从故道攻击关中,但无法突破陈仓,导致当时进退两难。

而后来的所谓“暗度陈仓”,实际上是刘邦得了手下一个叫做赵衍的帮助,赵衍因为是汉中人,对当地的地形很熟悉,给刘邦指了一条隐秘的小道,这才得以让刘邦突袭了章邯。

赵衍本人也因为这个功劳,在刘邦称帝后被封为须昌侯。

“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件事在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由此就能说明,韩信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刘邦出征都没有带着他,更谈不上有什么兵权了。

那么,韩信什么时候才开始被刘邦重用的呢?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彭城之战后。

彭城之战,是刘邦定三秦后遭遇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惨败,刘邦本想趁着项羽孤立无援的时机,一举将其剿灭,为此刘邦还联合各路诸侯,拉起了56万的大军。

而当时项羽的兵力明显逊色于刘邦,但就是在这种极为恶劣的局势下,项羽兵行险招,采用闪电战的策略直扑刘邦,而面对项羽的突然袭击,刘邦的诸侯联军顿时一片大乱。

最终,项羽先是在彭城附近,斩杀刘邦部众十万人,之后又一路追击,又在灵璧斩汉军十万人,而刘邦本人也几乎在此战中丧命,最后仅带了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

整个彭城之战,以刘邦全军覆没而告终。

而在此战中,韩信却立了一些功劳,当然,他的功劳不是抵抗项羽,要是他真的能抵抗住,刘邦也不至于仅带十余人仓皇而逃。

他是在刘邦大军溃败后,及时收拢溃兵,并将这些溃兵带到了荥阳与刘邦会和,这一点对当时的刘邦极为重要。

在此之后,刘邦靠着这些收拢回来的溃兵,又加上吕后的哥哥吕泽,以及萧何带来的关中士兵共同支援下,最终才拖垮了项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所以,韩信收拢溃兵的功劳,是刘邦开始重用他的一个起点。

同时,在彭城惨败后,刘邦清醒地认识到诸侯联盟不可靠这个事实,同时也明白在军事上自己不如项羽,而这个时候,张良就提出了那个足以影响汉朝历史的建议。

“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张良

当时,张良的核心思想是争取黥布和彭越,同时重用韩信,并信誓旦旦地告诉刘邦,只要刘邦照他说的做,那么必然能灭掉项羽。

黥布和彭越暂且不说,单说韩信,张良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刘邦把韩信放到外面带兵,让他自由发挥。

而刘邦在后来确实也按照张良说的做了,通过事实证明,张良的策略丝毫不错。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邦才算是真正让韩信独当一面,拜韩信为“左丞相”,位列于诸将之上。

这一年是公元前205年,从这一年一直到公元前202年,这三年可以说是韩信的“神话”之年,他横扫诸侯,所向披靡,而“兵仙”这个称谓,也是在这期间流传开来的。


所以,通过韩信的经历就能够看出,刘邦启用韩信是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的,并非是刚见面就直接把兵权交给了他,而是通过观察、历练后,同时加上彭城之战后无人能抵挡项羽的尴尬局势,以及听了张良的建议,这才开始启用韩信,因此,这算不上豪赌,最多只能说是死马当活马医而已。

努力做好自己

努力做好自己

刘邦把兵权交给韩信完全不是豪赌,甚至连赌都称不上,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次正常的人事任命。

豪赌的意思是刘邦集团被逼无奈,迫于形势只能行险,但真实情况是韩信对于刘邦集团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并没有那么的重要,可以替代韩信的人实在是太多的,他们或许比不了韩信的军事技艺,但是也是能用的。

刘邦集团中作用最大的是萧何,而萧何的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梳理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以及对刘邦忠心耿耿,这使得刘邦集团可以在一边打仗的时候,一边没有后顾之忧。

刘邦的个人能力已经达到了萧何,张良和韩信三人的综合体,而且此人面慈、心黑手狠脸皮厚,最后由刘邦统一全国,其实是个历史的必然。

大家都被司马迁的史记给欺骗了,觉得刘邦啥也不是,一直被人追着打,莫名其妙的就统一了全国,但事实完全不是,楚汉战争只打了4年,刘邦在战略上就没输过,拳打诸侯,脚踢项羽,看似在走钢丝很危险,但很轻松的就在各路诸侯之间游刃有余,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首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是刘邦和张良制定的,在被封汉中王的时候,刘邦与张良就已经决定了暗度陈仓,所以他们故意毁坏栈道去向项羽示弱,韩信只是后来的执行者而已。

第二,韩信拜将之后,并未取得军权,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类似于参谋和执行者,直到彭城战争表面失败后韩信北伐,这才取得了军权。之所以彭城之战刘邦是表面失败,原因很简单,诸侯的军队被项羽打的溃不成军损失惨重,项羽的老家被抄了个一干二净,这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之后项羽的失败,因为项羽失去了一个稳定的后方,没有办法和别人打持久战。而刘邦基本没损失什么东西,甚至抢了一波项羽的财富,却让人以为他失去的很多,诸侯们这时还以为刘邦是个厚道人,可见刘邦的能力有多强。

彭城之战后,刘邦整顿了诸侯的溃军,一波肥,然后士兵多的都可以分兵韩信,开始的拳打诸侯脚踢项羽的事情,由此可见刘邦才是彭城之战的胜利者,这个时候距离楚汉战争结束还有两年多,没有韩信还可以有其他人去做这个事情,比如张尔,可见这个时候韩信依旧不是必需品!

韩信北伐连战连捷就不说了,彭城之战之后,刘邦与项羽只打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荥阳之战,至于垓下之战,根本就没得打,项羽在战争之前就已经确定自己输了,然后来了一个连夜逃跑!

事实上刘邦与项羽所有战争都在项羽的领地上,看起来好像是刘邦一直被项羽追的鸡飞狗跳,但在战略上,项羽就没赢过,从彭城之战就已经注定了他是个失败者!

所有的项吹、韩吹其实都是刘黑,司马迁尤其如此!就像是荆轲作为一名刺客,啥也不是,但是他是所有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样,所有的荆轲吹也都是秦始皇黑!

刘邦之所以被黑,一方面是司马迁与刘家的私人恩怨,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刘邦其实是儒教的创立者,数典忘祖是儒教的基本操作。

儒家是一门弘扬人性之善的好学问,自学、自谦、自省,儒教恰恰相反,是利用人性之善,基本操作是比如双标、道德绑架、厚黑学。

所有的儒教人都称自己是儒家人,为了和儒教彻底的切割,必须得踩一下刘邦这个儒教老祖宗,这才能显示自己儒家后人的道德高尚!

所以刘邦才被黑的那么惨,在历史上完全是个小人,道德败坏,品质低劣,啥也不是,各种韩吹、项吹到处都是。

但实际上的刘邦却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刘邦稳定了中央集权,保证了社会的进步,采取黄老之学治国、削减了秦法,缓解了社会矛盾!

刘邦是中国历史的伟人!

keaiduo_yang

keaiduo_yang

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前已是楚霸王的大将,战功赫赫,你说他无名之辈?他投靠刘邦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项羽的赏赐达不到他的预期,这样的人岂是无名之辈!?认真读点书,好不?

FloraHsiang

FloraHsiang

刘邦封无名之辈韩信为大将军不算是豪赌,纯粹是干一票,有好效果继续用,不行的话顺便废掉就是啦,对刘邦没有什么损失,这就是刘邦高明之处!

项羽大封诸侯,刘邦被封到了边角之地蜀地,刘邦反而高兴了,给了自己闷声发大财的机会,甚至还烧了唯一入蜀的栈道,向项羽表示不会出蜀,项羽放心了!可刘邦的手下不爽啊,来到这个穷困的蜀地背井离乡的,那不是封赏是流放啊,内部不团结那刘邦这个老板就不好当了,为了安抚大家不满的情绪只能采取转移矛盾的办法!首先刘邦明确告诉大家,自己一定会出蜀和项羽争夺天下,到时统一了天下一起加官封爵,大家都荣华富贵,大家听了也就消停了!既然决定要和项羽干仗,那用哪个将领去打呢,刘邦清楚自己手下的将领砍人的本事还是不错的,可独当一面的大将还是不行,去打项羽基本就是送菜的命,最后刘邦看准了韩信,把韩信封为大将军策划和项羽干仗!给韩信兵权不是豪赌,而是高明的选择!

首先把大家不满的情绪转移到韩信身上而不去恨刘邦,韩信没背景就被任命为大将军,本来以为大将军是我的,居然给了韩信,刘邦手下的将领立刻把仇恨的目光盯在韩信身上,刘邦反而安全了!而韩信也不是无能之辈,萧何极力推荐韩信,刘邦也试探了韩信的能力,韩信确实不错,那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吧,一来没驳萧何的面子,二来就是转移大家不满的情绪!纯粹是玩一票,韩信做的好继续用,韩信不行那就废掉得了,没有损失什么!何况当了大将军的韩信就真的控制了所有兵权了吗,那就是太天真了,韩信是大将军没错,可刘邦也派了心腹将领去给韩信当助手啊,这是盯着也是防范,发现不好随时接管!更关键的是韩信只是指挥,部队的粮草和军饷都是刘邦给的,刘邦可以随时接管部队,士兵也没有意见,毕竟大家吃刘邦的饭嘛!出蜀后,汉军的战略方向都是刘邦和张良等人制定的,履行战略怎么打仗就是韩信的事,所以说刘邦一直都在操控着大局,而不是把所有本钱压在韩信身上赌一把,所以说刘邦不是豪赌,而是微操作罢了!就算不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刘邦还是会出蜀和项羽干仗,刘邦也会任命其他人当大将军,应该说是韩信更自己的命运豪赌一次,刘邦给了他一次上台赌博的机会罢了,刘邦是赌场老板不是赌徒,何必要豪赌呢!




Roney傻妮不傻

Roney傻妮不傻

答,秦末,反抗秦朝的各方势力中,有两种势力类型最壮大。一,是类似项羽英布这样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官吏后裔,属于有名望,也有文化,有个人能力的组织。二,就是农民起义军,陈胜吴广之类。其中也包括刘邦自己。

在农民起义军的队伍里,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文化素质,普遍能力比较低的人群的集合,而也正因为是无能人群的报团取暖,才使得这一势力的影响力,比那些诸侯大将军的后裔部队的势力不弱。

也就是说,农民队伍中,一旦出现稍微有些能力的个体领导者,其威力就会成倍的被基础人数放大。刘邦自己就是个个人能力不突出的个人,其实张良和萧何的能力也并不是顶级的,但在刘邦的队伍里,这种稍微有过人才华的能力就被极限放大了。

于是,韩信其实也是,虽然没有名气,但确实有些个人领兵的能力,而刘邦需要的,就是这一点点的能力,让其在自己的额队伍中,发挥放大的效果。

而如果是英布,季布,钟离魅那样,早有名声在外的大将,首先不会服刘邦的管,再也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所以,刘邦拜帅韩信,也是赌博,也是自己的一番用人哲学的推理。

ro川shan易123

ro川shan易123

刘邦把兵权交给“无名之辈”韩信并不是一次豪赌,更谈不上历史第一豪赌!相反的是恰恰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这种结论并不是从结果来说的,刘邦在给韩信封坛拜将之后有过一番密切的谈话,我们可以把这他们的谈话看成是刘邦对韩信的面试,之后才真正的把兵权教给韩信并让他独当一面。

韩信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也就是说韩信已经通过了萧何的第一轮面试,而且萧何对韩信的能力相当肯定,给他的评价极高,用萧何的话来说就是: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刘邦跟韩信的谈话并没有提到具体的战术,没有说先打哪里再打哪里,韩信是从刘邦、项羽之间的形势出发找到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让刘邦专门针对项羽的弱点: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在韩信真正的带兵打仗之前表现出来的是过人的谋略,可以说在形势分析这方面他比张良还要强一些,“项羽性格上弱点以及分封诸侯上的问题韩信都拿捏的很准”。不会韩信毕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难免让人觉得这是刘邦的一次豪赌,但是在这时期真正打过大仗的没有几个,数来数去只有一个项羽打过几场对秦军的歼灭战,除此以外也没有其他人了,刘邦手底下的曹参、灌婴以及樊哙等将领也没有太多的领兵作战经验,而刘邦面临的压力又巨大,迫切需要突破汉中走出去,这几种情况结合之下韩信相对来说比较适合独当一面,况且刘邦根本就没有名将可用,当时还没出现名将,所以说刘邦让韩信当大将军算不上豪赌,而是比较符合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mlllcat

mlllcat

刘邦开始是看不起韩信的,觉得韩信是个无名小卒,在萧何的以命担保,极力推荐下,才拜韩信为大将军。就这样,把兵权交给一个无名小卒韩信,也只有刘邦才敢这样押注,当时汉军被项羽打得找不到北,此时此刻刘邦病急乱投医,也可以说死马当活马医,孤择一注,历史证明,这个赌徒赌赢了!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如果没有他,有没有汉王朝都难说呢。指挥几十万大军,破阵杀敌,攻城灭国,这都算是他的优点吧?刘邦的天下一大半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即使说韩信给大汉立下汗马功劳都有点对不起他的功劳,可惜的是,这位威风凛凛的人,让那个时代数得上的英雄豪杰败在他手下,最后却死于妇人之手。令人不胜唏嘘,这或许就是他的缺点了。

作为人,都有缺点,韩信也不例外,话说回来,任何一个人都有好品质,也有劣根性。这或许就是大千世界中人的特点吧,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就会优缺点,是人也肯定会有优点。正如俗话说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过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优点多于缺点;还是缺点多于优点而已。

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肯定不是平庸之辈,也肯定有它过人的优点。当时的人就对他有很好的评价,如萧何的国士无双;刘邦的战无不胜!韩信有什么优点呢?他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当然不是样样照搬。有一副对联,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知恩图报、矢志不渝。这是个字说了三个与韩信有关的人,分别是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一个洗衣服的老妇人,最后一个就是刘邦的皇后吕后。第二位就是,早年无所事事的韩信游手好闲,后来混到要饿死的地步,其中的这位老妇人身上就能说明韩信的一个优良品质。知恩图报,当初这位河边洗衣服的老妇人,一饭之恩,在韩信飞黄腾达之后,找到她,给予千金来报答。

另外当初刘邦的知遇之恩让他念念不忘,面对项羽的说客说: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这一段话或许另外证明韩信政治短见,但是也说明他知恩图报的优点。

敢做敢为、能屈能伸。韩信早年作为游手好闲的人,喜欢腰间挎个剑,那时候,剑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但是韩信早就破落了,所以经常被人讥笑,有一次一个当地屠夫出来嘲笑他,最后逼得韩信受了胯下之辱。等到韩信成为楚王之后,也找到了这位屠夫,大多数人或许认为,韩信可能是要报复的,吓得这位屠夫要死,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韩信没有这样做,要知道,以韩信当时的权势,弄死他不费吹灰之力,令人跌破眼镜的是,韩信没有这样做,而是称赞他是个壮士,反而给他一个官做。

这个事情就说明韩信不是睚眦必报的小人,反观后来的李广,因为一点小事就将和他有过节的人骗到帐下处死。比起李广,韩信气量和个人品格好过他太多。看对谁,不过,对付项羽,韩信是不会手软的。

韩信,他本来的寿辰是75岁,但由于连续做了五件缺德事,每件缺德事让他折寿八年。

一是“水漂核桃”:韩信三、四时候跟同村小孩玩耍,看到别的小孩手里拿着核桃,韩信很想吃。

于是骗小伙伴拿核桃放在磨盘上玩,结果核桃全部滚到磨盘中间的小孔里拿不上来,等小伙伴回家后。

韩信用水把核桃全都漂了出来独自米西。

你说这得多损,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有心计,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二是“活埋生母”:这个活埋,并不是真的将他母亲埋在土里。

韩信十三四岁的时候,给人家放牛,有一天累了躺在草坪上睡着了。

梦见两个神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神仙对另外一个神仙说:你看那放牛娃身下的那块地,可是一块风水宝地,谁家的先人埋在这里,后人一定非富即贵。

韩信把梦当真了,就琢磨起来,这时候韩信身边已经没有什么亲戚了,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母亲。

韩信剪下母亲的一些头发、手指甲、脚指甲,因为在秦汉时期有个迷信说法

人身上的头发、手指甲、脚指甲,就代表一个人,埋下这些,就等于将一个人埋在那里。

三是“赐钱惯童”:说的是行军路上,韩信经过一棵树下,被一个坐在树上的小孩往头上撒了泡尿。

韩信非常恼火,但是没有发出来。他还给了小孩一枚钱,骗小孩说,“我是一个小兵,身上没有多少钱, 你往我头上撒尿,我给你一枚钱。

等一会,会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将军从这里经过,你往他头上撒尿,他会给你一串钱。”

小孩信以为真,就在项羽路过的时候,向他撒了一泡尿,结果小孩被项羽一刀送回了老家。

四是“问路斩樵”:说的是韩信被项羽的军队追杀,走到一个岔口迷路了。

这时候,路过一个樵夫,韩信便问:哪条大路,能朝汉中,奔向汉王?

樵夫给他指了路,韩信策马要走,转念一想,樵夫如果把我走的路告诉追来的人怎么办?

于是策马回头,赶上樵夫,将指路樵夫斩于马下。

五是“十面埋伏”:什么是“十面埋伏”?就是布下天罗地网,不给敌人一丝生机。

项羽虽中了韩信的埋伏,然而项羽勇猛过人,冲出了韩信设下的重重包围,一路跑到乌江边要回江东。

刚到江边,项羽看到一棵树上有六个大字:“项羽自刎于此”。

这六个字不是人写的,而是蚂蚁在树上组成的,项羽看到此景,绝望了,看来天要其亡于此,最后拒绝小船,拔刀自刎。项羽没想到自己会栽在一个当初自己根本看不上的韩信手里。

其实蚂蚁组成这几个字,并不是什么上天的旨意,是韩信让人用蜜写上去的。先十面埋伏让项羽饿肚子听饱免费的四面楚歌,现在让项羽看看所谓的天意如此,韩信做得严丝合缝。

蚂蚁爱甜的,所以用蜜水写成的六个字上爬满了蚂蚁。

你以为项羽坐上船就没事了,这个船家也是韩信安排好的,岸边也埋伏了弓弩手,是韩信又一杀招。所以韩信算计得项羽无路可走!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是萧何引荐的,也是萧何给杀害的,得知韩信要谋反,萧何向吕后献计把韩信引入后宫,由御林军抓获。萧何又献计用麻袋捆住韩信于长乐宫悬锤之室,把竹竿削尖了,让宫女们乱枪把韩信扎死,死状是残忍至极、惨目忍睹。韩信死前感叹,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到汉十年(前197年)的时候,韩信更是被夷灭三族,虽然说这是吕后所做的事情,但如果一定要说刘邦完全不知情,或者说刘邦从来都没有这种心思,那么显然是没人愿意相信的,应该是刘邦平日里有流露出杀掉韩信的心思,甚至是可能有这样的密令,所以吕后才会下手去灭掉这样一个的功臣全家。

司马迁陈述了韩信下场悲惨的一大堆理由,“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总的来说其实韩信衰在两个字:骄傲。

刘邦更加高明,充分利用了韩信这个赌注,把宝押在出身低微的韩信身上,之后又能够镇压野心勃勃的韩信,绝对是历史第一豪赌,完全玩转韩信,完全获胜没有后患的那种!

红塘居士

红塘居士

不算豪赌,甚至连赌博都不算。

因为刘邦在册封韩信当元帅之前就知道韩信的厉害。

退一万步讲,就算刘邦不知道韩信的实力,也没关系,因为韩信是张良和萧何推荐的。

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张良永远是对的。

所以刘邦不算赌,只是又一次英明的采纳了正确的建议而已。

回答区里很多人说刘邦手下无大将,所以无奈,只能封韩信。

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你们说这种笑话之前,先了解一下曹参,灌婴,周勃。

我这里不说这三个人有多厉害,只告诉你们,灌婴手下有两个狠角色:李必,骆甲。

这两个人在秦始皇手下当骑兵校尉,如果去刘邦手下当将军,是严重的屈尊降级。

刘邦册封他们当将军,但他们在意自己的身份(前朝余孽),所以坚决不当将军,坚决连降很多级,最终在灌婴手下当了校尉。

这里科普一下,秦朝选拔武将,裙带关系没用,必须真刀真枪立下战功才能得到提拔,李必和骆甲绝对是货真价实的。

这两个狠角色完全有资格当韩信的左右手,但是屈尊在灌婴手下当校尉。

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判断,还有很多很厉害的角色,在曹参周勃等人手下当低级军官,但是我们不知道,因为史书没记载。

英布和彭越也在刘邦手下,要说作战勇猛,天下第一是项羽,第二是英布。巨鹿大战的二号人物就是他。

另外樊哙也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他虽然比韩信差太远,但实际上并不像世人想象中的那么平庸。

比韩信差是很正常的,项羽和刘邦也比韩信差,不能因为樊哙比韩信差,就说樊哙弱。

刘邦手下根本就不缺大将,但韩信是最厉害的一个,所以刘邦任命他当元帅,这很正常。

崔崔

崔崔

刘邦从没有把兵权交给韩信!

artanie

artanie

没眼光的人认为是豪赌,厉害的人认为是用对人了,是不拘一格用人才,韩信在项羽那里是金子埋土里难以发光,同样是韩信,换一个用之就能大展奇才,只有眼光的差距,不存在豪赌之说,说刘帮是豪赌,项羽为什么不赌一下呢?

秋轩

秋轩

谁说把兵权给韩信了?当时虽说拜韩信为大将,史记里只说听韩信的计策,派兵遣将还定三秦,其实韩信只相当一个参谋。只到派韩信带兵北上攻打魏代赵燕等国,韩信才有兵权。

初吻给了奶嘴

初吻给了奶嘴

没有当过领导的人,可能无法感受到。当你在如何努力也无法破局的情况下,突然有人高出你三个维度指出问题所在我们该怎么办时,你对他真是佩服。如当年周总理听见主席的大论时,就知道领袖非他莫属。

孩子王Chloe

孩子王Chloe

先说个人观点,这个不算历史第一豪赌,反而是一份精细的算计。

首先,看下当时的大环境是诸侯把军权暂交给将军。

如果大家熟读秦末、楚汉的历史,能够发现,诸侯把军权暂交给某一位将军,其实是常态。陈王把主要的军权交给了上将军周文,楚怀王把刚刚收到手中的军权交给了上将军宋义,赵王武臣把一部分军权交给了韩广,燕王韩广把一部分军权交给了藏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反倒是项羽、刘邦、英布等少数始终手握军权的诸侯,是当时的异类。项羽、刘邦、英布等人,原本都是军阀,深知在那样的乱世,血统、名望、名分都是不管用的,唯独军权,才是立身之本,只要手头有兵,就能有城池,只要有城池,就有百姓,只要有百姓,就有赋税。一切权力的根本,都在于军权。


其次,刘邦只是把部分军权暂交给韩信。

或许会有人认为,刘邦对韩信登坛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就等于把军权完完全全地交到了韩信手中。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将只是汉军将军序列中的一个职位,其职位高于将军,但未必高于太尉,而即便是太尉卢绾,也没有完全的军权,完全的军权始终在汉王刘邦的手中,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一直在前线,而非陈胜、楚怀王那样龟缩于大后方。

刘邦将部分军权交到韩信手上,还是在彭城之败后,刘邦需要正面对抗项羽,派韩信、刘贾、卢绾等人兵分多路开展支线任务时,刘邦把一部分军权交给了他们,韩信只是这些人中表现最为亮眼的一个,也很快做大,所以才给人一种韩信拿到全部军权的感觉。

刘邦在把部分军权交给韩信的时候,其实是在韩信身边布满了眼线的,张耳、曹参、灌婴、张苍等等很多人,分属不同派系,与韩信相互牵制,不至于让他们最终成为一块铁板,这是一场精细的算计。


最后我们看看刘邦和韩信是怎么完成这一交易的。

刘邦原本就很能打,彻底没有必需由于寻找一个更能打的大将,就把军队所有交出来,对吧?假如将来的某一天,必须分兵,刘邦当然便会把一部分军队交给韩信,实际上,刘邦之后也是那么做得: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埋伏的军队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另一方面,刘邦的确了解韩信有才气,但并不确定性韩信亲到竞技场的实际效果会怎样,因此 刘邦不太可能随便地把兵权立即交给韩信。韩信不跑也是有缘故的。韩信的理想并并不是像某些人想的那般,到竞技场上来能打胜仗,完成人生理想。韩信的理想实际上是,根据在竞技场上能打胜仗,来完成封王乃至称王的大福大贵。而刘邦的筑坛拜将,立即就要韩信从一个治粟都尉做飞机场上来,上到大元帅的部位,这相当于提早预借了名与利给韩信,韩信为何也要跑呢?换到其他地区,韩信得一步步地爬,依靠军功,像曹参、周勃、灌婴等,一步步往上爬吧?但在汉王刘邦这儿,韩信居然提早预借了名和利,一步到位,立刻就拥有自身日思夜想的两种物品。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十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韩信在刘邦这儿获得了自身日思夜想的两种物品,为何也要跑?跑到其他地区去,能成为将军吗?能成为上将军吗?不太可能的,人到某一集团公司中把官保证一定的部位,就无法到其他集团公司中立足于了,除开自己做生意,只有做千年老二上千年老三,韩信就这样,一个上将军印就把韩信给锁定了,它是刘邦和萧何最高明的地方,也是韩信万般无奈的地方。

tianrui

tianrui

是一场大豪赌,而且赌赢了。

刘邦的身份是儒家平民,他“入赘”到吕家,姓名应该是“吕刘邦”,道家贵族吕雉相当于是他的“女丈夫”,他则相当于“男妻子”,所以在汉王朝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他最初的身份只是代吕家作为形式上的掌权者,实际上的领导是吕雉,刘邦的身份只是类似于傀儡的角色,所以为什么刘邦没有任何根基,那么多比他优秀的人会追随他,这些人实际上追随的人应该是吕雉。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于兵家贵族项羽、道家贵族吕雉、儒家平民刘邦都是列入的“帝王本纪”,换言之,汉王朝的开国君主实际上是两位:道家贵族吕雉,以及儒家平民刘邦。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萧何为什么要月下追韩信?因为萧何代表的是儒家平民,韩信代表的是兵家贵族,而韩信是破落贵族,还愿意与儒家平民折节相交,这是难得的逐鹿中原的机会。

所以萧何代表刘邦赌了,而后来历史证明,也赌赢了。

漫步

漫步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