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最新跟帖
洛洛智久

洛洛智久

韩信再项羽阵营,爵至执戟,官拜郎中,并不能算无名之辈。刘邦拜韩信为统帅,却没给韩信多少兵卒,属于给权利,但不给资源,且由心腹大将在韩信身边,干不好直接撤了你。

所以刘邦这种行为,属于用人机制,不是豪赌。

憨牛

憨牛

韩信的故事与后世的邓艾几乎如出一辙,两人都是出生低微,却怀有绝世的军事才能,但因为个人性格缺陷,一直郁郁不得志,转投新主后逐渐发迹,并一举拿下不世之功,不懂收殓锋芒,最后招人嫉恨,死于非命。

angelawu

angelawu

不是,内定的。

唐左左

唐左左

算啊,怎么不算,一届皇帝,没有天赐的运气,能反秦吗?你知道反秦死了多少人,陈胜吴广,向梁等等一系列的头目,刘邦最开始就是小脚色,没有时运加持,普通人一下子就挂了。曹操,军事家吧,吃的败仗也多,几次都是死里逃生,别人用命搭救,早期反董卓,战黑山军,宛城败张秀,赤壁遇周郎,潼关遇马超。所以,普通人,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你不是普通人,就不需要。至于是不是普通人,一般可以从小看得出,如果你从小看动画片,读书不进,实践理解能力也差,不好意思。你就是普通人。

ljlinman

ljlinman

承认了吧!我确实有赌的成分,但是赌队了[捂脸]要说韩信那时还是无名之辈,确实没毛病。不过可别忘了有个成语叫,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萧何发现韩信再推荐给刘邦的,要是韩信毛遂自荐,刘邦还把兵权给韩信,那真是赌,和开盲盒一样。但是现实是萧何发现韩信,认为韩信有才能,要说赌在韩信,不如说是信任萧何。结果是赌队了,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有萧何这样的人才,刘邦都能赌对了[大笑]

月小叉

月小叉

不是,韩信在当大将军之前,刘邦阅读了大量韩信的文章!

lvyan123751

lvyan123751

并非豪赌的,是有一个过程的,萧何推荐韩信的时候,并未受到任何重视,韩信本来准备走的,后萧何看到那些桌上的兵书追了上去,并向刘邦保举了他,所以才有: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Danielle

Danielle

项羽也是傻得不做皇帝做楚王

许我向你看yin

许我向你看yin

刘邦把兵权给韩信,根本不算什么“豪赌”!

韩信到底是不是一个无名之辈呢?这个得看在什么地方!

事实上,韩信在项羽的军营里面的时候,可能确实是一个“无名之辈”,因为项羽的队伍里面有很多贵族,也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

但是在刘邦集团,就另当别论了!

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韩信不是“无名之辈”,在刘邦集团那里应该算是有文化,懂战略的高材生

韩信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他确实可以说是“无名之辈”,就像一个博士生在一线城市,那就是“无名之辈”,很难有什么“脱颖而出”的机会?

也很难被重用!

但是,一个博士要是到农村地区,那么它就是一个人才了!

同样的道理,在古代社会,韩信这样的知识分子,那绝对是比博士生更加厉害了!可以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

那么,他到刘邦那里之后,他就不是“无名之辈”了,而是鼎鼎大名!

因为,刘邦的队伍,大都是“大佬粗”啊,很少有知识分子呀!

像这个刘邦!本身就大字不识几个。

其二、在“布衣将相”里面,韩信的学问还算比较突出了!不算无名之辈,而是后起之秀

刘邦是布衣出身,没有多少文化,就连他手下的文官武将们,也大都出自比较贫寒的家庭。

在楚汉战争中立过功劳,到汉朝建立后出任丞相和将军的许多人当中,张良的出身最尊贵,是韩国的公子。

其次,就是萧何和曹参,一个在沛县做过文书,一个是沛县的监狱官,在封建社会里,这都是官职卑微的小吏。

再其次,像陈平、王陵、郦食其等人,都是布衣,没有做过官。

在鸿门宴上保护过刘邦的樊哙,是宰猪的屠户。大将周勃是织草席子的手工业工人兼吹鼓手。

大将灌婴是个绸布贩子!

他的手下基本上都是“布衣将相”,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所以说韩信到了刘邦这里,到了刘邦统治的汉中地区的时候呢!

其实,韩信就相当于是“香馍馍”了,也就是大家比较羡慕的“抢手货”,而且作为一个低级军官,能够被萧何这样的“二把手”看中,而且三番五次的向刘邦推荐!

说明刘邦的队伍里面,本来就特别的缺乏这些个有知识的读书人和人才!

所以,刘邦直接把兵权交给韩信,这个事情确实不算是“赌一把”,也确实不算是一场“豪赌”,更加谈不上是“历史第一豪赌”!

其三、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一场豪赌,应该是周文王启用姜子牙

你想一想,姜子牙都是80多岁的老头了。哪个人敢用这样的老头子?相对于来说。在战争年代,20多岁当将军的人多的是!

这个不算什么冒险的任命。

事实上,战争年代,好多20多岁就当师长、军长的人,一大堆呀!

而且,战争年代本来就是年轻人的时代,年轻人被重用、被提拔,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个楚霸王!不是也非常年轻嘛!而且被认为是非常有能耐的人。所以说刘邦直接把兵权交给韩信并不是一场“赌博”,更加谈不上是一场“豪赌”,而是名至实归,非常正常的事情。

就像一个很年轻的博士,到了山沟沟里面,马上就可享受处级待遇,这个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一个年轻的博士在大城市里面,直接担任封疆大吏,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就是人才的“物以稀为贵”。

说白了,就是人才密度的问题,刘邦集团啊,他的人才的密度非常低的,大多数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

像韩信这样的人才,一旦进入了刘邦集团,要么就不会被任用,要么可能会被杀掉,只要刘邦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他肯定得重用的韩信这样有谋略有文化的人才。

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

一起走近历史和现实!@龚柳辉

温度计

温度计

不算。

第一,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确实有一点点赌博的意味。但他当时也没得选。

鸿门宴后,项羽把他发配汉中。又派章邯等人在关中堵他。为了麻痹项羽,他又采纳张良之计,主动把栈道烧了。

从外部形势来说,当时杀出汉中,对刘邦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外部环境恶劣,内部呢?

内部的情况也不好。

刘邦的兵,有从丰沛就跟着他的楚国人。有沿路招募的魏国人、韩国人,还有关中仰慕他的秦人。这些将士跟着刘邦到汉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被发配到了偏远苦寒之地。

大家心里很憋屈!都想着快点打回老家,光宗耀祖。

刘邦如果能带着他们回去,他们当然愿意继续追随。

如果没办法带他们回去,他们自然也会偷偷溜走,自己单飞。不会一棵树上吊死。

大家是跟着刘邦造反,是为了发财,为了光宗耀祖的。不是为了追随刘邦而追随。

总之,在汉中期间,刘邦是内外交困。外部压力大,内部人心涣散,队伍不好带。又没人能拿主意。(张良当时不在)

而这个时候,萧何以人格担保,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而韩信正好又是满肚子建设性意见,能助大家走出当下困境。

所以刘邦拜韩信做大将军,其实不能算作是豪赌。而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如果有稳妥方案,刘邦却不选,非要选高风险加高回报的,这才叫豪赌。

没有其他方案了,只能就这么着了。这不叫豪赌,这叫死马当作活马医。

第二,拜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刘邦并没有放权给韩信,不存在“刘邦做甩手掌柜,把个人命运,汉军的前途,都交给韩信豪赌”的情况。也不存在刘邦被韩信架空的可能性。

刘邦从进入汉中到杀回关中,前后也就不过几个月时间。韩信从拜将到协助刘邦杀回汉中,更是只有一个月。

韩信登坛拜将,属于火线提拔。他在军中本就没有根基。加之时间又短。别说刘邦不可能放权给他。就算刘邦愿意放权,愿意做甩手掌柜,韩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威信,掌握全军指挥权。

所以很多人认为还定三秦之战,是韩信单独指挥完成的。刘邦并没有贡献。

其实是错误的认知。

不管是《史记》、《汉书》,还是《资治通鉴》。都清清楚楚写明了,刘邦才是还定三秦之战的总指挥。

韩信当时的角色,更像是参谋长。他负责汉军的部署工作,负责为刘邦制定完备方案。他是战略制定者,不是执行人。

执行人是刘邦。执不执行,怎么执行,一切均由刘邦裁定。

因此所谓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还定三秦。实际上是刘邦、韩信以及所有汉军将士一起群策群力的结果。大家都有参与,并不是刘邦拜了韩信做大将军,然后他就什么都不管了,让韩信一个人捣鼓。

大将军和掌握兵权,从来就没有必然关联。

谁规定做了大将军,就一定能第一时间掌握指挥权。

这里额外提一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靠诡计避开关中守军,也是错误认知。是后来的评书创作者为了让普罗大众更好理解当时情况,简化出来的版本。

韩信当初还定三秦的思路,要复杂很多。应该是“四面烟雾,三路出击”。

具体来说,就是部署老弱残兵修栈道。

暗地里让曹参、樊哙各率一部人马,走祁山大道,攻略凉州。

灌婴率一部,走子午道,出咸阳。

他和刘邦率主力,走陈仓道,出散关。

韩信的思路,是汉军多路出击,以兵力优势耗死章邯。

从兵法上讲,韩信分兵,有违常理。小孩子都知道攥紧一个拳头打人,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才更有杀伤力。

但韩信用兵,向来不拘常理。他清楚知道秦岭地势险要,很多地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集中兵力走一路,看似能攥起拳头打人。但实际在战场上,受制于地形,兵力优势反而体现不出来。

如果劳师远征无果,挫伤士气,那后果将不可想象。

但三路出击就不一样了。韩信根本不用管章邯在哪里重点布防,只要一路突破,战场形势瞬间就能“反客为主”。(这一招刘备后来打汉中时就成功复制了)

当章邯的防线被击穿后,汉军立即聚集,攥紧拳头打人,打得章邯头昏眼花。

随后汉军又分兵,一路围困章邯,其它几路迅速向东、北、西三个方向进军。只用几个月时间就平定关中。

第三,韩信不仅在还定三秦期间没有独立指挥权,他在后来的彭城之战期间,也没有。

彭城之战,韩信有没有参与。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韩信参与了,也有人认为韩信没有参与。

不管他参与了没有,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韩信当时没有指挥权。汉军的指挥权和决策权应该还是由刘邦掌控。至于韩信,仍然只是刘邦的参谋长。

否则,无法解释这么窝囊的仗,韩信是怎么打出来的。

以韩信的本事来说,就算他发挥再失常,项羽就算再神勇,也不可能56万打3万,被后者打得丢盔弃甲。

彭城之战后,刘邦再次陷入困境。他的精锐尽丧,手上没多少兵。萧何把关中还能扛得动枪的预备役组织到前线,固然暂时缓解了刘邦的窘境。但靠着这些二三流部队,仍然无法与项羽对抗。

另一方面,魏王、赵王等墙头草诸侯倒戈,助项羽围殴刘邦。

此时汉军在战略上极为被动,三面被夹,有很大概率会被项羽拍死。

这个时候,张良来了,建议刘邦放韩信到外线作战,自由发挥。刘邦思索再三后同意,于是韩信这才初掌兵权。

其后,韩信率两万人北渡黄河,独当一面,先灭魏、再灭赵、后灭齐,不仅逆转形势,还把队伍规模发展到几十万。这才是韩信的崛起。(这也是《史记》韩信的本传中,记载他功劳是从平魏开始,而不是从还定三秦之战开始的原因)

刘邦当时可以不分兵,可以把韩信继续留在身边,可以选择不派韩信出去博一把。

但他如果这么做了,他就死定了。所以,刘邦在荥阳做出分兵决策时,他也是没得选的一种境遇。要么搏一把,要么被项羽弄死。两相比较之下,自然是分兵了。

至于韩信单领一军,慢慢发展,渐渐脱离刘邦掌控的问题。刘邦也考虑到了,曹参、张耳、灌婴等人协助韩信在河北作战,就是刘邦钉在韩信身边的一群“楔子”。韩信敢有异动,曹参等人随时能抽走大部队。

要是没有这些“楔子”,刘邦怎么可能连着两次从韩信手上带走部队?

只不过,刘邦没想到韩信本事那么大。几次沦为光杆司令,又几次东山再起。

灭了项羽后,刘邦又轻松夺了韩信兵权,并把韩信改封到楚地。结果韩信在楚地居然又练出了一支军队。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才下定决心,罢了韩信的王爵,降封为没有封地的淮阴侯。

总的来说,粗看刘邦与韩信,确实能给人一种刘邦把兵权交给韩信豪赌的错觉。但细看下来,刘邦才没那么缺心眼。一切尽在他掌握中。韩信就像个缺乏城府的小孩子似的,屡次被刘邦榨取剩余价值。

高高Y

高高Y

刘邦把兵权交给韩信,算不上豪赌。首先我们应该理解豪赌的概念是什么。所谓“豪赌”是指拿丰厚的赌资去孤注一掷,三瓜二枣能算吗?当时的刘邦也看就要成“光杆司令”了,那来的豪赌?所以用韩信只能算他想寻找一线希望罢了。

(刘邦剧照)

刘邦从沛县起兵,先是自己领着一帮兄弟小打小闹,期间也打败过小股秦军,取得了若干块小地盘儿,总之,转悠一年多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以致于老家丰邑还被雍齿献给了魏相周市。

如果刘邦当时实力稍微强大一些,首先周市不敢打丰邑的主意,其次雍齿也不会不战而降。

接下来,刘邦数次攻打丰邑,结果均被雍齿打退,由此可见其弱的程度。由于连连受挫,刘邦竟然还大病一场。所以,刘邦不仅实力不济,而且精神难以振作。

(刘邦与张良剧照)

后来,刘邦想去投奔楚王景驹,好借对方的力量夺回丰邑,结果走到途中发生了两二件事情,由此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一、听说景驹死了,是被项梁杀死的;二、遇到了张良,原来张良也准备去投奔景驹。最终的结果是,二人一起去投奔项梁。

项梁借三千人马,助刘邦去打丰邑,这回雍齿没有抵抗,而是弃城而逃。此后,刘邦跟着项梁混了一年多。在这一年里,他先在今河南、安徽、山东一带同秦军周旋,最后熬成了楚国大将兼武安侯,独当一面。而项梁偏偏又在这个时候战死,所以刘邦有了单飞的机会。

(项羽剧照)

也许有人要问,项羽呢?项羽允许刘邦飞吗?其实当时的项羽还没有兵权,泥菩萨一个。早在项梁同章邯在齐国开战的时候,项羽同范增也在中原攻城略地,或有时与刘邦协同作战。而当项梁战死,那个曾经被拥立的“招牌王”楚怀王熊心,马上站出来主持大局,急不可耐地要做真正的王。于是,他速迅将项羽与刘邦的军权都揽入怀中。

接下来,楚怀王开始玩起了小计谋。首先,他将手中人马分成两路,一路由刘邦率领,一路由宋义率领,项羽听命宋义。其次,他提出了两个人任务,一是西取关中,进咸阳,真捣秦国心脏;二是北上救赵,因为当时赵国巨鹿被章邯大军围困,危在旦夕。

(楚怀王熊心剧照)

那么任务如何分配呢?楚怀王说,刘邦是一位“长者”,适合做一些安抚人心的事情,于是派他去占领咸阳,收服关中百姓。北上救赵的任务则交给了他认为“足智多谋,颇具韬略”的宋义。这样的安排,明显是楚怀王在压制项羽,因为只有这样,他这个王才能脱离项家,刷出存在感。

不过,楚怀王为了表示自己恪守公平公正的原则,于是宣布:先入关中者王。意思是说,如果别人能抢先刘邦入关,那么他就是关中王。其实就当时的局势来看,楚怀王这个“公平”的马后炮对项羽来说没有意义,这也是他敢于“豪爽”一把的原因。

可是让楚怀王没想到的是,项羽竟然杀掉宋义,于巨鹿之战大败章邯,然后率领40万大军奔向关中,去和刘邦争王。而当时的刘邦早已将自己当成了关中王,因为他早于项羽两个月入关,手里还有了10万人马。

按理说,关中之王于刘邦来说是十拿九稳,可是他惹不起项羽,所以当什么王还得项羽说了算,至于楚怀王当初的那句金口玉言也成了一记空炮。项羽先是破关(函谷关)而入,然后就要直接灭了驻军霸上的刘邦。后来多亏项伯从中斡旋,刘邦只是被项羽用“鸿门宴”敲打了一番,有惊无险。

接下来,项羽大封诸侯,由于范增已经窥探出刘邦有天子志向,于是建议将刘邦为汉王,掌管巴蜀二郡,建都南郑。因为在范增看来,巴蜀是穷乡僻壤,不毛之地,困死刘邦没有问题。另外,项羽还将刘邦的10万兵马没收,只给了他三万老弱病残。即便这样,项羽还不放心,于是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别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王。

显然项羽是把关中当作阻挡刘邦东出的屏障,所以,等到分封诸侯完毕,刘邦如同被打回了原形,即便后来张良又托项伯为他讨来了汉中之地,但依然无法安抚他那颗苍凉而受伤的心。

而事实证明,现实对刘邦的打击远不止如此,就在他赶往南郑的路上,士兵们陆续开溜,因为这些士兵都是关东人,他们不愿意陪刘邦老死于那块“流放犯人”的巴蜀之地。


到达南郑之后,士兵思乡心切,更加沮丧,所以继续逃跑。而刘邦终日是愁眉苦脸,一筹莫展,至于前途,奢侈到不敢提及。如果刘邦准备在南郑安家落户,久而久之,那些勉强留下来士兵也就没有了东归意念,到时即便刘邦想带他们打回关东,但也先失了斗志。所以,刘邦如果要东归,必须要把握当下士兵们归心似箭的时机,但是他不仅惧怕项羽,而且连突破三秦防线,都没有丝毫把握。恰好,这时韩信出现了。

(韩信剧照)

韩信向刘邦分析了关于项羽一大堆的短板、弱点,总之就是妇人之仁,刚愎自用,处事不公,纸老虎一只,一无是处,不足为惧。刘邦听了觉得头头是道,于是才渐渐鼓起了东归的勇气。显然,刘邦比任何人都想东归,但是他缺的只是一个向导,如今感觉韩信就像是他的苦海明灯。

实际上,对于刘邦来说,与其说他相信韩信,倒不如说他更相信萧何,如果没有萧何极力举荐,刘邦断不可能重用韩信。而对于萧何来说,他可能比刘邦更想早日回到关中,但是他苦于自己没有陪刘邦打回去的能力,所以他宁意将宝押在他认为精于韬略,高深莫测的韩信身上。至于“无名之辈”的韩信是否是货真价实的人才,其实萧何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或许只是想找到东归的突破点而已。

(萧何剧照)

因此,无论刘邦,还是萧何,他们之间有回关东的默契,而韩信或许就是他们的希望。所以韩信的出现,只能算是刘邦希冀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至于“第一豪赌”还算不上,因为刘邦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赌资。

不过,最终的结果倒像是刘邦用韩信做了一把赌博,因为,韩信助他打败了项羽,当上了皇帝,之前他对“无名之辈”的韩信却实一无所知。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阅读、评论!

kenedy

kenedy

读书要仔细。

司马迁用小说的手法描述了韩信的卑微和无名,骗过了很多人。

但他不小心也露出了一点痕迹,“韩信并不是无名之辈。”刘邦也并不是不加考察就把兵权给了韩信。

萧何对刘邦说:“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这是在大力地向刘邦推荐韩信。

刘邦还是相信萧何的看人的眼光的。

而萧何早就进行了很久的前期考察工作。

韩信初入汉营,做的是“连敖”的官职。

“连敖”究竟是一个什么官职,现在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负责上下传令的一个类似于传令兵的小官;有人说是为县公驾驶战车的驾驶员,算是一个技术兵;有人说是基层的粮草官。

笔者偏向于后者,因为不久之后,韩信就升官了,被刘邦亲自封为“治粟都尉”,顾名思义,治粟都尉当然就是管理军粮的官员了。

这一次,韩信直属萧何领导。两个人经常在工作生活中交流的,萧何对于韩信的才能非常佩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淮阴侯列传

起码,韩信在萧何那里不是“无名之辈”了吧!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夏侯婴。

夏侯婴是刘邦的发小兼得力大将,在刘邦那里非常能说得进话去。

一次,韩信做连敖犯了军法,按律当斩!夏侯婴监刑。

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如果是一般士兵遇情景,要么哭泣,要么求情,要么听天由命等死。

韩信不。

韩信问夏侯婴,“刘邦不是要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还要屠杀我这样的有本事的人?”

夏侯婴听了认为韩信不是普通人,于是饶了他性命,认真谈了谈,叹为奇才,把他推荐给了萧何。

韩信的上位之路,是经过了两级组织考察的。

所以说,韩信是“无名之辈”不成立。

sailingshell

sailingshell

刘邦并没有直接把兵权交给韩信,而是一个有个对韩信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其中既有刘邦的慎重,也有刘邦用人不拘一格。

韩信的破格提拔得益于夏侯婴、萧何的力荐。韩信最初进入汉中后,并没有受到重用,仅获得一个负责接待小官,还不知什么原因犯了死罪。但是因祸得福,在刑场上得到了夏侯婴的赏识。夏侯婴是刘邦沛县老乡兼死党,还为刘邦坐过牢,在夏侯婴推荐下,韩信成功进职,从小官“连敖”被提拔为“治粟都尉”,成为主管后勤的将军。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因为主管后勤,韩信得以结识了萧何。萧何既是刘邦的老乡,又曾经当过刘邦的上司,现在还是汉国的二号人物。萧何与韩信交谈后,对韩信极为赏识,并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是毕竟将一个逃兵任命为三军统帅,太过匪夷所思,刘邦迟迟没有召见韩信。这时,韩信便决心离开刘邦。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追回韩信的萧何,再次向刘邦力荐萧何,并告诉刘邦,韩信是“国士无双”,要消灭项羽,夺取天下,非韩信不可,并告诉刘邦,要任用韩信,不能轻易授予,一定要登台拜将。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两个身边极其密切的重量级人物向刘邦推荐。对于治粟都尉这样的中层官职,虽然刘邦不了解韩信,但是他相信夏侯婴,于是毫不犹豫就授予了韩信。但是,对于三军统帅,决定自己及汉国未来命运的重要职位,即使有萧何的推荐,他仍然迟迟不能答应,这正是刘邦对把兵权交给韩信慎重的一面。

但,经过萧何阐明道理,刘邦明白自己及汉国的未来,全在韩信一身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登坛拜将,授予韩信汉国大将军的职务。

即使如此,刘邦对韩信还要亲自考量一番,在封坛拜将后,刘邦亲自询问韩信意见,可以说是亲自对韩信进行面对面的考察。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韩信指出项羽三个弱点,为刘邦提出了三个建议,指出一个方向。

项羽的三个弱点,分别是匹夫之勇,“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失去民心,“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为刘邦提出三条建议,分别是,选贤任能,“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封赏功臣,“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顺势而为,“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为刘邦指出一个方向,“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寥寥数语,韩信不仅点明了刘邦由弱转强的必然,也为刘邦规划出了先夺关中,后夺天下的总体战略。一番话说的刘邦相见恨晚,最终遵照韩信计策,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汉帝国。

从中可见刘邦任命韩信,是相当慎重,绝不是一场豪赌。

boylin

boylin

公元前206年11月,刘邦选定黄道吉日,命人高筑将坛,斋戒沐浴后,按照全套礼仪,授金印、兵符、斧钺,赐宝剑,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至此,兴汉三杰全部归位,刘邦为夺取天下吹响了嘹亮的号角,迈出了矫健的步伐。

(刘邦韩信剧照)

从流程上看,这绝对不是一场随随便便的拜将仪式。说刘邦是豪赌,那是把刘邦看得太轻浮了,因为刘邦从来都不是任性的人。说韩信是无名小卒,那是把韩信看得太肤浅了,因为韩信在夏侯婴和萧何面前已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刘邦对此也有初步的了解。就像一场相亲,虽然交往的时间不长,但两人都考虑过彼此合不合适,再加上红娘极力牵线撮合,两人开始恋爱也就水到渠成了。

韩信为什么要离开如日中天的项羽,反而转身投奔实力弱小的刘邦呢?

项羽分封天下后,诸侯罢兵就国。就在这时,韩信选择了离开项羽投奔刘邦。理由有三:其一韩信满腹的才华一直得不到施展,在楚营三年还是“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其二:韩信看清了项羽的格局,对项羽彻底失望了,在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优的情况下,项羽却放弃大好局面,不占据关中为王,却选择了徒有虚名的衣锦还乡。其三:鸿门宴上刘邦全身而退,让韩信看到了刘邦的能力和汉营团队的力量,对草根出身的刘邦有了好感和期待。

(韩信剧照)

名不见经传的韩信是怎样做到让刘邦心服口服的呢?

夏侯婴和萧何的举荐,让刘邦对韩信有了基本的了解。韩信刚到汉营时,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这个职位比在项羽帐前做执戟郎还要低。那心高气傲的韩信为什么离开呢?因为韩信也要吃饭,也要有一个落脚安身的地方,所以他选择了等待,选择了观望。有一次,韩信犯了事,按律当斩。与此案关联的十几个人都被处斩了,轮到韩信时,他大声对夏侯婴喊道:“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呢?杀了我你们会后悔的!”夏侯婴看韩信相貌威武,言语豪迈,就和他聊了起来。这一聊,夏侯婴对韩信的见识和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知不觉就被他圈粉了。于是夏侯婴进言刘邦,刘邦为照顾夏侯婴面子,给韩信封了一个治粟都尉。

因治粟属于萧何管理的事务,经过夏侯婴牵线搭桥,韩信由此结识了萧何。萧何发现韩信天天喝酒睡觉,事情却打理得井井有条。一聊天,萧何发现韩信满腹经纶、文韬武略、不同凡响,大为惊叹之下也被韩信圈粉了,于是萧何也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一开始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他听说萧何也跑了才开始重视起来。萧何把韩信追回后,刘邦认为值得萧何如此屈尊降贵极力举荐的人,必然是个大才。所以在萧何一而再再而三的恳请下,刘邦终于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

(萧何韩信剧照)

韩信为刘邦献上的对策,让刘邦十分赞赏。拜将后,刘邦和韩信有一段策论。这个策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刘邦问:“大将军可有定国安邦的良策?如何与项王一争天下?”韩信则反问:“大王,您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才说:“我自愧不如呀!”韩信乘势说:“不仅是您,天下人都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我知道项王的弱点,项羽的勇猛,只算匹夫之勇。项羽的仁义,只是妇人之仁。虽霸天下,不居关中而都彭城。驱义帝于江南,使得人心尽。三秦之王本为秦将,欺骗部下投降了项羽,使得二十万降卒被坑杀。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而您入关中时秋毫不犯,与民约法三章,深受百姓拥戴。如果大王起兵,一声令下即可夺回三秦之地。大王以关中、巴蜀为根据地,则可与项羽进行对峙。如果分兵北上,夺取魏、代、赵、燕、齐诸国,拓宽战略空间,则与项羽展开消耗战。不出五年,项羽就要被拖垮。最后夺取天下的一定就是您了!刘邦听后大喜,自感相见恨晚,从此对韩信言听计从。

(韩信剧照)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一举夺取关中,让刘邦折服,也让天下惊叹。在项羽进攻齐地之际,韩信建议决计出南郑、夺取关中。韩信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一边派樊哙、周勃率军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一边亲率大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章邯从废丘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韩信派兵分两路追击,在壤东、好峙两地再次击败章邯,俘虏了章邯的弟弟章平,围困章邯残部于废丘。随后韩信分兵进攻董翳、司马欣,一路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这一战让天下侧目,让韩信一举成名。其实这还只是韩信传奇军事生涯的开始,紧接着,他又平定魏国、东进伐赵、迫降燕国、计灭齐国,最后决战垓下,一举击败了项羽。

(韩信剧照)

总结:事实证明,刘邦没有用错韩信。这也不算豪赌,应该是彼此成就。刘邦的底牌不是一文不值,韩信这张头牌也不是花拳绣腿。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这四人,倒像一个古典版本的F4组合。刘邦是队长,是一个懂得分工、敢于授权、精于沟通的队长。刘邦不够精细,可萧何精细呀,里里外外萧何都安排得妥妥帖帖的。刘邦不思长远,可张良善于谋划呀,远的近的的都计划得周周全全的。刘邦打仗不行,可韩信善战呀,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刘邦问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看似什么都不会,可他会用人呀!把方方面面的人用好了,那就是真本事。把形形色色的人用对了,那就是大赢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kunkun

tkunkun

刘邦把兵权交给“无名之辈”韩信,并不是一场豪赌,而是进行过严格考察后做出的决定。

韩信在项羽手下得不到重用,投奔到汉王刘邦手下,韩信虽然胸怀大志,但没什么出色表现,要说此时的韩信有什么名气的话,就是曾经受到欺负,不得已从人家裤裆底下钻了过去,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让人认为韩信天生怯懦,做士兵都不合格,做了将军,还不见了敌人吓得掉头就跑。

韩信初到汉营,做了一名普通士兵,离当将军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这熬到什么时候是头啊!韩信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于是借酒浇愁,酒后和其他十三个人一起犯了军规,按律当斩。这次危机却成了韩信的人生转折点。

监斩的人是滕公夏侯婴,是汉王刘邦的贴身保镖兼司机,一个天天能见到汉王的人,韩信的十三名同案犯都被斩首后,下一个就轮到韩信了,只要刀落下来,韩信人头落地,一切就结束了。

这时候韩信拼死也要一搏了,他猛的抬起头来,大声喊道: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韩信这一声喊,把夏侯婴吓了一跳,也引起了夏侯婴的共鸣,说句实话,刘邦和他的将领们,被项羽分封到巴蜀之地,心里都很憋屈,时刻想杀出去和项羽一较高下。一个小小的士兵能知道汉王和高层的心意,令夏侯婴刮目相看,他仔细打量韩信,见韩信虽然是一个小兵,但气宇轩昂,相貌不俗,

人才啊,怎么能这样杀掉呢?夏侯婴和韩信交谈了几句,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他马上回去向刘邦请示,不仅没杀韩信,还给韩信升了官,当上了治粟都尉。

治粟都尉官职不大,但韩信在这里遇到了人生的一个贵人萧何,萧何是天下第一大伯乐,想当年刘邦不过是个街头小混混,萧何就发现刘邦与众不同,和刘邦交往密切,举荐刘邦做了个小亭长,沛县起兵后,资历地位远高于刘邦的萧何,毅然推举刘邦做起义军的首领,并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足见萧何识人的能力,这次发掘韩信的重任又落到萧何头上。

韩信做治粟都尉,成了萧何的手下,两人有了密切的接触,萧何很快发现韩信是个做将军的材料,他屡次向刘邦推荐,但找个将军和找个谋臣不一样,谋臣出的主意不好,你可以不用,将军是要领兵打仗的,如果选错了,将付出惨重代价,所以刘邦并没有马上提拔韩信。

这让韩信有点不耐烦了,“此处不用爷,自有用爷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是韩信不辞而别,离开了汉营,萧何听说后,马上骑一匹快马,连夜追赶韩信,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追上韩信后,以身家性命担保,韩信回来肯定能当上大将军,好说歹说把韩信拉了回来,等萧何回来后,刘邦早等着萧何呢?原来刘邦得到消息,萧何逃跑了,丞相跑了,我还怎么打天下,所以刘邦也着急了。

萧何把韩信的情况说给了刘邦,说我们要夺取天下,必须重用韩信,刘邦怎么也得给萧何点面子,就答应说:“给韩信个将军做吧,”萧何说:“给韩信个将军,他还是会离开的,必须郑重其事封韩信做“大将军”,他才能为我们出力”。

刘邦听了有些犹豫,这不是得寸进尺吗?再说韩信有这个能力吗?萧何见刘邦犹豫不定,提出用自己一家性命担保,韩信一定能做称职的大将军。

刘邦见萧何态度坚决,于是吩咐把韩信找来,他要亲自面试,结果一番交谈,韩信把天下大事分析的头头是道,包括刘邦有什么特点,对手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缺点,最后制定了一个还定三秦的计划,刘邦对这些也是内行,被韩信一番话折服了,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可见刘邦提拔韩信是十分慎重的。

但韩信当上大将军,并不代表得到了军权,在戏曲,演义里韩信当上大将军后,指挥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得了还定三秦的大胜利,但真实历史上并不是这样,这时候汉军的指挥官是汉王刘邦,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

可见韩信虽然名义是大将军,但这时干得是参谋长的工作,这也难怪,刘邦怎么能轻易交出指挥权呢?外一你韩信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不就把我坑苦了。

一直到彭城之战,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总指挥是刘邦,并不是韩信,彭城大败,也没人把责任推到大将军韩信身上,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段时间,是刘邦对韩信军事能力的考察期,当然,韩信肯定出力不少,得到了刘邦的认可,尤其是刘邦经历大败后,韩信收拢残兵败将,在京索一带,稳定了局面,韩信和刘邦荥阳汇合后,刘邦命韩信独挡一面,攻击魏国,赵国,燕国,齐国,这时候的韩信才有了大将军的权利,自己能说了算了。

综上所述:刘邦把军权交给韩信,是经过面试,试工后做出的决定,并不是历史豪赌。

漫步

漫步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