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将造反,部下士兵都跟着反?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sUsU--狂躁儿童

sUsU--狂躁儿童

这个和军队制度有关,在古代不管是征兵制度、府兵制度或是募兵制度,大多都是将军们自己组织征募,军队组建起来以后也较为固定,将军们都会有自己的部队,这支部队一般不会随意变动,长期跟主将一起壮大、一起训练、一起征战,相互之间了解信任,主将的战术意图贯彻的彻底,士兵忠诚度也都很高,比如汉代的细柳营、南宋的岳家军,明代的戚家军。这些部队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属性,这种忠诚和默契对战争来说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那就是武将的号召力太强,军队对国家的归属感差,对将军忠诚度高,直接威胁中央政权。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个王朝,但历史上有一个朝代把这个问题给彻底解决掉了,在三百多年里,从没出现过武将造反威胁中央政权,这个朝代就是宋朝。宋朝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其实也不复杂,其他朝代也不是想不到,关键是这个办法存在着另一个弊病,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会有不利的一面,两面俱全就难了。

宋朝的办法很简单,国际统一招募军队,全部编入禁军,然后派教员专门训练,不归属任何一位将领。等国家有了战事,国家就在进军中抽调一部分军队交给将领指挥。战争打完了立刻交回去。下次在打仗,会从新给你派部队。这样一来,部队和将领之间无法形成稳定的从属关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无法形成联盟,想造反手下不会为你卖命。这样就彻底解决了武将拥兵造反的问题。对一些长期驻防的部队和将领也有办法,那就是更戍制,一个将领在某地带兵时间长了,朝廷会把他调到别处,或者将军不换防,手下的部队换防。这个办法确实杜绝了武将造反的问题,但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样的制度下,将领和军队根本无法达成默契,将领对自己军队的战力、擅长的战法都不了解,将领的战术意图无法贯彻执行,军队只能按照平时训练的阵法和打法去打仗,将领有再好的阵法和打法根本用不上,再加上忠诚度差,士兵对将领没感情,不愿意拼命。这样的队伍战力是大打折扣的。北宋对辽。对金,几乎是每战必败,就与此制度有关。

南宋初期,国家制度形同虚设,赵构只能任由将领自己组建军队,或招募,或收编都是自己想办法,越是岳飞、韩世忠、张浚等人迅速组织起属于自己的队伍,并长期稳定的配合作战,将军和士兵有感情,配合熟练,战力迅速提升,南宋接手烂摊子,但军队的战斗力逼北宋确高了一大截,这就是军队制度不同的结果。不过这样也很危险,军队将领底气都很足,像岳飞这样战神级人物,甚至敢对朝廷指手画脚,苗傅刘正彦对皇帝不满,干脆就让赵构退位做太上皇,让只有三岁的太子继位。在张俊韩世忠等人的帮助下,赵构又做回了皇帝,但他也意识到,老祖宗的军队制度真是好处多多,不需要恢复,于是局势稳定后立刻和金兵议和,加紧内部恢复军队制度的工作,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张浚让出大部分军权,韩世忠一点没剩都让出去了,还有一个人不愿意让,结果大家都知道。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岳飞的死还有其他原因,但不在今天讨论之内。

時光日誌

時光日誌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其实造反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方面情况,一方面的情况是大将一造反,手下的士兵纷纷响应;另一种情况是大将一造反,手下士兵直接倒戈将大将给抓起来了。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造反一定要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或者奇异的现象

说实话,在古代特别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即便是造反,也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因此在造反的时候你不能直接跑去喊什么我要造反啦!大家跟我走!而是要想办法找一个比较好的名头,例如说“清君侧”之类的。这样下面的士兵就不会以为你在造反而是觉得你是在干一件很重要的匡扶社稷的大事情,就会纷纷效命了。

如果没有响亮的口号怎么办?那就需要依靠封建迷信帮忙了。例如说你可以假意宣传一下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命加身之类的,或者制造一些祥瑞。毕竟在古代,科技并不发达,人们的迷信思想是非常重的。因此在这种封建迷信的加持下往往造反的成功概率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朱棣的造反事例。

我们看当时朱棣造反时候打出来的口号什么。《明史》是如此记载的:

“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

也就是说朱棣打出的旗号是建文帝朱允炆身边有小人迷惑了他的眼睛,因此我朱棣就要上马去帮助皇帝打败小人,因此造反发兵。你看,朱棣虽然是造反,但是在祖训的加持之下似乎就显得名正言顺很多了,因此他造反时候士兵也是比较听话的。

二、造反时候不能吝啬用钱、升官的事情

有句话说得好,能花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大事,这句话在造反的时候恰恰很有用。

很多人造反图的是什么?图的无非就是金银财宝、地位高升这些的。因此如果你满足了他们要钱、要官的愿望,那么这些人造反的需求就被提前满足了,就会愿意和你一同造反了。

我们举个例子,明朝正德年间的宁王朱宸濠曾经谋反,在谋反的时候朱宸濠的班底主要是什么?是以凌十一为首的鄱阳湖水贼以及附近的狼兵和山民武装。这批人本来就是亡命之徒,在朱宸濠的重金的忽悠下自然是愿意为朱宸濠效命,也因此成为了朱宸濠的班底。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依靠金钱关系笼络起来的部队战斗力极差,打顺风仗可以,一旦战局不利,马上就四分五裂。具体我们也可见朱宸濠的战绩,他与王阳明在鄱阳湖大战一场,最终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朱宸濠的部队四分五裂,最终大败。

三、控制了军官实际上就控制了军队

说实话,在军队之中每个人已经不是人了,尤其是对于底层士兵来说,他们仅仅是军队这个大机器上的一部分,因此控制一支军队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控制一个机器,不能从一个一个螺母来控制,应该找到各种重要的中枢位置,因此控制一支军队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控制中下层的军官。

因此我们看那些比较成功的造反如朱棣造反、李渊造反啊,往往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军队自上到下都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因此军队从上级军官一直到中下级军官都是自己的人,这种军队用起来往往比较顺手,而且也比较好控制。

但是一般来说皇帝都不会允许有兵权的大将独掌兵权的,因此往往都会派自己的亲信去监控大将,因此大将造反之前往往都会先杀了这批人,如朱棣造反时候:

“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

这时候这一批“监军”对于底层军官的渗透还不强,因此只要杀掉领头人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遇上了那种已经渗透到了军队底层军官的那种敌人的话,就要连带着底层军官一同清除掉,这样才能取得整支军队的控制权。因此我们看往往在造反的时候不缺少杀掉反对者的场面。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岳阳

岳阳

这个问题很简单..有三个原因

1:如果你当一把手了,你必定会扶持自己的亲信做二把手,三把手.然后你扶持起来的二把手三把手又会扶持自己的亲信做4.5把手...以此类推..

2:将士们长期的在一起生活,训练,打仗..必然产生了一种超越上下级关系的战友情..

3:有些领导会打仗,特别是威望极高犹如战神一般的名将..必然也树立了一些崇拜情节...老大就是对的,他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熊宝宝熊抱

熊宝宝熊抱

信陵君窃虎符,杀晋鄙救赵,有了完整的虎符,那兵不就都听信陵君了,虎符厉害!它代表了兵权!很多大将都有兵权,什么是兵权?就是部下指挥权,命令部下土兵的权利,命令指挥你什么都得听,不听就可以xx!不然何谈有兵权?!军令如山,对于士兵服从命令是一种必须的要求,是天职!反之不服从命令怎么去打仗?去死?从命令上看,造反和打仗有什么区别吗?不都是命令吗!不都危险吗 ?

能当上大将,又哪里有什么笨人?为了提高队伍的作战能力,他能不笼络手下吗?他能不强化自己命令的执行力?岳飞的岳家军,戚继光的戚家军,直接都称“家军”,士兵和大将都是“一家人”了,士兵的天职还是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岳飞叫岳家军打金兀术,是命令,岳飞造反也是命令,对于士兵来说都是命令,难道赵构比金兀术还厉害,危险性还大?要是厉害赵构也不会被逼得逃跑来逃跑去了!当然岳飞没反,可赵构的太祖反了—不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造反成功嘛!

大将造反,部下跟着反最主要原因就是军队一级服从一级命令,官高半级压死人的建设体系决定的!!

爱转角

爱转角

造反分乱世与盛世,接下来我为大家一一解释。

乱世:



乱世中群雄相争,手下兵士就算是爱国,也只能跟随自己的直接领导人,当时自己孤身一人,你说你爱国,但又能怎么样呢?所以在乱世中只有保住自己的性命,再说爱国否。

例如:东汉末年造反的诸侯

1、董卓



董卓是否造反,显而易见他是没有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朝堂上虽然是他的一言堂,但他没有改朝换代,就凭这一点,只能说他是一个权臣,并不能说他造反,这就是评价造反很直观的一个判断。

2、袁术



袁术一定是造反了,就是因为他开国了,他没有本领废掉汉献帝,但其与汉献帝平起平坐,这就是造反,袁术的出生很好,四世三公的名号确实很唬人,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都追随他,但他能够让兵士追随他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能够让手下人吃饱饭,这就是乱世有人支持其造反的原因。

盛世:

盛世时期很多人都不会选择造反,毕竟能吃饱饭,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统治者一定要让手下人吃饱饭,他们才会为你卖命,不然说再多都是徒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一些镇守边关的将领,在军中人脉很广,所以就产生了更进一步皇权一步的做法,也就是造反。

例如:唐朝安史之乱



安禄山是一个边关的将领,起初李世民制定的方法很好,那就是一年让将领换一个地区,就是为了避免这些人结党营私,但唐玄宗由于好色对于这些国策斗忘到脑后,所以导致他有了这么一个机会开始霍乱唐朝。

手下兵士也都愿意与其造反,原因就是其造反之前笼络各部将领,许以高官厚禄,这些人才会跟随。

总结:盛世与乱世造反士兵都能够跟随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的贪欲,乱世能吃饱就行,但到了盛世谁都能让其吃饱餐,但如果没有钱这些人时一定会找一个能够舍得赐予金银给自己的主子造反的,这也就是李世民常说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互动。

彼岸_claire

彼岸_claire

这一点我们仔细分析下 历史上的那些案例就能明白。

先分析一个 “大将造反失败”的例子。

钟会。三国后期曹魏重要谋臣和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幼子

255年 司马师死于许昌,司马昭继承权力出现了重大危机。凭借着钟会的努力,司马昭和曹髦重新达成了权力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钟会的重要性凸显,逐渐产生了自立之心。

对啊,既然曹家能架空刘家,司马家又能架空曹家,那我钟家为何不能取代司马家呢?

于是机会终于等到了,在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邓艾率兵3万进攻沓中的姜维,中路诸葛绪率兵3万堵住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其他兵力万进攻汉中。

可以看出,钟会是主力部队。但是钟会的主力部队没有取得战果,相反却是原来的偏师邓艾偷渡阴平一举灭蜀。

钟会赶到成都后,逮捕了邓艾,然后举兵造反,企图说服军队回师,跟着他造司马昭的反。

钟会让众将士在版上写下同意作为凭证,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 而手下的将士并不跟从。 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钟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旧属,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牙门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

胡烈趁机编造谎言说,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众牙门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夜之间大家都有所耳闻,人心浮动。 有人对钟会建议:“应把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杀死。”钟会犹豫不决。

于是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死于兵变,终年四十岁。

这个事例和 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造反的经典---陈桥兵变结果完全不同,同样是带兵的大将,赵匡胤自己根本不需要做什么,下属已经把黄袍批到他身上拥他造反。而钟会却苦口婆心的劝说部下,最后部下不愿意跟着他反,反倒把他杀了,区别在哪里?


首先,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大将造反这事,最关键的其实是中低层将领的意愿。这些将领虽然没有高级将领威风,但实际上在士兵中享有更高的威信。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假设你是个普通士兵,十个人一个军帐,平时吃喝拉撒都听你的上级或者上级的上级的,至于更高的军官,你顶多是远远的看过几眼,统领千人以上的军官对你来说都是陌生的。

所以在关键的时候,那些统领几十人,上百人的基层军官们,才决定了士兵会不会跟着造反。

我们看赵匡胤的生平,他从公元948年就开始跟从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屡立战功,到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一直是军官,步步高升,他也逐渐把他当年带着的那些老兄弟提拔上去,水涨船高。到960年发生黄桥兵变的时候,军队的各个层级都已经是他的人了,这种情况下,造反当然很顺利。

但我们看看钟会的早期经历,就完全感觉不到这种事,他是名士出身,父亲就是三公,于是入朝经历一开始就是高层,或者靠近高层,到了军队也是直接从高层军官做起,哪里有机会去掌握中低层军官的心?

楚箫竹

楚箫竹

这就是命运共同体,将无兵不成事,兵无将乱碰头!

将反兵随,士兵自知甚少,无非是在执行作战命令,这己是一种自然反应,如果不能积极想应,敌我双方都能要其性命。通常的情况下士兵头脑很简单,执行命令最重要。

xtomorrow

xtomorrow

小一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大将的部下一般都是他的亲士兵,平日里操练无数,作战时共同患难,这种多年的战斗情谊、战友之情是极其深厚的,是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存在。



再加上那些妄图谋反的将军最会收买人心了,对部下定是广施恩德,士兵定是感恩戴德的。所以,只要将军一句话,刀山可以上,火海可以下!就像铁杆仆人一样对家主绝对忠诚,誓死服从,所以恶人也会有可靠得力的属下。



军队里铁纪如山,士兵对将领那是绝对服从,指哪打哪,不可质问,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士兵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听令行动。一将功成万骨枯,士兵从事的是高危职业,过得是刀口舔血的日子,活一天赚一天,怕死?不存在的!

赤壁之战前夕,若是士兵们不听从命令重打黄盖,周公瑾的苦肉计如何行得通,虽然黄盖德高望重,待部下不薄,动摇军心,长官下令,该打还得打!有些计策谋略,将军没有必要向士兵解释,一是要保密,二是会累死。士兵不听将领指挥,行动起来如此掣肘,还能干成啥大事?无需过问,上面这样做,必有道理!


调兵遣将有一个重要的信物,那就是虎符。谁拥有虎符,谁就拥有了军队的领导指挥权,发号施令,士兵们即使生疑也必须无条件服从。

想当初,魏王没有下命令,信陵君窃得了虎符,杀了晋鄙老大,调动了魏国的军队,帮了姐夫,救了赵国。所以,士兵们是认物不认人的。这也是为什么奸人能够陷害忠臣良将可以得逞的原因,因为刀剑足够听话,想了结谁就了结谁,保证完成任务,见到信物如见人,立马行动,奉命行事。

有什么想法,欢迎大家来讨论!

吴松坤

吴松坤

首先是诛连。大将造反,失败后部下也会受到清洗,与是否参与关系不大,一辱共辱、一荣俱荣。的即然一样是死,还不如拚一把。历史上大的冤狱或事变,往往诛连到几万人,例如闹剧般的天国南京之变,东王及部属被杀两万多人,北王及部属又被杀两万多人。

再则是军令。为把军队变成工具,军令被设计成行为很清楚,但目的很不清楚的方式。比如第一条命令是立刻集合,过十分钟第二条命令是到某个地点、再过一刻钟第三条命令是下一个地点、⋯第八条命令是包围某个府院、第十二条命令是抓住某个人⋯军士们只能一项项的去执行,并不知道行动的目的是什么,等明白这是造反,前面的一系列行为早成共犯,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皒.

-皒.

引言

造反,这是一个风险和收益绝对成正比的事情。

成了那就是登基当皇帝,要是不成,那就是彻底完了,身败名裂,脑袋搬家。

分析

有一句老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这句话是在说,秀才们就是动嘴、动笔行,真到了节骨眼上,根本不敢去造反。

这句话基本上还是准确的,中国历史上,造反的领军者还真没有几个是秀才的。不是农民,就是盐商,或者是本朝大将自己造反。

可这就有人问了,不是说好了忠君么?怎么这大将一造反,部下们就不考虑忠君的事了,跟着一起反了。

长期带兵,让大将和士兵融为一体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那些和他一同打江山的老兄弟的兵权都夺走。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看到了唐末藩镇割据对中央统治核心的威胁。

所以,他在宋朝对兵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主力作战依靠禁军,禁军的权力由中央直接掌握。地方上,实行更戍制要做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

兵将相知,团结一心,就会导致地方军事集团的势力过于庞大。到时候,士兵只知道有将军而不知道有朝廷。

之所以会出现士兵只知道有将军而不知道有朝廷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1、长期的军事作战,让将士们生活在一起。从情感上而讲,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更为亲密。如果要是这个将军经常带领士兵们打胜仗,那就更是让将军成为了士兵心中的“神”。

2、当兵吃饷,是古人当兵的一个重要目的。谁给他们发军饷,让他们吃饱饭,谁就是他们的恩人。而在他们看来,给他们饭吃的是将军。可要是不给他们饭吃了,那就是朝廷中有人贪污了。

3、军队的权威性,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服从。这种权威性,一方面可以组成有效的军事力量,而一方面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听从将军命令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即便将军是要造反,他们也依旧会听从。

4、儒家的“忠君”思想,是说给读书人听的。可士兵们没有读过书,在他们的视角来说,自己的“忠”就是忠于长官,而君是一个离他们和遥远的东西。看不见,摸不到,犯不上忠。

正是这几个原因,让军事主官成为了军队的精神领袖。可仅仅是精神领袖,是无法带着一个部队造反的。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手段。

套路,一切都是套路

想要带着军队造反,仅仅是他们的精神领袖,那是远远不够的。

士兵们虽然对于将领的认可度,要大于对朝廷的认可度。但他们也知道造反是杀头的罪过,知道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事情。

所以,大将想让士兵造反会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高号召力,让士兵们支持他的行为。

一、“清君侧”

为了消除士兵对于造反后果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为了能够得到士兵的广泛支持。

地方军事集团在造反的时候,会把非法行为变成合法行为。

明明是自己要造反,想要推翻现在的中央朝廷。可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士兵自己要造反,他们会说是朝廷有奸臣,有人要造反,有人要害皇上。

借用“清君侧”的口号,把造反变得合理化,合法化,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

这样一来,士兵们就会觉得,我不是在造反,我是在做一件有益于朝廷的事情。

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和明朝时候的朱棣。

二、“威胁论”

如果清君侧这种口号不能有效的让士兵消除恐惧,那么地方军事集团就会把恐惧加大。

他们会告诉手下的士兵,我并不想造反,我想要忠于朝廷,但朝廷他不信任我。

朝廷不仅不信任我,还要杀我。不仅要杀我,还要杀你们。

那咱们应该怎么办呢?造反吧。

反正不造反朝廷迟早会把咱们杀了,那还不如造反,起码有一条活路。

对死亡的恐惧,会激起士兵对朝廷的愤怒。为了保命,他们自然会支持大将造反。

这个做法,最为典型的就是郭威。他就是通过恐惧,激起了手下将士对朝廷的仇恨。

三、“授命说”

当清君侧和威胁论都不足以鼓动士兵支持自己的时候,那就会通过“天命”来获得支持。

很多将领在统兵时间长了之后,野心会随着权力的增大而增大。

这时候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继续做一个臣子,而是想自己去当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们得提前做出一些谋划。

这种谋划就是在军营中渲染一种气氛,通过这种气氛让自己的造反变得合乎天命。

这个时候,士兵们虽然知道造反有风险,但是他们却相信造反一定可以成功。因此,他们也就会支持自己的军事主官了。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从本质上看,就是在使用这种方法。

所谓的“点检做天子”,就是在渲染自己合法化的气氛。再加上他军中的威望,所以顺理成章的黄袍加身了。

结语

不管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来鼓动士兵参与到造反活动当中,军事主官都必须具备一个共性,那就是成为这个军事集团中的精神领袖。

只有成为精神领袖之后,才能让士兵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会成功的,是一次收益大于风险的行为,才能获得支持。

洛樱菲

洛樱菲

强将手下无弱兵,能够做为大将军的士兵很不容易,通过层层选拔出来。做为大将,最高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不但要有其远大的志向,聪明的智慧和长远的谋略。而且还要训练出一支铁打的队伍。为自己部下做好榜样,让每个士兵都能够发挥自己长处,并且忠于自己!大将造反原因有二:

第一,功高盖主。做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是风光无限,再加上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全部都落在大将军肩上。每当有战事时,就在出征前立下军令状,甘愿受罚!亲自到前线坐镇指挥,调兵遣将,抵御外敌的侵略,和士兵肩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也建立起深厚友谊。胜利凯旋而归的时候,班师回朝,心情无比开心!一旦战败而归,弄不好小名不保!当自己取得大量功绩时,内心也开始膨胀,取而代之,自己做天下,管理国家。这时,收下一起玩过命的士兵,不管是对还是错,都会一心一意跟随大将军!

第二,君王昏庸无道。作为一国之君,管理好一个国家,非常不容易。君王无能,自己不但受罪,自己收下的一帮兄弟跟着受苦受难,为了给自己和兄弟们选择一条明路。另择明君,为兄弟们及家人选择一个稳定居所,让他们平平安安!这时候手下一帮兄弟会死心踏地跟着将军,一起反抗!

vampire2

vampire2

士兵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尤其是古代的时候,统治阶级不想让普通民众有思想,尤其是士兵更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说白了就是战争机器,因此有的时候大将造反的时候,底下的士兵就会跟着一起造反,那么这些士兵就算再怎么傻,也知道造反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只要失败就杀头,他们为啥还跟着大将去造反呢?

首先古时候大将的造反成功率的确是非常的低,皇帝和带兵将领之间是有很深的矛盾的,皇帝要保证军队的忠诚度,皇帝害怕将领带兵造反,将领也害怕皇帝不信任自己。因此皇帝会在军中安排自己的人,明面上的有参军和参谋,私下里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监督这个大将。

同时军队的旁边也会有其他军队的武将在制约,地方文官也在制约,因此一般来说大将是绝无可能造反的,一旦大将真的要造反,那他肯定是已经确保准备好一切才会这样做,先不说外部因素,首先他肯定会解决好内部问题,首先他会让军队内的高级将领跟自己是一条心。

先让高级将领都知道自己要造反的意思,如果有不同意的直接杀了,换自己的人,士兵都是服从命令,一级听一级的,只要上级说造反,他们便会跟着干,只要中层和高层不反抗,士兵也不会反抗的,只会跟着造反。

简单的解释就是,士兵是没有任何选择权的,他们能做的就是执行,而且虽说造反要杀头,可是即便是造反失败了,也不会牵连到普通士兵的。除了这一点还有一点就是,很多时候大将都能将朝廷的士兵养成家兵,甚至于军队里中高层都是自己家人,底下士兵跟着造反很正常。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无敌兔

无敌兔

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大将造反,部下也跟着造反的常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都和个人的自身利益有关。

一般大将是统领三军的,他们和部下经常在一起,时日一长,难免就会产生了感情。

这样那些表现积极的,对大将前呼后拥的人,就会得到大将的赏识。然后大将,对那些能力出众的,比较听话的人,就会加以奖赏。

当然大将也是要去皇帝面前,为他们请赏的,这样部下才能得到皇帝的奖赏和提拔。

你看大将对部下有着升迁赏罚权,拥有这样的权利,你说部下能不听他们的话吗?大将要造反,他们敢不反吗?

还有,就是大将在打仗的过程中,排兵布阵的时候,也会对听话的人,加以照顾的。大家都知道打仗的时候,一般都是分为前后左右几路大军的。

至于哪个将领,具体在哪一路,还是有大将说了算的。

汉朝卫青带着李广打匈奴的时候,就是因为让李广打了右路军,导致了他迷路,错失了和匈奴交战的机会的。

本来李广一直都是打前路的,但是,那一战卫青想让公孙贺立功,就让公孙贺和李广换了位置。

卫青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因为公孙贺当年救过他,是他的救命恩人。他想报恩,毕竟只有打前锋,立功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后来李广就是因为这件事,对卫青不满,所以才选择拔刀自杀的。

你看一个大将是不是决定着一个部下的命运呢?

还有就是跟着大将造反,利益是十分的可观的。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利益大于损失的。

因为中国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法不责众。

一般造反失败的话,也就是把几个领头闹事的,给杀了头而已。但是,一旦成功了,那就不得了,等待他们的就是封侯拜相。

你看宋朝的赵匡胤,不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吗?

当年拥护他当皇帝,给他黄袍加身的人,都被他封为了高官,他们最终也如了愿,想尽了荣华富贵。

宋朝建立,赵匡胤发现了这个弊端,他就发明了一种制度。一个将领在一个地方,任职不能太久,过一段时间,就换一茬。

这样大将和士兵,就不可能捆绑在一起了。

但是,弊端随之也出来了。这样就造成了兵不视将,将不识兵的尴尬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军队比较弱的原因。

很显然赵匡胤发明的这个制度,也不怎么成功。似乎,如何调度,都不能达到让帝王最满意的状况。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将和士兵长时间在一起,战斗力才会爆表的。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岳家军,戚家军,湘军.......,再次出现的原因。

可是,这些军队的将领,无一例外,都受过皇帝猜疑的。

综上所述,就是为何大将一旦选择反叛,将领也会跟着反叛的具体原因。

你觉得呢?

DreamHighApril

DreamHighApril

一般情况下,士兵都会跟着大将反的,因为士兵得服从自己直接上级的命令。

我们可以看看大将在什么情况下会造反。一是大将有野心,为自己的一已之利造反,这种例子历史上多去了。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握有重兵的李世民就是因为有当皇帝的野心而发动的。还有唐末的番镇割据情况。二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如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三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造反,比如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如唐朝大将李怀光,唐德宗因为他救驾有功,赐他免死金牌,但他却觉得皇上不信任他的了,干脆起兵造反。最后一种比较特殊,即是为了正义造反。如近代张学良捉了蒋介石。从这几种造反的情形来看,可以分析一下士兵为何会跟着将领造反。

第一种为野心造反,这些有野心的大将造反,一定会事前做足准备的,其中一个准备就是让自己的部下只服从自己,让士兵认为自己才是最正确的。这样,士兵多半会跟着将领造反的。

第二种情况是大将最已掌握了一切,部下早已经认定自己的将领是真命天子了,跟着主将造反会得到更大的好处,当然会跟着造反了。

第三种情况大将造反是迫不得已的,准备工作自然会不足,这时要让部下跟自己造反,就要玩点权谋了。比如将自己的命运与士兵捆在一起,让士兵以为主将有危险,也意味他们也有危险,只有跟着主将一起造反才有出路。李怀光造反,就是这样。

第四种情况,为正义造反。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张学良发动兵变,是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抗日,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有点见识的士兵都是支持的。

综观这几种大将造反的情况,其实最大变量都掌握在大将手中,因为士兵从来都是被训练成要绝对服从上级的,上级要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所以历朝历代对将领的管理,都是中央政权的一件头等大事。宋朝就采取频繁变换各地将领的办法,不让一个将领在一地统兵太久,避免士兵成为将领的私人军队。但这也出现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结果,大宋战力积弱不可避免。

格尔燕依

格尔燕依

造反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收益极高的事情,大将造反通常会威逼部下跟着造反,而部下一般会也跟着上级造反。那么大将造反为什么部下会跟着造反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部下认定大将是真龙天子,跟着大将造反有拥立之功,前途富贵不可限量;其二、受上级胁迫造反,因为不跟着上级造反,可能马上就会身首异处;其三、有侥幸心理,那就是造反失败的话,皇上一般不会屠杀造反的士兵,只有将官才会被诛杀。

一个将领要造反,必然有周密的准备,他首先会召集亲信将部商议此事,赞同者重赏则生,反对者必死无疑。亲信部将赞同后,必然会层层布置下去,士兵们都会跟着大将造反了,不跟着造反的人多数被杀了。宋朝以前,一个将领往往是一方诸侯(太守、刺吏、节度使),他们占据该地区的所有资源,士兵也多数是当地人,这种情况下大将造反其实就是一个地区造反,受到的牵制很少。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八路诸侯,他们相互攻伐,相互兼并,其实就是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兼并,中央政府除了派兵镇压外,别无他法。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这种情况。

宋朝建立后,有签于前朝的军事割据导致的不断的反叛,宋皇朝将军权全部收归中央,精锐部队都是禁军,禁军从全国各地的精兵中选择而来,将领只有领兵指挥权,没有人事任命权与后勤补助权。宋朝的军制结果是将军造反的基本没有了,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却大幅度下降,政权虽然稳定了,但是战争的能力却下降了;明、清两朝都是采用的宋朝这种制度并且有加强。岳飞的军队、戚继光的军队,还有湘军、淮军,他们都是私家军,尽管战斗力强,但是受到皇室的猜忌,最终结果都是军队解散重组,将领非死既损。

宋、明、清三明还是有将军领兵造反的,只是情况没有宋朝以前多。按照各朝各代的法令,造反者诛灭三族甚至九族,一支军队造反,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如果要诛灭九族,那么国家的人口会大量减少,这会动摇国本的。因此一般皇室平定叛乱后,除了主要将官将被斩首,直系男性被斩首,女眷没为官奴外,普通士兵一般是不追究责任的。当然有的情况下,会对参与造反的士兵进行惩罚,比如斩首、为奴等,但是一般不会大面积的诛杀。大面积处死造反士兵,会有伤天理,有损国德,一般的皇帝不会如此做。

查无此人123

查无此人123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