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去创建骑兵连?

如题,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去创建骑兵连?
提到的作品

[游戏]亮剑

亮剑都梁

都梁

[作品]骑兵军

《骑兵军》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巴别尔的一部名作。这是一部流传了八十年的奇书,也是用青春的铁和花,锻打成的文学瑰宝。作者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1920年,二十六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

伊萨克·巴别尔

[作品]大决战

本书采用纪实文学手法,真实记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战役的光辉历程。

吴辅佐

最新跟帖
royloli

royloli

一战的时候,骑兵仍然是有用的,而且作用非常明显。著名的苏联元帅布琼尼就是骑兵出身,在一战和卫国战争期间,都是骑兵部队的指挥官。苏联小说《骑兵军》就是以布琼尼为主角的,描述卫国战争期间,布琼尼率领骑兵部队作战的情况。

但《骑兵军》中也描述了,在卫国战争期间,骑兵部队的作战是非常困难的,让骑兵部队感到最为难受的是两个,一个是战斗机的俯冲扫射,另一个就是密集的机枪阵地扫射,都会对骑兵部队造成比较大的伤亡。

红军时期,三大野战军中只有四方面军有一个骑兵团,而且是在准备西进河西走廊的时候才编组训练出来,主要就是准备用来对付河西走廊的马家军。而且,四方面军在甘南的时候,也特别训练过步兵针对骑兵的打法和战术。

别看四方面军这个骑兵团只是个团级单位,但实际上配置很高。许世友曾经在这个团当过团长,而当时他实际上已经是师级干部了,后来就调任副军长了。也就是说,这个骑兵团的实际级别是高于红军的普通步兵团的,相当于一个特种部队,干部都是高配的。

以红军当时的装备水平来说,既没有能够俯冲扫射的战斗机,也没有足够数量的重机枪,所以能用的办法其实比较有限,只能搜集和抽调马匹,组建骑兵部队,来应对马家军的骑兵。所以说,这是一个特别组建起来的部队,本身就承担着更高的任务。

四方面军无论是在鄂豫皖还是在四川所面对的敌人,和中央军相比,装备水平其实都不能算太高,只有在鄂豫皖根据地后期面对东北军的时候,东北军的装备比较好,重装备比较多,其它的地方军阀部队以及在四川的地方军阀部队,重装备都不多。

这也就意味着,四方面军的战斗经验中,骑兵仍然是能够发挥特殊功能的特种部队。尤其是在准备西征的时候,马家军的装备水平虽然不高,但以骑兵部队为主,机动性比较强,这对四方面军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的,让西路军吃了不少苦头。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二九师会成为当时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唯一拥有骑兵团的师了。

亮剑》中的李云龙就出自四方面军,而且参加了西路军,是在西路军失败之后逃回延安的。这就意味着,在李云龙的认识里,骑兵部队是能够发挥出远远超过普通步兵团的战斗力的特种作战部队,也是他在当时条件下能够拥有的装备水平比较高的部队了。

换句话说,如果李云龙当时能有十几门意大利炮,能像楚云飞一样,组建起一个炮兵营之类的部队,当然就不需要骑兵连了。就算是李云龙手里的机枪集中起来,能够让他组建一个机枪连,他也不需要去组建骑兵连。

但在骑兵连出现的时候,李云龙的装备还很寒碜,不要说炮,连机枪都极度缺乏,自然很看重这支骑兵部队。所以,《亮剑》中李云龙把这个骑兵连视为掌上明珠,特别优待,对训练也特别重视,就是希望他能在日后的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李云龙的这个宝贝疙瘩还没完全练好,就被迫投入了战斗,最后全连都牺牲了。这也说明,在当时的条件下,李云龙实际上还不太会使用骑兵部队,把骑兵部队当成普通部队使用了,没有把骑兵连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之后,也再没有组建过骑兵连。

NANA_LOVE_HK

NANA_LOVE_HK

关于骑兵连的使用,有人说骑兵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这一点我说纯属于胡扯。

在整部亮剑里面,李云龙一共使用自己的骑兵连四次,前两次是孙德胜当连长的时候,那个时代的骑兵连一次是进攻山崎大队的时候,全部放弃马匹,然后去进攻山崎大队,另外一次就是突围的时候,由骑兵连牵制敌人的骑兵联队。

所以说,很多人看到前面这两次使用以后都认为骑兵连对于独立团来说就是一个累赘,什么用都没有,顶多去送死,这样的部队李云龙干嘛养这帮吃闲饭的呢?

问题是李云龙对于骑兵连也有自己的认识,这两次使用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他当时在进攻山崎大队的时候,曾经严令要求骑兵连不能参加进攻任务,至于说第二次使用,这是因为形势所迫,逼不得已只能够将骑兵连作为诱饵扔出去。

但是到了后来,等到李云龙逐渐安定下来,独立团一切事物回到正轨上的时候,骑兵连才开始展露出自己的獠牙,这就是后来两次李云龙使用骑兵连,

第三次使用骑兵连是突击楚云飞的358团钱伯钧部,那个时候就是骑兵连打的头阵打的钱伯军一个措手不及,连防御都没来得及防御几百人就直接缴械了。第四次使用则是直接去营救和尚和段鹏,这一次骑兵连更是出色的完成了作战任务。

亮剑里面特种兵专家山本曾经针对中国的情况和当时德国在法国面临的情况做了一次分析,他说法国公路,铁路纵横德国的机械兵团可以沿着这些公路和铁路网瞬间把兵力投送到要作战的区域,但是在中国不行,中国道路不通,而且很多地方装甲兵团根本就施展不开,再加上得日本人要把自己的钢铁,投入到海军的生产里面,也造成了在华北地区装甲兵团很难施展开这样的话,骑兵就拥有它天然的优势了。

骑兵毫无疑问,高机动性,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拿着轻骑兵去撞别人的铜墙铁壁,你这是犯傻,轻骑兵真正的用法就是针对敌人薄弱地区或者是敌人行进过程中对敌人不断地产生骚扰或者是对敌人战略要地发起突袭。好明显李云龙后来两次使用骑兵连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并且收获了奇效。

日本人也是觉得没有办法华北地区虽然说地域广阔,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讲难现需要用,并不断地抽调华北地区的兵力去支援南线作战。此时此刻,对于日本人来说,不能够针对华北地区每一个薄弱地方望上重兵来防守。

这些骑兵连只需要看准敌人薄弱地方发起突袭,打完之后直接就跑敌人连追都追不上,(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只能干瞪眼,如果说敌人支援的话,派这些骑兵在周围骚扰敌人行进,我保证一天之内行进不足30里。

骑兵连,在这里可以发挥出一个装甲营,能够发挥出来的战斗力。



所以说李云龙拿五挺机关枪换一个孙德胜,并且保存一个骑兵连,这并不是亏本的买卖,相反,体现出来李云龙对于各个兵种之间作用的那种深刻认知,只是可惜了孙德胜将军还没有发挥出自己最大作用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兄弟,为了自己的团长慷慨赴死,马革裹尸。

爱美食

爱美食

在苍云岭突击战中,李云龙的新一团虽然击毙了坂田联队长,击垮了坂田联队,但因为战场抗命,被八路军副总指挥撤销了团长职务,只好到被服厂去担任厂长。接替新一团团长职务的丁伟是李云龙在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占了他的宝座,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就补偿一下李云龙,告诉他在万家镇有日伪军的一个骑兵营,到李云龙东山再起时就可以去抢回来。

当李云龙接替孔捷,当上独立团团长职务以后,就派副团长孔捷率领一个营长途奔袭万家镇,把那个骑兵营的战马全部给抢了回来。386旅旅长陈赓得到这一消息后,就命令李云龙留下一个连的战马,其他的全部送到了旅部,就这样李云龙的骑兵连就组建起来了。

独立团骑兵连连长孙德胜,原本在石友三的部队中就是指挥骑兵的军官,跟着李云龙一开始只好当了步兵,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这一回又干回老本行了。在李家坡战斗中,本来没有战斗任务的骑兵连没有骑战马,也冲在了其他部队前边,表现出了一往无前的野狼精神。

在1942年的日军大扫荡中的战斗中,孙德胜的骑兵连为了掩护团部突围,被日本鬼子的骑兵联队包围。崇尚亮剑精神的独立团骑连与日本人血战到最后一科全军覆没,断了一只胳膊的孙德胜依然高喊着:骑兵连进攻,向日本人发起了冲锋,直到最后战死。

有人问,李云龙为什么要组建骑兵连?如果战马没有被旅长陈赓抢走,李云龙很有可能会组建一个骑兵营,又何止是一个骑兵连呢。

八路军的装备非常落后,子弹药又极其缺乏,两个人都分不到一支枪,平均每一个人都不到5发子弹,根本没有办法组织发起一场战役。并且还缺乏重武器,不要说飞机大炮,教练拍击炮机关枪,也只能靠缴获。

骑兵在与步兵对决时,就占有速度上的优势,用新四军一位师长的话说,根本就没有办法打,那完全是一场屠杀。步兵的枪往往没有办法连发,在换子弹的功夫,骑兵就冲到了眼前,战马奔跑的惯性让军刀更具杀伤力,可以说是一往无前,攻无不刻,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李云龙是一个老兵,从黄麻暴动就参加了红军。他曾经和国民党军队作战过多年,并且很有可能参加过红军的西征,当时的西路军被马家军的骑兵几乎打得全军覆没,他深深的明白拥有一支骑兵对独立团的重要性,毫不客气的说,拥有一支骑兵连是李云龙做梦都能笑醒的事。

虽然在1942年的大扫荡中,李云龙的骑兵连全军覆没,但不到一年,李云龙的骑兵连又重新组建了起来,全团的建制也恢复了,装备比以前更好了,当年那支嗷嗷叫的独立团又重新回来了。

尤其是在战斗中,骑兵可以发挥自己速度上的优势,从敌人的侧翼和后方突然发起进攻,就能起到以一敌十的作用,完全有可能在一场战役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部队虽然不如蒋介石的中央军,但冯玉祥的骑兵依然是非常强悍。有一次冯玉祥的骑兵突袭了铁路线和火车站,差一点就把坐在火车上的蒋介石给活捉了。骑兵强悍的程度由此可见,至少在现代化武器还不是那么强大的时候。

当然在现代战争中,骑兵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这也是现代骑兵消失的根本原因。甚至在清朝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僧格林沁的骑兵在八里桥向英法联军发起正面冲击,当时也差不多被杀的全军覆没,骑兵就成了最后的辉煌,慢慢退出了现代战争行列。但这只是清兵对现代战争认识不足造成的,如果能从侧面奇袭就会是更一种结果。

但对于八路军和后来的解放军来说,骑兵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还是有很多的优势。在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里,骑兵可以帮助解放军战士迅速完成大穿插、大包围、大迂回,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也作出了贡献。因此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阅兵时就专门安排了骑兵方阵。

alian

alian

单就中国历史传统来说,作为一种能够增加部队机动性和速度性的兵种,骑兵的影响很深远,曾经有人说过古代的南北战争之之所以大多数时候以北方获胜,而从南到北的北伐大多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北方有马,南方没有马,这种说法虽然偏激,但是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古代的统一战争都是由北向南,尤其是蒙古和清军入主中原。

曾经有人说过,在平原上骑兵对步兵就是屠杀。

在二战的亚洲战场,骑兵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兵种

因此,无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存在大量的骑兵,可以说骑兵是一个军人的荣耀,更是军队中军官身份的象征。

在当时,无论日军还是中国军队,大部分军官都配有马匹,红军长征时马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抗战中林总之所以被人一枪放倒,就是因为他穿着日本人的大衣,拿着日本人的军刀,骑着一匹大马,太过显眼,被人误以为是日军将领。

李云龙作为我方代表性人物,代表的又是亮剑精神,这要不讲讲白刃战,不讲讲骑兵冲杀,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在热兵器时代依然被中日两国所认同。

当时日本军队中存在很多骑兵,甚至组建了很多骑兵编制的部队,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驻扎在中国的骑兵就有骑兵第一旅团,第三旅团,第四旅团三个旅团,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更是加大了对骑兵的培训与军马的培养,尤其是在军马饲养方面极为重视,在日本与朝鲜共设立八所军马补充部。

骑兵在白刃战当中具有很突出的作用

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善于拼刺刀,因此喜欢白刃战,并且喜欢骑兵,实际上比日本人更热衷于拼刺刀的是中国军队,因为中国军队缺乏弹药,经常需要用白刃战的方式避免火力上的差距。

因此,日军的大量骑兵在白刃战中,完全符合古代平原上骑兵对步兵的屠杀。

在吃过很多亏之后,中国也认为应该加强骑兵的建设,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主要还是没有马,丁伟送给李云龙一个伪军骑兵营,虽然被旅长要走了一些,但还是够李云龙组建一个骑兵连的。

对李云龙来说,在晋西北这块,没有个骑兵连那还能抬起头吗?

实际上随着机械化的发展,骑兵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骑兵终究是要落伍的,要说在冷热兵器交替的过程中,最为出名的战役要属英法联军侵华时的八里桥战役了,在该次战役中,清朝僧格林沁率领的最精锐的骑兵和英法进行对战,实际上清军表现的很勇敢,尤其是八旗骑兵,但是该次战役中,英法两国一共才阵亡了5个人,而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

即使在《亮剑》中我们也能看出来,孙德胜的骑兵连还没等建功立业就被日本的骑兵联队给灭了,后来虽然重建了骑兵连,但也就是在楚云飞358团钱伯钧部叛变的时候亮了一把,后来也没啥太好的表现。

在《大决战》中讲给主席喂马的老红军后来因为毛主席坐上了汽车,几天没有骑马而生气,认为主席变心了。

这是大势所趋,机器取代人力和畜力是发展的规律,等装甲部队和火力猛的枪逐渐普及,那骑兵真就是活靶子了。

zhangluting0412

zhangluting0412

电视剧《亮剑》是我最喜欢的。

李云龙连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要建骑兵连?

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意思?这就好比问你连饭吃不饱,你还要枪干什么?应该先去吃饱了饭。这样回答肯定不行,饭可以吃不饱,但是一定要有枪打鬼子。

抗美援朝的时候,新中国的军队是没有空军的,但为了对抗美国的空军,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空军,这个没得商量,否则你就将很被动到处挨打。

抗日战争中,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也有骑兵,相反,我军在这方面十分匮乏。所以,日本人的每个战役的收获效果非常大。在半山区平原作战中,骑兵肯定要比步兵跑得快,执行战略战术非常有效果,日本军队的骑兵,作为一支利剑,每次上场都有巨大的成效。

李云龙要想改变自己被动的地位,所以,他宁可挨饿也要建立自己的骑兵。

 敖源宝儿

敖源宝儿

当年那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人民军队就是靠着双腿追赶着车轮,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李云龙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战略眼光独到,天生就是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军事指挥员。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抗战期间,李云龙凭借其与生俱来的指挥才能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弹药,可以说富裕。

也正是如此,李云龙才能不断的扩充部队编制,直到一个团的编制竟有师的规模。在小米加步枪、奔跑追汽车的无奈之下,李云龙也越来越认识到快速机动的重要性,而组建骑兵部队,用以提高远程奔袭和高效拒敌的目的。

我军历史上有着许多优秀的骑兵部队,他们凭借高速的机动令敌胆寒,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很长的时间里,骑兵部队作为我军的一个特殊兵种存在着,直到今天依然有特殊的这个人民军队的集体。

旅行者信箱

旅行者信箱

一帮浪漫而优雅的波兰骑兵战士,挥舞着马刀凌厉的劈砍着德国坦克的炮管,最后被无情的碾压。

这个镜头被用来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属于骑兵的光荣时代。

作为一个独立兵种,骑兵在古代战争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欧洲的重甲,还是蒙满的铁骑,在冲锋陷阵中都给对手们带来了极大的摧残。

时代在变化,通州八里桥一战,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初次尝到了英法联军炮火的威力,蒙古铁骑就此萎靡不振。

一直到一战之后的苏波之战中,苏联军队都被波兰骑兵打的满地找牙,即使是在二战,苏德双方也还都配备了大量骑兵部队,当然,冲锋陷阵的主要角色已经转交给坦克装甲车了。

亚洲战场的中日双方,虽然都有坦克装甲构成的机械化部队,但比起欧洲战场,不是一个量级,战争初期基本都填上了。再加上《亮剑》故事主要发生在山西山区,并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所以双方不约而同地关注起骑兵作战能力。

双方组建的骑兵部队的动机,恐怕都不是为了冲锋陷阵,尤其对于李云龙的宝贝疙瘩骑兵连来说,让李云龙派骑兵连去在攻坚战中被敌方密集火力收割,老李才不会干那种赔本买卖呢。

咱老李固然心疼孙得胜和他的兵,其实心里未必就不疼骑兵连的战马,它们是抗战时期的绝对稀缺资源。打山田大队,在骑兵连长孙得胜强力请战下,李云龙拗不过,让他们步行而且是最后加入了战斗,过了过瘾。

亮剑》中,骑兵连出场最多的,就是最后那一次,个人认为也是整部影片最悲壮的那一刻。

面对敌人的围剿,李云龙做出了独立团分散突围的决策,而骑兵连的用途,就是发挥机动性,撕扯敌军的包围圈。可惜孙得胜的骑兵连遇到的对手太过强悍,正是世袭男爵、具有皇室血统的黑岛森田大佐率领的整整一个骑兵联队,当时日军骑兵联队的配置是1400人,辖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而孙得胜的骑兵连,鉴于老李的部队人员一向弹性大,人数就不好说了,个人感觉也就一二百口子。

“骑兵连!进攻!”

被砍掉一只胳膊的孙得胜声嘶力竭的喊出这一句后,拼死发起了一个人的冲锋,那一刻,残阳如血,这位臭名昭著的石友三的前部下,以一根挺直不朽的腰杆为全体抗战军人正了名。

米分圆

米分圆

因为他只能建个骑兵连。

大部分的骑兵装备都被旅长要走了。其实他最初是想组建个骑兵营的。

其实:在当时的战场态势之下,组建个骑兵连是完全必要的。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最勇猛、最剽悍、战斗力最强、机动性最好的兵种。但是随着火药武器在战场的大规模使用,骑兵开始没落。但是,在二战时,各国仍然有部分骑兵活跃在战场之上。

那么,李云龙组建骑兵连是为什么呢?

第一,骑兵的冲锋威力仍然不可小视。

骑兵全力奔跑,速度可以达到60公里/小时,300米的距离需要几秒?只要没有形成绝对的火力压制,骑兵冲到步兵阵地上,强大的冲击力,对步兵来说绝对是场灾难。

第二,骑兵有着最出色的机动性。

在《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得胜,带领骑兵连突围,鬼子的步兵根本无计可施,两条腿哪追得上马匹啊!最后鬼子还是动用了骑兵才将骑兵连消灭。而358团的钱伯钧叛变,也正是因为有骑兵连,李云龙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李家镇。

第三,骑兵有着极强的地形适应性。

晋西北山多、沟深,地形复杂,无法展开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而对于骑兵来说,只要人能走的路,马就能走。没看李云龙、丁伟、孔捷出门都骑马吗?

第四,骑兵的用途极广

在二战战场上,骑兵确实不适宜正面战场的集群冲锋。但是在增援、撤退、机动、侦察上却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尤其是通讯联络,八路军没有机械化,在军情如火的战场上,骑兵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第五,骑兵的成本因素

当时中国的机械、化工产业极其落后,即使李云龙有个摩步连,日常维护、燃料、维修怎么办?根本没有办法得到补给。而骑兵的维持成本虽然比步兵高,却可以在不依赖工业化的条件下完成。

全剧中最让人泪目的,就是孙得胜带领骑兵连冲锋那段!

面对敌人重兵,战至最后,仅余下一人,一马、一臂、一刀!仍大呼进攻,血洒山塬!壮哉!

荷兰豆

荷兰豆

在二战的中国战场上,尤其是华北敌后抗日战场上,骑兵这一兵种还没有过时,相反,还具备一定的速度与突击优势,每支八路军队伍都以拥有骑兵为荣。



骑兵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主力兵种,在热兵器尤其是自动火器出现后逐渐走向衰落。我们知道,骑兵最可怕的战场对手是密集的机枪火力和装甲战车,陈赓将军在长征到达陕北后,为摆脱马家军和东北军骑兵的追击,曾以伏击和机枪集中使用的办法重创敌人,一次缴获战马1000余匹,把彭老总乐坏了。

欧洲战场上也出现过波兰骑兵反击纳粹德军装甲部队的战例,结果当然是一场屠杀。可问题是,无论八路军还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用于治安的丙种师团或独立混成旅团,都不具备这两项优势,坦克装甲车较少,机枪装备数量有限,反而使双方的骑兵都有了用武之地。



亮剑》里李云龙一个团就建制了一个骑兵连有点夸张了,当时整个八路军才拥有一个骑兵团,隶属129师。团长曾玉良四方面军出身,在新疆接受过苏联哥萨克军事顾问的骑兵训练,率领129师骑兵团驰骋于冀鲁豫平原,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42年4月冈村宁次指挥日军对八路军冀南军区实施“铁壁合围”,为掩护军区机关突围,骑兵团奉命打开缺口,曾玉良带头冲锋,以惨重伤亡终于撕开包围圈,让司令部和机关后勤人员得以冲出,战斗中形成了以后响彻冀鲁豫的骑兵团集体冲锋口号,《亮剑》中有仿效:

骑兵团!共产党员集合!冲锋!



同样,日本骑兵也不是软柿子,明治维新后日本革新军制,引入良种战马,多数战马是欧洲品种的杂交改良,比中国骑兵广泛使用的蒙古马较为高大,当时称“东洋马”。日军编制内有骑兵旅团,师团属骑兵联队,独立混成旅团属骑兵大队和骑兵中队等,在华北平原通过快速机动完成对我根据地的扫荡、奔袭和包围等作战任务,由于八路军火力不足,日军骑兵给抗日军民也造成了相当的损害。



在南方的新四军也成立了骑兵团,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所创建。1941年彭雪枫的四师在反顽斗争中与青海马家军的骑8师大战于津浦路西,没有骑兵的四师伤亡5000余人,老32团几乎拼光,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最大的一次失利。彭将军痛定思痛,组建了四师黑马团,并亲自设计了号称“雪枫刀”的新式长马刀,骑兵团仍以从新疆归队的周纯麟为团长,成长迅速威镇津浦路两侧,称红色哥萨克。

1942年为保卫洪泽湖夏收,同时不误伤收粮群众,彭雪枫下令骑兵团用近战解决抢粮日军,接战仅9分钟,300余名日军被骑兵团用长马刀连劈带砍放倒一大半,剩下80多人崩溃投降,骑兵在抗战时期的威力可见一斑。



但是在解放战争以后,随着美式自动武器在国共双方的普及,火力密度大大增强,战马那可真是靶子了,所以骑兵的作用大大下降,我军仅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建制了少量骑兵部队,到解放战争后期,骑兵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Constantine

Constantine

这个问题提的好啊,当时的重庆常凯申政府承认的八路军编制只有115师、120师、129师,这些八路军部队在抗战早期可以得到重庆政府提供的支持,但是后来八路军自己扩编的部队是得不到重庆政府承认的,所有给养物资、武器装备都要自己解决。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虽然都属于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但是仍然是属于八路军自己扩编的武装力量,没有国府的支持,所以各种条件相较于程瞎子的772团这种正规编制都非常艰苦,即使用“饭都吃不饱”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



穷则思变,要改善部队的装备、训练、生活条件是等不来、要不来的,所以八路军各部队以自己的驻扎地为核向外扩张地盘,逐渐形成一个个小型根据地,每支部队的小型根据地连成一片就形成了一个大根据地。以李云龙的独立团为例,这支部队控制了以杨村为核心地带向外辐射的很多几个村庄和镇子,其地盘大小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个乡镇,这么大的根据地养活一千多号人的部队是没有问题的。



有了地盘就可以征集粮秣解决部队吃饭问题,而武器装备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边区造,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虽然质量不如日军的,但是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总比没有强;第二是依靠缴获和走私。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根据地,各部队就要想方设法壮大自己的实力,实力越强地盘越大,越有条件去打胜仗缴获更多物资,经济条件好起来还可以跟伪军、国军做军火、药品买卖。抗战时期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伪军的一个仓库管理军官长期与八路军合作,将仓库里的各种物资偷运出来高价卖给八路军,有一次八路军提出需要购买盘尼西林,军官表示有货,但是售价高得离谱——一根金条换一盒盘尼西林,于是我军指战员以三个月内不发津贴,三个月内每顿只喝稀饭的代价省出这笔钱来购买救命药。当伪军高官要来清查仓库时这位军官要求八路军赶紧偷袭仓库所在地以毁灭证据,八路军满足了他的要求,当晚就突袭了仓库,把所有搬得动的物资都运走以后将仓库炸毁……事后双方又继续合作。



试想,如果这支八路军部队没有突袭仓库的能力,那么往后的各种需求再也难以得到满足。李云龙的独立团也一样,不是等部队装备好了,实力强大了才去打仗,而是一边打一边建设部队。



独立团骑兵连的建立不能看做是独立团的负担,而是战斗力的增强。的确,一匹马每天要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2.5%的饲料,一匹战马平均按300千克的体重计算每天就需7.5千克的饲料,一个连100匹马每天消耗750千克饲料,一匹战马的食量相当于3~4名战士的食量。但是骑兵的战斗是步兵望尘莫及的,拥有了这支机动部队,以往突袭一个距离十五公里的目标步兵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而骑兵半小时就可赶到,如李家镇平叛。



所以,骑兵连的存在反而使独立团手伸得更长,地盘阔得更大,部队战斗效率更高,李云龙的话说就是“稳赚的买卖”,因此别说一个骑兵连,就是旅长不打劫,李云龙建起一个骑兵营独立团也是养得起的,或许赚得更多。

maraschino1230

maraschino1230

要理解李云龙的行为,你先要明白什么叫信仰。

革命先辈们为什么打仗?为穷人翻身,为国家独立、自由、强大而战,而不是混圆肚皮、甚至妻妾成群、腰缠万贯!他们心中只装着祖国、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装着自己!我下面讲一个革命先烈、我军三十六个军事家之一、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组建新四军淮北骑兵团及该团浴血奋战的故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令二十万军队进攻江北新四军,地处淮北津埔线西的四师受敌伪及国军多面挤压,伤亡很大,路西根据地日益萎缩,撤至路东洪泽湖一带。

尤其令彭师长痛苦的是1941年4月四师在路西反顽战中遭国军骑八师突袭,五千余人牺牲,红军老底子、老三十二团几乎被打光。

无意中,彭师长发现洪泽湖一带出好马,决心建一支骑兵部队,打回路西,为死难战友报仇,恢复根据地。师部讨论后,决定成立骑兵团,从新疆调来有“红色哥萨克"之称的、西路军出身的周纯麟、组建过129师骑兵团的曾玉连负责训练,8月1日骑兵团成立。



没有马,彭师长命令各单位把通讯骑兵的马匹集中起来,并以身作则,把救过自己命的坐骑“火车头"送到骑兵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单位纷纷效仿,骑兵团有了最初的马匹,但马匹还不够,还需要装备,当时根据地十个指头捻不开,但彭师长还是特批三万元淮北币,(要知道这三万元可相当于全师大半年的伙食费哪!)给骑兵团买马、打制装具。

彭师长亲自主持设计出骑兵团的军刀,被骑兵战友们称为“雪枫刀"。



此刀比日军马刀长5厘米带护手圈,优点是:轻捷灵活、刀背轻薄、以长制敌,一刀劈下去,能把两块叠起的钢板劈为四半,刃不卷更无缺损。彭师长亲抓训练,有时还亲自担任马术教练,在彭师长、周团长领导下,全团能骑马迅速通过各种复杂地形和障碍,在马疾驰中砍杀敌人,在马背上扫机枪、打小炮,退能钻到马肚子旁穿过火线。骑兵们人人爱马如命,天冷马跑了一身汗,战士们常不顾自身寒冷,把大衣、被子披在马身上,马瘦了,战士们把少得可怜的一点津贴买绿豆、西瓜等给马吃。马肥了,骑兵团已成熟了。

1942年,日军组建于1901年、曾在日俄战争中正面打败过哥萨克的王牌骑兵部队300骑来沙山集抢粮,周纯麟团长沉着应战,命令两个骑兵连设伏,同时派一连骑兵正面诱敌,待骄横的300日军进入沙山集后,三面包抄,仅用九分钟将日骑砍倒大半,余溃逃。



1942年11月,日军17师团、独立旅团扫荡,骑兵团第3大队从敌侧后奇袭,刀劈日军小队长、翻译多人。

1944年10月20日,淮北骑兵团与骑八师正面交锋,仇人相见、分外眼红!600余骑的四师骑兵团竟一口气干掉骑八师2000余骑,打出了我新四军的军威、士气!

彭雪枫将军1944年牺牲,周纯麟团长五五年授少将。

杨靖宇将军以自己身上的棉花絮就雪充饥,依然在白山黑土上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些有信仰的革命先辈们,坦荡无私,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大白字国国师

大白字国国师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兵种,即使到了一战,骑兵在军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二战时,坦克、飞机、重型火炮等武器广泛应用于战场,骑兵的克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夕阳兵种,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李云龙部为什么还要建立骑兵连呢?

在抗日战争上,中国军队装备落后,以至于火力不足,所以日军的骑兵才敢在中国战场横行霸道,特别是在华北敌后地区,日军驻守在此的基本上都是治安丙级师团,坦克和装甲车装备较少,而且日军在华北平原地区扫荡时,骑兵通常担当起奔袭和包围任务,八路军为此吃尽了苦头,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八路军和日军建立骑兵是很有必要的。

骑兵部队具有机动性强、善于奔袭和夜战等特点,很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都会保持骑兵编制来保证部队的机动性,八路军就更不用说了,甚至把骑兵当成宝贝疙瘩,毕竟整个八路军只有一个骑兵团,隶属129师。国军在抗战时也有不少的骑兵部队,最有名的是门炳岳将军的骑七师,让绥远地区的日军吃了不少苦头。

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建立骑兵部队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在抗战初期李云龙部就整一个骑兵连出来,那显然有些夸张。独立团隶属386旅,长期在晋西北与日军斗争,有了骑兵连之后独立团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解放战争后,我军的武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作战时火力密度大大提高,骑兵部队的作用下降了许多,不过我军还是可以利用马匹的机动性,提高行军速度。随着军队机械化、摩托化的发展,我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终于淘汰了“骡马化”,仅象征性得保留少许骑兵部队。

骑单车的女孩

骑单车的女孩

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提下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唯一的国产装备---2344匹军马!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开国大典阅兵式上,16400多名解放军官兵展示了110多种轻重武器。为了整齐划一,参加阅兵的士兵统一使用的步枪是“三八大盖”。这些“三八大盖”都是各野战军专门挑选送过来,给阅兵官兵使用的。另外,(重型)武器装备包括119门火炮,坦克95辆,57辆装甲车,222辆汽车,17架飞机,2344匹军马。

这些武器装备大都是在革命战争中缴获的“万国牌”,来自24个国家98个工厂。在这些武器装备中,只有2344匹军马是国产的,其他都是国外生产的。

这件事即展示出我军装备的“简陋”,同时,也说明马匹对于我军的重要性!

在上个世纪及以前,骑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重要兵种”!

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农耕政权难以解决的对手。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游牧民族骑兵厉害!而中原农耕政权缺少马匹,骑兵不行,总是处于“守势”。等到19世纪的时候,步枪的发展使得骑兵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不过,一直到马克沁重机枪的出现以后,骑兵大军团冲锋作战才落后于时代。从此开始,骑兵的任务转向于快速推进和追击敌军。真正的阵地战和伏击战是用不上骑兵的。

日军侵华时,常设师团(甲级师团,挽马师团)都是八联队编制:四个步兵联队,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骑兵联队是标配。日军特设师团(乙级师团,驮马师团)去掉骑兵联队,依然保留骑兵大队。

除了师团下属骑兵联队外,日军还设置骑兵旅团。下辖2个骑兵联队与1个骑炮兵联队、1个装甲车队。

可见,日军很依赖骑兵!没办法,二战时也就美国和德国这样的国家军队机械化程度高,骑兵不靠马。而日本和中国的“骑兵”,还是以马匹为主。

亮剑》中,李云龙的骑兵连(营),还是丁伟“送”给他的。

李云龙的骑兵连的马匹,来自于万家镇皇协军第八混成旅。最初,还是丁伟发现了这批宝贝。当时,丁伟去延安学习,半路上被万家镇的一股伪军骑兵缠上了。丁伟跟李云龙一个“德性”,看见好装备就流口水。估计这是八路军太“穷”,养成的的习惯。所以,丁伟一直跟警卫员夸伪军骑兵的马真是好马。

后来,丁伟听总部调令,去接替李云龙新一团团长的职位。李云龙对他一个劲的诉苦,说委屈。丁伟为了安慰李云龙,送给他一份大礼------万家镇皇协军第八混成旅的骑兵营。这个伪军混成旅原来是国民党保安团,战斗力连二流都算不上。但是,却有几百匹马。李云龙找来副团长孔捷,用一个营兵力奔袭50公里,一举拿下伪军的骑兵营。

不过,还没等李云龙捂热乎,旅长一个电话,抢走了三分之二的马匹。旅长也喜欢马,那可是宝贝。旅长还算仗义,给李云龙留下一个骑兵连的马匹。

最后,回归正题,说下李云龙为什么要建骑兵连。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骑兵机动性好”>。

在抗战时期,我军和日军基本都没有什么汽车。骑兵成了最好的机动部队。拥有少量的骑兵,可以高部队的机动性。毕竟,提前到达战场,占据有利位置,也是战斗获胜的关键因素。

李云龙的骑兵连也是立过功的。楚云飞手下的钱伯钧部想投敌,楚云飞“单刀赴会”被困。幸好,李云龙有骑兵。李云龙以骑兵连为先头部队,半个小时就赶到钱伯钧部队的驻地。钱伯钧听说八路军来了,当汉奸毕竟是没有底气的事,手下人马上鸟兽散。李云龙趁机救下了楚云飞。李云龙不仅让楚云飞欠了人情,还顺道把钱伯君部两千人马的装备给“拉”回来了。李云龙“投资”骑兵营真是一本万利。

而且,在反扫荡时,孙德胜率领骑兵连拖住日军的骑兵联队,为友军争取了时间。如果不是骑兵连的牺牲精神,会有更多的八路军本日军骑兵联队“咬住”。

而且,之后孔捷也有了骑兵连。我觉得就是旅长从李云龙那里“打劫”以后,分给孔捷的。

<当然,骑兵也有缺点,就是目标大>。

二战时已经普及重机枪了,拿骑兵冲击敌人阵地的事,只有傻子才会干。骑兵的任务:一是依靠机动性,提前达到战场,占据有利位置;二是,依靠速度快,追击阻截敌人。此时,骑兵机动性的优势已经掩盖了目标大的缺点。

当然,也是因为骑兵目标大。所以,旅长才会要走李云龙大部分的马匹,分给别的部队。以李云龙一个团的兵力,掩护一个连的100多匹马,还是可以完成的。日军大部队来袭,八路军直接骑马进山沟了。

李云龙出了名的“抠门”。为什么抠?穷呗!八路军的装备是国军中最差的,说是“叫花子”也不为过。正是因为“穷”,所以,李云龙看见好装备就流口水。李云龙被鬼子骑兵追烦了,特别羡慕鬼子又骑兵,对于骑兵早就心里种草了。正是因此,李云龙非要组建骑兵连(营)。

所以,李云龙到独立团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丁伟送他的礼物“拿回来”。

(文|勇战王聊历史)

godblessbaby

godblessbaby

李云龙为什么要重建骑兵连,主要是当时敌后的抗日形势需要骑兵,当时的骑兵连的作用是多重的,不仅是作战。

李云龙部当时主要活跃在敌后,当时敌后形势很复杂,独立团首先要想生存,那对部队的要求是快,打了胜仗转移缴获物资要快,打扫战场要快,就是打了败仗更要快,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骑兵,骑兵即能上马杀敌,在关键时还能起到通讯以及运输作用。而且当时的日伪军火力并不是很强大,独立团在战场上只要占了上风,骑兵就能形成掩杀之势,那战果会非常大。

骑兵在战场上就是靶子,那是对当时欧洲战场说的,欧洲战场当时双方火力都很强大,所以骑兵确实没有存在价值,可当时中国敌后战场不一样,鬼子虽然说也有飞机大炮,但不是每场战斗都能用的,而且当时日伪军的火力根本不能和欧洲战场比,而当时八路军的战术是非常贴地气的,也就是说找最适合自己的战术,所以骑兵对八路军来说就是有用的了,在楚云飞部钱伯钧叛变后,李云龙就是用骑兵连打先锋快速帮楚云飞解围,然后快速把缴获的一营装备运回根据地,这就是骑兵连的功劳,楚云飞知道后也晚了。

所以说只有李云龙这样的指挥员才能在敌后生存下去,这就看出了重组骑兵连的价值,这说明重建骑兵连是正确的。

矫揉做作只为男

矫揉做作只为男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