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怕诸葛亮吗,为什么?

veryoo
没有了强大的外敌,司马懿的能力就成为了朝廷政治稳定的心理障碍,政权矛盾必将司马懿带来了杀身之祸。

溏心风暴家好月圆
司马懿从来没有怕诸葛亮,敬佩多余害怕。

驼峰
不怕!空城计只是司马懿故意放走诸葛亮!如果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了,还会招来灭族杀身之祸

chenyi璇
司马懿并不是怕诸葛亮,能不费一兵一卒的耗死对手,司马懿的战略思想就是为什么非要打个两败俱伤呢?

marsuper
司马懿是一个极为谨慎的人,而诸葛亮又是公认的足智多谋,两相对比,就导致了两个极端情况的产生:诸葛亮对司马懿用计越发大胆和得心应手,司马懿对诸葛亮则越发的谨慎和忌惮。
但司马懿并不是真的怕诸葛亮,否则他早就退兵了。守中带攻,稳中求胜的司马懿最终还是战胜了咄咄逼人,急于求胜的诸葛亮。司马懿胜在战略上的全盘考虑,诸葛亮败在过于倚重战术,以强求胜局。

zanzara
历史上的司马懿并不怕诸葛亮,从当时蜀魏交战互有胜负的情况来看,司马懿的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虽然胜负关系上诸葛亮略占上风,但考虑到彼时司马懿在军事上屡受曹氏集团的肘掣,未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另外,《三国演义》的作者有尊刘抑曹的倾向,对司马懿的描写不可能客观公正。

我是淘气的鱼
司马懿其实不怕诸葛亮,毕竟硬实力强,司马懿是要留着诸葛亮提高自己在魏国的作用,诸葛亮死了他就没用了。

linlin_0222
不是怕诸葛亮而是怕朝庭。

怎雨落络
你们家有找吧

坎坷的番茄妹&夏夏
感谢邀请!
事实到底如何我们也无法考证!根据记载来看,战前司马懿的心理对诸葛亮就特别畏惧。司马懿是个站的比较高的战略家,有好多别人没考虑的事,他很可能考虑了。战前,有三件大事使司马懿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多的畏惧。其一是诸葛亮帮助刘备实现了“隆中对”的重大一步----占领了益州和汉中,那时诸葛亮大名环宇,在三国中神传,人人敬畏啊。司马懿当然知道这些,他能不怕吗?而且在司马懿心中甚至想到,如果诸葛亮硬要恢复汉室,魏国无人能与诸葛亮敌对,国家将危矣啊。其二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扶刘禅登位后,司马懿趁蜀国立足未稳之际,给曹丕出主意---趁早灭蜀国,否则魏国将面临巨大的麻烦。并且出了个具体方案:五路大军灭蜀。司马懿盘算着:诸葛亮你不是很能吗?,前一段时间我用前后夹攻之计灭了关羽,诸葛亮你比关羽能,我五路大军灭你,你如何首尾相顾啊,我看你有多能?,然而结果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这很明显吓坏了司马懿。其三是平南夷得胜而归。那时候各国都互有细做(间谍),司马懿绝对想不到诸葛亮能打败并且收降孟获。因为,诸葛亮不得地利啊。诸葛亮在地形对己不利的情况下,能七擒孟获,而且最后收降孟获,这叫司马懿听了,那可是惊天劈霹雳啊,司马懿一定吓的胆战心惊。
2,开战后,司马懿直扑街亭,当他听到哨马报说:街亭已被占领,司马懿仰天长叹:我不如诸葛也。但当他知道了街亭的具体情况后,并没有说诸葛亮计策不行,而只说诸葛亮用人不当。从战中的好多事例,我们能看出,司马懿一直畏惧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特别害怕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从来不敢大胆行动。处于一种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能不战则不战、能拖延则拖延,甚至因此而受到他下级将领的嘲笑,也不肯出兵。其实,那是因为司马懿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战胜诸葛亮的办法,只能采取一种拖延性质的无奈之举。如果司马懿有办法,早就出战了。诸葛亮空城计吓走司马懿就很典型地说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畏惧之心态。
3,冥冥之中的天意使司马懿战胜了诸葛亮。司马懿的怯战、不战、拖延、水磨功夫,冥冥之中竟然击中了诸葛亮的要害,这是司马懿所想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司马懿真的找到了战胜诸葛亮的办法,就是水磨功夫的话,那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必定会说:看我司马懿多高明啊,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不如我啊。可实际情况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看了诸葛亮的营盘后,叹曰:诸葛真天下奇才也。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司马懿并没有想用水磨功夫战胜诸葛亮,到诸葛亮死后,他也没想到这一点。只是天不作美啊。

紫月彩琴
诸葛亮5次北伐
第一次因为马谡被张郃击败,诸葛亮兵力来不急集结,又怕被曹真,张郃前后夹击,无奈放弃三郡,退兵。
第二次被郝昭挡在陈仓。
第三次收复阴平,武都。
第四次,诸葛终于碰到了宣王!
三国志一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晋书和汉晋春秋记录有些不一样!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汉晋春秋
但是资治通鉴采用了汉晋春秋的记载!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
后来因为李严的原因退兵!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拒守诸葛亮,后来诸葛病死,退兵。
先看第五次!
最初诸葛出兵,先是攻北原,阳遂不利。
曹睿又派了两万援军。
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之后司马攻孟,结果被击退。
臣先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再后来就是司马据守,熬死了诸葛亮,其中还有了
女装大佬和千里请战的故事!
当时诸葛分兵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司马懿仍然不出战,只是坚守,好容易熬死了诸葛亮,追的时候还被,死诸葛走生仲达。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
第四次北伐,按照晋书的写法是斩俘万计,但是后来怎么说的,
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
杜,薛都说,明年麦熟,诸葛一定回来!
帝曰:「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司马,他就是没粮食!
刚刚斩俘万计,蜀前线部队有多少人,一下子阵亡十分之一,蜀国一共多少人呢?
晋书“刘备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其户20万,男女90万口。”
经过四十年发展亡国时候大概110w,那么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231年,刚建国十年的时间能有多少人口呢?结果第二年还回来,司马懿更是说没粮食!万人更是提都没提,这有点打脸了吧!
但是如果真的是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甲首3000就是带头盔的小头目,衣恺5000,军策令中曹操说,官渡之战的时候自己只有大铠20,一战司马就丢了250倍,
袁本初鎧万领,吾大鎧二十领。军策令
角弩3100,角弩向来装备中军,如果这么理解,诸葛亮已经攻破司马中军,司马应该是输的挺惨!
魏国军力,国力均是大于诸葛,司马却被诸葛在自己境内屯田,自己敛兵依险,军不得交,还留下了,畏蜀如虎,女装大佬,千里请战,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美名!
再看看古代人对二人的评价!
司马懿评价诸葛,天下奇才!
陈寿一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却被李靖说,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但是陈寿最后也有一句,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晋书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在唐代编写完成,那看看李世民评价司马,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