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马昭到底有多嚣张?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都市]潜龙

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孤儿,但幸运的他被一群特殊的老人收养,又被一个游戏人间的道人收为徒弟,学的一身本事,他变的无所不能,他就是——华阳。但天意弄人,一个意外他的一身本领突然消失,他该如何面对?他又是怎么样...

云中之龙

最新跟帖
giftbag

giftbag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司马昭作为一个骨灰级的老政客,对内曹氏政权职场,对外蜀、吴两个对头,全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人家司马昭就是有嚣张的资本、嚣张的手段、嚣张的业绩。

咱先嗑一下司马昭嚣张的资本。

司马氏是个智商集体爆棚的家族,早在司马昭之前,他的老爹司马懿、哥哥司马师,就已经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家族企业基础。

公元249年,当时掌握曹魏实权的曹爽哥仨,带着小皇帝曹芳,前往祭拜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

洛阳城内顿时出现了“真空”状态。趁着这个空档,装了好些年孙子的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将曹爽的势力集团连根拔除,进而控制了整个曹魏的军政大权。

两年后的251年,淮南地区爆发了反对司马家专权的“王凌之叛”,司马懿愣是拖着最后一口气,把叛乱给平息下去,将权力交给大儿子司马师后,才寿终正寝。

司马师也是个狠人,当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主力“三千死士”,就是司马师在暗中训练和统领的。

据说政变前一晚,司马懿暗中观察两个儿子。司马昭躺床上翻来覆去,紧张得睡不着,司马师却是鼾声打得震天响。于是断定大儿子这心理素质,铁定是干大事的材料。

掌权后的司马师,的确是很能够硬得起来。

公元254年,曹芳受了五年窝囊气,也跟当年被曹操欺负的汉献帝一样,搞起了类似“衣带诏”的小动作,想联络一批大臣铲除司马师集团。

不用说,在曹芳那个全天候受监控的状态下,根本做不到行动的完全隐秘,消息很快就被泄露了出去。

结果,司马师胁迫郭太后,废掉了不听话的曹芳,立了十几岁的高贵乡公曹髦,继续当傀儡皇帝。

不过,废立皇帝的动作搞得实在太大,地方局势就有了些波动。就在当年,还是在淮南,还是针对司马家的专权,毋丘俭、文钦联合发动叛乱。

结果,和上次的王凌之叛熬死了司马懿很相似,这回也是很快攻灭了叛军,但司马师也搞得筋疲力尽,没过多久就去老爹那里交述职报告去了。

经过司马懿(曹爽、王凌)、司马师(曹芳、毋丘俭)两代人的积累,两场对中央和地方的反对势力清洗,司马家已经度过了靠赌博的“险胜”阶段。

交到司马昭手里的,是“稳赢”的权力资本。

接管权力的司马昭,尽管心理素质上差大哥司马师一大截,但他运转权力的手段,却也是一等一的高明强悍。

与司马昭打擂台的,主要是小皇帝曹髦。

这曹髦,曾有人评价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文才同七步成诗的曹植看齐,武略方面又有类似曹操的资质,这在汉末三国的那几十年,绝对是顶格的评价之一。

只可惜,运气不好,生错了时代。即便是再猛的人,缺少了成长的空间,也是白搭。

曹髦刚出场,面对的就是司马师、司马昭这样的顶级大怪,他与司马昭的第一个回合,就吃了瘪。

时间线放在公元255年。

254年的11月,司马师废曹芳扶曹髦上台;255年正月,毋丘俭、文钦就在淮南举兵反对司马师;3月,司马师病死,此前司马昭已经离开洛阳赶往与司马师会和。

时间短!局势乱!!15岁的曹髦一看,绝对要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收回权力的机会!!!

于是下令司马昭镇守许都,由尚书傅嘏率军返回洛阳。只可惜,这傅嘏跟司马昭穿一条裤子,早就已经是司马家的铁杆盟友。

司马昭带着傅嘏,带着平叛归来的大军,浩浩荡荡开到洛阳城内,给了曹髦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

这时,就显出司马昭的政治手段来了。

他没拿企图翻盘的曹髦怎么样,反正权力已经夺回来了。

反倒是曹髦,一方面受司马昭的集团胁迫,另一方面也为了缓和与司马昭的关系,三番两次要给司马昭“加九锡”。

不过,司马昭脑袋很清醒,压根不想为了这个空头的“加九锡”仪仗队,去招惹不必要的负面舆论。即便257年,立下了平定淮南诸葛诞之叛的“大功”,也没收下曹髦的好意。

说到淮南的第三次叛乱,司马昭对曹髦的防备,更是滴水不漏。

有鉴于上回司马师平乱因病去世,司马昭赶往回合,被曹髦在大后方洛阳钻空子的教训,因而这回干脆带着郭太后和皇帝曹髦一起。对外宣传说什么御驾亲征,既打击了叛军士气,又将曹髦捆得死死的搞不了小动作。

就这样,几个回合下来,曹髦终于坐不住了,飙出了那句流传到今天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话出口,等于摊牌。

随后,曹髦便带着一帮人,摆开鱼死网破的阵势,亲自挥剑驾车冲向司马昭的府邸。刚满20岁的少年天子,赌上性命梭哈一把,立志重建曹魏政权的辉煌!

这下,司马昭可就犯难了,这小皇帝咋不按常理出牌啊?!

有样学样,司马昭的套路,完全复制的是曹操当年对待汉献帝的手法,把傀儡皇帝当牌位好吃、好喝、好住地养着,司马昭则掌握着军政实权,等到曹魏政权的四梁八柱都换成司马家的人了,再来一场华丽丽的禅让大典,KO......

但现而今,司马昭的兵把曹髦的人马围困在洛阳街头,双方僵持对峙,毕竟人家曹髦身份是皇帝,司马昭这边,谁都不敢上前砍下第一刀。

最后,还是司马昭的首席谋士贾充发话,小弟成济为了上位,接下这趟脏活累活,拍马上前给小皇帝曹髦来了个穿心透。

接下去,司马昭又开始了表演。

一方面假模假样给曹髦风光大葬,另一方面向大臣们征询善后的意见。尚书右仆射陈泰态度很坚决:“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

贾充是谁?司马家的铁杆盟友!司马昭的首席谋士!!这样的心腹重臣,司马昭当然舍不得。

舍不得贾充,就得头脑简单的成济背锅了。

讲到这里,咱就成济的下场,插播个职场潜规则。

人家贾充价值大,所以有司马昭给他兜底,即便当众表态过杀皇帝曹髦,秋后算账的时候也会有司马昭保着他。但成济就基本没啥重要性了,司马昭手下能打仗的一抓一大把,关机时刻抛出去一两个无伤元气。

所以,咱劝刚入行的愣头青,要是没背景、没过硬实力、没重要的被利用价值,千万别听领导瞎逼逼,脑子一热就往前冲。到头来背锅的,领导琢磨来琢磨去,还是无依无靠的员工。

讲完了司马昭嚣张的资本、嚣张的手段,最后就是他嚣张的业绩了。

曹髦被搞死后,司马昭扶了曹奂坐龙椅,游戏继续。

曹奂在264年,下诏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达到了相当于曹操当年在汉献帝手里拿到的最高待遇。

这回司马昭怎么没谦虚一下呢?

因为头一年,在司马昭的部署下,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并进,攻灭了曹魏的老对手蜀汉政权,把刘禅押解到洛阳,完成了老曹家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五代人都没能达成的功绩。

有攻灭蜀汉的巨大功劳摆在桌面上,司马昭的威望达到顶点,其他反对司马氏的势力,也就再也没有叫板的口舌了。

这时候,当个晋王,配个九锡的仪仗队,也符合“论功行赏”的法理。

到了265年,55岁的司马昭病死。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的积累巩固,到了司马炎手里,终于实现了“西晋代魏”的禅让过渡。

纹身罪徒

纹身罪徒

事实上,相比于曹操、曹丕干的那些事情,司马昭还真的算不上有多么的嚣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侮辱性,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远,使得司马昭和曹操的名声天差地别,主要是因为司马昭得罪了“三个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非常出名,它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这句话其实就是魏国皇帝曹髦说出来的!

曹丕取代汉室,建立魏国后,传位于曹睿,曹睿英年早逝,传位于曹芳,并让曹爽和司马懿做托孤大臣。结果这两人发生了权力斗争,先是曹爽占据上风,欺压司马懿,后来便是司马懿忍辱负重,于高平陵之变中奋起反击,成功的击败了曹爽,掌控了魏国大权。原本这只是一场权臣斗争,历史上也发生过这种事情,所以算不上多么特殊,但司马懿处置曹爽的做法,却令魏国众人大吃一惊!

三国志》: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在此之前,虽然斗争也很激烈,但一般不会抄家灭族,因为掌握权力的人都处于同一个圈子,只要拿到了权力,一般都不会斩尽杀绝,然而司马懿却做出了丧心病狂之举,直接令那个圈子的人震惊了,司马懿夷灭曹爽三族的举动,已经想天下人暗示,他不仅仅想要掌控曹魏大权,更有取代魏国的野心!

司马懿死后,权力过渡给儿子司马师,司马师又擅自废掉魏国皇帝曹芳,重立新帝曹髦,这完全就是行的当年董卓之事,司马师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对于司马家的心思,新帝曹髦自然也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当司马师死后,曹髦直接下令,让司马昭镇守许昌,别回京师来,想要趁机夺回权力。不过司马昭也不傻,直接率领大军回来了,于是权力成功地过渡到了司马昭身上。

到此为止,其实众人对司马昭的看法,仍然是司马昭想做魏国权臣,想要掌控魏国大权,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众人看透了司马昭的看法!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在司马昭党羽的逼迫下,曹髦九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虽然司马昭坚辞不受,但其背后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了!因为当年曹髦的曾祖父曹操,就是这么逼迫汉献帝的!而曹操之所以逼迫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加九锡,实际上就是想篡夺汉室天下!也就是说,司马昭正在模仿当年的曹操,想要篡夺曹氏天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曹髦才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事实上,就司马昭的所作所为来看,其实他比当年的曹操低调多了!曹操当年可是根本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的,直接闯进宫里诛杀了汉献帝的皇后、儿子,这才是真的嚣张!相比于曹操,司马昭可低调多了,他对曹髦至少还保持了面上的尊敬。所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仅仅能说明司马昭有篡夺魏国天下的野心,但并不能说明司马昭有多么的嚣张!那么为何曹操如此嚣张,对待汉献帝非常不给面子,却能得到众人的赞赏,而司马昭相对低调,名声却比曹操差得多呢?

事实上,司马昭远没有曹操嚣张,名声却比曹操差得多,以至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流传如此之广,主要是因为司马昭得罪了“三个人”!

司马昭得罪的第一个人群

司马昭原本的名声其实还算是不错的,虽然他想篡夺曹魏大权,但曹魏本身就是篡夺汉室而来的,所以这种事情,只要你说得过去,大家也没啥好诟病的。但在篡权的操作过程中,司马昭却干了一件糊涂事,得罪了不少他们那个圈子中的人!

魏国皇帝曹髦知道司马昭的野心,想要在宫内诛杀司马昭,重振曹氏,结果那天司马昭阴差阳错的没来,为了防止事情泄露,曹髦决定破釜沉舟的大干一场,直接率领宫内侍卫杀向司马昭,在曹髦看来,他是皇帝,没人敢大庭广众的杀掉他。事情一开始也如曹髦所料,大家投鼠忌器,根本不敢动手,然而司马昭手下的贾充却撺掇成济当庭行凶,杀害了曹髦,令天下震惊!

在此之前,从来没人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弑杀皇帝,大家虽然抢夺权力,但都保持着一定的底线,但此次司马昭手下弑杀皇帝,直接突破了底线!而且在此之后,司马昭拒绝将贾充交出惩办,只是准备拿成济出来抵事,哪知道成济直接跑到房顶,大骂司马昭,将司马昭的丑事全部吼了出来。自此,司马昭在他们那个圈子里的名声算是臭了!

魏氏春秋: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

司马昭在处置杀害曹髦的凶手问题上,放过了贾充、被成济露了老底,使得他在圈子里面的名声彻底臭了,许多世家大族都不愿意再和司马昭合作,就连他叔叔司马孚都对他另眼相待,令司马昭的处境非常尴尬。也正是因为得罪了这一群圈子中人,所以司马昭的风评出现了恶化,远远比不上当初的曹操!

司马昭得罪的第二个人群

自古以来,武人更会打仗,沙场厮杀当属武人最猛,然而事实上,世界上有一种武器,远比武人的刀剑更厉害,这便是文人的纸笔!武人的刀剑,只能伤害人的肉体,且持续时间不长,但文人的纸笔,却能够直诛人心,彻底毁坏一个人的名声,且只要文字不断,这种伤害力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司马昭得罪的第二人群,便是文人!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名气非常大,直到千年以后,我们还学习过他的课文,足见嵇康是多么的有才华,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旷世奇才,最终却遭到了司马昭的诛杀,令人心痛!

晋书: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嵇康因为不配合司马昭,所以遭到司马昭的记恨,最终卷入一场官司,被司马昭宣布处以死刑。而就在嵇康赴死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命,希望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令天下人震惊!不过即便如此,监斩官仍然没有放过嵇康,最终嵇康被杀。司马昭虽然后悔,但大错已经犯下,司马昭在文人士人群体的眼中,俨然已经成了恶魔一般的人物,名声越来越差!

司马昭得罪的第三个人群

在诛杀曹髦、诛杀嵇康之后,司马昭的风评已经非常差了,许多人都对他有意见,不过在接下来的对蜀作战中,司马昭却打进了汉中,攻灭了蜀汉,这令众人对司马昭的看法随之一变!强如曹操,当年也被刘备赶出汉中,无法再入主汉中,之后曹魏的历代君主,也没见有谁能打进汉中,灭亡蜀汉的,结果司马昭把这一切都办成了,这巨大的功绩使得司马昭的风评再次好转,不再像以前那么差了。最终,三家归晋,天下归一,司马家成为了天下主宰,司马昭的名气自然变得越来越好了。

可西晋还没统一几年,司马家自己闹起了内乱,搞得天下大乱,之后胡人更是趁机入侵中原,使得统一的天下再次分裂,民不聊生。而这次的大乱,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给华夏大地的各个阶层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当然这其中伤害最大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了,所以说只要提起西晋,提起司马家,老百姓无不是嗤之以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司马昭才会彻底被污名化,大家提起他就是鄙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才会沦为千年坏话!

说白了,司马昭本来都把自己的名声修复好了,但他的子孙实在是太不争气了,把好好的统一天下,搞得四分五裂,还引起了数百年的大乱世,使得天下百姓受尽了磨难,所以众人对司马昭的风评才会再度转化。相比于司马昭,曹操的后代可好多了,虽然到了后期曹家后人也不咋样了,但至少人家没有引起天下大乱,对老百姓的伤害没有司马家大!

结语

综合来看,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相比于曹操曹丕干的那些事情,司马昭其实算不上是多么的嚣张!之所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流传如此之广,如此具有侮辱性,使得司马昭的风评远远比不上曹操,主要是因为司马昭得罪了三大人群!诛杀曹髦一事,司马昭得罪了同一圈子的有权人;诛杀嵇康,司马昭得罪了文人士人;后代不争气,司马家得罪了天下百姓,自此,司马昭的风评再也不可能变好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晋书)

驿动的心

驿动的心

司马懿家族的篡权,总体可以分为三步,分别由三个人来执行,第一步的重要人物是司马懿,第二步是司马师,第三步才是司马昭,相比于前边隐忍多年的司马懿以及沉稳干练的司马师,司马昭确实是一个比较狂妄的人。

一句“司马昭之人,路人皆知”,更是将司马昭的狂妄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司马昭当时究竟有多狂,会让曹髦说出这样的话呢?下面我们就详细来讲一讲。


司马家族前两位奠基人

要说司马家族的篡权过程,必须提到的就是奠基人司马懿,想当年要不是司马懿活得久,熬死了曹魏三代雄主,那么也不至于司马家族能够顺利篡位,就算司马懿已经熬死了曹操、曹丕以及曹叡,在曹芳登基之后,司马懿生活依旧不见得多么好过。

当时朝中还有宗室代表人物曹爽存在,朝中大权基本上还是掌握在曹爽手中,奈何曹爽也是一个愚昧之人,他一方面想要打压司马懿,另外一方面又不懂得拉拢朝中其余大臣,反而还对他们一起进行打压,这样的操作无异于作死。

司马家族在当时本来就已经是根深蒂固的名门望族,在朝中影响力很大,现在曹爽得罪了几乎所有人,那些被打压之后的大臣,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司马懿身上,大家都纷纷支持司马懿,这样一来,司马师才能够在曹爽眼皮子底下阴养三千死士,最终趁其不备发动高平陵政变,打得曹爽措手不及。

就这样,一代权臣曹爽落下帷幕,司马懿开启了司马家族篡权的序章,朝中大臣本身就都比较支持司马懿,所以此时朝中大权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了,只是还有一些民间力量以及地方豪强始终不服司马家族,所以这些事情就交给了后来司马家族的掌权人司马师。


司马懿去世之后,沉稳干练的司马师接过父亲的权力接力棒,继续在朝中掌权,当时孙吴以及蜀汉都还没有被魏国灭掉,蜀汉实力弱小不足为惧,孙吴却比较张狂,因此司马师对其发动了南征,结果这次南征失利,引起很大轰动,但就算南征失利,司马家族的实力依旧没有受到影响。

只是一些地方豪强越来越看不惯司马家族的飞扬跋扈,就开始起兵擒贼,诸如毋丘俭、文钦等人都在跃跃欲试,后来都被司马师狠狠教训了一顿,眼看司马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强,曹魏皇帝曹芳沉不住气了,他和中书令李丰等人一起密谋除掉司马师,结果他们的计划还没有实施,就已经被司马师知晓,最终曹芳直接被司马师逼迫郭太后废除,立了曹髦为新皇帝。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司马家族的势力已经在司马师的努力下更上一层楼,就连皇帝都可以轻易废除,那么自己取而代之岂不是指日可待了?司马师打算继续收拾那些对自己不服的势力,比如文钦之子文鸳等人,结果也就是这次出征,司马师因为眼疾发作去世了。

司马师临终之前,还在为司马家族的大业着想,他立刻联系自己弟弟司马昭去见自己,将大将军印交给司马昭,有了这个大将军印,司马昭就可以继续号令司马师手上的兵马,这样一来就可以继续左右朝政。


司马昭有多狂?

司马师完成了司马家族篡位的第二步,接下来的事情就要交给司马昭了,司马昭虽然没有父亲以及哥哥沉稳,但是他绝非等闲之辈,在司马师去世之后,曹髦立即任命司马昭镇守许都,想要借此机会削弱司马家族的实权。

结果司马昭对曹髦的命令丝毫不听,率领大军直接回到京师,给了曹髦一个下马威,曹髦看到司马昭带领大军回来之后,很是害怕,没有办法只能任命司马昭接替司马师的位置,就这样,司马昭化险为夷,顺利接过司马师的权力交接棒。

接下来就该司马昭好好表演了,为了逼迫曹髦主动让出皇位,司马昭使用了很高明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当年曹操对待汉献帝所使用的手段,现在司马昭有样学样,打算将其用在曹操后人身上。

司马昭明明已经掌控了朝中大权,但是他依旧没有直接逼迫曹髦退位,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司马昭选择了比较温和的方式,他施加压力给朝中大臣,让他们在上朝的时候请奏曹髦封自己为晋公,并且加九锡,九锡乃是权力的象征,司马昭这样做就是故意给曹髦点颜色看看,让他认清自己的处境,早点主动禅位给司马昭。


可是曹髦似乎对皇权也比较贪恋,所以在连续九次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都被司马昭拒绝之后,曹髦居然恼羞成怒,打算鱼死网破殊死一战,他找来三位自己觉得可靠的大臣,说了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随后和大家一起商量刺杀司马昭的计划,结果才商量完出去后,就有两个跑去找司马昭告状了。

很明显曹髦的计划无法实施了,不仅如此,司马昭知道了曹髦的野心之后,自然不会放过他,司马昭指使成济杀了曹髦,后来又反咬一口,让成济成为替死鬼,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名声,还顺利铲除了曹髦这个不听话的皇帝。

朝中大臣亲眼目睹了司马昭的这一切行为,虽然让人很不舒服,可是没有谁敢说什么,可以说这个时候司马昭已经完全掌控了魏国,想要篡位很容易了,但是司马昭没有直接篡位,而是立了曹奂为傀儡皇帝。司马昭等待着一个更好的机会再篡位,以便给天下一个交代。

这个司马昭认为最佳的机会就是建立灭国之功,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了司马昭力排众议安排钟会以及邓艾去灭掉蜀汉的历史事件,在蜀汉灭掉之后,司马家族的声望已经达到巅峰,这个时候篡位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但是司马昭依旧没有篡位,他将这个机会留给自己儿子司马炎,在司马昭去世之后,曹奂很识相地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建立晋国,追封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曹奂这个傀儡皇帝,则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和当年的汉献帝一模一样。


结语

要说司马昭有多狂,其实也算不上,他当时已经拥有了实权,有狂妄的资本以及实力,他那样做只是为了逼迫曹髦早点禅位而已,奈何曹髦也是一个自不量力的家伙,在自己实力明显不及司马昭的情况下,还要铤而走险,最终白白葬送了自己性命,却加速了司马昭篡位的步伐!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灯火通宵

灯火通宵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掌权的大将军曹爽携小皇帝曹芳赴高平陵拜谒魏明帝曹叡之墓。装病两年的太傅司马懿在国都洛阳突然发动政变,拉开了司马家独揽大权的序幕。此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中年将领正带着士兵前往皇宫觐见郭太后,名为保护,实则逼宫。此人,便是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这可能是他第一次以下犯上,但谁也不知道,六年之后,他就会接过父兄的大旗,化身葬送曹魏的恶魔。他的名字,也将成为千古权奸的代名词!


司马昭的人生,真叫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作为司马懿的次子,优秀的教育、显赫的门楣、战场的历练,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年轻时的他和蔼亲民、沉着冷静,曾在典农中郎将任上为百姓免除苛捐杂税,又在被迫随军出征伐蜀时做出正确判断,避免大军损失。这时候的司马昭,怎么看都是一个治世能臣,却不想,之后的他会比那位乱世奸雄曹操做得更狠更绝!


高平陵政变后,曹爽兄弟被杀,司马懿独揽军政要务。然而,与曹操拜丞相、进魏王、加九锡,离篡位只有一步之遥不同,司马懿却是保持了自己一贯的低调作风。虽然对付政敌毫不手软,却在朝堂之上接连推辞掉了曹芳给他晋丞相、加九锡、拜相国、封安平郡公的殊荣。谁能想到,那个一向给人以白脸奸臣映像的司马懿,到死时爵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舞阳侯,官职还是曹爽当年为了夺他权给的虚职太傅,临终遗言还是要求简葬。若不是后来子孙们的种种行径,搞不好司马懿还能被后世当成忠臣供奉呢!


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司马懿死后就应该是长房长孙接连掌权,像司马昭这个老二,论出生及不上哥哥司马师,论军中影响力更是无法与兄长匹敌,所以最初他也是甘当绿叶,悉心辅佐大哥。在父亲死后,司马师继承舞阳侯爵位,以大将军身份独揽朝政。司马师一生戎马,比文臣出身的父亲自然霸道不少,曹芳在李丰、张缉等人的怂恿下试图翻身做主人,准备废司马师,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不过是曹操掌权时董承、伏完他们玩烂的“衣带诏”游戏,司马师能中招吗?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干反抗者全部干掉。司马师做的比曹操绝,曹操至少还继续供着汉献帝,司马师却直接将曹芳废为齐王,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不过太平日子没多久,淮南二叛,司马师亲征途中受到惊吓,旧伤复发,死于许昌。


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司马昭在干什么呢?他可真忙着呢。司马师出征时,长期在西线抵挡姜维的征西将军司马昭受命兼任中领军,镇守国都洛阳,实际就是在司马师出征期间盯着家里,防止后院失火。可谁知道,司马师居然因为这样一场看似不起眼的平叛丢掉了性命。听说哥哥病重,司马昭当然不能安坐洛阳,于是星夜赶往许昌,却依然挽回不了哥哥的命。这时候,在洛阳的曹髦却在弹冠相庆。做了一年的皇帝,他深感有司马师在,自己只能是个傀儡,现在机会来了,他要亲政!可是,哪儿那么容易!


这满朝文武早就是司马家的人了,所以当曹髦下令司马昭留镇许昌、尚书傅嘏率大军回京时,这位傅尚书却毅然放弃“定策之功”,劝司马昭赶紧回去主持大局。司马昭当然也看清了曹髦的小九九,亲自率军回朝。曹髦看到“二当家”回来了,心知希望破灭,只好乖乖让司马昭接任大将军。而他不知道的是,从他希望独立自主的那一刻开始,司马昭就已经容不下他了。


你觉得成为大将军之后的司马昭会有怎样的嚣张表现?像曹操那样跑到邺城当魏王直接架空大汉朝廷?还是像后世鳌拜那样在朝堂上冲着康熙大喊大叫?都不是!司马昭的嚣张是软刀子割肉,我不硬来,但我就是恶心你!


首先,司马昭让小皇帝曹髦做了一件他一百个不情愿的事情——亲征!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在淮南叛乱,这时候司马昭本应像哥哥那样,亲率大军剿灭反贼,可是他手段高明多了,他向曹髦上奏,以汉高祖、汉光武帝、魏明帝多次亲征平定叛乱的例子,请曹髦也亲自率军南下,必能水到渠成。好嘛!这可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这是绑天子一起去打!皇帝亲征那可是有风险的,汉高祖征匈奴白登之围差点回不去,后来亲征英布中了一箭几年后旧伤复发要了他的命。刘备亲征伐吴,让陆逊火烧连营败北,气得够呛,撤军后没多久就一命呜呼。更有后世倒霉催的明英宗,被太监王振怂恿着亲征,最后可怜巴巴在蒙古当了一年俘虏。你司马昭叫我亲征,你安的什么心?而且司马昭这回可高级了,不止让曹髦亲征,还把郭太后也一并带走了。意思很明显了,你们孤儿寡母就别想着在我出征的时候搞小动作,跟着我一起来吧!就这样,仗打赢了,太后皇帝也吓得不轻,曹髦敢怒不敢言,还得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经此一役,司马昭算是在举国上下彻底立住了威望!


除了逼皇帝亲征,他做的另一件嚣张的事就比较奇特,居然是——谦让!在司马昭刚刚率军回朝掌权之时,曹髦除了给他加了一堆头衔“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之外,还有个“权臣套餐”的标配——剑履上殿,就是允许他佩剑穿鞋上朝,王莽、曹操、曹丕当年都有这待遇,可是司马昭“固辞不受”。甘露元年(256年),司马昭又获“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同样“固辞不受”,两个月后才勉强接受了“假黄钺,增封三县”的奖赏,不过这其实也就是一个地方高级将领较常见的封赏罢了。最离谱的是甘露三年(258年),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两年后,曹髦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好嘛,一个晋公加九锡,司马昭推辞了十次!


有朋友可能会说了,这不是说明司马昭一点都不嚣张,反而很谦逊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身为傀儡的曹髦,要加封司马昭,那能是自己主动的吗?必然是身边的大臣建议,而这些大臣之所以这么做,又必然是因为司马昭的指示啊!也就是说,司马昭自导自演了整场推辞爵位的大戏。


为什么要这么做?通常情况下,权臣要篡位,进位公爵、王爵,加九锡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王莽、曹操都干了,推辞本来是走个过场,他们一般推辞个三五次也就受下来了。可是司马昭不这样,他一连推十次,这其实就是对皇帝的一种羞辱啊!就是告诉曹髦,我要的东西,迟早是我的,但我现在不急,我要不要是我的事,你不能不给,你还得时时刻刻总想着给我送过来,直到哪天我愿意赏脸收下为止!


何其歹毒的用心啊!杀人不过头点地,你这是玩俄罗斯轮盘,都不给人一个痛快的!就这样,曹髦真的坐不住了。他忍不了司马昭在朝堂上惺惺作态,他忍不了被司马昭的爪牙羞辱,他宁愿玉碎,不肯瓦全。于是,在司马昭最后一次推辞的一个月后,曹髦召集几个亲信大臣,布置了一群甲士,说出了那句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他要亲自讨伐司马昭!


可就是那寥寥几个大臣,还有两个反水,到司马昭那边通风报信。曹髦见事情败露,一不做二不休,拔剑登车,率众直冲司马昭府邸。最终,在半路遭遇中护军贾充,被其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杀死!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要亲自讨伐自己的大臣,最后竟然被杀。司马昭的专横也算破天荒了!而事后,面对大臣们的追责,司马昭连贾充都不予惩罚,仅仅把无足轻重的成济兄弟杀了抵罪,转身又立了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面对这个“纯粹”的傀儡,司马昭再也不用假装谦逊了。灭蜀后,司马昭获封晋公、进位相国、加九锡,次年又加封晋王,史书中再也看不到司马昭“辞让”了……

幸福摩天轮897

幸福摩天轮897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被司马氏所掌控。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一岁的司马懿病逝,由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一些忠于曹魏的文臣、武将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集团无情镇压了下去。

公元254年,二十二岁的傀儡皇帝曹芳也被司马师废黜 ,另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在此期间,魏将毋丘俭、文钦、王凌、诸葛诞等相继起兵反击司马氏,均被司马师派军剿灭。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卒,由其弟司马昭继为丞相。

司马昭比其兄更狂妄,也更凶狠。他做丞相执政时,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不把小皇帝曹髦放在眼里,时时流露出篡逆的野心。

小皇帝曹髦已年近二十,不甘做任人操弄的牵线木偶,对司马昭大权独揽极为不满。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记载:“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古人很迷信,认为黄龙频频现身,是吉祥之兆。

曹髦有感于民间盛传的黄龙谶语,就提笔写了首潜龙诗:“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佳兆也汉晋春秋”。

曹髦把自己比作困在井中的黄龙,“司马文王(司马昭)见而恶之汉晋春秋 ”。

曹髦写的那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可怜的黄龙被困于井中,不能到大海、天空中去遨游翻腾 。就连泥鳅黄鳝居然也敢去欺辱,在蛟龙面前摇头摆尾逞能。龙困浅池被鱼欺,可怜啊 !眼下我的处境与你何其相似啊”。

司马昭听人汇报后,很快就知道曹髦的诗是在影射自己,恼羞成怒。不久,他故意逼曹髦(名义上的皇帝)封其为晋公,按古制给以王侯般的尊崇礼遇。《三国志》记载,曹髦被逼无奈 ,“复进大将军司马文王位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小皇帝曹髦见司马昭气焰嚣张,日甚一日,朝政大事全由他说了算,自己成了摆设,内心波澜起伏,忧愤难平。他暗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对策,三人密谈时,曹髦以愤懑的口气说了句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汉晋春秋”。意思是司马昭的篡逆野心,天下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与诸君奋起讨逆。尚书王经劝皇帝不可鲁莽,如今司马昭尾大不掉,党羽众多, 需三思而后行。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听后默不作声。曹髦从怀里掏出刺血写在黄绢上的密诏,说:“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耶(朕意已定,死亦不足畏)汉晋春秋” !

不料,王沈和王业告辞出宫后立刻就去向司马昭告密了,司马昭遂有了防备。

曹髦年轻气盛,也没考虑那么多,说干就干。他自率宫中的数百僮仆、卫士,持枪拽棒,吵吵嚷嚷的要去进攻司马文王府邸。正走到半道上,连司马昭的面都没见着, 就碰上皇家禁军首领贾充带兵杀气腾腾而来。贾充虽是禁军首领,但却是司马昭心腹,曹髦见有人挡路,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与之展开激烈肉搏,战不多时,就被贾充指使部将成济一枪刺死。年轻的曹髦死了,却也死得壮烈,他那句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演变成一句广为人知的成语。后世往往用这成语去比喻人心怀歹意、野心勃勃而又已暴露无遗的情景。

司马昭做贼心虚,为了笼络住不安的人心,事后又假模假式的恸哭不已,责备自己没有尽职。他还拿成济作替罪羊,夷其三族。史载,成济被杀前愤愤不平,怒骂司马昭、贾充不休。司马昭本想借成济的脑袋来平息对自己极度不利的舆论,结果弄巧成拙、欲盖弥彰,狼狈万分。

司马昭唆使亲信贾充杀害皇帝曹髦,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妇孺皆知,如此一来,他也不敢贸然代魏称帝了,于是就又将曹操的孙儿、十五岁的曹奂扶上了龙椅。

这年是公元260年,曹奂虽然称帝,但曹魏政权早就名存实亡了。

司马昭执政期间,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十六万大军一举灭掉了割据西南的蜀汉政权。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把持曹魏大权的司马昭病死,由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魏哀帝曹奂同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一样,也在一次隆重的朝典上“主动”宣布,自己甘愿效法古之圣贤尧、舜,把皇位让给贤臣,逊位隐退。司马炎仿效魏文帝曹丕受禅时的高超演技,假意再三推让,最后在诸臣的一再劝进下勉强接过象征皇权的玺綬,按捺住狂喜之心后,他宣布改国号晋,都洛阳,改年号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名实俱亡。

十五年后,晋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国归一晋”。

想当初,曹操戎马一生,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好不容易“三分天下,魏得其八”,最终其子孙却将他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给了司马氏。

司马氏父子三人,皆狡黠戾狠之徒,其中又以司马懿、司马昭最为狠毒。曹、刘、孙三家为平天下打得你死我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料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为司马氏所平......历史的波谲云诡,直叫人唏嘘感叹。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Vamonos_Joy

Vamonos_Joy


司马昭的嚣张不在于他真有多厉害,而在于他运气好,司马家族作为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世族大家,最终能代魏立晋,并非半路横空出世,而是有着浑厚的家族底蕴。说起来,出身于宦官之家的曹操,其身份也远不能与司马氏相比。


那么司马氏为何如此厉害?先从司马氏祖先说起。



超级豪华大族:司马氏

据晋书说法,司马氏的祖先了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在虞、夏、商时世代沿袭,到了周代,夏官又为司马一职,司马大概是主要负责战争和田猎的最高武装长官。


到了周宣王时,因有战功而授予“司马”为姓,世世相袭。在楚汉战争时,高祖司马卬是赵国大将,后八世有司马钧,其中司马懿就是出自司马钧这一脉。


在东汉末年乱世中,司马懿委身于曹操门下,但从内心却瞧不上曹操。晋书·宣帝纪说:“不欲屈节曹氏”。曹操兼治国和文才于一身,自然也看出了这一点。



所以,曹操对司马懿的策略是欲擒故纵,让他出来做官,但是就是不让他碰政治。司马懿在经济方面的建言,曹操认可较多,但是在对待吴、蜀这些政治问题上,司马懿的建言大多被否了。


公元220年,这是一个充满变故的年份。曹操病死,东汉王朝覆灭,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司马氏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司马懿不受曹操待见,但是却深受曹丕的重用。曹丕改变了曹操的用人路线和执政方案,他就是要建立士人政权,就是要让世家大族掌控政权。



这个改变就是出自“朝中四友”之手,据晋书·宣帝纪载,当时的朝中四友:陈群、吴质、朱铄和司马懿,四人“每与大谋,则出奇策,为太子所信重”。


曹丕继位后,司马懿的地位步步高升,从尚书、督军、御史中丞,到抚军将军,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很快地积聚了自身的力量。


曹丕死前,招来三个人:司马懿、曹真和陈群,对太子说:“有间于此三公者,慎勿疑之。”,这个事件足以说明,当时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已经成长为可以与反士族的曹氏相抗衡的实力派。



曹丕死后,魏明帝继位,魏国就衰落了,随着曹姓将领,如曹真、曹休等这些掌控军事实权派们的死去,司马懿的地位更加突出了。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讨伐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后,更是加大了他的威望。


魏明帝死后,仅有八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又和曹爽扛上了。二人一直斗争了十年,最后政治谋略上占上风的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一举解决了曹爽,史称“高平陵之变”。从此,司马氏开启了一家专政的局面,魏国也就名存实亡了。



三国最有权势的人:司马师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其子司马师登上了历史舞台。司马师,字子元,既是曹魏权臣,也是西晋的奠基人。他是司马家族最辣手无情难以捉摸的人。


他在41岁时,与父亲司马懿一起参与了高平陵之变。说起这次政变,其政治基础自然是司马懿及其老同事们的威望,但武力基础却是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


在曹魏帝国的首都洛阳,在曹氏亲贵的眼皮底下,能秘密组织一个三千人的私人武装,而不被发现且没有人告密,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见,司马师的组织能力和保密能力相当厉害。



在政变前夜,司马懿发现,司马昭害怕得睡不着觉,而司马师则睡得还要打呼噜,可见其城府之深。政成功后,司马师出任卫将军,掌管了全部禁军。


话说司马师在年轻时,与曹爽集团的不少人交往甚密,在曹爽得势时这些人也没少帮他的忙,但是司马师在诛杀曹爽集团势力时,丝毫没对这些人手软。可见他的狠辣之性。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升任抚军大将军,执掌朝政,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首先,司马懿是魏明帝的托孤大臣,掌权名正言顺,而司马师掌权只是因为他是司马懿的儿子,这一身份缺乏合法性。


其次,他还面临着朝政大臣们的挑战,不敢反抗司马懿,并不等于不敢反抗司马师,一些曹魏忠臣也有想取司马氏而代之的野心。


所以司马师要想保持他的威慑力,就必须拿出他的实力让众人看看。于是当吴国大帝孙权驾崩后,司马师认为,他的机会来了,于是令其弟司马昭率军与吴国太傅诸葛恪大战于东关,史称东关之战,但没想到的是,司马昭溃败而归。一年后,司马师二击诸葛恪才扳回了颜面。



46岁时,司马师又废掉了傀儡皇帝曹芳,将曹鬃推上了傀儡帝位,这是司马师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曹鬃成为司马家族永远无法消除的遗恨。


如果司马师能像父亲司马懿那样长寿,他能取得的成就应该是难以估量的。但是他却在47岁时病亡,说起死因,也甚是奇葩,眼疾复发,眼珠震落,最后活活疼死。他曾是三国最有权势的人物,却也是三国人物中死状最难看的一个。


司马师死后,他的政治遗产全部由其弟弟司马昭继承,那么司马昭又带来哪些惊喜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字子上,是司马家族运气最好,最不会撒谎的人。


司马昭28岁时,靠着拼爹被封为新城乡候。29岁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后又转任散骑常侍(相当于高级顾问)。


33岁时,假惺惺地跟随曹爽伐蜀,兵败回京后贬为议郎(中级顾问)。38岁,跟着老爹和哥哥参与了高平陵之变。40岁,司马懿去世后,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他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哥哥。



44岁,在王牌谋士傅嘏的相助下,顺利继承了司马师的政治遗产。由于兄弟之间没有芥蒂,所以司马昭继位并没有爆发三国时代常见的夺位之争。


司马昭是突然接班,素无功勋,威望也不足。在他46岁时,诸葛诞造反,他亲率在大军,并挟持太后、皇亲,一起御驾亲征,二十六万大军围攻寿春城。


司马昭亲征意味着势在必得,利用一场战争来提升自己的威望,也是个不错的主意。最终,诸葛诞死于司马氏之手。至此,中央和地方的曹魏势力大都被剪除。



但是作为傀儡皇帝的曹鬃还在英勇奋战。在曹鬃19岁时,司马昭谋划着晋封公爵的消息不胫而走。自曹操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剑履上殿--晋封公爵--晋封王爵--篡位称帝,这是一个篡位人物的标准化流程。


曹鬃继位五年来,步步为营,为团结一切右以团结的力量耗费了大量心思,眼看着司马昭重新走上曹氏篡位的道路,他不得不豁出去拼死一战。


曹鬃对三人心腹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中有两个心腹就跑去告诉了司马昭。曹鬃知道自己被出卖后,亲率几百名禁卫军和老弱仆人组成的队伍去讨伐司马昭。



在以卵击石的战斗中,曹鬃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司马昭的部下当场刺穿,这便是震惊三国的“曹鬃惨案”。曹鬃的遭遇在当时和后世都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公开弑君的巨大污点成了笼罩在司马家族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司马昭的篡国大计也被迫停止。


曹鬃死后,他又逼着太后将曹鬃贬为庶人,并且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但史官并不买账。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曹鬃所表现出的节操,使用春秋笔法给予了正面肯定。


司马昭好不容易在平定诸葛诞之乱积攒了一点威望,又在曹鬃被弑后跌回谷底。为了挽回声誉,司马昭又准备伐蜀了。


朝中几乎没人支持司马昭伐蜀,除了一个叫钟会的人。于是,他就叫钟会做主帅伐蜀。谁也不想到,那个曹魏几代将星都难以撼动的第三帝国,最后居然投降了。



对于司马昭而言,犹如中了五百万的彩票大奖,他以灭蜀之功将相国、晋王,加九锡,都拿到了手上,具备了篡位的一切条件,皇位似乎就在前方向他招手。


但是正当他准备开国称帝时,晋王司马昭突然中风,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谁也始料未及的。


综上所述,司马昭的上位,一是凭借着祖宗的积累,特别是父亲司马懿和哥哥司马师所打下的政治基础,同时他们司马师又短命,致使他轻而易举地接管了巨大的权力。


第二,就是他执政后的偶然因素太多,也可以说他的运气实在太好,诛杀诸葛诞也好,伐蜀也好,都是“心想事成”,为他的称帝之路增添了砝码。


因此说,司马昭的厉害,主要是命好运气好。

一起走过的日子_LC

一起走过的日子_LC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句话出自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之口。曹髦在位的6年期间,正值司马昭权倾朝野、飞扬跋扈的时候。司马昭根本没把这位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独掌朝政,独断专行,有种“皇宫是我家”的气势。司马昭有多嚣张?敢逼皇帝

公元257年,扬州都督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闻悉,本想亲自去平叛,但他又生怕走后朝中生变。于是,司马昭上朝逼曹髦御驾亲征,说是鼓舞士气,并且要求太后也同行。

司马昭多嚣张,平叛本是身为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敌人的目标是他,他倒好,逼皇帝替他打仗。曹髦迫于司马昭淫威,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后来,叛乱平定了,诸葛诞被杀,5月,司马昭以平乱有功,又逼皇帝立他为相。好家伙,皇帝打了胜仗,功劳还是他的。


敢骂皇帝

曹髦也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皇帝,一直对司马昭耿耿于怀,他处处受司马昭控制,他不愿当傀儡。有一天,曹髦心血来潮,心情悲愤之际,写了一首潜龙诗,诗中不仅自讽自嘲自已像被囚困在井中的黄龙,还顺便发泄了对司马昭的不满。

司马昭听到这消息后,心中恼火,提着剑就上殿来讥讽曹髦,他说:“听说你写的潜龙诗不错啊,念给我听听!”曹髦不语,司马昭又说:“你在诗中说的泥鳅和黄鳝指的是谁?恐怕是我吧?”曹髦脸色发白,仍是不语。司马昭见皇帝不吭声,“哼”冷笑一声走了。

敢杀皇帝

司马昭步步紧逼,年轻高贵的曹髦也不是吃素的。为不束手待毙,他密召尚书王经、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入宫,并抛出了那句名垂千古的“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与三人密谋共同对付司马昭。

出乎皇帝意料的是,王沈、王业胆小怕事,私下把这件事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暴跳如雷,顿生弑君之心,并立即布置防范。当曹髦亲率将士前来厮杀的时候,早已提前做好准备的司马昭派心腹成济,在混乱之中,砍死了魏帝曹髦。

司马昭杀帝后,生怕落得弑君的罪名,向外装糊涂:“不是我,不是我杀的,我没下命令。”过后,还把成济杀了灭口,但又觉时机不成熟,众臣反对,只好立曹奂为帝,自己则自封晋王。

公元265年8月,正当司马昭一切准备就绪,要灭魏建晋称帝的时候,突然得了中风病,可能是因为太过嚣张,受到报应了,没过几日就死了,时年54岁。

芒果鹿布塔

芒果鹿布塔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俗语。就算是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并非常娴熟地运用。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大家都知道。而作为本义,所所的是司马昭想篡夺皇位,自己当皇帝的心思,非常明显,天下人都知道。

(司马昭剧照)

但是问题来了。既然司马昭想篡夺皇位的心思天下人都知道。那么,司马昭就不用顾及什么了,为什么他却不篡夺皇位呢?

要知道,在皇权社会,每个人都想当皇帝,只要有一线机会,他都会付出百倍努力。就算没有机会,他创造机会也要试一试。但司马昭为什么不夺取皇位呢?难道是我们冤枉了司马昭吗?

当然了,这个话如果是“路人”议论,我们可能会将信将疑,但这话是皇帝曹髦说的,他肯定是有最切实的感受的。因此,他说的话,一定是不错的。既然他说的话一定不错,为什么司马昭并不篡夺皇位呢?

我们来看看司马昭当时的条件是否具备。

(司马懿剧照)

实际上,司马昭当时的条件是完全具备的。经过司马懿、司马师两代的经营,以及由这两人发动的两场政变,已经达到了以下一些目的:

其一,把曹魏皇室控制了起来。司马懿把曹魏皇室从各地收拢回来,就像关猪一样,全部把他们集中在邺城。这样一来,他们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反抗的权力。

其二,掌控了魏国的兵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虽然诛杀了曹爽,但是兵权其实并不完全在他手里。后来,他又通过诛杀王陵,兵权得到进一步集中。尤其是司马师在平定淮南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的叛乱中,他更是把所有的兵权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再后来,司马师虽然死在前线,但是在死之前,他让司马昭来统领军队,这就实现了权力的平稳交接。总之,兵权已经被司马昭掌控了。

其三,掌控了魏国的政权。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的经营,整个朝廷都已经变成了司马家族的人,大家也都拥戴他。而皇帝曹髦一点权力都没有,也正是如此,曹髦才会铤而走险,要去杀司马昭。后来司马昭立了曹奂,曹奂显然更加没有权力,完全是傀儡。

其四,舆论宣传已经到位。如果某个权臣突然杀掉皇帝或者逼迫皇帝“禅让”而改朝换代,不了解的话,可能大家都无法接受,就像大家不接受董卓一样。但是经过了两三代的经营再改朝换代,舆论上已经做足,大家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会再惊讶了。比如曹魏家代替刘汉家,经过两代经营,就没造成什么变故。而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能说明当时普天下都知道司马家族要替代曹魏,舆论上是做足了的。

(邓艾剧照)

既然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为什么司马昭终生没有取代曹魏当皇帝呢?

我认为,司马昭之所以还终生没有取代曹魏,登基当皇帝,是因为他正在等待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他想建立一个巨大的“事功”。这个“事功”就是灭亡蜀国。

事实上,在司马昭提出发动对蜀国最后一战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是不同意的。当时适合率军攻打蜀国的,只有钟会和邓艾两个人。不过邓艾本人并不同意攻打蜀国。而钟会这人不可靠,有野心。这一点,很多人都提醒了司马昭。可是司马昭却一意孤行,一定要发动对蜀国一战。他劝服邓艾参战,并且说,钟会就算有野心,想造反,也成不了气候。因为军队不会支持他。

总之,这场大战在司马昭的坚持下,打了起来。最终,司马昭灭掉蜀国。同时,他的运气又非常好,钟会、邓艾两将争功,都被杀掉,给他除掉了心腹大患。

司马昭一定进攻蜀国,就是他要建立“事功”的表现。只有灭掉蜀国,建立了这个“事功”,取代曹魏,他才具有说服力。

可以想见的是,司马昭在灭掉蜀国以后,稍微稳定下来,肯定就会准备取代曹魏,登基当皇帝。可惜的是,司马昭没有挺过来,灭掉蜀国后第二年就去世了。取代曹魏这件事,只能由他儿子来完成了。

(参考资料:晋书《三国志》)

钱小串

钱小串

正元二年(255年),老天爷跟曹髦开了个玩笑,让他来了个先喜后悲,喜是因为把持曹魏政权的大将军司马师在许昌病死,享年四十八岁,悲是因为司马师还有个弟弟——司马昭,司马昭的狼子野心一点也不逊色他的父兄,曹魏的天下要到头了,不,是曹髦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当时去探视兄长,曹髦派尚书傅嘏传诏,命司马昭留在许昌处理他哥的丧事,而司马师兵权则移交给傅嘏带回洛阳,曹髦的想法很简单,外放司马昭,收回兵权,可惜他信错了人,傅嘏忠心的是司马氏而不是他曹氏,最后结果是司马昭根本不搭理曹髦的圣旨,自顾自的带兵回了洛阳。

曹髦没办法只能对司马昭加官进爵,但是司马昭可不会领这个情,曹髦也不会甘心。

俗话说泥人也有三分土性,曹髦比当年的汉献帝有血性,汉献帝被欺负得连老婆都保不住,只会在哪儿哀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事吗?还有像我这样悲惨的皇帝吗?

而曹髦在景元元年(260)夏天,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商量除掉司马昭,并来了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到底还是个孩子!说话既不经大脑思考,也不看对象,这满朝文武有这几个是忠于你的?果不其然,这话刚说完,王沈和王业出了门,转头就告密,跑到司马昭哪儿邀功去了。

魏帝之死

司马昭一听,好啊!这是龙椅坐够了,

军师联盟中司马昭的扮演者檀健次

过了一会儿,曹髦亲率侍卫僮仆数百人奔出宫门,说是要御驾亲征,亲身杀贼,司马昭早就准备好了,让贾充(贾南凤之父)带数千禁军把他们给拦住了,这是场毫无悬念的战斗,但是却有一个难题,对面再怎么说也是皇帝,他抗着宝剑往前冲,没人敢拦,毕竟弑君的罪名不是谁都敢背的,对别人来说这是难题,对贾充这是小意思。

此时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怎么办,贾充很阴险的玩了一手借刀杀人“司马公养你们为的不就是今天吗?还问什么!”,成济这个憨憨一听,对哦!抽出武器给曹髦一击,这下好了,做皇帝做不好,做人又做不好,最后连人都做不成。

这个故事的后续在刁凿齿的汉晋春秋里有记载: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意思是,司马昭听了以后,大吃一惊,一个响头磕在地上,说“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啊!”这个演技那是杠杠滴,人是他派的,有什么可惊的?皇帝本来就必死,又有什么可惊的?那句“天下其谓我何”又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能比得上君临天下的好处多呢?

所以说耍政治的人,都长着一颗七窍玲珑心,一张十八寸厚的脸皮。

lucky爱旅游

lucky爱旅游

莫是司马多若狂,三国之森卧虎藏。高天龙翔其争地,练就一身本领强。

恶魔胖头鱼r

恶魔胖头鱼r

司马昭之心是什么心?是野心,是狠心,有多野,又有多狠,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不然怎么叫“路人皆知”呢?不得不说,司马昭的胆大和狂妄确实有种前无古人的味道,心思之缜密,做事之狠绝,令人汗颜。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魏蜀吴脱颖而出,三国鼎立。曹魏后期曹爽与司马懿开始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司马懿大获全胜,魏氏大权尽数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昭是司马家族中一个让人移不开眼的存在,继司马懿、司马师之后,司马昭掌握大权。

有多嚣张?逼迫拿捏皇帝算不算嚣张?

司马昭掌权之后,依然对权力有着执着的追求,对曹魏的权力是一夺再夺。曹髦曾经想要册封他为晋公,但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心里一清二楚,这司马昭是想做晋王,这代表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他最终的目的就是篡位。司马昭是怎么逼皇帝的呢?敢逼皇帝去打仗,这司马昭也是脑回路清奇,不知道他是想让皇帝直接战死一了百了,还是就是吓唬皇帝逗他玩。说做就做,司马昭还真的上朝逼曹髦御驾亲征平叛诸葛诞,美名其曰:鼓舞士气。

皇帝也是有苦说不出,明明诸葛诞是来讨伐司马昭的,居然让堂堂皇帝去挡枪,皇帝不要面子的啊,但是又确实怕司马昭,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上了。最后曹髦维护最后的尊严没有战死一了百了,平定了叛乱凯旋归来,本想再树立一下皇帝的威严找回点面子,可谁知道这司马昭把事给做绝了。司马昭居然以自己平叛有功,逼迫皇帝立他为相,皇帝差点喷出一口老血,这什么人啊,逼皇帝打仗不说,打了胜仗功劳还是人家的,曹髦皇帝真是面子里子都丢完了。

有多嚣张?弑杀君王算不算嚣张?

权臣篡位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王莽篡汉、曹操父子篡汉这些都是先例,但是明目张胆杀皇帝的,司马昭算是第一位。

面对司马昭的步步紧逼,曹髦也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司马昭狂妄成这样曹髦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秘密传召尚书王经、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进宫议事,密谋怎样对付司马昭。不过这曹髦也是真惨,好不容易要反击,找来的伙伴还是个不靠谱的,王沈和王业胆小怕事不敢对付司马昭,便偷偷的把这事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听了心生怒火,有了弑君的念头。

在曹髦带将士前来厮杀的时候,司马昭派心腹在混乱之中杀死了曹髦。皇帝做到曹髦这份上也是凄苦,密谋被告发不说,连厮杀都得自己上场,不知是他狗急跳墙还是低估了司马昭的实力。



有多嚣张?颠倒黑白,掩饰弑君罪名,算不算嚣张?

弑君篡位本就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自古皇帝即位讲求名正言顺,司马昭杀死君王是怎样也说服不了天下人的。但他是嚣张狂妄的司马昭,颠倒黑白的功夫也是到家的,他以太后的名义对外抹黑曹髦,宣说皇帝曹髦性格暴躁,目无大臣,且赏罚不明,经常刁难功臣司马昭,还宣说是曹髦无理取闹要杀贾充,众人拦截不住,曹髦失足跌下车驾当场身亡。这一番说辞真是精心编造想要洗白自己,反正曹髦已经是一具尸体无法辩解,还不是司马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为了平复朝野的议论,司马昭还推出太子舍人成济出来顶罪,成济自然不服也不想死,但是司马昭做出的决定谁也改变不了。成济跑到屋顶对司马昭破口大骂,说他过河拆桥,最后被司马昭的人乱箭射死。

用一个奴才的命掩饰过去自己弑君的事实,再用自己的权势压制朝中的非议,最后迎燕王的儿子曹奂做傀儡皇帝,自己独掌大权,司马昭之心真的是野、狠、黑、脏。

绽放的花朵

绽放的花朵

司马昭并不想嚣张,可是才能不如司马师,被钟会愚弄做了许多过火之事,事后后悔,骂名却已留下。

首先是杀嵇康这件事,钟会为人素有大志,想利用嵇康名声,得到士林抬举。可三番几次嵇康不搭理他,最后弄出个“闻所闻而来,往所往而往”,碰了一鼻子灰。可钟会更怕司马昭利用了嵇康,于是拿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给司马昭看,果然司马昭看到“吾每菲汤武而薄周孔”一句时,勃然大怒,立生杀机,可是当司马昭知晓三千太学生在刑场要拜嵇康为师时,立知上了钟会的当了。

可是,这上一次当不算,等司马昭问钟会高贵乡公这人怎么样时,钟会竟故意道:“文同陈思,武同太祖。”司马昭当时后背就冒了冷汗,这才有了废帝之心,弄出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

可曹髦一死,亲叔叔司马孚都将曹髦抱在怀里大哭,陈泰气得吐血,要夷贾充三族,司马昭才知自己又上当了。又因钟会一句话,得罪了一大帮元老。

其实司马家族特善忍隐不发,并不嚣张,是司马昭才能不足,才导致有些事做得过了火。可仍不改司马家族忍耐的修养,仍装出一付对钟会很信任的样子,最终还是算计了钟会一把,且推完了磨,不用分付,手下人自动把驴杀了。

司马昭相对于司马师,耐性,定力,度量,才干,皆不足。

司马师从年轻时就规划天下大计,知道将来司马家族的方向,可司马昭年轻时并不知道。

司马师从浮华案中抽身,毒死发妻夏侯徽,到杀夏候玄时,司马昭都不明白大哥所为,竟然欲相劝,才识决断真与司马师差了档次,甚至司懿死时,李丰等人对夏侯玄道:“老东西总算死了,”夏候玄却道:“这有什么好处么?司马懿不死,还会念及与夏候氏旧交情,司马懿一死,司马师会放过夏侯家族么!”就连夏侯玄都早看出事态苗头,事到临头,司马昭竟然心慈手软,可拉拢人又不会,当年司马懿在军中,每每诿过于帝,拉拢将士,就连不敢出战,都请旨,让皇帝担过。

司马师更擅于安抚将领,拉拢朝臣,伐吴失利,司马昭想推卸责任,诿过他人,司马师立时出列担当,与众将无关,是主帅的责任,效法诸葛亮自贬三级,同时也处罚了弟弟司马昭,淮南一带军将遂安。司马昭那有这替人担挡手段,杀个贾充,都舍不得,还问问有没有比这还轻的处罚,气得陈泰怒斥,只有比这更重的处罚,没有比这轻的处罚。

司马昭,真是才能不足才让后人觉得他嚣张,其实他是没他大哥那两把刷子。他为人并不嚣张。想跟山涛做亲家,求亲人家都不搭理,只好做罢了。

他对贾充也是极好,对叔叔司马孚,一直都无可奈何的孝敬着,司马孚临死不忘打这侄子一家人嘴巴,只准令后人牌位上写大魏处士司马孚之灵,不准写大晋字样。

这甚至司马昭后人做了皇帝,几乎就从沒嚣张过。

历史上皇帝被人怼得最多朝代,恐怕就是晋朝。被孙晧怼,被大臣怼不如桀纣,被王导羞得抬不起头。

甚至皇位都想与人共坐,司马氏其实一直不曾嚣张。

快乐旅者

快乐旅者

司马昭权势的来源

三国时代,曹魏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累计不足五十年时间,而这五十年时间里,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把持,有一半左右的时间。

魏明帝曹睿临终之前,把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司马懿等人辅佐,曹睿死后,司马懿通过发动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杀死了曹爽,夺取了曹魏政权,自此以后,曹魏江山就变了色。

而曹魏时期的司马家族,最有名的人物,则是司马昭。

从某个角度来说,司马昭和吴大帝孙权的人生轨迹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仔细比较,司马昭没有孙权那样英雄了得,在世的时候也没有获得皇帝尊号。

说司马昭和吴大帝命运相似,是因为孙权的基业来自父亲孙坚和长兄孙策的努力经营,而司马昭的权势,则来自父亲司马懿和长兄司马师的经营。都是依靠父兄留下的基业来继续经营。

司马昭掌权以后,继续对曹魏的政权进行篡夺。曹魏皇帝曹髦曾打算册封他为“晋公”,不料司马昭不接受这个爵位。

生不逢时的皇帝曹髦知道,司马昭不接受“晋公”爵位的主要原因,是想当“晋王”,而按照之前的先例,封了王的权臣,在下一步,就是直接篡位了。

于是曹髦说出了一句至今还让我们时常提及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的狂妄

司马昭和历史上其他权臣不同,那就是,司马昭的狂妄,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

这种狂妄,归根结底表现在对儒家价值观方面。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中东在体制上截然不同,其主要表现是中世纪的欧洲也好、中东也罢,奉行政教合一制度,而我国古代并没有如此,因为在古代中华,代替宗教来为统治者稳定人心的,是儒家思想。

从后世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鲜卑人的北魏在中原建立朝廷以后,积极推广儒家,来换取中原百姓的支持,更以后的辽金元清,也都积极和儒家学派合作,来为自己统治稳定寻找理论支持。

从法学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相当于历代王朝的不成文宪法,一个皇帝、君王再敢胡作非为,但如果和儒家思想产生抵触,则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有被废黜的危险。

而司马昭的狂妄之处,就体现在对儒家思想伦理的具体表现上。

比如弑杀君主。

在司马昭之前,虽然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权臣篡位的先例,但是,从汉武帝时代以后,儒家思想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敢于明目张胆杀害君王的,司马昭是第一位。

之前,王莽篡汉,对于西汉末代皇帝孺子婴一直没有杀害,甚至孺子婴一直活到刘秀建立东汉前后;

之前,曹操父子篡汉,对汉献帝也非常礼貌,甚至汉献帝密谋杀害曹操,曹操也只是追究汉献帝的老婆伏皇后责任,而后还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

傀儡皇帝虽然是傀儡,但好歹也是皇帝,怎么说,也不能对之不敬。

而司马昭没管这一套,曹髦带领少数武装讨伐司马昭,直接被司马昭手下人给杀了,而司马昭对于曹髦之死的直接凶手,也没有做到除恶务尽——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对儒家伦理、儒家思想的公然挑衅。

此外,还有杀害名士。

东汉以来,儒家知识分子的世家集团形成,到了魏晋时代,则产生了一系列对社会有很大影响的名士——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

总的来说,竹林七贤这类名士虽然没什么太大的权力,但是,对社会影响很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舆论,制约皇权(包括权臣)。

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对于司马昭就十分不满,一般来说,权臣遭遇这种情况,或者采用收买方式,或者装作不知道,总之要有一个容人之量的形象和态度。

但是,司马昭没顾忌这个,直接派人杀了嵇康。

杀皇帝、杀名士,挑战儒家伦理道德底线,从这一点来说,司马昭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狂妄的权臣之一。

doudou16207

doudou16207

魏少帝曹髦认为,司马昭篡位的野心,就连路人都知道。但实际上,曹髦在位期间,司马昭虽然权倾朝野,但其为人其实并不算嚣张。

司马昭的位子得来不易

司马懿死后,传位给了嫡长子司马师。但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就过继了司马昭的一个儿子司马攸为继子。按照计划,原本司马师死后是要传位给司马攸的,但当时局势复杂,司马攸年龄又小,为了保住司马家族的权势,司马师传位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死的时候,正率军东征,司马昭留下来镇守洛阳。兄弟俩一内一外,保证朝廷局势尽在掌握之中。但司马师犯了眼疾,病重即将不治,司马昭不放心哥哥,就赶到许昌去看望。司马师死后,曹髦想趁机夺权,于是下诏让司马昭别回来了,留下来镇守许昌吧。

不过司马昭也不糊涂,一边让手下上书,一边带着军队就退到了洛水之南,由于司马昭手里有兵,又兵临城下,曹髦没有办法,只好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助朝政,而这就是司马师生前的职位。就这样,司马昭顺利接过了司马师的班,成为曹魏政权的掌权者。

司马昭的荣耀

司马昭掌权期间很风光,臣子荣耀四件套,司马昭享受了三套,分别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意思就是上朝时唱名的宦官不能喊司马昭的名字,只能喊司马昭的职务,而且上殿可以佩剑,也不用脱鞋,入朝时不用一路小跑,可以慢慢悠悠的走着进去。这都是做臣子所能达到的荣耀极致了。

唯一没得到的是诏书不名,也就是曹髦在给司马昭下诏时,还可以称呼他的名字,想来这可能是曹髦这个倔强皇帝唯一的坚持了吧。

除此之外,司马昭还被封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加封晋公,加九锡,假斧钺,不久又加赐黄钺。九锡也好,黄钺也好,在古代都是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礼仪,司马昭掌权期间,他所享受的礼仪规格,实际上和天子已经几乎没有区别了。

不过,这些荣耀的获得过程都很有意思,在曹髦赐司马昭剑履上殿、加封晋公时,司马昭总是辞谢不受,最夸张的一次司马昭接连辞了九次。

但你别以为司马昭是真的不想要,他一边辞谢,一边指使亲信上书,搞得曹髦非常恼火。不给吧,这边不断有人上书请求,给吧,司马昭还不接受。

司马昭并不想篡位

尽管如此,司马昭却始终没有篡位之心。司马师掌权的时候,就能废掉曹芳,改立曹髦,司马昭的权势比司马师更加煊赫,如果想要废掉曹髦,虽然算不上一言而决,但至少难度不会太大。可司马昭始终对曹髦恭恭敬敬,在礼仪上没有一点逾越。

倒是曹髦,因为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又经常担心自己被废掉,所以千方百计要除掉司马昭。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召集亲信,说道,“司马昭之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之辱,现在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然而,这些被曹髦视为亲信的人,转眼就将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这件事细思极恐,司马昭不仅掌握了朝政大权,而且还派人打入了曹髦内部,可见从方方面面曹髦都被司马昭算计的死死的。然而曹髦却并不知道这点,依然决定带兵攻打司马昭的府邸。

司马昭在得到消息后,还是比较厚道的,并没有先下手为强除掉或废掉曹髦,而只是采取了防守姿态,让护军贾充做好戒备工作。

弑君者的称号名不副实

当曹髦带军攻入司马昭府中的时候,司马昭的卫兵都不敢抵挡,因为面对的毕竟是皇帝啊,忠君爱国的思想还是很根深蒂固的。

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成济闻言,用戈刺杀曹髦,锋刃刺穿了曹髦的身体,从后背透出。

这件事,是贾充指使,成济执行,和司马昭的关系不大,因为司马昭听到曹髦的死讯之后,第一个反应是,“自投于地曰‘天下人其谓我何?’”可见,司马昭没有计划杀掉曹髦,也不想杀掉曹髦,因为他还畏惧天下人的言论。

说句实话,司马昭连曹髦身边的亲信都收买了,要想让曹髦死得不明不白实在太简单了,实在没有理由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人刺杀曹髦。

并且,事后司马昭也捕杀了成济兄弟,据魏氏春秋记载,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射杀。之后,司马昭诛杀了成济的三族。

所以,硬要说司马昭弑君,是非常勉强的。

曹髦死后,司马昭也没有篡位,而是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五年之后,司马昭病死,至死都没有篡位。即便到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对曹魏皇帝曹奂的待遇也是很好的,封他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可以不拜,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综上所述,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司马昭掌权期间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却没有篡位的野心,对曹魏皇帝曹髦、曹奂都是非常尊敬的。只是曹髦一直担心自己被废,奋起反击,这才导致了被杀的悲剧。反观曹奂就很配合,最后也得了善终的下场。所以,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只是曹髦的看法,其实司马昭本人并不嚣张。

___逗___

___逗___

公元249年,司马懿三父子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此魏国的大权逐渐集中到了司马家族手中。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建立起了以司马家族为中心的政治利益集团,朝政大权尽入其手,甚至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比如他就废了不怎么听话的曹芳,扶立曹髦当傀儡皇帝。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管位置,更是大权独揽,完全控制了朝廷,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皇帝”。司马三父子中,司马懿够隐忍,司马师够沉稳,而司马昭则足够嚣张,那么到底嚣张到什么地步呢?

公元258年,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之后,魏主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但是司马昭坚决推辞不受。这事看起来很正常,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其实是司马昭在向曹髦示威。

在此之前,司马昭的手下贾充秘密来见司马昭,拿出一首曹髦写的诗给他看,诗的名字叫做《潜龙》,意思是曹髦感叹自己这个真龙被困浅滩,处处受制,不能飞翔于九天之上,只能遭受鱼虾的戏弄。司马昭大怒,决定给曹髦点颜色看看。

第二天,贾充在朝臣之中倡议,联名上书请求曹髦封司马昭为晋公。这一举动的意义不言自明,当年曹操便是先进魏公,又进魏王,之后他的儿子曹丕便夺取了汉家的天下。如今司马昭故伎重施,岂不是明摆着也要篡权夺位?但是司马昭势大,谁也不敢不遵从。

曹髦收到群臣的上书后,当然也明白司马昭的意思,但当时朝政大权都在司马昭手里,如果他敢不按照司马昭的意思办,就会像他的前任曹芳一样,落得个被废的下场。

所以,曹髦虽然极度不情愿,却还不是不得不捏着鼻子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但是……司马昭竟然推辞不受!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打脸啊!

司马昭为什么敢这么做?那是因为他有恃无恐,这个晋公的称号他是随时可以拿到手的,所以才作出推辞不受的姿态来。

但这样一来,曹髦就难受了,这边大臣们一个劲的上书请求加封司马昭晋公,那边司马昭坚决不接受,曹髦夹在中间,窝火的厉害,却又没地方发作,只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提出加封,两年内一共提了九次,都被司马昭拒绝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司马昭是完全不把曹髦放在眼里的,他一边指使大臣上书请求加封,一边又坚决推辞不受,偏偏大臣和皇帝两边都不敢不听他的话,但九次加封,九次推辞,已经让司马昭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当然,如果说司马昭做的最嚣张的事情,还是自编自导的弑杀魏主曹髦一事。

公元260年,当曹髦第九次提出加封司马昭为晋公被拒绝时,终于怒了,他不堪受辱,于是召集心腹,准备武力解决司马昭。曹髦慷慨激昂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对司马昭的判断并不错,但对双方的实力判断差得就太多了。在他所召的三人中,倒有两人出门后直接去禀告了司马昭。所以当曹髦率兵攻打司马昭府邸时,贾充已经率领大批兵士由外入内,阻挡住了曹髦。但是曹髦亲自挥剑冲击,士兵们不敢阻拦。

这时候贾充部下成济问:“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成济闻言,用戈刺杀曹髦,锋刃刺穿了曹髦的身体,从后背透出,曹髦遂死。司马昭闻讯后大惊失色,说道,“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

从这件事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不仅司马昭不拿曹髦当回事,他的手下也不怎么拿曹髦当回事,至少在贾充、成济的眼里,司马昭要比曹髦尊贵重要的多,所以才会为了保护司马昭而不惜杀死曹髦。

第二个,司马昭知道曹髦被成济杀死后,担心的不是犯了大错,招来祸害,而是担心自己的名声受损,可见在他的心里,弑杀曹髦不过是小事一件,自己名声受损才是大事。

而且,此事过后,司马昭与大臣们商议如何善后,仆射陈泰表示,“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歉意。”司马昭竟然连这个也不舍得,最后杀了成济了事。根据魏氏春秋,成济和其兄成倅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破口大骂,被军士射杀。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不知道是不是有高人给他出主意,反正到了公元264年,曹奂下诏,直接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比晋公还高了一级。当时魏国的太尉、司空、司徒都去拜见司马昭,被称为“三公拜晋王”。

就这样,当年曹操的夺位模式被司马昭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过来,于是天下人都知道司马昭要篡位了,只是不知道是在哪一天而已。但是,司马昭偏偏就没有篡位,而是和曹操一样,把这个机会留给了他的儿子。

265年8月,司马昭病死,时年55岁。当年年底,其子司马炎就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而曹奂这个傀儡皇帝,则被降封为了陈留王。

猪油白糖

猪油白糖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