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为什么建这么多寺庙?为何都建在山顶上?
单骑走天涯
寺庙是佛教建筑之一,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库,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首先,先来了解什么是“寺”跟“庙”。
寺: 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通“侍”(侍候)与“是”,原为皇帝(圣贤位)下的最高—级办事机构(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庙: 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
寺庙: 寺和庙的通称。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在上古时代,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一座寺庙来供奉他们的守护神。而多数的城市都会有多座寺庙来供奉其他的神明。寺庙被认为是神的居住地。信徒们会带食物、香料、稀有物等贡品来到寺庙,当做是对神明的敬意以及尊重。寺庙存在城中可以带给人们平和的效果,通常有智慧的领导人都会在城市开始成长时尽快地设置寺庙。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会建立这么多寺庙的原因。
而为什么那么多的寺庙又建立在山顶呢?其实也另有蹊跷。
中国有句古话:"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和尚 道士的祖师爷传下来的是“出世”的观念。所以他们的衣着外貌都与一般人不同,寺庙 道观也都建在远离尘嚣的地方。求的是平和的意境和心境。中国许多名山在山腰或顶部建有佛寺、庙宇、宫观。中国佛教、道教要进行修持、修炼,脱离尘俗,必然要找到行人车马少的地方,建设"山寺"、"道院"。 另外,僧人道士进行修行,环境好,一是敬神;二是迎接神仙;三是一尘不染;四是长生不老;五是它能与世隔绝。同时,还使广大信士登入空门,引其入胜,思想开阔,使人神往,体现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
宁蓝凌可
古代寺庙建在山顶的原因是能够登高望远,一来清净可以修身养性,二来可以锻炼身体,三来可以方便游客登山膜拜旅游
绽放的花朵
作为古代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利用宗教信仰教化民众,有利于国家整理。寺庙在古代应该是免税的,导致更多的人避世,所以寺庙也多。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传说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的修行道场都是在山中,比如观音菩萨的普陀山,地藏王菩萨的九华山,真武大帝所在地武当山,姜尚姜太公在昆仑山学艺,张天师所在的龙虎山等等,所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寺庙大多建在山中。
米格米
一、什么是寺庙
寺庙是指宗教活动场所的总称,包括佛教的寺庙和尼姑庵、道教的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基督教的教堂等等。
道教源于中国,唐朝时期盛行。佛教源于印度,西汉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达到高峰。伊斯兰教源于阿拉伯,随阿拉伯人迁徙进入中国 ,而基督教则于唐朝传入我国。这就是我国的主要宗教。
二、寺庙的存在价值
寺庙的作用一是供奉神仙,二是祭祀鬼神,三是祭奠祖宗,四是讲经布道,因此各种宗教都会有自己的庙宇,建筑造型精美,
风格各异,布局合理,充分展示本教的文化特色。
三、为什么会建很多寺庙
中国历史上宗教种类较多,在封建社会文化蒙昧的时代,宗教信徒众多,寺庙当然也就建了很多。以佛教为例,南北朝时期全国寺庙多达三万多处,仅洛阳就有一千多座。而道观的建造在唐朝无论数量还是艺术水准都达到峰值。
四、寺庙并非必须依山而建
除道观外,其他宗教寺庙并非必须建在山上,城市街道等平原地区皆可,特别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大部分建在城市等人们聚居的地方,佛教也是如此,如北京市区至今仍保存着著名的佛教法源寺和清真礼拜寺。
五、山上的寺庙保存的完整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寺庙,为什么依山而建或者在山顶的居多,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对山水的情有独钟,认为深山是修身养性传经布道的最佳去处,所以建在深山的寺庙往往与皇家有关,属于建筑艺术的上乘之作,虽历经数百年但官府会出资整修而依然完好。WG时期的破四旧,人为砸烂了很多城市和村落里的寺庙,仅仅把依山而建的经典建筑保存了下来,进而成为现在旅游胜地和保护文物被世人多见。
astro丫丫
山脉是几千万年形成,山顶是人类祖先生活区(过去洪水飘天,人类多在高山),高山较平地更易感受天气变化,天气不正常时,人类到高山寺庙敬神敬祖,人天感应可调整天气与气侯,如干旱时人到高山祈雨,高山较平原凉爽,可求到清凉风雨驱除平原的热浊之气。山脉影响大地与平原,平原有地震时,到高山寺庙人天感应化解地震及泥石流,塌方等,高山上有火山口,寺庙清凉气可镇之,寺庙学问很多,人知道有限。
我莓控
有俗话说——山高神灵!
所以古代建庙都在山头上,修建者希望庙里的“神”更灵。
Misdo
建在山上与世隔绝,道家讲的是六根清静,主要目的是登高远望,僧人道士进行修行,环境好,一是敬神;二是迎接神仙;三是一尘不染;四是长生不老;五是它能与世隔绝。同时,还使广大信士登入空门,引其入胜,思想开阔,使人神往,体现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
因为和尚 道士的祖师爷传下来的是“出世”的观念。所以他们的衣着外貌都与一般人不同,寺庙 道观也都建在远离尘嚣的地方。求的是平和的意境和心境。中国许多名山在山腰或顶部建有佛寺、庙宇、宫观。中国佛教、道教要进行修持、修炼,脱离尘俗,必然要找到行人车马少的地方,建设"山寺"、"道院"。
中国有句古话:"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中国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宫观建筑,其要求相差不多,凡是庙宇都是根据礼制制度建设的,不论如何大的庙宇,都要根据礼制建造十分完整的一套左右对称式的建筑,仅仅不同于各个殿宇的开间尺度,庙宇中的院内组合等等,但在局部处理上,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变化。
寺庙是佛教建筑之一,汉传佛教的寺庙均是中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的寺庙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寺: 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通“侍”(侍候)与“是”,原为皇帝(圣贤位)下的最高—级办事机构(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佛陀入世中国教化世人的办事管理机构,系皇帝直接接引并侍服于宫廷,故亦称佛寺。所以宫延、寺院建筑与园林之相,系出—脉。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顺理即化。
庙: 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
寺庙: 寺和庙的通称。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dzy2012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看到很多古典名著里面的奇闻趣事里修行者多半都在某个山上修行。我认为寺庙之所以修在山顶是因为很修仙的人多都需要排除杂念在清静的地方修炼。而纵观那些传闻中的小说和现实中脱离世俗的人也喜欢世外桃源的仙境。不被外人干扰生活往往能沉淀下内心,所以说寺庙在远离世俗是非的地方才比较清静。
寺庙之所以在远离市区的地方,更多的是寺庙里面也有很多价值不菲的东西,如果远离繁闹市区的话被盗的可能会比较小。因为偷盗之人一般都是比较懒散的人,才会去做些非法的事情,而那些人的话,不一般不会想去太远的地方进行策划。很多古寺庙庙里面都有一定的镇寺之宝,而且有些比较出名寺庙中的还是镀金的佛像。
寺庙远离远离城市的话,在山上的话占地面积大,可见空间也大不会像在居民区一样受面积限制。寺庙在山头建设起来的架势也会比较威武雄壮。而且寺庙跟山间的景色相呼应,更显得别有洞天。
结语:寺庙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我们的很多民俗和民风都离不开拜寺庙。我在看那时那些三皇五帝时,都觉得他们各有传奇性的色彩在,而且他们的出生很多大部分都是带有神奇性的色彩,而且仔细观看一下那些丰功伟绩者很多的出生都是有天降异象的色彩,这也是人们用自己的思维想象赋予了他们天赋异禀的来源。
本篇由小编执笔所书,
原文盗版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童车帝国
错了,佛寺基本上没有建在山顶的,都是建在山间平台上的,所谓深山藏古寺就是这个意思。建在山顶的是道观,因为道教讲求天人合一,与天最接近的是山顶,所以,山顶建的通常是道教建筑。在外观上,有时候,我们分不清道教建筑与佛教建筑的差别,可能会混为一谈。
xajimboy
古代是有很多庙,为此史上多位帝王灭佛
俺是俗人,只能从俗人角度来看,为啥有那么多寺庙
第一,寺庙是佛家旗帜
就好比两军对垒打仗插旗,旗在的时候,军队就会有主心骨,军心不会乱,只要旗帜不倒,早晚干赢
不仅佛家寺庙到处都是,其它的,诸如西方教徒,也是把教堂插的到处都是,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上都有教堂
第二,寺庙是佛子之家
佛门也要开支散叶的,我们普通人开枝散叶最好方式就是买房结婚,有了房子,基本不会少老婆,有老婆了,自然开枝散叶。从婚房概念来说,寺庙作用差不多,有了庙,才可以更好的发展周边居士
居士多了,皈依的也多,如此又需要去盖庙……所以,庙也就越来越多
第三,寺庙是产业
做生意的都想把生意做大,传统生意如何做大呢?增加经营点,扩大营业面积呀。古代,很多很多寺庙,即便是只有一尊佛像的小庙,佛前都有功德箱
古人上香,或多或少,都会在功德箱中塞些祈愿或者还愿钱,庙宇多了,这功德箱也就多了
以上只是俗人理解,说错莫怪
至于为何都建在山上,这个并不一定,大庙通常建在平原
比如,无锡的南禅寺,常州的天宁寺,河南的相国寺等等
建在山上,个人猜测古代喜欢祭拜山神土地,把寺建在山上,可以更好的和山神争人口,这样久而久之,人们便不去拜山神
小心想要一直走
谢谢邀请
多的原因
“天下名山僧占多”是一句流传颇久的民谚,其实并不准确,应该是:“天下名山寺占多”。寺庙名胜古迹多在山水灵秀之地,因此往往是人们的游赏之所。寺庙这种独特的建筑集中显示了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厚,包括敬天法祖、崇儒圣贤、崇拜教宗等思想观念,以及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庙会、民俗等文化艺术和民间习俗,反映着古代人们的崇尚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表现出他们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清楚地透露出民族的心理和品格特征,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思想文化积淀,渗透和映照着几乎全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寺庙不仅是典雅辉煌的建筑,还有神采奕奕的造像、壁画等精湛的宗教艺术品,保存了许多国宝级的文物和碑刻。
建在山上的原因
与天接近 高山当然与天比较近,因为中国的宗教都视天为真理,与天接近当然就与真理接近了。而西方没有天的概念,所以他们的教堂基本上就在城市中间,除了个别修道院。当然老百姓去教堂就比较方便。
信仰之威 信仰是需要仰视的,我们中国古代的皇城都是高处,给人以尊严不可侵犯,向上就是仰视了。处在山巅当然就需要信徒向上,形成信仰感觉。
高处安静 宗教需要安静,成道需要清静,处在喧闹的城市难以实现,高山的环境是比较安静,效果自然比较好。这里空气新鲜,环境安静,当然越来越修行。
艰难觉悟 一个人觉悟到人生的真理,或者觉悟到佛教的真谛,苦修是一个重要方法。非常容易获得的东西,往往不见得是真理,艰难获得的觉悟一定珍惜,真理的认识过程往往就是这样的。通过十分艰难的爬山,更有利于人生的觉悟。登山的道路,往往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艰难。当然爬山以后的人十分疲劳,到了高山顶处,坐在寺庙里,突然感到舒服安详,这些本来是自然的,但是人们往往感到是佛教带来的,效果不错。
所以,佛教具有心理学的原理,并且很好使用了。
sophaille
寺庙都是遁世的人修行的地方,所以一般选的都是一个高山上,还有一个特点是得有山泉,因为离不开水,所以一般是山清水秀。
phoenixhui
是的,不单是古代,现代很多寺庙也是建在山上,注意,是山上,而不一定非得是在山顶上。
这里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那就是所谓寺庙寺庙,“寺”和“庙”其实是不一样的。
寺庙什么是寺,寺是和尚住的地方,比如大名鼎鼎的少林寺。
那么什么是庙呢,庙是供奉菩萨罗汉神仙的地方,比如我们常说龙王庙,观音庙等等,庙都是有特别供奉的神仙的。
这就是寺和庙的区别。
佛教很早就传入中国,但是发展壮大是在南北朝时期。
佛教刚开始传入的时候,信众并不多,并没有多少财富,因此很多佛教徒都被场所建到了山上,因为那里没什么人管,你想盖房子就盖。
佛教刚开始的时候,也是非常单纯的信仰,但是后来受到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的挤压,于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偶像崇拜的发展方向,并且开始大肆扩张,招揽信徒。
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发生大的变化,加上北魏政权为了巩固在汉地的政权,也开始扶持佛教,这一段时间佛教发展很快。
接上面说的佛教开始搞偶像崇拜,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说法,神仙都在哪里啊,在山上啊。
所以寺庙都要往山上建,这样信徒爬到山上,才能虔诚的信仰。
和尚都自称出家人,也就是出家修行,出家便要远离凡尘俗世。
继续在都市里呆着,是不利于修行的,修行之人需要离开人群,离群索居,去参悟智慧。
所以,很多寺庙都建在山上。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评论交流!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rollaround
我国古代的寺庙很多都建在山上,却不一定是在山顶上。
寺庙的选址,其实绝不仅仅是山顶这么简单,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诸如良好的小气候、背风向阳、气流通畅、能排泄雨水、靠近水源及靠近树林便于采薪、生产等。这些外部的环境和僧估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水源同寺沾的生产灌概、提供娱乐(锻炼)、对气候的调节等符关;周边村落和僧侣有生产、生活以及精祌寄托等密切关系;周边树林为寺庙提供经济来源(如药材,菜园等)、采薪等生活物资以及防护作用等。
那为什么都要选在山上呢?
早期佛教寺庙因其宣传的需要,大都将选址选在城市之中,方便往来交通。随着中国佛教在发展历程中几经起落,在受到重视的时代,寺庙便可建于人们聚集的城镇,在灭佛仇佛的时代,便需要山中避祸,同时还可躲避战乱。另一方面,市井喧嚣对寺庙中所要求的宁静气氛也颇有影响,所以后来,寺庙便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开拓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就是因为对外部环境和宗教气氛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引导人的精神暂时游离于社会现实,进入另一个佛的世界,因此寺庙开始转为选址山林之中,所谓深山藏古刹。这样便可以借助于远离尘需的优美自然环境,安抚心灵,在视觉、心理上呼应人们对净土的追求,从而使信众产生对宗教的归依感。
深山不仅是古时传说中神仙的栖息之所,更是修行的圣地净土,因此山岳的深幽环境,变成为僧侣们所向往的“仙境”,同时在山里的寺庙更容易与山林的景观浑然一体,切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到了后来,寺因山而名,山因寺而胜,寺因山而古,山因寺而迹。山与寺,变成了相互成就的双赢玩家。
菲烈狮
中国古代最先兴起的是庙;寺到汉代才开始兴起。
庙是祭祀神灵、对人民有功德的人、祖先的建筑物。
庙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是祭祀坛,其后才有庙、或庙宇、祠庙、陵庙、祠等名称。
但专门供奉菩萨的房屋,也叫做庙。如观音庙,文殊菩萨庙等。
如距今8000年的易县北福地祭坛,可能祭祀神农氏。人们在原野上整理出一片约90平米的近似方形、深约20厘米的平面,摆上祭品,开始祭祀,祭祀礼毕后,上面封土掩藏。
距今5000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就已经建起了祭祀女神的庙宇,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庙。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现场
经过夏商周朝、秦汉、唐宋等历史沿革,庙已经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如五帝祠,是祭祀青帝太皞、黄帝轩辕、赤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的东西南北中的五方祭坛;天子七庙(祭祀天子的祖先),家庙(祭祀家族祖先),孔庙;伏羲庙,女娲娘娘庙,桥山黄帝庙,湖北随州炎帝陵庙,神农庙(祠),土地庙、雷神庙、城隍庙、龙王庙、文庙、武庙等等。
寺,也称寺院、寺庙,是佛教传教修行的房屋和建筑。
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最早的寺是河北省南宫市的普彤寺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第二大寺乃是河南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比普彤寺晚一年。
其他有名的还有东京汴梁相国寺,嵩山少林寺等。
中国古代为什么建这么多寺庙呢?一、历史文化悠久,神灵、菩萨众多。
中国有万年的文明史,自然崇拜,法天敬祖一贯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以,敬奉的天地神灵众多,为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神也众多。佛教传入后,又增加了佛教菩萨等。
二、历朝历代天子都注重祭祀,以示不忘根本。
孔子曾说过,国家大事有两个:一个是祭祀神灵,保持人们的精神文明;另一个是发展军事武装,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所以,历代天子、诸侯都注重宗教活动。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达,居于世界之前列。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均地域广阔,俨然当时世界大国;汉唐、宋明等朝代经济文化发达,居于世界首位,所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来建筑祭坛、寺庙、祠堂等。
四、社会需求
古代交通不便,人们赴任、赶考、旅游、投亲、访友、求学、游历,甚或逃荒、避乱、逃仇、乞讨等往往要行走数千里,旅途数月,这些活动都需要沿途有个落脚点、歇宿处、避雨处、补充给养处等。
看古代戏剧中,就有许多穷书生夜宿破庙中,《西厢记》中,就是张生和崔莺莺在普救寺中歇息。
所以,久而久之,很多皇帝、官员、名宿、大贾、乡绅等都非常支持修建寺庙、亭榭等,认为这是作好事、善事。既能提高精神文明,又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增加地方知名度,美化环境等,一举数得。
尽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可喜可贺的是,中国信奉宗教,却并不搞封建迷信,官员及知识分子们大都是敬鬼神,而远之,把祭祀看做是净化心灵,教育民众,规谏帝王的政治手段。
那么,寺庙是不是都建在山上呢?这要分具体情况:一、显示神灵的尊贵地位,则建在山上。
如牛河梁遗址,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等16个地点组成,女神庙位于牛河梁诸道山梁的主梁之上,据专家考证,这是为了突出女神的尊贵地位,人们在山谷劳作生活,仰望山峰及神女庙,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二、祠庙规模较大,则建在平原。
如秦汉时期的五帝祠,就是建造在陕西三原的平原之地,因为一组共有五个祠庙,占地太广,在山上是排列不开的,所以,就建在平原之地。但虽建在平原,为显示其尊贵地位,也是夯土为台,台高约二三十米,在台上再建祠庙,也具有居高临下的宏伟气势。
三、根据神灵诞生地或升天、陵墓所在地而建造寺庙。
如陕西桥山的黄帝庙,就是传说黄帝升天的地方,在此山上建庙,以示纪念。
湖北随州炎帝陵庙,就是传说炎帝陵墓所在地。全国多地都有神农庙(祠),传说是神农生活的地方。
四、便于教化、传教,则建在交通要道或京都、名城。
如文庙、武庙、关帝庙等全国各地郡县、城市都有建造。
宋朝的东京汴梁的大相国寺,就是建在京都。南宫市普彤寺,则建在交通要道上。安徽寿县的报恩禅寺,是唐三藏法师奉敕修建。
五、便于清修,则建在深山峰巅。
如九华山道场、五台山佛教圣地等,就建于深山峰巅。
六、云游僧人则倾向于选择山中清幽之地。
如庐山东林寺,就是云游沙门慧远,打算与慧永法师往广东罗浮山潜修,途经浔阳,见庐山清静足以息心,留住龙泉精舍,后移居西林。晋太元九年(384年),桓伊任江州刺史,接受慧永提议,为慧远建东林寺。
七、城乡都敬奉的神灵,则建在居民区
如城隍庙、土地庙,各州郡县、城邑、乡村都有建造,以祭祀治水牺牲的后土,祈求地方平安。
总之,寺庙不一定非要建在山上,要根据各种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