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是有骨气还是逃避现实无能软弱?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踏雪红颜

踏雪红颜

崇祯上吊应该是自暴自弃的结果。崇祯对大臣们极度失望,也彻底失去了保全大明,打败李自成、后金的信心。

崇祯上台之初,踌躇满志,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中兴之主,他积极作为,不仅铲除阉党,还选贤任能,镇压起义军,甚至试图击败后金、收回关外之地,应该说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明末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个中兴之主就能解决的,王朝更替势在必行。崇祯一次次的努力都被现实狠狠的打了脸,崇祯的自信心也一次次受到了打击,不仅不自信,脾气也变得更暴躁,对大臣也丧失了信心和耐心。

在李自成大军进逼北京之际,崇祯帝惊慌失措,处处寄希望于大臣们,但是危急之中,大臣们又能有什么救急的好办法呢,劝南迁吧,容易被算后账,于是只能虚言以对。这又加深了崇祯对大臣的失望和不信任,每次召见,崇祯帝都非常不满,常常中途拂袖离去,回宫后痛哭并且大骂:“朝中无人!朝中无人!” ,甚至认为“文武官个个可杀。”可见崇祯在重压之下,心态已经失衡。北京城破后,崇祯的心态已经彻底崩溃,选择上吊死去应该也是想要一了百了。

gmatboy

gmatboy

都说“天上麒麟原有种”,按说崇祯也是帝室之胄,最后落得个凄凄惨惨,自挂东南枝,还将自己的女儿砍掉一只胳膊,埋怨说“若何为生帝王家”,真有他的。诸君好!我是雲清看世界,非常开心和大家探讨这个话题。

崇祯想有所成就并且做了努力

崇祯不是浑浑噩噩之徒,最起码他还是想有所成就并且做了一些努力的。我们知道的便是勤于政事,用句文雅的话来说就是宵衣旰食。他还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老天待他不薄,为什么这么说,他竟然在位十七年,想想秦始皇,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才干了多少年,再看看那位隋炀帝也没有当皇帝多少年。因此十七年足以让他可以名垂竹帛,而不是让他自缢煤山。

老天给了他机会,你可知道,成汤时天下大旱七年,而崇祯从当皇帝第五年到第七年的时间里,接连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甚至骨肉相残食。这还不算,都说祸不单行,鼠疫肆虐,因此饿殍遍地,哀鸿遍野。人民流离失所,于是揭竿而起。

崇祯遇上了什么倒霉事儿

老辈儿人有一句话那就是“人倒霉了喝口凉水都塞牙”崇祯就是这样的主儿。

宦官专权自不必说,党争也让崇祯挠头,努尔哈赤问鼎大明,书七大恨弯弓南下;李自成张献忠也不闲着,也跟着起哄。崇祯胡子眉毛分不清,又优柔寡断,错失战机,于是努尔哈赤李自成张献忠之辈逐渐坐大,以至于尾大不掉。

自毁长城终于铸成大错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有大臣劝他和后金议和,他不忍心也放不下面子,也不是他的本愿。最要命的是,中了别人的反间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祖大寿投降后金,洪承畴投降后金,吴三桂投降后金,大厦将倾,一木焉扶。

崇祯自思二百七十年的锦绣河山沦丧在自己手里,乃在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从这一点来看,还不失慈悲之主。这崇祯有趣,不说自己无能,鲜少识人之明,却一股脑儿把屎棚子都扣到别人头上,典型上推过揽功。

何谈骨气,何谈软弱,一切都随清风而去,只是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我是雲清看世界,你想和我共同分享历史烟云背后的谜团吗?那么请关注我吧,倘若互动,更有情趣。

dongying_cat

dongying_cat

崇祯皇帝走了这一步,令人叹惋!可见在封建社会,做皇帝也是个高风险的职业。

首先要说的是,崇祯不惧死,怕死就不会去求死;其次说明崇祯心不够大。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有什么呢,何必这么拗呢?

不管怎么说,崇祯这个人,勤于朝政,严格自律,天天心里想的就是富国安民平天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个好皇帝。

但是皇帝就是皇帝,最终要以结果为导向,讲究的是成王败寇,国亡身陷,因此,崇祯又是一位失败的皇帝。

崇祯的命也不咋地,你看他前面的几代皇帝,朝政能不管就不管,该享乐就享乐,风流潇洒走一回,太太平平过一生。到他这里,就摊上大事了,内忧外患,狼烟四起,忙的他是脚后跟打后脑勺,一刻也不能消停,临了,还成了大明的亡国之君。

当然,大明朝最后的烂摊子是几代人累积造成的,说积重难返也不为过,作为大明的后期执政者,没有非凡的气度和超常的能力是难以挽救时局的。

以崇祯皇帝的敬业精神,做个四海升平的守成之君是可以的,让他力挽狂澜拯救王朝于危难,确实太难为他了。

草原牧歌

草原牧歌

明,天子守国门。崇祯有骨气,奈何实力不允许。

崇祯从他爹手里接下来的摊子,并没有多好。阉党,东林党,党同伐异,内斗残烈。阉党固然横,恃有东厂,祸国怏民,但也做些实事,好事。东林党,一群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做为国之柱石,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诸多不作为,凭口舌之能而内斗闻名于天下。这些个士的阶层,自私,无耻者居多。居然出现了国库亏空,而官员们中饱私囊,宅第高门财富如山的现象。在崇祯无奈下要求官僚们支援北方战事筹款军备的情形下,捐者了了!而满洲入关进京,却掠得大员们惊人数额的巨量财货。而且,随意扣首降清,毫无节操可言,丢尽了士人的颜面。党争,内耗,也导致了用兵失误,频换前线战将,不信任主帅,嗑扣军粮,争权。这是东北战事失利的主因。兼之,地方民众生活苦难,流民四起,李闯应势而反,迅速壮大,地方无力征剿,以至李自成流民军攻陷京都。大明江山风雨飘摇!

崇祯,一个自省以图兴国的君主,可惜,生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一个帝王,杀死了大批亲旧,宫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骨肉,自挂东南枝,宁死不降,以死明志。有言:朕非亡国之君,尔等乃亡国之臣尔!

呜乎

summerreche

summerreche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拂晓,城外火光烛天,走投无路的崇祯帝朱由检上了煤山,望着昔日葱郁秀美的山河沦陷战火,悲怆高呼:“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后寻了棵歪脖老槐树,上吊自缢而亡,光着左脚,右脚挂着一只红鞋,一派凄凉,终年33岁。

有人说,崇祯上吊是风骨刚烈,也有人说,是崇祯软弱无能,因而以上吊来逃避现实。

纵观时局,与其说崇祯此举是逃避现实,不如说是逃不出现实。

自崇祯登基以来,一直勤勉奋进,为收拾残败的江山,可谓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书有载“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除魏忠贤、平冤狱、颁罪己诏、平定叛乱,做出不少贡献。然而,父辈传下来的江山已是千疮百孔,纵使崇祯励精图治,也很难拯救残局、力挽狂澜。

当时北旱南涝,又起蝗灾,各地饥荒、瘟疫不断,农民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暴乱频发,社会混乱,动荡不安。家喻户晓的闯王李自成便于此乱世崛起,对大明江山是个不小的威胁。又逢金兵南下,边疆战事危急,而朝中军饷不足,只得加征税赋、盘剥百姓,更加重了百姓负担,矛盾愈发激烈。如此内忧外患,崇祯既无雄才大略,也不任人唯贤,自然是分身乏术。

除了局势危急,崇祯本人也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也是导致他悲惨结局的一大因素。崇祯虽期盼“中兴”之景,也为之勤勉上进,但他生性多疑、苛刻寡恩,狠毒起来较之于魏忠贤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先后任用杨鹤、洪承畴、曹文诏等,虽都是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猛将,然崇祯用人存疑,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将领,以至于作战方略风格时常变换,军心不稳,只能落得功亏一篑的下场。李自成也因而九死一生,有了多次喘息之机,得以前往河南聚众发展,为往后攻入京师打下根基。

在打击李自成的拉锯战中,孙传庭是明廷的一大王牌猛将,然即便是这样功勋赫赫的一代忠臣,却也因崇祯的多疑寡恩而死无英名。孙传庭曾主动请缨围剿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最终仅以十八骑兵突围而走,明朝军情大好。但在崇祯十一年,由于孙传庭极力反对杨嗣昌留用陕西军的主张,二人矛盾颇深,崇祯便严禁他入宫觐见,而杨嗣昌一派的洪承畴则受到重用,引发孙传庭愤懑不平。次年孙传庭受调总督军务,却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能亲见崇祯,一怒之下引病告休。杨嗣昌刻薄寡义,谎称孙传庭的“病假”乃推托之举,激怒了崇祯。孙传庭被贬为庶民,又锒铛入狱。

直至崇祯十五年,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溃败,闯王李自成势力扩大,形势危急,崇祯只得从狱中提出孙传庭重新重用。孙传庭重整旗鼓,前期成功击退李自成军,只可惜后来军饷耗尽,又偏逢大雨连绵,士兵又冷又饿,士气低迷,节节败退。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在明廷的紧逼之下不得已仓促出师,最终兵败汝州,明军四万精兵战死,一代枭雄孙传庭也就此陨落,时年51岁。自此,大明仅有的“一副家当”也损失殆尽。而薄情寡义的崇祯却一口认定孙传庭诈死潜逃,没有给予他赠荫。《明史》有评,“传庭死而明亡矣”,可见孙传庭可谓明朝军中支柱,却因崇祯错用劣臣、一意孤行而战死沙场,甚至枉负潜逃的罪名,令人唏嘘不已。

在对外抗击皇太极的战役中,又因崇祯多疑猜忌、轻信诽谤,错杀了抗金重臣袁崇焕。袁崇焕本是崇祯从狱中重新召用的前朝旧臣,虽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惹来众怒,但他于大明朝而言,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在袁崇焕的英勇作战下,金兵败退撤军,可后来突发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军越过层层防线,直逼京城。一时间,上至朝臣下至百姓,不免都对守边重将袁崇焕产生怀疑。而袁崇焕得知消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本以为能立大功,但因朝中谣言四起,诽谤他与后金暗中勾结、放清兵入关,于是本就疑心重的崇祯自然轻信。崇祯不由分说,果断将袁崇焕下狱,加之魏忠贤遗党伺机报仇,以叛国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给袁崇焕判了死罪。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遭凌迟,终年46岁。

由此可见,崇祯因其性格缺陷,使本就根基不固的明朝江山雪上加霜,随着护国大将接连惨死,时局每况愈下,崇祯缢亡于煤山,大明也最终走向覆灭。而事实上崇祯并不完全是因风骨峭峻而上吊自缢而亡,他曾于李自成攻入京师后,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欲逃,却被乱箭所阻,又逃至齐化门惨遭成国公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却无法劈开门锁,至此四面楚歌,走投无路,于是追随大明祖训“君王死社稷”,自缢而亡。

无论如何,崇祯自食其果是真,刚毅赴死也是真。我们不能否认明朝在崇祯手中覆灭,但也要看到崇祯励精图治、殚精竭虑的作为。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季北略

静静

静静

崇祯上吊不能说是逃避现实,因为逃避现实的人往往无所作为。而崇祯,是一个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人,他在最后还派遣了朝中大臣去各镇监军,虽然结果是监军投降,而军人死守,但这只能这么崇祯所言,他的大臣是误国之大臣。而崇祯,即使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现实,也没有退缩过。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也想到了杀死自己的女儿,避免她们受到侮辱 ,他一直清楚的看着现实,所以他的上吊是自己对无奈现实的最后抗争。

当然,说他软弱无能是有点正确的,但最多也就正确一半,那就是他可能有点无能,但却并不软弱。崇祯十七岁登基,以一个少年的勇气斗垮了魏忠贤,从这一点看,他是勇敢的。但这种做法是不是正确的,就有了争议,魏忠贤作恶多端没有错,但他有一点是有用的,就是为国家创收,使国库不再空虚,大明最后的灭亡,无钱也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而且,在以后的各种举措中,崇祯也犯了不少错误,至少因为他的原因,死了很多的武将,在那个战事多发的时代,他们无疑是国家的财富,大明到了最后,可以说是无将可派的地步。

结合问题,崇祯上吊,就应该说是骨气了。大明政权最大的特色是硬气,从不服软。大明从最初的战斗中诞生,又与北方游牧民族开展着持久的斗争。现在,敌人兵临城下,尽管这个敌人暂时还不是那个游牧民族,但对崇祯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李自成和他也是老对手,对待对手的办法,他的祖先是有套路的,那就是死战到底。可现在的崇祯,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所有武器,赤手空拳不是不可以战斗,只是有着必败的结局,如果能够战死倒没有什么,但如果被俘,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又是一番羞辱。还不如自己求死,保持最后的尊严。



livinggirlkathy

livinggirlkathy

崇祯不是无能,是无奈,无论换多少官员,这些官员始终服务于士族党派,没有一个人愿意背叛自己的利益集团,朝中朝外利益集团根深蒂固,已经削弱了皇权的存在,万历皇帝不上朝也是因为这一点,朝中各部门皆有人把持,还需要万历做什么,杀几个人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引起大臣叛逆惩罚皇室,崇祯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重用东林党派,给予十足的权力,让东林去保家卫国。

崇祯并不刻薄,相反他很懂得帝王心术和用人之道,你可以看看他对袁崇焕的态度和做法。单纯因为一个片段而不结合实际情况评价一个政治局是不客观的。再说你说这个事,藩王带兵灭李自成,朱棣的经历还历历在目,你就敢大肆启用藩王,最后来个尾大不掉?当时国家还北有后金,内有农民起义,如果还有藩王,那情况只会更糟。再补充一点,就明朝地方军的实力还去打李自成,欺负欺负普通老百姓得了,崇祯心里清楚得很,他这位亲戚是想干啥?

崇祯杀人不得其法。杨镐,崇祯莫名其妙把人杀了。万历三十九年,杨镐指挥的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此战有诸多原因在内,比如说孕育了努尔哈赤的辽东明军本身就不干净。正常战役中,杨镐指挥不当只是原因之一。结果呢?明神宗不杀他,明光宗不杀他,明熹宗不杀他,崇祯在崇祯二年杀了他。什么啊这都是。毛文龙,袁崇焕莫名其妙就把人杀了。对此崇祯一开始采取了事后默认的态度,等到了袁崇焕出事,又揪出来算账。

袁崇焕,一开始十分信任,杀个大臣都能兜住,后来兜不住了,就说人家罪大恶极(虽然真的有不少罪恶),直接杀掉了。这还是崇祯初年,后来还剁了不少人。总的来说,崇祯不怕杀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是可以建立威严的。但是他杀人没有法度,越杀越乱,权威都没了。因为乱杀人不能说明他有权威,只能说明他不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价值的,随便乱扔。杀人不得其法,越杀越乱。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破坏了整个体制里的基本游戏规则。所以崇祯作为整个体制里最大的头目,必须要站出来维护游戏规则,避免制度的崩塌。也未必要马上杀了袁,至少也要公开的施以惩戒。否则以后谁都不把尚方宝剑一品大员放在眼里,想杀就杀。而且矫诏这种事,性质恶劣程度仅次于欺君,今天你矫诏杀个一品大员,明天还有什么事你不敢矫诏去干?然而崇祯的反应实在是匪夷所思,差不多等于是什么也没说,不说袁错了,也不说袁对了,也不昭告天下毛文龙到底该不该死。这是所有应对里面最糟糕的一种选择,既让体制内的高级干部人人自危,又极大的打击了自己的威信:矫诏都没事,还有什么不能干的?

其实说白了,问题就俩字:没钱。没钱赈灾所以民变四起,没钱出兵所以镇压后金无力。最近重温了大明1566和雍正王朝,发现最高统治者的困局无非是两个:财政和吏治。大明1566就两件事:改稻为桑和海瑞上疏,就是钱和人。雍正王朝雍正上台就干了两件事:追讨国库欠款和广开恩科,也是钱和人。杀魏忠贤我认为不是大错,错在杀了魏忠贤没培养起另一股势力制约东林党。解决问题其实也就这两个地方入手,其他问题都是细节,不是大事。魏忠贤还是要杀,因为需要他的钱过眼前的财政危机。魏死了再扶个太监起来,制约百官。成立新机构,从官员和新科中选拔人才专门处理赈灾和与边关有关的事,在这种关键问题上绕开那些官绅出身的官僚。能任用的亲王也都用起来,凭皇帝一个人和一些新晋官员对抗不了整个文官集团,需要更多的力量。

编练新军转移精锐归属权,让新机构的人掌握一定的兵权。这样他们才能办事。让锦衣卫统计各地大户,颁布临时流民税,流民越多的地方大户出税越重。拒不交税者,平叛大军可就地征饷。(这肯定会造成军队抢劫,但是这时候一路哭不如一家哭了)为了杀鸡儆猴,先抄家几个不听话的外戚和退任大臣。开放海禁,售卖海外交易权(这群人肯定会走私躲关税,只能先收一分是一分),严打走私。贪污只要不过分就只能忍了,只要把军队需要的钱拿出来,只要平定灾民,贪就贪了。对于叛军,首叛者不追究,复叛者杀无赦,说的残暴些,减少人口也是缓解灾情的方法之一。反正一句话,身前有背锅的,手下有办事的,想尽办法从官绅嘴里搞钱。其他就别想了,亡国之君没人在乎你是不是个暴君,反正都这样了,搏一把算了。只要搞到钱赈灾和出兵,这些问题大部分都迎刃而解。如果搞不到,那死定了。

问题在于,一个人成功之后,该如何归因呢?是成功导致的,还是勤奋导致的?一个人失败之后,又该如何归因呢,是愚蠢导致的,还是懒惰导致的?再把这个问题扩大一点,一个人成功,个人能其多大作用,环境又能起多大作用?一个人失败,个人应该承担多大责任,环境又应该承担多大责任?

胡思乱想木木林

胡思乱想木木林

崇祯为了守住皇家体统,自缢了。崇祯是一个很复杂的皇帝,有中兴之志,自律很严,可缺乏相应的帝王之术,尤其不懂军事,前期后期都出现了一系列错误。在决策上,他既有果断刚烈的一面,又有优柔寡断、推卸责任、刚愎自用的一面。在识人用人上缺点较大,但总体看属于有心无力吧。清算魏忠贤是对的,错的是清算之后没理顺外廷的权力架构。在袁崇焕的问题上,他错在用错了人,给了袁太大的权力。后期在洪承畴的问题上,他又错在因为袁的教训,给洪的权力太小了。在对大臣的任用上,他总是犯类似的错误,把握不好度。后来的南明政权以及老对手无论是顺治、多尔衮、李自成给予崇祯的评价就知道崇祯怎么样了,我是老王,欢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历史!

katherineh

katherineh

到底是有骨气还是无能的表现,首先先了解下崇祯这个人。

朱由检,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继位后的全国形势复杂,明朝已经日薄西山,关外满清虎视眈眈,数次与关内流贼“配合”而突进关内烧杀抢掠。民间因为气候反常,粮食减产;农民起义不断,且越做越大。

旱灾不断:

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北方大部分地区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瘟疫爆发: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甚至瘟疫传染至北京。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之后天津、山西等地也爆发肺鼠疫。

江南地区也不太平: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并灾,崇祯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

由此可见,崇祯继位时明朝已经是烂摊子不可收拾了,换了任何一个皇帝面对这种天灾人祸不断的国家形势都会焦头烂额。

但崇祯继位以来,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但因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也错杀了不少将领,让明末的形势雪上加霜。崇祯帝是明朝中后期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崇祯空有一身报复,希望能以己之力对明王朝力挽狂澜,纵然呕心沥血,明朝已经气数已尽,外加上崇祯自己的急功近利让很多措施事倍功半。最后崇祯自缢煤山,只能说死得其所,对比宋、元、清的末代皇帝这当然不是软弱无能,确实是有骨气,但这份骨气当中存着崇祯对江山的愧疚,明末形势的恶化与他本人有莫大关系,就像他说的无颜面对祖宗于地下。

崇祯是有骨气,但他的一生只能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如果崇祯生在明朝中期或前期,或许会是个不错的有作为的皇帝,只可惜生在明末那么悲剧的局面,让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体现在了一次次激进的举措上。


Tomoe

Tomoe

崇祯皇帝上吊是一种有骨气的抗争,以死抗争,崇祯皇帝继位后剿除大宦官奸贼魏忠贤及其党羽,整顿吏治,是一位想励精图治的皇帝,只是明王朝发展到他这个时期已经千疮百孔,凭他一人之力已扭转不了乾坤,崇祯皇帝年间旱灾严重,瘟疫横行,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具实力的李自成打到北京城,崇祯皇帝面对起义军无力反抗,有一位太监劝他投降,他立刻把这个太监杀了,然后他杀掉他的皇后妃子女儿后自己到煤山自缢,所以崇祯皇帝绝对是有骨气的死去而不是逃避现实

白与白白

白与白白

崇祯十七年,一位衣衫褴褛, 落魄不堪的背影出现在煤山,在一片哀嚎声中,当初誓要励精图治的皇帝——朱由检,面对着满目疮痍的紫荆城,痛哭流涕。

想想十八年,一路走来,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当初是入住皇宫,登基为帝,铲除阉党,意气风发,只为中兴大明。落得如此地步,心有不甘,但想到堂堂皇室,竟要落入贼寇之手,心灰意冷的崇祯帝走向坤宁宫。

“大势去已,尔为天下母,依死”听到丈夫这些话的周皇后,不禁仰头痛哭,自缢房梁。朱由检头也不回的连下几道圣旨,赐死所有嫔妃。真是“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这时,突然想到涉世未深的三个皇子,崇祯皇帝实在是放心不下,急忙吩咐太监唤来三个儿子说;'如今北京城陷落,你们就再也不是什么皇子了,而是要扮成平民的身份逃出城内,另谋生路。'再三嘱咐;'见到年纪大的官,要叫老爷,年纪轻的,叫相公;见到年老的平民,要叫老爹,年轻的叫兄长。’

嘱咐完这些,朱由检挥了挥手,打发走了皇子,威严的父皇形象瞬间像泄了气的皮球,心想‘这几个人的生活可都是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那里受过这些苦,是生是死未卜,把希望寄托在这几个人身上,无疑是多虑了。‘

崇祯皇帝一口一口的把酒塞进罪里,吓得身边太监们是动也不敢动。朱由检起身,登上了万岁山,面无表情的咬破手指,写下一道血诏在自己的内衣上。

“诸臣误朕,朕无言面对先帝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绝勿伤我百姓一人。”

说罢,自尽身亡,以死明志。

喵了个咪思

喵了个咪思

历史上对明朝的赞誉颇多,一方面明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以汉族为主导的强大王朝;另一方面,明朝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挖的历史成因。

在明朝有一个说法: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虽然这话多半是后来的网名杜撰出来的,但还是依据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也就是说明朝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来的江山,其朝廷的基因比较强大且硬气,这样一来,后任皇帝无论能力高低,但在这一点上,基本上都是一样。

至于说到崇祯皇帝是否有骨气,这不是问题,因为朝廷和君王基因已经决定了他必须有骨气,因此,他的自杀首先跟这种传统有关系。未必完全是无能和逃避现实。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崇祯皇帝很想作一位有作为的好皇帝,无奈天性(刚愎自用)的弱点,硬是把一封好牌打烂(比如说冤杀袁崇焕)。结果使明朝失去了重整旗鼓的好机会。

还有一点,那时的明朝所存在的问题是已经烂到根子了,非遗两个皇帝就能把问题给解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气数已尽,那已经不是个把皇帝能力强否的问题,而是朝代内部的问题,或者说是机制的问题,再加上外面是满清强大的攻势和李自成的百万农民起义军。纵然崇祯再有能力,怕是也无能为力,只能在北京将破之际自杀了事,说是软弱无奈还是逃避现实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这就是历史的宿命!与崇祯个人无关。

honey小jo

honey小jo

非常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我认为崇祯最终煤山自缢既谈不上有骨气,也不是软弱不能,应该跟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复杂孤僻的个人性格有关。

一、关于崇祯的性格问题。

崇祯帝朱由检生长在一个畸形的家庭和社会中,因而其性格也是畸形的,他的性格比较复杂,一方面有“勤于政务、生活简朴、不玩物丧志、不沉迷酒色”好的一面,也有“多疑吝啬、刚愎自用”的一面。这样的性格特征,在形势越危重的时候,其性格缺陷就会暴露的就越厉害,导致对事变的处置毫无章法。

崇祯帝谈不上“明君”,顶多算是一个“中主”,刚登基时,自我感觉颇佳,怀着重整山河的抱负,勤于政事,按照自己的理想整饬着朝廷内外的一切。敢于清除魏忠贤及其党羽,任用贤能,重新组织内阁,肃清吏治等,在当时明朝千疮百孔的形势下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好景不长。朝廷内党争又起,后金又咄咄逼人,农民军的风起云涌……使得朱由检性格中迷信权力、果于用法、以及自信而猜疑、焦躁而轻信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几乎步步走错,把国家越治越乱,终于酿成一幕历史悲剧。

二、当时的社会环境

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在崇祯出生前就已露出亡国的端倪,在朝廷中,党派纷争,崇祯不能冷静地掌握事实,而是轻信一方的说法, 去打击排挤另一方,结果自己搅入党争里去了。在外部,后金的实力逐步壮大,在崇祯冤杀袁崇焕后,自毁低御后金屏障, 给后金军的长驱直入创造条件。在他当政17年间,千千万万的百姓被天灾人祸逼得背井离乡,许多人饿死沟壑,这是更大的一幕催人泪下的悲剧。加之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义,崇祯性格上的缺陷充分暴露,最终导致他煤山自缢。

希望以上回答您能满意,也希望有时间我们可以多多探讨历史知识。

skty

skty

作为皇帝的崇祯葬送了历经270年的大明王朝,崇祯皇帝上吊既不是有骨气也不是懦弱无能,而是对大明王朝乃至上下文武官员的绝望,也是他政治谋略不足,用人不当,缺乏军事战略眼光,尤其缺少是做为帝王的担当,失败早已成为定局。

在朝廷内部上,他废掉了内廷,打破了朝廷平衡,使得东林党做大,以致到后期政令很难实施,自缚手脚。东林党只关心私利和党争,无人去关心社稷民生,百姓已经被压剥到了崩溃的边缘,大明王朝的崩盘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用人上,走马灯似的换人,一直难得形成一个稳定团结的中枢。特别是大明朝最后的三员大将卢象升、孙传庭和袁崇焕,结果都很悲催,卢象升主张坚守待机,但因此差点被崇祯罢免;孙传庭建议养精蓄锐以待时机,崇祯逼他出战,结果战死潼关;至于袁崇焕,崇祯更是怀疑他和皇太极勾结,施以极刑,使大明对外失去了抵御后金的主心骨,对内又剿灭不了农民起义军。

在军事战略上,决策连续失误,缺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过多干涉军事,直接导致了明军在军事上的失败,如崇祯并没有接受大臣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而是采取了错误的战略方针,在张献忠投降,李自成独木难支的时候,并没有彻底的解决掉农民军,反而把洪承畴和孙传庭调到东北,用以对付清军。以致李自成东山再起,才有了后来的兵临城下。

在重大决策上,缺乏担当,不敢直面问题,让文武官员心寒。如松锦兵败后,崇祯密令陈新甲和谈,但和谈泄露后,他又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反而将问题推到了陈新甲身上。在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犹豫不决,结果导致城破后,南方政权就正统问题相互争吵,最终被满人趁虚而入,各个击破。所以说,大明覆灭的真正原因,主要还是崇祯,作为皇帝,他难辞其咎。



shiyun

shiyun

崇祯上吊不能看成他逃避现实和无能软弱,至少他自己不这样认为。

其实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皇帝,只不过他生不逢时,江山轮到他手里时,已经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了。他十七岁即位,立即着手铲除阉党、巩固政权,首战告捷,让很多人对明室复兴看到希望。

然而崇祯接下来要面对的,还有一大堆烂摊子:朝廷内,东林党人横行;地方上,各地农民起义崛起;边关上,后金颦颦犯境。可以说,崇祯在他今后的所有岁月里,都在与这三个敌人苦苦周旋,直到他死去。

面临的敌人很多,为他所用的力量却很少,他左支右绌,能够坚持十几年,已经非常不错了,中间甚至把李自成打得快要灭亡,可惜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机会,让他得以死灰复燃;启用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一度让满清无可奈何,可惜崇祯又是一个生性多疑又刚愎自用的人,他自毁长城,用对人却没有坚持用下去,导致满清有了可乘之机。

人们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末代的皇帝也得早熟一点。崇祯十七岁开始,就要为复兴明廷担负责任,这个压力是相当大的,苦苦支撑十几年,终于无力回天。

他是一个豪气又悲情的皇帝,宁愿上吊也不被俘虏,要知道古代皇帝被俘,很多情况下不一定被杀,后来的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仁慈,一般都会善待前朝皇帝。崇祯宁愿放弃生命,就是为了表达自己骨气的一面。

小白198466

小白198466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