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是有骨气还是逃避现实无能软弱?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puppy grass

puppy grass

忠贤若在,局面何至糜烂如斯?

崇祯一上台便搬倒魏忠贤,自毁长城,从此东林党人坐大,明政府逐渐转变为向东林党人服务,明朝进入倒计时……

崇祯上吊是既有骨气,也是无能软弱,逃避现实。崇祯即无助,也无奈,更无能。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痛苦的写下了生平最后一份遗诏,就携带着不甘和愤恨,在一颗歪脖子树上自缢身死,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崇祯本来是做为王爷来培养的,不懂帝王之术,骤然登上大位,即是他的悲哀,更是大明的悲哀。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从崇祯的所作所为来看,崇祯当然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奈何明帝国大厦将倾内部矛盾重重,非一人之力可以力挽狂澜,王朝兴衰历史定律。

崇祯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急于拯救一个注定衰落的王朝,做事就未免操之过急,对于臣下的赏罚过于偏激,重则枉杀大将,导致臣下离心做事畏缩。

崇祯算是个勤君,勤勉政事,奈何大明王朝千疮百孔已经腐朽不堪,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非短时间能够扭转局面。

从继位开始的雄心壮志到城破国灭的壮志难酬。崇祯最多只能做一个守成之君,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做不了中兴之主,可以说他软弱。崇祯是一个悲剧人物,裹挟在历史的车轮中不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

综上,性格决定命运!崇祯帝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直到生命的最后,崇祯帝都认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诸臣误朕”!他临死还不认错,也不自省。其实许多人同情崇祯帝,是认为他还是一个勤政之君,同情他的“生不逢时”。虽然出生不能违逆,但可以顺应。


行走的冬

行走的冬

每一个亡国皇帝都是悲哀吧,尤其是崇祯。纵观历史,有几个亡国之君有好下场的。

当年,开国皇帝们信誓旦旦,就是不知道有没有想到自己儿孙回是今天这幅模样。

崇祯在上吊的之前,一定想了很多。具体无从而知。大概也是祖宗的基业毁在了自己的手里,对不起祖宗罢了。

我想,崇祯一定还有别的想法。

这第一个应该是:怨

崇祯怨什么呢?一定是怨自己没有本事,虽说倒也勤勉,但是能力实在有限,对于大明早已无力回天。

除了怨自己,更怨群臣。

当国家有难,这些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救国家。也不想想,国都没了,哪里还有家。

第二个应该是:悲

想当年,我太祖皇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那是何等的威武。

还有成祖皇帝,五征漠北,为大明带来了五十年的边界安稳。

可是自己呢,一个小小的李自成都收拾不了,哪里还能收拾皇太极,收拾天下呢。

第三应该是:空

不管了,全都不管了,谁愿意去南京谁去!

天子守国门,今天我要为自己活一次。哪怕只有这短短的一刻。

我要放空自己,随意飞翔。

什么天下臣民,什么国家社稷,哪里有为自己活一次重要。

走上煤山,用这七尺身躯还给这个国家,还给这些臣民,还给这个血脉。

崇祯,用自己给大明画上了一个句号,从此一别永宽,江湖再也不见。

xyongning

xyongning

崇祯帝自缢煤山,和逃避现实无能软弱没有半点关系。他如果是个软弱的人,怎么有吊死自己的勇气?崇祯不是个完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却唯独没有“软弱”这一项。

(电视剧中的崇祯帝)

事实上,如果他胆子小一点,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前迁都南京,没准还更好一点,南京有着完整的行政班子,离起义军和清军都有一定距离,大明幸许还能再挣扎一下。

但源于内心的骄傲,阻止了崇祯逃跑。如果纯以结果来论,这当然是不明智的。可是,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崇祯坚守北京,对于奋战在一线的明军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也安定了京城人心。

倘若他选择南迁,京城百姓将人心惶惶,北地将士将无心作战,说不定败得更快。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像南宋那样占据半壁江山。

然而崇祯不是赵构,他接受不了祖上传下来的江山到自己手中少一半,所以犹豫过后还是留在了北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十八日晚上,崇祯在亲信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了煤山,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烽火默默无语。他知道大势已去,叹道“苦我民尔”,太监张殷降他投降,被他一剑刺死。

十九日凌晨,崇祯带着十九名太监冲出皇宫,打算从东华门突围,被起义军所阻,转向朝阳门,准备投奔成国公朱纯臣,但朱纯臣竟然闭门不开。崇祯无奈之下只好回宫,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

可想而知崇祯有多么失望,悲愤地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他那么决绝的自缢于煤山,和这两件事情很有关系。他以为所有大臣都背叛了他,其实并不是。虽然朱纯臣一点也不纯,投降了李自成,还带头上表劝其登基。但更多的明臣,对大明忠心耿耿。

他们之所以没去皇宫,主要是因为城中混乱没听到钟声,听到的也被乱军所阻,因而没能及时赶到。得知崇祯身死的消息后,一百多名大臣带着自己的家人殉国,有的喝药,有的上吊,有的战死。黄泉路上,崇祯并不孤单。

总之,崇祯是明朝最悲催的皇帝,他的大部分前辈随心所欲作天作地,活得特别潇洒。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却还是没能挽救大明,简直让人为他感到遗憾。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鱼笑宝

鱼笑宝

首先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崇祯帝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直到生命的最后,崇祯帝都认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诸臣误朕”!他临死还不认错,也不自省。其实许多人同情崇祯帝,是认为他还是一个勤政之君,同情他的“生不逢时”。虽然出生不能违逆,但可以顺应。

崇祯帝登基后,杀了太监魏忠贤,却启用太监高起等对于宦官顽症问题,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改革无决心,仅做个案处理,没做制度改革。崇祯帝用人的一大特点是:对太监是极度信任;对忠臣是极度不信任。能杀就杀。看看他杀了哪些人。

1,杀王治。明崇祯朝六部中的兵部,第一个下狱死的是兵部尚书王治。

2,杀袁崇焕。袁崇焕也是挂兵部尚书衔,在皇太极率领八旗军攻打北京城时,崇祯帝中皇太极反间计,恼羞成怒,不听大臣“敌在城下,非他时比”的谏言,先将袁崇焕下狱,后将其凌迟处死。

3,杀陈新甲。陈新甲,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为兵部尚书。后也将陈新甲凌迟处死。

崇祯朝十七年间,“易中枢十四人,皆不久获罪”。王治、袁崇焕、陈新甲三人都修遭酷刑,千刀万剐不得全尸。崇祯帝刚愎自用,不听谏言,专制独断,酷刑大臣,必自食其果。唐太字说:用功不如用放如有唐太宗的大度与胸怀,对王治、袁崇焕、陈新甲等,不仅能用其功,而且能用其过,那么,大明江山会或许会是另一番局面。起码不会上演最后末日之悲。

当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帝知道自己大势已去,这种情况下,崇祯帝开始上演末日的疯狂,杀皇后,杀妃子,杀公主,最终自己选择上吊。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选择上吊是有骨气的,起码好过被俘虏,受尽折磨,重演靖康之耻。最终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丢掉了整个大明江山!

helen

helen

一代帝王投缳去,心谜留于后人猜

我们没法知道崇祯皇帝自杀时的心理,我们只能根据普通人的心理来推测一下了。崇祯皇帝在位时也是一个勤于政事的好皇帝,比他的父亲,他的哥哥都好一点。可见他也是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只是,他的运气实在太差,首先是他的父亲哥哥留给他一个烂摊子,国库空虚,官员腐败。然后是天灾加重,民不聊生,所以各地百姓纷纷起义,李自成成了气候,直捣北京。还有后金虎视眈眈,这个强大的对手,觊觎关内已久,又有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鳌拜等极具文韬武略的人。所以他的失败在所难免。那么,他也可以如南宋东晋一样逃到江南偏安一隅。他没有,他选择了自杀。他丢了江山,可能是觉得没脸见列祖列宗,他丢了江山,可能是对不起臣民百姓。所以他选择死,不选择苟活。也可能是觉得人间太难,一了百了。于是,一路泪流满面,万箭穿心,不知道见了那个被他凌迟处死的袁崇焕说什么,后悔懊恼愤恨……一路狂奔,找了棵歪脖树,扔上一根裤腰带,闭眼了,离开了。是骨气?是懦弱?泪眼婆娑!

绵云遥漫

绵云遥漫

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的北京城,凄风惨雨。

崇祯皇帝早早来到朝堂,撞响了上朝的晨钟,一个时辰后,文武大臣,无一人上朝。崇祯在空荡的文华殿里,一任寒风侵袭。

此刻的北京,李自成正带领几十万人马,行进在金碧辉煌的皇城根下,哐噹马蹄声,已把朱姓皇朝的文武百官吓得魂不附体,他们五体投地,卸帽摘带,正在跪迎李闯王的到来,以便在新朝再谋官职,声呼万岁,响彻鸾殿。

崇祯意识到,一切已到尽头。

他来到后宫,逼迫自己的嫔妃自尽,亲自为两个儿子换装成百姓,命他们逃出皇城,然后举剑砍杀公主,因为,作为父亲的崇祯,不愿意让女儿公主身落入农民军手中,去倍受凌辱可是剑锋一偏,却砍却了公主手臂,人未死,手残臂,血染宫殿,凄惨嚎叫,令人怜痛。

外面的呼号杀戮声,越来越近,身边却早已无人,绝望至极的崇祯帝,带着留在身边的唯一亲信宦官王承恩,冒着冷雨凄风,来到煤山(今景山)。三月十九日凌晨子时,三十五岁的崇祯帝,用一条白绫把自己系在一棵歪脖子槐树之上自杀殉国,为明朝灭亡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这样寒气瑟瑟的天气中,历史送别了一个曾经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的王朝,也送别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

崇祯帝的壮烈殉国,后人普遍抱有同情。尤其他在临死前留下了几句遗言: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足以看出他的伟大,虽然他是亡国之君,但他的骨气和仁爱之心却值得我们敬佩!

而我每每读到"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段遗言,心中总是充满着悲伤和敬意!

历史上,天子死国者,唯有明朝的崇祯帝!

静静

静静

崇祯上吊不能说是逃避现实,因为逃避现实的人往往无所作为。而崇祯,是一个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人,他在最后还派遣了朝中大臣去各镇监军,虽然结果是监军投降,而军人死守,但这只能这么崇祯所言,他的大臣是误国之大臣。而崇祯,即使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现实,也没有退缩过。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也想到了杀死自己的女儿,避免她们受到侮辱 ,他一直清楚的看着现实,所以他的上吊是自己对无奈现实的最后抗争。

当然,说他软弱无能是有点正确的,但最多也就正确一半,那就是他可能有点无能,但却并不软弱。崇祯十七岁登基,以一个少年的勇气斗垮了魏忠贤,从这一点看,他是勇敢的。但这种做法是不是正确的,就有了争议,魏忠贤作恶多端没有错,但他有一点是有用的,就是为国家创收,使国库不再空虚,大明最后的灭亡,无钱也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而且,在以后的各种举措中,崇祯也犯了不少错误,至少因为他的原因,死了很多的武将,在那个战事多发的时代,他们无疑是国家的财富,大明到了最后,可以说是无将可派的地步。

结合问题,崇祯上吊,就应该说是骨气了。大明政权最大的特色是硬气,从不服软。大明从最初的战斗中诞生,又与北方游牧民族开展着持久的斗争。现在,敌人兵临城下,尽管这个敌人暂时还不是那个游牧民族,但对崇祯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李自成和他也是老对手,对待对手的办法,他的祖先是有套路的,那就是死战到底。可现在的崇祯,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所有武器,赤手空拳不是不可以战斗,只是有着必败的结局,如果能够战死倒没有什么,但如果被俘,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又是一番羞辱。还不如自己求死,保持最后的尊严。



summerreche

summerreche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拂晓,城外火光烛天,走投无路的崇祯帝朱由检上了煤山,望着昔日葱郁秀美的山河沦陷战火,悲怆高呼:“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后寻了棵歪脖老槐树,上吊自缢而亡,光着左脚,右脚挂着一只红鞋,一派凄凉,终年33岁。

有人说,崇祯上吊是风骨刚烈,也有人说,是崇祯软弱无能,因而以上吊来逃避现实。

纵观时局,与其说崇祯此举是逃避现实,不如说是逃不出现实。

自崇祯登基以来,一直勤勉奋进,为收拾残败的江山,可谓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书有载“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除魏忠贤、平冤狱、颁罪己诏、平定叛乱,做出不少贡献。然而,父辈传下来的江山已是千疮百孔,纵使崇祯励精图治,也很难拯救残局、力挽狂澜。

当时北旱南涝,又起蝗灾,各地饥荒、瘟疫不断,农民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暴乱频发,社会混乱,动荡不安。家喻户晓的闯王李自成便于此乱世崛起,对大明江山是个不小的威胁。又逢金兵南下,边疆战事危急,而朝中军饷不足,只得加征税赋、盘剥百姓,更加重了百姓负担,矛盾愈发激烈。如此内忧外患,崇祯既无雄才大略,也不任人唯贤,自然是分身乏术。

除了局势危急,崇祯本人也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也是导致他悲惨结局的一大因素。崇祯虽期盼“中兴”之景,也为之勤勉上进,但他生性多疑、苛刻寡恩,狠毒起来较之于魏忠贤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先后任用杨鹤、洪承畴、曹文诏等,虽都是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猛将,然崇祯用人存疑,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将领,以至于作战方略风格时常变换,军心不稳,只能落得功亏一篑的下场。李自成也因而九死一生,有了多次喘息之机,得以前往河南聚众发展,为往后攻入京师打下根基。

在打击李自成的拉锯战中,孙传庭是明廷的一大王牌猛将,然即便是这样功勋赫赫的一代忠臣,却也因崇祯的多疑寡恩而死无英名。孙传庭曾主动请缨围剿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最终仅以十八骑兵突围而走,明朝军情大好。但在崇祯十一年,由于孙传庭极力反对杨嗣昌留用陕西军的主张,二人矛盾颇深,崇祯便严禁他入宫觐见,而杨嗣昌一派的洪承畴则受到重用,引发孙传庭愤懑不平。次年孙传庭受调总督军务,却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能亲见崇祯,一怒之下引病告休。杨嗣昌刻薄寡义,谎称孙传庭的“病假”乃推托之举,激怒了崇祯。孙传庭被贬为庶民,又锒铛入狱。

直至崇祯十五年,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溃败,闯王李自成势力扩大,形势危急,崇祯只得从狱中提出孙传庭重新重用。孙传庭重整旗鼓,前期成功击退李自成军,只可惜后来军饷耗尽,又偏逢大雨连绵,士兵又冷又饿,士气低迷,节节败退。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在明廷的紧逼之下不得已仓促出师,最终兵败汝州,明军四万精兵战死,一代枭雄孙传庭也就此陨落,时年51岁。自此,大明仅有的“一副家当”也损失殆尽。而薄情寡义的崇祯却一口认定孙传庭诈死潜逃,没有给予他赠荫。《明史》有评,“传庭死而明亡矣”,可见孙传庭可谓明朝军中支柱,却因崇祯错用劣臣、一意孤行而战死沙场,甚至枉负潜逃的罪名,令人唏嘘不已。

在对外抗击皇太极的战役中,又因崇祯多疑猜忌、轻信诽谤,错杀了抗金重臣袁崇焕。袁崇焕本是崇祯从狱中重新召用的前朝旧臣,虽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惹来众怒,但他于大明朝而言,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在袁崇焕的英勇作战下,金兵败退撤军,可后来突发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军越过层层防线,直逼京城。一时间,上至朝臣下至百姓,不免都对守边重将袁崇焕产生怀疑。而袁崇焕得知消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本以为能立大功,但因朝中谣言四起,诽谤他与后金暗中勾结、放清兵入关,于是本就疑心重的崇祯自然轻信。崇祯不由分说,果断将袁崇焕下狱,加之魏忠贤遗党伺机报仇,以叛国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给袁崇焕判了死罪。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遭凌迟,终年46岁。

由此可见,崇祯因其性格缺陷,使本就根基不固的明朝江山雪上加霜,随着护国大将接连惨死,时局每况愈下,崇祯缢亡于煤山,大明也最终走向覆灭。而事实上崇祯并不完全是因风骨峭峻而上吊自缢而亡,他曾于李自成攻入京师后,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欲逃,却被乱箭所阻,又逃至齐化门惨遭成国公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却无法劈开门锁,至此四面楚歌,走投无路,于是追随大明祖训“君王死社稷”,自缢而亡。

无论如何,崇祯自食其果是真,刚毅赴死也是真。我们不能否认明朝在崇祯手中覆灭,但也要看到崇祯励精图治、殚精竭虑的作为。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季北略

草原牧歌

草原牧歌

明,天子守国门。崇祯有骨气,奈何实力不允许。

崇祯从他爹手里接下来的摊子,并没有多好。阉党,东林党,党同伐异,内斗残烈。阉党固然横,恃有东厂,祸国怏民,但也做些实事,好事。东林党,一群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做为国之柱石,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诸多不作为,凭口舌之能而内斗闻名于天下。这些个士的阶层,自私,无耻者居多。居然出现了国库亏空,而官员们中饱私囊,宅第高门财富如山的现象。在崇祯无奈下要求官僚们支援北方战事筹款军备的情形下,捐者了了!而满洲入关进京,却掠得大员们惊人数额的巨量财货。而且,随意扣首降清,毫无节操可言,丢尽了士人的颜面。党争,内耗,也导致了用兵失误,频换前线战将,不信任主帅,嗑扣军粮,争权。这是东北战事失利的主因。兼之,地方民众生活苦难,流民四起,李闯应势而反,迅速壮大,地方无力征剿,以至李自成流民军攻陷京都。大明江山风雨飘摇!

崇祯,一个自省以图兴国的君主,可惜,生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一个帝王,杀死了大批亲旧,宫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骨肉,自挂东南枝,宁死不降,以死明志。有言:朕非亡国之君,尔等乃亡国之臣尔!

呜乎

dongying_cat

dongying_cat

崇祯皇帝走了这一步,令人叹惋!可见在封建社会,做皇帝也是个高风险的职业。

首先要说的是,崇祯不惧死,怕死就不会去求死;其次说明崇祯心不够大。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有什么呢,何必这么拗呢?

不管怎么说,崇祯这个人,勤于朝政,严格自律,天天心里想的就是富国安民平天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个好皇帝。

但是皇帝就是皇帝,最终要以结果为导向,讲究的是成王败寇,国亡身陷,因此,崇祯又是一位失败的皇帝。

崇祯的命也不咋地,你看他前面的几代皇帝,朝政能不管就不管,该享乐就享乐,风流潇洒走一回,太太平平过一生。到他这里,就摊上大事了,内忧外患,狼烟四起,忙的他是脚后跟打后脑勺,一刻也不能消停,临了,还成了大明的亡国之君。

当然,大明朝最后的烂摊子是几代人累积造成的,说积重难返也不为过,作为大明的后期执政者,没有非凡的气度和超常的能力是难以挽救时局的。

以崇祯皇帝的敬业精神,做个四海升平的守成之君是可以的,让他力挽狂澜拯救王朝于危难,确实太难为他了。

gmatboy

gmatboy

都说“天上麒麟原有种”,按说崇祯也是帝室之胄,最后落得个凄凄惨惨,自挂东南枝,还将自己的女儿砍掉一只胳膊,埋怨说“若何为生帝王家”,真有他的。诸君好!我是雲清看世界,非常开心和大家探讨这个话题。

崇祯想有所成就并且做了努力

崇祯不是浑浑噩噩之徒,最起码他还是想有所成就并且做了一些努力的。我们知道的便是勤于政事,用句文雅的话来说就是宵衣旰食。他还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老天待他不薄,为什么这么说,他竟然在位十七年,想想秦始皇,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才干了多少年,再看看那位隋炀帝也没有当皇帝多少年。因此十七年足以让他可以名垂竹帛,而不是让他自缢煤山。

老天给了他机会,你可知道,成汤时天下大旱七年,而崇祯从当皇帝第五年到第七年的时间里,接连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甚至骨肉相残食。这还不算,都说祸不单行,鼠疫肆虐,因此饿殍遍地,哀鸿遍野。人民流离失所,于是揭竿而起。

崇祯遇上了什么倒霉事儿

老辈儿人有一句话那就是“人倒霉了喝口凉水都塞牙”崇祯就是这样的主儿。

宦官专权自不必说,党争也让崇祯挠头,努尔哈赤问鼎大明,书七大恨弯弓南下;李自成张献忠也不闲着,也跟着起哄。崇祯胡子眉毛分不清,又优柔寡断,错失战机,于是努尔哈赤李自成张献忠之辈逐渐坐大,以至于尾大不掉。

自毁长城终于铸成大错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有大臣劝他和后金议和,他不忍心也放不下面子,也不是他的本愿。最要命的是,中了别人的反间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祖大寿投降后金,洪承畴投降后金,吴三桂投降后金,大厦将倾,一木焉扶。

崇祯自思二百七十年的锦绣河山沦丧在自己手里,乃在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从这一点来看,还不失慈悲之主。这崇祯有趣,不说自己无能,鲜少识人之明,却一股脑儿把屎棚子都扣到别人头上,典型上推过揽功。

何谈骨气,何谈软弱,一切都随清风而去,只是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我是雲清看世界,你想和我共同分享历史烟云背后的谜团吗?那么请关注我吧,倘若互动,更有情趣。

踏雪红颜

踏雪红颜

崇祯上吊应该是自暴自弃的结果。崇祯对大臣们极度失望,也彻底失去了保全大明,打败李自成、后金的信心。

崇祯上台之初,踌躇满志,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中兴之主,他积极作为,不仅铲除阉党,还选贤任能,镇压起义军,甚至试图击败后金、收回关外之地,应该说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明末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个中兴之主就能解决的,王朝更替势在必行。崇祯一次次的努力都被现实狠狠的打了脸,崇祯的自信心也一次次受到了打击,不仅不自信,脾气也变得更暴躁,对大臣也丧失了信心和耐心。

在李自成大军进逼北京之际,崇祯帝惊慌失措,处处寄希望于大臣们,但是危急之中,大臣们又能有什么救急的好办法呢,劝南迁吧,容易被算后账,于是只能虚言以对。这又加深了崇祯对大臣的失望和不信任,每次召见,崇祯帝都非常不满,常常中途拂袖离去,回宫后痛哭并且大骂:“朝中无人!朝中无人!” ,甚至认为“文武官个个可杀。”可见崇祯在重压之下,心态已经失衡。北京城破后,崇祯的心态已经彻底崩溃,选择上吊死去应该也是想要一了百了。

紫露凝香

紫露凝香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即皇帝位。17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崇祯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崇祯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但是他过于急功近利,又很多疑,不信任人,主观固执,不管什么人,一有小错或疑点,他就罢人家的官,或者下狱、杀头、充军。所以,真正的人才,在他手下,大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一些善于拍马逢迎、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又常围在他身边。因为他越来越与他的大臣们对立,就越来越重用亲信宦官。宦官又大多是势利小人,凶险时候都背叛了他。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33岁的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包括周皇后尽皆自杀,亲手想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其中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缢于煤山半山一棵歪脖树上。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临终前,崇祯皇帝写下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当了17年皇帝。17年间,他在帝王之术上做得一塌糊涂。但从这一点上看,还是颇有骨气的。

崇祯死得极其惨烈,史书记载:“披发御蓝衣,跣左足,右朱覆”。李自成验看崇祯尸体时发现崇祯外面龙袍下,里面的衣服尽是补丁打补丁。所以李自成也不禁动容,并没有继续侮辱其尸体,相反李自成还准备将崇祯安葬在明皇陵。李自成命人将其遗体临时安放到东华门的门后面,几个太监在那守护着崇祯的尸体,并给崇祯换上了干净的衣裳,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被装进很简陋的两口棺材。明朝故臣皆从此经过,却无人有戚容——这些所谓的读书人都在忙着为新朝劝进,根本顾不得故主。倒是有几百个投降的运粮者和武臣经过时为之痛哭。

而在他死后第三天,北京东华门外数千百姓啼哭,请求李自成厚葬崇祯。崇祯的葬礼,李自成依然按照帝王礼节操办。到了二十四日,李自成正式发出诏书,为他举行葬礼。李自成为崇祯搭建灵棚,明朝故臣真正来哭祭的也不过三十人而已,所谓道德沦丧,于此可见。李自成与太子朱慈烺见面时,朱慈烺请求他安葬父亲,李自成应允了,还给崇祯和周皇后各换了一口较好的棺材。虽然葬礼远没有皇家葬礼那么厚重,不过,该有的也都有了,崇祯的三子、四子也前来吊唁,李自成还下令让礼部的人帮忙置办葬礼,集钱340千,雇佣民夫数十人将崇祯入葬。葬礼之上,朱由检原先的重臣们,只敢远远观望,没有一个敢靠近的,唯一一个给朱由检哭葬的,只有兵部主事(六品小官)刘养贞一人,失声痛哭,来回奔走三天三夜,最后晕倒在地上。如此种种,皆让胜利者李自成嗟叹不已,他登基后的诏书里,还特意说:崇祯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一个昏君,即使他被所有的大臣孤立,依然做了许多好事。崇祯生前没有心思考虑给自己准备陵寝,礼妃田氏两年前去世,葬于十三陵,于是,李自成就把崇祯和周皇后葬在了田贵妃陵中。田妃是原扬州千总田弘遇的女儿,少时便入信王府,为朱由检侧妃,以多才多艺,深受宠爱。朱由检继承帝位后,封其为礼妃,于崇祯十五年去世,她入殓于崇祯十七年一月,墓址便是今天的思陵。思陵前那一套小五供,便是她的墓上旧物。陵址虽有,但崇祯葬得可说寒酸,因为他的整个葬仪,仅仅花了不到二百四十两银。这与他前任历代帝王动辄花费几百万两银子相差甚远。这是不可思议的。

清兵入关之后,多尔衮为了讨好汉人,便下令再次为崇祯发丧,为其增加了大量的陪葬品,并将陵墓周围的城墙修高五尺。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只是其为政前期为多尔衮摄政,后期则屡屡为情所困,甚至有出家为僧的传说。顺治曾到崇祯的陵上,或许因为当皇帝也当得不顺心,所以提到这个倒霉的同行常惨然不乐,甚至潸然泪下。在这位“知己”推动下,崇祯的陵墓在顺治年间得以整建,增加了明楼、祾恩殿、祾恩门、石五供等,从一丘荒冢变得有些帝王陵的气象了。顺治下令修缮崇祯陵时,资金不足,经原崇祯身边的司礼监太监曹化淳等百般设法,甚至动员降清的文武大员出资捐输,才算将思陵的修建完成。监修崇祯陵的三位内官(也许还有曹化淳等推进者),还给崇祯增加了一套新的石五供。原来那一套是田妃的,崇祯再怎么说也是皇帝级别的人物,总不能用贵妃规格的贡品吧,那简直近乎戏弄。到了康熙年间,吴三桂造反,康熙为了笼络人心,派人维修崇祯的陵墓,并于康熙十二年的九月亲自前去祭拜崇祯,于十月前往南京祭孝陵。

所以崇祯虽然死得惨烈,可他的遗体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安葬,后人为了政治目的也一直在为其修缮墓地,相比其它亡国之君,他应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明朝的灭亡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明朝自世宗、神宗、熹宗以后,政治腐败,民穷财尽,国力崩溃,不是谁能够挽回的。明朝从万历皇帝以后,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党争,积重难返。崇祯一朝,依然如此:“各是所是,各非所非,恩怨相寻,冰炭互角。”崇祯皇帝既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平息党争,又不能让党争为自己所用。最终,导致党争愈演愈烈,崇祯皇帝本人也丧失了控制内外局面的能力,以至于大厦倾覆,断送了明朝近300年社稷江山。所以,崇祯帝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super dream

super dream

崇祯十七年的四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急忙写下诏书将皇子们送出宫避难。之后又相继赐死了一批后宫女眷,最后在景山自缢殉国。应该说朱由检的下场还是很让人同情的,他本身不是一位昏庸无道之君,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大势,成为亡国之君。同情之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崇祯帝宁可自缢殉国也不愿外逃以图东山再起的做法?

早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城之前,就有大臣私下向朱由检提过南迁的建议。朱由检当时心里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这个建议,只是他不愿意自己提出来,而是希望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劝他南迁。说白了,朱由检就是不愿意背负“贪生怕死、丢弃国门”的罪名。但是大臣们也不傻的,他们也不愿意背负“劝皇帝丢弃国门”的罪名。毕竟明朝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皇帝和大臣都不想背负违背祖训的骂名。所以这次南迁没有实施。

在此之后,农民军一路攻城略地,进入河北境内,京师岌岌可危。此时又有大臣上奏,提出让皇太子南迁的建议,这回朱由检自己也没明确表态。不过,朱由检很快就在朝堂上以此建议试探大臣们的立场,结果大臣们还是和上次一样,不愿意当众开口劝皇帝南迁,甚至连送太子南去的建议都不赞成。这一次的南迁机会又泡汤了,之后不久崇祯帝就在景山上吊殉国了。

从这些情况来看,崇祯帝朱由检显的有些狭隘,过分爱面子。在当时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如果朱由检能放下面子,南迁以图再起,那么世人会理解他并非贪生怕死而丢弃国门的。而且朱由检南迁也能更好的领导南明政权继续战斗,也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南明诸帝为了争夺皇权而不团结的情况发生。所以我认为朱由检上吊殉国虽然也算一种骨气,但从大局来看,他的这种做法并不理智。

画心的生活印记

画心的生活印记

不请自来。谈不上有骨气,也谈不上软弱逃避,只不过是帝王已穷途末路的无奈之举。1644年,李自成攻破明朝首都,崇祯表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吊死煤山,因此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说。崇祯帝继位时,明朝党争严重,在处死阉党魏忠贤之后,东林党一家独大,把持并祸乱朝政。东林党士大夫们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了明廷国库空虚,并且引发了灾民暴乱,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起义的,他们也成了明廷的掘墓人。

小白198466

小白198466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