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意境虽好,但过于夸张,无声的月光怎么惊飞山鸟?

最新跟帖
akiwongs

akiwongs

月出惊山鸟,从字面讲是夸张,但却是写实,难道你没有明月初上,走在山间小路上,忽听树上有鸟惊飞?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正是基于众人有此感受。

mandy_Vs

mandy_Vs

夏日友,您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您读诗很用心,值得表扬;但也说明您读诗不是用诗的眼光而是用生活的眼睛看了看王维的诗作才提出这个问号,不知对否。

您对“月出惊山鸟”的疑问,楼上几位已解释得很清楚了,无需我费舌多嘴了。我倒想从另一个角度作些“闲笔”好助您的理解扩展到更广阔的诗歌创作天地。

下边我自编几则散句,说不定您会发觉王维“月出惊山鸟”的技法原来是作诗的一个套路。但丑话说在前,也许我的例句与王维的“月出惊山鸟”风马牛不相及啊!

1,我与唐朝画家王维游山玩水,最好看的颜色都被他拿走了,他说作画用得着。(您看行不行?)

2,我与李白对饮,他突然提出要邀月也来凑个热闹,我顺势挪子挪身子,给月亮让出一个显著的座住,李先生笑了。(您说行不行?)

3,天旱的时候,我不请龙王爷,而是请唐朝那位雨师爷,他叫杜甫,他的“雨”是好雨,好在“知时节”。(您看行不行?)

4,此时此刻,我正在悄悄地回答您夏先生的“月出惊山鸟”的问题,不敢弄出声音,怕太阳听见不依不饶王维老先生呢,因为在太阳

看来,“日出惊山鸟”才更妥当。(您看行不行?)

……

夏友,我能写无数类似的句子,举一返三在理,但举三返一亦在理。

好了,打住话题,让您的问题在我这里休息休息。


libingqian

libingqian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是夸张吗?

无声的月光能不能惊动林中栖息的山鸟?

无声的月光能不能惊动山林中栖息的鸟类?当然可以。

这样的生活经验想开大家都有:如果晚上,你拿一个手电筒照到有鸟栖息的树上,树上的鸟会不会惊叫?当然会。声音能使鸟惊动,说明鸟不是聋子,光线能让鸟惊动,说明鸟不是瞎子。

徬晚已经在树上栖息的鸟儿,已经习惯了夜幕的笼罩,突然感觉到有皎洁的月光,怎能不惊动并发出叫声?要知道,鸟比人的警觉性还要高的多。这是一个简单的生活经验,足以说明王维观察景物的细腻。绝对没有什么夸张。

“月出惊山鸟”是优美的意境?

这句话没有夸张,但王维用自己细腻的观察,描写山涧的幽静,而鸟叫声,是以动衬静的典型,这句话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

人闲桂花落:悠闲人的感受着桂花掉落的无声之美。

夜静春山空:春天山中夜晚,一切都寂静无声,是如此的静美。

月出惊山鸟:月亮渐渐升起,皎洁的月光照在树上,把沉睡时山鸟惊起。

时鸣山涧中:山鸟儿的叫声在空旷的山谷中不时回响。

这首五言绝句的诗眼在“人闲”这两个字上,是悠闲还是闲的没事干了?月出惊山鸟,受惊的山鸟是惊喜还是惊怕?如果是惊怕的山鸟的叫声,在这夜深人静的山里,听到的人还会觉得忘记了尘世的一切吗?还会有优美的感觉吗?

因此,月出惊山鸟,写出了内心对现实的惊怕,而不是惊喜。没有风吹草动,只一个无声的月影,也会让山鸟惊叫不已。

这是王维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写这首诗之前,王维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的教训:伶人舞黄狮子案。之前状元王维意气风发,是皇帝的哥哥弟弟们的座上客,是全国诗人们的楷模,正红的时候,工作上出了一个差错,有人举报他视察工作时,私自看了皇帝在场时才能表演的舞黄狮子,因此被降职,到山东一个偏僻的地方做了一个仓库保管员。做了5年后,王维才辞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隐居游玩时写的。

有这样的写作背景,再读这首诗,就好理解了。月出惊山鸟,这只山鸟就是王维,他的内心惊觉,周围稍有不同,就会惊颤不已 ,没有一点夸张。

怜花凋谢

怜花凋谢

谢邀。题主所问,是一个很有趣,而又看似简单,实却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涉及诗歌的创作、技巧问题,而且还要涉及自然感应等问题。要回答好题主所问,我想从两个方面,加以详尽剖析。

1.关于原诗诗句,人、鸟的自然感应。

“月出惊山鸟”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皇甫嶽雲溪杂题五首诗之一,“鸟鸣涧”一诗,诗写皇甫狱别墅中的景色。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的大意是说,春日的清闲时,桂花落地,这大概相当于现世的清明仲春季节,那夜静而出月,是说的时间大约在这月的十七、八日。因为望十五日月圆满,日暮即月出,而十七、八日,要暮夜半个到一个时辰,月亮才能升出,这晚晴空月出,光洒大地,让那还未熟睡,小憩山涧树枝的山鸟,受光线刺激而醒来,由是一惊,它鸣叫着,要告诉同伴,或母鸟、子鸟,你们看这月色多美啊!

作者王维所描绘的这图,是何等的维妙维肖!他所观察的又是何等的细微!这是精细实景、实情的描绘,怎么能是夸张,甚而为夸张过度呢?

人和生物在自然中,在接触声光等外界刺激,都会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如我们在室内沙发暮初小憩时,有人打开电灯,在灯光照射下,你会本能的睁开眼睛看一下情况,甚或一道雷闪射来,你会本能的小颤。你走在路上,前面一道车灯射来,你会本能的向傍边闪开。等等。鸟类也是如此,而且它们更敏捷。

“月出惊山鸟”所描绘的意境,是来源于作者的深入细微的观察,是对自然界天人合一的深刻的人生体验。

2.诗人王维生活在唐玄宗时代,天宝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他的“诗中有画“的笔法,不求华美辞藻,甜淡笔锋,写出如此生动形象而意味深长的诗句,实属难能可贵,为动乱的时风,送来一缕清爽!

诗人是现实生活的眼晴和耳朵,经细心观察领悟,而创作出高于现实,意境美幻的诗篇,从而给人们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让我们学习王维创作思考,学习其娴熟的技巧笔法,为新时代服务,创作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新时代的好诗词而努力!

上述管见,不当处请友们给于评点!






快乐水心世界

快乐水心世界

因喜欢王维的诗,所以斗胆回答此题,不妥之处,请老师们斧正。

“月出惊山鸟”出自王维所做鸟鸣涧。全诗如下: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无人寂静的夜晚,芳香的春桂花叶轻轻的落下,更衬托山中的空寂。此时,月光升起,惊醒了山鸟,鸟儿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把诗与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诗即是画,画即是诗。拜读鸟鸣涧时,头脑中会勾勒出出一幅山水相间、动静结合的美丽夜景。

诗中“月出惊山鸟”中鸟儿因月光受惊,并非是鸟儿飞起,而是发出鸣叫。鸟儿受惊而飞起,虽说也能与“静”做对比,但意境有些突兀、画意有些“乱”,打乱了整首诗中描绘的安宁平和的诗境及画意。反过来,鸟儿鸣叫也是一种“动态”,与“静”配对更协调顺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是这种意境。

补充一点,月光升起,引发鸟儿鸣叫是真实情况,而不是诗人为了配合诗情画意而刻意为之。曾经在夜间打过鸟儿的人都知道,手电筒照到鸟儿,鸟儿会发出低低的鸣叫声,但并不会飞走,在气枪射击后,因为声响较大,近处鸟儿才会飞走。

魃鲛

魃鲛

雷鸣惊万物:鸟静伴月眠。

紫笛依扬

紫笛依扬

“月出惊山鸟”!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一种无声的意境美,这种静谧无边的美,何止只是惊动了山中之鸟,也让你我的心灵为之而震颤!

青梅

青梅

王维鸟鸣涧,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试析:王维运用通感写法,借助联想将不同感观的感觉联系起来,引起感觉转移。月光无声,但却通过听觉来表达月光的明亮。王维所提到的桂花,并非秋桂,而是一年四季皆可开花的月桂。第一句第二句,首先交待事件(鸟鸣涧)的发生背景:无人事烦恼的诗人,于悠闲的心境中感知到桂花的飘落,周围异常寂静,诗人听到了桂花落下的声音,心中无一丝杂念,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感知到那细微的变化。接下来由动景(桂花落)转静景(春山静夜)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二者既矛盾又统一。桂花飘落的感觉是轻盈,春山之中空荡寂静的夜晚,感觉是沉重,二者依旧是一种平衡。这两句话巧妙地营造了一种空寂静谧、恬静优美的氛围。到了第三句,笔锋一转,又是一个动景,这个动景比之前那个桂花更直接,而且赋予了山、鸟、人的情态,不过是月亮升起而已,如此缓缓的情景,居然能把山鸟惊到。也许惊的不是鸟,而是享受着静谧的诗人,侧面写出环境的幽静。从这一句开始,整个画面就活了,这只鸟是灵魂人物,一下子就打破了之前那些静、沉、空。到了第四句,鸟鸣声和时断时续的涧水声交相呼应,响彻山谷,诗面豁然明朗,极富生命力和情态。结合王维与佛家的渊源,前两句更像一种执障,第三句的山鸟,以一种生命力的存在破了这个执障,有点像顿悟。

周小霸

周小霸

王维笃信佛教,精通佛学,素有“诗佛”之称。王维的很多诗透着禅宗的意味。这首鸟鸣涧将环境的“静”和心境的“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透露着深深的禅意。环境静到极致,任何一点变化,都有动的效果,所以月亮出来,月光都能“惊”到山鸟。

寂寞的星星

寂寞的星星

月出惊山鸟。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反正我认为是,在月光明亮的夜晚,人的走动惊动了鸟儿,人在赏月,人在悠闲。非要给你来句:观月惊山鸟你才懂不!

自己从字面不从意境去理解,还充啥。

双gi汉堡

双gi汉堡

这不为出奇,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夸张的手法。又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hotjava

hotjava

语文的六大修辞手法,了解一下,哈哈

leevildong

leevildong

首先,注意诗中“时鸣”一词,就是“偶尔”有鸟的鸣叫声。联系上文突出“夜静”的氛围,这偶尔的鸟鸣,声音也不应该很大。

其次,还要知道一点常识。小鸟一般不在夜间鸣叫,尤其是已经栖息在树上的鸟。经常在夜间鸣叫的鸟,有两种:一种是大型猛禽;一种是夜间迁徙的小鸟,但这种小鸟鸣叫声很急,且飞速很快。就本诗看,显然文中的鸣叫的鸟不是这两种。

这样看来,山中鸣叫之鸟,应该是栖息在树上的鸟,且是小鸟,且叫声不大。

最后,我们说一说,引起山中的鸟鸣的原因。既然栖息在树上的鸟,夜晚一般不鸣,那么,在什么特殊情况下又会鸣叫呢?从全诗来看,有两个原因。一是月光:有了月光,山中也许有小动物活动起来,影响到鸟的栖息。二是“花落”:落花的声音,或者落花就落在鸟的身上,惊扰了它。

柒小琪

柒小琪

王维的山水诗多喜欢创造静谧意境,这首"鸟鸣涧"也是如此,如果直接铺叙静的词语,反而难写出静的效果,但王维却以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却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在这诗里,动的发生或引起注意是以静为前提,动与静在这诗里是互相依存的。因为静,所以桂花落地细微声都能感觉到,因为静,所以月出的亮光会使山鸟惊觉起来,这两句以静衬动,以动托静的运用得很高超也很自然,没有突兀之感,比王维晚些的張继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句中,因月落的明暗变化而引起乌鸦啼鸣,也是写静寂的夜晚,当然两人心境完全不同,比王维早一百多年南北朝的王籍,唯一传世的一首诗“入若耶溪",其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可见古诗中以动写静并不少见,王维是否是受到王籍的影响呢?不得而知。至于现实中月出是否惊动山鸟,月落是否引起乌啼,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客观的真实,一切都要写实就没有了文学,更没有了诗,即使如王维写的这首"鸟鸣涧",是他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每首诗都写一处风景,近于风景写生,但也不必要求处处写真。
鸟鸣山更幽。

灰灰two

灰灰two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意境不仅好,而且不夸张,无声的月光确实能惊动山鸟的,分析如下:

1.如何义解惊?

在“月出惊山鸟”这句诗中,“惊”是重点,也是全句的灵魂,因此需对“惊”字进行释义。

按照字典的解释,“惊”有三义:一是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 二是惊动。 三是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

上述三义都隐藏了个意思为“受到某种刺激”才惊。



按照这样义解,“月出惊山鸟”意思是受到月光的刺激,使山鸟惊吓而飞啼。

2.鸟儿如何受刺激而惊?

月亮升起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万物适应的过程,因而,山鸟在逐渐适应过程中不可能受惊。

山鸟受惊,如上面的义解那样,受到了刺激,如果一直亮着,山鸟不可能受惊,肯定是忽明忽暗,导致鸟儿难以适应才惊怕。

忽明忽暗的原因,只有天上有云遮挡了月亮,无法透光。

云层遮月后,夜色变昏暗了,鸟儿进入了酣睡状态。当云朵飘走,天空刹时亮起来,鸟儿被惊醒而飞啼。



因此,在自然界的云与月的变化上,让鸟儿受到惊吓而惊乱!

3.鸟儿为什么容易受惊?

大多鸟心都是天亮醒了而出巢,天黑就归巢而眠。

在夜里,当月亮光如白昼,鸟抬头望见,会以为是天亮了,就会发出啼鸣声,扑翅而起。

这里就是因为鸟儿容易产生错觉,有了刺激反应,从而导致条件反射的行为。



从上述三方面可看出作者在“月出惊山鸟”中,并没有夸张的写法,无声的月亮是可以惊飞山鸟的。

当然,从另一方面也看出夜空在月亮照射下是多么的明亮透彻!

门子乀

门子乀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