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意境虽好,但过于夸张,无声的月光怎么惊飞山鸟?

提到的作品

[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零零四年七月,启功夫子九旬晋二寿辰,我社出版了《启功口述历史》等数种夫子新著。大家到家里给夫子祝寿,带着新出的样书。夫子那天兴致很好,精神矍铄,说话仍是一贯的风趣。在为大家签名留...

启功 书

最新跟帖
jamyang

jamyang

谢谢邀请!

头条友友爱古诗者众多,提出"月出惊山鸟"过於夸张,观点有点南辕北辙?此句恰恰是很形象自然的描写手法,能细致入微地 刻画自然事物,还能够巧妙地捕捉生活中各种情趣形象,构思出独到的诗画意境。同夸张手法无关!可称一诗一画的白描之精典词句。

我在春天月圆游在蜀中山涧时,经常听见月光惊出雏鸟的啼声,带出老鸟的鸣叫,也随口吟出"月出惊山鸟"王维的千古名句!

盛唐时期社会生活安定; 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也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到达颠峰时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大诗人。其间,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的特点是,他们的诗歌尽情的反映了淡泊,静适的思想。色彩雅淡,意境幽深。他们既能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 刻画自然事物,还能够巧妙地捕捉生活中各种情趣形象,构思出独到的诗画意境。 他们把六朝以后的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中代表人物首推诗佛王维!他的代表作之一: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林的黄昏,山野巳无人影,静得仿佛能听见桂花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初夜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雏鸟,不时地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晚年有"诗佛"之称号的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佛家意境,这首诗就是这样。诗中所写的花落 、月出、鸟鸣,这些自然生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诗向的跃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景色。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动之所以能够发生 ,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无踪,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此时,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林中鸟鸣声起。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春夜,万籁无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圆月光芒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实际上争议最大的是这首诗中的"桂花",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

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我们读诗过程也被带进入了“香林花雨”的盛景中。

王维与众不同的用春天"桂花"给我们想象是否诗人以月中桂花树更能深刻表达一种天然的冷寂静谧!

特别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试想“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佛家悟空的精神境界。


头条友友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敢说敢评,可惜不在一个档次,读不出诗佛王维的微言想象。共同多学习吧!

附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1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莲花坞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3鸬鹚堰

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扬。

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查上。

4上平田

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

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

5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云在天涯

云在天涯

我来说一下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提的,说明你落入了实相,没有理解到这个诗所表达的“禅意”

给你先举个例子,你在街上走,这个时候突然有个人跳出来,大喝一声“此路是我开”吓你一跳。这你能理解吧。

但是你有没有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你走在街上,极寂静,然后你越来越害怕?而且这种害怕还超过了被人喝一声那样的害怕?

好了,接下去入正题。

月出惊山鸟一句,不是说月亮一出来,把山鸟惊到了。不是这样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月亮出来,是一动,可是这个动是虚动,不是实动,夜就是万物寂然之时,世界安静了。鸟本来应该是宿在枝头打瞌睡了,这个时候,鸟忽然飞起来了,这一动是实动,动打破了静。那么鸟为什么惊呢?好像是被月亮这一动惊到的,其实不是,也许是一个旅人正好在月初的时候经过,把鸟惊到了。他写是月出而惊,不过是要用出这个虚动,去带动惊这个实动。是在用静写动,这个动才更惊心动魄。

这句其实就是写动和静。用月出,写动,但这动是假的,其实还是静,用飞鸟,写动,这个动是真动,动静之间构成一种张力,是这么个意思。

比如人闲桂花落落一句,人闲不闲,桂花一样落,那么为什么要说人闲桂花落呢?因为虽然桂花不因人而落,但是只有人闲,才能欣赏感受到落花。所以人闲桂花落不是个因果关系,又是个因果关系,不是那个因果,是哪个因果。

而且落花落,有没有声音,花落是没有声音的,但是你心里会不会觉得这一个落字而感受到花落的声音?这个正好和月出一句构成对比。

白居易诗: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桂花落。就是月亮出。

夜静春山空,这个空也不是真空,静了什么都没有了,不是没有了,而是寂了,因为夜了,所以沉寂,然后是感觉到空,空是一种寂的状态。

闲,空,惊,鸣,都是再写一种状态,生命是寂静的,但是生命的寂静被唤醒,然后它又是喜悦的。

紫藤花

紫藤花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出自鸟鸣涧,此句意境很好,但并不夸张,反而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高超之处。我们可以结合全诗意境来体验一番: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第一句诗人首先点出了人静知花落的状态,一个“闲”字说明了诗人内心的宁静,静到桂花的花瓣落下都能感知。桂花的花瓣是非常细碎小巧的,人在夜深之时能知晓花瓣落下,周遭环境的静谧和个人内心的宁静安宁是必不可少的,而第一句中诗人直接又巧妙的给出了当时环境和自己内心极静无比的状态。

接下来的第二句写出了本是春意盎然的山谷因夜晚的降临,万籁俱静,就好似山谷中的草木生灵都突然不知去了哪里,使山野间空寂到了极致。诗人以一个“静”字修饰“夜”,而以“空”字修饰“春山”,使读到者不仅能读到那份静谧,更能因“春山”的“空”读到一份禅意,这就使前两句中客观环境的静,和人内心主观的静相契相合,协调一致。

问题中的“月出惊山鸟”是诗中接下来的第三句。万籁俱静,飞禽走兽都已栖息,草木生灵都已静默。月亮出来了,因月光的洒落,竟然惊动了睡梦中的鸟儿,光线由黑转亮的变化让鸟儿有了动静,如果不是周遭静谧到无声的程度,那么生活于山林中的鸟儿也不会因为月光带来的光亮而惊起。

这种“惊”也并不是“惊吓”,许是惊喜或一点惊讶,因为诗人在最后一句写道“时鸣春涧中”,不论是“时鸣”,还是“春涧”,都透露出一种纤细平和。被月亮惊到的鸟儿没有飞离,只是在山涧中轻轻鸣叫,并无丝毫惊惧之感,这是环境的纤细平和,也是人内心的安宁平和,二者合一才能有如此感受。

此外,“月出惊山鸟”还与句首“人闲桂花落”有着巧妙的联系,因为夜的幽静漆黑,才会有月出时由月色“惊山鸟”的结果。也就更肯定的说明在月出之前夜色幽黑,以这样的方式更加递进的说明了“人闲桂花落”的那份深深的宁静。

整首诗中诗人以轻婉的“花落”动作,到动静更为强烈“月出”、“惊山鸟”、“鸟鸣”来衬出人静、夜静、山间静的静谧安宁。以动衬静,将人的心境和自然环境状态相协调,将主观心态和客观事物相融合,巧妙的表达出了诗人内心和所处环境的宁静安定。

综合以上分析,“月出惊山鸟”一句并不夸张,其表示出的具体意义以及在全诗中的效果,都是巧妙连贯的,凭此我们也足可以悟出“诗佛”王维高超的文学艺术造诣了。



变异毒南瓜

变异毒南瓜

感谢邀请。

写诗贵在出新意,忌讳落前人窠臼。别人都说了写了的我们就要回避。

王维是大家,惯于写五言诗,而且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著名。

王维更是写静的高手。鸟鸣涧就是以动写静。

人闲花落,唯有心真正静下来,才能放下世俗的杂念,达到“空”的境界。

鸟儿不只是有耳朵,也有眼睛。看到那么明亮的月色,鸟儿误认为天亮了,也未可知。

就像人类一样,百闻不如一见,鸟类受“惊”而鸣,求偶求友,这很正常。

全诗运用通感的修辞,采取“鸟鸣山更幽”的艺术辩证法,表达出一个禅者的心境。

一只会行走的猫

一只会行走的猫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鸟鸣涧。全诗如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意思比较容易懂,这里就不详细叙说。主要描写春山夜景,虽然字面意思通俗易懂,但全诗意境却是唯美。

春山夜景,让我们体会到美,还有静,如何描写静呢?如果一味地写有多静,那就落了下层,作者于是反向着手,以“动”衬“静”通过“落”、“出”、“鸣”反衬夜色“静”。

只有静,作者才能看到桂花落,月光本是无声,却惊了鸟儿,惹得鸟儿不时鸣叫,可见月光之亮,春山之空。如果细细体味其中意境,想像一下万籁俱寂的春山夜晚,月光皎洁,山涧边偶尔传来几声鸟叫,这是何等的唯美宁静!

月出惊山鸟,恰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全诗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通过天籁之音衬托唯美之境。也提现了诗人心境宁静洒脱,只有这样的心境才能体会这春山夜景,写出这等佳作!


悠游微尘

悠游微尘

“月出惊山鸟”,已经虽好,却过于夸张。

这句夸不夸张?当然夸张,但也正是王维厉害之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形容王维的诗画。既然诗中有画,那画最重要之处在于什么?在于生动、有灵魂。王维这一夸张之语,整幅画就活了。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诗有禅意,读来能让人心生宁静。

王维的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很多人在读这首诗头两句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安宁,但往往把注意力放到了桂花落和春山空上,其实以我看来,这两句诗的重点在“人闲”二字。

见过桂花的人都知道,这种话非常细小,有只半粒米那么大,这样细小的花瓣落到地上是不会被人注意的,哪怕落到身上也不会有什么感觉,除非,你处于非常悠闲的状态,才会感受到桂花的“落”。

接着说“夜静春山空”,诗人为什么会这么悠闲宁静?原来,是因为这夜里的春山,一片静谧,人的内心感受是会随着环境变化的,所以诗人的内心也在春山的帮助下,变得安静了。

静中有动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后两句一转,由静态变为动态,万籁俱寂中,只有夜晚的宁静,此时月亮“突然”升起,给夜色笼罩上了一层白银的月光,由暗到亮的变化,让鸟儿都被惊起,仿佛是出其不意的月光,使得春山顿时发生了变化,在春山绿水中唱起了歌儿。

这里的“惊”啊,绝不是惊吓,而是“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不论是月出、惊鸟、鸟鸣,还是前面的花落,实际上都是以动写静,因为只有在绝对静谧的情况下,一些微小的变化才会引起这样巨大的反应。

在古代还有一首诗,也是写的月和鸟,三国时期曹操的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描写的事物一样,但读来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为什么?

因为曹操生活在战乱年代,他一生为统一江山而浴血沙场,你让他静,这辈子也不可能静下来的;王维呢,生活在盛唐,那是一个社会安定的时代,也只有那样的盛世,才能让人安静下来,与花、与鸟、与山水为伴,聆听它们的声音。

魃鲛

魃鲛

雷鸣惊万物:鸟静伴月眠。

快乐水心世界

快乐水心世界

因喜欢王维的诗,所以斗胆回答此题,不妥之处,请老师们斧正。

“月出惊山鸟”出自王维所做鸟鸣涧。全诗如下: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无人寂静的夜晚,芳香的春桂花叶轻轻的落下,更衬托山中的空寂。此时,月光升起,惊醒了山鸟,鸟儿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把诗与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诗即是画,画即是诗。拜读鸟鸣涧时,头脑中会勾勒出出一幅山水相间、动静结合的美丽夜景。

诗中“月出惊山鸟”中鸟儿因月光受惊,并非是鸟儿飞起,而是发出鸣叫。鸟儿受惊而飞起,虽说也能与“静”做对比,但意境有些突兀、画意有些“乱”,打乱了整首诗中描绘的安宁平和的诗境及画意。反过来,鸟儿鸣叫也是一种“动态”,与“静”配对更协调顺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是这种意境。

补充一点,月光升起,引发鸟儿鸣叫是真实情况,而不是诗人为了配合诗情画意而刻意为之。曾经在夜间打过鸟儿的人都知道,手电筒照到鸟儿,鸟儿会发出低低的鸣叫声,但并不会飞走,在气枪射击后,因为声响较大,近处鸟儿才会飞走。

怜花凋谢

怜花凋谢

谢邀。题主所问,是一个很有趣,而又看似简单,实却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涉及诗歌的创作、技巧问题,而且还要涉及自然感应等问题。要回答好题主所问,我想从两个方面,加以详尽剖析。

1.关于原诗诗句,人、鸟的自然感应。

“月出惊山鸟”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皇甫嶽雲溪杂题五首诗之一,“鸟鸣涧”一诗,诗写皇甫狱别墅中的景色。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的大意是说,春日的清闲时,桂花落地,这大概相当于现世的清明仲春季节,那夜静而出月,是说的时间大约在这月的十七、八日。因为望十五日月圆满,日暮即月出,而十七、八日,要暮夜半个到一个时辰,月亮才能升出,这晚晴空月出,光洒大地,让那还未熟睡,小憩山涧树枝的山鸟,受光线刺激而醒来,由是一惊,它鸣叫着,要告诉同伴,或母鸟、子鸟,你们看这月色多美啊!

作者王维所描绘的这图,是何等的维妙维肖!他所观察的又是何等的细微!这是精细实景、实情的描绘,怎么能是夸张,甚而为夸张过度呢?

人和生物在自然中,在接触声光等外界刺激,都会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如我们在室内沙发暮初小憩时,有人打开电灯,在灯光照射下,你会本能的睁开眼睛看一下情况,甚或一道雷闪射来,你会本能的小颤。你走在路上,前面一道车灯射来,你会本能的向傍边闪开。等等。鸟类也是如此,而且它们更敏捷。

“月出惊山鸟”所描绘的意境,是来源于作者的深入细微的观察,是对自然界天人合一的深刻的人生体验。

2.诗人王维生活在唐玄宗时代,天宝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他的“诗中有画“的笔法,不求华美辞藻,甜淡笔锋,写出如此生动形象而意味深长的诗句,实属难能可贵,为动乱的时风,送来一缕清爽!

诗人是现实生活的眼晴和耳朵,经细心观察领悟,而创作出高于现实,意境美幻的诗篇,从而给人们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让我们学习王维创作思考,学习其娴熟的技巧笔法,为新时代服务,创作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新时代的好诗词而努力!

上述管见,不当处请友们给于评点!






libingqian

libingqian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是夸张吗?

无声的月光能不能惊动林中栖息的山鸟?

无声的月光能不能惊动山林中栖息的鸟类?当然可以。

这样的生活经验想开大家都有:如果晚上,你拿一个手电筒照到有鸟栖息的树上,树上的鸟会不会惊叫?当然会。声音能使鸟惊动,说明鸟不是聋子,光线能让鸟惊动,说明鸟不是瞎子。

徬晚已经在树上栖息的鸟儿,已经习惯了夜幕的笼罩,突然感觉到有皎洁的月光,怎能不惊动并发出叫声?要知道,鸟比人的警觉性还要高的多。这是一个简单的生活经验,足以说明王维观察景物的细腻。绝对没有什么夸张。

“月出惊山鸟”是优美的意境?

这句话没有夸张,但王维用自己细腻的观察,描写山涧的幽静,而鸟叫声,是以动衬静的典型,这句话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

人闲桂花落:悠闲人的感受着桂花掉落的无声之美。

夜静春山空:春天山中夜晚,一切都寂静无声,是如此的静美。

月出惊山鸟:月亮渐渐升起,皎洁的月光照在树上,把沉睡时山鸟惊起。

时鸣山涧中:山鸟儿的叫声在空旷的山谷中不时回响。

这首五言绝句的诗眼在“人闲”这两个字上,是悠闲还是闲的没事干了?月出惊山鸟,受惊的山鸟是惊喜还是惊怕?如果是惊怕的山鸟的叫声,在这夜深人静的山里,听到的人还会觉得忘记了尘世的一切吗?还会有优美的感觉吗?

因此,月出惊山鸟,写出了内心对现实的惊怕,而不是惊喜。没有风吹草动,只一个无声的月影,也会让山鸟惊叫不已。

这是王维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写这首诗之前,王维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的教训:伶人舞黄狮子案。之前状元王维意气风发,是皇帝的哥哥弟弟们的座上客,是全国诗人们的楷模,正红的时候,工作上出了一个差错,有人举报他视察工作时,私自看了皇帝在场时才能表演的舞黄狮子,因此被降职,到山东一个偏僻的地方做了一个仓库保管员。做了5年后,王维才辞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隐居游玩时写的。

有这样的写作背景,再读这首诗,就好理解了。月出惊山鸟,这只山鸟就是王维,他的内心惊觉,周围稍有不同,就会惊颤不已 ,没有一点夸张。

mandy_Vs

mandy_Vs

夏日友,您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您读诗很用心,值得表扬;但也说明您读诗不是用诗的眼光而是用生活的眼睛看了看王维的诗作才提出这个问号,不知对否。

您对“月出惊山鸟”的疑问,楼上几位已解释得很清楚了,无需我费舌多嘴了。我倒想从另一个角度作些“闲笔”好助您的理解扩展到更广阔的诗歌创作天地。

下边我自编几则散句,说不定您会发觉王维“月出惊山鸟”的技法原来是作诗的一个套路。但丑话说在前,也许我的例句与王维的“月出惊山鸟”风马牛不相及啊!

1,我与唐朝画家王维游山玩水,最好看的颜色都被他拿走了,他说作画用得着。(您看行不行?)

2,我与李白对饮,他突然提出要邀月也来凑个热闹,我顺势挪子挪身子,给月亮让出一个显著的座住,李先生笑了。(您说行不行?)

3,天旱的时候,我不请龙王爷,而是请唐朝那位雨师爷,他叫杜甫,他的“雨”是好雨,好在“知时节”。(您看行不行?)

4,此时此刻,我正在悄悄地回答您夏先生的“月出惊山鸟”的问题,不敢弄出声音,怕太阳听见不依不饶王维老先生呢,因为在太阳

看来,“日出惊山鸟”才更妥当。(您看行不行?)

……

夏友,我能写无数类似的句子,举一返三在理,但举三返一亦在理。

好了,打住话题,让您的问题在我这里休息休息。


akiwongs

akiwongs

月出惊山鸟,从字面讲是夸张,但却是写实,难道你没有明月初上,走在山间小路上,忽听树上有鸟惊飞?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正是基于众人有此感受。

许诺和许多

许诺和许多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明显是夸张的手法。这就是诗人的独到之处,只有这样,才显示出夜静月色更皎洁。

歌颂大庆油田之初的石油工人之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样的夸张手法正为下句铺垫,: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都不怕。这样的夸张手法是不是令人赞叹!

水中鱼漫慢游

水中鱼漫慢游

非常喜欢唐代王维这首意境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好一幅月夜春山图,诗情画意甚为圆融达意!加之惊飞的山鸟,更彰显出了画面的生机盎然!在这本来静谧的夜里,人闲暇时出来散心,看到清香怡人的桂花落在身边,明月露出脸来泻落一地皎洁的月光,疑是九天的银河落下银练,惊飞了原本寂静的山鸟。此时诗意从原来的恬静的画面变成了欢欣雀跃的动静相宜的空灵禅境!

这其中的画龙点睛之笔的诗眼,正是此“惊”字!看似夸张,其实也并不夸张。它是由一幅幽静的美景画面转为动态的生机勃勃的中转界面。诗的意境由此变得意境深远,王维真不愧为“诗佛”之称号!




simi

simi

“悟空”此题疑问甚好,一语问出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忍不住就生出了也凑凑热闹、谈谈拙见、与条友们交流的想法来。

文如其人,想要明白其文,需先了解其人。

"月出惊山鸟"出自王维诗鸟鸿涧。王维是唐代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精通诗、书、画、乐,悟禅谙道,人称“诗佛”,诗多咏山水田园,尤擅禅诗。状元出身,早年颇有抱负,中年渐消沉,吃斋念佛,半官半隐,恬淡野逸,颇具陶公遗风。不同的是,陶渊明隐居田园,诗书为伴,而王维是寄情于佛理和山水之间寻求解脱。王维诗饭霞釜山僧自称“一 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明代胡应麟《诗薮》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不错,本文正是意欲自“禅”入诗而解惑。王维诗多入禅意,特别是喜用“空"字,皆潜示禅意。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皆以“空"而言禅悟。何为“空”?空是无,与有相对。山空即无,但无而不虚,不虚即有。世界恒有,心空则无;世界恒无,心不空则有。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言归本诗,鸟鸣涧第二句“夜静春山空”,用了"空”字,毫无疑问,这首诗也是禅诗。如果你还不信,那咱们就从第一句开始阐述。

王维画江干雪霁图

“人闲桂花落”。作者从开始出现,也从开始消失。人就是王维自己,闲,字面上看似是悠闲的状态,实际上是写诗人内心那不被世事烦扰的闲静,关键在于“静”字,开头便提纲契领,道出了整首诗的中心。那么怎么样才是彻底的静?对,无我才是真正的静。闲,要表达的诗人进入了“无我”的惮悟状态,如同消失一般。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想象成一幅画,我们便会发现:这副画里有山有树有明月、有花有鸟有春涧,竟然真的没有人,虽然诗的第一个字便是“人”。“无我"才有一切,桂花出现了,无我的寂静甚至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夜静春山空”。在这一刻,诗入彻底进入了“无我”的静寂,已经“见山不是山”了,在这更深夜静的春山之中,碧树繁花的春山也“空"了,空荡荡,寂悄悄,一无所有。诗人由“无我”进入了“无相”甚至“无所有相",“入定”一词用在那时的王维应该是最恰当的吧。但是王维毕竟是凡人,毕竟没有修炼成佛,世事中的凡尘种种,总有能够牵动他心底最深处隐藏着的一根神经。

“月出惊山鸟”。这句和最后一句“时鸣春涧中”既是顺序又是倒装。不知是什鸟惊叫了起来,月亮出来了,大概是月亮惊动的吧!这里的“鸟”,便是冥冥之中仍能够触动王维隐晦的神经的凡尘心事,或许是他内心曾苦苦追求而未实现的抱负,也或许是他曾苦苦相恋最终未能结合的情人,总之是他尚未清净的六根之一。明月啊明月,我曾向着佛祖无数次把你咏进我的诗里,可是你为什么偏要在此时出来,惊动我心底深处那只鸟呢?!这时,王维脱离了无相,眼前的色相、景相便活泛起来了,明月,鸟儿,春涧……。但王维仍处于无我状态,一切都还是那么寂静,连鸟儿都是被冒出来月亮惊动的,因为这时没有其他任何的声音。

“时鸣春涧中”。这里的"时鸣”不是一只鸟儿不时地鸣叫,而是一只鸟的叫声惊动附近的鸟儿,一只一只跟着鸣叫,立体声的那种。看看,都是月亮惹得祸,那些个被我茧缚隐藏得严严实实的心事,被你惊动那只先出头的“鸟",一件件一桩桩破茧而出了。夜的静寂,使远处一声声鸟鸣那么响亮、那么清脆、那么惊人心魄,甚至能够听到很远的地方春涧小溪隐隐的流水声,涤荡着空灵的心,“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身世两忘,万念俱寂”……我宁愿脱离红尘的纷扰,永远沉浸在这佛国天堂一般的静寂里,没有物喜,没有己悲,没有变幻无常,没有生,也没死。

“月出惊山鸟”一句,从上阐述可以看出是鸟鸣涧一诗的诗眼。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现实)生活。“非月惊山鸟”是现实,“月出惊山鸟”是艺术,是艺术的升华,是围绕环境的“静”刻画诗人心理的“静”的神来之笔。

黎雄才画月出惊山鸟

门子乀

门子乀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