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该如何学习历史,有哪些必读书目推荐?
╃柠檬ヤ…
东北话
一日就是一天
学子欲览华夏之史,入门首推纲鉴易知录,对此书,末学做任何评点,不如引用书中之序言:
“故观史务求其详,论史必归於雅。”
“苦简篇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慮大羲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典故则护摭源流,详笺细释,不必腹具经笥,胸藏史镜,而燎若指掌。兴地则溯厥沿革,援古登今,不必南浮北过,西至东渐,而宛如在目。分经别渭,辨淄知渑,则圈殊星列,妍媸烂然,而游移上下之见不设也。沉奥屈曲之句,险怪奇涩之文,则点读分明,鉤墨截然,而聱牙涩呐之苦不形也。迨夫字画较毫釐,音聲辨织悉,务绝篇以袭为、谬以承谬之弊,则鲁鱼亥豕之误,杖杜伏猎之羞,殆可免矣。至若覩此而失彼,记乙而忘甲,则注不胜注,解不胜解,失注则遗,复解仍晦,乃立见前见后法,如呼醉使醒,警梦使觉,则全部神理首尾贯穿,不犹全体血脈上下流通也哉。予乃今而知读史之法,其在是乎?”
Teresa_lap
就看你学习历史的目的,如果是了解历史,就读现代作者著述的历史,这些书都是作者汇聚了很多史料撰写而成,比较综合,了解得也广。如果是研究性的学习历史,还是好好去读24史吧,可从各代的注解版读起,最终都要去读原文。
携手走遍天
一个国家的固有学术文化,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命脉。作为中国人,应当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国学术文化知识。80多年前,胡适和梁启超曾分别给青年人开过国学入门书目。这两份书目对今天的国人虽未必完全合宜,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为当代中国人,不管是何学科背景,都应当具备起码的国学基础,都应当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国学术文化知识。这不但是因为,作为中国人,必须对自己国家的固有学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因为,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无疑有相当的好处。
下面介绍胡适和梁启超如何给他们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开的国学书目。
胡适开书目吃力不讨好
1923年,胡适在《努力周报》的增刊《读书杂志》第7期上,发表了为清华学校(1928年改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拟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出乎胡适意料,该书目发表后,立即遭到了质疑。3月11日,清华周刊的记者给胡适写了一封信,对胡适开的书目提出了两点疑问,实际上是两点批评。
胡适开的书目包括三部分:工具之部,有周贞亮、李之鼎书目举要,张之洞书目答问等15种;思想史之部,有《老子》、《庄子》等91种;文学史之部,有朱熹诗经集传、姚际恒诗经通论等78种。胡适在一长串书单子的前面,声明两
<标题>=
<正文>=点:一是他拟这个书目,不是为国学有根底的人设想,而是为那些想学得一点系统国学知识的普通青年人设想;二是他拟这个书目,是想为青年人提供一个“下手的方法”。他说:“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对初学人说法,须先引起他的真兴趣……在这个没有门径的时候,我曾想出一个下手的方法来……这个书目的顺序便是下手的法门。”
清华周刊的记者在信中向胡适提出:一方面,书目“范围太窄”,只包括了思想史和文学史著作,遗漏了中国文化史的其他门类如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等著作;另一方面,书目所列图书太多了,太专深了,不合乎“最低限度”四个字,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程度,学生们读不完,也未必都读得懂。记者希望胡适替清华学生另外拟一个书目,拟一个称得上“实在最低的国学书目”。
胡适似乎有点不情愿,认为自己开的书不能再少了。他在答书中写道:“如果先生们执意要我再拟一个‘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我只好在原书目加上一些圈;那些有圈的,真是不可少的了。”于是在开出的184种书中圈了38种,另加九种纪事本末一部,共39种,作为向清华学生推荐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该书目中列有:书目答问、《中国人名大辞典》、九种纪事本末、《中国哲学史大纲》、《老子》、《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梁启超开书)、墨子闲诂、荀子集注、《淮南鸿烈集解》、《周礼》、《论衡》、《佛遗教经》、《法华经》,等等。
梁启超开书目不忘批评胡适
清华周刊的记者约请梁启超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梁启超于1923年4月26日撰成此文。
此文的正文开列五类图书目录:(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有《论语》、《孟子》等39种;(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有《尚书》、逸周书等21种;(丙)韵文书类,有《诗经》、《楚辞》等36种;(丁)小学书类及文法书类,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7种;(戊)随意涉览书类,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等30种。以上5类书共计133种。
正文后收附录三篇,第一篇是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开出《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等25种书。梁启超称此为“真正之最低限度”书目。第二篇是治国学杂话,是谈学习国学的个人切身体会。强调“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趣味”,工作之余,“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读书”;“在学校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幼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还介绍了阅读国学书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三篇是评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专攻胡适开的书目,一点不给胡适之留面子。
梁启超直截了当地说:“胡君这书目,我是不赞成的,因为他文不对题。”“胡君这篇书目,从一方面看,嫌他挂漏太多;从别方面看,嫌他博而寡要,我认为是不合用的。”之所以说不合用,一是因为胡适把对象搞错了。在为那些除了教科书之外没有读过一部国学书的人开书目的时候,为自己的喜好所左右,自己正在写作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便把本人感兴趣,写作时所凭借的资料介绍给了青年人。须知他们不是人人要做哲学史家、文学史家。“不是做哲学史家、文学史家,这里头的书什有七八可以不读。真要做哲学史、文学史家,这些书却又不够了。”二是因为遗漏了作为国学重要部分的历史著作。梁启超认定“史部书(即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引者)为国学最主要部分”。他说,“我最诧异的:胡君为什么把史部书一概屏绝!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若说《史》、《汉》、通鉴是要‘为国学有根底的人设想’才列举,恐无此理。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区区小子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三是因为面对许多大书,青年人无从下手。胡适列了许多皇皇巨著,仅正谊堂全书(清人编辑的宋代至清代数十位理学家的文集汇编)就有100多册,叫青年们从何读起?所列文学史之部书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大略估计,总数在1000册以上,叫人从何读起?
梁启超对胡适的以上批评,是中肯的,有道理的。对梁启超的批评意见,胡适没有提出反驳。他后来编辑胡适文存第二集,收入了1923年撰写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一文,并将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作为此文的“附录三”。他这样做,可能含有让读者自行评判谁开的国学书目更有道理的意思;可能还含有用梁启超的书目来补充自己的书目这一层意思。梁、胡所拟书目比较胡
适和梁启超实际上各自开了两个书目:一个是按照一般的要求,列出的比较详细的书目;一个是按照最低的要求,列出的简要的书目。胡适两个书目,分别开了184种、39种书。梁启超两个书目,分别开了133种、25种。梁启超书目上的图书,比之胡适开的图书,分量要小得多,总的说来也好读一些。
胡适的书目,给今天的文科研究生阅读、使用,大致还差不多;推荐给文科的大学生阅读,显然不大合适。梁启超的书目,最大好处是离各科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较近,他们能用得起来。
梁启超开的详细的书目,因文字太多,不能照抄;现将他开的简要书目抄录于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典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梁启超强调,这份书单子上的书,是务必要阅读的。“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以上书目中,有小部分书籍是胡适推荐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39种)中也有的,包括《四书》、《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左传》、《文选》、《诗经》,只是所用本子不尽相同。说明这些书在国学著作中非常重要,不可不读。大部分书籍是胡适书目所没有开列的。两相比较,梁氏书目有下列优点:一是没有开佛教书籍。胡适的书目列有《佛遗教经》、《法华经》等四种佛教书籍。大学生不一定人人都要阅读这类佛教著作;如果要了解佛教,可以先读简明的中国佛教史和简明的中国禅学史著作;待有了一定的佛教知识和较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再找佛经阅览不迟。梁氏不列佛经,看来是考虑到了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的。二是史部书占相当的比例。有被称为“正史”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及宋元明史纪事本末,弥补了胡适书目没有列史部书的一大缺憾。三是列出了胡适忽略了的《庄子》、《楚辞》、《战国策》。这三部书其实是很重要的,也能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四是列出了胡适遗漏的《礼记》,正是这部书,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样的“大同”思想,对后来的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有巨大影响。孙中山经常书写的“天下为公”,即出自此书。五是在唐人的文集中挑选了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韩愈的韩昌黎集、柳宗元的《柳河东集》、白居易的白香山集等五种,不像胡适把一部洋洋大观的《全唐诗》一古脑儿推荐给学生。
不过胡适的书目也不是一点没有价值。它列出《中国哲学史大纲》、《清代学术概论》这两部书就很有道理。在阅读《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书之前,先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有好处的。同样,在读清代人的学术文化著作之前,先浏览《清代学术概论》,也是有益处的。另外,它列出了中国思想史上一部很重要、但为梁启超的简要国学书目所不收的王充《论衡》。胡适的书目,还列出了唐代以后各个朝代有代表性的国学著作,如《宋诗钞》、《宋元学案》等,弥补了梁启超书目忽略唐代以后国学著作的缺点。只是胡适可以少推荐几部。清代崔述的《崔东壁遗书》、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这类书,是供专业人员研读的,就不必要求学生览阅了。
胡适和梁启超当年所开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上面的好多书已重新出版,并且经过整理、标点,有的还加了导读、注释。现今的青年人阅读国学书籍,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年人方便多了。
Shoa051
建议三个层次:一是先看看中国简史,有几种版本:二是知晓大概后,再由浅入深,去通读历朝历代;三是在一二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去读自己喜欢的朝代的人物传记等等。
翘小姐@太妃糖
二十四史
温情花欲语1
我觉得那些张口闭口“二十四史”的就是误人子弟,先不说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光是读一遍也得十年八年,现在很多中国人连繁体字还认不全,怎么通读?就算有简体字版的,没有注释、缺乏古汉语常识,读完了也理解不了,如果还要一个一个的查字典,那倒不如先读一遍字典!如果你说的是“二十四史简体大字全译一册本”,那就当我没说。
如果想认真学历史,那就按照历史学本科专业的路子走,看看他们有什么课程、用什么课本,跟着买就行了。《中国古代史》应该是必须的,读到哪里感兴趣可以用二十四史或资治通鉴看看原文。
现在各个朝代的断代史都有公认很好的版本,吕思勉的《先秦史》《隋唐五代史》《两晋南北朝史》《秦汉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这些书也许有点难度。入门版的有黎东方细说系列,再入门的还有网络作家写得各朝“那些事儿”。这些都够了解基本的历史常识了。
这些都是历史著作的九牛一毛,读过几本历史书籍之后,能自己去探索列举书目,就算是上道了。
前几天编辑得很匆忙,现做一些补充如下:
历史不是孤立的,是依靠人文、地理、政治、军事等综合要素组成的。邓广铭先生就曾提出过研究历史的四把钥匙:职官、地理、目录、年代。可能一般的爱好者,也就是题目中的“中国人”,并非专业治史,但对阅读历史类书籍来说,单纯阅读史书或著作往往一头雾水,一知半解。历史史实是一定的,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要想读好历史书,准备几本基本的工具书不可或缺。
一、工具书地图类:如果有能力者,建议购买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本书应该是八册,价格自然也较高,对历史地图展现的比较详细。退而求其次者,可以用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两册,简单明了,各个朝代都有。有了地图,读起书来碰到古代地名就可以直观的对应起来。
字典类:除现代汉语的各类词典之外,可以备一本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于一些古代汉语的字词都有很好的解释,在读文言文时很有帮助。另外也可以利用手机在网上查询,充分利用现代工具,更便捷。
二、通史类从头到尾读一遍中国历史,确实很有意思。除前面所说的教材类,可以选择的还有吕思勉《中国通史》,这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历史脉络,后半部分对官制、兵制、衣食住行等独立概念的历史进行梳理。市面上的版本很多,建议选择靠谱出版社,如中华书局这种专门出版机构。
再推荐一部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叙述要更加详细,不仅对基本历史脉络有涉及,更罗列出一段历史时期内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研究概况等,还有专门的人物传记,可以说是分门别类、包罗万象。这套书册数很多,不太好买,但好在网上有电子版,资源也不少。
断代史如前所述,就不再多言了。
三、古籍类读书,尤其是文史类,还是要读原典,即回归到历史本身,不能光靠后人编纂成书来吸取知识。从原典入手,就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无论编年体、纪传体,通史、断代史,最好都了解过后再决定。
《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断代史。虽然不可能全部读完,但因为其里面大多是传记,可以寻找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单读他的传记,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读起来就不太容易,从中间掰开了读有点摸不着头脑,顺着读下去部头太大,不容易读完。所以新手是不太推荐的。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鼻祖,其广为赞誉的有点就在于可读性强,文学性高,对人物故事描写刻画传神生动,读起来像小说,对于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最好选择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对语句理解有困难的可以选择岳麓书社韩兆琦注本《史记》。
除了上述体例,我更推荐“纪事本末体”,这是一种围绕事件发展而记述的体例,这种书更利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对历史事件有整体的把握。现在出版的有《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及《通鉴纪事本末》等。
对其他书籍有兴趣的欢迎在下面留言,共同探讨。
静美山林
俄罗斯人把历史一笔勾消了。大中小学课本都没有历史课。
可能他们不敢面对历史。
chengyuan017
学习历史当然要看《史记》《二十四史》,但是都是古文,又内容多,要读一辈子啊!
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定要看,学习历史不是去看热闹,要把握住中华文化的血脉,钱穆先生的书可以让我们中国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中国文化传统是什么?我说:就是我们“中国人”。只要是个中国人,在他身上就有中国文化传统。
再说,中国文化传统在哪里?我说:中国文化传统就在我们这许多中国人身上。进一步讲,在我们的“心”里。
说文化传统在我们身上,这是浅的讲;说在我们每一人的心里,这是深的讲。这话不是我个人提出来这样讲,可以说中国人向来是这样讲,这是中国人讲法。
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负起民族国家最大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能有一副宗教精神。可说中国的士,应是一个人文宗教的宣教师。他们常要不忘记自己是半个和尚,或是双料和尚,而不仅是一个有知识的读书人。
出自国史大纲、中国历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