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一读吗?
peterhk
本书的最后一页,说的很清楚了。
一只行走的猫
这本书对历史的剖析可谓是鞭辟入里,明帝国内部的矛盾也是讲解的通俗易懂,是建立正确史观的良好科普读物。我记得当时我山东省图书馆挨着冻打着哆嗦,花了一天一口气读完,好几天都觉得飘。很值得一读。
倒是对其历史态度要辩证的看,黄先生的书对古人苛责太甚,对中国历史批评过多,看不到其优秀的一面,常常用现代人的眼光评论农业社会,不够客观。可以和明史十讲等专业历史书参照着读。
六米夕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很明理的书 读了万历十五年感觉对政治历史都通了,尤其对政治和社会。读完后可以切身感受到人们生态的秩序,对历史对环境对统治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值得看看的。我还是建议读一读。如果您不明白政治可以读他,不了解明朝的那些事可以读他,读完都会懂的。你读了吗?
77在哪里
《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而同时,这本书一直推为大学生必读经典书之一。连人民的名义高育良书记都时刻尝尝研究这本书。
这本书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几位当时具有显著影响的人物出发,解构了他们所作所为,所思作想,表现出这些人在当时社会体制下,想有所为却不得不妥协于当时政治文化的无奈,最终提出了作者认为明朝覆灭的原因,这是必然,不是偶然。
说一件小趣事,这本书出版可谓是多灾多难。1970年,作者在美国的时候写了英文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发表,直到1979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国内也是这般,因为这本说分类困难。
各大学的学术出版社说你这书不像学术类,应该找商业出版社。
商业出版社说你这应该找高校的学术出版社,这么互相踢皮球了一阵子。
我是pasca,坚持原创是我的原则。
关注我,和你分享更多优质回答和文章。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Cherry_tingt
冲着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可以去品读一番。
他透过六个“微”切面(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去发现在“大”的历史范围中明朝发展的总体轨迹。黄仁宇曾说:“大历史的着眼注重群众运动对社会上的长期贡献。”大历史观强调集体的力量,历史的总体轨迹不是个体所能更改的。
------分割线------
《万历十五年》主要通过六个男人讲明白一件事: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逻辑”在明代发展到了巅峰,但这套空泛僵化的逻辑并不能有效治理国家。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分割线------
在万历皇帝年幼的时候,张居正把持朝政,对朝政进行改革。然而,他的改革触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部分人的利益,导致了两次对他的大规模攻击。他去世后,对他的清算终于成功,让他所有的改革成果付之东流。
申时行是张居正一手提拔上来的,但当上首辅的老申并未念及恩情,在他主政期间,张居正的一切新政全都报废。而且老申经常和稀泥,在皇帝和群臣之间摇摆。但在双方愈演愈烈的矛盾下,他也无能为力,最后被迫被弹劾下台。
身为天子的万历皇帝,不过也是紫禁城中的一个囚徒。在道德伦理的束缚下和群臣党争的牵制下,精力充沛的他,想法根本不会得到实现。
“古怪的模范官僚”用来概括海瑞再贴切不过。他完完全全遵循伦理道德,毫无个人私欲,拿着极低的俸禄,过着极简朴的生活。“严格要求”自己没问题,可海瑞还约束身边的人,也因此触碰到了部分官员的利益。他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他不明白明代土地兼并的根源其实就是缺乏有效的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
在明代武将地位不高的情况下,要想对军事进行改革非常困难。戚继光之所以对军事整顿能成功,不仅是因为张居正、谭纶对他的知遇之恩,和他自己了解文官中的阴阳面,并且善加利用也有很大的关系。他属于能够适应欢迎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官员,“尽最大的能力做最多的事情”。
李贽(zhì)的死,正是明代思想体系僵化的表现。李贽的异端思想对程朱理学的挑战,实际上是动摇了大明朝的思想基础。
------分割线------
明朝的立国以伦理道德为根本,以文官集团为支柱,一切行政技术完全在平衡的状态里维持现状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泛僵化的伦理道德根本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但是可惜的是,明代始终没有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代替儒家伦理,这注定它会走向灭亡。
------分割线------
明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这一年是元辅张居正逝世的5周年,首辅申时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罢官在家,一代名将戚继光离世的前一年,哲学家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
同时还是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也是他开始不上朝的第一年。
前面是向内看。
接着把视角放大向外看。
16世纪,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正搞得如火如,但是整个明朝由于受“道德限制,西方那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传进来。整个明朝沉溺于道德,而不关注于技术,导致整个帝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而走向没落。
而明朝的北方,此时努尔哈赤正跃跃欲试,在北方侵蚀壮大。
综上,1587年是表面平平无奇,实则暗流涌动的一年。
------分割线------
最后,附上全书思维导图,以及全书大事件时间轴:
导图模糊的话可以点击“查看大图”,或者下方链接搜索获取源文件▼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 思维导图 mm.edrawsoft.cn/template/119108
deathmask
《万历十五年》对于传统唯物史观的大陆史学界人来说,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刚改革开放,还没有接触过欧美历史研究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的叙述历史方式,给人一种新的可能。不过,这也仅仅只一种可能。
黄仁宇先生也以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作为一个角度,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负作用”。他似乎看到明朝的传统社会虽然表面上井井有条、秩序森严,而实际上却是人治之下的混乱,缺乏一定的制度管理。如,中国当时军队很多,机构重叠,当官的很威武,当兵的也不少,手里都持有武器,但都不能对敌。
黄仁宇先生还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来考察,结果都不尽人意。然而明朝理学盛行,各种礼仪、礼节、风俗习惯无一不程序严格,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成为当年的主流官方文化。不要命而只要面子的风俗礼教形成了明朝特定的人格倾向,也注定了军民遇到大灾大难时候的退让和恐惧,这样的军队也不会有战斗力,因为士兵们都来源于受到深刻理学毒害的民间百姓。
黄仁宇认为从儒学的发展阶段来看,万历年间是儒家思想的鼎盛时期,从生、长、盛、衰的角度来看,它已经面临着衰亡了。在这个时候,如果有研究和相信历史循环论的思想家们就应该提醒明朝该警惕了。而且,中国必须从一个靠等级制度来管理的国家,过渡到靠制度化来管理的国家了。
到这里,我们渐渐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他是把对明朝的历史宏观的概括落实到了微观的对个人的考察上。无论政治家张居正还是申时行,军事家戚继光,还是思想家李贽,不管他们做出怎样的努力,明朝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而究其原因,则是明朝开国以来的各种制度和举措造成的,再甚至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造成了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
黄仁宇先生认为,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着王朝的安全。这种情形,在世界史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上也以明代为甚。这种维护落后的农村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黄先生还认为这一切的症结在于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张居正在制度不能管理地方时启用私臣效忠,申时行企图用四书五经来调和文官集团的种种矛盾,戚继光同样组建了对自己誓死效忠的军队,但这一切,无助于解决制度上的弊端,无助予改变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最终为僵化的体制所吞噬。
因此可以说,他们瘫痪的原因非在自身,而在于他们奋力维持欲使之永存的文化机制。
黄仁宇用大历史观来写《万历十五年》,强调中国古代缺乏有效的数字与技术管理,最终使得国家发展落后。这种数字技术管理的思想则带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以现代眼光评价历史,这是缺乏实证科学与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不是简单的进化论,更不是简单的纵向比较,一个制度的好坏要和当时的历史水平比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理解来批判,因为这种批判是无意义的,没有可以借鉴的。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治史观念与西方治史观念的不同。
《万历十五年》的成书目的在书中结尾部分可以被清晰地领悟到:“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对儒家思想繁文缛节的批判,他发现:儒家学者们学习到的只是单一的封建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搞的都是社会关系。他们尊奉的都是人文精神,缺少的却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和经验,而国家的平稳、现代化发展需要像今天一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相得益彰,国家的栋梁也应该如此培养,否则会误国误事、害人害己。
他的这一言论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不管怎样说,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仍然能够带给我们启示,这使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增加了一种角度和见解。不过仅仅是一个角度!黄仁宇先生用自己的大历史观解读历史,我认为只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而已。他可能想告诉当今世人一些历史经验,让我们引以为鉴,古为今用。但其完全忽略了历史的书写是有其深层文化伦理和民族意识的。
黄仁宇先生虽然说是以大历史观的角度,在《万历十五年》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代重道德管理国家而轻技术管理的现实。但其简单的将道德管理看做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也简单的认为中国缺乏数学技术应用,都是浮于表面而失去了内在剖析,还是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结论,并没有抓到历史的实质。
另外,关于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更多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站在西方现代历史文明的“权威性”下来看历史,这个所谓的大历史其实还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小范畴描述,并不能勾勒出历史的变迁演进。
此外,关于明朝制度的落后于腐败堕落,其实也是相对于理想的西方现代(特别是黄仁宇所处的欧美制度上升期)来说,这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虽然这种大历史号称:将目光投射到中国明朝和16世纪世界其他重要国家身上,以500年的历史长焦距审视中国封建制度的沉沦和欧美兴起,跳出传统史家用抽象的道德贤愚来总结历史兴废的狭隘框架。但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鲜明的历史局限性。
火把节飞涂黑
去年一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播出之后,引起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剧中人物的设定演技可以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张志坚扮演的高育良书记给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一开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正面人物,到后面才知道他与高小凤之间的关系。
而与高小凤关系的由来,让高育良书记走上一条被绑的路途。他们之间产生关系竟然是因为一本《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因此万历十五年在当时引起很多人的阅读兴趣。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从万历皇帝,戚继光,海瑞等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出发,描写了这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极力的渲染出当时政治制度下的人不得不被制度束缚。以及做着给出的明朝覆灭 的原因,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而这本书的描写方法像叙述故事一样,跟明朝那些事有点相似。让一个即使不太对历史的人,读起来可能也会被吸引住。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读一下,还是不错的感受。因为写的比较不错,所以被翻译成为中文版,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仅供参考。如果有不同想法,可以评论交流。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每天都会分享自己的见解。
许愿89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仁宇(美),出版于2006年。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揭示了大明帝国由盛转衰的因果。这本书获得了很多好评和荣誉,我们暂且不说了,你可以搜索。
我只说它的亮点吧。
这本书我多年前看过,内容都记不得了,但是它的风格我记忆犹新,因为这是有印象中第一次颠覆对历史课本的认识,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以一种大家感到亲切的笔法娓娓诉说历史。以前的历史课本都是点到即止,没有诉说清楚,没有深度和温度。
而这本书只写这一年的事儿,史料丰富,轻松易读,资料详实,众多历史人物也有了立体的性格,更加像鲜活的的人,读后知道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人感觉特别充实。
印象中这本书之后,我国掀起了历史研究热潮,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扒历史,写小说,拍历史剧等。
如果你想学习历史书籍的写法,这本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希望你也能写出像甄嬛传《琅琊榜》这些比较受大众喜欢的历史文学。
一个爱读书、爱考证、爱文艺的学霸,公众号:浩评如潮
杨小閒
关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怎么说呢,是一本好书,也是作者黄仁宇耗费了七八年的时间的著作,算是作者的成名作吧。自出版以来更是畅销至今,这不得不说,对于一本书而言,常年加印并畅销就是读者们对它最大的肯定了。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确实是一本值得好好看的书。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这一年对于明朝来说或许看似淡淡的不起眼,然而作者确实用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年为视角,勾勒出我们所不知或忽略掉了的若干事件,而这些事件看上去虽不打眼,但骨子里确实前期所留下的后遗症,更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明朝后期的发展。历史上的点点滴滴,我们不曾知晓,但在作者的书中却能以他特有的视角来告知我们,原来那时一切都是这样的。
作者先后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入手。让我看到了一为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的无奈和抗争,更看到了首辅们申时行、张居正的身居高官的作风,也看到了青天海瑞的“无用”,更甚至有抗倭英雄戚继光于历史光环之下的另一面,当然还有哲学家李贽是如何自我冲突的哲学人生。
这是一部看似像历史,却又像是一个个的人物小记,然而通过对这几个重要的描写,将那些年的症结展露无遗。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造成整座大厦的倾覆。
《万历十五年》如果喜欢历史,如果喜欢明朝的那些事儿,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绝对值得去捧起来的书,因为确实是挺有趣的,不会像读其他的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枯燥,至少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是没有什么阅读障碍的。
zhanlicn
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
东门
《万历十五年》是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又名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是一部以英文叙事方式将东方历史展现给西方读者的通俗性叙事著作。其中文读本在国内发行后风行全国,直至今日,《万历十五年》仍然在国内极为畅销。
《万历十五年》一书,黄仁宇先生以明代王朝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年,即 1587 年,为切入点,勾勒出事件人物的前因后果,解剖了晚明帝国衰落之由。书中以几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主要人物串联构成: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郑贵妃、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几个代表人物为基点,从其命运的变化来研究中国整个文官制度,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个人、朝代、历史的命运和走向。
在书中,黄仁宇往往从小处着眼,通过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仔细研究、追根溯源、相互联系。并把它放入整个明朝历史,乃至推后到其他各朝的角度去看,在一个大跨度的历史时间内去研究一个事件一个人物,避免了以短衡长,从而更高的角度和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对事件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和理解,从而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得出对历史的一个正确的评价。这便是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如其所说“历史的规律有时在短的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
总而言之,《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的佳作。尽管作者的“大历史观”在学术界还有许多争议的地方,但是在书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历史的视角和方法,值得一读。
邬加加
此书还是挺值得看的。
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是他的年号!如同“雍正”“康熙”“乾隆”一样,是皇帝在位期间用来记年的!他九岁登基当皇帝!万历十五年是指公元1587年,万历皇帝年满24岁,居皇位已达十五年之久。这一年实际上平平淡淡,没发生什么大事,即使当年气候反常,当时的都城北京夏季干旱,殃及山东一带,五六月有时疫,南方又因降雨过多而遭洪,秋后山西地震,但这些小灾小患相比我国的国土之大来说根本不算啥!但是这年辅助万历的名臣勇将都相继飞升了!首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最著名的清官海瑞孤独终老,抗倭英雄戚继光也走到了尽头,失去良臣勇将的大明朝开始走向没落。
qujudy
首先,很肯定的说这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明史研究书籍!
《万历十五年》是学术研究书籍,写作比较严谨,内容翔实,文笔流畅,不同于其他记实型历史书籍,作者通过罗列史实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点,很新颖。
作者选取六个代表人物,帝国的主人万历皇帝、政府要员首辅张居正及继任者申时行、模范而不随时代潮流的官员海瑞、军方代表戚继光、文化届代表李贽,全面剖析了帝国的政治制度、官僚体制、道德观念、经济、军事组织方式、社会生态,从而得出了明亡始于万历的历史观。
文章开篇就讲了一个午朝乌龙事件,说明了政府组织松散、运行低效,又从帝国皇帝的成长、家事等,进一步说明统治国家的根本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和道德标准力量,皇帝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法人。
政府的决策核心内阁运行并不是依靠完善的制度,而是靠着传统和个人能力,所以才有活着的祖宗张居正和善于调和的申时行。
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海瑞,他无往而不胜的利器,就是做到了道德上的圣人君子,进一步说明这个国家道德力量的强大,它甚至可以取代了法律。
戚继光的成功不在于制度的遴选,而在于个人的能力和权利核心人物张居正的支持,落后的经济和军事组织形式早已经更不上时代的要求,所以注定他是一个孤独的将领。
李贽代表着这个社会自下而上的联系纽带——国家需要和群众理想。
认真看完,肯定会获益匪浅,基本上可以了解明朝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从宏观上知道为什么大明会亡于万历,另外建议配合着钱穆的历代政治得失及吴晗《明史》看。第一次回答提问,又在手机上打字很不方便,希望对你有帮助,喜欢可以加关注,交流学习。
爱哪哪
《万历十五年》是美国华侨黄仁宇所著,这本书从1997年问世以来,获得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多所大学的采用,目前已经发行数百万册,本书原版是英文版,后被译为日文版,德文版,中文版等多种语言版本。黄仁宇在这本书中用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元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所发生的故事。从万历十五年做为切入点,结合万历登基之后所发生的大事件,揭示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原因。
因为作者是在中国出身成长而移民美国的华侨,因此,他的这部著作中有着更加客观和独特的见解,他以纵向比较的观点,即公元1587年也是欧州西班牙舰队全数出动征战英国的时间,而这个时期中国的朝政却陷入一种困境。万历皇帝,这个在明朝历史上争议颇多的帝王,从这一年开始,一改以往励精图治,勤政有为的性格特征,陷入一种颓废,不顾朝政的状态。作者用平淡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万历十五年朝廷和民间的场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深层次的,是由于统治方式的固化,阶级分化的产生的。
全书采用了较多的明史资料,又由于在我国发行的是中文译著,有些表达方式可能会对读者产生困扰,不过总体而言还是能够看明白的。这本书的中文版曾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个人建议还是非常值的一读的。
anna chan
大学的时候读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本书以一个不甚引人注目的历史年份(1587年)为切入点,发散开去,分述主要代表人物在道德主义极盛的明朝的悲惨历史命运。论证中国传统的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模式,因缺乏数目字管理,导致中国迟迟未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如“潜水艇夹肉面包”。文官集团如上层长面包,大而无当。成千上万的农民如下层面包,缺乏有效组织。中间夹肉,是以科举为表现形式的体现尊卑男女长幼秩序的道德规约。这种传统社会无法局部改造,但恰恰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本书贡献有二:
一是运用传记体例方式构建历史断面,独具一格。
二是提出“大历史观”,即从技术或数目字管理角度看历史。
全书结构安排,形散神聚。全书用1587年前后看似琐碎的历史事件,把六个人物串联起来,以此来阐述中心论点。全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作者开篇点题,通过介绍万历皇帝成长过程,论证皇帝及官僚体系已被道德主义捆缚,作为道德的衍生品及表现形式——礼仪,充斥整个国家治理体系。
第二至四章是第二部分。通过对两个性格、能力各异的首辅的介绍,进一步阐释明朝的道德治国。作者认为,文官的精神支柱是道德,以自我牺牲自许。但“体制上又存在那么多罅隙,给这些人以那么强烈的引诱”。因此,官僚行政体系不能为道德所完全统一,始终存有双重性格,其治国弊端亦显而易见。
第五至七章是第三部分。该部分以文官、武将和思想家三个人物为代表,进一步论证道德治国的局限。三人的历史结局证明,“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作者通篇认为,封建中国更替至明朝,整个社会,上至帝王,下至黎庶,人的主体性已被道德主义所吞没,人的行为已被道德主义所束缚。这种异化,不仅迟滞中国向资本主义发展,更严重扭曲人性。而这种道德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读下来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一般有非历史学专业的让我推荐历史学通识方面的书的话,我就会推荐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种大历史观的视角和叙事方式,确实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