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一读吗?
邬加加
此书还是挺值得看的。
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是他的年号!如同“雍正”“康熙”“乾隆”一样,是皇帝在位期间用来记年的!他九岁登基当皇帝!万历十五年是指公元1587年,万历皇帝年满24岁,居皇位已达十五年之久。这一年实际上平平淡淡,没发生什么大事,即使当年气候反常,当时的都城北京夏季干旱,殃及山东一带,五六月有时疫,南方又因降雨过多而遭洪,秋后山西地震,但这些小灾小患相比我国的国土之大来说根本不算啥!但是这年辅助万历的名臣勇将都相继飞升了!首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最著名的清官海瑞孤独终老,抗倭英雄戚继光也走到了尽头,失去良臣勇将的大明朝开始走向没落。
东门
《万历十五年》是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又名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是一部以英文叙事方式将东方历史展现给西方读者的通俗性叙事著作。其中文读本在国内发行后风行全国,直至今日,《万历十五年》仍然在国内极为畅销。
《万历十五年》一书,黄仁宇先生以明代王朝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年,即 1587 年,为切入点,勾勒出事件人物的前因后果,解剖了晚明帝国衰落之由。书中以几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主要人物串联构成: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郑贵妃、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几个代表人物为基点,从其命运的变化来研究中国整个文官制度,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个人、朝代、历史的命运和走向。
在书中,黄仁宇往往从小处着眼,通过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仔细研究、追根溯源、相互联系。并把它放入整个明朝历史,乃至推后到其他各朝的角度去看,在一个大跨度的历史时间内去研究一个事件一个人物,避免了以短衡长,从而更高的角度和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对事件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和理解,从而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得出对历史的一个正确的评价。这便是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如其所说“历史的规律有时在短的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
总而言之,《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的佳作。尽管作者的“大历史观”在学术界还有许多争议的地方,但是在书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历史的视角和方法,值得一读。
zhanlicn
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
杨小閒
关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怎么说呢,是一本好书,也是作者黄仁宇耗费了七八年的时间的著作,算是作者的成名作吧。自出版以来更是畅销至今,这不得不说,对于一本书而言,常年加印并畅销就是读者们对它最大的肯定了。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确实是一本值得好好看的书。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这一年对于明朝来说或许看似淡淡的不起眼,然而作者确实用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年为视角,勾勒出我们所不知或忽略掉了的若干事件,而这些事件看上去虽不打眼,但骨子里确实前期所留下的后遗症,更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明朝后期的发展。历史上的点点滴滴,我们不曾知晓,但在作者的书中却能以他特有的视角来告知我们,原来那时一切都是这样的。
作者先后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入手。让我看到了一为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的无奈和抗争,更看到了首辅们申时行、张居正的身居高官的作风,也看到了青天海瑞的“无用”,更甚至有抗倭英雄戚继光于历史光环之下的另一面,当然还有哲学家李贽是如何自我冲突的哲学人生。
这是一部看似像历史,却又像是一个个的人物小记,然而通过对这几个重要的描写,将那些年的症结展露无遗。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造成整座大厦的倾覆。
《万历十五年》如果喜欢历史,如果喜欢明朝的那些事儿,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绝对值得去捧起来的书,因为确实是挺有趣的,不会像读其他的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枯燥,至少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是没有什么阅读障碍的。
许愿89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仁宇(美),出版于2006年。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揭示了大明帝国由盛转衰的因果。这本书获得了很多好评和荣誉,我们暂且不说了,你可以搜索。
我只说它的亮点吧。
这本书我多年前看过,内容都记不得了,但是它的风格我记忆犹新,因为这是有印象中第一次颠覆对历史课本的认识,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以一种大家感到亲切的笔法娓娓诉说历史。以前的历史课本都是点到即止,没有诉说清楚,没有深度和温度。
而这本书只写这一年的事儿,史料丰富,轻松易读,资料详实,众多历史人物也有了立体的性格,更加像鲜活的的人,读后知道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人感觉特别充实。
印象中这本书之后,我国掀起了历史研究热潮,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扒历史,写小说,拍历史剧等。
如果你想学习历史书籍的写法,这本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希望你也能写出像甄嬛传《琅琊榜》这些比较受大众喜欢的历史文学。
一个爱读书、爱考证、爱文艺的学霸,公众号:浩评如潮
火把节飞涂黑
去年一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播出之后,引起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剧中人物的设定演技可以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张志坚扮演的高育良书记给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一开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正面人物,到后面才知道他与高小凤之间的关系。
而与高小凤关系的由来,让高育良书记走上一条被绑的路途。他们之间产生关系竟然是因为一本《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因此万历十五年在当时引起很多人的阅读兴趣。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从万历皇帝,戚继光,海瑞等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出发,描写了这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极力的渲染出当时政治制度下的人不得不被制度束缚。以及做着给出的明朝覆灭 的原因,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而这本书的描写方法像叙述故事一样,跟明朝那些事有点相似。让一个即使不太对历史的人,读起来可能也会被吸引住。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读一下,还是不错的感受。因为写的比较不错,所以被翻译成为中文版,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仅供参考。如果有不同想法,可以评论交流。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每天都会分享自己的见解。
akira9326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的管理,平时阅读的书籍大部分是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书籍。万历十五年是在研一期间阅读的,这是一本很通俗易懂的一本历史书籍,和明朝那些事一样,将苦涩难懂的历史变得通俗化、平民化。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通过一年的故事洞悉了明朝整个朝代的盛衰,将我国古代政治学写的淋漓尽致,十分值得阅读。
YOYO圈圈李
饥饿问题改破产用人吃商撕英雄用书爱大田野
京贰掌柜
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明朝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历史书籍!
此书视角独特,有别于其他正史书籍,但也引起历史界的巨大争议!
如果对那段历史有兴趣,从不同视角去了解,此书会提供很好的帮助!
栗栗栗栗子
哈哈哈哈哈哈
Mr.Ли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说道:“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紧接着作者就说明了选取这样一个题目的原因。“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此年,实为明朝历史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的时刻。
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虽然以这一年为题目,但书中并没有记录该年的大事件或者这一年的琐碎事件,而是依据人物设置章节,依次记录了六个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申时行、已经去世的前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名将戚继光以及哲学家李贽。 由此一年铺陈开去,采用大历史的观点,“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叙事细致,但得出的结论却是深远的:“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黄先生通过细致的叙述以上六个人物的简略生平,似是记录了万历十五年的年鉴,实际却是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万历十五年或者说是在这个时代,按照历史发展看来,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黄先生却通过了细致的叙述深入的探究,得出了“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充当了活着的祖宗。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那么他贵为天子并且在年轻时取得了祖宗的身分,对事实又有什么补益?”文官群体强迫他立储,如此种种,不过说明了皇帝也只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在此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在现实中无可逃遁,只能消极无为的被“凝固了的制度”所囚禁的“囚徒”。
在这一时期,洪武朝所创的政策制度依然施行,祖宗之法、祖宗成例依然约束着时人的行为,依然是他们的规范。正是在这个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是走向迟暮,政治禁锢,“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纵然是经过了二百余年的发展,祖宗成宪、先圣理论依旧是治国的依据。而万历皇帝便是这种社会结构下的一名“囚徒”。
万历皇帝九岁登基,因为本朝的制度,冲幼之主既无法依靠叔伯兄长,又不能求助外戚皇亲,只能依靠首辅张居正以及大伴冯保。由于年幼,万历初期临朝时只能依据大臣拟就的语句来回答大臣的呈奏请示。此时的万历皇帝,在严厉的李太后和智慧的张大学士的教诲之下,还是一个勤勉的、有理想、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但是他的童年却是无趣的。他的功课有三样,经书、书法、历史。万历皇帝的书法功课成绩最好,年方十岁,就能写径尺大字,相比而言,经史的枯燥,再加上大学士的张居正的严厉,学业进步就没有书法那么快了。
“丁丑,行在讲筵。一日,讲官进讲《论语》,‘色,勃如也’,读作入声,主上读作‘背’字,江陵从旁厉声曰:‘当作‘勃’字!’上为之悚然而惊,同列相顾失色。及考注释,读作去声者是也。”(谷山笔尘卷之二·纪述二)可见严师平日威严,即使皇帝也是为之受惊,虽然皇帝幼龄,但是张居正的权势熏染亦可见一斑。“此一字不足深辨,独江陵震主之威,有参乘之萌而不自觉也。”(谷山笔尘卷之二·纪述二)而且张居正似乎有操控万历皇帝之嫌或者说是“挟天子以令诸臣”,他所决定的事通过票拟便是皇帝的旨意,反对他的人有他所控制的言官的弹劾攻击再经过皇帝的批准便被除掉。万历在朝中几是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只能转为自己的书法乐趣,但是这一点乐趣也被张大学士剥夺了。张居正上奏皇帝书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不宜在这种细枝末节上浪费精力,皇帝无奈只能接受。
张居正死后,申时行继为首辅,此时约束万历皇帝的不是帝师自少铸就的威严和太后的严厉管教,而是整个文官集团以及帝国立国治国的精神支柱——道德及祖宗成宪。此时的万历皇帝早已成年亲政,而且通过整个文官集团的“倒张运动”,认清了曾经伟大的帝师以及皇帝做人的楷模的两面性,如同梦幻泡影般破灭。此时抄家张居正,驱逐冯保,身边似是没有了约束的帝师以及“监督”冯保,但是他却又被文官集团用道德构筑的牢笼困住了。我们的帝国传统是重视道德轻视技术的,“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而我们帝国就是靠着熟知“四书”中的伦理道德原则的文官集团去治理的。所以“朝廷最大的任务就是促进文官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和谐”,通过全体文官的合作治理好国家,如果没有全体文官的同意,任何事情都将无法顺利进行。即使位高权重如张居正、申时行,也是不行,即使是天子也是不行。
万历皇帝立储问题一直是令天下人瞩目的问题,文官集团纷纷指责首辅申时行的软弱妥协,更是频频上书皇帝要求尽快立储。此时的万历皇帝纵是如何宠爱郑贵妃以及常洵,但是在整个文官集团的道德舆论中,他还是无法直接公开的承认,虽然立幼为储并不违反本朝法律。他只能是寻找借口一直拖延下去,不立储,不让皇子出阁讲学。因为“本朝并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如果皇帝违反了这种伦理道德,那么我们这个庞大帝国立国的精神支柱必然倒塌,整个文官集团所信奉的最高法则失效,文官集团便会涣散,我们的帝国也会无法治理。所以,他不能废长立幼,只能立常洛为太子。
自此之后,万历皇帝就有意不与文官集团合作,开始了怠政。不郊,不亲自参加郊祭天地;不庙,不亲自祭祀宗庙;不朝,不上朝;不见,不接见大臣;不批,不批示大臣的奏章;不讲,不参加经筵讲席。听任高级官位出缺却不再批示递补,使文官们看不到加官进爵的希望;听任官员请辞乞休却不置一言。他看透了文官集团,从清算张居正的运动中,他就看清了文官的虚伪,道德伦理只是他们的装饰品,像张居正这样一个“楷模”尚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又何论其他人呢,人有道德伦理,但人也有私心贪欲。文官集团逼迫他,他没有办法抵御这种数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官意志,没有办法真正掌握操纵整个帝国的权力,那他就远离他们,不反对他们,不与他们纠缠,消极抵抗,疏远这个实际操控着这个帝国的集团。
此后,万历皇帝便紧关宫门,成就了万历怠政之名。
万历皇帝如此之巨变,非是万历的昏聩,实是“当日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黄先生书中所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万历这个时代,实是一个漫长的怠政时代,但并不是万历的错,实是皇帝已经陷入制度的困境。
陆小牧
而今始信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gghhbvcc
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