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最新跟帖
Rap_Sha

Rap_Sha

首先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当时国家实际开发和控制的土地都不多。从地图看似乎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但实际上仅仅是沿着黄河及主要支流形成了大大小小几百个聚居点。所开发的土地也仅仅是城市及周边一小块地区。有点类似文明系列游戏开局的样子。

在这些聚居点当中,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作为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是两个比较大的人口多的开发比较完善的。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了,放弃宗周的结果是周天子的力量一下子缩小了一般。如果说以前周天子的力量是强大诸侯的两三倍的话,那么现在周天子也就跟一个大诸侯的实力相差不多了。

其次,必须了解当时的文化制度。周王朝立国的基础是建立在宗法制、分封制上的礼乐制度。讲的是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一套。但是周幽王时代,天子王室带头违背了礼乐制度。周幽王废立太子,这是君不君,父不父,周平王则勾结外敌弑父夺位可以说是臣不臣,子不子。这样一个没有道义的中央政府又怎么指望地方诸侯还听他号令?

所以就整个历史发展来说迁都并不是关键,经济上没有实力,政治上没有号召力才是周王室垮台的主要原因。

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

周平王被诸侯吊打,根本原因在于王室实力不济。

西周王室先后失民、失军、失地,导致王室的没落。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西周宗法制的动摇—失民

西周时代由于实行逐级的宗法分封,周王可以利用宗法上尊祖敬宗的观念和血缘亲戚的关系,保持宗法上天下之大宗、政治上天下之共主的地位;诸侯保持着宗法上一国之大宗、政治上一国国君的地位。卿、大夫保持着宗法上封邑内之大宗,政治上封君的地位。贵族内形成“王臣公(臣,这里是统领的意思)、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秩序,而整个贵族统治集团又依靠国家机器和井田制度来压迫、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

西周成、康时期,周王确实保持了宗法上天下之大宗、政治上天下之共主的地位,齐、鲁、卫、晋、燕等重要的封国,听从周王的指挥和调动,起了屏藩周室的作用。鲁公伯禽,曾受成王之命,率领三族军队,讨伐东夷;齐国的太公姜尚,也曾受命在自己的封土疆域内,代表周王征讨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侯伯小国,以辅佐周室。各诸侯国君还要根据礼制的规定,按时向周王朝见和纳贡。当时是建立在宗法分封制基础上的周王朝的全盛时期。

周厉王时是一个转折点。周厉王时周朝不断对外用兵,王畿内井田制度又在日益弛坏,国家财用不足,于是采用贵族荣夷公的计谋,对山林川泽实行国家专利,禁止周族平民进入这些地区从事打猎、采柴、捕鱼、采矿等生产活动,这样,就断绝了人民一条谋生之路,于是人民三五成群地聚集在街头巷尾议论起厉王的暴政。

厉王不但不改,反而听信荣夷公的话,请卫国的巫师来监视,凡是议论厉王的人就要处死。闹得人民走在路上只好用眼睛来示意。人民心中的怨恨积得更深了。三年后,镐京内外的国人(居住在国都内的人民)终于起来暴动,拿起武器和工具,把王宫包围起来。周厉王逃出镐京,躲到了黄河东边的彘邑(今山西霍县),厉王的太子静也逃进召公家里躲藏起来。国人驱逐厉王后,周王缺位,贵族共伯和出来主持政局,称为“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正式登位为周宣王。国人暴动驱逐了厉王,使自命为天子的周王的地位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此,西周以周王为首的宗法统治秩序开始动摇。

宣王即位以后,实行了一些改革,对外连年征伐,表面上出现短的中兴。宣王后期“不籍千亩”和“料民于太原”两件事,深刻地暴露了周朝统治的危机。而周宣王连年用兵,最后“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因此,周宣王的统治并没有能恢复周天子的尊严地位。

宣王的儿子幽王即位后,西周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碰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地震灾害。这次地震使巍巍的岐山崩塌了,高耸的山岭变成河谷,低凹的河谷变成了高山,河流干枯阻塞,居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生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害。面对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周幽王却不顾劳动人民的死活,过着奢侈、荒淫、腐化的生活,劳动人民对幽王的残酷统治非常不满,阶级矛盾激化了,奴隶制度面临严重的危机。

这时,幽王准备废掉原来的妻子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他所宠爱的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等大臣劝幽王不要这样做,并警告说,这样做会造成祸乱,甚至亡国。但幽王不听。他竟然听信了奸臣虢石父的谄言,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这样,周朝内部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了。

西周时周王分封了一些内诸侯,离开京城的距离较近,如果遇到王室有内乱或外族入侵等紧急情况,就在山顶的烽火台上放火,诸侯望见火光或浓烟就出兵救应。这本是巩固周王统治、捍卫京城安全的一个办法。

幽王所宠爱的褒姒不喜欢笑,为了要引褒姒一笑,幽王竟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命令兵士燃放烽火,自已和褒姒在烽火台上饮酒作乐。当各地诸侯看见烽火,纷纷率兵马前来勤王,在集聚到骊山下时,只见幽王和褒姒悠然自得地在烽火台上饮酒,根本没有敌情。这时,褒姒却开口大笑。后来幽王又有几次燃放烽火闹剧,到最后,效忠西周王室勤王的诸侯也被折腾的再也不来了。

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被废的申后的父亲,申国的国君)联合了缯国和西夷犬戎的军队讨伐西周。申、缯、西戎的军队打到了西周的京城,幽王被迫在烽火台上燃点烽火,征集诸侯的军队前来救援,结果诸侯派军队来的极少,西周的京城被攻破,司徒郑桓公在京城内率领一小部分军队和戎人战斗,郑桓公战死。西戎的军队在镐京内外大肆烧杀抢掠,劫走了大批财物,掠走了褒姒,并在山下杀死了幽王。西周以幽王、虢石父为首的统治集团,不仅为劳动人民所痛恨,而且在贵族内部也早已众叛亲离。在诸侯中只有秦襄公还忠于周室,亲自率兵救周,击败了戎人,但已无济于事,强盛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幽王失国后,申候拥立太子宜臼于公元前770年即王位,就是周平王。平王即位时,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政治形势。由于幽王的暴政加上严重的天灾,关中地区经济破坏,人口减少,戎族的入侵,使繁荣的镐京被劫掠一空,西周的军队已经完全垮台,关中地区出现了空前的荒凉和萧条的情况,而且面临着戎族随时侵犯的威胁。

二、军队的丧失—失军

西周王朝才用分封制治国,每个诸侯国都不大,无法形成对王室的威胁;且周王室拥有天子六军,诸侯三军,以保证中央对列国都有威慑力。没有军队的王就不是王,周昭王伐楚结果全军覆,西周王朝的军队主力基本丧失殆尽。

楚人不服周,且不断的扩大地盘,实力越来越强劲,还僭越称王。周穆王时代,周楚合作平定了徐偃王之乱,徐国的领土大部分归了楚国,周王室离徐国太远,无法分享徐国的土地。楚国的进一步强大让周王室感到不安,于是周昭王起全国之兵伐楚,结果天子六军全部阵亡,周昭王本人也在逃命途中沉船而死。西周的军队十有八九在伐楚之中损失了,很长时间恢复不了元气。

周昭王死后,西周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军队恢复了六七成左右。周幽王贪图褒姒的美色,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废了申后之子的太子之位。申侯听闻后十分不满,于是引犬戎进攻西周。

天子六军,加上其他诸侯的军队(虢公鼓、郑桓公统领的诸侯军队,以及秦开统领的秦人;郑国、卫国、晋国等诸侯来迟了,西周灭亡了才来)。每军兵力为一万二千五百,六军就是七万五千人。而虢公鼓、郑桓公各自至少有一军,他们统领的兵力至少有两万五千人。西周的总兵力,就有十万人以上了。(再加上秦开统领的数百秦人)。在这支军队中,虢公鼓、郑桓公虽然在镐京任职,但他们是各自国家的国君,因此自带了一定数量的军队驻守镐京。至于秦开,这个祖父和父亲都被犬戎所杀的秦人宗主,与犬戎苦大仇深,他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杀死犬戎的机会

叛军一方,是申国与犬戎的军队,申侯是大诸侯,有三军为三万七千五百人。犬戎的兵力不多,约为一万五千。这样叛军的总兵力越约为五万余人,是西周军的一半左右。

从兵力对比来看,西周大军有不小优势,因此周幽王战术并不保守,他选择了出城迎战叛军。

西周王朝建立近三百年以来,还没有哪个诸侯打到过镐京附近,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周天子率领众诸侯去征讨蛮夷。

周幽王认为叛军攻入关中腹地,是对他的奇耻大辱,他决定到骊山一带迎战叛军,此刻他绝对没有意识到来者多么不善。

申侯当然不是来吓唬周幽王,他既然已经立了周平王,就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也没想过与周幽王签订城下之盟,他就是带着攻破镐京,杀周幽王的决心而来。

申侯给犬戎的承诺:“破镐之日,府库金帛,任凭搬取。”这也算是军功爵位的一种表现形式,犬戎人因此积极性颇高。

骊山脚下,西周六军摆好阵容,中间四军是主力,由周幽王亲自挂帅;左军由西周一军和郑国一军组成,共两军,由郑桓公统领;右军由西周一军和虢国一军组成,共两军,由虢公鼓统领;而秦人的数百骑兵,则跟在中军周幽王四军之后。

西周十万大军,摆好阵势,而且拥有数量不菲的车兵,这种军力如果对方敢于正面对抗,恐怕会死的很难看。

不过犬戎可是与周朝作战了几百年的老兵油子,申国也是由申戎演变而来的,他们都熟知西周军队的优点和弱点。

周军作战,以战车为主,战车冲起来之后,车上固定向外的戈矛,在战车的强力冲击下,相当于一辆汽车上插满了兵器,一辆这样的兵车,不仅威力大且跑得快,就是一千步兵都拿他没办法。

兵车作战的弱点,就是笨重难以迂回和掉头,如果一次冲击不力,还要再次回到起点,很是麻烦。

犬戎和申国的骑兵,正是利用了车兵这一致命弱点,从两翼迅速穿插到周朝大军的侧翼和身后,在对方车兵调动困难的情况下,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冲进周军大阵,打散了周军。

骊山一战,周王朝在优势兵力下仍然输了,结果周幽王阵亡,郑桓公也阵亡。

西周六军,这支周武王伐商的精锐军队,一百多年前周昭王战死时覆灭过一次,此次又重蹈覆辙再次全军覆没。只是这一次输的更彻底,西周六军这个响当当的名号,要从历史中永远消失了。

三、二王之争—失地

申侯拥立周平王的时候,西虢国的国君虢公翰拥戴周幽王之弟余臣在携地即天子位,是为周携王,与申国扶植的周平王宜臼“二王并立”。西虢国为西周最初分封公爵国之一,周携王的日子可比周平王好过多了,因为勤王大军很快就聚集到虢国,准备西进灭申侯。

勤王大军,主要是三个姬姓诸侯的军队,郑国、卫国和晋国。三路大军在虢国集结之后,都表示支持周携王,并发兵西进,迫近镐京。

兵败后向东撤离的秦人,也并未回到高原之上,而是驻扎在镐京西侧,等周携王的大军开到,秦人也重新逼近镐京。

周携王一方以姬姓诸侯为主,战斗力强劲,而周平王一方,只有一个失去犬戎支持的申国撑腰,且申侯不得镐京百姓支持,怎么看这周平王和申侯离死都不远了。

从实力对比来说,周携王远胜于周平王,从宗法伦理上讲,周携王也要强于周平王。

周平王虽然是曾经的太子,但是弑父之罪,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罪名,在将仁义礼孝放在首位的周朝,弑父之罪等于也是给自己判了死刑。但是,申候通过神奇的外交手段—给予巨大的利益,让勤王大军改变了立场。

当三路大军逼近镐京,申侯派出的使臣也赶到勤王大军的军营,一场大谈判开始了。通过给卫国封公爵,晋文侯一个有限开火权,封郑突为辅佐周平王的卿士。不割地,不赔钱,一通爵位封下来,申侯的这几个死敌,居然全都成了盟友!

搞定了三路姬姓勤王大军,还有一个周幽王的铁杆支持者秦开,申侯也开出了及其诱惑的条件:爵位+有限开火权。

只要秦人支持周平王,秦开可以立即得到伯爵的爵位!同时秦国获得岐山以西的有限开火权,秦人认为勤王立国的机会来了,于是作诗曰“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于是秦人全族东进,在镐京平原一战击溃戎人主力,解了王室之危。周平王认为戎人主力虽退,但八百里关中皆在戎人手中,镐京毁于战火,当迁洛阳以存王室。于是周平王大方地将关中赐给秦人立国,自己则迁到洛阳苟活了。

周平王东迁之后,还有洛阳周围千里国土,表面上还是一只纸老虎!但是关中给了秦国后,大部分原先在关中的诸侯都迁到了中原,于是分给这些诸侯部分国土,周王室的领土就只有五百里了。郑国由于护送王室东迁有功,在中原分的土地又较少,于是打着王室的旗号吞并了不少其它国家的土地,甚至周王室的领土他也占了一部分。周恒王看不惯郑国的霸道,发兵击败,败于郑国,自己中箭受伤,从此天下诸侯看出了王室的软弱可欺。周王室不能约束诸侯,则先后产生了春秋五霸,这五霸都蚕食了周王室的领土,其中以晋国蚕食得最多。最终周王室仅存洛阳王畿周围百里领土。

从周平王弑父杀弟而即位、郑武公(郑突)抱杀父仇人大腿开始----礼崩乐坏,王室式微!周王朝统治范围方圆已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已是名存实亡。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失去了号令诸侯的权威。

Tpccino

Tpccino

周朝分封的时候,以周天子都城为中心,封国离周天子国都越近的诸侯地位越高,封国离周天子越远的诸侯地位越低,比如楚国国君最初是子爵,封国是子国,封国和国君地位最低。

周天子有权威的时候,诸侯内部不允许为扩大地盘兼并对方,楚国因为在最外围,周天子鼓励楚国征服蛮荒未开化地区扩大地盘,结果楚国竟成为最大的诸侯国,并且在诸侯国中第一个称王。

周朝到厉王时,因为对国人的统治过于严酷,国人共起而攻之,赶走了厉王,是为“共和“。这一年在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记年的开始。

厉王之子幽王,更是一个沉迷女色的天子,废驰朝政,“烽火戏诸侯"造成周天子的威信扫地。在立储的问题上动摇不定,引起国家动荡。后在申侯和犬戎的联合进攻下,兵败被杀。

在申候的支持下,幽王之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当时的镐京被犬戎破坏,虽然犬戎退出镐京,但周天子处于犬戎的威胁之下。无耐之下,周平王选择东迁洛邑。

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它直接控制的王畿面积比过去缩小了一多半。武力方面,以前王室有六军,现在只能有三军、二军、甚至不足一军。周天子这个"共主",其实已是徒有虚名。

他的发号施令已无人听从,诸侯朝觐天子的旧礼,已经极为少见;相反的,天子却要向诸侯朝聘了。周桓王在位二十多年,五聘于鲁。

这时诸侯方面,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大国衰落了,有的弱国变强了。过去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少数族在中原较先进的文化、经济影响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在周王室衰落的情况下,经常向中原各地发展势力,构成了对华夏族各国的很大威胁。

随着周天子权威的逐步衰弱,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想取而代之。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公开夺取天子位,不如表面打着"尊王"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最先成为霸主的。他任用管仲为相,整顿了行政和军队,实行了变革。使得齐国迅速成为强国。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共二十六次,首先称霸中原,齐在"尊王攘夷"旗号下,扩大了地盘,奠定了大国的基础。从此之后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时代,周天子形同傀儡,成了连许多诸侯国都不如的存在!

风儿

风儿

东周地理位置,辖地600里,一落千丈

西周时期,打西边的陕西宝鸡凤翔县,到东边的河南郑州,以及渭、泾、河、洛地区,数千里之地,都是西周王城的地盘。而且西周初期为统治天下,分封近百个诸侯国,姬姓之国就占了一大半,所以实际掌控的区域非常之广。

到了东周周平王的时候,别说掌控诸侯国了,就连老祖宗留下的宗周之地都丢了,东迁洛阳的能力都没有了,全靠秦国、晋国、郑国等国家合力勤王才完成东迁!

东迁之后,东周的地盘实际上就只有河南洛阳周边的弹丸之地!东边的荥阳(河南郑州)是郑国的地盘,旁边一堆小国;西边的三门峡(河南省西部)一带,后来是晋国的地盘,潼关(陕西渭南市)一带,后来都是秦国的地盘;北边的沁水(山西晋城)一带,也是晋国的地盘;南边汝州(河南平顶山)一带,是霍国地盘,再后来就是楚国的地盘了。

也就是说,东周的辖地也就只有洛阳周边地区,方圆最多600里地!这在诸侯国当中,也只能算一个小国,况且身处诸侯国之间,四周外围都是占地数千里的超级诸侯国,想咸鱼翻身都没可能!

周平王弑父上位,东迁洛阳,建立东周

西周末期,政局动荡,内部矛盾重重。末任君王周幽王荒淫无道,宠幸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公元前775年左右,为讨褒姒欢心,周幽王就废掉原配王后申后、原太子宜臼,立了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这下麻烦就大了,申后、宜臼母子俩可不像褒姒般毫无娘家背景,申后的老爸是申国国君!申国于公元前823年,就被封于今天的河南南阳市附近,大小也有点势力。太子宜臼被废后,就逃回申国找外公庇护。申候一看周幽王这德性就火冒三丈,这女婿自己天天花天酒地、烽火戏诸侯也就算了,现在废掉自己的女儿、外孙的王后、太子之位,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申候就联络同盟去攻打周幽王,东边联系了今天的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附近的鄫国;西边联系了活动在陕甘周边的野蛮犬戎,也就是后来跟秦国打的不可开交的犬戎族。可怜周幽王,平常不理朝政直属辖地没什么实力,自己偏偏又作死烽火戏诸侯,诸侯也都不搭理他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并占领了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掳走了褒姒,西周正式灭亡!随后,申候、鄫候等人就拥立宜臼为周平王。都城镐京(西安市与咸阳市之间)已经天天被犬戎骚扰,周王室无力抵抗,那就东迁洛邑(河南洛阳),于是东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当然,这也标志着轰轰烈烈的春秋时代也拉开了序幕!

虽然周幽王荒淫无道,但周平王仍然摆脱不了一个恶名,那就是弑父上位!在讲究贵族礼仪的东周时期,弑父上位的恶名对周平王后续的政治生涯影响是很大的。

东周2王,周平王,周携王,并立20年

正史上只记载有周平王,并没有记载周携王。但根据清华简系年对周携王却有明确记载,清华简系年记载的都是秦朝以前的历史竹简,应该在秦朝以前就被埋入地下,只到西晋时期才被发现,后流散境外,只到2008年被清华校友在境外拍卖所得后,才捐赠于清华大学收藏。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后,宜臼被拥立诸侯拥立为周平王。而周幽王还有一个弟弟叫余臣,周幽王的宠臣虢石父等人便在携地拥立了余臣为周携王。2王并立一直到公元前750年,足足有20年!

按照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周平王继位没毛病。但毕竟周平王与外公申候联合犬戎攻打镐京,杀死周幽王,多少也有弑君父上位的嫌疑,所以兄终弟及,周携王继位也没啥大毛病。

很明显,周平王年龄继位时年龄应该不大,估计最多也就十几岁,而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肯定是成年人。西周末期时,诸侯都蠢蠢欲动,现在西周灭亡了,怀有异心的大多数诸侯更乐意推举哪位做君王?脚指头都想得到!

虢石父等人为什么拥立周携王?

要知道,虢石父是周幽王宠信的上卿,这哥们贪得无厌又好溜须拍马,据说烽火戏诸侯就是他怂恿周幽王干的,褒姒开怀大笑后周幽王还赏赐他了千金。当初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除甚至迫害申后以及太子宜臼时,显然虢石父是站在周幽王以及褒姒这一边的,甚至很有可能参与了迫害申后以及太子宜臼的具体行动当中!得罪了周平王宜臼,如果再在周平王手下办事,会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虢石父等人另外拥立余臣为周携王,居于镐京一带,与居于洛阳的周平王割据对立!当然,这一对周王都没什么大实力。直到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出兵杀死了周携王,东周王室内部才算统一,结束了近20年2王并立的尴尬局面!

尊王攘夷,各谋己利。东周初立,就成为傀儡政权

其实从东周王室2王并立的局面,持续20年就能看出,没有那个诸侯是真正关心东周政权的,各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在春秋时期,贵族礼仪还是多少要讲究点的,虽然东周王室没什么实权了,但名号、师出有名等等自己说了其他诸侯不信服啊,找个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做做这种面子工程还勉强说得过去。所以,从周平王开始,各个势力稍微大点的诸侯,都表面上象征性的扶持一下周王室,讨个名号什么的,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看谁不爽就借周天子名义打谁!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周平王继位东迁时,秦国、晋国、郑国合力勤王,立了大功。于是就封秦国为诸侯,秦国这才有了正儿八经的名号。周平王又把犬戎攻占了的岐山以西(陕西凤翔县)都封给了秦国,并告诉秦国,犬戎野蛮攻占了我周朝不少土地,你要是能夺回来都归你!这也直接刺激了后来秦国的崛起!

周平王赏赐晋国晋文侯一堆东西,据说赏赐力度在周王朝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当然晋文侯也帮助周平王杀死了周携王,这也是很大的功劳。所以周平王甚至把晋文侯比作西周初期的周公,晋文侯也因此获得辅佐周天子的名号,掌握了代王征伐的权力,晋文侯趁机开疆拓土,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如果不是后来三家分晋,晋国也是有一统天下的能力!

而郑武公、郑庄公这父子俩先后都成为周平王仰仗的卿士,也就是三公六卿的职位。郑国位于河郑州一带,跟东周是邻居,辖区比东周大不了多少,地理位置也不好,处于一堆诸侯国之间。郑庄公时期,他发现这年头讲什么贵族礼仪没用,关键得自己有实力才行,所以也是借着周王室卿士的职位,一门心思发展自己的势力。

周平王一看东边的邻居郑国实力慢慢强大,就担心出什么岔子,干脆就撤掉郑庄公卿士的职位,换虢公上位。这时的郑庄公翅膀早都硬了,跑到洛阳去找周平王评理施压,最终周平王竟然跟郑庄公赔礼道歉,还派王子姬狐到郑国做人质!这让周平王颜面扫地!后来,郑庄公在一系列运作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让一个弹丸小国,一跃成为春秋三小霸之首!

东周王室自建立起,就已经有名无实,沦为傀儡政权了,处处得看其他势力强大的诸侯的脸色。而周平王,作为东周的第一任国君,在位51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结束了傀儡的一生。

然而,这对于有500余年历史的东周王室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巾巾

巾巾

和迁都没啥关系,虽然被犬绒搞了,但是人家还是老大,关键周天子你迁都也就算了,非脑袋抽抽,和郑国搞互换人质,这不是自降身份吗?郑国只不过是个诸侯国,你周天子把自己的太子送到你的诸侯国当人质,让其他诸侯国怎么看?当然郑庄公是严词拒绝的,但是周天子就是抽风,一定要这样,权威一下就一落千丈,然后就是继任周天子脑袋又抽抽了,发兵攻打郑国,结果响应的没几个,就这也算了,还打输了,天子被一个诸侯给打败了,这种老大谁还尊重他?

宝宝-想再去旅游

宝宝-想再去旅游

因为平王东迁的原因不是因为犬戎,而是秦国。当时申猴带领犬戎灭掉周幽王后,他所立的太子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也没有得到诸侯承认。诸侯因为他灭掉周幽王而联合灭掉西申。后来出现两个继承人。一个是平王,一个是携王。幽王死后,他原来的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拥戴下继天子位,他就是周平王。另一派势力以虢公翰为代表拥立王子余臣在携地继天子位,史称携王。周携王得到了大多数诸侯的承认。秦国不断攻击周平王,周平王不得已离开西周镐京。而携王因为离晋国太近,阻挡住了晋国的扩张路线,于是晋国冒天下之大不韪袭杀了周携王,拥立一个不得诸侯承认的周平王,开启了礼崩乐坏的时代。由于继位不合礼志,各国诸侯对于周平王十分鄙视,大多都是持抵制态度。周平王及其后代微信一落千丈。

Simlin

Simlin

呵呵,跟着司马看历史,结果看成史历(失理)了。如果再倒回来读,是“理失”。

周平王成为王,不过十岁左右,或更小。他爹周幽王死,大约二十五六之间。

周平王“弑父”,因而有两王并立现象,擕王、平王。经过十多年对立后,周擕王亡。

平王“弑父”的结果,周东八师、西六师不复存在。东迁,为什么?司马迁修改真实的历史,不责“弑”罪,周地百姓和擕王不会说吗?当然,擕王确让“春秋”大梦的鲁、郑、晋、卫、申、许等做了,结果亡了。然而,他们的后裔,在春秋,同样的梦,经常做。难道不是吗!

呵呵,提问者的“吊打”疑惑,确实看不明白。

东迁,固然避戎,但这样“弑父”的王,脸在原周地怎么放?

谥曰:平,算是平平的迁过来了吧!这样,遮羞布,确实反映了司马迁自己,把自己修到牢房了。

彼岸蝴蝶蝴蝶

彼岸蝴蝶蝴蝶

西周与东周最大的区别就是东周王室衰弱,再也镇不住诸侯了,而这一切是以周平王从镐京迁都到洛邑开始的。之所以会导致这种局面,除了历史原因还跟周平王缺乏战略眼光有关。具体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成三大原因。


直接原因:改朝换代结恶果

周平王从镐京迁都到洛邑虽然是缺乏战略眼光之举,但背后也有无奈的成分,这就是他有一个坑儿子的父亲与继母。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西周亡国之君周幽王(严格来说后面还有一个周携王),继母则是遗臭万年的褒姒。

“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不管是真是假,却能反映出周幽王十分宠幸他的妃子褒姒的事实。周幽王为了褒姒可以背弃祖训,违背周礼中“废长立幼”的禁忌。他将申后与太子姬宜臼母子一同废掉,改立褒姒为后,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结果,一下子就捅了大娄子了。

申后与太子姬宜臼母子为了避祸,躲到了娘家申国。结果姬宜臼的外公申侯气不过,联合鄫国与犬戎直接攻克了镐京。在此战中周幽王、姬伯服父子被犬戎杀死,褒姒也不知所踪。一直很平安且强盛的西周,就这么因为继承人问题,混着外患干扰灭亡了。

原太子姬宜臼随后继位,正是本文的主角周平王,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是东周春秋时期的开始。因为本来就是被一众诸侯国拥立上去的,再加上此次战乱造成的破坏,以及前几代周天子的挥霍,周王室的颓势已经十分明显了,本身就有点镇不住局面了。即位的周平王面对残局,不得不倚仗诸侯国,利用他们的力量维持周王室的权威——但这也成为周王室权威下降的标志。

正是因为此次改朝换代的主力是犬戎,属于异族,周平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强大的外患,所以才铁了心要迁都——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次迁都失去的可是周朝的立国之本。


间接原因:自保的屏障逐渐丢失

周朝的立国之本在关中平原,这里有洛水、渭水、泾水、灞水等黄河支流经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十分发达,不论对人口、经济,还是军事,都是极大的保障。关中平原往北是黄土高原与河套地区,往南是秦岭,往西延伸是陇山与昆仑山脉,往东是黄河、函谷关天险,四面都有险要可守,是绝佳的进攻防御平衡型的发展基地。

西周核心的镐京所在地临近的地方,正是后世秦国咸阳城、秦朝未来皇宫阿房宫、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所在。后人跟周朝先人眼光是相同的,看准了这块宝地。所以周武王、周公、姜太公等初代周朝领导人以此为基地伐纣灭商,之后分封诸侯让他们出函谷关向东扩张。同时他们还分封了东西虢国,作为周朝在关中地区的防御屏障之一,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不过周平王从镐京迁都到洛邑,就意味着对关中地区的掌控将逐渐失去,这一带附近的每一个诸侯都对这块肥肉垂涎已久。

就在东周建立之初,原先的屏障虢国开始发难了。虢公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天子,即周携王,从此关中平原的控制权开始在不同势力之间流转。

3年后,东周司徒郑武公灭了东虢国,关中平原大部分成为他的势力范围。

20年后,晋文侯攻入关中平原,杀死周携王,统一周王室,但关中平原也差点成为晋国的势力范围。不过好在晋文侯还是大度地将关中平原归还给了周王室,使得东周初年的局势得以稳定。但诸侯开了染指周朝的龙兴之地的先例,也为之后东周王室彻底失去关中平原埋下伏笔。

没错,秦国之后逐渐侵占这块地盘,并借此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甚至统一六国。没了关中平原的控制权,东周王室被压缩在一隅之地,更加无法制衡诸侯了。


根本原因:分封制酿苦果

当然了,东周王室丢失关中平原还是能牵扯到历史原因。前面提到的外患犬戎自从尝到甜头之后,就屡次侵犯这里。周平王为了赶走犬戎,许诺秦襄公只要赶走犬戎,保障东周王室的安全,就将先前被犬戎霸占的领土分封给秦国。结果可想而知,秦国借着这个盟约,逐渐霸占关中平原直到占领函谷关,有了统一六国的实力与野心。

失去了关中平原控制权的东周王室,甚至就连拥立他的郑国都无法制衡,屡次被后者侵犯抢走粮食,王室颜面扫地,开了很坏的先例。等周平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想起周朝先人所设立的虢国屏障,才想着暗中拉拢虢国帮助自己制衡郑国。但可惜的是,虢国还是被郑国灭了,且灭国过程中周王室也帮不上任何忙。

既然已经这么弱了,从此都要看诸侯脸色行事了。

周王室已经维持不了天下秩序了,这个工作就交给参与争霸的春秋强国来完成了。经过西周两百多年的积累,函谷关以东的诸侯国已经逐渐强大,远远胜过失去关中平原的东周王室——于是秦国、楚国、晋国、齐国、燕国、宋国、鲁国、郑国等大小诸侯国之间开始了长期的兼并战争。

原来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出在分封制之上。

小Z

小Z

平王东迁,表面上只是一次普通的迁都事件,实际上平王建都洛阳后,就已经失去了对各个诸侯国的实际控制能力,空有其表了,原因一,丢失了关中大地就等于丢失了王权,原因二,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

丢失关中大地,就等于丢失了王权,

周平王以前,大周的实际控制范围,就是关中,这里有平原,有关隘,地理位置绝对是进可攻退可守,关中平原物产丰富,大周的财政收入不用诸侯进贡,也能过得不错,在西周鼎盛时期,按照礼制规定,天子可以有六军,其中最出名的,宗周六师,成周八师,虎贲军,拱卫京师,而其他诸侯只能有三军,小一点的有两军,在这样的情况下,诸侯是没胆量挑战周朝王室的,更不用说,周天子本身还是诸侯之主,占着大义,只要周天子登高一呼,天下景从,所以西周时,周天子靠大义,靠武力威慑,让诸侯不敢乱动,

但是,这一切都被周幽王这个二哈,登高一呼,烽火戏诸侯,给丢的干干净净,犬戎进犯,诸侯们冷眼旁观,西周的大军基本上在这一次大战中损失殆尽,等到周平王继位后,面对着犬戎大军占据的关中毫无办法,只好被诸侯带到了洛阳安家,自此一蹶不振。

洛阳地方是不错,周边都是诸侯国护卫,但是地盘却没有和之前的关中大地相比,没有地盘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军队,没军队你发的命令谁还能听,所以丢失了关中大地其实东周就等于丢失了王权,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

公元前707年,本来就国力衰弱的东周王朝,在周平王之孙,周恒王的带领下直接就走向了深渊,你说你本来军队就少,国力也弱,养精蓄锐,装怂不行吗?不!非要拿出老子天下无敌的态度,没想到遇到郑庄公这个憨货,俩人直接就顶起来了,话不投机那就打吧,周恒王登高一呼,找来四个诸侯做帮手,在自己家门口,让郑庄公一顿暴揍,这回老实了,不但仗打输了,地盘又丢了不少,自此再也没有能力养军队了,也就是从恒王以后,东周已经把能丢的都丢了,就连正常的吃喝都需要靠诸侯接济了,他还有什么能力控制全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东周正式开起了春秋称霸时代。

飞天女巫叮当猫

飞天女巫叮当猫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周皇帝威望一泻千里,戎行被严重削弱,至此再也无力统辖诸侯,只能自保。这是东周开始,分两个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1、所以,诸侯以扩大领土为中心,不以皇帝为中心;

2、这两个阶段,诸侯使用周皇帝时,才会纳贡,平常都不理。比如,齐桓公为了称霸,提出“尊王攘夷”,向皇帝纳贡。

3、国强必霸,称霸后会有大量财富,权势就大,能够主宰别人命运。由于这个时分,诸侯许多,丛林政治很明显,弱肉强食。

4、从东周第一任皇帝周平王,一向到最后的皇帝周赧王,都关不了诸侯。

之所以会呈现这种状况,是由于在犬戎攻破镐京的时分,直接归皇帝统辖的戎行简直被消除尽了。这之前的状况是皇帝的戎行多于任何一个诸侯,但平王东迁之后,戎行被消除了许多,皇帝原来统辖的土地大量丢掉,导致赋税和征兵人口都大大削减,所以,一蹶不振,强大一些的诸侯戎行多于皇帝,所以皇帝管不住诸侯了。

AuroraLin

AuroraLin

其实周王朝还算好的,只迁了一下都,之前的商王朝,则是不断处于迁都状态,难免迁都,是分封制国家的共同命运。

从黄帝以来直到夏商周,中国的统治集团根据传说及史料分析,应该是部落联盟形式,就是类似于苏联的国家组织模式,也就是现代所谓的邦联体制。

到秦始皇时期,才实现了邦联体制到联邦体制的转变,国家(部落)联盟也才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新的更大的国家,按中国人的表述,叫“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周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其地位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周王朝的实力,一是诸侯国的实力。

按照周王朝道家模式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要求“小国寡民”才能实现。

“小国”,指的是诸侯国应该越小越好,这样才有利于“天子”各个击破,维护邦联(部落联盟)的稳定性。

“寡民”,指的是诸侯国的奴隶应该越少越好,这样才有利于国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为什么周平王迁都后,有周王朝势微的现象发生,是因为诸侯国通过不断的兼并和征伐,已经不能算“小国”社会,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所以他们不断的称“王”,与周天子称“王”一样,周天子只不过仍然是名义上的邦联会议召集人而已。

所以对付“邦联制”的利器是“联邦制”,反过来对付“联邦制”的利器也是“邦联制”。就像秦王朝对付周王朝的核心就是用“郡县制”对付“分封制”,而汉王朝利用“推恩令”来瓦解诸侯国内部的郡县制进行的分封一样。

汉朝的主父偃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要旨就是把一个被分封的诸侯国改变其内部郡县模式一直无限期的分封,到最后使得封国“小之又小”,无法再封,而达到“小国”的目标。

“富不过三代”,在国家层面,意思就是说分封了两次之后,就基本不会留下“富国”了。

sekurth

sekurth

东周的周天子没有西周的权威,不是因为迁都,而是因为被犬戎打败,周王还被杀了。西周之所以没有出现诸侯割据混战,是因为周天子实力远大于其他诸侯国,而且当时都是小国。周天子的军事力量强大,能够让其他诸侯死心塌地跟他东征西讨。西周的灭亡让诸侯知道了周王的真面目,从此进去了春秋战国的混战。

kasycathy

kasycathy

平王东迁被吊打。这个命题首先是不对的。应该是先被吊打,然后受不了迁都,其他诸侯一看,纷纷接盘吊打。

说白了,平王是因为国力衰弱,受不了,迁都。其他诸侯看看,能占便宜,也欺负他,

烦得很

烦得很

这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周平王的分封制度出现了错误。在西周时候,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是抽成制度,比如周天子看上一块土地的时候,派诸侯领兵去攻打,夺地千里的话这个诸侯大约可以获得五十里的封赏,在这种制度下,诸侯强则周王朝越强。但是到了周平王时期,在封赏诸侯的时候则是拿自己的国土来封赏诸侯,从此周王朝的领土不断被分封走,今天封十里明天封五里,再多的金山银山也会被封完,这是周王朝衰弱的开始。

其次,周平王得位不正。西周灭亡与周幽王被杀跟他的长子周平王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周幽王特别中意褒姒的儿子,想要立褒姒的儿子作为太子,于是周平王勾结自己的外公跟舅舅发动了军事政变,并与犬戎人里应外合放犬戎人入镐京焚城杀人,这是镐京被毁周幽王被杀的主要原因。所以,周平王与西周灭亡难辞其咎。这使得他很难服众,各诸侯对他不服,诸侯们开始互相攻讦,也不怎么把他放在眼里。

第三,周王朝的纳贡制度缺乏管控能力。当时周朝适用的是诸侯自治制度,各个诸侯可以管控自己的领土及百姓,再由诸侯王按时纳贡给周王朝。由于诸侯王们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把周王室土地上的人口给大量吸收走,比如允许普通百姓自己开垦土地成为地主的,这也是封建地主制度的开始,人口锐减使得周王室的实力逐年减弱。

miniascape

miniascape

丢掉了关中的周王朝,等于蜀汉失了荆州、张学良丢掉了东北、陈浩南丢了铜锣湾。


烽火戏诸侯

有这样一个故事:西周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特别宠爱一名叫做褒姒的妃子,可褒姒不爱笑,怎么才能让褒姒笑起来。成了幽王的头等大事。

这时候有一个宠臣,想了一个好主意,就是点燃烽火,让诸侯来救。

诸侯来了,褒姒笑了;诸侯又来了,褒姒又笑了;第三次犬戎是真来了,但诸侯没来,褒姒估计也没笑起来。西周亡了!

这种中国古代狼来了的故事,听起来简单。实际上的弯弯绕绕异常复杂!

说到底还是一场家庭伦理剧

周幽王宠爱褒姒是真,爱屋及乌,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自然也受到了幽王的喜爱。本来的王后申后被废,本来的太子宜臼也被废。

这问题就大了,申后带着儿子逃回了娘家申国。知道了这件事的申侯脑子都炸了。为了自己的外孙,也为了自己的女儿。他要开始搞事了!

他联合缯国、犬戎对周王室的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发起了冲击。没有意外,周幽王及其儿子伯服被杀!

犬戎掳走了褒姒,并带走了周王室所有的财富。周平王姬宜臼在外公申侯的支持下登上王位,是为周平王。



利益的交换,得来了王位的稳固,也失去了周王室的超然

周平王接手的周王朝本身就是一个烂摊子,镐京已经成了一片残垣断壁。

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阳,因为秦襄公曾派兵援助周王室,作战有功。并保护了迁都行动。

周平王将被犬戎侵占的土地赏赐给了秦国,并封为诸侯;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秦国由此发展起来,而东迁的周王室因为失去了大片土地。实力锐减,直接掌控的地方仅有河南北部的一隅之地。方圆不过600余里,只能算一个中等诸侯国。(大概相当于现在1/3的河南省)

这点实力,想要继续当老大是十分勉强的。被吊打已成必然!

因为太弱,周平王不得不依靠诸侯的实力来支撑政局。任命郑武公,晋文侯等人辅佐周王室。

靠小弟的老大,就不算老大了!

看小弟颜色行事的大哥,只剩下面子,里子已经没了!

很快,周平王还没死呢,跟郑庄公闹了毛了,只能拿自己的儿子去郑国做人质,大臣们为了面子,让郑庄公儿子也来周做人质。

想起来这样说出去不太好听,于是大臣又提议,郑国的公子来周朝是人质,周朝的王子去郑国是学习!

你看这点兜不住的面子,有什么用吗?实际上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史书的记录不会有丝毫留情。史称:周郑互质!

kittylisa

kittylisa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