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叶希岚
直接从问题入手就可以解决问题,不是因为平王东迁而导致周天子衰弱,而是周天子衰弱了才东迁,是靠着诸侯东迁,诸侯比你周天子强肯定欺负你
非常の翠花!
周平王迁都,他不是主动的迁都,他是被迫无奈的迁都,西都镐京住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西周后期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后又废掉原来的申后和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打镐京。
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众诸侯以前被烽火戏弄过,不再理会,结果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
周幽王死后,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
因镐京在犬戎等的威胁之下,周平王无力自保,于是在平王即位后第二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保护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坐大。
因为周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申侯杀了周幽王,周平王间接背上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
同时周平王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必须依靠诸侯国保护,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水果学校
周天子并不是迁都开始才被诸侯吊打,而是被晋、秦、郑等诸侯逼迫,不得不迁都洛邑。
关中沃野千里,乃是周室根基之地,即使失去岐西,仍有镐、郦及秦晋新献的岐丰及河西之地可使平王政权丰衣足食。且平王所居郦山申国及其毗郐的吕、许等姜姓诸侯乃为平王母舅之邦,周平王怎能甘心情愿地放弃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丰、镐、郦、携之地,脱离母舅之邦的庇护,投身于对他尚有敌视情绪的东方诸侯的怀抱中,建都于财政来源极度困乏的洛邑废虚上当叫化子天子呢?
毫无疑问,平王东迁完全是不得已的,是为势所迫那么,平王东迁是受逼于西夷犬戎吗?回答是否定的。西戎泛指陕(今河南陕县)以西的鬼方、严允、犬夷等戎狄民族,他们中有不少是“先进于礼乐”的部族,但在股周王室长期压迫下,其经济文化明显落后于诸夏。他们或“依随水草,”或“以产(农)牧为业”,虽种号繁多而不相统属。所以,终西周一代,西戎虽多次入侵,但只有在依附较先进的申吕诸姜才得以灭周,而其在退出镐京,占据了“岐丰之地”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形成一个或几个强有力的政治实体,所以,当平王为了讨好诸侯,出卖昔日的盟友时,西戎虽怒火中烧,发兵“侵暴中国”,但由于是乌合之众根本难与秦晋等诸侯大军相抗衡。自文襄公将西戎驱逐出坡丰之地,其后关中虽有亳王、彭戏氏等戎号但大多已退居泾渭以北近关中北山一带的地方,对居于骊山申国的平王政权已构不成多大的威胁。
平王东迁既不是受逼于西夷犬戎,当然更不可能为母舅之邦申、吕、许诸羌所逼。洞察当时的风云变幻,迫使平王东迁的只能是趁周乱夺取周土最多的,且为了土地和爵位杀废携王于前的秦、晋、郑等诸侯了。
晋文侯趁周乱夺取了河东、河西不少土地,但文侯通过杀携立平、伐戎救周,周平王赐给他的只有河东分地,显然同秦献地一样,晋文侯也曾以牺牲河西之地以换取周平王对其占有河东分地的承认。这一方面当出自政治斗争中的对等原则(秦献地,晋不能不献),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形势所要求的,这就是说秦驱逐西戎所占据的位于泾渭之间”的¨岐丰之地”较今要辽阔得多,向东伸延近百里:北达富平县西南迤山,南及泾河人渭处,距申国都邑骊戎城不到二十里地。因此晋、秦两国在杀废携王,拥立平王为合法王嗣之后,假若不把他们打着“伐戎救周”的旗号占有的河西与岐丰之地献给周,必然会因占地过多引起其它诸侯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而且还使他们刚刚拥立的,当时居于骊山中国的平王政权严重不安,这在当时对秦、晋两国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因此,为了安天下诸侯之心,稳定新拥立的周平王政权,巩固已获得的胜利成果,秦、晋两国暂时献出岐丰与河西之地乃是明智的抉择。
既然秦晋两国献地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那么当秦晋两国巩固了在岐西、河东的统治后,在他们因杀废携王引起的国内风波逐渐平息后向周平王室索回歧丰与河西之地也就势在必行了。
晋文侯同秦襄(文)公一样,通过护送平王东迁也获得不少土地按照对等原则,这次平王赐给晋国的必然是当初同秦国一起献给平王室的河西之地。
毫无疑问,公元前747年平王东迁时赐给秦晋的,也就是秦晋两国向平王政权索取的也正是由于秦晋两国向周平王室索取昔日献给他的岐丰与河西之地,使平王政权在镐、骊之地难以立足,不得不东迁了。
在秦晋两国决意向周王室索取昔日奉献的岐丰与河西之地时,在东方出现了一个郑国。
这是一个趁周乱新建的国家,大约在平王十年通过与申侯通婚才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在诸侯中没有多大的威信,所以,这个新建的郑国自然希望借天子以抬高其在诸侯中的地位,并阴谋控制周王室,假天子之命以扩疆拓土。郑武公通过护送平王东迁不仅得到虎牢以东之地,而且攫取了执掌周室军政大权的“卿士”之职。武公死,其子庄公嗣位,目无王庭,先后假天子之命,调动王师和诸侯军队伐卫(隐元年),伐宋(隐十年),灭许(隐十一年)。郑武公即怀有此野心,自然与秦、晋之君一拍即合了。
由此可见、平王东迁即不是为了“避戎”,也不是为了“避秦”而是受逼于晋、秦、郑等诸侯,也就是说强迫平王东迁的正是历史上以护送平王东迁之功自伐的,享有“夹辅”、“肱股”美誉的晋文、秦襄、郑武等“贤”、“卓”之君。
五轮
你以为只是迁都啊,那是把老家都抛弃了,给秦国只是个空投支票,要他们从胡人手里夺回来
Lillian__要如愿
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共十二位天子。
截止公元前922年,前五位天子皆为贤能明君,开疆扩土,平四夷,安天下,天子以礼乐伐天下。公元前922年,周穆王归天,此后,共七位周天子皆平庸之辈,再无开疆之能,唯自保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晋“卫”等诸候保护之下,逃至洛邑,此时的周王室已无任何实力,只是名义上的天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任何一个诸候国都有实力灭掉周王室,幸好将近五百年的时间,诸候国相互制衡,无一国独大,周王室才得以幸存,公元前256年,秦国一家独大,已无俱天下任何势力,很轻松的消灭了周王室。
因此:大多历史学家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时代。将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代”。
古代洛派史学家,有一部分将“春秋”时代称为“东周”。
也有一部分古代洛派史学家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称为“东周”。但这样就造成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灭)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的25年时间不好计入历史编年,总不能在“东周”之后,再添上“战国”25年的历史编年。
所以: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以“春秋战国”记入历史编年最为合理。
“春秋战国”时期,已不是周朝,周王室后代(所谓天子)被诸候吊打,是再正常不过的,也就很好解释了。
菜菜(April)
因为天子失去了威慑诸侯的实力与威望
一、失去的实力1、镐京被毁
镐京是天子老婆本,天子的兵马钱粮都在此,“犬戎之乱”导致镐京支离破碎,万不存一,天子的私人势力彻底被摧毁。
2、迁都洛邑
“成周”洛邑的居民都是殷商旧民,他们是不维护周王室的,而且地域肯定没有镐京大。
所以迁都后的平王可以说是要人没人要地没地。
二、失去威望1、弑君篡位
“犬戎之乱”是平王的姥爷申侯为平王和申后报仇引起的。所以“幽王死而平王立”可以说是弑君篡位,导致平王上位后各国弑君篡位的很多,因为天子率先不守规矩。
2、威望尽失
并且各国弑君篡位相互兼并的行为,平王没有实力阻止也出声训斥,威望不复存在。
后来到周桓王时,率兵讨伐郑国,结果被郑国反杀,周桓王负伤逃走。
至此,周天子既没实力也没威望,各诸侯国开始强大,吊强大到打天子。
【伯爵大红茶】
奔奔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熟读的历史顺口溜。众所周知,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了东周,按理说王室迁都是为了更好的统治国家,但是呢,周朝却是自平王迁都以后,便诸侯四起王室衰微,对此很多人诧异周平王当初为何要迁都,为何要动摇这周王朝数百年来的根基。
我们知道真正的一国之主,是建立在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军队的基础上的,不过在细细翻看过平王东迁前的那段历史,你会发现周平王就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假王”。西周末年,周幽王独宠妃子褒姒,后来为了讨取褒姒欢心,竟然废黜王后和太子之位。姬宜臼与母亲申后历经艰难暗中逃到娘家申国,申候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联合诸侯王和犬戎进攻镐京。犬戎是一帮野蛮人,攻下都城后大开杀戒、掳走美女和财物,镐京毁于战火之中。
犬戎的进攻使得关中领土大片丢失,王室军队也在数次的战争中几近覆灭,就连当初周平王东迁时,都是由秦人开路、郑晋两国军队殿后,才安然抵达。周平王为了表扬秦人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便立下誓言允诺秦人可将犬戎攻占的关中片区据为己有,秦国也正是凭借此次机会快速发展了起来。
所以说,周平王东迁洛邑,表面上是为了再兴王室,实则为了避战逃命。由于大片故土的丧失,周王室管辖的范围尚不足600平方公里,早已是空有其表的一朝天子。要不是秦国在前抵挡犬戎,周王室怕是早早就灰飞烟灭了。周王室面临的不仅是蛮族的袭扰,更多的还有来自内部的威胁,当年郑国打着‘护送天子’,就趁机攻占了两个较小的诸侯国,后来实力强大的郑国完全不将周平王放在眼里,不仅哄抢王室粮草,还胁迫王室交换人质。从这些史实可知,此时此刻王室早已是纸糊的老虎,根本不值一提!
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煎熬地度过了五十载,最终于公元前720年去世,随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纷纷涌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覆灭六国,结束了500年的乱世纷争,至此延续800余年的周王朝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Duoxiaoliang
秦朝及以后的皇帝对诸侯王、郡守是这样说的:你应该、你必须,否则你就……
周天子则是这样对诸侯说的:你应该、你最好,你有义务这样……
尽管周王名号最尊崇,但他与诸侯间不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周王朝依靠等级制度和封建亲戚来加强与诸侯的联系,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独立的政治、军事、经济自主权。诸侯们享有这种自主权,便会想办法为自己的封国谋求更大的利益,起初还会因彼此的血缘纽带关系,不好直接动兵戈,毕竟亲戚打亲戚,面子上不太好看。而且周武王、周成王以来的数位周王颇有能力,镇得住这些诸侯。
但是,当往后的周天子德行、能力与实力都不佳时,诸侯就不再严格地遵守那套周朝等级制度了。先是“昭王之时,王道微缺”,然后是周穆王继位,“王道始微”,再到“懿王之时,王室始衰”,又出了周厉王、周幽王两位昏乱之君,一者因周人叛乱而出奔,一者为博取褒姒一笑戏耍诸侯而失信,待犬戎攻破镐京时诸侯们无人勤王。
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继位之后,以周公、召公为相修政,一度出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中兴局面,让诸侯重新来朝拜,不过数次对外用兵吃了败仗,折损了周天子的威仪,征讨条戎、奔戎失利,在千亩之战中被羌戎击败,损失惨重,周宣王甚至想统计人口补充到军队再战,仲山甫极力劝阻。
之后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周都镐京,杀周幽王,“尽取周赂而去”,周平王继位,为避让犬戎的侵伐而迁都至洛邑,周天子的威仪几乎连同关中八百里之地丧尽,这时就是“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天子说话的分量反而不如其他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了。
因而周王室的衰弱势头早就有一段时间了,只不过在周平王迁都之后达到了第一个谷底,在往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又更跌至数个谷底,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被秦昭襄王灭掉。
虽然此时周平王尚有洛邑周遭实际控制的土地六百里,要复兴周王室不是没有可能,而要复兴周王室就不能只占有这六百里周土,因为领土小再复兴也终究不是强国,不是强国发展到后面必然又会被别的强国所侵蚀、兼并,不然实力不济,不仅春秋小霸郑庄公来侵夺周地,就连韩昭侯也来攻占东周的陵观、邢丘之地。这时候的各诸侯血缘疏远,为争夺地盘不讲究情面了,周王室应该怎么做呢?当然是效仿他们兼并其他诸侯国的土地。
如果效仿其他诸侯国搞兼并战争,周王室又会被天子这一名号所束缚,其他诸侯国不论有理没理可以随意攻伐他国而逐渐强大起来,周王就扯不开手脚来干,既然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出师讨伐的旗号必须要正,不然像周宣王见到来朝的鲁武公的两个儿子以后,喜爱鲁武公少子戏,打算在鲁武公死后让少子戏代替长子括当鲁国国君,鲁国不从,出师打败鲁国,立戏为鲁懿公。
这种不讲究道义的战争,干涉了鲁国内部的王位继承,又动摇了周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后世诸侯王少子杀长子、外系杀庶出的行径提供了先例。这样就引发了诸侯们的不满,在千亩之战中周宣王得不到诸侯的有力支持而战败。
再则而言,晋国可以随意攻伐霍国、魏国、耿国、虞国、虢国等的小国扩充地盘实力,楚国可以灭江汉一带的随国、邓国、江国、庸国等的小国扩张,郑国也同样可以任意兴师征伐,放到周王身上就不行了,没有好的理由讨伐诸侯国,诸侯们不服,不服周王室的威信更加难以恢复,有好的理由讨伐进行土地兼并,却不可频繁地进行征伐,以上伐下,多次征伐下属必令下属的诸侯国怀怨与恐惧,可能联合起来遏制周王室。这就令周王室有点进退不能。
即使周王完全弃道义于不顾,效法诸侯们进行兼并,但周王室周边却是大国、强国环绕,北有晋,东邻郑,西接秦,南靠楚,东周国都洛邑又处在千里平原之上,难以依靠地形阻挡别国侵袭,想要有所作为也不是易事。存在兼并诸侯国土地的难题,周王室还执行了错误的给诸侯封赏土地的政策,有些土地的赠送也是出于不得已。
晋文公在帮助周襄王平定叛乱后,认为自己功劳大,请求隧礼,该礼节大概是只有周王等级才能用,周襄王拒绝,又不好过于驳晋文公面子,只好赠送樊、温、原、攒茅的大批土地给他。
无法进行有效扩张的周王室,就没法拥有大量的领土和人口,自然就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养大批军队和招纳贤才,实力就弱于那些不断搞兼并的诸侯国。
caiyisheng
和迁都关系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周平王的王位名不正言不顺,诸侯不信服,第一,他是废太子,不能服众;
第二,他勾结外族犬戎灭西周,有通敌嫌疑;第三,弑父杀弟,害死了父亲周幽王和弟弟太子姬伯服,在周朝那个极其重礼的时代,得不到诸侯的认可;
第四,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被十多个诸侯拥立为周慧王,很长时间周王朝两王并立,这样周王的威信也降低了,好多诸侯多年不去朝贡;
第六,周平王在郑、卫、秦、晋等国的支持下又杀死了周惠王,虽然慧王没了,但是郑、晋、秦这些诸侯势力越来越大,根本不把周平王放在眼里,小霸郑国的郑武公尽然和周平王互换太子做人质。这样周王朝就越来越弱,名存实亡了。
桑桑子
周平王之所以选择迁都不是因为原来的都城被犬戎攻破了,宫内所有的珍宝都被洗劫一空,自己原有的精锐士兵也已经是损失殆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对诸侯早已没有了制衡的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的势力在不断壮大,而周平王却处处受制,不说自己征讨不臣,就连自我防卫都是有心无力,他想要发展只能从头再来,可是在这块区域内所有的资源都早已被瓜分殆尽,他纵然有心想要强占却也是有心无力,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只能选择妥协,妥协所带来的必然是无休止的退让,天子没有能力诸侯必然反叛,毕竟人心都是复杂多变的,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自然想要占领更多的资源,因此周平王便成为了众多诸侯共同的目标,为了显示天子权威周平王又必须高调,这自然更让人不满,自然他的处境也就更加艰难。
大怪物
首先要说明,迁都对一个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小事,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第一 周平王东迁是被迫的,因为原先的都城镐京早已经被犬戎破坏成了一片废墟。重建的代价太大了,综合各个因素考虑,迁都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迁都以后,洛邑独特的地理位置又限制了周王朝的发展,本来此时的周王朝的实力就大不如前了,在别的诸侯都在大肆兼并土地,增强实力的时候,周王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此消彼长,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周王室的衰变是必然的。
第三再加上周王室本身就不让人省心,周朝君主们不想着怎么光复周朝霸业,却整天内斗,不但不限制诸侯的发展,还让诸侯打着自己的名号大肆兼并土地,还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土地送给别人。
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我认为用“吊打”一词来形容这种关系并不是很准确,因为虽然周王朝在诸侯中的实力很弱小,大家背地里都不拿周天子当回事。但是在表面上,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没有诸侯会选择与周王朝正面为敌,更不会有诸侯去“吊打”周天子。
王胡英88
什么叫周平王只是迁一下都啊。
东迁是周室衰弱的一个表现,而不是原因。
周室的衰弱是持续的,东迁是这个持续衰弱的过程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下落点罢了。
而周王朝的衰弱,在东迁之前,简单的来说就是公家的资源被各路宗亲权贵薅羊毛薅秃了,犬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后周室没办法,就只能放弃关中大本营,跑路到洛阳那一块(也是属于周室的领土),也就是说,周室这一迁,好比大唐直接变成了南宋,可能更惨一点,而且周平王还得位不正,不被很多诸侯承认。
不过在这个时候,周室的实力依旧很强大,但悲剧的是,那些薅羊毛的宗亲权贵继续跟着周室吸血,比较有名的就是那个郑国,吸血吸到最后,还把周王室的最后一次勃起给打软了,从此周天子彻底走上了被吊打的道路。
另外:
周幽王两位夫人 褒姒生伯服 申姜生宜臼,开始可能是为了争取申国的支持对抗犬戎而立申姜为后,后来实力强了就反悔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国联合犬戎击败了宗周六师(西六师在昭王伐楚的时候已经送过一波了,重建的六师本来就没啥实力),在骊山杀死幽王和伯服。宗周贵族拥立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为天子,也就是携王,而宗周的西陲大夫秦襄公(从秦非子开始世代和犬戎申国结亲)护送宜臼到成周即位天子,也就是平王,平王最终在成周八师和晋文侯(不是晋文公哦)、秦襄公、郑武公(成周卿士 东八师的实际指挥官 有趣的是武公的父亲桓公和幽王一起在骊山被犬戎所杀)的帮助下于十年后诛杀携王,但也相当于彻底和宗周决裂了,于是就把宗周地封给了秦晋两国(秦得丰镐 晋得汾岐),同时又放任郑国吞并周王室的附庸(伊洛),自此周天子不仅失去了道义上的权威,实力也大大受损。
梅花疏淡
为什么西周从中原成周洛邑迁都回西部关中后,会最终导致周幽王被诸侯和西夷犬戎所杀、西周灭亡的结局?
考考
政治网络体系太单一,一旦断线体系就崩溃了
cindydoll
首先,需要纠正下题主的观点,并非周朝都城东迁是王室被诸侯吊打的原因,而是周王室被前任玩坏了之后,为了避免再受西方戎族的寇害,才不得已迁都到洛邑。
说到周王室被玩坏的罪魁祸首,当属平王的亲爹——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登上王位第三年的时候,在后宫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宠爱她,后来生下了儿子伯服,幽王就废除了申后和太子,让褒姒做皇后,伯服做太子。褒姒不喜欢笑,幽王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让她笑,不管怎么做还是不笑。后来幽王竟然突发奇想,点燃了烽火台的烽火假装有敌寇来袭,四方诸侯们见到烽火都带兵来到了,到了一看并没有敌寇,褒姒于是大笑。
幽王一看这个做法能让褒姒大笑,非常高兴,之后就多次点燃烽火。三番五次之后就失掉了诸侯国的信任,越到后来也就越没人来了。后来,申侯因为愤怒幽王信用奸佞、废掉了申后、除去太子,就联合缯国、西方夷族犬戎来进攻幽王。当幽王点燃烽火征求诸侯救兵时,再也没有哪个诸侯救兵到来。来敌得手后,就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并且俘虏了褒姒,将周朝的财物全部收取回到西方去了。
这下幽王也算是把自己作死了。。。
周都东迁平王,也就是原来被幽王废弃的太子宜臼,继位后把都城从镐京往东迁徙到洛邑,避免西方戎族的寇害。平王的时候,周朝王室衰败微弱,诸侯互相之间强国兼并弱国,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开始强大,政治形势由四方诸侯中的首领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