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那秦国爵位含金量如何?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商君书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

最新跟帖
blckt

blckt

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只要斩获一颗首级就可以晋升一级爵位,这样看来,商鞅变法确实给秦国的士兵开辟了一条通往功成名就的道路,而且按照这种说法,只要斩获一颗首级就可以晋升,那么秦国爵位的含金量也太低了,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历史资料中,都可以看到关于秦国士兵作战的场面,秦国的军队素有虎狼之师之称,秦国士兵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秦国士兵之所以会这样拼命,因为取得军功可获得爵位,有了爵位,随之而来的便是荣华富贵、光宗耀祖。

商鞅规定的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这样看起来好像爵位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其实不然,商鞅变法规定的是秦国士兵上战场后,斩获一名普通敌军并不会获得爵位,秦国普通士兵斩首一级,可进一级爵位,但并不是每进一级都只需要斩首一级。越往上面晋升,则斩首数量越多,爵位超过一定等级,则不以斩首论功,以战胜规模论功进爵。秦国军功爵总共20级,如果一颗首级进一级,那么秦国的大良造上将军就数以万计了。

在当时的秦国,爵位的含金量很高。士兵在获得军功后,他们不仅可以让家族沾光,也可以拥有更多土地和财产,地位也会有所提高,算是改头换面,因此,在当时的秦国,男子都希望上战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族争光,为大秦效力。

课代表给大家举最低级爵位一级公士和最高级别的爵位彻侯,分别看以下他们所享受的待遇:

如果是一级公士的话,就可以拥有一顷田、一名仆人,最让当时老百姓眼红的是还可以得到房屋居住。这些待遇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可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果是彻侯的话,享受到的待遇就跟现在的省长、部长差不多了。在古代,你就可以拥有属地了,仆人成群,天天吃香喝辣的。

在军中,爵位级别不同,吃、穿、用都不一样。军功爵还可以传子,一人立功,全家享福。爵位级别高的还可以养门客,为自己出谋划策。

商鞅变法推行后,让秦国的发展速度更快,但是想要通过军功来获取爵位,就要拼勇气和能力,而且即便单人作战能力很强,所在军队杀敌数量不达标,那么即便斩获了敌军的重要人物,也无法获得爵位,商鞅变法是比较严格的,士兵想要通过爵位获得军功也很困难,爵位的含金量自然不言而喻。

表面上很简单的杀一人凭首级立功领爵,往往当十几年兵都未必能领到一个。不过呢,为了保证将士们立功的积极性,秦法除了凭首级认领个人功劳之外,还还有另外的集体奖励。按着秦法,秦军将士斩获一颗首级可以凭首级记功,如果没有来得及将敌人枭首,则战功归入集体均分,这个也是一种保证大家齐心协力的方法。

空湯

空湯

斩首一级就升一个爵位,理论上基本上上了战场的人,只要不死,基本上都能够获得晋升。理论上来讲在其他六国之中,能够拥有官爵的一般都是贵族,因此秦国通过战功升级的方式,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商鞅制定的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岂不是人人都能够爵位,那爵位还有什么甜头。爵位一旦滥封,那么人人享受待遇,国家哪里有那么多钱能养得起这么多爵位的人来呢?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秦朝制定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确实是能够一级一级的往上升,其中这二十个级别分别是: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不过想要从最低的公士升到最高的扯侯,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理论上普通人晋升公士,史书记载,斩杀敌人一个首级,就能晋升为公士,待遇为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后来根据法家研究来看,商鞅制定的升级制度,斩首两级应该就能升到第二等级,然后随着逐渐增多,就能升的越高,但并没有说升到最高等级以后,应该是怎样的。而且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有人通过军功升级升到彻侯的,不过秦始皇时期,不少有功的将领,后来都被敕封为侯爵,似乎也验证这种说法。秦代将领中拥有爵位的人虽然多,升到高级的也并不是很多,秦代一开始施行爵位制度的时候,是官爵不分的,如王龁,和白起同一时期的名将,打韩国夺取上党地区的时候,爵位为左庶长。秦昭襄王四十九年,五大夫王陵奉命率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当时五大夫爵位中还有郑安平,因讨好丞相范睢而被授予爵位,作战中全军覆灭,投降魏国。由此可以断定的就是,在秦国低等级爵位虽然很多,但是逐次升级到高等级爵位以后的人很少,而且也有说法,一般升级到高等爵位以后,计量功绩除了参考斩首的数目以外,自身伤亡也要计算在内。因此能够一直晋级的人并不是很多。

另外斩首一级就能得到最低等的公士爵位,也仍然是属于最低等层次,只能享受一定待遇,但是仍需服役,除非一直晋级到第四等不更,才有特权允许轮流服役,但也不能不服役,一直到第八等公乘一下等级爵位,仍需要服役,是普通士卒之中的一员,汉代以后五大夫以上才是高爵,能爬到这个层次的人,也极不容易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虽然晋升不易,但还是让人趋之若鹜,因为自秦代之前,几乎普通百姓服役作战,并没有特殊的待遇,死就是白死,立功也不会有任何奖励,虽然公士、上造还是最低等的爵位,但毕竟能享受待遇,和普通人有了差别。

DanielZhu2005

DanielZhu2005

秦国的爵位,在商鞅变法之后,就变成了20个等级,最低的是公士,最高的是通侯,想要从一个普通百姓晋升获得爵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拿人头,根据商鞅的规定来看,普通百姓拿下一个敌人的人头之后,就可以晋升成为公士。

很多人比较疑惑,要是真的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操作的话,一个平民百姓想要成为最高的通侯,不是只需要拿下敌人的20个人头就可以了?很显然,这种想法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分析一番。

秦国爵位制度的变化

秦国最开始施行的是世卿世禄制的爵位制度,按照这样的制度来操作的话,基本上一个人的爵位,从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比如那些将军的儿子,一出生就注定未来他们还是将军,士卿阶级的人也是一出生就有了爵位。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出生就是百姓,未来不管你怎么努力,还是百姓,基本上不可能存在什么阶级改变,这是一个十分不公平的制度,尤其是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言,更是充满了歧视。

既然百姓存在不满,秦国也想要继续富强,想要继续改变,那么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商鞅就在这种关键时刻出现了,商鞅对百姓的需求以及秦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比较熟悉,因此因地制宜,对爵位制度也进行了一番改变,将原来的世袭制度彻底改掉,改成军功制度。

新爵位制度下的晋升情况

按照商鞅改革后的爵位制度来看,总共将秦国的爵位分为20个等级,从一级到二十级的具体情况分别如下:

一级公士 、二级上造 、三级簪袅 、四级不更 、五级大夫、 六级官大夫 、七级公大夫 、八级公乘 、九级五大夫 、十级左庶长 、十一级右庶长 、十二级左更 、十三级中更 、十四级右更 、十五级少良造 、十六级大良造 、十七级驷车庶长 、十八级大庶长 、十九级关内侯 、二十级彻侯(通侯)。

从这个标准来看,最低的爵位就是公士了,要是每拿一个人头,就能晋升一级的话,只需要拿下20个人头,一个普通的百姓就能成为通侯了,按照这样的晋升方式来进行的话,估计秦国的通侯数量都有数以万计,可是我们结合真实的历史情况,却会发现一个比较残酷的现实,那就是诸如白起这种战神级别的人物,居然爵位等级仅仅是十六级的大良造,为何会这样呢?

很明显是有人把商鞅的爵位晋升制度给理解错了,在商鞅的爵位晋升制度中,实际上就算是百姓想要实现第一阶段的爵位晋升,从一个普通百姓晋升为公士,拿的人头也是有要求的,这里所谓的人头并非是普通士兵的人头,而是需要拿下对方军队中有爵位的战士人头,一般有爵位的都至少是一些小领导了,换言之秦国百姓想要从没有爵位晋升到一级爵位,是需要在战场上拿下对方一些领导的人头方可的,这还是存在一定难度。

不过现在这种制度,比起以前完全不能晋升来说,还是给了战士们很大的动力,至少只要自己不断努力,还是有希望晋升爵位的,并且只要斩杀一个敌人将领,自己就可以晋升一级。

当然了,这种靠着斩杀有爵位的敌人首级而晋升爵位的制度,也是存在限制的,这种晋升方式仅限于爵位在四级以下的人们,也就是说四级以下爵位的人,可以靠着斩杀对方将领实现爵位晋升,比如一个普通士兵,要是在战场上斩杀了一个敌人将领,自己就可以晋升一级成为公士,要是同时斩杀了四个,自己就可以晋升为四级不更爵位了。

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二级、三级爵位的人而言,也是这样晋升的,但是一旦达到四级不更爵位之后,想要继续晋升,难度就很大了,原本四级爵位之前那种以个人功劳晋升的制度,改成了以团队功劳晋升的制度了。

这个时期的晋升,需要的是团队作战,并且还要达到消灭的敌人比自己方死伤多于33人方可晋升,比如说在一场战争中,自己方的战士牺牲了20人,要是想要获得团队晋升爵位的机会,则至少需要保证敌人的战士死亡数量达到53人以上方可,并且还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这场战争是需要保证在胜利的前提之下的,要是战争失败了,不仅不能晋升爵位,还会被降低爵位。

在秦国的爵位制度中,按照晋升的难度以及待遇,通常将其分为四个大类别,前四个级别统称为“士爵”,也就是只要拿人头就可以晋升的,从五级到九级,被称之为“大夫爵”,这些爵位的晋升需要团队功劳方可,不过一旦成为大夫爵之后,一般在待遇上将会有明显区别,这个时候不仅可以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而且就算是不当官,也是有食邑的。

十级到二十级又分为“卿爵”与“侯爵”,想要获得卿爵,实际上都已经相当困难,侯爵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对于秦国的军人而言,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大良造爵位已经是天花板了,因为在秦国历史上,只有白起、王翦、司马错三人达到这个等级,其余的都在大良造之下。

那么大良造之上的那些爵位要怎么才能得到呢?答案就比较残酷了,这些爵位实际上也相当于是世袭制的,只有那些皇亲国戚才有机会得到这样的爵位,比如芈月的弟弟魏冉,就是最高级别的爵位通侯。

结语

秦国的爵位制度,在商鞅变法之后,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进,可是依旧还是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对于那些大权在握的皇亲国戚而言,他们的爵位依旧还是类似于世袭制的,由于商鞅变法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利益,最终商鞅就在贵族们的请求和欢呼声中被秦惠文王车裂了,实在悲哀!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TQQ呢

TQQ呢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行的这套军功制度,被称之为‘二十等爵制’。在这套制度当中,秦国的爵位含金量,其实还是很高的。每提升一级,都会增加相应的土地和俸禄。只要在战场上足够英勇,得到足够的军功,房子、田地、仆人……所有的这些,国家都能给你配齐了。

正是因为如此丰厚的奖励制度,秦国人才会踊跃参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秦国也因此才能组建起一支数量庞大的精锐军队,最后统一了天下。

战国初期,随着生产力逐渐进步,旧有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开始纷纷进行变法维新,而后逐渐强大起来。

就在各国开始先后进行变法的同时,地处中原西部的秦国,也开始眼热起来。秦国也是老牌强国,但在这场变法热潮当中,秦国却落后了。这主要是因为,秦国地理位置比较偏,和中原诸国的联系相对少一些。再加上秦国内部,保守派实力强大,所以才没能及时变法。等到其他国家先后进行过变法之后,此时的秦国,已经落后很多了。

眼见这种局面,当时在位的秦孝公,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变法。但是,秦孝公也很清楚,秦国内部的保守派到底有多么强大。想要马上进行变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变法愿望,秦孝公一边在国内收紧权力,为接下来的变法做准备。另一边颁布求贤令,希望找到能够帮助他变法的人才。不久之后,魏国人公孙鞅来到秦国,向秦孝公畅谈变法革新的理念,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因为后来公孙鞅被秦孝公封在了商地,所以后世往往称其为商鞅。

为了说服国内的保守派,同时更是为了表明变法的必要性。秦孝公决定,让双方进行一场辩论。这场辩论十分激烈,虽然辩论之后,保守派依然固执己见,但这次辩论,也让当时秦国的舆论风向,开始产生了变化。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在秦国推行垦草令,拉开了秦国变法的序幕。变法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保守派的反对,变法其实收效甚微。但是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努力之下,垦草令还是被逐渐推行开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便发生了著名的‘商鞅南门立木’事件。

四年之后,随着垦草令在秦国逐渐推行开来,秦国人开始逐渐接受变法的理念。于是,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权负责变法事宜。

此后,商鞅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建立二十等军功制度、制定明确的秦律。

在这其中,二十等军功制,不光是对秦国军事制度的一次改革,更是彻底改变了秦国的政治体系。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遵循传统的世禄世卿制度。所谓世禄世卿,就是指贵族世袭制。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贵族能够做官,平民永远没有上升的通道。

没有上升的阶梯,平民永远都是平民。就算国家对外打仗胜利,平民也捞不着半点好处,自然没人愿意打仗。如此一来,当时秦军的战斗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商鞅进行改革之后,一切就变得截然不同了。

按照商鞅改革后的这套制度,秦国的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分别为: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这其中,一级公士最低,二十级的彻侯最高。而商鞅当时的爵位,便是左庶长,位列第九等。距离二十等的彻侯,还差了十一个等级。然而,身为一个左庶长的商鞅,就已经能够全权负责制定秦国变法的一系列章程,秦国的爵位含金量,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最高等的彻侯,则是更为位高权重,可以获得一块实际封地,建立一个国中之国。商鞅直到晚年的时候,才有幸得到了这个爵位。而在秦国历史上,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秦朝灭亡,有记载的彻侯,仅仅只有七人,分别是商鞅、魏冉、范睢、吕不韦、嫪毐、王翦、王贲。

这七个人,每一个都是大名鼎鼎,在秦国的历史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爵位呢?

很简单,唯一的方法,就是上战场杀敌,获得更多的军功,然后凭军功升迁。按照商鞅设置的规则,秦国士兵只要在战场上斩杀一名‘甲士’,便能从平民晋升为一级公士,同时获得田地一顷、宅院一座、仆人一个。

当然,想要在战场上实现这个目标,并不算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艰难。这里所说的‘甲士’其实并不是普通的敌方士兵。因为在战国时期,有资格被称之为甲士的,要么是最精锐军团的先锋士兵,在敌国内部肯定也是贵族,要么干脆就是一个底层军官。而一般的士兵,是没资格称之为甲士的。也就是说,想要完成这个目标,秦国人需要在战场上,独立干掉一个敌军的底层军官,才能晋升为公士,这显然难度极大。

而且,秦国的这套军功制度,也不是说每杀一个‘甲士’,就能晋升一级。要真是这样的话,如果有人能够连杀二十个甲士的话,直接就能成为最高等级了彻侯了,这显然不可能。商鞅设计的这套制度,可以当成现代游戏里的升级制度,而猎杀的‘甲士’数量,以及在战争当中立下的功劳,就是经验。

前期升级需要的经验比较少,但是越往后,需要的经验就越多。到了后期,已经不是单纯靠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就能晋升的了。而是必须成为将军,率领军队打胜仗,或者像商鞅那样,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才能晋升。

不过,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当时详细的晋升制度,并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杀一个甲士能够晋升为一级公士。杀两个甲士,如果这个军士的父母是囚犯,可以马上被释放。他的妻子如果是奴隶,可以马上转为平民。每多杀一个甲士,可以多获得一户奴隶。如果是军官,打赢一场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

对于底层士兵来说,想要靠在战场上杀敌成为彻侯,显然不现实。但能够多拥有一些田地、住宅以及仆人,也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了。最关键的是,靠着军功可以得到爵位,可以脱离平民成为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只要士兵本人足够努力,就等于是给家里攒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产,而且还能给后人搞一个铁饭碗,这可就太具有诱惑力了。

正是因为秦国的二十级军功制度,如此具有诱惑力,所以秦国人后来才会争相去当兵,组建出一支强大的虎狼之师,最后横扫天下。不过,这种制度,显然对那些旧贵族很不利,损害了那些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最后,当秦孝公死后,设计这套制度的商鞅,也被施以车裂之刑而死。但商鞅设计的这套制度,却成了秦国强大的根本。在商鞅被处死后,后来的秦国君主,依然选择继承了这套制度,最后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之后,终于统一了天下。

xiaochenai

xiaochenai

秦国爵位的含金量是真的高,相比于你们公司的绩效考核,可能秦国的军功授爵更吸引人。不然的话,老秦人在商鞅变法后怎么像打了鸡血一样,玩命往前冲。

商鞅变法的魔力就在于,秦人是可以看到回报的,并不是像一些老板,拼命给员工画饼。一年到头食不果腹,更别提买房娶媳妇,结果老板拍拍你肩膀:“好好干,明年哥给你换个嫂子”。

所以啊,老板与其想着订各种处罚,灌输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不如让员工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毕竟,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应该想着是怎么激发员工动力,而不是说各种空话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老秦人上了战场,敌人的首级就在对面。此时秦人眼里的敌人,是房子是车子,更是赖以生存的良田。而且这些,都能够在战后得到兑现。

试问,假如你在某个公司,房子和车子就摆在你面前,谁还会上班摸鱼混吃混喝呢?

那是不是上了战场,随便撂倒一个敌人,取下他吃饭的家伙,回家就能换房子。当然不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一场大战下来,估计秦国的土地都要分光了。

商鞅变法中的首级记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必须斩获的是“甲士”的首级。所谓“甲士”,其实就是小头目,只有斩获甲士你才能提升一级。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这样做其实是很科学的,假如一个普通敌人就能换一个爵位的话,那么一开战人人都有爵位。那其中肯定有些秦人说:“拿个爵位有车有房就行了,躺平吧。”那长此以往,秦军也就失去了战斗力,而且一人换一爵秦国的地也不够分啊。

再者,秦国的爵位是有等级之分的,不同爵位要求的首级数是不同的。通俗点来说,就像街机游戏中打怪升级一样,你干掉了一个敌方小队长得到升级,第二关你可能需要斩获两个小队长。不然的话,秦国总共就20级爵位,那干掉20个敌人,就可以跟白起平起平坐了。

那你可能要问了,上了战场,谁知道我砍了几个脑袋?其实,你能想到的,商鞅也想到了。商鞅规定,每5人为一伍,10人为一什,50个人为一屯,百人为一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长官,如百夫长、千夫长。而且队伍中,有专门记功的人,倘若他们算错了,那他们就会被处罚。

那么,秦军战士获得爵位,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秦国的爵位不是虚衔,而是对秦人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爵位由高到低,对应的赏赐也不同。就拿最低等的“公士”来说,普通秦国士兵上了战场,干掉一个敌方军官,就可以获得“公士”爵位。

在秦国,公士可以获得良田一百亩,送你盖好的房子,还可以获得一个仆人。就拿房子和仆人来说,房子是帮你盖好的,你不用操心,而且分给你的仆人你也不用付工资。如果仆人想要翻身,除非上战场拿敌军人头来换。

而良田百亩,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农民的梦想,在农耕时代土地就是身家性命,有了地才能保证吃饱穿暖,而这些秦人都可以在战场上获得。

而且,每上升一个爵位,对应的赏赐就是翻倍地提升。再往上,秦人可以获得食邑,比如彻侯的食邑就是一个县,意味着一个县的农民给他打工。你说,军功爵制的含金量高不高呢?

假如,有一个叫张三的秦人,他的父母在蹲大牢,每天吃着牢饭受着酷刑。而他的妻子在别人家做奴隶,每天给地主家的傻儿子洗脚捶背,还得受尽欺辱。

但是,张三在战场上干掉了敌方两个小队长,那么他的父母就会被释放,而且他的妻子也会摆脱奴隶的身份。那么,张三完全可以凭借战场立功,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张三上了战场怎么能不拼命呢?

但是,也有人要问了,战场那么残酷,如果秦人战死沙场,那不是赔了吗?

还是那句话,您能想到的,商鞅也想到了。商鞅变法规定,如果秦国士兵立了军功,但却战死沙场,那么他的亲属可以继承他的爵位。比如,秦国士兵战死沙场,获得的爵位可以发给父亲,如果父亲不在了,可以由兄弟继承。

假如,有一个秦人叫张三,他的老父亲和弟弟相依为命。父亲每天省吃俭用,耕地劳作很是辛苦,弟弟还没成年,一家人都要靠张三在战场上立功。但张三在战场上很勇猛,干掉了敌方一个小队长,但是却不幸英年早逝。

那么这种情况,张三获得的爵位,就可以发给老父亲。但是老父亲一听说张三英年早逝了,一下子受不了也追随儿子而去。那么,这种情况,张三的爵位就可以由弟弟继承。那么,秦国士兵没了后顾之忧,上了战场怎能不以一当十。

但是,在商鞅变法以前,秦军在战场上的付出和回报,根本不成正比。

在商鞅变法前,秦国采用的仍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方法。秦国士兵出征,都是白白给人家打工。如果战争胜利了,那么身为贵族的将军会受到奖赏,但是士兵获得不了任何好处。反之,如果战争失败了,那么秦国士兵也受不了任何奖赏,甚至还有可能获得处罚。

秦人士兵即使战死沙场,也不会获得任何回报。在商鞅变法以前,秦国士兵可以说是,胜也败,负也败。那么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

在商鞅变法以前,秦国不断受到邻国的入侵,甚至北方的戎狄都会时不时欺负秦国。那个时候,秦国北有强大的赵国,南有骄横的楚国,东有武装到牙齿的魏国,西有打家劫舍的义渠,可谓在夹缝中生存。

公元前419年,在秦魏河西之战中,魏国重用吴起进行变法,组建了一支战国时期的特种军。魏武卒身着重装铠甲,不但进退有序,而且赏罚分明。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以摧枯拉朽之势,将秦国五十万军队打的四散奔逃,河西草原上染遍了秦人的鲜血。在魏武卒的步步紧逼下,秦人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能蜷缩在陇西不敢东出。

但是,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后,面对满目疮痍,颁布求贤令。胸怀大志的商鞅进入秦国,从此攻守异形了。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史记

仅仅10年后,秦孝公认命商鞅为大良造,率领秦国新军长驱直入,直捣魏国都城安邑。魏惠王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向秦军求和,曾经那个被魏军逼得山穷水尽的秦军,终于一雪前耻。又过了10年,秦军在西鄙之战中,一举夺回了河西部分领土,逼得魏王割地求和。

这前后巨大的反差,就来自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将秦国组装成一架精密的战争机器,从庶民到君王,从士兵到将军,都成为战争机器的零部件。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将本来了无生气的秦国瞬间激活,每个士兵都义无反顾的往前冲。士卒不畏死,文臣不贪财,真是这样的秦国,扫灭了二百多年的战国纷争,统一了华夏大地。从中,足可以看出来军功爵制的含金量有多大。所以,任何企业的奖励措施,都要言必行,行必果,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让成员能够看到奋斗的成果,这样员工才更有斗志,企业才更有竞争力。

但军功爵制也有他的局限性,就在于他是一个战时法令。军功爵制虽然能够快速起效,但是当天下一统,士兵无仗可打,他的局限性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所以说,任何制度都是时代的产物,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调整。

xiaoshikun

xiaoshikun

秦国封爵的途径有很多,我们主要聊聊军功爵位制度。

军功爵位制

其实商鞅最初设置的爵位只有十八级,初级爵位为“小夫”和“公士”,最高爵位就到十八级的 “大良造”。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大将王翦跟秦始皇发牢骚,说: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可能秦始皇也觉得自己小气了,就调整了爵位制度,合并了一些低级爵位,增加了“关内侯”和“彻侯(列侯)”。而且后来王翦、王贲、王离这爷仨都被封了“彻侯”。

斩获一颗首级晋升一级爵位,这话也不错,但不全面。应该说四级爵位“不更”以下的爵位,是靠斩杀敌人穿甲的军士来获得。四级以上的爵位,需要率领团队作战,并取得规定的战绩才能获得。到了七级“公大夫”就算是高级爵位了,也就是步入了贵族阶级,再想往上升,往往需要非常卓著的战功。



秦国爵位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拥有爵位可以享受很多特权,是普通民众晋升为贵族的唯一出路。爵位的获得并不容易,尤其是四级以上的爵位,单靠勇敢是不够的,考验的是全面的军事才能。秦国的制度中不光有“胡萝卜”,还有大棒。一不小心犯了错,轻则爵位不保,重则面临刑罚。至于以功抵罪是常有的事,这功也就算白立了。相对于后世的爵位,秦国的封爵制度最为公平,有严格的衡量标准。



爵位的好处

战国时期其它六国的爵位都是世袭,平民的后代永远是平民,除非上天眷顾立了不世之功,否则没有上位的机会。但是商鞅的变法给了秦国百姓这样的机会,并且附加有种种的好处。

例如获得第一级爵位“公士”,可得田地一倾,住宅一处和仆人一名。以此类推,爵位越高,待遇越好。

封到二级爵位“上造”,如果父母是囚犯的,可以马上获释。妻子是奴隶的,可以消除奴藉。

如果幸运的升到了七级“公大夫”以上,就拥有了封邑。也就是国家划给你一块地方,这地方的税收都是你的。所以七级爵位以上就算是贵族了。



爵位的晋升非常难

要想获得初级爵位,必须斩杀穿护甲的敌人。这一关就非常之难。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普通士兵是没有护甲的,穿甲的战士至少也是军中的精锐。战场不同于坐在电脑前打怪升级,一个初上战场的新兵蛋子,跟敌人的精锐战士真刀真枪的战斗,想斩杀敌人除了勇气和武艺,运气可能更重要。一不小心,被对手秒杀的可能性非常大。

假设你武艺超群,运气极好,一路升到了五级“大夫”,这时候国家对你个人武艺的考验算是圆满通过了。而你也从一名士兵光荣的成为了秦军的军官,等待你的将是国家对你综合作战能力的考验了。

这时候的你还只是个初级军官,可能是管着一百来人的“百将”。国家给你的任务就是尽量保存你的士兵,多杀敌人。要想进爵,光打胜仗还不行,必须斩杀的敌人要比你损失的人员多三十三人。战损率2:3。如果你一个首级也没得到,不好意思,国家就砍你的首级来充数。



好吧,你的人生开挂了,“产房传喜讯——又生(升)了”。这时的你应该是一名中高级军官了,但升级的难度也是越来越高。比如攻城战必须斩首八千以上,野战必须斩首两千以上。每次攻城,“国司空”来测量城池面积,城墙厚度;“国尉”给你分派要攻打的地点以及攻克的期限。然后主帅跟“正监”,“御史”等一大帮人站在高处看着你。你要退缩避战,那就算前功尽弃,把性命都得赔进去。即便你很勇敢,但如果你是最后完成的任务,国家会给你记为末等,两次被评为末等,你现有的爵位恐怕也很难保住了。

总之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改善家庭生活的美好憧憬下,无数秦人拿起了武器冲向了战场,又有无数秦人怀着美好的憧憬倒在了冲锋的路上。真正靠军功而迈入贵族阶层的平民少之又少,他们都是天才中的天才。



秦国军功封爵制度的先进性

平民靠军功封爵虽然艰难和残酷,但毕竟在制度上给了普通民众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从法律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标准,相对的公平公正。相比东汉,两晋时期侯爵多如牛毛来说,秦国居高位者大多都有真才实学,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严格的军功封爵制度。

翠烟寒

翠烟寒

这是商鞅创立的二十等爵。

只有第一等爵——公士,才是“斩获一名甲士首级,晋升一等”。

也就是说,你杀了敌方一名披甲的士兵的首级,就能晋升一等爵。

看似很容易,秦国连年打仗,杀一人不容易吗?

可是要看清楚哦,是“甲士”哦,可不是一般士兵,一般士兵是不披甲的。

“甲士”一般都是队长之类的小官了,要不就是冲锋死士,没那么好杀的。

就算你侥幸获得一等爵位,在想往上晋升也是困难重重,不再是杀一人就可以的了。

单靠拿人头,也只能升到第四等爵。

在想往上升,就要靠集体功勋。

只有团队打了胜仗,才能有功勋。

这也是为了让士兵在战场上知道协作,而不是一味的抢人头。

要知道,那个坑杀赵国40万人的,人屠白起,也不过是16等爵。

那已经是军人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秦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就是为了刺激将士奋勇杀敌。

但是自古作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白起一战杀赵国40万人,可是自己也损失20万人。

有多少人能活着拿到爵位,但是人们还是在这条追寻功勋的道路上,前仆后继。

虽然是最低的爵位,奖励可是相当丰厚。

商君书》明确规定,一等爵,奖励良田100亩,一座占地9亩地的大房子,还给配一名佣人。

这是许多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所以才有人愿意为此而拼命。

但这也只是统治者画下的一张大饼,很少人能够吃的着。

但是真要是得到了,那就是实打实的好处,含金量非常高。

这也是秦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张小phone

张小phone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商鞅变法制定的爵位制是奖励军功、鼓励将士杀敌获取军功的爵禄制度,爵位制是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得社会等级分明。

秦国爵位分为二十等爵位。也叫做秦朝二十级军工爵位制,分别是一等公士,二等上造,三等簪袅,四等不更,五等大夫,六等官大夫,七等公大夫,八等公乘,九等五大夫,十等左庶长,十一等右庶长,十二等左更,十三等中更,十四等右更,十五等少上造,十六等大上造(大良造),十七等驷车庶长,十八等大庶长,十九等关内侯,二十等彻侯。

秦朝封赏是靠首级也就是人头来判定的。斩首越多封爵越高。而且不同的爵位在军中社会上的地位待遇都不一样。第一级公士 士兵斩杀敌军士兵首级一枚,就可以获得一等爵公士,朝廷赏赐良田一顷,住宅一处和仆人一个。但是仍然需要服役。秦朝七等爵位属于高爵。而且在秦朝有爵位在身除非特定情况可以见官不拜。而且比如有军爵在身的士兵和富商在路上碰见了,富商必须向有军爵的士兵行礼。否则富商会被处以刑罚。所以在秦朝军人十分崇尚武功。由此也可见秦朝军爵是十分珍贵的,因为身有爵位不论在军中还是社会上都具有特权 ,所以秦军战力惊人,将士敢不以死效力。

而且有一件异闻也不确定是否准确。话说秦朝统计军功是以首级来论的。所以当秦军北击草原民族的时候所过之处往往皆是无头之尸。所以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也称号秦军为“砍头军”。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支持一下。也欢迎留言探讨。

大可24

大可24

秦朝之所以灭亡那么快,就是因为李斯用郡县制代替了军爵分封制。当兵打仗的没动力了。

而刘邦的约法三章则是承认了当年三秦立下的军功,保留了秦朝元老的利益。所以偷袭咸阳之后,很快就稳定了关中局势。

有人说项羽重新搞封建制,是历史的倒退,其实他也是在当时六国贵族势力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晴天娃娃

晴天娃娃

秦军的爵位很难获得的!秦军的首级晋爵斩获数量是按2的次方增加的。也就是斩获一颗首级可以晋爵一级公士,斩获两颗首级可以晋爵升二级造士,而要想升三级籍枭就得斩获四颗首级,到第四级就得八颗首级(到第四级不更可以全家免除服徭役跟兵役,也就是说,如果不想当兵这个时候就可以退伍了),五级十六颗,这样以此类推下去,而且这种记功方式只可累积到第八级公乘,再往上就不仅是看首级了(也就是说,兵王的最高级别就是到这里)。

现实情况是要在战场上斩获一颗敌人的首级难度非常大!这也是为何商鞅会因此下重奖的缘由。

在古代冷兵器交战时期,真所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总共斩杀了220万人,自己也损失了50~60万人,平均每斩杀4个人自己就得付出1个人的性命。其中白起任统帅的37年时间内,以自己损失20万人的代价贡献了165万颗敌人首级(战损比1比8),也就是说,扣除被白起平均掉的这短时间,秦军与六国的战损比是1比2,每斩杀2人自己就得战死一人。这足以证明战场杀敌的难度了,毕竟都是两个胳膊扛一个脑袋,谁怕谁。有很多秦军将士在杀死一名对手之后转眼就死在对方刀剑之下了。

其次,杀敌难,枭首更难。正常来说,能被带回来的首级不足五分之一,因为没有哪个人会站着让你枭首,也没有哪个人会看着敌人枭自己同伴的首级。只有打了胜仗的一方才有时间去枭敌人的首级并带回来记功,这就是商鞅设立军功晋爵制度的主因,除了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之外,还鼓励打胜仗,只有打了胜仗才有机会拿首级记功。

因此,看起很简单的杀一人凭首级立功领爵,往往当十几年兵都未必能领到一个。不过呢,为了保证将士们立功的积极性,秦法除了凭首级认领个人功劳之外,还还有另外的集体奖励。按着秦法,秦军将士斩获一颗首级可以凭首级记功,如果没有来得及将敌人枭首,则战功归入集体均分,这个也是一种保证大家齐心协力的方法。

oОSissy

oОSissy

感谢邀请,老二来答。商鞅变法是秦国发展的一个转折,变法之后,秦国开始变得强大,其中就有军功爵制度的功劳,“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够晋升一级”。

这对当时战火不断的时代而言,这可是奋勇杀敌就能拥有光明前程的手段,这可让不少人动了心。但是如果真的这样算起来,那么升级到最高爵位岂不是很简单,只要杀死20个人就完成了任务?其实,哪里会有那么简单,商鞅不过是给大家画了一块饼,想要吃到这块饼,还是要付出很多辛劳的。


秦国军功分为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言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麻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所谓一颗首级进晋一爵只是指没有爵位的士兵杀敌一人,可获得公士爵位;杀五名敌人可升上造爵位;杀九名敌人可升簪表爵位。不更以上的爵位以集体功论,首先要战胜,其次看战胜的结果来论功行赏。战神白起一身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麾下将士斩敌百万以上,也仅仅获得大良造爵位,可见对于军人而言,大良造就是最高爵位了。驷车庶长、大庶长是秦国公室成员执掌王族事务元老的爵位,外人是不能得到此爵的。其次,也并不是杀死谁都能得到爵位,而是要杀死对方的有爵位的人,《商君书》中写道:“能得爵(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这句话言简意赅的意思就是,秦国用来晋升爵位的首级并不是普通士兵的首级,而是敌国有一定地位的长官的首级,就像是有“爵”或者是有“甲”称谓的长官。

秦国的爵位可以做很多事情,爵位的作用可是举足轻重的,根据继承制,爵位可以世袭,只是要降两级继承。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世家大族的地位,而且也缓和了阶级矛盾的作用。 另一方面,爵位也可以用来抵罪,甚至是取笑家人的奴隶身份,等等生活在秦国,如果拥有爵位,可以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免死金牌来使用,一人获得军功,全家人都可以受益,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在追求晋升,来获取更高的爵位。

所谓的“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激励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 所以说秦国的二十级军功爵含金量还是挺高的,因为不容易达到的位置,含金量都比较高。

小修

小修

其实含金量并不高,这种军功制只是弱小的关东六国在恐惧的情绪下被不断夸大而已。其实仔细读读秦国的崛起,你会发现秦一统天下既是种必然,也有种极强的偶然性在内,而且这种偶然还迅速往必然面转化,在这二者的相互交织下,秦最终一统天下。而秦失天下,秦军同样锋利如初,为何灭亡的同样迅速?关键在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都到了不怕死的份上,还有什么是做不成的?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表象。这种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可是比任何的功利主义都厉害千万倍,这也是对于嗜武者亡的最佳印证。由此可见,古圣人道家佛家理论的正确性。所以秦的军功制比关东六国高明,但是功利主义最终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对手。

爱冲动的井爷

爱冲动的井爷

说得好像没有商鞅的军功制,打仗就不死人了一样,有了军功制还能搏一搏,否则将军是将军,士兵永远只是士兵,最惨的就是奴隶,永远只是奴隶,主人哪天心情不好,说不定就被主人杀了

cocosu27

cocosu27

商鞅变法有两大核心内容:耕和战。

其深刻内容是一篇问答无法回答清楚的,所以,捡与题目相关的说。

商鞅变法的重要节点:"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这就是说"军功面前人人平等”,凡是在战场上立下军功的,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按等级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率",说白了就是首级 ,人头以及左耳朵。以率,就是凭借这些东西记功劳。

商鞅变法以后,老百姓与贵族一视同仁。"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比如,赵国的长安君,还得立下功劳才可以在赵国立足,得到相应的待遇。"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也要再立新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

秦国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这项规定,造成了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时代特点。军功爵制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显示了勃勃生机。为庶民走向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

耕种就不说了,老百姓的事情。但是它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战是对耕种的扩大和深化。二者紧密相关。军功与杀敌人个体的对等关系。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就是升迁与斩首的数目成正比。

商鞅制定的秦法是: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人奴,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一次斩敌人首级五颗,还可以役使隶臣五家。总之,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将士"尊卑爵秩等级"的高低。当然,战场上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能立功的很少,能或者离开战场就不错了。

"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

爵位高的,赏赐就重;爵位低的赏赐就轻。下层士兵进入中上层,就必须有个权重问题。所以,长期在战场上的士兵比一般的士兵更容易获得军功,获得爵位。

这里面又有个人和団体之分,对士兵的奖赏是低于军官的。

依秦制,划分爵位为二十级,从一级公士到二十级彻侯。

团体:军队在攻城围邑时如能斩杀敌人八千以上,野战时如能斩杀敌人二千以上,就是全功。凡立全功的部队,就对全军进行赏赐。

而赏格依五大夫(九级)为分界,划分为两类,对五大夫以上的高爵赏赐中,在正常的官爵升迁之外还有"赐邑"、"赐税"、"税邑"等。而对五大夫以下的低爵,则只赏赐官爵一级,或者最多加赐几千钱、几个奴隶而已,没有"赐税"、"赐邑"、"税邑"等重赏。

这就偏重于军官上层了。下级军官要努力积累,方才能够升一级二级……

"赏罚并行,立功有赏,无功者罚,赏罚分明"

秦国军队以"伍"(五个人为此单位,设一个伍长)为基本战斗单位,据商君书·境内篇,一伍之中如有一人战死,其余四人即获罪;如有二、三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杀敌: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二人战死,须杀敌二人。所以秦军战士要想得到"斩一首爵一级"的奖赏,必须是在斩杀敌人的数量中扣除了己方死亡人数后,方能获得。这是非常艰苦的,不努力向前冲杀自己倒罢了,还会拖累小组士兵。这种方式残忍却有效。所以,秦国士兵一见敌人就是嗜血恶狼,它们不看敌人有多少,而是看自己的团体能杀多少敌人。

白起的升级,就是军功爵制的最典型代表。

昭王十三年,白起为左庶长。

昭王十四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昭王十五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七年,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这几个"斩首及斩首虏"正是军功爵制里的规定,铁板钉钉的记功标准"各以率受上爵"的明确规定。

商鞅变法里面规定的以首级换爵位,侧重于中上层军官,底层的军士上来的少,因为大对数一上战场就被人家割了韭菜。留下来的都是命大的,它们的爵位的的含金量就特别高了。在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地主阶层。

青青黄果树

青青黄果树

四五个人一个小组,如果小组里有一个人被杀,那么已斩获的人头是不能当做晋级爵位的,打败仗也是不算数的等等很多规则,要想达到二十级难之又难啊。

毕小孬徐小坏

毕小孬徐小坏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