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那秦国爵位含金量如何?

秦国一共就二十个爵位啊。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商君书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

最新跟帖
yesir

yesir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作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朝施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鼓励军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二、秦朝施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一个途径。
上述问题中的题干有表述错误的地方: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在问题里,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说法为:“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为军中精锐前锋)一个首级,就可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作为一名士兵,要想从一级公士晋升到二十级彻侯的级别,难度非常大,可以说几无可能。从低一级的爵位,要想晋升到最高级别的爵位意味着你不仅要多立军功,有时候还要借助外力,比如你有没有背景啊,朝中有没有熟人能替你说上话了,你的运气啊,实力啊,有时候就是这样。

当然了,秦国爵位含金量是非常高了。我给大家举最低级爵位——一级公士和最高级别的爵位——彻侯,分别看以下他们所享受的待遇:

如果是一级公士的话,就可以拥有一顷田、一名仆人,最让当时老百姓眼红的是还可以得到房屋居住。这些待遇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可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果是彻侯的话,享受到的待遇就跟现在的省长、部长差不多了。在古代,你就可以拥有属地了,仆人成群,天天吃香喝辣的。
在军中,爵位级别不同,吃、穿、用都不一样。军功爵还可以传子,一人立功,全家享福。爵位级别高的还可以养门客,为自己出谋划策。



总结:

秦朝施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秦朝变得更为强大,为后来秦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秦朝施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为以后其他封建王朝的军功公爵位制提供了样本,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BananaChow

BananaChow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秦国爵位要通过二十级别才能到达,限量版,全部靠征战杀场军功而来,需要打无数胜仗可以封侯进爵,吃败仗后将功折罪从头再来。很多士兵没有升多少级或还没来得及享受劳动成果就战死沙场。

秦国士兵之所以在历史上背誉为“虎狼之师”,秦军将士以骁勇善战出名。背后朝廷极具诱惑力的赏罚制度才是秦士兵最大的动力。

毫无疑问秦国后来能够统一六国,商鞅功不可没,正是因为商鞅推行变法,为秦国国力上升奠定了夯实基础。

商鞅之法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敌人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那秦国爵位的含金量有多高呢?

秦国商鞅之法规定:普通底层士兵斩获一颗敌人首级军衔可以提升一个级别;到中层第四级就是不更、上造之类则是看团队作战战绩,而不是看杀了多少人敌人首级;同样到了中、高层以上的将领他们的业绩考核则是与整个战役的预期目标挂钩,或超越制定的作战目标有意外收获。

秦国商鞅变法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面,从最底层的小兵升到将军的寥寥无几,能享受自己靠命奋斗来的荣华富贵更是屈指可数。

战神白起就是最好的典范,白起之所以称之为战神,可以看他一生的功劳簿。他从军后参加过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死在白起刀下的人更是数以百万至多。可以说是踩踏着多少人的性命才得到武安君,即彻候爵位,而这个爵位是百年一遇才有的封赏,从这点看出秦国的爵位有多高的含金量。

同样在现在社会中很多企业也是用类似的方式管理员工,使得很多的员工在为老板打工的同时,也是靠这种方式为实现自己的价值。

Stephen薛

Stephen薛

秦国的爵位可以做很多事情,爵位的作用可是举足轻重的,根据继承制,爵位可以世袭,只是要降两级继承。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世家大族的地位,而且也缓和了阶级矛盾的作用。

另一方面,爵位也可以用来抵罪,甚至是取笑家人的奴隶身份,等等生活在秦国,如果拥有爵位,可以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免死金牌来使用,一人获得军功,全家人都可以受益,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在追求晋升,来获取更高的爵位。

对于如何获取爵位,秦国创立了按军功授爵的制度,只要是秦国的士兵,只要你上战场奋勇杀敌,你就有机会建立军功。

建立军功后,除了爵位之外,还可以获得获得土地、金钱、仆人等能够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的东西。

商鞅变法是秦国发展的一个转折,变法之后,秦国开始变得强大,其中就有军功爵制度的功劳,“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够晋升一级”。

这对当时战火不断的时代而言,这可是奋勇杀敌就能拥有光明前程的手段,这可让不少人动了心。

但是如果真的这样算起来,那么升级到最高爵位岂不是很简单,只要杀死20个人就完成了任务?其实,哪里会有那么简单,商鞅不过是给大家画了一块饼,想要吃到这块饼,还是要付出很多辛劳的。

那么具体商鞅是怎样规定斩首级获爵位的呢?

商鞅首先将将军功设置二十个级别,这二十个级别可是一环扣一环的,需要士兵在战争中有卓越表现,才会一级一级走上去的。

其次,也并不是杀死谁都爵位,而是要杀死对方的有爵位的人,《商君书》中写道:“能得爵(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这句话言简意赅的意思就是,秦国用来晋升爵位的首级并不是普通士兵的首级,而是敌国有一定地位的长官的首级,就像是有“爵”或者是有“甲”称谓的长官。

所以从一开始,商鞅设立的法律的时候,就想到了很多很多。他既想到了不能让士兵没有积极性,又想到了不能让晋升之路走得太顺畅,所以士兵想要快速晋升,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达到。

另外,依靠敌国长官首级晋升,只能到第四级不更,之后再想要晋升就要依靠集体作战,赢得战争。这也是商鞅精心设计的,因为他知道,如果只按照首级来晋升爵位,那么对士兵而言,还是很快打通关的。

商鞅还规定,集体作战斩首人数要多于本部队阵亡人数,且必须人数多于33人,才有晋升的资格,而且集体作战获胜的战役数量也有限制,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有资格晋升。所以从不更之后,想要获得晋升的机会就会变得困难,不仅仅是要斩首的人数增加,而且还要团结战友,共同杀敌,从个人战变成了集体战。

当然,如果光靠奖赏,可能还不足以调动全部士兵的积极性,商法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一边是胡萝卜,另一边就是大棒,如果你不想建立军功,因而而不在战场上不奋勇杀敌,就会被治罪,秦国法律是什五连坐,一人犯法,家族连坐,所以就算士兵不追求军功,也要表现得积极主动,和敌军殊死战斗,否则自己的下场也会是很难看的。

所谓的“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激励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

所以说秦国的二十级军功爵含金量还是挺高的,因为不容易达到的位置,含金量都比较高,就像现在的考试制度一样,想要达到博士后的人数还是很少的,而且还会会比较困难。

军功爵制度的诞生,大大促进了秦国人作战的能力,将士们在战场杀敌,也有了很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秦国能够统一全国,也有这种按军功授爵的制度贡献。

TTKL

TTKL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是事实。商君书.境内有曰: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很多人误认为,商鞅此意思是,斩获敌军一个首级,就晋升一级爵位,这是误区。

‘能得甲首者’,就是能够斩获甲士首级。先秦时期,并非每个士兵都穿盔甲。只有屯长以上的军人,才有盔甲。五人一屯长,又称伍长。百人一将,又称百夫长。伍长属下的几名士兵,是不穿盔甲的。【当然,战车上的三人全部批盔甲。三军的特种部队人人穿甲。十万大军主将的卫队也人人批甲。普通的步卒,只有伍长以上才穿盔甲】

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普通士兵比较容易,杀死伍长比较难。一是伍长穿盔甲。二是伍长战死,属下全部处死。百夫长战死,属下全部处死。

杀死伍长,基本上等于五人全灭。杀死百夫长,基本上等于百人全灭。

秦国的爵位含金量很高。很难晋升。即使晋升了。立下军功爵的将士很容易被取消爵位,甚至被处死。

例如:某人立了战功。斩获甲首一个,被晋升为公士的爵位。但他老爹养的牛瘦了几斤。依据秦法,是犯罪,他老爹要受刑。他可以用爵位换取老爹受刑。最后是父亲免于刑法。自己的爵位也被取消。

商鞅之法,百将、屯长不得首,斩。

商鞅治下,秦国之民只有两种死法:一是死于战场。二是死于秦法。

商鞅之法,是让人民死于法令——将用民之死命者也!

库房种地

库房种地

商鞅规定,斩获敌军一颗首级能升一级爵位,秦国爵位含金量如何?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爵位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只要老子有爵位,儿子也有爵位。用现在的话来说,将军的儿子也是将军,军长的儿子也是军长。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问题,那就是爵位被固化了。这些所谓的贵族阶级,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爵位。而广大的平民百姓,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即使他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也永远只能是平民,无法进阶贵族阶层。商鞅变法,第一件事就是废除爵位世袭制。

商鞅规定,爵位不再世袭,而是靠军功来获得。其实这也是商鞅下场凄惨的重要原因,他的这个变革措施严重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在他们的反对下,商鞅被车裂。这都是后话了,在当时商鞅设置了二十个爵位级别,其中最低的级别是“公士”。只要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一个敌人的首级,就可以获得“公士”的爵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士兵想要获得“公士”的爵位还是很容易的。那么这个公士的爵位,对平民百姓意味着什么呢?当然不止是一个虚名而已,公士的爵位意味着能得到1公顷耕地,9亩宅地。对平民老百姓来说,这些奖励真的不少了。

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斩获一个敌人的首级,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为这里的敌人,指的并不是普通的敌人,而是敌军中的长官,最低也要是班长级别的长官。那么公士之上,又是什么样的级别呢?普通的士兵可以靠斩获敌人的首级得到爵位,但是到了第四级“不更”,就没有上升的空间了。因为再往上走,光是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再往上走,考验的是团队的力量。团队斩获33个以上,才能再授爵一级。不过这里还要注意,团队作战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目标,就是作战双方的伤亡人数。如果自己这一方伤亡人数是100人的话,那就必须要斩首对方133人以上,这样才算符合标准,否则不予作数。

这样分析来看,对秦国的士兵来说,“不更”就是大家的职业天花板了。“不更”再往上一级就是“大夫”的爵位,这个爵位只有一些高级军官可以得到。那么如果达到大夫这个爵位,可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一般来说,大夫都可以担任相对重要的官职,还可以拿百姓的租税收入。除了得到官职和享受税邑之外,爵位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用来抵罪。简单来说,如果有爵位的人犯了罪,可以把自己的爵位让出去,用来抵消自己的罪过。所以得到了爵位,就相当于拥有了一次“免死金牌”,在关键时刻还是很管用的。

商鞅设计的这套方案,是非常科学的。普通士兵只能到第四级而不再上升,再想上升就只能依靠团队作战。而此时个人想要往上走,变得非常困难。商鞅心里清楚,如果单单按照斩获首级的数量来晋升爵位,对士兵来说是相对容易的。都说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有的士兵如果在战场上拼命,且有一定的真才实学的话,是可以做到打通关的。而改变特定的通关方式,就会给他们的进阶增加难度。

当然了,光靠奖赏,并不能完全激励士兵。有的士兵即使面对这样的激励,也还是会甘做“咸鱼”,不会去主动争取。于是商鞅又研究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一面给士兵奖赏,一面给士兵惩罚。如果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过分消极,就会被治罪。不仅他一个人会被治罪,他全家都会被治罪。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在战场上必须积极作战,就算不是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家人而战。不然的话,自己和家人的下场都不会好。

最后再来说说商鞅之死。商鞅备受秦孝公的重视,也正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他才提出并完成了变法。商鞅的举措,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但是他的措施,也触碰到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到了秦惠王这里,商鞅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秦惠王心里也清楚,商鞅的做法,是对国家有益处的。但是如果那些贵族的怒气不得以平息,自己也很难办。于是他只能选择杀了商鞅,而且是以非常极端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商鞅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措施并没有废除。

ikongho

ikongho

从表面上看,秦国士兵每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似乎非常容易。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白以下几点:

其一: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指的是还没有爵位的士兵。

其二:按照《商君书》的说明,斩获的必须是“甲士”的首级才行。

按照春秋战国时的军队战斗序列来分析,五人为一伍,其中带头的那个人被称为甲士。也就是说,甲士就算不是初级军官但至少也该算个“班长”、“组长”级别的低级指挥员。

按照秦朝自己的规定,如果带队的人被杀,其他几个人是要受到惩罚的,而别的国家在当时的规定也是差不多的。因此在战争中,士兵都会拼命地保护上级,因为上级的命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命。

如此一来,普通士兵要想斩获对方甲士的首级是相当困难的,除非战场上大局已定,对方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的普通士兵或许才有机会斩获对方甲士的首级。

其三:获得爵位之后,要想晋升更高等级的爵位,标准就变高了。而且是随着爵位的越来越高,晋升的难度就越来越大,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颗首级晋升一级爵位的标准上。

比如:

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商君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屯长、百将这些爵位和职务的人在战斗中没有获得首级,将受到斩首的处罚。只有获得三十三个首级以上,才算是符合规定,可以赐爵一级。

如果是大型攻城战,参与作战的部队斩首必须达到八千,参战人员中有爵位的才能晋爵一级;如果是野外作战,则需要斩首三千,才够得上晋爵。

其四:爵位既然可以获得,那就同样可以被削去。

秦朝军队中各个等级的指挥官都会依据不同的级别而配有不同数量的卫兵,如果这些将领在战斗中不幸被杀,或者同一小组中有人叛逃,那么其他人有爵位的会被降爵位,没爵位的则会被处死。

将领被杀,普通士兵要想活命就必须有所斩获,将功补罪才能避免被罚。这个时候斩获一颗首级就不再是晋升爵位的战利品,而是保命的凭据了。

将,短兵四千人。战及死吏,而轻短兵,能一首则优。——《商君书

意思是说大将有四千名卫兵,如果将官战死,卫兵要受到惩罚,如果卫兵中有人能得到敌人一颗首级,则可以免除处罚。

由于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度的社会环境是征战、讨伐,所以因军功受爵的现象非常多。但同时,因犯罪而被削爵或降爵的事情也比比皆是。比如嫪毐事件后,他的舍人中有四千余家被夺爵流放。

其五:战斗结束之后,所有人要将斩获的敌军首级示众三天,由高级将领进行审核,确认无误的则论功行赏。

也就是说,秦朝在对军功的评定方面有着极其严格的制度,任何人都别想花心思弄虚作假。

其六:如果是攻城战,上级会派人对城墙的厚度、城池的面积等进行测量,再根据对方守军的数量及强弱等划分难易程度,然后给出一个攻克的期限。

在此期限中,朝廷的正监、御史会在高高的木台上观望,最先入城的士兵算作头功,最后入城的评为末等。如果胆敢逃避退缩,战后则会在众人围观之下对其施以黥刑或劓刑。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普通士兵要想斩获一颗首级从而晋升一级爵位是非常困难的。

既然斩获首级这么难,那么为什么秦国的士兵都如虎狼一般拼命去争夺所谓的爵位呢?这就涉及到题主问的关于秦朝爵位的含金量的问题。

秦朝军中爵位的含金量

秦朝军中爵位的等级划分及相应的奖励:

秦军的爵位共分为二十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更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列侯。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爵位”仅仅是一种荣誉、一种称号,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其实不然,至少秦朝的爵位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和称号,它除了是一种荣誉之外,在物质上也有着极为丰厚的奖赏。

因为秦朝的军功爵位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联的,比如官僚制度、徭役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等。

有无爵位,在政治上的地位便有着天壤之别。爵位越高,政治地位就越高,可以说完全是以爵位的高低来划分尊卑贵贱。

在物质方面,同样是按照爵位的高低来进行分配,比如田地、宅院、庶人(仆人)、妻妾等。

更为重要的是:秦朝的军功爵位制度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必须照此执行,即便是贵族,如果没有军功、没有爵位,那么就算物质生活非常富有,政治低位也是非常低下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古代的皇帝往往都会将自己的子孙后代封为王侯,但为何偏偏没有听说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和胡亥被封为某某王侯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根据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扶苏及胡亥虽然贵为皇子,但“无功不受禄”,要想获得爵位,必须靠自己的本事“因功受封”,或者“因功受爵”。

由于秦朝军功爵位制能做到一视同仁,真正的英雄不问出处,再加上此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紧密相连,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爵位的含金量。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普通士兵斩获敌军甲士首级的难度,虽然有难度,但并不是不能实现,一旦实现了,那就获得了“公士”的爵位。

获得公士爵位后就可以得到一顷田地和九亩宅地,并且从此就有资格在军中或地方担任官职。另外,还能得到一名“庶子”(相当于奴隶、仆人),这名仆人是“半脱产”的,每月至少要为主人干六天活儿,如果遇到战事,则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也就是说,一名极为普通的士兵一旦获得最低等级的爵位之后,不但马上能得到丰厚的地产奖励,而且身份地位也随之改变,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挤身进入了官僚阶层。

随着爵位等级的提高,所得到的田地和庶子的数量就越多。如果升到五大夫,会得到三百户的税收。升到庶长、三更、大良造,除了得到三百户税收外,还能得到三百户的封邑,共计六百户,这个时候就可以象王侯将相一样豢养自己的门客了。最高等级的爵位正卿,拥有军队最高领导权。

另外,如果有爵位的人犯了法,审判他的人必须拥有比他更高等级的爵位才行。有爵位的人死后,在墓穴前所种树木的数量也有严格规定,爵位越高,种树越多。虽然这在我们今天看来觉得毫无意义,但对于古人来说,这也是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爵位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年轻时可以享受,老了可以讲出来下酒。

看到这些爵位的待遇,是不是很让人动心?正因为爵位的含金量如此之高,奖赏如此之丰,秦国百姓才会踊跃地报名参军,在战斗中才会被誉为虎狼之师。

知识拓展

在我国古代,食邑赐爵的制度一直就有,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征战,在战场上,将领为了激发士气,往往会以赐爵作为奖赏。只不过没有哪个国家将这一制度系统化。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将其变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到了秦始皇时期,这个制度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了。

秦朝军功爵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它逐渐代替了裂土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实现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人才竞争制度。

这种制度与以往的世袭制相比,更加依赖个人的能力,况且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在政治地位和利益分配方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与公正。

这也是军功爵位制最为显著的特点:只看功劳,不看出身!不论受爵对象是什么人,哪怕是奴隶,一律论功行赏,“隶臣斩首为公士”。

这种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有着非常积极的一面。它几乎改变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公平竞争”的风气,改善了官吏队伍的素质,使底层人民有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整个社会由此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另外,秦朝的军功爵位制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培育出了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和新的经济关系。

受爵的人都会得到田宅,爵位越高的人得到的田宅就越多,随着受爵的人不断增多,不同规模的田产拥有者也就越来越多,而地产又是可以继承的财产,久而久之便分化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从而改变了社会阶层的结构形态,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积极的一面。

Ariel雨过天晴

Ariel雨过天晴

商鞅变法的实施让秦朝迅速提升了战斗力,因为在商鞅变法的号召下,所有士兵在奔赴战场的过程中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杀,这种荣誉和归属感和国家的命脉绑在了一起,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商鞅变法可以一举成功。在商鞅变法中规定,如果士兵在作战期间可以取得敌人首级,那么就可以晋升一个级别的爵位,这种奖赏制度似乎有些门槛太低了,而且当时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强,那岂不是一个军队里面人人都可以当官了,所以商鞅之下秦国爵位的含金量成为了一个谜。

商鞅变法中爵位的晋升一共分为二十个级别,但是不要认为在这种奖赏的制度下爵位的含金量就会变低,其实这并不会影响到爵位的含金量,商鞅变法的制定是有条理也有限制的,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合理和苛刻所在。

秦国的士兵在作战期间,如果个人的战斗力比较高,确实可以获得了一定的奖励,但是如果想要到更高的爵位就需要更多努力,而且不能只凭借给人作战能力来赐爵,还要看集体的战斗力如何,秦国士兵所杀死的敌军数量要比自己阵营中牺牲的士兵多33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有资格晋升爵位。

另外秦国士兵所获取的敌人的首级这并不是指一般的人的首级,不是在对阵过程中随便砍下了敌军中一个士兵的头就可以获得奖励,这里所指的是“爵”或者是“甲”级别的人,这些人就是敌军阵营中拥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他们属于低级贵族阶级,但是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影响力,所以不是随便杀一个普通士兵都可以获得爵位。另外即便是秦国军队战斗力这么强大,在真正作战的过程中想要砍掉敌军士兵的头颅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当时兵器发展还处于落后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符合晋爵的条件是很难的。

在获得了爵位后,有的士兵会用自己取得的爵位给家人抵罪,因为在秦国爵位有这样的作用,而且就算真的获得了爵位,后代在继承爵位的时候也需要降两级后才可以继承,所以结合这些方面来看,商鞅变法中,通过士兵自己的努力获得爵位不是不可能,但是过程很困难,也有很多限制和规定,所以当时爵位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作者:历史小地主

原创首发

悠然_悠然_悠然

悠然_悠然_悠然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

秦国军功爵的1.0版只有十八个层级,没有彻侯、关内侯。

军功爵1.0分为两个序列。第一个序列是赐给军中的校、徒、操、出公等勤杂人员的爵位,由“小夫”和一级公士两个爵组成;第二个序列是赐给战斗兵的爵位,包括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客卿(左庶长),十一正卿(右庶长),十二级大庶长,十三级左更,十四级中更,十五级右更,十六级少上造,十七级大良造(大上造)。

其中二级上造至四级不更都是“卒”,五级大夫及以上都属于军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把关内侯、彻侯等纳入军功爵体系,才正式形成拥有二十个层级军功爵2.0版。

这些爵位有相应的待遇。

比如每赏爵一级就增加一顷田产和九亩宅,申请一名无爵的庶民给自己当庶子,可以担任与爵位相对应的官职。

但不是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的。

秦国军功爵法规定,无爵的士伍斩首一级就晋爵一级,想做官的可以做五十石之官(相当于伍长),斩首二级就晋爵二级,有资格做百石之官(相当于什长)。但成为伍长时,会增加一个指标。全伍杀敌多过损失才记军功,杀敌和损失相当则无功无过,损失多于杀敌则集体有罪。

而升迁到屯长和百将级别的指挥官时,自己不得到敌兵首级就要被斩首,必须击败敌军并斩首三十三人以上,百将和屯长才能晋爵一级。

所以爵位不是那么好拿的……在秦代时,这些爵位的含金量还是很足的。

极度猴宝贝

极度猴宝贝

秦国20级军功爵位制规定,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个,就可以升为“公士”,获得“田一顷,宅一处,仆人一个”。这样看起来,似乎秦国的军功很容易建立。毕竟秦军打的胜仗非常多,似乎只要获得一个首级,就能够从平民进入“士”的阶层。

(王龁剧照)

那么,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真的不值钱吗?

其实,这显然是一种误读。《史记》中记载,王龁在率领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的时候,他的爵位才是左庶长。左庶长是多少级的爵位呢?10级。这么低的爵位,就已经是军中的统帅了。王龁手下的那些人,显然在爵位上不可能超过王龁。我们再看后来王陵率领秦军围攻邯郸,王陵当时是什么爵位呢?五大夫。五大夫是哪一级呢?9级。比王龁的左庶长还低一级,但他依然是军中的统帅。

由此可见,在秦国的军队里,实际上士兵们所获得的爵位都不会很高。

我们再也看一段事实。当时白起把赵括包围在长平,因为白起人手不足,于是,秦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15岁以上的少年去当兵。作为一种鼓励,秦王给所有征召入伍的士兵们都晋升一级军功。也就是说,升他们为“公士”。这个鼓励政策,极大了鼓舞了那些年轻人们。他们参军的劲头非常踊跃,积极加入进来,开赴长平前线,和赵军殊死搏斗。

要知道,整个长平之战,秦军总共杀了赵军45万人,但是秦军自己实际上也损失了20万人。这20万人中,有多少属于那些为了获得一级军功,冲向战场去拼命的!正是因为他们非常拼命,甚至战死也不足惜。由此可见,秦国的军功获得,有多么的不容易!

(白起剧照)

那么,为什么秦国的军功获得非常不容易呢?

实际上,秦国制定的这个军功爵位制度,看起来简便易行,可操作起来,却有非常大的难度。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可操作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军功爵位制上说,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个,就可以升一级获得“公士”爵位。这里的“甲士”该如何理解?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认为,“甲士”就是披甲勇士,也就是穿铠甲的勇士。有的说,“甲士”应该是指军队中最精锐的前锋士兵。不管是哪一种,在战场上,秦军士兵要有好运气,才能遇到这样的军队作战。要是运气不好,就算打败敌人,获得了敌人不少首级,也不符合这个规定。

就算运气好,能够在战场上遇到敌军“甲士”,但获得敌军“甲士”首级,其实也很不容易。打败了,肯定不可能记功。就算获得敌军首级,显然也不行。打胜了,那还得到战场上去清点对应。毕竟在打仗的过程中,士兵是不可能一边打仗,一边把敌人的首级割下来拴在腰上,或者装进口袋里的。那样做,一方面时间来不及,另一方面,腰上挂着这么一个首级,也不好继续打仗。而且,关键是,就算是挂一个首级在腰上,拿回去也没用。你怎么证明你那颗首级是“甲士”的首级?“甲士”披的甲都在身体上,没在脑袋上。就算脑袋上也有头盔,这个头盔也不容易和脑袋一起存贮。

(长平之战)

总之,在战场上一边打仗,一边割脑袋的办法,完全缺乏操作性。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战功,应该是在打仗的时候,伍长之类的人会记他手下士兵杀敌的人数。士兵呢,割一只耳朵之类的放在口袋里,战胜后,再到战场上去清点对应(伍长也不敢随便说,因为说错了,那就是大罪)。当然,要是打败,就没办法对应,也不会记功了。

由此可见,战场上真正作为军功记下来,其实非常不容易。

作为军功记下来不容易,但是失去军功却很容易。秦国有非常严苛的法律,稍微不注意,就会犯罪。犯罪以后,就得把军功拿出来抵扣。《史记》就记载过白起曾获罪,军功降低的情况。

秦国还有一种罪叫做“连坐”。也就是说,你本人并没有获罪,但是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邻居,或者是你同一“伍”同一“什”的人犯罪,你也会跟着获罪,也会把军功拿出来抵扣。这样一来,就算自己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军功也会因为一个毫不相干的原因减少。

所以说,在秦国要真正建功,其实并不容易。以至于像王陵、王龁这样的一代统帅,居然只是9级、10级这样的军功级别。

(参考资料:《史记》《商君书》等)

case3013

case3013

商鞅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在商鞅变法之下,秦国从前期的虚弱走向后期的富强,秦军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将自己的威名传遍了天下。秦军强大的关键在于秦国特有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这里面明确规定了一名普通士兵想要从低等级的平民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侯爵需要一步步立下的战功。这样的制度极大了激发了秦军士兵的战斗力,每位士兵面对战争时都摩拳擦掌,因为一但斩杀敌人够多,自己便有资格跨越阶级。



秦国二十级爵位有: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等二十级。在这里面第一级的便是公士,成为公士的要求便是斩杀一位敌军的首级,然后到军营里面登记便可以了。而成为了公士,国家便会奖励你一套房子,一块土地,和一个奴隶,待遇还是可以的。



爵位等级越到后面便越难升,同时爵位的“含金量”也就越高。比如说第二十级:彻侯,它拥有封邑,多的高达一万户,也就是“万户侯”了,少的也有五六百户。加之还有良田百亩,封之高官。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



虽然说秦国的二十级爵位是有着明确规定,并且普通人通过建立军功按道理是可以一路往上升,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比如说秦将白起,光是一战就坑杀三十万俘虏,如果按这样算,应该可以封侯了。但是白起也只是被封为武安君。而那些稍有成就的秦王氏族都可以被封为最高级或者次一级的侯爵。这还是有一点偏心的。但是当然,这也是为了秦王政治的稳定性,为了延续政权的统治。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市委书记

市委书记

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军功爵制。

平民甚至是奴隶都可以通过上阵杀敌来改变命运,而原来的贵族如果三代没有军功就会被消去爵位。

可想而知,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秦国爵位的含金量有多高。



一,拥有军功,奴隶也翻身。

所谓军功爵制就是说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只有在对敌战争中取得战功才能被授予爵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杀敌。

上阵杀敌一人获得爵位一级,杀敌方一名甲士授爵一级,奖田一倾、宅一处,奴隶一名。

普通士兵是没有“甲”的,所以只有像魏国的“武卒”之类或是队长级别的才能称为“甲士”。

想想曾经的魏武卒是多么的勇猛,他们可以和韩国的弓弩、赵国的骑兵相媲美,他们每个人都是神射手。

没有军功,贵族变平民。

为了消除旧贵族势力,增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的另一个核心就是消弱旧贵族的势力,加强王权。

变法中规定,贵族只能世袭三代;如果三代以后家族没有军功的将成为平民。

所以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贵族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拼命的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为自己以及家族争取爵位。

贵族或宗室成员没有军功不能记入族谱,所有军功的宗室贵族成员是被歧视的。

爵位不同待遇不同。

开始时秦国的爵位只有18级,从低到高为:公士、上造……大良造;后来增加了关内候与列候两个爵位。

只要有军功,爵位将不断上升;曾经的人屠~白起就做到了大良造的位置(但是再高的位置也只是给老板打工,后来被老板炒了鱿鱼)。

在军队他们按照爵位高低来分配优劣不同饭菜。三级爵位的士兵军粮包括米一斗、酱半升、菜羮一盘;二级爵位吃粗米;由此可见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爵位对于当时的秦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他的含金量很高。商鞅通过这种军功爵位的制服不仅调动了平民与奴隶的积极性,同样也调动了贵族的积极性。

白夜MOON

白夜MOON

商鞅的变法制度使得秦国一跃称为七雄中的大国,甚至在秦惠文王时期能够以一国之力抵挡其他六国的轮番进攻,由此可见商鞅变法后的威力,因此也让各国纷纷效仿大秦变法。



商鞅变法为何能够取得成功?

1、商鞅的聪明才智



由于当时的社会谁都不相信谁,商鞅便与秦国的人玩了一个游戏,谁能将这根木头从东门搬到南门就赏赐金子十两,刚开始没有人相信,不一会一个家徒四壁却力大无穷的人站了出来。

不一会就将木头搬到了南门,商鞅当着所有人的面子,让随从掏出10两金子给了此人,因此获得了民心,为的就是告诉众人,奖罚分明,犯了错惩罚也会严惩不贷。

2、秦孝公大力支持



变法是会损害到贵族的利益的,所以很多贵族都反对商鞅的变法。但为了让秦国更加强大,秦孝公便和这些贵族说:谁再要反对变法,我就将他五马分尸。所以这些贵族都乖乖的,不再说。等等到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为了笼络这些贵族的心。所以只好将上样用五马分尸之刑杀死,但法度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对于今天的问题。商鞅说获得一个首级就就升一级,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秦朝上上下下,有200多个爵位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可以的。但是已经升五级之后。然后就并不能用这种算法来算了。这只是早期,商鞅为了士兵能在战场上更加勇猛而做出的选择。但这种情况只适用于战争胜利的情况下。



所以说秦国的公爵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对于秦朝最高的武将爵位来说。只有白起王翦,获得了最高的公爵之位。一般的将军之后需要大量的胜利,或是大量的斩获量来。为自己,加官进爵。所以说这种做法只不过是想让秦朝的士兵更加勇猛。

在秦惠文王上位后,大批的旧贵族为了反对商鞅的变法。做出了向秦惠文王告发其,居心叵测。想要将大秦国土。送与他人。这样的说法,他知道是为什么,但自己并不能多说。因为自己的统治靠的不是商鞅。而是这些旧贵族。他上位后,虽然杀掉了商鞅。但这并不能表达什么。此后,他也做出过祭奠商鞅的行为。



总结:商鞅变法确实为秦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例如成名都遵守法律。而战场上的士兵更加勇猛。这些是离不开商鞅的。所以说,秦惠文王杀掉,商鞅。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不是说自己非常痛恨,商鞅。而这今天的主题。商鞅提出的方案只不过是,为了让士兵在战场上更加勇猛,所以秦国公爵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中国老幺幺幺

中国老幺幺幺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军功爵位制度的诞生。在这一制度中商鞅把秦国的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为了鼓励秦国的士兵杀敌致胜,所以商鞅规定凡是立下军功的人,不论出身门第和阶级地位都可以获得爵禄。晋升的方式即斩获一名敌人的首级便可以晋升一级的爵位,那么是不是杀二十个敌军就能升级为最高等级的彻候呢?答案当然不是,这其中还有很多的限制原则。



有赏有罚

商君书·境内篇中说;

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

这句话说明秦国的军队最小的编制为五人一伍,但凡是参加战斗的人员都必须编入其中。这五个人从此成为一体,如果其中一个人逃跑或者战死,其余四个人便因此获罪。



这时剩下的四个人必须斩获一名敌人的首级来赎罪,如果没有的话就会面临降低爵位的危险,如果没有爵位,那么就会有各种刑罚伺候。

由此看来秦国的战士如果想要得到斩一首升一级的奖励,首先是扣除己方的死亡数量。然而当时的各个国家的装备武器相差无几,而且都是近身肉搏,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要想获得敌方人头却使得己方不死亡,简直就是难于登天。



军功爵位可以转移

普通人参军以后,如果在战场上杀敌获得了军功,可以获得秦国境内相应的生活条件。但是身份地位低的人如果在战场上杀敌立功,首先就是要免除自己的奴隶身份,或者家人的奴隶身份。

这也就是说在商鞅的立法中也存在不公。一些普通出身的人,如果想要晋升需要的军功人头远比士族出身的人多很多。



军功爵位难以获得

商鞅规定斩首一人便可以晋升一级的爵位,但同时还规定了斩杀的敌人需要是甲士,也就是敌方军队中的低级将士。

然而每场战役对方的甲士是非常有限的资源,而且这些甲士装备精良,作战素质非常高,普通的五人组士兵要想斩下他们的首级,带回军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级别越高越难晋升

如果是军队中的屯长或者百将(统领百人左右的普通军官),他们每场战役必须斩杀一定数量的敌人。如果一场战役打下来,他们队伍没有任何收获,百将和屯长便会被处死。

而且他们想要再次升级根据商鞅的规定,他们需要得三十三首以上。也就是说必须要斩获33个人头才能晋升一级。而且这33个人头还必须是净收入,即刨除己方的损失数量。

到了能够领兵打仗的将军,带领的队伍在围城歼灭战中必须杀敌8000人以上,野战也需要杀敌2000人以上才能晋级。当然也是刨除自己一方的损失之后。



除了以上的难度之外,秦国律法中的刑罚要远远高于赏赐。也就是说本来赏赐就不多,而且还有很多规章条款,一旦不小心违背了其中的条例,爵位就会再度失去。

白起是从底层升至最顶级的传奇人物,然而就因为生病无法遵从秦昭王攻打赵国的意愿,被秦昭王逼迫致死。而带兵攻打赵国的王陵也因为无法攻下赵国被罢免了所有职务。

空湯

空湯

斩首一级就升一个爵位,理论上基本上上了战场的人,只要不死,基本上都能够获得晋升。理论上来讲在其他六国之中,能够拥有官爵的一般都是贵族,因此秦国通过战功升级的方式,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商鞅制定的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岂不是人人都能够爵位,那爵位还有什么甜头。爵位一旦滥封,那么人人享受待遇,国家哪里有那么多钱能养得起这么多爵位的人来呢?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秦朝制定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确实是能够一级一级的往上升,其中这二十个级别分别是: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不过想要从最低的公士升到最高的扯侯,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理论上普通人晋升公士,史书记载,斩杀敌人一个首级,就能晋升为公士,待遇为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后来根据法家研究来看,商鞅制定的升级制度,斩首两级应该就能升到第二等级,然后随着逐渐增多,就能升的越高,但并没有说升到最高等级以后,应该是怎样的。而且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有人通过军功升级升到彻侯的,不过秦始皇时期,不少有功的将领,后来都被敕封为侯爵,似乎也验证这种说法。秦代将领中拥有爵位的人虽然多,升到高级的也并不是很多,秦代一开始施行爵位制度的时候,是官爵不分的,如王龁,和白起同一时期的名将,打韩国夺取上党地区的时候,爵位为左庶长。秦昭襄王四十九年,五大夫王陵奉命率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当时五大夫爵位中还有郑安平,因讨好丞相范睢而被授予爵位,作战中全军覆灭,投降魏国。由此可以断定的就是,在秦国低等级爵位虽然很多,但是逐次升级到高等级爵位以后的人很少,而且也有说法,一般升级到高等爵位以后,计量功绩除了参考斩首的数目以外,自身伤亡也要计算在内。因此能够一直晋级的人并不是很多。

另外斩首一级就能得到最低等的公士爵位,也仍然是属于最低等层次,只能享受一定待遇,但是仍需服役,除非一直晋级到第四等不更,才有特权允许轮流服役,但也不能不服役,一直到第八等公乘一下等级爵位,仍需要服役,是普通士卒之中的一员,汉代以后五大夫以上才是高爵,能爬到这个层次的人,也极不容易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虽然晋升不易,但还是让人趋之若鹜,因为自秦代之前,几乎普通百姓服役作战,并没有特殊的待遇,死就是白死,立功也不会有任何奖励,虽然公士、上造还是最低等的爵位,但毕竟能享受待遇,和普通人有了差别。

毕小孬徐小坏

毕小孬徐小坏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