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很厉害的文学大师?
小温温-谈笑风生
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有些人总是称自己为主人。一块从天而降的砖头可以杀死几个大师,其中一个是武术大师!
我认为我们看一些学术期刊评判硕士的标准是非常合理的。
一个是博学;第二是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三是一个方面的领导者;第四,品德更好。
古代有许多文学大师,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但数百年来,一个朝代里只有几个大师。
在中国,的现代文坛上,我想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莫言,另一个是老舍
首先,莫言,中国是第一位诺贝尔奖奖获得者,如果你因为这个奖项而称他为大师,你会鄙视他。他的作品充满乡土气息,创造了“寻根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红高粱》 《蛙》都是他的代表作。
最后,老舍独特的“京派小说”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仅是一部小说,而且在诗歌、戏剧、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等等都被淋漓尽致地写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上,反映了底层人物的辛酸和辛酸。
就个人品质而言,莫言和老舍也被尊为大师。
我不知道你还知道谁可以被称为文学大师,请补充
漠漠lsy
太多了,举不完。
tuoshy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
十翼书院米鸿宾
唐浒楼
北京是光耀之都,很多人都是在北京出的名。不过,真正北京出生的作家并不是很多,而一心写北京的作家就更少了。
北京的文豪第一当属老舍,这无可争议。老舍身份高、文字好,写的又是北京的风味,因此最受人推崇。
第二级别的作家到还能数出几个来。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京味儿代表做,邓友梅偶尔写写北京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王小波是北京人不过他的作品却看不出写的是哪儿,王朔号称京味儿但却不是正常北京人的生活,刘心武写过《钟鼓楼》写北京小民现代的生活,还有一个刘一达专写北京各种玩意儿的生活。
太多的作家都聚集在北京,不过他们大多数人不写东西,只是混生活而已。而写了东西的,往往写了也不是北京,甚至谁都不知道他们写的是哪儿。
willson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文学大师,写下了《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京味儿名篇。这位文学大师读起书来十分“任性”,自称读书没有系统:“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他就是代表文学领域的“老北京”老舍先生。他的夫人胡絜青说:“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
另一位是为了躲避“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的婚姻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1912年,32岁的周树人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了长达14年的北漂岁月。起初,他应蔡元培之邀在教育部做公务员的工作,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为了打发蛰居的“孤独”,他时常抄古碑拓片,看佛经,读墓志,熬到夜里一两点钟。默默无闻几年后,周树人与钱玄同进行了著名的“铁屋”对话,并在1918年以“鲁迅”之名写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他在这里写了《孔乙己》、《药》等小说,以及27篇随感和50多篇译作。一时间,鲁迅声名远扬,被北大、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六七所学校相继聘为讲师和教授,更被青年人奉为文坛领袖。
另一位与鲁迅的境遇相似,1923年,18岁的清瘦少年沈从文刚刚遭遇一场骗婚式的失恋,输掉了母亲给他的钱。他决定离开湘西秘境,来北京碰碰运气。来到北京后,沈从文住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61号的酉西会馆。后来在农大读书的表弟,帮助他搬进了银闸胡同的庆华公寓,毗邻北大红楼。他时常去北大听课,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取得毕业证书。但没过过久,他就发现了现实的“骨感”,他考过燕京北大等大学,纷纷落榜;最后历尽艰辛考上中法大学,却交不起28块钱的住宿费……沈从文凭着对文学的坚持,屡败屡战,最终在晨报副刊、语丝、现代文学等杂志上发表作品,在20年代的文坛上迅速成名,30年代成为大学教授,40年代已有46部小说、散文集问世。
梁实秋算是含着“金钥匙”的了。1902年,梁实秋生于内务部街20号院(现为39号)的西厢房。13岁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在校期间,他与梁思成成为同学,还结识了比他高两级的闻一多。梁实秋一生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作品,其散文集《雅舍小品》印了300多版,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他也因而被推崇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所谓“雅舍”,是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和朋友合买的山坡上一座茅草屋。但在《雅舍小品》中,老北京的豆汁儿、炸灌肠、爆肚、果子干……都在他风趣幽默的文笔下熠熠生辉。
1913年,冰心随全家从福州迁居北京,在中剪子巷33号(旧时门牌为14号)居住了十年。就是在这里,她开始文学创作,而笔名冰心也是在这里诞生。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她发表的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冰心的作品,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小品。
当岁月流转,这些文学大师,或黯然离去,或销声匿迹于皇城根的尘土里。但他们的痕迹,给北京城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
云淡风清
当今社会,动不动就有人自称大师,天上掉下一块砖头,能砸死好几个大师,其中一个还是武术大师!
我们看某学术期刊对于大师的评判标准,我认为很有道理。一是博学;二是有创造性贡献;三是某一方面的领军人物;四是品德要好。
能称之为文学大师的,在古代有很多,比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等,但是一个朝代有好几百年,大师也就出那么几个。
在中国现代文坛我认为也就两个人吧,一个是莫言,另一个就是老舍。
首先说莫言,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因为这个奖项就称之为大师,你就小瞧他了,他作品的乡土气息浓厚,开创了“寻根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红高粱》《蛙》都是其代表作。
最后说老舍,独特的“京味小说”风格让人印象深刻,不仅小说,他在诗歌、话剧、书法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对于人物的喜怒哀乐写的淋漓尽致,反映的底层人物的辛酸苦辣。
莫言和老舍在人品方面也是为人敬仰,不愧大师称号。
不知道你们还知道谁可称为文学大师,请大家补充吧!
Eugina宝宝
老舍先生
狰狞vs纠结
老舍,王小波
魔幻叮当
前一阵子,偶然读到最有北京味儿的十大作家,觉得很有意思,摘录部分供参考。
老舍(舒穆禄·庆春)
最接地气儿的京味儿
关键词:满族遗老遗少的北京
老舍姓“舒”,但单音“舒”是汉姓,怎么回事?老舍的子女舒乙、舒济说:“舒家曾是大家族,在一次内讧后,舒永寿这一支分出单过,亲戚之间不再来往。”“家谱不可考,只知道是舒穆禄部的后裔。”因此,老舍的满姓全称的读音,用汉语音译是“舒穆禄”,老舍应该叫“舒穆禄·庆春”,如同“爱新觉罗·溥仪”一样。然而,老舍的先辈只取了“舒”字。
满族人老舍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宗师,代表“京味儿文学”的巅峰,作品透着浓浓的京式幽默和大家气派,使广大读者心醉神迷。但是,在老舍的“京味儿”下,还“住”着一群不亮身份的满族人。据舒乙说,老舍解放前不大讲自己是满族人或旗人。因为他觉得祖先尤其是清朝末年的满族统治者、上层人物腐败、卖国,给中国丢了人,很不光彩。但是,这并不代表老舍对自己的民族没有感情,只不过他把深情寄寓在下层百姓身上。有研究者说,老舍擅长表现城市贫民的疾苦与八旗没落的历史相关:清廷垮了,北京的八旗下层百姓,失去"铁杆庄稼",被饥寒逼着大批涌到城市贫民行列中:拉洋车、当警察、卖艺、作工匠、干小买卖,一直到沦为妓女,大有人在。老舍一家的遭遇,并不比他们强多少,所以总是格外关注着这帮“苦人儿”的命运。
杨绛
最具幸福感的京味儿
关键词:围城里的北京故事
代表作:《干校六记》、《我们仨》、《洗澡》;翻译作品《堂吉诃德》、《小癞子》
2012年7月17日,“钱钟书夫人”杨绛已经101岁了。101年的岁月风尘难掩她的风华:优雅、博学,是学者、作家、翻译家,也是女儿、姐妹、妻子、母亲。无论多少苦难,她都与世无争,沉浸在柴米油盐的幸福里。90多岁出版了《我们仨》,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让人倍感温馨。
杨绛和钱钟书一见钟情和相濡以沫的爱情让后辈仰羡。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最高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出版书上写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的母亲感慨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有趣事可飨: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先生的手稿。新中国成立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
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点”,打猫得看主人面。杨绛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
钱钟书小说《围城》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最懂《围城》的人。
王朔
最愤怒的京味儿
关键词:不高兴的北京
代表作:《我是你爸爸》、《顽主》、《空中小姐》、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
编剧作品:非诚勿扰2、《梦想照进现实》、一声叹息、《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
王朔是90年代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作家,号称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作家。他是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也是文革中走出来的孩子,对80、90年代价值转型期严重不适应,对社会一种本能的反抗心理。笔下人物多没有改变体制、规则的欲望与能力,只能在愤世嫉俗自我调侃反讽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精神亢奋,放肆、调侃、嘲讽、破坏、幻灭、无聊。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没劲!别拿我当人!我就是一流氓!”等等。如被姜文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动物凶猛里,大院子弟“我”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但他和王朔笔下的成年顽主一样,讨厌学校的教育,旷课逃学,打架斗殴,追逐女人,争风吃醋,怎么“顽主”怎么来。
近年来,以“拍砖”掀起数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以及与娱乐圈女明星徐静蕾的绯闻,使得他更像一个娱乐明星。
不高兴语录:
●1、平等公式:我是流氓我怕谁+你是流氓谁怕你=谁也不怕谁。
●2、你们想娱乐我,我娱乐死你们!
●3、我和老徐的博客的区别在于我是肺腑之言,她是一种无奈的生活态度,我真是一个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人,所以有时洋洋得意之后也觉得自己特讨厌。但是老话说: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
●4、痞子坦荡荡,老师常戚戚。
●5、评论家就像太监。自己办不了事,净瞧皇上在那儿办事了,回头到处散去,假装懂。
海岩
最琼瑶的京味儿
关键词:风花雪月的北京
海岩小说中的年轻人都不是北上广的人,通常是在远离大都市的边远小城,他说,因为“小地方的年轻人和十几年前的年轻人差不多”,其实,海岩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北京中年的怀旧情绪,尤其是爱情。
虽然不想跟琼瑶阿姨蹲一个“战壕”,但不能否认,海岩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唯美又纯美的爱情至上:他的故事却总是少不了一段如泣如诉、可歌可泣的爱情。在他的眼里,真爱永远无敌,能够战胜残酷的现实、世俗的考验和生命的挑战。他更是中国电视剧中纯美爱情的典型代表,剧中的男女主角不一定要有着如何奢华的身家背景,不一定有着如何让人羡慕的工作职位,不一定有如何激情燃烧的男欢女爱,但却从不缺乏内心无私奉献的爱、彼此之间的信任。《玉观音》安心与杨瑞彼此守候的爱情。《玉观音》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寓意,贪婪、占有、背叛这些情绪虽然皆因爱而生,却也是在爱的包藏下人性最为脆弱的表现。
虽然不想跟琼瑶阿姨蹲一个“战壕”,但不能否认,海岩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唯美又纯美的爱情至上:他的故事却总是少不了一段如泣如诉、可歌可泣的爱情。在他的眼里,真爱永远无敌,能够战胜残酷的现实、世俗的考验和生命的挑战。他更是中国电视剧中纯美爱情的典型代表,剧中的男女主角不一定要有着如何奢华的身家背景,不一定有着如何让人羡慕的工作职位,不一定有如何激情燃烧的男欢女爱,但却从不缺乏内心无私奉献的爱、彼此之间的信任。《玉观音》安心与杨瑞彼此守候的爱情。《玉观音》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寓意,贪婪、占有、背叛这些情绪虽然皆因爱而生,却也是在爱的包藏下人性最为脆弱的表现。
王小波
最自信的京味儿
关键词:“风情不再”的北京
代表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地久天长》、《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是公认的富于创造性的天才作家。他的小说“时代三部曲”以其怪诞不经的幽默和古往今来自由“穿越”的手法,颇受广大青年热捧。但无疑,王小波还是一个理性思考又不乏感性的自由人文主义者,作为北京人,他骄傲于老北京的建筑、老北京的人和老北京的语言,同时又失落于它们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即将消亡的现状:八十年代初的北京小姐,就是洛克菲勒冒犯到她,也是照骂不误:“别以为有几个臭钱就能在我这儿起腻,惹急了我他妈的拿大嘴巴子贴你!”断断不会见了港客就骨髓发酥非要嫁他不可——除非是领导上交待了任务,要把他争取过来。粗鲁虽然不好,民族自尊心却是好的,小姐遇上起腻者,用大嘴巴子去“贴”他,也算合理;总比用脸去贴好罢。这些事说起来也有十几年了。如今北京多了很多合资饭店,里面的小姐不骂人,这几位教授却不来了。我估计是听说这里满街的鸟语,觉着回来没意思。他们不来也不要紧,但我们总该留点东西,好让别人仰慕啊。我的精神家园.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王小波经典语录:
●1.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17.李卫公年轻时很有本事,所以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做流氓。
●21.我引用昆德拉这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被领导听见了,他就说:一定要把该上帝批倒批臭!
●35.假如我要写什么,我根本就不管他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绝不从爱祖国开始谈起。
唐家三少
最有江湖气息的京味儿
关键词: 成人童话的北京
代表作:玄幻类作品。《光之子》→《狂神》→《善良的死神》→《惟我独仙》→《空速星痕》→《冰火魔厨》→《生肖守护神》→《琴帝》→《斗罗大陆》→《酒神(阴阳冕)》→《天珠变》→《神印王座》→《绝世唐门》
作为中国80后作家群里少有的北京籍作家,唐家三少是不能不提起的。唐家三少,原名张威,生于1981年1月10日,法律本科毕业。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网络顶级人气名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委员会委员,与各位前辈不同,唐家三少的京味儿没有着眼于都市现实生活,而是穿越到另外一个神奇的玄幻世界,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
作为北京80后,唐家三少也做了一个好榜样。工作认真:“一天上网十几个小时,写字六到八小时,一天写九千到一万字,一年写三百万字”;态度靠谱:“不会旷工,也不会放读者鸽子,365天没休息,每天都更新”;作息规律:“一般白天工作,主要工作时间是下午”;感情稳定:“99年初在网上认识,交往8年后结婚,现在已经10年了”。 2012年,唐家三少还荣登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 5年吸金3300万。
北京的作家很多,最具特色的还是老舍!
qiuxing2010
王蒙。这是一个传奇性的作家。青年时期靠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一炮打红。被打成右派,下放新疆二十多年,写了一部反映文革期间新疆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不仅出版,还得了茅盾文学奖。
王蒙观念超前,用"意识流”写作,让青年作家望尘莫及。
王蒙著作等身。现己髙龄,仍笔耕不停,被评为人民艺术家。
lovelyjolin
【能称得上文学大师的北京作家,除了老舍先生还有他们】
北京的文学大师,按照时间来划分,主要集中在现代,也就是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后60年代前,到了70年代至今,很难找的出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文学大师的人。这主要是因为时代的缘故,不同的时代造就的文学大师整体水准是不同的。下面我将为大家分别讲述一下,何谓文学大师及除了老舍先生之外,还有他们也是北京派代表的文学大师。
文学大师,不是谁都配得上的称谓在这个大师较为泛滥的时代,这两个词也被文化艺术界的人滥用,大师遍地都是。但真正算得上是大师的人,其实少有少。特别是论及到文学大师上面,能够被后人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更是屈指可数。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主要是文学大师这个称谓,是站在文学成就最顶尖的成就、影响力上来判断的。他们除了为人类社会留下公认、流芳百世的文学经典作品之外,还具备一颗高尚且有趣的伟大灵魂。后人通过阅读他们的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到一位哲人在跟他对话,他们是思想丰富,极具人格魅力的一群人,他们的文字能够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或得到救赎,令人感动,启迪智慧,受益匪浅,最终这些作品或文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热爱文学、喜欢读书的后人。
同时,文学大师也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催生的一个厉害的文学创作者群体。这个时期就是从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除了文学上出现了像曹雪芹、鲁迅先生、郁达夫、茅盾、老舍、沈从文、钱钟书、朱自清等等一代文学大师之外,艺术界同样也是如此。在新旧文学思想的碰撞中,文学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变革。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彻底变革,新文学、新思想不断随着中西思潮的融合、冲突,开始了有了新的萌芽和希望。
在文学创作影响上,及对年青学子的影响上,他们以笔为枪,创作了一批批以民国、抗战期间,新旧封建社会为时代背景的大量的经典小说,唤醒了大量的年青学子,大胆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甚至加入革命当中来,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学思潮。
因此,后人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评价他们,往往将他们尊敬地称之为文学大师。
纯京派文学大师除了老舍先生外,还有萧乾先生如果按照出身地为北京,真正京派的文学大师来算,为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老舍先生了。
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除了他之外,还有萧乾先生,也是京派文学大师。虽然他的名声不及老舍先生高,但对于文学上的贡献也是不少的。下面我将分别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图片:老舍先生)
1.土生土长的北京文学大师: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出生于1899年2月3日,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中篇小说《月牙儿》等。
在我们中小学的课本里边,就有选取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茶馆》中的部分章节,所以,一提到北京的文学大师,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就是老舍先生了。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多是北京生活下的小人物,但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充满了京味的语言里,每个人物又是各有不同,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形象。由于老舍先生出身穷困,在他的笔下,也对底层人的生活给予了重点的关注和塑造,所以这些作品读起来是非常接地气的,富有幽默感,因此也被老百姓所喜爱。
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胡风,在评价老舍先生时这样说道:“舍予(老舍先生字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
2.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萧乾先生,被后人时常遗忘文学大师
萧乾先生出生于1910年1月27日,原名萧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曾经出版书籍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晚年与妻子文洁若女士,一起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
当然,萧乾先生不止是作家,散文家,他主要的职务是记者,且是中国第一位二战期间的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就是他的老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的读者对于萧乾先生在中国文坛上的贡献,知道的还是比较少,可以说,现在是一个被后人逐渐遗忘了文学大师。
(图片:萧乾先生)
据资料所载,20世纪30年代,萧乾先生就凭着长篇小说《梦之谷》扬名文学圈,后来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落日》等。在我的印象里,我们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枣核》的散文,作者就是萧乾先生。现在入选语文课本的作品还有老北京的胡同吆喝。
而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曾经创下过销量过百万的记录,也因为翻译易卜生的培尔.金特被挪威授予国家勋章。“活到老学到老”,萧乾先生在80多岁高龄时,还做出了一件令人感动和惊讶的事,那就是他和妻子文洁若一起合译了史上“最难懂的名著——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
一生中笔耕不辍,勤奋好学,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萧乾先生90岁高龄之时,他将自己一生辛苦创作的文学作品及翻译作品,约320万字,囊括了小说、散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书信等集结成10卷萧乾文集进行出版。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萧乾先生1999年去世之后,后来他的学生兼记者同事萧章瑞在怀念名记者萧乾老师一文中提到,萧乾老师是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因家里穷,他从小就打工挣钱,广泛接触社会。一天他对我说:“在语言方面我是下过苦功夫的。”为了学习生动鲜活的语言,他年轻时常到天桥听相声,留意各阶层各种人物的语言和小贩们的吆喝。
纵观萧乾先生的一生,是令后人敬佩的一生。因此,在京派文学大师里,在我看来萧乾先生应当算其中一位。
(图片:钱钟书先生)
常驻北京的文学大师,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张恨水等多位先生在民国至全国解放之后,北京的文学圈里,所出的文学大师,除了土生土长的的老舍先生、萧乾先生之外,还有更重磅的钱钟书先生、沈从文先生、朱自清先生及张恨水先生。
其中钱钟书先生以他的《围城》最为出名,他所翻译的国外名著也是枚不胜举。而沈从文先生更不用说了,从湘西到北京,他的最有名文学作品《边城》,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家,他的《背影》《春》《时间》等多篇精美散文早已成为我们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必选的好文。
而张恨水先生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令他的名声到达了鼎峰可谓红极一时,前者更是被拍成了电视剧,为更多后人所知。然而,不幸的是,在文革中,张恨水先生因遭到迫害而早逝。文学大师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评价张恨水先生道,“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图片:张恨水先生)
总结:为什么北京的土壤孕育了这么多文学大师?在我们了解新旧社会交融、冲突的20世纪30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代前后,为什么北京会出了这么多的文学大师呢?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北京作为皇城,拥有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二是,在清末与民国交替时期,新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北京和上海,以北京大学当时为燕京大学,及清华大学,在文学革新上,对新一代的学生影响深远,而这批学生刚好接受了新旧思潮的影响,他们除了自身勤奋于写作之外,更多为文学作品可以替他们呐喊、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图片:沈从文先生)
就像后人所感叹的那样,为什么民国时期能够出那么多的文学大师,艺术大师,而到了当代,大师几乎已经出不了了。其实,这是一个时代所造就的,当时的大师,他们自幼接受的中国传统的文化熏陶和严格的私塾教学,从小都要熟读四书五经,练习书画等等,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无需感叹,今天我们能够有幸读到那么多北京文学大师所留下的经典文学作品,何尝不是另一种幸运呢?反过来,今天的作家、创作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也会有当代的文学大师诞生。
我是@西西阅读空间创作者,欢迎更多头条号的热爱文学的条友一起来讨论文学大师,不足的地方还请后来的回答者给予补充,谢谢!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若侵则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