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

提到的作品

[作品]雍正王朝

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紧接着举国震惊,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不是贤名远播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十四阿...

刘和平

[作品]永宪录

本书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本书系记录康熙六十一年(公元一七二二年)到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七年间发生的几椿重大历史事件,如胤祯“夺嫡”及其即位后几年中不断制造的年羹尧、隆科多、阿其那、塞思黑...

萧奭

[历史]清史稿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其先盖金遗部。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硃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

柯劭忞

最新跟帖
Lemon Nee

Lemon Nee

谢邀,田文镜是康熙和雍正时期的大臣,后期尤其受雍正宠待。田文镜在康熙死时,他的官职只是县令。到了雍正时才平步青云,成了雍正的心腹之臣。


(田文镜的影视形象)

田文镜 (1662年—1733年),字抑光,他本来是汉人,当时的八旗子弟入仕很容易,在清朝,汉人是『三等』公民。加之他又没有强硬的后台来支撑,注定了他的仕途不可能一帆风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田文镜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大约在42岁左右,就功成名就。说实话他的荣升是雍正提拔的结果,就是搁在现在也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田文镜从地方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中央』。

田文镜受雍正赏识还是他做山西巡抚时,由于把山西搞得挺好,从那时起,田文镜成了雍正的心腹之臣了。

田文镜是从地方打拼上来的,他有丰富的地方经验。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个冷酷无情的帝王,尤其他对贪腐特别痛恨。

他全力支持田文镜整饬(chi)弊政。清查积欠,惩治贪官,限制绅士特权,严限交纳钱粮;严行保甲制度等措施。

田文镜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触犯朝中一些大臣的利益,于是就有人弹劾田文镜,比如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等人。纷纷上书说田文镜“假公济私,”等诬陷之词,雍正不是昏君,根本不听这一套,说:『朕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能臣,朕不需要没有牙齿的老虎』!称赞田文镜是自己最相信的封疆大吏。讲真,雍正就是田文镜的伯乐。



(清雍正帝的影视形象)

雍正驳回了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等人的奏折。无形之中鼓舞了田文镜的斗志。田文镜有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的想法,想把政绩再一步的提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到了晚年,不知道是田文镜老而昏庸,还是被属下蒙蔽了,总之这时他有点跑偏了。不顾百姓实际情况,有点邀功请赏的意味。田文镜失宠也是从这件事开始的。

事情是这样的,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命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就在这一年,他的管辖范围内的山东发生了水灾,河南也发生了水患。

中央得到消息后,雍正帝下令赦免了两地税钱粮。这本来是照顾灾区老百姓的好事。田文镜却上奏说:




(田文镜的影视形象)

『河南被水淹没的州县,粮食收成虽然不如去年好,但是还没有形成灾害,百姓踊跃缴纳赋税热情高涨,百姓表示,皇帝这样做是对我们关心,我们不能让皇帝免去钱粮,请求仍然按照原来的数额收税』。

说实话,历史没有记载这是不是田文镜自己编的谎话,也可能是一些官员的措辞。但田文镜没有下去实际考察。朝廷商议之后同意了田文镜的请求。

过了两年后,也就是雍正九年(1731年),灾区实际情况被暗访的官员知道了,百姓中出现了卖儿卖女现象。灾情触目惊心。

官员上奏雍正帝,说,灾情如此严重,皇帝要赈灾,可田文镜当初却不允许,百姓不明就里,还以为是皇帝不管他们呢!

雍正马上诏告百姓说:“去年山东发生水患,河南也有数县被水患所害,朕料定田文镜自己能够处理这件事,所以没有另派官员进行赈济。谁知道事情会是这样呢?

最近听说祥符、封丘等州县民竟然出现卖儿女的现象。这都是田文镜年老多病,被下属的官员蒙蔽的缘故,他不能有效的管理这些地方,他应该引咎辞职。雍正令侍郎王国栋前去河南进行赈济。田文镜以病乞休,雍正帝命他回京师。

从这件事之后,田文镜从此失宠了。官方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雍正王朝剧照,图中雍正贬斥田文镜)

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督抚以来,严格治理,他的下属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皆知雍正帝爱民如子。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就逝世了。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紫笛依扬

紫笛依扬

田文镜个人遭遇其实非常特殊,在康熙朝的时候默默无闻,到了雍正朝却能够飞黄腾达,雍正对其恩宠有加,被誉为公忠体国、实心用事的“模范督抚”,可是到乾隆朝有被指责为“苛责搜求”的“酷吏”,为举朝所怨恨。

田文镜能够在雍正朝如鱼得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田文镜与雍正气质相近,性情相投。当时的田文镜对雍正帝无限忠诚,加上田文镜秉性刚强,不畏人言,并且他有着数十年的基层行政经验,对当时的官场弊端非常了解。这使得田文镜在地方上尽心尽力的实施雍正帝改革的措施,并且相当有成效。

所以当时即使田文镜在地方上遭到批评,雍正也是一味包容的,因为田文镜和雍正是休戚相关的。田文镜就是雍正皇帝树立的模范督抚,是当时雍正希望臣子学习的对象。当然,雍正还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个人关系,除了加官进爵以外,还对田文镜生活起居关怀有加,比如雍正七年田文镜生病,雍正提醒田文镜注意养病。甚至在第二年的时候,雍正考虑当地可能没有名医,于是专门从京城派名医去为田文镜治病。

不过乾隆皇帝继位以后,改变了雍正“严猛为政”的治国方针,主张“宽严相济”,实际上就是尽力恢复康熙那个时候宽松的传统。因此,乾隆对雍正的很多举措都进行了改变。比如对汪曾祺、年羹尧等案从轻改判,对效法田文镜的王世俊处以重罚。这个时候作为雍正朝作为积极的田文镜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很多大臣开始对他群起而攻之。比如河南巡抚说田文镜在河南,百姓至今怨恨。乾隆本人也直接对田文镜进行批评,“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剥削成风”。这个时候田文镜失宠就再正常不过了。

#小富贵

#小富贵

清朝雍正年间,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三位能吏,乾隆帝曾语这三位名臣“皆皇考所最称许者”。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正儿八经的考试进入官场的。你像张廷玉、李绂这些重臣都是进士出身,而雍正的这三大心腹学历都很低。历史上的李卫其实并不像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是个叫花子,他是一个富家子弟,只不过不是块读书的料,三十岁的时候花钱捐了个员外郎,从而进入兵部;鄂尔泰二十岁时才中举,承袭了祖上的佐领世职;而田文镜则是以监生的身份进入仕途,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李卫在雍正继位后,平步青云,短短数年,由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升至朝廷一品大员,经乾隆一朝,圣眷不减,至乾隆三年五十一岁辞世,乾隆依总督规格为李卫举行葬礼;鄂尔泰在雍正临终之际,被任命为弘历的辅政大臣,在乾隆十年病逝的时候,还获得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的殊荣;而雍正的另一个心腹田文镜,在雍正初年大红大紫,被雍正称为“模范官吏”,却在雍正九年逐渐失宠,并在次年黯然退休,这其中有何缘由呢?

田文镜是在雍正继位后才崭露头角的,在康熙年间他一直默默无闻。二十二岁时才以监生的身份出任福建长乐县丞,这是个正八品的小官,也就是县长的副手。此后一直在基层兜兜转转二十多年,历任知县、知州等职,直到四十五岁时才上调朝廷,做了吏部员外郎。后来在五十五岁时才升到内阁侍读学士这个职位。

雍正帝继位后,田文镜的仕途出现转机,此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了。放在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可是壮心不已的田文镜刚刚迎来事业的春天。

田文镜的发迹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雍正元年的时候,山西发生灾害,年羹尧请求朝廷赈济灾民。而当时的山西巡抚德音却好大喜功,谎报山西并无灾情。而此间田文镜受命祭告华山,回京后田文镜将山西的灾情据实向雍正帝一一禀报。雍正非常赞赏田文镜的认真求是,于是任命他为山西布政使,前往山西赈灾。田文镜本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到了山西以后,很快把山西治理的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雍正开始垂青田文镜。

过了一年,田文镜又任河南巡抚。在河南期间,田文镜以铁腕治理当地。严查赋税亏空、对待各级官吏严厉苛刻。当地的很多知州、知县都遭到他的弹劾。这期间田文镜也得罪了很多同僚。

广西巡抚李绂在雍正三年的时候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赴任途中,路过河南,对田文镜的严苛治吏提出指责,认为其有辱读书人,两人因此结怨。因为被田文镜弹劾过的知州黄振国与李绂是同榜进士,因此田文镜密报雍正称李绂假公济私,刻意报复。而李绂则直接面见雍正,称田文镜在河南手段过于严厉,冤枉了一些官员,而对一些有劣迹的官员如知县张球等却不闻不问。此时御史谢济世也弹劾田文镜结党,但雍正只是惩治了县令张球,对田文镜的作法采取了认同。于是李绂、谢济世被认为是结党,李绂被革职,谢济世被流放,而黄振国则被处死。这场田文镜与李绂的互劾案,以田文镜大获全胜而告终。

此后,田文镜在雍正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全力推行摊丁入地政策,乡绅与百姓平等纳税。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雍正帝对田文镜的政绩大加褒赏,田文镜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雍正又将原本属于汉军正蓝旗的田文镜抬旗为正黄旗。

雍正六年的时候,雍正还特别为田文镜设置了一个职位“河南山东总督”,可见雍正对他的厚宠。次年,田文镜又兼任北河总督。田文镜为官严苛,对百姓刻薄寡恩。这一年,山东、河南两地都遭了水灾,雍正下令减免两地赋税,而田文镜却上报称灾情对收成影响不大,原定的赋税完全可以完成,并不需要朝廷的照顾。实际上灾民的日子都到了卖儿卖女以糊口的地步了。

雍正得知真实灾情后,特命侍郎王国栋前往河南赈灾。而此时的田文镜以健康原因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念他一心为公,后又派他回河南复职。次年,田文镜再一次请求退休,这一次雍正准许了他。不久,田文镜郁郁而终。

田文镜为官干练,手段果敢,是个有作为的官员,同时也是个严苛的酷吏,他的作风与雍正雷霆万钧的手段有些相似,很对雍正的胃口,所以很快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晚年由于瞒报河南灾情,加上年老体弱,告老退休。但对于瞒报灾情,雍正对他并未深究,反而称他年龄大了,被下属蒙蔽,替他打了圆场。在田文镜死后,雍正还赐他葬在泰陵附近。可见,田文镜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像题主说得一落千丈。田文镜的得宠是因为如实禀报雍正元年的山西灾情,而失宠又是因为瞒报河南灾情。得失之间,令人无限玩味。

路上风景正好

路上风景正好

田文镜(1662-1732),是雍正最倚重的大臣,是督抚中的战斗机,他和李卫、鄂尔泰被称为雍正治国的三驾马车。

田文镜可谓雍正朝汉人中的佼佼者,官至兵部尚书,封为太子太保,称得上是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鲜为人知的是,田文镜年轻时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不是科班出身,田文镜20多岁才当上七品芝麻官,由于政绩平平,也没有什么靠山,就这样平平淡淡当了20多年基层干部。田文镜自己都有点灰心,心说这辈子基本没戏,就这样要平庸地干到退休了。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不知道什么时候烧了高香,突然时来运转,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去给皇帝当任课教师,从此田文镜算是鸿运当头,想不得势都不行,因为雍正听过自己讲课,也算是自己的学生。雍正一上台,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就用了用武之地,而这时候,田文镜已经是花甲老人了。

不过,田文镜全身的能量还没有发挥,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一点也不影响他大展宏图。

能臣毕竟是能干,在任何时候都能为皇上治理天下分忧解难,都能看出弊端、明察秋毫。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命去华山致祭的时候,发现了山西巡抚瞒报灾情的事情,回去后就奏了一本,检举揭发。打小报告的人最得领导信任,田文镜马上被调到山西当官,田文镜做了多年地方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山西田文镜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让皇帝赞不绝口,当做百官的榜样加以表彰。

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雍正派田文镜到河南当一把手。河南历来是老大难地方,因为黄河经常泛滥,河水不断改道,基本农田被河水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再加上官员腐败对百姓巧取豪夺,河南是个鬼见愁的地方,在那里当官是出力不讨好,谁也不想去。但田文镜充满自信,专门啃硬骨头。他到了河南以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秉公执法、身体力行,很快就把河南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有口皆碑。

雍正对田文镜大加赞许,几乎每次做年终总结的时候都要表扬田文镜,雍正深情地对百官说,你们总是抱怨这不好干,那不好干,你看人家田文镜从来就没有抱怨过,就没有人家干不成的事。如果大家都像田文镜工作那么认真,那么有成效,何愁天下不治呢?

雍正帝曾告诉两江总督尹继善叫他以李卫、鄂尔泰和田文镜三个人为榜样,当一个好官。但雍正同时告诉尹继善说,李卫虽然忠勇但粗枝大叶,田文镜鞠躬尽瘁但过于刻薄,鄂尔泰睿智但比较专断。人非圣贤,谁能十全十美。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田文镜办事太追求完美,破坏了官场生态,刚直有余,圆滑不足。

也正因为如此,招来同僚的不满,大家都对他这个官场规则的破坏者心怀不满,看做眼中钉肉中刺。有不少地方官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他吹毛求疵,鸡蛋里挑他的骨头。

但雍正看了奏本往往心不在焉,都是哈哈一笑,把弹劾田文镜的奏折扔到一边。还把田文镜喊到跟前看那些奏折,对田文镜说,他们看到爱卿在朕跟前得宠,想离间朕和爱卿的关系。哼,没门儿。像爱卿这样的大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要当成国宝来保护。

当田文镜有时候觉得自己受委屈的时候,雍正就劝说他,只要朕信任你,别人说什么都白搭,关于朕的流言蜚语朕也挡不住,何况爱卿?爱卿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

有了皇上的鼓励,田文镜干得越发起劲了。

人无完人,田文镜是个能臣,但也是个自以为是的人,觉得普天之下所有的官吏都不如自己,对部下太过苛刻。田文镜的这个毛病招致很多官员反感,包括那些跟田文镜一样的大清忠臣,其中李绂就是一个。

李绂跟田文镜一样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也是治国安邦的能臣。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李绂被任为直隶总督。他在朝中听说田文镜在河南当一把手的时候,待大家伙太苛刻,李绂就当面怼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两人因此而结怨。后来田文镜和李绂相互弹劾,但田文镜有皇上罩着屁事没有,李绂则被罢官差点丢了性命。好在后来雍正发现冤枉了人家,给人家平反昭雪。

就在田文镜李绂互相弹劾的时候,河南又发生水灾,田文镜心说没多大的事,就没有往上反映。可是没有申报,朝廷就不能拨款救灾,也不能开仓赈济灾民。谁知道洪灾蔓延不可收拾,旷日持久,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民怨沸腾。

后来河南灾民到北京讨饭,雍正微服私访给撞见了,才知道河南遭灾,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即使这样,也为时已晚,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经过这事雍正心里也不舒服,对田文镜也有意见,心说我对你这么信任,你却给我捅这么大的娄子,不够意思。但雍正看在田文镜犬马一生的份上并没有处分田文镜,不过较之前已经冷落了许多。

田文镜也不是傻子,觉得这次闯大祸了,对不起老东家,羞愧难当就气出毛病了。雍正看田文镜老了,就准许他回家养病。田文镜回家不久就去世了,终年72岁。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都是50来岁,田文镜活那么大岁数也是高寿了.

yingzheshi

yingzheshi

田文镜自康熙朝步入仕途,到了雍正朝受到雍正宠信步步高升,他在雍正一朝并没有失宠,但是在死后他却在乾隆朝备受批评,而且后来还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把坟推平了。下面就来说一说田文镜是如何受雍正宠信,又是如何在乾隆朝饱受批判的。

康熙朝碌碌无为,雍正朝大器晚成的田文镜

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他属于汉军镶蓝旗出身,田文镜其实读书并不多,他并非科举出身的举人,他的家庭应该是当时的中产小康家庭,是靠家里的关系捐得监生身份才得以步入仕途。

监生其实相当于古代包分配的大学生,明朝时期监生大多是参加科举落选的人可以有资格入监学习。而清代监生大多是由地方学官选拔或者花钱捐纳,取得监生身份后不一定需要去学习,取得监生身份的人即可不通过科举直接被任命为基层官吏,这就相当于花钱买了一套学历然后国家包分配了。田文镜就是走的这条路步入仕途的。

田文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监生身份被委任为从七品福建长乐县县丞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田文镜家里并没有太大势力,给他花钱整到监生身份已经算是极限了,所以田文镜属于在官场上没有靠山那一拨人,升迁速度非常慢。

田文镜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了22年的田文镜从一个从七品的县丞熬到了正五品的知州,这时田文镜已经45岁还只是中层干部,在古代按照这个年纪都可以退休了,毕竟古人寿命都比较短,能活过50岁的人就算比较长寿了。

但是在第二年田文镜的转机来了,他被调入中央出任了吏部员外郎一职,这个官职虽然也是正五品,属于平级调动,但毕竟是进入中央,以后有机会能得到最高层的关注,所以田文镜很乐呵的就进京任职。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已经56岁的田文镜终于因为勤勉任事被提了一级成为了从四品的内阁学士,在这个职务上田文镜一直干到康熙去世雍正上台。

本来田文镜这个年纪也不过熬到从四品官,按照清代官场的一般仕途人生来说田文镜算是走到尽头了,他应该会在内阁学士这个职位上终老退休了,毕竟已经60的人,放到现代官场都不会被提拔了,更何况医疗条件和寿命都远不如现代的古代了更不会有人提拔的,最终结局就是老死在这个职务上或者告老退休。但偏偏田文镜在61岁康熙去世雍正登基后迎来了仕途巅峰。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是雍正时期最受雍正信任和喜爱的三大封疆大吏,三人中以田文镜年龄最大,康熙去世雍正上台时61岁,鄂尔泰次之也已43岁,李卫最年轻30多岁出头。

这三人共同点就是都在康熙朝郁郁不得志。上面说过田文镜是花钱买学历国家包分配;李卫比田文镜更厉害,他是直接花钱买官,李卫是富二代出身,家里有的是钱,他老爹直接花钱给他捐了一个正五品的兵部员外郎,这就说明李卫花钱比田文镜花的多,所以起步就是五品官;鄂尔泰相对比田、李二人厉害多了,鄂尔泰虽然是满洲世袭佐领,但是人家是正经科举及第出身,但是鄂尔泰也挺抑郁,佐领本身就属于正四品的待遇,可并不是真正官职,属于世袭的待遇,鄂尔泰中举之后一直是正六品的蓝翎侍卫,快40岁的时候才出任正五品的内务府员外郎,仕途停滞不前。

康熙去世之后雍正继位,他们三人就都迎来了仕途的春天。三人谁也没想到在康熙朝郁郁不得志,到了雍正朝会成为封疆大吏。

田文镜的机遇就在于一次本应是公费旅游的闲差,却被他认真的做了,由此得到了雍正赏识。雍正元年(1723年),新皇登基朝廷派内阁学士田文镜去祭告华山,这个差事本身就是个闲差,一路连游带玩到那祭告一下就完事,顺道还能收些地方官的孝敬,很多人都抢着去,礼部是看田文镜年纪大了,为官还清廉,家里穷得叮当响,给他一次公费旅游还能挣点外快的机会,就派了他去。

结果就是田文镜抓住了这次机会,当时山西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山西巡抚德音为了政绩故意隐瞒灾情没报给雍正,这件事被雍正的心腹陕甘总督年羹尧密报请求朝廷赈灾,但雍正不能确定德音和年羹尧谁的话是真,于是就想到了去祭告华山的田文镜,他肯定途经山西能得知那里的情况。

所以雍正召见了田文镜询问山西的真实情况,田文镜当下一五一十把山西灾情的严重性告诉了雍正,并且连如何赈灾的具体措施都提了出来,雍正一看这田文镜挺有能力,本来这事和他没关系,他就是顺道路过山西,居然把情况打探的清清楚楚还连具体应对办法都想好了,因此雍正决心提拔重用田文镜。

之后雍正派田文镜出任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这个职务属于一省的第二把手,仅次于巡抚的存在,同时罢免了德音的山西巡抚职务,也就是说山西当时没有巡抚,那布政使就可以代替巡抚行使权力,也就是相当于田文镜就是第一把手。

田文镜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把山西的旱灾问题还有其他问题都处理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山西全省秩序井然,吏治焕然一新,经济上也没有亏空,雍正这时候就发现这个比自己大了17岁的小老头田文镜能力这么强,于是雍正调任田文镜为河南布政使并很快升任他为河南巡抚。

田文镜的能力强主要在于他在康熙朝一直在基层当官,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所以他对处理地方政务驾轻就熟,能很快整明白整清楚其中利害关系,因此他的办事效率非常高。

田文镜可以算是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人物,他62岁才得以获得皇帝赏识提拔和重用,出任了封疆大吏,这也说明了人只要肯坚持,时刻做好准备,不要放弃任何机会终会成功。

田文镜死后在乾隆朝失宠被痛斥为酷吏,遭到了乾隆严重批评

田文镜升为河南巡抚之后就越来越深受雍正喜爱和信任了,不久之后田文镜又被雍正任命为河南总督兼署兵部尚书衔,管辖河南和山东两省。

其实在田文镜之前清代没有河南总督这个职务,雍正看中了田文镜的能力和执行力,所以为他特意设置了河南总督这个职位,田文静死后清廷裁撤了河南总督,可以说这个职务就是专门为它而设。从此田文镜一直主政河南到死。

雍正对田文镜是十分喜爱,他还特意对田文镜家族进行了抬籍,将田文镜家族的旗籍由下五旗的镶蓝旗抬入到上三旗的汉军正黄旗,这是极高的隆宠了,满清还是很重视八旗制度,旗籍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抬籍是皇帝对臣子比较隆宠的赏赐了。

除了抬籍,雍正在田文镜死后还将他安葬在了自己的清泰陵附近,这都算是对田文镜的非常高的恩宠和礼遇了。

田文镜之所以能深得雍正喜爱,主要在于他坚决拥护和执行雍正新政,在河南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新政。

除了对雍正新政的坚决拥护之外,田文镜还有一名非常得力的幕僚帮他出谋划策和揣摩雍正的心思,使得田文镜每次都能迎合上雍正的心思。这个人就是田文镜的幕僚师爷邬思道。

邬思道是专门出产绍兴师爷的浙江绍兴人,因科举屡次失利,所以邬思道心灰意冷改做幕府师爷。

历史上的邬思道文采非常好,而且善于揣摩他人心思,所以没有太多文化的田文镜对邬思道很依赖,他对雍正的心思揣摩全靠邬思道,而邬思道替田文镜给雍正写的奏折也让雍正非常满意。

久而久之雍正也都知道田文镜身边有个很有才华的幕僚师爷邬思道了,后来雍正给田文镜回复奏折时偶尔会问上一句“朕安好,邬先生安好?”这也就让邬思道以一介白丁师爷的身份能名留青史了。

邬思道对田文镜推行雍正新政和揣摩迎合雍正心意有很大帮助,因此靠着邬思道的帮助再加上自身卓越的能力田文镜也越来越受雍正宠信。

但田文镜后期与邬思道闹翻而拆伙之后发生了河南和山东水灾,田文镜隐瞒了灾情,为此成为了失宠的主要原因。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和山东等地发生水灾,这时候田文镜并没有隐瞒灾情,直接上报给了雍正,因此雍正想减免河南和山东的税赋,还准备从中央拨款并派人下去赈灾,但田文镜为了自身的政绩考核,他隐瞒了灾情的重要性,他向雍正打包票执意按照原来的税收要求完成,不需要减免赋税,更不需要中央拨款派人赈济,雍正出于对田文镜的信任,他批准了田文镜的请求。

田文镜本以为自己能控制住灾情的局势,可是水火灾情最为无情,这不是田文镜所能掌控,田文镜请求按规完成税收之后,两省灾情就越发厉害,一发不可收拾,河南和山东两地受灾百姓因水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不在其数,很多百姓被迫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

田文镜还一再为了政绩企图隐瞒灾情的重要性,结果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灾情已经隐瞒不住了,雍正也知道了灾情有多么严重,于是雍正按原来旨意下旨免去了两省的税赋,还从户部拨款由户部侍郎王国栋带钱到地方去赈济灾民。

这件事之后田文镜就遭到了各方御史弹劾,很多官员都要求雍正追究田文镜玩忽职守的责任,而雍正却坚决袒护了田文镜,因为田文镜当时已经70多岁,雍正给出的理由也很有意思就是田文镜年老昏花,他说人谁无犯错,田文镜已经70余岁,他必定是老眼昏花被下属所蒙蔽,才导致不了解实际灾情,以致灾情泛滥还不上报。

其实雍正这就是明显的偏袒田文镜,给他找好了借口,那些御史言官也就不好再继续追究田文镜了,只得由着雍正了,而处理结果就是雍正说田文镜年老多病,需要暂时停职调养一段时间。

于是乎田文镜就暂时休病假调养去了,但很快田文镜就“病愈”,又重新回到了河南总督位置上。不过田文镜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十年(1732年)还真的因病去世了。田文镜去世之后雍正十分悲伤,下旨河南全省立祠纪念田文镜,并且将田文镜入奉河南贤良,还特许了田文镜葬在自己的清泰陵附近。

这都说明在雍正朝田文镜就没失宠过,虽然有过瞒报灾情的事情,但雍正还袒护于他给他找借口开脱,所以田文镜依旧深得雍正宠信,否则他也不能在死后还能葬到清泰陵附近。

田文镜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官至总督的高位,子女都不能因他而沾光,他的住所和平时衣食都很朴素。清廉有能力,还有很强的执行力,这也是为什么田文镜能深得雍正的宠信。

但是田文镜到了乾隆朝就彻底失宠了,当然,这时候田文镜也早已经死了,身后之名他在乎不在乎那就无人知晓了。

乾隆以仁君形象示人,所以他最看不惯的就是田文镜为了政绩逼得百姓卖儿卖女,因此乾隆继位之后就对田文镜展开了舆论上的大肆批评。

乾隆继位后第一个公开批评的雍正朝旧臣就是田文镜,甚至直接痛斥其为酷吏,乾隆曾说过:“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其实乾隆说的也没错,田文镜为官虽然清廉律己,但他既是清官又是酷吏,因为田文镜为官极为苛刻,只知高效完成雍正的政令,有着很强的执行力,但在执行过程中田文镜往往是一味追求政绩而不顾百姓实际困难,因此即便田文镜为官清廉律己,当时的河南百姓也没人说他好,背后多称其为酷吏,可以说他的官声在当时非常不好。

相比之下雍正另外一位宠信的封疆大吏李卫则不同,李卫也是能快速高效的执行雍正的政令,但李卫知道体恤百姓实际困难,他头脑比较灵活,往往都是结合当地百姓实际困难,然后自己在雍正的政令中稍加变通灵活执行。同时李卫也是为官清廉,敢于承担责任,能为民做主,因此同样是当时雍正宠信的两大重臣,李卫的官声要比田文镜好太多了。

所以说田文镜因为他平日为官苛刻,过于追求政绩不顾百姓死活,以致官声不佳,再加上后来瞒报灾情问题,才导致他最后在乾隆朝失宠,成为乾隆继位之后第一位公开批评的雍正朝重臣。

历史上的乾隆确实挺讨厌田文镜,以至于后来葬在雍正清泰陵附近的田文镜墓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推平了。

写在最后

其实历史上的田文镜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办事能力很强,执行力很高效,而且为官清廉律己,另一方面田文镜过于追求政绩,执政过于苛刻,以至于被称为酷吏,可以说是集清官和酷吏矛盾体于一身。

雍正其实并非不是不知道田文镜酷吏的缺点,但雍正用人是包容其缺点,放大发挥其优点,所以雍正容忍了田文镜的缺点,也因此田文镜在雍正一朝宠信有加。

雍正治国本身就是以严酷著称,他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所以雍正能喜爱田文镜这样的官员。而乾隆治国以效仿其祖父康熙的仁政著称,施政以宽仁,而田文镜很明显是不符合宽仁这条路线的官员,所以乾隆继位后对已经去世的田文镜是十分厌恶,这也是田文镜在死后从生前的平步青云到坟头被平的一落千丈的原因。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lzlzlz

lzlzlz

说起田文镜失宠之事,历史上也确有这么一笔。田文镜这个人早年仕途也算坎坷,康熙三十二年好不容易当上县丞,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加之为人始终一副刚正不阿、横竖不吃的形象,所以无论是官场还是私人生活都没有什么人缘儿。

就这么空熬了30年日月,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升为侍读学士。雍正皇帝登基大宝之后,将他从人从之中提拔出来,自此平步青云,人士的仕途得以改变。田文镜自此也如鱼得水,凭着自己那股子刚直的劲头,也确实为雍正一朝立下汗马功劳。也恰恰是有他这样的官员也令雍正朝吏治为之一新,雍正皇帝亲笔写了八个大字赏赐于他,这便是“忠诚体国、公正廉明”,更在百官面前褒奖田文镜为“巡抚之第一人”。

纵观雍正最器重的臣子之中,李卫、鄂尔泰、田文镜分列可列前三。雍正也是借助这三人的能力使得大清王朝焕然一新。雍正对其三人更是爱护有加,有人弹劾,雍正也加以偏袒,给予爱护。

田文镜更依仗皇帝的恩宠,做事雷厉风行,但是也过于苛刻。虽然美其名曰是个勤政干练的清官,但也因为过于刁钻刻薄、兼带酷吏的名衔。久而久之令官场之中怨声载道,不但间接逼死康熙朝老状元,而且对待河南的乡绅士族苛刻至极,并对其施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越到晚年越是变本加厉,最后竟然到了妄自揣测圣意,一味迎合拍马的地步。

因田文镜早年是通过开捐纳税混来的监生,并未中过科甲,因此对读书人十分不屑,更是不尊孔孟,鞭挞读书人,视科甲出身的两傍进士如宿敌一般,更是污蔑直隶总督李绂朋党论等。雍正七年,竟将河南水灾之事进行虚报隐瞒,致使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最后竟至百姓无奈售卖儿女的地步。

田文镜这些做法,渐渐传进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因此也越发的对他有所反感。雍正十年之时,田文镜的仕途也就算到头了。

这时候雍正对他已经从反感变成了厌恶,在一次朝会之时,雍正皇帝在众文物面前斥责田文镜,并说他老迈昏庸、精神不及,不知纠谬绳愆,大负朕恩。

田文镜此时也知道自己再也留不住了,只有乖乖的上折乞恩,请求辞官回家养老。雍正皇帝也未加挽留,写下上谕指责他的过失和褒奖了一些作为之后,让他不必再挂念皇帝,早日归乡。

雍正十年十一月,这位在官场打拼了一辈子的田老先生带着对官场无奈的依恋告老还乡,自此“旋卒”。

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曾找来那些田文镜的旧部下和同朝老臣,讨论过田文镜的为人。最后乾隆皇帝既对他进行褒贬,也对他进行了夸赞。

文献档案记录下乾隆皇帝对田文镜的看法“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QQ小茜儿

QQ小茜儿

田文镜在雍正朝时期得到的莫大殊荣,但却在乾隆朝初年遭到了极力的批判,从生前深得器重的“百官模范”,到死后被贴上沽名钓誉的“酷吏”标签,田文镜收获的评价反差不可不谓之巨大。而这其中起到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便是田文镜在数年内,两次面对“如实汇报”以及“欺君瞒报”时,做了两次截然不同的抉择。第一次的选择让他“平步青云”、位极人臣,而第二次的选择却让他“低落神坛”,甚至还险些身败名裂,以至于在其去世多年之后,对其的批判与谩骂依旧不绝于耳。


“如实汇报”,田文镜由此进入了官职晋封的“快车道”。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原隶籍汉军正蓝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县丞,后任山西宁乡县知县。

这里特别说一下,监生即国子监监生员,明清时期的监生主要分为四种,举监、即举人做监生,贡监、即秀才做监生,荫监、即凭借家族功绩做了监生,例监、即靠着捐款捐物获得监生资格。田文镜属于其中的荫监,也就是靠着其祖上的功绩获得了入仕的资格。

也正是因为其监生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文镜在官场的晋升,使得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担任的官职并不高,最高的官阶也不过是从五品的地方知州以及吏部员外郎之职。

康熙朝晚年,田文镜被提拔为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之时,官职再无提升,而这一年田文镜已经是六十一的高龄了,由此也可见,田文镜在康熙朝的升迁之路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是以“龟速”缓慢升迁。特别是相较于张英、张廷玉、陈廷敬、李光地、于成龙这些赫赫有名的汉臣,田文镜则更显得是默默无名,根本无法与之先提并论。

然而伴随着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田文镜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官场春天”。

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命前往祭奠华山。

此时的山西及周边省份爆发了严重自然灾害,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据此上报雍正皇帝并请求朝廷救济,而此时的山西巡抚却对此隐瞒不报,致使山西全境饿殍遍野,饥民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正好路过山西的田文镜将此事如实汇报给了雍正,令雍正皇帝大惊,马上将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事务,负责山西的赈灾工作。田文镜的表现可以说是不负众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他就将灾情控制,在此期间,田文镜还积极彻查山西地方民生治理的问题,有效的处理了诸多弊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田文镜的成绩令雍正既惊讶,又惊喜,于是雍正带着一种“相见恨晚”的心情,给予了田文镜极高的评价:

“如此能干之人,为何至今未闻一人赞许?”

随即,雍正将田文镜正式升任河南布政使,几个月后,又直接升其为河南巡抚。

短短一年的时间,田文镜就从一介默默无闻的闲职京官,一跃成为了统御一方的封疆大吏,其升迁的速度可以用“惊人”一词来形容,而这一切,都起始于田文镜对于山西灾情的“如实汇报”。


“欺君瞒报”,田文镜为自己之后被“清算批判”,埋下了伏笔。

田文镜揭露山西的瞒报灾情的弊案,除了让雍正发掘了田文镜这样一员干吏外,也让雍正意识到了朝廷在地方治理上的诸多弊病,于是这也直接导致了雍正对于地方吏治的整饬以及地方治理政策的改革。

田文镜则是很好的帮助雍正完成了“新政”在河南的落地工作,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士绅一体当差,田文镜不惧权势,不畏阻力,敢于挑战既得利益集团的做法,进一步赢了雍正对其的信任。

于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田文镜被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更是将田文镜全家从汉军正蓝旗直接抬入到了抬入汉军正黄旗,位列“上三旗”之中,这在当时无疑是给予田文镜以莫大的殊荣。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有为其专门设立了河南山东总督一职,并且将其确立为朝臣中的模范,田文镜一时间是风光无限。

然而,田文镜就是在雍正对其极为信任的情况下,在汇报灾情这件事情上,也犯下了“瞒报”的致命错误。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地区发生水灾。第二年、即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专门降旨田文镜河南汇报灾情,并询问他是否需要朝廷减免河南受灾地区的钱粮赋税。

面对雍正的给予的“优惠政策”,田文镜竟然回复说:

“士民踊跃输将,所有特恩免之钱粮, 请仍照额完兑。”

按照他的意思是,河南人民完全没有受到灾患影响,不用国家任何优惠政策,依旧足额缴纳钱粮赋税。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此时的河南已然是饥民如潮、民不聊生,惨状较之雍正初年的山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田文镜为何会“瞒报”灾情呢?

一方面,是属下官员的原因。

此时的田文镜已经年过古稀,体弱多病,已经再无力处理冗繁的行政事务。而他又是一贯的用人不当、之下不严,以至于下级的官员们逐级瞒报,起初就连他也是蒙在鼓里。也正是因为如此,田文镜也才没有及时有效的组织赈灾,最终酿成了河南地区的人间惨剧。

另一方面,是田文镜自己的原因。

田文镜太想要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名声了,于是选择了“欺君瞒报”,而代价确实河南一省的民生。

而更加荒唐的是,田文镜为了不让卖儿卖女的情况出现在他的治下,竟然下令灾区严禁此行为,以至于不少饥民丧失了最后的求生希望,并且原本有机会获得好人家抚养机会的这些灾民子女,现在也只能活活饿死。这也使得一时间河南地区是民怨沸腾。

而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田文镜一生之中,挥之不去的“污点”。


在雍正朝极受推崇的田文镜,却在乾隆朝时期“身败名裂”。

“欺君瞒报”,救灾不力,致使民不聊生,如果换做了其他任何一位官员,早就被罢官问罪甚至被直接处死了。可是偏偏雍正皇帝非但没有处罚田文镜,反而将其继续留用了他,甚至在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去世的时候,不仅为其在河南设立专祠,更是在自己的泰陵地区,专门拨出一块土地用以安葬田文镜,给予了其莫大的殊荣。

而这件事情并不是雍正第一次对田文镜“法外开恩”,在“李绂参劾田文镜事件”中,更能体现出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偏袒。

雍正三年(1725年),李绂从广西巡抚升任直隶总督,途径河南的时候发现监生出身的田文镜以极为苛刻的方式对待读书人,包括用重典强制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的政策,对举人、进士这样科举出身的官员更是横加指责,稍有不从便上疏弹劾。而其亲信官员往往又非科举出身,行事鲁莽,对待读书人的态度也非常恶劣,对此田文镜非但不加以劝阻,反而予以了纵容。

于是,田文镜的行为引得了作为当世之大儒的李绂的极大不满。

“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

至此,李绂开始上疏弹劾田文镜,而田文镜也反上疏参劾李绂,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此激化。

由于田文镜和李绂都是雍正非常宠信的官员,雍正当然希望他们二人能够息事宁人,于是准备各打五十大板收场,不料双方都不退让,继续相互弹劾。

然而这个时候,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上疏弹劾田文镜,并列举其十大罪状,这反而让雍正产生了警觉,认为其等是在“缘结朋党”,无疑触动了雍正的敏感神经。

于是雍正下旨,将李绂、谢济世等人罢官,对于田文镜,雍正除了教育他要看管好属下之外,再无其他处罚,甚至还对田文镜进行了安抚:

“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系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对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气量窄小了。”

毫无疑问,田文镜成为了这场争斗的赢家。

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包庇与爱护,实际上也是有着他的原因的。

首先,就是田文镜监生的出身。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三位封疆大吏的典范,实际上代表了三种入仕途径。田文镜是监生入仕的代表,李卫是捐官入仕的代表,而鄂尔泰则是科举入仕的代表。雍正树立这三人作为榜样,意在告诉天下人,不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入朝为官,只要政绩突出,就会被加以重用。

所以,如果雍正在这个时候否定了田文镜,实际上就是在否定监生出身的官员,必然会产生不好的负面影响,这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其次,田文镜很好的推行了雍正皇帝的“新政”,成效显著。

不得不说的是,康熙留给雍正的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这个时候大清王朝,内部是国库空虚、贪腐横行、行政效率低下、弊病丛生,外部又是强敌环伺,北方的沙俄、西北的准噶尔以及西南的各种少数民族,又时刻威胁着王朝的安危。

面对如此危局,做一位“好好先生”,非但不能挽救时局,甚至会让所有的问题愈演愈烈,之后的嘉庆皇帝不就是因为如此让大清王朝灭亡结局变得不可逆转。所以雍正能做的就是用铁腕手段快速的将弊病根除,才能确保王朝的稳固。

而田文镜则是雍正这一想法的重要实践者,包括李卫、鄂尔泰甚至是怡亲王胤祥,在处理事务上,都有非常强硬果断和决绝无情的时候。

只不过田文镜过于尖酸刻薄,再加上他的“沽名钓誉”,使得在推行雍正政策的时候,只讲求效果,而对于施政过程中各方的矛盾与利益冲突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河南官场以及百姓的怨声载道。

而雍正已然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其他也就不会在过度追究,这也才有了田文镜愈发的有恃无恐。

再次,就是田文镜是雍正的“自己人”。

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一直奉行的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因而除了怡亲王胤祥、年羹尧等人外,再无其他支持者,反观自己的反对者阵营却是力量庞大。所以登基后的雍正迫切的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子队伍,这才有了他破格提拔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张廷玉等官员,以及重用宗室中的胤禄、胤礼等人。

而这些人都是雍正培育出的“自己人”,深得雍正的器重,他们的成绩也让雍正感到欣慰和满意,再加上雍正“知恩图报、施恩望报”的性格,也必然会对于这些人有所恩赏的同时,给予充分的保护 。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田文镜可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得到了雍正的绝对信任和器重,甚至雍正还写下了这样的朱批: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足可见雍正对于田文镜的特殊感情。

然而,伴随着雍正皇帝的去世,乾隆皇帝的登基,田文镜也迎来截然不同的待遇。

继位之后的乾隆皇帝首先拿田文镜之下不严开刀。

尚书史贻弹劾前河东总督、田文镜下属王士俊因垦荒劝捐、虚报田亩数,乾隆帝借此开始批驳田文镜:

“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可以说乾隆皇帝此言一出,算是当众表明他对于田文镜的态度,之后他又为李绂平反并将其重新启用,更是将此表露无疑。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祭扫泰陵的过程中,阴错阳差的荡平了了田文静的陵寝,这件事情彻底表明了他对于田文镜厌恶之情,朝堂上对于田文镜的批判、弹劾与清算的声音,也随之一浪高过一浪。

终于在在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

“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

虽然乾隆皇帝以“不能翻出前案”为由,进行了驳回,没有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但是对于田文镜他也留下了他的评价: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

对于乾隆皇帝而言,他与田文镜并无太多交集,因而不存在有感情因素的成分。况且饱读诗书的乾隆本就非常看不上监生出身的田文镜,再加上田文镜一贯的压迫读书人的行为以及“酷吏”的形象,也与乾隆皇帝所崇尚的康熙那一套“仁政”理念背道而驰,因而田文镜受到乾隆皇帝的厌恶便成为了必然。

除此之外,此时的朝堂上,对于田文镜的反对声音太过于激烈,加之晚年的田文镜确实在河南地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让乾隆不得不考虑官场与民间舆论的反应,也让他必须对田文镜有所批判。

就这样,田文镜从雍正朝时期的“平步青云”,在乾隆朝时期彻底的“跌落神坛”,而这无疑再一次印证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

cacaii

cacaii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康熙二十三年,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丞,后改任山西宁乡县知县,康熙四十四年升任直隶易州知州,康熙四十五年担任吏部员外郎,也就是说田文镜有丰富的地方州县的工作经验。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巡视长芦盐政,田文镜上表说长芦的盐引缺额十分之大,盐商应该恢复至原来的赋税。朝廷认为这个建议虽然能够增加赋税,但恐怕会伤害到商人的利益,就让大臣们讨论。

山东巡抚同意了田文镜的建议,不久之后,田文镜担任内阁侍读学士,康熙年间,田文镜所担任的职务都不怎么高,一直到了雍正帝的继位,对田文镜来说,有了极大的转机。

雍正元年,山西发生了灾荒,年羹尧上表请求赈灾,雍正帝问山西巡抚德音山西受灾的情况,而德音说山西没有灾荒,雍正帝就让田文镜前去调查,田文镜回来之后如实向雍正帝汇报山西的受灾情况。

雍正帝就让田文镜去山西负责赈灾事宜,并且让他担任山西布政使,而田文镜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十分有才能,到了山西之后,山西的情况焕然一新,雍正帝十分常识他,田文镜也就此成为雍正帝的重臣之一。

雍正二年,雍正帝让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田文镜同样治理得很好,河南的很多官吏被田文镜弹劾。雍正四年,广西巡抚李绂被任命为直录总督,回京的路上经过开封府,田文镜接待了他。

李绂回京后就向雍正帝弹劾了田文镜,说之前被田文镜弹劾的官吏都是冤枉的,而田文镜说黄振国是李绂的同榜进士,李绂说的不属实,雍正帝支持了田文镜的说法。

田文镜请求河南实行摊丁入亩,也就是说取消了人头税,而是根据土地进行征税的,雍正帝同意了。雍正五年,田文镜奏请说黄河近年来涨得比较严重,需要对河堤进行加固。不久之后,田文镜被任命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

雍正六年,田文镜被任命为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田文镜加封为太子太保,不久后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可见,田文镜一直被雍正帝所器重,直到雍正九年。雍正帝下诏说,山东发生了水患,河南也受到了影响。

雍正帝以为田文镜能够处理这个事情,就没有派别人去赈灾,但是听说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卖儿女的现象,看来田文镜真的是老了,才会被下属所蒙蔽,治理十分不利呀。雍正帝就派侍郎王国栋到河南去赈灾,而田文镜请了病假,被召至京城,雍正十年病逝。

乾隆帝后来说,田文镜在河南开始治理得还不错,但后来他的属下竟然会盘削百姓,田文镜竟然还对河南的灾情隐匿不报,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还是先帝派人前去赈灾,才让事情得以解决。

乾隆五年,河南巡抚上表说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镜,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不过被乾隆帝驳回,他认为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都是先帝的重臣。总的来说,田文镜后面几年的表现确实不怎么好,失宠就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了。

gmszbh

gmszbh

历史上雍正帝最欣赏李卫、鄂尔泰、田文镜三臣,曾对两江总督尹继善表示要其学此三人。尹继善则回答说:“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

田文镜在历史上的形象是雷厉风行、为官刻薄。

综合来看,田文镜在雍正年间确是平步青云,后来也未有一落千丈之说。

田文镜起于监生,历任州县官二十余年,直到康熙帝去世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所任不过是州县官、郎官。似乎已经官运如此。

但雍正帝的即位改变了田文镜官运。据说雍正帝还是皇子时因为一件事发现了田文镜是个干才,他登基后先是令田文镜去山西负责赈灾,又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雍正二年(1724年),田文镜调任河南,雍正帝命其暂管河南巡抚,不久实授河南巡抚。又被授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田文镜本来属于汉军正蓝旗,雍正帝命将其抬入正黄旗。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褒奖田文镜为官公正廉明,特将其授为河南山东总督,此官职是为田文镜专门设置,不为定例,足可见雍正帝对其宠爱。

田为官虽先后受到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等重量级的人物的参劾,但雍正皇帝力保他,并称其为“模范疆吏”。

田文镜能平步青云,获得雍正帝信任,在于田文镜完全符合雍正帝的用人标准:尽心竭力、勇于任事、不避嫌怨、厉行新政、清廉节俭。但田文镜为报知遇之恩为政过于严苛,比如推行垦荒、摊丁入亩、追讨积欠,为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多遭人非议。

另外雍正喜闻祥瑞,田文镜极为迎合。

永宪录》称:“河南总督田文镜进瑞谷一茎十五穗”;“文镜每年必以休嘉入告。是年又奏路不拾遗。”雍正五年,田文镜奏报黄河水清。

但到了晚期,雍正帝对年老衰退的田文镜略有些不感冒。

雍正九年,雍正皇帝上谕:“田文镜近来年老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欺诳……”。

不久雍正帝又说:“近闻豫东两省,吏治甚有不协……更宜惩贪奖善,纠谬绳愆……否则不亦有忝厥职,大负朕恩耶?”

雍正十年十一月,年已七旬的田文镜因病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批准,但退休不久后田文镜就逝世。雍正帝命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并入祀河南贤良祠。

乾隆即位后,曾专门下旨谈及田文镜:“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称河南的民众都怨恨田文镜,不当将其供入河南贤良祠。乾隆帝下诏说:“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他们三人素来不曾谋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的奏疏被退回。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田文镜是一个深受雍正皇帝的赏识的青年才俊。实则田文镜年龄比雍正帝大得多,比康熙帝也小不了多少。

田以六旬晚年得到雍正帝的知遇之恩,迫切希望能为雍正帝办事分忧,以报知遇之恩,乃至政策过于求快苛刻似也可理解。

雍正皇帝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朱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这句朱批就是对田文镜所书。

匹诺曹的木头心

匹诺曹的木头心

田文镜是清朝雍正帝的重臣之一,他的能干清廉的作风,深得雍正的特别欣赏,田文镜清查追缴亏空的税赋,使得雍正登基时空虚的国库充盈起来。

田文镜从康熙二三十年起开始参加工作,到康熙去世,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扎根基层,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康熙王朝无私奉献。

雍正继位后,田文镜迎来了仕途的春天,山西发生了严重的灾荒,雍正指派年已六十多岁的田文镜前去勘灾,田文镜在地方工作多年,工作经验相当丰富,赈灾、恢复生产对他来说那是轻车熟路,经过他的一番治理,山西的灾情逐步缓解,得到了雍正的高度评价,此时正是用人之秋,田文镜成为了雍正的重臣之一。 雍正任命田文镜为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积极配合雍正的改革,大力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清查税赋空缺,整顿吏治等一系列重拳,这些都触动了某些权贵的利益,但有了雍正的鼎力支持,田文镜以铁腕手段一一解决。

雍正似伯乐,发现了这匹老的千里马;田文镜为报知遇之恩,极力支持雍正的改革,他办事雷厉风行,对雍正交办的事情严格执行,一丝不苟,有时过于严苛、刻薄,对下属执行不力,懒政憜政者或弹劾或下狱,久而久之官场之中怨声载道,遭到过直隶总督李绂等人的参劾,但雍正都力排众议,田文镜就是雍正树立的一面旗帜,朝廷官员学习的榜样,处处加以保护。

田文镜到了晚年,年老体弱,又有恃雍正的恩宠,对于山东河南的灾情隐瞒谎报,本来要免除税赋的,朝廷不知,结果照收无误,致使灾民苦不堪言,加上他的手下贪赃枉法,以致出现了卖儿卖女的事情,雍正深感痛心,严厉斥责,看到雍正对自己的态度,田文镜深知自己气数已尽,晚节不保,只好选择辞官还乡,而得以善终。

田文镜确实是大器晚成,康熙朝时默默无闻,到了雍正朝时平步青云,意气风发,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一味迎合、揣测雍正的意图,为人处事不够圆滑,而雍正最需要这样的人,对他恩遇有加,关怀备至,只因田文镜晚年犯下糊涂,因而失宠,他的仕途并没有一落千丈,一直在重要岗位上工作着。

心共黄河水

心共黄河水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卒于雍正十一年(1662—1733)。

田文镜是康熙、雍正两朝大臣,在康熙朝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康熙驾崩的时候61岁的田文镜还是个州县官,直到雍正登基他才逐渐受到赏识。

雍正上位之初,就很看重田文镜。

雍正元年,山西受灾,年羹尧请求朝廷拨款赈灾,而山西巡抚德音却禀告皇帝山西并无灾害,乃是年羹尧在欺瞒圣上,意图贪污赈灾款。雍正就询问熟知山西境况的田文镜,田向雍正和盘托出了山西实况,雍正嘉奖他直言不讳,进而派他去山西赈灾署理山西布政使。

他到了山西之后就大展才华,把山西多年来囤积下来的公务全部厘清,消除了原有的弊病,山西政务由此焕然一新,他也由此开始正式被皇帝重用,成为雍正的股肱之臣。

雍正二年他又调任河南,雍正专门派他去清查河南的赋税亏空事务。

他的手段严厉老道,只要分派下去的任务各州县没有完成就立即上疏弹劾。在他雷厉风行的处置下,河南的赋税亏空也在逐年锐减,雍正由此更加欣赏他了,还让他推行新政。

不过后来雍正四年发生了田文镜与李绂互参案,两位重臣相互攻讦:李绂指责田文镜践踏读书人的尊严,田文镜则反唇相讥李绂挟私报复,田文镜也由此开始与雍正有了隔阂。

雍正八年,河南水灾田文镜隐匿不报,雍正也予以包容,想着此时田文镜也已年近古稀,做事有所疏漏在所难免,但是君臣也开始越走越远了。

雍正十年,田文镜因病乞休,雍正准允。

雍正十一年,田文镜病逝,雍正赐葬泰陵,谥号端肃,准他入祀贤良祠,一代名臣下场也算差强人意吧。

南山

南山

田文镜:生于1662年,卒于1733年,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大臣,是一位传奇人物。其死后,争议很多。

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1717年,田文镜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1722年,康熙帝辞世,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所任不过是州官、县官、郎官而已。

雍正帝即位,是田文镜政治上大展宏图的契机。

山西灾害,田文镜如实上报受重用

田文镜工作严格到位、雷厉风行、周密细致,深受雍正帝赏识。

1723年,山西地方官员之间产生一个很大的矛盾。

年羹尧上疏雍正帝,由于山西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多百姓家庭已经粮食断绝;冬天寒冷,百姓缺少必要的衣被。为了避免百姓起义,请求朝廷赈灾、拯救百姓。

雍正帝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山西受灾的情况,德音为了自己的仕途,对皇帝报喜不报忧。德音竟然不顾事实、回复雍正帝:山西没有灾害,人民安居乐业。

雍正帝没有轻易相信年羹尧,也没有轻易相信德音。正在思索如何知道山西真实情况,猛然想起:田文镜应该从山西经过,他一定知道真实情况。

1723年2月,雍正帝命令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去祭告华山,请求华山神灵赐予:时时和顺、年年丰收、物产丰富、人民安康。

等到田文镜回到京城之后,进宫觐见,雍正帝问他山西有没有发生灾害。田文镜把自己在山西境内的所见所闻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雍正帝知道了山西灾害十分严重,百姓生活非常困难。

雍正帝性格直爽,他也喜欢直言不讳的大臣。为了嘉奖田文镜直言无隐,雍正帝命令田文镜前去山西负责赈灾,并且立即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

已经六十多岁的田文镜,受到皇帝如此重视,真是百感交集,奋斗几十年,终于等到大显身手的机会了。

无论从自己仕途出发,还是为感恩皇上,田文镜都决心全力以赴,抓住老年才得到的机遇,把工作尽量做的完美无缺。

田文镜本来就有当官的才能,又在地方当了很多年的小官,对于基层存在的问题心中清清楚楚,知道问题症结所在,曾经思考过的解决办法,依然还存在心中。

到了山西上任之后,田文镜把长期积累下来的公务文本全部仔细审阅,询问了一部分基层官员,把所有问题认真进行分类,剔除对当前工作影响不大的繁琐事务,找到目前当务之急,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并部署了配套的落实、检查、督促、惩罚措施。

田文镜雷厉风行、果敢担当、令行禁止、稳扎稳打,时间不长,使得山西吏治为之一新。有效的赈灾政策和扎实的政务行动,山西受灾的百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安定下来。

当雍正帝知道山西一切恢复正常,百姓又可以继续生活、耕种庄稼时,十分高兴。他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光、以及果断的用人政策。他要重用田文镜。

田文镜从此开始成为雍正帝的心腹重臣。山西赈灾成功,是田文镜平步青云的巨大基石。

田李互参,雍正帝一锤定音袒文镜

由于在山西的政绩,雍正帝决定重用田文镜。

1724年,雍正帝将田文镜调任河南。不久雍正帝实授他为河南巡抚。

1726年,发生了田文镜与李绂互参案。

李绂有一个同榜进士叫黄振国,原来是田文镜属下。田文镜轻视读书人,不但不重用黄振国,反而打击排挤。黄振国找到李绂,请帮忙调解一下,说服田文镜对黄振国网开一面、不要打击。

李绂原来是广西巡抚,这次被朝廷召回,另有安排,授为直隶总督。回京路过河南首府开封,李绂特意去拜访田文镜,通融一下黄振国的事情。

田文镜以为李绂是顺道来与自己套套近乎、联络感情的,就把李绂迎接到议事厅,两人没有谈到正事、只是聊天时还挺愉快,但是,当讲到黄振国时,田文镜十分坚决,不给李绂丝毫面子。

李绂这次是去就任直隶总督的,正是春风得意,本来自认为田文镜一定会给这个面子的,没想到田文镜铁板一块,对黄振国的事情一点不让步。

李绂竟然上纲上线,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正好戳中田文镜的心中隐痛。田文镜不是科举及第的,这是一块心病,平时很忌讳这件事,现在李绂指出痛点,所以,田文镜更加坚定,绝对不会轻易放过黄振国。双方吵闹分手。

田文镜将这件事情密奏给雍正帝。

李绂入宫面见皇上,说田文镜冤枉黄振国等读书人。

不久,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结党营私、贪虐不法、打压读书人。与李绂所说不谋而合。

雍正帝觉得谢济世与李绂是结党营乱、干扰国政,于是倾向田文镜,下诏剥夺了谢济世的官职;处死了黄振国;严厉责备了李绂。

田文镜与李绂互参一案,以田文镜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田文镜在政治上又高高地向上迈了一个台阶。

总督鲁豫,田文镜平步青云登巅峰

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税收不足、百姓负担过重,田文镜上疏朝廷,请求在河南将丁银平均摊到土地面积上,豪绅大户与平民百姓一律平等,都缴纳赋税。单就这一项措施使国家收入快速增长。雍正帝非常高兴。

1727年,田文镜被授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田文镜本来属于汉军正蓝旗,清廷命令将其抬入正黄旗。

田文镜上疏说:“山东、河南两省交界的地方容易藏匿盗匪,由于是两省交界,盗匪容易钻空子,稽查盗贼十分困难。”雍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于1728年,特别给予褒奖。雍正帝专门任命他为河南山东总督,而且明文规定,这只是专为田文镜设立的,不是固定的官制。

一人身兼两个大省的总督,前无先例,后不定制。足见雍正帝多么器重田文镜。

田文镜担任山东总督后,上疏雍正帝说:“山东的仓库亏空严重,请求按照河南的办法征收赋税。”雍正帝均同意按照他的建议实施。

1729年,田文镜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不久,雍正帝任命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

田文镜在67岁那一年,登上了政治仕途的最高顶峰。


鲁豫水灾,田文镜照旧征税遭皇斥

1730年,黄河大水泛滥,造成山东、河南灾害严重,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易子而食。

雍正帝下诏:免除这两个地方的钱粮捐税,让百姓能够活下去。

此时的田文镜可能真的是年老糊涂了。为了报答皇恩、也为了保持晚节,田文镜竟然瞒报灾情。他对皇上上奏说:河南、山东只有部分州县被水淹没,粮食收成有好有坏,但是,还没有发展成严重的灾害。当地士人、平民都踊跃缴纳赋税。虽然皇上特别开恩免除这两个地方的钱粮赋税,但是,我请求仍然按照原来的数额标准收缴赋税。

田文镜身为两省总督,应该十分清楚当地百姓生活。竟然不顾百姓死活,而去强求自己的政治业绩,这时多么残酷啊!

朝廷主管大臣同意了田文镜的请求,雍正帝仍然命令田文镜仔细盘查清楚亏欠的税银,然后足额征收上缴。

灾害如此严重,田文镜居然要按照正常年景收缴赋税,老百姓性命都无法自保了,还用什么来承担赋税。这样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

雍正帝理解田文镜对自己的忠诚,虽然还是袒护田文镜,但也意识到田文镜真的年老糊涂了。

1731年,雍正帝下诏说:去年山东发生水患,河南也有数县被水患所害,朕料定田文镜自己能够料理这件事,所以没有另派官员进行赈济。最近听说祥符、封丘等州县民众竟然出现卖儿女的现象。田文镜年老多病,又被下属的官员蒙蔽,已经不能有效地治理安抚地方了。如果禁止他们卖儿女,是绝其生路啊。为民父母的官员忍心断绝他们的生路吗?”

雍正帝命令侍郎王国栋前去河南进行赈济。

田文镜看见这样的情景,知道皇帝既袒护自己、又放弃自己了,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请求休息治疗。

雍正帝命令他回京师治病。疾病治好之后,仍命他回任河南。

1732年冬天,田文镜再次因为生病而上疏,请求退养休息。这一次,雍正帝准许他正式退休、回家休息。

1733年,田文镜逝世,雍正帝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端肃。

雍正帝命令在河南省城为田文镜设立专祠。又因为河道总督王士俊上疏请求,将其入祀河南贤良祠。

田文镜因为前任巡抚瞒报山西灾情、自己如实汇报灾情,而受到雍正帝重用,从而平步青云;却因为自己年老糊涂、贪功图利,又瞒报灾情,被雍正帝安排回家养老休息,从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田文镜的经历验证了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田文镜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都是雍正帝所为。让田文镜平步青云时大有作为;当田文镜年老糊涂时命其休息。这是真正英明的决策。

雍正帝根据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安排田文镜,让其人尽其才,真是难得的一代明君。

对于田文镜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你怎么看?欢迎交流。

祝你新年快乐!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一巴掌

一巴掌

61岁现在是一个人退休的年龄。但是,清朝的田文镜,却从这时候才开始发迹,平步青云。

田文镜的平步青云,正应了两句老话,一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二是“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田文镜剧照)

清朝的江山传到雍正手里的时候,表面上虽然仍是一片繁荣,其实早已积重难返,千疮百孔。面对康熙帝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朋党争斗、贫富悬殊等,雍正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朝政面貌焕然一新。不但将康熙后期的国库存银从800万两增加到了6000万两,使得国库充盈,财政殷实。还通过铁腕治吏,推行“彻查亏空”“养廉银”等措施,达到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局面。虽然这句话多少有些夸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雍正帝对当时官吏的整治效果。

而田文镜恰好迎合了雍正的改革需要和用人标准。

田文镜出生于1662年,22岁时才以监生的身份任职县丞,在此职位上一干就是22年。直到44岁时,才升任为直隶易州知州,45岁时好歹混了个吏部员外郎,此时的田文镜已进入不惑之年。

雍正即位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1岁了,不过,他的机会也来了。

1723年,田文镜奉旨祭告华山。

当时正值山西境内发生天灾,雍正下旨询问灾情,时任山西巡抚的德音,却复旨说,山西没有出现灾害。田文镜在回宫后,将山西的灾害情况直言陈述,毫无保留,并历数当地官员玩忽职守,瞒灾不报,不察民情的过失。雍正正值用人之际,特别欣赏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谏的性格。于是下旨,着其前往山西负责赈灾工作,任职山西布政使。

(雍正继位)

由于田文镜长期任职地方,积累了丰富的为官之道和治理才能。他到任山西后,雷厉风行地落地实施雍正的改革措施,短时间内,就厘清了山西多年来积压的公务,让山西的吏治风清气正。

其后,田文镜转任河南,升迁为河南巡抚。到任之初,就铁腕清查河南各州县亏空赋税事务。田文镜对待各级官员,秉持“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的原则。由于他铁面无私,又得到雍正的大力支持,“清理积牍,剔除宿弊”的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整个河南的经济迅速恢复生机,“吏治为之一新”。

此时的田文镜,就像雍正手里无往不胜的利剑。剑锋所指之处,官场震动,贪官战栗。在雍正的授意下,田文镜大力推行了“耗羡归公”“养廉银”“ 摊丁入地”等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雍正朝也因此呈现繁荣和中兴的气象。

但是,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也触及到了一部分官员的既得利益。对田文镜的弹劾也从未间断过。

雍正四年,发生了李绂密参田文镜案。案中说田文镜肆意践踏黄振国、汪諴等文人尊严,包庇纵容知县张球;紧接着雍正又接到了御史谢济世的奏章,弹劾田文镜借彻查亏空之机,结党营私,拉拢朝廷大员,中饱私囊。

经雍正调查,所有指控属子虚乌有,黄振国等人因不满田文镜过于苛刻的作风,于是联合数人上奏弹劾田文镜。雍正一怒之下,不但斩杀了黄振国,还公开褒扬田文镜“忠诚体国、公正廉明”,称其为“模范疆吏”。

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雍正不再庇护他。

(朝中议事,图取其意)

1729年,山东、河南发生水灾,雍正察悉后,准备减免灾区百姓的税负。田文镜却上奏说,灾情远没有要到免税的地步,朝廷完全可以正常征收,结果搞得百姓饿殍千里,卖儿卖女,甚至发生了易子而食的残象。

1731年,雍正获知真相后,对田文镜大为失望,念其有功于朝廷,未加处罚,但渐渐疏离了他。

田文镜也自知理亏,加上确实年事已高,主动上奏雍正,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准其所奏。

纵观田文镜为官后期,之所以不再受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只知道一味地迎合雍正,不顾官员的感受和百姓的疾苦。

二是他对雍正的改革措施不能变通处理,蛮干硬上,得罪众多官员,引起公愤。

三是田文镜虽是清官的楷模,但也是酷吏的代表,对各级官员要求甚严,如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动辄罚俸、打骂、撤职,其治下官员怨声载道,战战兢兢。

也许,正是因为田文镜在61岁的时候,才获得重视,所以他总想干好,干出成绩,最终才欲速则不达吧。

幸运的是,田文镜有雍正的庇护,能得善终,1733年病逝。雍正赐其葬于泰陵附近,将其牌位入祀河南贤良祠。

(参考资料:《清史稿》)

wolfkid

wolfkid

田文镜二十岁左右升县令,知府,四十岁左右就功名成就,被雍正提拔为心腹之臣。田文镜被雍正赏识,主要是他做山西巡抚时,把山西治理得很好。后来,田文镜被雍正任命为北河总督。就在这一年,管辖的山东发生了水灾,河南也发生了水患,雍正下令赦免两地税钱粮。不知为什么,是田文镜为了隐报灾情,还是他没有下去实地考察,便编了谎话。朝廷相信田文镜的话,没有免两地税钱粮。但过了两年,灾区岀现了卖儿卖女现象,灾情触目惊心。这件事使田文镜一落千丈,失宠了。

kekebing

kekebing

前天去看了哪吒,电影拍摄的是真的不错,特效什么咱就不说了,但是三观很正,尤其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一个人很难改变别人对你的偏见,然而并不能因此就堕落,哪吒一声“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喊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中国人喜欢以有色眼镜看人,喜欢贴标签,喜欢查你的户口,总之,看待一个人不是以这个人的表现,而是你的职业、学历、籍贯等等因素来考察。

比如在我的家乡以前就有一句老话,好女不嫁带眼镜男,我听了老一辈人的说法,以及自己的理解,这句话应该是当时带眼镜的人比较少,一般都是从事教师、律师或者医生这样的职业,那个时期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的体验,或是诋毁,或是讽刺,这句话一点点就传开了,总之,二十多年前,你要是戴个眼镜,老百姓都认为你不像个好人。

当然,18线县城也就是这个水准,毕竟戴眼镜的少,现在的话倒是反转过来了,我读书的时候,别人都戴眼镜,也不管是打游戏还是看电视造成的,逢年过年拜年的时候,都说孩子读书用功造成的,我就因为视力太好,一直被认为是不用功读书的孩子,为了随波逐流,不近视的我,也配了一副眼镜。

啰嗦的有点多了,有感而发,总之在现代社会况且如此,在古代社会以标签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也就不足为奇了,古代当官最注重的一项标准,就是官员的科举水平,“学而优则仕”,考中科举,那就是人中龙凤,考不中的话连个虫都不是。

但是雍正执政期间,却不单纯以科举成绩作为评判官员的唯一标准。

雍正执政时期不长,却凸显出三大能臣,分别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三人都不是以科举而进入官场,尤其李卫,还是捐纳(花钱买的官)出身,这些人,如果是其他皇帝当政,估计想要脱颖而出,是想都不要想的。

但是雍正在用人方面,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他的用人原则是:“重能轻贤、重才轻守”,“能”和“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文镜才有了出头之日,田文镜是以监生的身份入仕,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一个县丞,是入流官员中级别最小的,大概在九品左右,为官几十年,先后担任知县,知州,吏部员外郎,大部分为官都是在基层熬过去的。

在古代,京官和地方官有着明显的区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调换的,还是以科举取士来说,一般殿试三甲的人,都留京做官当个翰林院编撰之类的官职,其他的进士才下放到地方为官,最后就是,很多京官压根就不懂地方上的事物。

田文镜将近三十年的地方为官经验,自然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镜也已经六十一岁,雍正继位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推行改革,需要新提任一批操守廉洁、勇于任事、忠于职守的官吏来更新官僚队伍,改变官场风气。

雍正即位元年,山西发生灾害,田文镜受命到山西去查受灾情况,雍正帝后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负责山西赈灾事物,田文镜三下五除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将山西赈灾的工作完成的很好,也改善了山西的吏治,田文镜因此成为雍正的心腹之臣,得以平步青云,尽管已经六十多岁,还是以火箭的速度上升。

雍正二年就被调任河南巡抚之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在田文镜主政河南之时,采取雷厉风行的方式,对待官员一律以严格的手段来要求,致使田文镜得罪了很多人。

雍正四年,广西巡抚李绂被朝廷授予直隶总督,在从广西到直隶的过程中,经过河南境内,责备田文镜蹂躏读书人的尊严,因此发生两人的互参案,雍正对此事采取冷处理,但是当年御史再次弹劾田文镜,罗列十大罪状,雍正再次为田文镜撑腰,甚至将这名御史发配充军。

雍正在继承皇位之前就办过很多差事,甚至,想要办大事必然会触犯方方面面的利益,遭到舆论的指责,基于此,雍正曾经提出“察吏之道,当观其实,政迹如何,而舆论则不尽足凭”。

弹劾田文镜的人越多,越说明田文镜办实事,越说明这些人结党营私,因为他知道田文镜为了报效朝廷实在是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果为自己办事的人都不能护得周全,那还有谁给你认真办事。

正因为有田文镜这样忠心耿耿的清官,雍正帝的摊丁入亩政策才得以在河南得以推行,为这项政策的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雍正六年,田文镜被授予河南山东总督,主政两省事务。

关于田文镜的结局,史书上多记载是雍正卸磨杀驴,因此郁郁而终。

我倒是不这么认为,雍正九年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9岁,时值山东河南境内发生水患,田文镜不但没有上报朝廷奏请中央拨款,还认为地方政府依然能够完成当年的税收,雍正得知情况后,并没有责怪田文镜,而是派中央官员到河南赈济。

田文镜身体不好,因病上疏请求致仕,刚开始雍正帝不许,让他先养病,等病好之后仍然让他到河南主政,雍正十年的时候,田文镜再次因病上疏请求退休,不久之后病逝。

人们都认为雍正皇帝是一个刻薄的人(这也是标签),所以干出卸磨杀驴的勾当,将田文镜用完之后,弃之不用,郁郁而终,实际上田文镜已经活到70岁,在古代活的岁数并不小了。

在田文镜死后,雍正将其葬在泰陵附近,谥号端肃,还入了河南贤良祠。

雍正皇帝的铁面无私、刻薄寡恩,其实是对贪官污吏;对待老百姓和清官,雍正并不是这样的面孔,对于在雍正新政中卖过力,对国家有功劳且资历够深的老臣,如张廷玉和鄂尔泰,雍正特意在遗诏中给予他们配享太庙的尊荣,田文镜和李卫应该是资历不够,但也很够意思了。

只不过雍正帝的改革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得罪的人太多,所以口碑并不太好,其实真正刻薄寡恩的是乾隆这样的皇帝,尽管人们都以康乾盛世作为对乾隆的评价,其实不过是粉饰太平,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自然不会遭到当时士大夫的谩骂,可是乾隆给后人留下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呢?

看人不能只看他被打上的标签,看看他的历史比看标签更有意义!

色橄榄

色橄榄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